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
古钱币常用术语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的古代和近代货币(贝币、布币、刀币、圆钱等)。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叠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所制作的标准样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铜、锡、铅、木、象牙等质料制品,极为珍贵。
铸母:是指用雕母铸造出的子钱。
铸母钱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
钱母:铁钱的母钱,据雕母以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北宋。
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开创对钱之先。
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套子钱:造型一致但重量、大小、价值不同的钱组合成套。
(现在来看一般套子钱都出之同一钱局)稚钱:是指一种瘦小纤细的五铢钱,古时一般喜欢把此钱用于“射稚”游戏故而得名。
镇库钱:铸钱局在开炉铸钱前,或为了纪念或为了避邪而特铸有“镇库”字样的大钱(但也有不铸“镇库”字样的同类性质的大钱)的统称。
该类钱一般都不参于流通故该类大钱也不谈“当几”使用等。
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钱币术语
钱币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钱币部位的名称及钱币质量的表述,历来都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过是钱币学家和集藏人士,为了研究和便于区分版别而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是,正确表述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外形特征,是提高集币知识和鉴赏力的有力工具,也是集币者必须具备的的基本常识。
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商夏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起,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由逐渐代替了铜铁.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的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一)、方孔圆钱钱面——钱的正面钱背——钱的背面,又称幕。
钱文——钱币正、背面的文字。
有真、草、篆、隶、行多种书体.(含少数民族文字),方孔圆钱的正面钱文又有四字、两字之分,四字钱文按排列顺序又分旋读、对读,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的叫旋读,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的叫对读,两个字的钱文从右到左排列叫顺读,从左到右排列的叫反读或左读,文字成反字状的叫传形,(例如半两钱)。
凸起的叫阳文,内凹的叫阴文,钱文远离内廓的叫离廓,钱文远离外廓不相连接的叫隔轮,钱文与外廓相接的叫连轮,钱文之首均对外廓的叫聚头,均对内廓的叫并足,标注地名用的叫纪地,标注计量用的叫纪值,两面都有面文的叫合背,背面无文字图案的叫光背,钱文高低粗细不一的叫隐起文。
钱币术语大全
钱币术语大全2014-06-20 16:17:06钱币术语大全初涉钱币收藏的朋友,这些钱币术语是必须要知道的。
老泉友们有空也应该温习一下,温故知新嘛!钱币学:研究已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实物的专门学科。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铲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农具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捕鱼工具。
贝币: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种货币形式,在古代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把贝壳这种被人们普通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于是就产生了贝币。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
金版: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又称“金印子”,多出土于河南、安徽、江苏一带。
镇库钱:指官炉钱局在开铸流通钱币之前,为镇恶避邪,特意铸造的一种大型钱,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小平:折值一文使用的小钱,也称平钱,一般直径24毫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折值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28毫米,重7克。
折三、折五、折十等类推。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串:一百钱(文)称串。
贯:一千钱(文)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背:指钱币之反面。
肉:指钱币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
钱文:钱币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正面的称面文,背面的称背文或幕文。
穿:指钱身穿孔,也称好。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称好郭。
内郭较宽者称广郭;内郭较窄者称狭郭,内部重叠者称重郭。
四决: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
四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轮者。
古钱名词解释
古钱名词解释(学习资料分享)古钱名词解释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
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
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
穿外的钱体叫做肉。
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
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
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
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
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
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
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
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
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
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
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雕母又叫祖钱。
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
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
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
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古钱币基础知识(附图文详解)
古钱币基础知识(附图文详解)古钱币又称之为泉、布、帛,孔方兄等。
现在已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不少古钱币在拍卖会上表现突出。
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
以下介绍一些基本知识。
古钱币形状古钱币结构图(以主流的方孔圆钱为例)面:指钱币的正面。
背:指钱币的背面。
背文:指钱币背面的文字、图案、符号的总称,又称幕文。
钱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穿:指钱币的孔,也称好。
方的叫方穿(方孔),圆的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外郭:指钱身外周突出的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内郭:指钱孔四周突出的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郭较宽者。
狭郭:指内郭较狭者。
重郭(重好):指二重内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郭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细缘。
两种特殊的钱币解释(经常被藏友弄反,值得一提)合背钱:钱的两面都是面文,仿佛两枚钱的背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背钱” 。
合面钱:钱的两面都是背文,仿佛两枚钱的正面贴合在一起,故称“合面钱”。
古钱币文字历代古钱文字种类繁多,笔者列举几种书法精湛,有代表意义的介绍。
1、玉筯篆小篆的一种。
2、九叠篆篆书之一种。
3、瘦金体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一种书体,自称“瘦金书”。
以楷书为本,笔画俊逸挺拨,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故有“铁划银钩”之称。
徽宗亲书之“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均为瘦金体钱文之杰出代表。
金“大定通宝”等亦仿瘦金体风格。
古钱币的几种性质1、雕母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
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
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
传世可见历代铜质雕母多种。
形体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峻深,文字纤劲,有刀刻斧劈之感。
是为古钱中至珍之品。
2、铸母一般通称“母钱”。
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
钱币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钱币部位的名称及钱币质量的表述,历来都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过是钱币学家和集藏人士,为了研究和便于区分版别而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是,正确表述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外形特征,是提高集币知识和鉴赏力的有力工具,也是集币者必须具备的的基本常识。
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商夏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起,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由逐渐代替了铜铁.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的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一)、方孔圆钱钱面——钱的正面钱背——钱的背面,又称幕。
钱文——钱币正、背面的文字。
有真、草、篆、隶、行多种书体.(含少数民族文字),方孔圆钱的正面钱文又有四字、两字之分,四字钱文按排列顺序又分旋读、对读,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的叫旋读,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的叫对读,两个字的钱文从右到左排列叫顺读,从左到右排列的叫反读或左读,文字成反字状的叫传形,(例如半两钱)。
凸起的叫阳文,内凹的叫阴文,钱文远离内廓的叫离廓,钱文远离外廓不相连接的叫隔轮,钱文与外廓相接的叫连轮,钱文之首均对外廓的叫聚头,均对内廓的叫并足,标注地名用的叫纪地,标注计量用的叫纪值,两面都有面文的叫合背,背面无文字图案的叫光背,钱文高低粗细不一的叫隐起文。
中国古钱币中常用的名词
中国古钱币中常用的名词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商夏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起,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由逐渐代替了铜铁.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的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空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弧足空首布.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布,包括(金斤)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金版-----既金钣,又称“印子金“.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形状又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金饼----一般指汉代的麒麟金和马蹄金.是汉武帝时期的黄金币.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白鹿皮币----西汉武帝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货币.汉武帝时,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做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篑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因其作价太高,不久既废止.这种皮币在中国货币史上被视为纸币的滥觞,但不见实物.白金三品----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的银锡合金货币.比轮----东晋时沿用东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小平钱----直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折二钱----当两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折三钱----当三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其余如折四,折五钱,均依次上推)大钱----(1).大面值的钱及大型钱的统称.(2).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乃与剪凿小钱相对而言.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贯----一千钱称一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竹木条也称贯.缗----同贯,一千钱称缗.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面----钱币之正面.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背----钱币之背面,又称幕.背文----钱背文字,符号,图形的总称,又称幕文.穿----指钱身之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内郭----指钱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好郭.广郭----指内郭较宽者.狭郭----指内郭较狭者.重郭----指二重内郭.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栗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四处文----是指钱身方孔四角又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处,四道。
玩好古币必须知道的古币专业名词!
玩好古币必须知道的古币专业名词!1.面:钱的正面之简称。
即铸有称量、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
如“半两”、“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2.背: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
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
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
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是荆州铸造。
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3.肉:又称钱身地张。
指钱体除去边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余部分。
此部分厚实的叫“厚肉”,轻薄者谓“薄肉”。
4.穿: 即钱中之孔眼。
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
古时又称“好”。
习惯简称“孔”、“眼”。
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
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
“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5.内廓:穿孔四周隆起的线条称“内廓”,亦叫“穿廓”、“好廓”。
内廓出现双棱者旧称“重好”,即“重穿”意。
6.外廓:钱外缘的隆起部分,亦称“边廓”、“外轮”,可简称为“边”、“廓”、“缘”等。
边缘有两圈隆起者则谓“重轮”,如“重轮乾元重宝”。
7.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是钱币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
古物器物经过长年把玩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
,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8.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9.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水银沁。
10.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11.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又被称为老生坑。
12.直读:钱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13.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14.小平钱:是铜钱最普通的形制,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
古钱币名词解释
古钱币名词解释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体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贝、农具等实物货币。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金属称量货币——一种具有货币价值形态的金属货币,简称“称量货币”。
这种货币往往被熔铸成条块等形状,具体使用时或被切割成一定的大小,通过称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不具有面额价值,如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金版等。
起先,称量货币由贱金属铜铁来充当,在长期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又逐渐代替了铜铁。
铸币——指被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
古代铸币材料以钢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
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市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金版——即金钣,又称“印子金”。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
形状有龟背形、长方形、方形等数种,多出土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一块完整的金版的重量与楚一斤之重接近,其钤印数不尽相同。
1982年,江苏盱胎穆店出土的金版中,有一块呈长方形,重61O克,正面有完整钤印五十四个、半印六个,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块金版。
在使用时,金版部被切割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碎块,通过称量求得其反映的价值大小,并不具有金属铸币的面额价值,所以,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
古钱币入门教程——常用名词解释
古钱币入门教程——常用名词解释关于轮(外郭;缘)的常用名词解释:宽缘——外缘较宽,又称“阔缘”。
狭缘——外缘较窄。
重轮——有两重同心圆状背轮。
额轮——人为将钱边向内挤压、形成外轮边缘过高的情况,又叫“滚边”。
削边——人为将外轮沿一侧削去一圈、形成外轮边缘过低的情况。
磨轮——人为将外轮磨去一圈,使得外轮变窄,钱径变小。
关于地章的常用名词解释:光背——指背面地章上空白。
背星——指背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圆点。
背月——指背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月牙纹。
面星——指正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圆点。
面月——指正面地章上多出一突起月牙纹。
通下星——指正面“通”字下的地章部位多出一突起圆点。
裆下星——指正面“元”字的“裆部”多出一突起圆点。
背星月——指背面地章上既有星纹也有月纹。
月孕星——指背面地章的月牙纹正上方多出一突起圆点,仿佛是月牙纹内孕育出的星纹。
背甲痕——似月纹,但不是月纹,是工匠用刀子修铸钱模型时不小心造成的。
关于内郭的常用名词解释:阴郭——面内郭高度低于文字高度,甚至没有面内郭,这种情况都叫阴郭。
狭郭——内郭较狭。
广郭——指内郭较宽。
四决——内郭四角向外尖出。
四出——内郭四角向外尖出至外郭。
关于穿的常用名词解释:广穿——指方孔较大。
狭穿——指方孔较小。
中穿——比广穿稍小一些。
花穿——合范不准所造成的穿口错位现象。
满穿——穿口被铜液堵死。
关于字的常用名词解释:直读(对读)——读文字的顺序为“上下右左”。
旋读(环读)——读文字的顺序为“上右下左”。
大字——文字个头较大。
小字——文字个头较小。
中字——文字个头比大字稍小。
深字——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文字笔画高低不平。
摇头——由于二次合范所造成的钱文重复错位现象。
隔轮——钱文四个字远离外郭。
寄郭——钱文中的几个字紧贴内郭,因此寄郭又被形象的称为“挤郭”。
离郭——钱文中的几个字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与内郭相连。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
古钱术语解释
古钱术语解释古钱名词解释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
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
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
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
穿外的钱体叫做肉。
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
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
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
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
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
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
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
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
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
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
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
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雕母又叫祖钱。
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
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
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
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
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钱币部位的名称及钱币质量的表述,历来都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过是钱币学家和集藏人士,为了研究和便于区分版别而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是,正确表述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外形特征,是提高集币知识和鉴赏力的有力工具,也是集币者必须具备的的基本常识,为此,我参考了有关资料辑成此文,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方孔圆钱钱面——钱的正面钱背——钱的背面,又称幕。
钱文——钱币正、背面的文字。
有真、草、篆、隶、行多种书体.(含少数民族文字),方孔圆钱的正面钱文又有四字、两字之分,四字钱文按排列顺序又分旋读、对读,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的叫旋读,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的叫对读,两个字的钱文从右到左排列叫顺读,从左到右排列的叫反读或左读,文字成反字状的叫传形,(例如半两钱)。
凸起的叫阳文,内凹的叫阴文,钱文远离内廓的叫离廓,钱文远离外廓不相连接的叫隔轮,钱文与外廓相接的叫连轮,钱文之首均对外廓的叫聚头,均对内廓的叫并足,标注地名用的叫纪地,标注计量用的叫纪值,两面都有面文的叫合背,背面无文字图案的叫光背,钱文高低粗细不一的叫隐起文。
钱穿——钱体中间的穿孔,亦称好。
方形的叫方穿,圆形的叫圆穿,较大的叫广穿,较小的叫窄穿,长方形的叫长穿,凌花状的叫花穿,穿孔四角尖出者叫四决,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廓者叫四出。
四角尖出呈点状的叫栗角。
内廓——钱穿四周凸出的部分。
二重内廓叫重廓或重好外廓——钱体周边凸出的部分,又称缘。
宽的叫宽缘,窄的叫窄缘,二重外廓的叫重轮,如重“乾元重宝”,外廓外高内低的叫额轮,内高外低的叫削边。
钱肉——钱体两面内外廓之间无文字图案的平面。
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符号——古钱币上尤其是钱背处常有星、月、日、孕星、圈、杠、祥云、云纹、瑞雀等样式的符号,是区分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近代银币、铜圆边道——机制金属币的边沿垂直面.有光边、齿边、纹边、文字边等等。
珠圆——由众多圆点组成。
一般在面背的中央与边沿之间,外沿边上的叫外珠圆,中心外沿上的叫内珠圆.有无珠圆或点数多少,是区分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钱币种类
钱币种类钱币种类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
贝币:中国古代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
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贝产于海,不敷流通,就用仿制品来代替,遂有珧贝、蚌制贝、骨贝、石贝、陶贝等,乃至出现向金属货币形态过渡的铜贝。
纯正的中国古代贝币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西周贝币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交子:交子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时期1023年的成都。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
重10克左右。
《以此类推》刀币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古钱币术语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指钱币之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重文:又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也有特意造传形的如刘备时造传形五铢具说就是特造的传形。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雕母:是指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
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
常见是铜、锡、铅、木、玉、象牙等质料制品。
很珍贵。
铸母:是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铸造出的母钱。
铸母钱的目的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钱母:铁钱的母钱,一般均据雕母以优铜翻铸而成,以两宋铁母为多。
钱体较铸制出的铁钱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铁钱精整美观,甚珍罕。
铁范铜:用铸铁钱的钱范铸造铜钱称之为铁范铜。
这类钱通常为厚重大样,呈样钱的形式。
特征:一是与相应的铁钱文风格相一致;二是具有铁钱的形制特征,与相应的铁钱大小厚薄一样。
这种铁范铜钱品相虽不如铁母,但也十分美观。
还有一种是“局私”的铁范铜钱,这种铁范铜钱除了文字风格与形制和相应的铁钱一样外,其厚度比铁钱薄,重量轻,品相也差借范:一般指借用旧钱的现成的钱范铸新年号年。
通常在同一朝代或战争年代才会如此马虎。
但也有例外。
老生坑:钱币锈色是长期埋藏在地上才会产生的,它相对于生坑色是出土的时间较长。
传世古:是未入过土而是世代相传之品。
它的特点是币色呈乌黑发亮是经无数人手掌摩挲的产物。
原包浆:是指币上呈的色泽未遭破坏,让人能看出该币的历史来。
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钱币专用名词一览
钱币专用名词一览年号钱:也称元号钱,即指钱面铸有年号的钱。
如唐代的“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宋之“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均属此类。
国号钱:即指钱文中含有国号的钱。
如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北宋的“皇宋通宝”,元代的“大元通宝”、“大元国宝”等则属此类。
也有国号加年号的钱,但相当少见。
如六朝的“大夏真兴”、辽的“大辽天庆”等钱。
记重钱:即指钱文铸明的重量的钱,如秦的“半两”,汉的“五铢”。
又如一些在钱背铸有重量单位的钱。
记值钱:即指钱文铸明价值的钱。
如新莽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
小平:方孔圆钱中当一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2.7cm以下。
折二:方孔圆钱中当二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3.1cm左右。
折三:方孔圆钱中当三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3.5cm左右,折五、折十可以此类推。
小平大样:小平钱中直径大于是2.7cm小于3. 1cm的超大型小平钱。
榆荚钱:指极为轻薄劣小的钱。
对钱:指两枚钱币在铜质、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且钱文是以篆书与其他书体(如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互为对应。
最早的对钱出现在南唐,其开元通宝篆隶成对。
穿:即方孔圆钱中的方孔部分。
前人亦作“好”,古钱中背文有穿孔上方的现象称作“穿上”,在穿孔下方称作“穿下”,穿孔特大者称为“广穿”。
缘:指方孔圆钱中外沿突起部分,亦称“外廓”。
外缘特别宽者称为“阔缘”,特别狭者称“狭缘”。
轮:亦指方孔圆钱的外沿突起部分。
内廓:指古钱的穿孔与钱肉之间突出地部分。
肉:指方孔圆钱中的地章部分,亦称“底”。
地章隆起者称为“厚肉”。
地章浅薄者称为“薄肉”。
清光绪方孔机制币中尚见有地章上有许多突起小点状者,俗称“珍珠底”。
幕:泛指古钱的背部。
光背:钱背无任何文字,亦称素背,光幕。
重轮:具有双重外廓的钱币。
重廓:具有双重内廓的钱币。
旋背:指古钱中背部用简单的旋车加工过的钱币。
雕母:亦称祖钱,由人工在金、银、铜、铅、木、牙等材质上雕刻的钱币模型。
银元鉴定专业术语
银元鉴定专业术语了解银元专业术语的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1、便于藏友交流,容易体会理解;2、掌握各类银元自身特征,对鉴定及版别研究至关重要。
1-中花:清代银元中花位置常以满文为主,满文内容主要是对应钱币的汉文名称,比如“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
也有极少部分中央位置是记局记地者,或空白的情况。
民国时期银元中花位置常常饰以花瓣或珠点。
2-珠圈:珠圈的粒数是区分版别的一个方面,珠圈的大小、形状以及连接关系也有不同。
3-边花:钱币边缘的花纹装饰,种类繁多,因花而异,比如珠点、五角星边花、四瓣花、六瓣花等。
甚至有以满文或纪年文字作为边花的。
边花的作用是为了分隔钱缘的文字,一般来说清代银元多数是分隔记地和记重信息。
边花如果是纹饰,通常正反面边花式样一致。
民国银元的边花装饰意义则更大。
4-马齿:钱币边缘的齿状纹饰,因形似马的牙齿故名。
马齿是银元常见的防伪装饰,有的呈粒状,称粒齿。
长者被称为长马齿,短者被称为短马齿。
5-边道:银元边道常常是齿边,通常都称呼为“边齿”,边齿的种类很复杂,是鉴定真伪的重点。
也是防止磨边盗银的特殊设计。
光边:边道光洁,没有齿状设计。
我国流通银元中没有这样的设计,主要出现在银章中。
直齿:没有采用倒角工艺,齿边呈平行的直线。
这种齿边有粗、细之分;橄榄齿:在铸币之前对币坯先行倒角,铸造后就会留下看似中间宽两头窄的效果,形同橄榄;鹰洋齿:这是墨西哥老版鹰洋的典型边齿,故名。
此边齿在袁像银元中极为罕见;T形齿:边齿成两两相对的T字形者,罕见;人字齿:是老江南银元中的边齿类型,由鹰洋齿演变而来。
初步术语要知道,小白秒变资深老师!
初步术语要知道,小白秒变资深老师!看到这么多人民币,如果是自己的是不是很开心!那么里面藏着的很多知识你了解多少呢?说到收藏专业名词,我们最长听到的就是刀、捆、条、包、箱、原捆和品相等。
具体如下:刀:指的是纸币百张连号。
比如第四套人民币80年2元整刀。
捆:指千张纸币连号的。
(相当于10刀,具有单个银行标签和封印)条:指5000张纸币连号的。
(相当于5捆,具有单个银行标签和封印)包:指万张纸币(这种包的单位只有分币,又可以分为老包装和新包装)箱:这是比较复杂的单位,因为钱币的面值大小不同,箱里面纸币数量不同(1元0000张连号,1角2角5角50000张连号,5元和10元的25000张连号、50元和100元的20000张连号)原捆:这是一个特殊的叫法,简单的说就是银行标签和封条没有动过、换过和没有被破坏过的。
连号:是指号码相连的若干纸币;跳号:是指在号码相连的若干纸币中有1枚或几枚号码缺少未能连贯的纸币“品相”很好理解,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品相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价值的高低。
十品:没有怎么流通的,未被损坏的,几乎完美!九品:钱币为流通过,但表面看起来很新,时常会有不明显折痕,没有污渍,有少许毛边。
八品:钱币有明显折痕,污渍较少、色斑,四角有圆,单钱币整体有坚硬感觉。
七品:票面污渍较多,折痕处有断裂,也带有裂口,纸币图案能保持完整。
六品:明显的表现四角变圆,票面发软,图案褪色票面也脏,票面完整性还是有的。
六品以下的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收藏了,如果出手的话价值不高,转手的几率比较低。
人民币的防伪印刷技术印刷上目前有“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接线印刷”、“胶版迭印”、“双面对印”、“微缩文字”7种。
“平版印刷”:成本低,手感平滑,现如今用的少很多,以前用的较多。
“凹版印刷”:它是用钢板雕刻而成的,模具的线条是凹下的,油墨转印时,形成突出纸面的花纹和图案,目前人民币用的就是这种的印刷技术。
“凸版印刷”:具有线划整齐,笔触有力等特点,真正的凸版印刷工艺目前还只能打印流水号码(人民币的号码),不能印刷文字和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表达术语钱币部位的名称及钱币质量的表述,历来都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过是钱币学家和集藏人士,为了研究和便于区分版别而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是,正确表述钱币各部位的名称及外形特征,是提高集币知识和鉴赏力的有力工具,也是集币者必须具备的的基本常识,为此,我参考了有关资料辑成此文,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方孔圆钱钱面——钱的正面钱背——钱的背面,又称幕。
钱文——钱币正、背面的文字。
有真、草、篆、隶、行多种书体.(含少数民族文字),方孔圆钱的正面钱文又有四字、两字之分,四字钱文按排列顺序又分旋读、对读,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的叫旋读,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的叫对读,两个字的钱文从右到左排列叫顺读,从左到右排列的叫反读或左读,文字成反字状的叫传形,(例如半两钱)。
凸起的叫阳文,内凹的叫阴文,钱文远离内廓的叫离廓,钱文远离外廓不相连接的叫隔轮,钱文与外廓相接的叫连轮,钱文之首均对外廓的叫聚头,均对内廓的叫并足,标注地名用的叫纪地,标注计量用的叫纪值,两面都有面文的叫合背,背面无文字图案的叫光背,钱文高低粗细不一的叫隐起文。
钱穿——钱体中间的穿孔,亦称好。
方形的叫方穿,圆形的叫圆穿,较大的叫广穿,较小的叫窄穿,长方形的叫长穿,凌花状的叫花穿,穿孔四角尖出者叫四决,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廓者叫四出。
四角尖出呈点状的叫栗角。
内廓——钱穿四周凸出的部分。
二重内廓叫重廓或重好外廓——钱体周边凸出的部分,又称缘。
宽的叫宽缘,窄的叫窄缘,二重外廓的叫重轮,如重“乾元重宝”,外廓外高内低的叫额轮,内高外低的叫削边。
钱肉——钱体两面内外廓之间无文字图案的平面。
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符号——古钱币上尤其是钱背处常有星、月、日、孕星、圈、杠、祥云、云纹、瑞雀等样式的符号,是区分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近代银币、铜圆边道——机制金属币的边沿垂直面.有光边、齿边、纹边、文字边等等。
珠圆——由众多圆点组成。
一般在面背的中央与边沿之间,外沿边上的叫外珠圆,中心外沿上的叫内珠圆.有无珠圆或点数多少,是区分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齿圈——指机制币靠边沿内里,由众多锯齿点组成的齿圈.内圆——指内珠圆处,不是由圆点而是由曲线组成的封闭式圆圈边花——指正背面中心图案和文字与边沿之间的各种花纹.如星点、梅花、稻穗、花朵等,一般在内珠圆以外.中花——指钱体中心的小花纹,有梅花、八挂图、圆点、花朵、文字等.纪年——在钱面上边沿标注的制造年份,或在左右边沿上标注的干支年份,如丙午、甲辰、乙已等等。
图案线条——指机制币两面布局的平行的或波纹式的许多细线条.(三)、布币布首——布的上端首部。
布币首都一般是实的,凡布首中空的叫空首布.布足——布下端突出的左右两个部位。
形状有方、尖、圆等,方形的叫方足布,尖形的叫尖足布,呈圆形的则叫圆足布。
布肩——紧靠布首下端的横向部位。
有时布名就取自布肩的形状,如:平肩布、圆肩布等。
布夸——两足之间的内凹部位.边线——布周边的线条.线条——布面背上的横、直线条.线条也是区分版别的重要依据之一,如货布。
(四)、刀币刀首——刀尖部分.刀的首部呈尖形的叫尖首刀.刀刃——刃口的一边.刀柄——刀柄部位.刀环——刀柄下端的圆环.边线——饯身边沿的线条.线条——钱身两面的横、直线条.(五)、钱币品相质量表述语1、精美程度:钱币精美程度可用品相来表达,品相可分为美品、全品、上品、中上品、中品、中下品、下品等。
凡钱币受机械损伤,开裂、缺边、钻孔、锈蚀严重、字迹不清或部分脱落、酸洗、抛光、完全去掉铜锈和包浆的,均在中品以下。
2、钱币的真伪真品——真实的历史货币实物。
赝品——凡以复制品充当真品进行交换、买卖的钱币,叫赝品;凡未注明是复制品,作真品收藏展出的也叫赝品。
复制品——该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后,已转为钱币文物,再按原样复制的钱币,或者叫假钱。
官铸品——历代政府官钱局铸行的正统钱币,叫官铸品.一般制作讲究,钱币品质、重量、材质合乎标准.私铸晶——历代民间和私人,在该钱币未退出流通领域前,仿造官铸钱币,投入流通领域使用。
私铸晶与官铸品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同样具有文物价值,也是真品.此类钱币一般制作比官铸品粗糙、减重、轻薄、品质较劣,经济价值比官铸品略低.3、钱币锈色包浆——指金属钱币在传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层很薄、很匀的化合物,使钱体感到很陈旧.生坑——指新出土的铜钱。
其表面锈蚀较厚,形成块状,呈深绿或深蓝色。
熟坑——相对生坑而言,指出土巳久的铜钱,铜钱逐渐被传世色彩所替代。
传世品——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的钱币,表面颜色一般呈褐黑色或深黄色,较光亮,有一种透明感。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析出的一种银白色的结晶体,带粒状。
朱砂斑——指银质或含银量高的铜钱,表面常出现带褐红色的斑点或斑块.近代银币专业知识名词解释1银本位制:指一种以银为本位货币制度。
中国实行银本位制由清政府于宣统2年(1910年)4月颁行之《币制则例》始。
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铸行银本位币,规定以含银23.493448克之元为单位。
1935年11月,又实行法币改革,银本位制遂告废止。
2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
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帐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
虚银两只用于记帐,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元,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后,银两停止使用。
3纹银:也称“足纹”,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清廷规定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均须按成色折合计算。
纹银成色是.935374。
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4银色:也称成色,指贵重金属铸币,金银条块饰物器物的金属纯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
世界各国对贵金属铸币均有法律规定,如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公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即规定每枚银圆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成色为.880。
5银圆:是大型银质铸币通称,也称“洋钱”“洋钿”“花边钱”“大洋”等。
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
清乾隆58年(1793),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清乾隆宝藏”银币。
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
光绪15年(1889),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
宣统2年(1910),清廷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7.2钱,含纯银9成,合6.48钱,次年5月开铸,辛亥革命爆发而未正式发行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开铸孙中山开国纪念币。
1914年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袁大头)。
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重量为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再铸正面为孙中山先生像,背为帆船图案之“船洋”。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钱圆流通。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极剧,银圆再度行用于市。
新中国成立后,除西藏地区因特殊原因曾短期使用银圆外,各种银圆均由中行按一定比价收兑,禁止流通。
6库平:清政府收征租税,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订立于康熙年间,1908年清廷度支部拟订统一度量制度,规定以库平为权衡标准。
库平两为37.301克。
7关平:即“海关平”,近代中国海关收关税时出纳银两所用衡量标准,关平之役起于中外通商,见之于正式条约规定是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关平两是37.7994克。
1930年2月,国民政府以海关金单位取代之。
8漕平:1900年(光绪26年),清政府改用白银征收东南各省漕粮所用之银两衡量标准。
后渐为民用,各地标准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苏漕平,申漕平等。
申漕平即上海漕平,1两是36.65克。
9湘平:清代及民国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银两衡量标准。
后左宗棠率军入新疆定阿古柏叛乱后,当地亦有使用。
湘平1两是36.13克。
10厂平:清代吉林省所用银两衡量标准。
也称吉平。
厂平1两是35.86克。
11户部:中国封建王朝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源先于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2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3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5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12大清龙:中国晚清机制金银币及铜币中最常见龙图之1。
因铸币正面镌“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而得名。
13长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因龙须稍长而得名,与短须龙对举。
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4短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因龙须稍短而得名,与长须龙对举。
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有时也用于其他银,铜币龙纹版别区分。
15反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正“S”形,故名。
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6大尾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系“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中特殊种类。
因龙尾特大而得名。
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之版别区分。
17曲须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因龙须作弯曲状得名。
通常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8游龙:中国晚清机制银币龙图之1。
因龙形作游动状得名。
专用于“宣统3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之版别区分。
19嘉禾图案:国民时期银币常见图案之一。
始用于民国元年(1912)所铸孙中山侧面像开国纪念币。
镌此图案旨在“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
20铁血18星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
旗上18颗星代表其时全国18行省。
星为红色,示意光明。
该旗自1911年(宣3)武昌起义爆发起,在湖北,江西等地悬挂。
192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后,改为陆军军旗。
21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之一,民国时期银币常见图案。
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5族共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悬挂全国,至1927年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
22八瓣莲花图案: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
暗喻佛教术语八叶莲台,指佛经所栽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为6日,四方之八叶为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之四佛,普贤,文殊,观音,弥勒之四菩萨,合为九尊,是三密相应之时,吾人肉团心开敷之相也”。
23忍冬图案: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
即忍冬草,相传为生于雪山之仙草,《涅磐经,二十七》载:“雪山有草,名为忍冬,牛若食者,则出醍醐”24日月图案中国近代西藏银币常见图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