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分析
《围城》英译时原文中外语的处理方法
像 陆子 潇 、 李 梅 亭 这 种 虽 然懂 一 点 英语 , 但 是 又 不 精 通 的 人的话语“ 中英 夹 杂 ” 的 翻译 , 我认为 , “ 洋泾浜” 翻译 方 法 也 很 适 用 。 我们 可 以 选用 更适 合这 一 类 “ 非 专 业 人 士 ” 的 翻译 方 法— — C h i n g l i s h ,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 中式 英 语 ” , 非 常 适 用 于 像 李 梅亭 等这 样 “ 非专 业 ” 但 又 想卖 弄 的人 。
1 . 语 码 转换 在 《 围城 》 中 的重 要 性 《 围 城》 写成后 , 在1 9 4 6 年到 1 9 9 7 年间 , 学 者 们 对 其 中 的 中 英 文 混 用 之 处 进 行 了多 次 修 改 。 目前 比较 权 威 的英 译 本 是 珍 妮・ 凯利 ( J e a n n e K e l l y ) 和茅国权 ( N a t h a n K . Ma o ) 合 译 的 版本 , 由美 国印 第 安 纳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 我认为 , 对 这 部 作 品中 语 码 转 换 的翻 译 不 能 一 概 而 论 .需 要 更 多 地 从作 者 当 时 的创 作 背 景 和 作 品 中 的人 物 特 色 等 方 面考 虑 对 这些 “ 中外 夹 杂 ” 现 象 的 翻译 处 理 。 2 . 作 品 中“ 中外 夹 杂 ” 的 两 种情 况 2 . 1 中 文和 外 文 ( 英语 和 少 量 法语 ) 同时 出现 在 小说 中 。 同一个词语或者语句 , 先 用 中文 做 正 文 , 后 面 跟该 词 语 或 者句子的外文 , 用括号括起来作为注释 。 这种情况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 一种情形是外来名词 . 在 中 文 的 音 译 后 面 用 括 号 标 注 出其 源 语 词 。原 文 中 的例 子有 : “ 邮 船 白拉 日隆 子 爵号 ( V i c o m t e d e b r a g e l o o n e ) ” 、 “ 洛高 ( F r . v o n L o — g a u ) ” 等词 , 都 是 以这 种方 式 呈 现 在 原 文 之 巾 。另 一 种 情 形 是 专有名词 , 采 用 中 文 后 面 加 括 号 的方 法 标 注 其 源语 词 , 也 有 少 数 是 英 语 在 前 ,汉 语 标 注 在 括 号 里 。例 如 , “ 联 合大学 ( I n t e r C o l l e g i a e Un i v e r s i t y ) ”、 “神 玄 大 学 ( C o l l e g e o f Di v i n e Me t a p h — s i c s ) ” 等。 我们可以借鉴珍妮 ・ 凯利和茅国权的翻译方法 , 将 原 文 中 的英 语 或 者 法 语 直 接 体 现 在 原 文 中 , 并 且 用 斜 体 加 以强 调 。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摘要】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在刻画人物性格、彰显幽默风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可以更深入的从语言社会角度理解这种现象。
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在交际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学;围城;语码转换0 引言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有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那就是频繁的语码转换。
对于这一现象,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来考察其社会功能、语言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很少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考虑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1]语码转换在对作品的人物塑造和主题的体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写作手法,对其深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精神内涵。
所以,本文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小说中的语码转换进行深入的语用分析,从而阐释语码转换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1 理论回顾语码转换泛指语言使用者从使用一种语言(含方言、语体)转到使用另一种语言,它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
[2]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就语用学来看,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此有着强大的解释力。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顺应理论,从一种综观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极其运用,随后又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详细阐述了此理论。
[3]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并且选择了特定的语言单位和结构,就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因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必定有某种目的,而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必定会使用一定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交际者所乐于采用的一种策略。
[1]本文就以《围城》中具体的语码转换的例子为语料,以顺应论为理据,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来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顺应的。
《围城》作品礼貌原则话语分析
《围城》作品礼貌原则话语分析摘要:本文用leech和徐盛桓的礼貌原则分析了小说《围城》中的部分人物话语,找出了一些典型的运用礼貌原则的例子,这些话语最终导致了交际的成功、交际目的实现,并且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了极为友好的印象。
关键词:《围城》礼貌原则人物话语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在语言上有非常独到的地方,在众多的现代小说中独树一帜。
本文试以《围城》为例,对其语言艺术采用语用学的理论之礼貌原则作粗浅分析。
一、礼貌原则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成为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基础。
该理论指出人们在说话时要相互合作,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
可是实际交际中人们往往违反这些准则。
而合作原则却又不能有效地解释违反的原因,于是1983年leech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礼貌原则。
该原则指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并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rescue)合作原则。
其礼貌原则包含有6项准则,即得体(又译策略)准则(tact maxim)、慷慨(又译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可以说,礼貌行为无处不在,礼貌原则的运用也极其广泛。
本文只从微观语用的某些领域,对《围城》这部作品的典型语言进行分析、证实、评述。
二、礼貌原则的语用实际分析1.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是searle(1969)首先注意到并提出来的。
searle(1975)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一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
间接语言现象引起了言语行为理论家们的极大兴趣。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在一点疑问上是达成一致的:即人们为什么要使用间接语言。
浅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现象(1)
际 者 相 关 的转 换 ( a t ia t—r ltdatmain 。 p ri p n c ea e l e t ) o
M u s e ( 9 5) 提 出 了 另 外 一 种 语 码 转 换 类 型 : ykn 1 9
交替 ( l r ain 、 插 入 at n t ) e 0 (n et n) 和 词 汇 等 同 i sri 0
一
、
语码转换 :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交 际 者 为 了 表 达 一 定 的 交 际 意 图 而 实施 的语码 转换 。
Po lc ( 9 O) 根 据 其 结 构 方 式 区 分 了 三 种 pa k 1 8
类 型 的语码 转换 :句 问语码 转 换 s th n ) 和 附 加 语 码 转 换 wi ig c (ne — sn e t l itr e tn i a ( a s thn ①。 tg wi ig) c
妈 的 蛋 ! ” ( ) 柔 嘉 不 愿 意 姑 母 来 把 事 闹 大 ,但 瞧 丈 夫 这 b
t m e t h lef we . 曹 元 朗 赞 他 语 妙 天 下 , u di ot ebu l n o r”
他 自以为这 句话 会传 到唐 小姐 耳朵 里 。 ( ) 今 天 是 作 文 的 日子 , 孙 小 姐 进 课 堂 就 瞧 见 b
节 发展 、彰显 小说 幽默 风格 等方 面所 起 的作用 。
第 一 ,引用 功 能 : 例 如 : ( )范 小 姐 眼 睛 稍 微 近 视 。她 不 知 道 美 a 国 人 的 名 言 一 一 M a n v r ma e p se t grs n e e k a ss a il we rn lse aiggass一 一 [ 注 : 男 人 不 向 戴 眼 镜 的 女 原 人 调 情 ] 可 是 她 不 戴 眼镜 。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围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5围城6翻译豆涛贺光辉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从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并以5围城6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原文和译文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1],是从语义到文本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2]V ers-chueren在5语用学新解6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0,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方式,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顺应论概述V ersc huere n认为人们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原因是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按照某一特定的程式或特定的关系进行的,而是在极为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通过商讨的方法来选择语言,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3]二、动态顺应与翻译翻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译者与原文,译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做出的某种顺应。
三、5围城6翻译中的顺应论解释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5围城6语言地道,既浓缩了现代汉语精华,又不失古代汉语风范,几十年来雅俗共赏。
其英译本由珍妮#凯利初译,茅国权先生润色、校正,英文的规范严谨亦毋庸置疑。
下面我们以5围城6中的个别句子为研究语料,来说明动态顺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V erse hueren指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必须与语境相适应。
浅析顺应性理论在《围城》中的体现
浅析顺应性理论在《围城》中的体现语码转换是指一种语言中夹杂别的语言形成混合语码。
《围城》中大部分主人公都有留洋的人生经历,所以文中出现了许多外语,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英语,还有一些法语、德语等。
因为汉语是方块文字,而英语、法语、德语等是字母文字,所以语码转换在小说中特别醒目。
本文试图结合主人公不同的社会背景,运用顺应性理论探讨《围城》中语码混合的原因。
标签:《围城》语码混合语码转换顺应性理论一、引言《围城》是一部剖析知识分子灵魂的短篇小说。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匠心独具,将一些英文、法文、拉丁文等外文夹进中文里。
这些外文,既有单个的词汇,也有完整的句子,或出现在对话中,或出现在叙述与描写中,既准确又流畅,鲜活独特。
这些外文语码和中文语码的混合使用对于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处处可见混合语码,时时可感觉到主人公的嬉笑怒骂。
这些夹着不同语码的言语,总似言尤未尽,情尤未抒,让人不禁想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从而使读者对下文更感兴趣。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的定义在语言学中比语体或方言更中性的术语就是“语码”。
“语码”强调特定群体中实用的语体或语言。
例如,生活在纽约的波多黎各人可能有两种语码:英语和西班牙语。
人们上班时说一种语码(英语),在家时或和邻居说话时换另一种语码。
这样,人们就要选择语码,用不同的语码交流。
语码转换则是对谈话时不同语码选择的阐述。
具体指双语者在同一个会话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两种方言的语用现象。
从语码转换环节看,有句际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和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之分。
句际转换发生在话轮交替之际,是双语者根据交际情景或话题的变化而有意采纳的语码转换形式,目的主要在于改变说话风格。
句内转换也叫语码混合(code-mixing),发生在同一话语之中,当说话人一时忘词,却记得另一种语码中的对应说法时,或者当某一文化现象或理念没有被主脉语言编码时,可能会借助这种语码转换形式,以弥补语汇知识的不足或者语言中的语汇空缺。
从“顺应论”角度浅析中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从“顺应论”角度浅析中英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作者:康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1期摘要: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指的是双语或多语者在同一语境或语篇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不同的语言来满足交际意图的语言变体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顺应论”下的语码转换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关键词:中英语码转换;顺应论;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11.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多语码时代。
语言的多样性导致的突出现象之一就是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即指发话者在同一语篇或会话中同时或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
在单语、双语或多语社会中,语码转换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中国英语学习的普及,中英语码转换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信息交流过程中。
本文运用Verschueren“顺应论”和于国栋“顺应模式”分析了“顺应论”下中英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2.语码转换和“顺应论”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语码转换这一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由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从语用学角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运用就是“选择—顺应”的理论。
他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地做选择,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同时也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Verschueren,1999)。
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规定了顺应的范围。
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我国著名学者于国栋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Adaptation Theory)。
于国栋认为,交际者运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最终实现交际目的。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对受众心理 的顺 应不 同的语 言或语 言变体 的使用反 映出人们 的 社会心理 , 交际者可以利用语码转换来趋吉避讳 、 创造幽默 、 标志身份 等种种心理动机 如 : ⑥跟孙柔嘉亲 密的是她的姑母 美国留学生 , 一位 叫人家小孩子 “ 你的b a b y ” 、 人家太太“ 你的M r s . 1  ̄ 那种女学生。( P 3 2 1 ) ⑦张先生大笑道 : “ 我不懂什 么年代 花纹 , 事情忙 , 也没工夫翻书
姐是海归 的博士 , 受过西方文化 的熏 陶。 但 即使这样 , 她毕竟是大家闺 秀. 有着较高的身份和修 养 . 在 当时的中国. 大家闺秀是不可以主动追 语 码转换 泛指语 言使用者从使用一种语言 ( 含方言 、 语体 ) 转 到使 求男人 的. 出于女 性的 自尊和对爱情 的渴求 . 苏小姐巧妙地运 用了语 用另一种语言 , 它是语 言接触 中的普遍现象 。[ 2 1 近年来 . 许 多学者都致 码转换来表达 自己的想法 力于这一现象 的研究 . 就语用 学来看 . V e r s c h u e r e i 1 的顺应理论对此 有 ( 3 ) 语码转换对心理 动机 的顺应 1 理 论 回顾
过程 的作用。
【 关键 词】 语 用学; 围城 ; 语码转换
0 引 言
钱钟书先生 的小说《 围城》 有一个突 出的写作特点 , 那就是频繁 的 语码转换 。对 于这一现象 . 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 的“ 标记理论 ” 来 考察其 社会 功能 、 语言特 点及影响 因素等 . 很少从语用 功能 的角度 考 虑其在 人物塑造方面 的作用 Ⅱ 晤 码转换在对作品 的人物塑造和 主题 的体现上有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 . 是 一种重要 的艺术 写作手法 . 对 其深 人 的研究有 助于理解作者 的写作意 图和小说的精神 内涵 所 以 . 本文 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 . 运用 V e r s c h u e r e n的顺应理论 . 对 小说中的语 码转换进行深入 的语用分析 .从 而阐释 语码转 换在交际过程 中的作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摘要: 社会语言学家们对于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之研究较为深入,而较少关注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本文以《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深入研究分析了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
关键词: 语码转换;类型; 特点;语用功能社会语言学家将任何一种语言及其变体都视作是一种语码(code)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code - - switching) 方面的研究论著频频问世,然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conversation code - - switching) 进行的, 论及书面语语码转换(written code - -switching ) 的文献寥寥无几。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对书面语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
《围城》中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中外文转换现象,我们将其中的汉语称为“原码”,将外文(包括英语和法语) 称为“他码”。
本文所说的语码转换指的是汉语和外语,即汉语和英语(有时是法语) 之间的转换。
一、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及特点《围城》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语码转换现象。
除5 例涉及到汉语与法语间的转换外,其余的都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
这些他码长短不一,大多数以单词和短语的形式出现,也有的以句子或句群的形式出现。
他码的语言单位不同,其语言特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当他码是单词或短语时,一般情况下,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既符合原码(汉语) 的语法结构,又符合他码(英语或法语) 的语法结构。
因为这种语码转换的位置几乎都出现在原码与他码具有相同句法结构的地方。
这种语码转换可称为“句内语码转换”。
如:(1) (辛楣说)“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Master ??”(P140)(2) 鸿渐道:“??想买副纸牌来打bridge , ,找遍了镇上都没有,结果买了一副象棋, ??”(P251)(3) 柔嘉不耐烦道:“没有结! 要穿,你自己去买。
从顺应角度分析《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随 刚 尖 上 齿 的 s基 本 对 应 , 余 几 个 音 都 属 于舌 叶 音 , 汉 语 中 没 有 相 对 气 流 在 声 门 处 受 到 的 阻力 很 小 , 后 口型 变 成 u时 双唇 收 圆 , 才 没 其 在 所 听 应 的 音 。 们 的发 音 部 位 介 于 z hs 他 he h和 i 间 。 以 初 学 汉 语 的 受 阻 的强 大 气 流便 在 双 唇 处 受 阻 了 , 以发 出 了双 唇 轻 擦 音 , 起 来 x之 q 所 韩 国 学 生 常 以它 们 代 替 汉 语 这 两 组 声母 。至 于 汉 语 的 舌 尖 前 音 zes 就 好 像地 方 比 亏 要 靠 前 。
科技信息
ON校 论坛0
20 0 9年
第 3 期 1
的 然 , 将 b读 成 P 。例 如 :一 部 分 ” 成 “ 副 分 ” “ “ 读 一 , 比他 大 ” 成 “ 他 大 ” 后 舌 位 停 在 尾 音 l 位 置 上 不 动 , 后 紧 接 着 发 韵 母 a 此 时 发 出 的 l 读 匹 。
虽 然 差 别 很 明 显 , 韩 国学 生 也 只好 以韩 语 唯 一 的这 组 舌 叶塞 擦 音 来 但 分 析 上 述 语 音 偏 误 我 们 可 以 推 测 韩 国 学 生 在 遇 到 自己 母 语 里 没 通 或 的或 听 觉 上 相 近 的音 代 替 。 果 就 造 成 了 i ,hc h z 混 用 。 如 : 结 x z hs , cs的 q 例 s h和 x的 混 用 : 有 的 汉 语 语 音 时 , 常 用 发 音 部 位 相 同 ( 相 近) “ ” 成“ ”“ 少 说 小 ,下课 ” 成 “ 课 ” 和 Jqx的混 用 : 自己 ” 成 来 代 替 。因此 便 产 生 了韩 国学 生 特 有 的语 音 偏 误 。这 就是 韩 国学 生 母 说 上 。z s c “ 说 “ 己” “ 晨 ” 成 “ 晨 。 ” qx发 成 zcs ,我 姓 李 ” 成 “ s g 语 语 音 的负 迁 移 。 记 ,早 说 角 i “ 说 我 i n 李 ” 。 4结 语 . 在 学 习 i 舌 面音 时 , 以用 放 大 的 舌 位 图 向学 生 展 示 说 明 , x q 可 然 韩 国学 生 的 母 语 语 音 ,既 可 以 成 为 学 习 汉 语 语 音 潜 在 的 优 势 , 又 后 用 夸 张 法 放 慢 发音 过 程 。发 j 时先 张 大 嘴 , 尖 抵 住 下 齿 背 , 持 不 可 以成 为 标 准 发 音 的 障 碍 。 键 在 于 能 否 利 用 两 种 语 言相 互 间 的异 同 舌 保 关
《围城》小说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
语码转换 cd— wt ig指在句子 内部或者几个连续 的句子之 间, o e s ihn) c 夹 杂使用不 同的语 言 、 方言或 者不 同风格 的文体的现象 。语码转换 可 以出现在 同一个说 话人 的话语 中 , 也可 以出现在不 同的说话 人 的话语 之 间。布洛姆(l ) Bo 、 m 甘柏兹( u pr 把语码 转换 区分为 两种类型 : Gm e) z 情 景 型转换 (i ainl o e si hn ) su t a d—wt ig 和隐喻 型转换 ( tp oia cd — t o c c meah r l oe c s i hn ) wt ig 。前者指 由于交际 者权利 和义务 ( c 即言语情 景的不 同 ) 引 而 发 的语 码转 换 ; 后者指交际者为 了调整角色关系而采取 的语码转换 , 带 有情感 色彩 , 暗示着交际者要重新定义 目前的情景。 自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 以来 , 许多语 言学家都致 力于语码转 换的研 究, 他们 分别从社会语 言学视角 、 心理语言学视 角 、 句法学视 角和会话 分析 角度对其进行 了研究 。从社 会语 言学视 角来说 , 当代语码 转换研 究第一位有影 响力 的倡 导者 、 国社会语言学家 Fsm n 美 i a 研究发现多语 h 情景 中的语言选择并不是一 种任 意的 、 随心所欲的行为 , 而是受到三个 因素 的影响 : 个人在交 际中的身份 、 交际情 景及 交际话 题。到 了八十年 代, 甘柏 兹(u ez明确把语码转换 看成是可 以用来揣测说话 人意图 G mp r ) 的语境 化提示手段 。美 国社会语 言学家 Myr- S oo es et n则将 宏观和微 t 观视 角融合到一起 , 认知角度解 释 了语码转换 的社会心理 动机。从 从 心理语 言学角度 , 它关注双语交 际巾语码转换是 如何 自然发 生并被对 方感 知 的。句法 学视角 的代表 人物有 P pak Myr- S ot , 们 olc 和 es ct n 他 o 主要讨论 了普遍适用 的语法 和语码转换 的语法模 式制约 。会话分析角 度 的代表人 物 A e 认为将社 会语言学 和句法学 的研究 方法融 合进第 ur 三种方法 中。同时, 这个 方法独 立于转 换的宏观环境 , 也不受句法制约 的影响 , 是一条 自成一体的研究途径。 本 文 与之前研究语码 转换的角度不 同 , 本文将 从系统功 能语言学 中的人际功能 发 , 来研究语码转 换的人际功能 。由于语码转 换是社 会语 言学的术语 , 它在反映人 与人 交流时所要表 达的特殊言语 行为 的 同时 , 表 达 出特 定 的人 际 意 义 。 因 此 ,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的 角 度 来 研 也 从 究语码转换是可行的 。 2人 际 功 能 . ’ 人 际 功 能 是 由韩 礼 德 提 出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学 中的 i大 纯 理 功 能 之 它表 明讲 言除具有 表达讲 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 , 还 具有表达 讲话 者的身份 、 地位 、 态度 、 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 、 判断和评 价等功能 。韩礼德认 为, 际功能是通 过语 气系统 、 人 情态系统和语调系 统来实现 的。评价理论是 系统功 能语 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 中发展 起来 的新 词汇语法 框架 , 它关 注语 篇 中可 以协 商的各种态度 。评价理 论依语 义分 为三个方 面 : 态度 、 入和分级。其中态度又可进一步分为 介 情感 ( 对人情感 的表达 ) 判定 ( , 对人的性 格和行为的评价 ) 和鉴别 ( 对事 物的价值 的评价 ) 。因此 , 们可 以用评 价理论 中的情感层面来辅助研 我 究语码 转换的人 际功能。本文将分 别从人际功 能中表达说话者 身份 、 地位 、 态度 和说话 者对事物 的评价 这 四方面进行 分析《 同城 》 巾的语码 转换现象 。说话者 可在说话 时故意运用语码转换现象来吸引听者对 自 己身份 的猜测 ; 同时, 说话 者也可在对话 时使用语码转换从而来表达 自 己的社会地位 。说话者在对话 中使 用语 码转换 可以突出强调说话人对 听话人 的情感态度 , 且综合运 用评 价理论 中态度层面 , 并 来表达说话人 的强 烈情感 。在使 用语码转换来 表达评价这一 人际功能 时 , 既可 以婉 转 的讽 刺 人 或 事 物 又 可 以委 婉 的 表 达 说 话 者 的 意 图 。 3《 .围城》J , 说中语码转换的人际功能分析 、 《 围城》 是我 国著名学者钱钟 书的作 品。小说 中出现 了大量 的语码 转换 现象 , 在这 里我们 只分析 中英 语码转换 的部 分 :这部小说 中的语 码转换 现象对小说 的推动及理解 有重要 的作用 。因此 , 我们 分析小说 中语 码 转 换 的人 际 功 能 是 必 要 的 。 31 .表达说话者身份的人际功能 () 1 现在许 多号称哲学 家的人 , 非真研究哲学 , 并 只研究些哲学上 的 人物 文献 。严格讲 起来 , 他们 不该 叫 p isp e , h o hr 该叫“ 学家 学家” lo s 哲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分析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分析摘要:语言变异现象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多处采用语言变异,为语言变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语言变异种类丰富多样,其中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在《围城》中较具有代表性,故本文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语言变异;《围城》;语用社会性是语言的特性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往、交流。
语言变异,便是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产物。
《围城》描述了抗战时期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事迹和经历,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和缩影,书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有留学背景,接受过国外的教育,再加上钱钟书先生讽刺幽默的描写手法,书中多处采用语言变异,为语言变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因此本人选择《围城》作为本次语言变异研究的语料来源。
一、语言与社会“语言是社会之镜,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更好地展示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社会是语言之根,置身社会语境,可以切身感受到语言实用的方方面面。
”。
随着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面世,现代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把语言抽象成一套高度形式化的规则系统”,试图寻找一个满足所有人类语言的最简公式。
这两种语言流派过分强调语言的本体研究而忽视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二、语言变异及其形式由于语言是人类在社会中交往的工具,必然会因为个体的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语言变异,“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现代汉语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变异”。
语言变异的产生,理论上为语言学家从事语言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在重视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更重视语言的社会性本质;在实践中,合理的使用语言变异不仅能增强沟通的有效性,还会使文章或谈话更加富有趣味,产生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
leech认为语言变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8种: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围城》英译时原文中外语的处理方法
摘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适应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非常重要,但是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原语文化,呈现原语写作时代背景也很重要。
文
章介绍了《围城》英译时原文中外语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围城》翻译语码转换
1.语码转换在《围城》中的重要性
2.作品中“中外夹杂”的两种情况
2.1中文和外文(英语和少量法语)同时出现在小说中。
同一个词语或者语句,先用中文做正文,后面跟该词语或者句子的外文,用括号括起来作为注释。
我们可以借鉴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翻译方法,将原文中的英语或者
法语直接体现在原文中,并且用斜体加以强调。
2.2英语或者法语直接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在原文中,英语或者法语直接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为会话的一部分,并未对其进行括号和注释。
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可以分为以下情形。
2.2.1对于像苏文纨、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这几个人的话语中英
文的处理。
《围城》的话轮转换分析的开题报告
《围城》的话轮转换分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围城》的话轮转换分析
背景介绍:
《围城》是当代一位著名文学家钱钟书所作,是中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在小说动人的情节中,人物们不断地围绕着话轮流转,让读者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从话轮转换的角度进行分析,探
讨小说中话轮转换对人物性格描写、情节推进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所起
到的作用。
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说《围城》中话轮转换的分析,寻找出话语交流在小说中
的复杂性,探讨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深度描写,进而加深对小说整体意义
的理解。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学批评的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文本解读,分析小
说中的话轮转换现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章节安排:
第一章:导论
简要介绍小说《围城》的背景和选题目的。
第二章:话轮转换的现象
从理论的角度阐述话轮转换的定义、作用及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人物性格的深度描写
通过分析话轮转换的实例,探讨不同人物性格的深度描写,如内向
的方鸿渐、桀骜不驯的贾平凹、聪明绝顶的孟琳等。
第四章:情节推进的作用
通过对话轮转换的分析,探讨其在小说情节推进中的重要作用,如展示人物内心变化、增加悬念等。
第五章:主题表达的作用
阐述话轮转换在小说主题表达中的作用,如探讨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物心态的变化等。
第六章:结论
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强调话轮转换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围城》中的语言顺应论例释
2016 年第 7 期
语文学刊
《 围城 》 中的语言顺应论例释
○
张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
[摘
洛阳 471003)
要] 自 1987 年维索尔伦提出语言顺应论以来,该理论被视为是解释话语生成 的 权 威 理 论 读 本,该 理
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 了,只 能 瞧 不 起 本 系 的 先
困在围城中,从 一 个 围 城 出 来 却 又 进 了 有 一 个 围 城。 诚 然,
千的人羡慕月薪八千的人,月薪八千 的 人 想 如 果 月 薪 上 万 就
好了,等他真的 月 薪 上 万 了,又 会 羡 慕 拿 年 薪 的 人。 方 鸿 渐
或多或少想到了自己。
交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即动态的语境观。
二、维索尔伦与顺应论
结构因素指的是从语言文字本身对语言各层次的结构
方面进行选择。结 构 顺 应 可 以 理 解 为 说 话 人 在 说 话 时 所 用
语言顺 应 理 论 (
l
i
ngu
i
s
t
i
cadap
t
a
t
i
ont
he
o
r
y)是 国 际 语 用
中他们的意,一 顿 饭 之 后,下 文 都 没 有 了,真 丢 人! 还 说:她
完了,而家人要面 子 才 弄 了 假 学 位;回 国 后 也 是 吃 住 在 丈 人
也没有白吃了哥嫂的,她在家里做 的 事,抵 得 一 个 用 人,为 什
《围城》小说语言语法变异浅析
《围城》小说语._._】I__一Fj语法变异浅析曹起(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00)摘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就是为了文学表达的特殊需要。
故意采用打破常规的表达方法而产生的语言运用现象。
《围城》小说语言的语法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性变异、词语搭配变异以及语码混合变异等几方面。
关键词:《围城》语法变异语法变异是指一种语言中出现的新的语法现象或存在对传统语法规则的偏离的语言现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变异是重要的语言运用方法。
因此,文学是语言变异方面积极的开拓者。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是“作家艺术家对语言材料的巧妙安排。
包括打破常格,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言语表达方式,从而使言语表达新奇、别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就是为了文学表达的特殊需要.故意采用打破常规的表达方法而产生的语言运用现象。
如果按语言诸要素的变化运用情形划分,语言变异一般分为语音变异、词语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等。
本文主要从语法方面来探讨《围城》小说语育的变异特点。
《围城》小说语青的语法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性变异、词语搭配变异以及语码混合变异等几方面。
1.词性变异所谓词性变异,即某类词通过变异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表达功能。
在现代汉语里,每个词根据它的语法功能归属一定的词类,词语的组合也是按照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相互组合的,比如说,汉语的及物动词带宾语,名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等,一般不会随意违反。
而钱钟书在《围城》中为了某种修辞的需要,临时改变词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
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例2中的“敲”字同样是炼字的经典。
作者曾经想用“推”或“叩”等词来代替“敲”字,但是考虑到意境,作者最终选择敲字而舍弃推和叩等字。
五、形容词的模糊化除了上述数字这种精确的语言可以转化成模糊语言以外,形容词也可以转化成模糊语言。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它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很难加以判断所指程度。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冯丽云
【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5)004
【摘要】社会语言学家们对于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之研究较为深入,而较少关注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本文以<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深入研究分析了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冯丽云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语域视角下的《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研究 [J], 陈林玉
2.《围城》中的语码转换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J], 管燕秋
3.语域视角下的《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研究 [J], 陈林玉;
4.《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J], 曾玲
5.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J], 吴天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顺应论角度看《围城》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顺应论角度看《围城》的翻译的开题报告【摘要】《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城市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泼辣幽默、洒脱豁达的语言风格深得读者喜爱,也是其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试图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围城》的翻译问题,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顺应原则及其运用,并探讨翻译中的某些问题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围城》;顺应论;翻译;文化因素一、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城市小说的巅峰之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然而,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传播活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
因此,对于《围城》的翻译问题,我们需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顺应原则在《围城》翻译中的运用1.语言顺应原则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征是其独特之处。
在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围城》的翻译中,翻译者很好地运用了语言顺应原则,尽可能地将原作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体现出来。
例如,在原作中,有许多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描述,这是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之一。
在翻译中,翻译者也尽可能地将这些幽默诙谐的元素保留下来,使得读者能够在翻译文本中感受到原作的幽默风格。
2.文化顺应原则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习惯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理解。
在翻译中,如何体现原作所处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围城》的翻译中,翻译者也很好地运用了文化顺应原则,尽可能地体现原作所处文化的特点。
例如,在原作中,有许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引用和暗示,如“大丈夫何患无妻”,“林黛玉掉了头发”,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典故。
在翻译中,翻译者也尽可能地将这些典故进行了翻译或者解释,使得读者可以理解原作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尽管翻译者在翻译中尽可能地运用了顺应原则,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仍然会出现一些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如把感情描写翻译成动作描写,或者把某些惯用语或者俚语进行直译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角度将其称 为 “ 媒介 ”( aaag &Tma,02。从 文学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语码转换可视为一种文 G frna o s20) 学叙事 的 “ 媒介 ” ,指两种 ( 或多种)语码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 “ 并置 ” 。摒弃基于 “ 语言结构和语 言功 对
能的考虑 ”( 自然 ,于国栋 ,2 0 )而进行的语 码转换分类 ,单就文学而论 ,文学作品 中只包括书面性语 何 01 码转 换 ( re o e w t ig , 即 作者 出于 一 定写 作 目的 的语 码 转 换 , 以及 人 物 会 话 性 语 码 转 换 w i n c d. i hn ) t s c
语
言
研
究
重庆三峡 学院 学报— —J u A F H N Q GT R EG R E NV R IY . 0 L O G  ̄ E O G S I E ST O C H U
20 0 6年第 6期 第 2 2卷— — ..0 6V1 2 o 2 0 o. . 6 2
《 围城 》 中语码 转换 的语用顺应 分析
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 内外部 的原因,在 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 的过程;人类之所 以能在语言
收稿 日期 :2 0— 51 060— 8
作者简介:刘 江 ( 97 ) 17一 ,男,湖南常宁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
6— 8
维普资讯
传统 的文学批评在分析钱钟书先生的小说 《 围城》的语 言特色 时,常常从幽默切入 ,对 作品的写作技
巧和文 体特 征加 以解读 。这种分析往往 忽视 了该作 品的另一突出的写作技 巧,即语码转换的频繁使用 。据
笔者统计 ,《 围城》中的语码转 换多达 17处 ( 附表 1 。对于这一现象,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 的 “ 4 见 ) 标
后在 《 语用 学新解》(9 9 一 书中提 出来 的。 19 ) 此前, i s G l 等人( i s o pad 9 1 G ls o s n , e G l &C u l ,19 : i &P wel d e n e a 19 ) 9 7也曾提出过 “ 言语顺 应论 ” 。其核心概念 是趋 同和求异。“ 同 ”指说话人将 自己的言语风 格( 、 趋 发音 语速、语调等) 调节 到适应 对方 的风格 ,以表示与对方 的趋同关系:“ 求异 ”指说话人故意偏离对方 的言语 风格, 以表示想拉大 同对方 的社会距离。V rcurn (9 9 esh ee 19 )的 “ 选择—J 应 ”理论认为 ,语言 的使用 是 l 瓯
人类能够从所有可能 的选项 中做 出商讨性 的语言选
没有,结果买了一副象棋 .( 25 P3 ) ( 赵辛楣 ) 3 )( 你在英 国,到过牛津剑 桥没有?他们 的 ttra sse 是 怎 么一回事? ( 26 uo il y tm P0) ( 那 么, ( 4 )“ 你 鸿渐 ) wa , 辛楣 以为英文字嵌 太 ek 的非常妙, 外交辞令 ……假使他们俩不 出 自己所料 , 不愧
体或语域 ( rhuh 98。语码转换 通常指 “ 同一 次对话 或交谈 中使用两 种甚 至更 多 的语言 变 体 ” Wa ag,19) d 在
( ct n 19 ) Sot , 9 8 。也有学者认为是 “ o 两种( 或多种) 语言或方言成分 的并置 ”( C r ik 0 1,或从参与者 Mc om c 0 ) 2
21围城中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从表1可以看出围城中因顺应语言现实而出现的语码转换即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于国栋2004占到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七和第九部分集中体现为书面性的语码转换如人名地名术语以及其他专有名词间的转换
维普资讯
( n est n lo e w t n ) c vrao acd — i h g。 o i s ,语码转 换得到多个学科 的重视。就语用 学领域而言,语码转换研究 的一个显象
就是兼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语言 “ 选择—顺 应 ”理论。这一理论是 V r hee e curn酝酿 于上世 纪 8 s O年代 ,之
重庆 三 峡 学院 学 报 2o o 6年 第 6期
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 ,是因为 自然语言具有三
个特 征:变异性 、商讨性和顺应 性。变异性指人类
( 2 3) P4
()( 2 方鸿渐 ) 想买副纸牌 来打 b ig ,找遍 了镇 上 rde
语言是可选择 的,而且这些选择又具有可变性 。商 讨性指 人类语 言的选择是非机械性的,而是在高度 灵活的原则和策略 的指导下作出的。顺应性则指使
分类统计的基础上 ,运用 V r he n 19) es ur (99等提出的语用顺应理论,阐释语码转换对作品人物塑造的独特 c e
作用,明确将 语码转换研究与文学批评相结合 的重要意义。
1语码转换 与 “ 顺应论 ”概述
所谓 “ 语码 ” ,广义上指人们在交 际中采用 的任何符号系统 ,可 以是一种语言,也可 以是一 种方言、语
记理论 ”来考 察其社会功能、语言特 点及影响因素等,很少从语用 功能的角度考虑其在人物塑造方面 的作
用 。笔者认 为,文学作品 中的语码 转换往往对作 品中人物的塑造和 作者写作意图 的实现起 到不可忽视 的作 用 ,是作品藉 以塑造人物、发展主题 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对文学作 品中这一现 象的深入研 究,无疑 有助 于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深层 内涵与作者的写作意 图。本文在对钱钟书 的著名 小说 《 围城》 中的语 码转换现象
刘 江
(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北碚 401 ) 075
摘 要:文章在对钱钟书的小说 《 围城) )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类统计的基础上 ,运用 V rcu rn 19) eshe e ( 9提出的语用顺应理论, 9 阐释语码转换对作品人物塑造的独特作用, 进而指出 将 语 码转换研 究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 能性。 关键 词:《 围城》 ;语码转换;语用顺应分析;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H 3 文献标识码:A 00 文章编号 :1 0 - 1 5( 0 6 6 0 6- 4 9 8 2 0 )0- 0 8 0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