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
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
2.正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备用资源
新村主义:是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 提倡的小资产阶级思潮。五四前就流传 入中国,影响较小。主要宣传者是一些 留学生。他们主张在新村里过一种共同 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的生活。
பைடு நூலகம்
备用资源
工读互助团:‚五四‛时期,许多新青年将欧文的空想社 会主义、日本武者小路的‚新村运动‛、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 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当时广为流传的‚劳工神 圣‛、‚与劳动为伍‛等一类观念和主张相结合,创立了大量 中国式的工读互助组织,企图以此手段来逐步实现社会的改良。 (1)代表人物:王光祈 。(2)主要主张和实践:幻想通过 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打破劳力和劳心的界 线,从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改良。1912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北 京大学生为主的‚工读互助团‛,曾经吸引了许多青年,他们 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积极投身这一实践。工读互助团的组织 者已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本质,并力图加以 改造。但是,他们反对用激烈的改造方法,所以采用和平的方 法,试图通过办工读互助团来救济社会。当然这种愿望在军阀 专制统治之下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2)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 《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
了解历史
1.背景
新思潮的竞起
(1)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2)许多刊物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好感。 2.主要思潮 (1)无政府主义 (2)新村主义 (3)工读互助运动 (4)实用主义 (5)基尔特社会主义
备用资源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当时流行较早、影响较大的小资产 阶级思潮。(1)代表人物:刘师复。(2)主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 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反对任何形式的组织和纪律,废除任何法律 和军队;消灭国家,希望建立一个无政府的、绝对自由的共产主义 社会。其实质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线,主张不经过社 会主义阶段就直接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它反对马克思的科学 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 现状不满的一种消极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他们希望摆脱剥削压迫的 强烈愿望。(3)传播概况: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这些主张对青 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十月革命后无政府主义在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中得到很大发展。全国出现三十多个无政府主义小团体,在一 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都有。如实社、进 化社、奋斗社等。同时,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达七十余种,如 《进化》、《奋斗》、《学生周刊》等。
五四时期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
这一运动在五四运动后的社会和思想氛围中,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文将从报刊出版、思想团体和社会运动等方面,对五四时期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探讨。
一、报刊出版五四时期,报刊出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
多数阶级和阶层对于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了兴趣,创办了一系列的新文艺杂志,并在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这些杂志通过自由开放的社论、政论和文艺评论等,积极推广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此外,五四时期的大学校园也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倡导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例如梁启超创办的《新青年》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青年》在倡导新文化和民主革命同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为其建立起广泛的读者群体,使得广大青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思想团体五四时期,一些重要的思想团体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力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在陈独秀等一批进步思想家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经过五四时期的洗礼和革命实践,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此外,一些研究学术和思想问题的学术团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成立于1919年的学生书店,它不仅是知识分子交流的场所,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基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社会运动五四运动的社会运动性质,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在社会运动中传播。
当时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职业群体纷纷走上街头,积极倡导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思想,这其中就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五四运动对社会现状的反抗、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以及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斗争,都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社会运动中广泛流传的激昂口号、演讲和宣传海报等形式也起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通过这些形式,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深入人心,并且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前后两个阶段的传播比较及现实启示
( 西 南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学 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摘 要: 马克思主 义在 中国的传入与传播 , 在 中国近现代 思想 史上 具有重大意义 , 也一直是理论界研 究的热 门课题 。
通过对“ 五 四” 前 后 两个 阶 段 传 播 的主 体 、 受众 、 目的 、 内容 、 媒 介 方 式 及 效 果 的 对 比分 析 , 提 出高校 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d e t e r mi ne d y o un g Ma xi r s t s ;t o i n no va t e me d i a me t h od s ;t o d e b a t e o n v a r i o us n o n— ・ Ma r x i s t S O — - c i a l t h o ug h t s a nd l e a d t he Col l e g e e t h os .
的几点现 实启示 : 加 强高校 马克 思主义理论 队伍 建设 ; 注重培 养新一代 坚定的青年 马克思主 义者 ; 积极 创新传播媒介 载
体; 敢 于同各种 非马克思主义社会 思潮论 战, 引领 高校社会思潮 。
关键词 : 零 星传 播 ; 广泛传播 ; 比较 ; 马克 思主 义 大 众化 ; 现 实启 示 中图分类号 : G4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0 5 5 X( 2 0 1 5 ) 0 5 . . 0 0 4 4 . 0 5
Ab s t r a c t : T h e e n t r y a n d s p r e a d o f Ma r x i s m i n Ch i n a h a s a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nc a e i n Ch i n a ' s mo d e m h i s t o y, r wh i c h
专题三第3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修)
专题三第3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修)【测试要求】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梳理】【重难点探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途径和影响:(1)原因:A.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一系列斗争的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一战期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中国已经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特别是通过各种新思潮的论战,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途径:A.创办报刊杂志:《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B.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
C.组建学会宣传: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常举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等。
D.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E.进行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3)影响: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C.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理论。
(1)爱国性: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相结合。
(2)广泛性:四大阶级不同阶层先后向西方学习并付诸实践。
(3)层次性: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文化层次”。
(4)进步性:通过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5)继承与发展:每一次探索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同时又为后面新的探索提供借鉴。
试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浅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九十前,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艾思奇为代表的许多早期革命知识分子发起了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影响深远,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且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思想启蒙的新资源。
九十年后,作为生活在已经腾飞的中国,以重新的眼光去思考一种导引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走到社会主义正轨的伟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每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都应该反思的历史。
但我们更应该用现实的眼光去理解和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被称作“历史性选择”的伟大抉择的深刻意义。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首先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即救亡。
“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对中国人民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是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其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服务的。
”【2】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即是为救亡这一历史任务服务的。
1关于启蒙与思想解放,早在近代的以李鸿章为代表发动的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便有体现,这时期的思想也可视为一份睁眼看世界的人们探索国运未来的智慧结晶。
为了民族救亡,中国人办洋务,兴实业,搞维新,图变法,做了许多工作,但均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
其中洋务运动依旧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没落政府,因此必然脱离不了封建传统的意志,因此必然导致了中体西用的失败。
而辛亥革命虽然旨在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已经向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学习,但是由于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以及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最终也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进而呈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1919年至1921年间,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流派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一、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从五四运动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后他又连续著文论述有关问题),公开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攻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阿狗阿猫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反对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
8月,李大钊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只有用革命的方法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在这个时期,陈独秀、瞿秋白等也曾发表文章,批判了胡适的反动观点。
这场论战是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一次反击。
它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帮助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了改良主义的反动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1920年11月至1921年2月,地主买办阶级的知识分子代表梁启超、张东荪披着“社会主义者”的外衣来反对社会主义。
他们先后在上海《时事新报》、,《改造》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反对社会主义。
他们在“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的幌子下,贩卖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罗素鼓吹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宣扬连连资协调,反对暴力革命,认为中国将来可以经过发展协社(资本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合作社)逐渐蜕变为社会主义。
因此,不必从事工农运动,不必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主义不合中国国情。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等在《新表年》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对上述谬论进行了驳斥。
他们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要想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唯一的出路就是实现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时期。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们对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开始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五四运动的结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传播,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推动作用、思想渗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促进、革命、密不可分。
1. 引言1.1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由于列强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引发了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愤怒和抗议。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在中国迅速传播,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
除了外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背景还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密不可分。
当时的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中,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
这种种种问题的积累导致了人民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怒,五四运动成为了人们宣泄情绪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契机。
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次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热情和爱国精神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国家处于危急关头。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深刻反思,并积极寻求国家复兴之路。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所具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使得其比辛亥革命更具进步意义。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时代—五四时代,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文化人得以扬眉吐气,中国的学术界得以健康发展。
五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开启了国人的智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从此中华民族在探索解放自我的方法和方式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产生特殊影响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五四前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历史原因可以归结为国际国内的各种背景。
这时的中国,国际背景是,爆发了世界第一次大战,十月革命胜利和苏俄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国内环境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下国家的衰败,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无奈。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这一现实赤裸裸的暴露了帝国主义强权、专制,剥削人民的本质。
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阿赫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交换的陈述文,遭到拒绝。
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入京时呗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直寄希望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希望建立一个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的强大的国家,但是这次巴黎和会让中国人彻底丧失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信心。
同时,苏俄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让国人看到了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大道民族自救。
与此同时,苏俄发表的对华宣言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这与帝国主义在华残暴的剥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于对于苏俄的拥护,自然对于社会主义也有了极大的热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救国的良方。
(2)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展示自己强大的能力创造力,使得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找到了实现的途径,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的基础。
当爱国学生的运动遭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的时刻,工人阶级以宏大的历史责任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面,上海有七万人为声援学生运动举行罢工。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
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李大钊的贡献:第一,开辟专栏,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
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
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
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
还有,留日学生:杨匏安:1919、11,《马克思主义》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国情相似根本解决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 、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陈:君主专制—→资本家压制;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9、15)梁启超:战后游欧,改向基尔特社义多变、善变与不变改良(维新)→君主立宪(与革命派对立)—→议会宪政(进步党、研究系)—→基尔特社义(行会社会主义)第二,民族经济发展的“黄金期”,200万产业工人。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社会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由于《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运动。
这次运动不仅是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也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契机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关系。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后来的和平津贴问题。
中国是同盟国之一,为此在战争中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到了和平会议上,中国的声音并未被充分听取,导致被
剥夺了在中国山东省的权益。
这引起了国内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他们对于
中国的未来和发展感到担忧。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思想触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五四运动的领导层和参与者中,有
很多是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过西方的教育,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他们将马克
思主义视为一种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认为它是对中国问题的科学研究和解决方案。
许多学生组织和团体在五四运动中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推广,例如学生自治团体
和左翼知识分子团体。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
思想脱离了狭隘的学术界限,开始进入了广大群众的视野。
五四运动期间,有很多马克思
主义的文献被翻译成中文并广泛传播,使得大量的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能够接触和了解到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一些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发表了重要的著作与演讲,深入地
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山医学院临床14班11362373 王伟男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论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其实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7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有很多有识之士不断提出先进的救国方案,也有人历尽艰辛向西方学习真理,试图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拯救中国。
但无论是种种振兴中华的方案还是英勇伟大的斗争,最终都走向了失败,国家依旧,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人们产生了怀疑,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
救国之路顿时陷入一片黑暗。
正当人们积极寻找新的救国之路时,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终于见到了光明,他们如饥似渴地研究十月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探寻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新道路。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对中国革命十分关注,并且对中国革命抱有很大的信心,在评论中国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他们曾经预言: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而中国和亚洲的觉醒,又将对欧洲革命发生深刻的影响。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预见。
而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来谈谈我对五四运动前后这个中国革命重要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建立在19世纪40年代,但在其建立初期,印象范围也仅仅限于欧洲,虽然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也曾提到过马克思主义,但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确实没有人真正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知道1917年法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了国内的积极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而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就是五四运动的杰出领袖李大钊。
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从李大钊开始的,主要是因为他在1918年《言治》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虽然全文并未提起马克思主义,但从资料来看,这是最早提及俄国革命的文章,为他在不久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摘要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所具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使得其比辛亥革命更具进步意义。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时代—五四时代,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文化人得以扬眉吐气,中国的学术界得以健康发展。
五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开启了国人的智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从此中华民族在探索解放自我的方法和方式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一、五四运动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早在1899年,英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在一本叫做《大同学》的译文书中提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他的书中简单地介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及其安民救世的思想。
后来,20世纪初的时候,留学日欧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资本资产阶级思想的同时,较多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传入中国,而且那些学生编的刊物中间,也有不少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并且赞颂社会主义是“大中至正、尽善尽美、天经地义、万世不易之道”。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中国自己人的著述中出现是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但是梁启超对社会主义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中国人现在的程度不足以谈社会主义。
在这一段时间之中,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多处于感性,以孙中山为例,他认为社会主义是“拯救社会疾苦之学说”,但是却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不赞成用激烈的革命方式推翻统治阶级消灭剥削,即“师马克思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够完全的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期间,《民报》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介绍,并且首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十个基本要点和资本论的部分内容。
辛亥革命之后掀起了一轮宣传社会主义的高潮,但是这一高潮在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之下很快沉寂下来了。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及传播特点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及传播特点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自由民主、科学和民族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成为当时社会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本文将围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特点展开讨论。
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由学生和知识分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学生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载体。
当时,许多中国学生在留学日本、欧美等国家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传播者。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带回了国内,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各地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传播。
其次,知识分子也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力量。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感到失望和绝望,希望能够通过引入外来思想和理论来激发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在自己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中积极地宣传和推广。
除了学生和知识分子之外,一些进步的出版机构、报纸和杂志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新青年》杂志、《共和》杂志等,都曾经发表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作,成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刊物之一。
1. 国际化呈现五四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的时期,也是世界文明交流的一个时期。
当时,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赴日本、欧美等国留学,接触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因此,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带有浓郁的西方化气息。
2. 文艺化表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具有文艺化的表现形式。
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入到文学、艺术、戏剧等表现形式中,使理论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就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3. 现代化思维4. 实践性实现总之,五四时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阶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通过了解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特点,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现实,对于我们充分发扬五四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8.捍卫真理之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八、捍卫真理之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融会贯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的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了“走俄国人的路”就必须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空前高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并得到了广泛流传,初步形成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干部基础。
热点关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学术月刊》2022年第1期指出,从起源学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从新文化运动中转出来的。
这一转出,以十月革命胜利与五四运动为契机,在思想层面上经过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从高扬“科学”与“民主”到传播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观。
在这个环节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把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传播与中国道路的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起点。
第二个环节是从传播马克思的学说到研究唯物史观。
在这个环节上,李大钊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为基础,阐发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建构了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方法论。
第三个环节是从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观念。
在这个环节上,李大钊、陈独秀在世界经济、政治变动的平台上,联系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探讨中国革命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观念。
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三个环节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开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磨尖训练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
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对 封 建专 制 、 反对 封 建 礼教 和 促 进 工农 运 动 上起 过 积极 作 用 ,并具 有 一定 的 革命 作 用 ,曾被 早 期 马克 思 主义 者 当作
一
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的混合体。 = 由于有 与欧洲无政府主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阶级基础 , 中国 的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之前, 主要还
是 起 了积 极 的 作用 , 当时 的 确能 够 鼓 动 一些 富有 理想 的热 在
种进 步 的思 潮 ,正 是 从这 一 基 点 f发 , 政 府 主 义成 为 马 } l 无
克 思 主义 的 “ 盟 者 ”【,两 者 成 为 “ 时 性 ”合作 关 系 , 】 j 暂
收 稿 r期 :2 0 .92 l 0 90 .4 作者简介:黄小娟 ( 92 ) 18 -,女 ,江两萍乡人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 :五 四 动后,无政府主义者和-; 运 V ̄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正是在这 种两难境地 中, -
加速 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 :无政府 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图分类号 :D 3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1520 )60 7・3 0 99 1(0 90 -0 i 0
d lmma a c ee ae ed s e n t no M ax s i h n . i e s c lrt dt is mia i f h a h o r im C i a n
Ke r : nac s ;M axim ; op gai y wo ds a r him r s pr a ton
.
71 .
第 3 卷第6 l 期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史任务
20 年 1 月 09 1
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 特别是无政府主义在反对封建传统文 化 中所表现 出来的激进态度,对促进人们探索真理 , 接受新 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可见,无政府主义不仅没有对马克思 主义采取敌视态度,相反,还借用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的 “ 同点 ” 共 ,通过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部分来推动 无政府主义在群众中的传播 , 从而也起 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
Th eAna c s be o ea d a t rt a ‘ M o me nd r him f r n fe heM y 4h ve nta Dis mi a i n o ar im s e n to fM xs
H A a - a U NG Xio u n j
Ab ta t e o e a d a e h a 协 M o e n , h ac it n a l a x ss h d c o e ai n a d c n it An h s r c :B f r n f rt e M y 4 t v me t t e a r h ssa d e y M r i a o p rt o f c. d t足,在中国特殊的历 史条 : 件下形成 '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 r 不少第 一代 的马克思主义 者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 都不 同程度地接受过无政府主
义 思想 影 响 ,而没 有 经 过 无政 府 主 义这 一 环 节 ,直接 接 受 马
产要件归于社会公有,废绝财产私有权 ,无资本家与劳动阶 级 ,人人劳动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主张建立各种公共福
(co l f oic d d nsai , o t C ia omaU ie i, u gh uG a go g5 03 , hn) Sh oo P li a mi t t n Suh hn r l nvr t G a zo u d n 16 C i tsn A ir o N sy n n 1 a
利机关,如刘师培 的老幼栖息所,刘师复的公共养老院、公 共养育院;主张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 ;主张废除婚姻制度 , 男女 自由结合;主张废除一切宗教信条,道德上人人 自由。 很显然,中国无政府主义不是欧洲无政府主义的简单重复,
克思主义的人却很少。可以说 , 叫前后中国无政府主义与 五
马克 思主 义 传播 之 间 的关 系 主要 体 现 催 生与 冲 突上 。
无政府主义来源于法文 An c i , r me a hs 音译为 “ 安那其主
义” ,它 反 映 小资产 阶 级 和 流 氓 无产 者要 求 的 一种 社 会 政 治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 了一定的媒介条件 , 催生了
马克 思 主义 的 传 播 。
思潮 ,
1 9世纪 后 半 期流 行 于 欧美 各 国 。2 纪 初被 介 绍 O世
( ) 当时历史条件 下,尽管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各个 一 在 流派在社会发展动力、达到 目的手段等问题上不尽一致,但 却有着共同的政治 目标
无政 府 主 义 反对 封 建 专 制 ,礼 赞破 坏 主 义 ;主张 一切 生
到 中困 ,并 H产 生 一 定 的影 响 。它 较 之 马克 思 主 义传 入 中 圈早 多年 。 马克 思 主义 无政 府 主 义 是 建 在 两 种不 同世
这个时期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礼教和促进工农运动上起过积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革命作用曾被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当作一种进步的思潮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无政府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同盟者两者成为暂时性合作关系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媒介条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 3 卷第 6期 1
0 3,No. r, , 6
五叫运动 以前, 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 中国
传 播 ,所起 的 积极 作 用 足 主要 的 。这 个 时 期 的无 政府 主 义 者
它 是 欧洲 无 政 府 主 义、 中 国 农业 社 会 主 义 中 “ 处 不均 匀 , 无 无 人 不饱 暖 ”的绝 对 平 均 主 义 以及 “ 有所 终 ,壮 有所 用 , 老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 9年 1 月 1
No . 0 v 20 9
J un l 厂 o ra Q
硎 Ta h r C l g ec es ol e e
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黄小娟
( 南 师 范 大学 政 治 与行 政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华 50 3 ) 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