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养生学说之(一)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重视养生保健,着重强调人的体质和自然界的节律的调和,提倡调养机体,保持机体阳气的充足,使人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以“调天道、调神明、调阴阳、调精气”为主要方针,以“以调养者机体、调气血、调寒温、调病疗”为实质内容,即以阴阳五行六气来调养机体,坚持中庸之道,做到体内恒定平衡,这是黄帝养生理论的主要思想。

阴阳五行六气养生法
黄帝养生理论侧重于根据天地万物阴阳五行六气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有所缺少,补之以当充之物”为宗旨,统一健康、疾病与内外六气的关系,实现与天地的和谐共融。

根据五行六气的特征,黄帝内经将养生分为《阳明养生》、《阴阳养生》、《五行养生》、《六气养生》等四大方面。

(1)阳明养生:强调保持机体内阳充盈,促使阳血明目,以调节肌肤,生长延年,保持健康。

(2)阴阳养生:关注“阴”和“阳”的健康关系,强调和谐统一,方能保持健康。

(3)五行养生:强调五行的运行与机体健康的关系,从机体的阴阳五行状态来进行调节。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2.1天人相应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应”似乎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修炼方法,与普通人无关。

事实上“天人相应”是中医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说,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中医养生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然而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地适应,而应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2形神合一在前面强调了,养生学脱胎于中医,与中医是密不可分的。

养生学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医的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通过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理论,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理论,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也要重视心理和精神上的保健。

形,即人之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

神,即以神情、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因为一般来说,形体健壮的人都精神饱满;而精神饱满、健旺,反过来又能促进形体健康。

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与和谐。

形神共养在具体运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中华养生术

中华养生术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内容摘要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不仅在当 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和运 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促进 身心健康。
内容摘要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和传承古代养生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 更多实用的健康指导。
内容摘要
养生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自己的健康状 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美好的人生。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包括其核心思想、现代 应用与相关古籍研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 古老的养生智慧来指导现代的饮食习惯。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要注意食物的冷热属性,避免 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在夏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凉性食物,如冬瓜、苦瓜等;在 冬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性食物,
内容摘要
如韭菜、生姜等。此外,应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节制性,避免过度饮酒和吸 烟。
内容摘要
在顺应自然环境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季节、天气、地理 位置等自然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 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在饮食方面,不同季节应食用不同性质的食 物,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内容摘要
心理平衡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重要方面。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 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使人容易患病。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情绪 化是养生的必要条件。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倡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保持 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养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来调整身体和心理的状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中国,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1.阴阳平衡理论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相对平衡紧密相关。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包含了生命的各个方面。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平衡,可以达到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2.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部环境的失衡导致的,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效果。

中医药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等,调整身体的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3.饮食调理方法饮食调理是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需要五味平衡的食物来维持健康。

中医认为五味对应五脏,通过平衡五味的摄入量,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倡导吃季节性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等具体的饮食调理方法来保持健康。

4.气功养生气功是一种利用调整呼吸和姿势来调理身体和心理的方法。

通过气功练习,可以增强体内气血的运行,调整内脏功能,提高免疫力,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通过缓慢的动作、深呼吸和专注,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5.精神调养方法传统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态、适度放松和休息,可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具体的精神调养方法包括静坐冥想、听音乐、读书、与亲友交流等。

总之,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调理脏腑功能、调整情绪等方面的方法,可以达到阴阳平衡、调养身心、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维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无需用功夫深读。

重点应学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形成习惯。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一)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中国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自然法则的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是受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人天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二)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稳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神和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与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魏末晋初的著名养生家城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的,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

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

《养生论》注释、分析

《养生论》注释、分析

养生论(节选)嵇康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2] 。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①者;或云上寿②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③者。

此皆两④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⑤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⑥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⑦,非积学⑧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⑨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⑩。

终朝⑪未餐,则嚣⑫然思食;而曾子衔⑬哀,七日不饥。

夜分⑭而坐,则低迷⑮思寝;内怀殷忧⑯,则达旦不瞑。

劲刷⑰理鬓,醇醴⑱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⑲,植⑳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㉑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㉒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㉓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㉔,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㉕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㉖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楼㉗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㉘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㉙,表里俱济也。

【作品注释】①致:获得;实现。

②上寿:上等寿命。

指最长的寿命。

③妖妄:虚假。

④此:指上文的两种说法。

两:皆;并。

⑤目:用眼睛。

作状语。

⑥较:通“皎”。

明白;清楚。

⑦自然:天然。

⑧积学:长期学习。

⑨导养:导气养性。

道家的养生之术。

⑩涣然流离:大汗淋漓。

涣然,水盛大的样子。

流离,犹“淋漓”,沾湿或流滴貌。

⑪终朝:整个早晨。

⑫嚣:通“枵”。

空虚。

此谓饥饿。

⑬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

衔:含。

引申为藏在心中。

⑭夜分:夜半。

⑮低迷:谓昏沉迷糊。

⑯殷忧:深忧。

⑰劲刷:梳子。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观点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观点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观点分别就是意志观,动静观,食疗观,自然观,防治官。

像自然观的话,就是要根据正常的自然规则进行一些养生之道。

食疗班的话就是。

要饮食自律,不要吃辛辣刺激的东西。

不要偏食。

多吃五谷,多吃水果蔬菜。

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违背的话,就会成为灾祸的根源,如果违背的话,就不会生病,就得到了道路”。

有时采用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在自然道路上,滋养自然生活,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圣人不治病,不治病,不治病,不治乱,不治乱。

丈夫病已为后药,乱已为后治,如渴打井、斗铸锥为时不晚”。

提出了未病预防的思想。

“虚邪贼风,有时会避开;淡淡虚无,真气从中冒出;精神内守、病安是绝对没有的”。

强调外避六淫之邪,内避精神刺激和情志变动,达到防止未病先发的目的。

动静观“动能安静,解长寿”的主张是形神兼养。

根据四点的不同,调整形状调整调子。

春天“晚上睡觉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觉早起,厌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鸡一起兴”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阳光”。

饮食疗法观民以食为天。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制”,保护后天脾胃的来源。

例如,“饮食自倍,脾胃为伤”时,伤缺乏化源,易患万病。

同时,告诫人们要小心调和五味,避免偏爱。

“毒攻邪,五谷养,五果助,五畜益,五菜充。

配合气味服用,可以补充稀薄的空气”、“故谨通五味,骨正肌柔,气血通流,理密。

如果是这样,那就要全心全意,谨言慎行,延年益寿。

”。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

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

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

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

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

”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

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

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

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

《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人的整体健康为重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调和。

中医养生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并结合了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学说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学说,这是指宇宙存在的两种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中医养生中,健康被定义为阴阳平衡的状态。

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实现阴阳平衡被视为中医养生的基本目标之一。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将事物划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每个元素代表不同的器官、组织和功能。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食物和草药的调配,可以增强或减弱某个元素的能量,从而恢复健康。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和血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生命能量。

气负责调节人体代谢和活动,而血则负责供应营养和氧气。

中医养生通过调理气血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气功和食疗。

四、阴阳五行与饮食保健中医养生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食物被分为寒热、阴阳和五行的不同性质。

对于身体过热或过寒的人群,需要食用具有相反性质的食物以达到平衡。

此外,在特定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中医也建议人们食用有助于调节体内能量的特定食物。

五、针灸与按摩疗法针灸和按摩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促进健康。

按摩则通过压迫和推拿来促进血液和气体的流动,以及松弛肌肉和缓解压力。

这些疗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六、中草药的运用中医养生中,中草药被广泛使用来维持健康。

中草药可以根据特定的症状和体质来调整体内的能量。

例如,对于缺乏精力和容易疲劳的人,可以使用补益草药;而对于体内湿热问题的人,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草药。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总结: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养生学第二版邓沂高新彦答案

中医养生学第二版邓沂高新彦答案

中医养生学第二版邓沂高新彦答案[判断题] 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

A 视频中的题目A 对B 错1.1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一)1【单选题】在《礼记·中庸》的阐述中,(C)是天下的根本,是宇宙的本源。

A、和B、庸C、中D、理2【单选题】(B)是指中医针灸中用到的针。

A、匸B、殳C、矢D、酉3【单选题】“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C)。

A、《诗经》B、《大雅》C、《庄子·养生主》D、《庄子·秋水》4【判断题】在《礼记·中庸》的阐述中,“和”是通达天下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第二讲)[多选题] 中医理论中,达到阴阳协调需要做到以下哪几点(ABC)A 因时制宜B 因地制宜C 因人制宜D 因物制宜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内伤致病因素的是(B)。

A、过度的情绪反应B、结石C、不良的饮食习惯D、不合理的作息生活2【单选题】中医讲人有三宝,但不包括(D)。

A、精B、气C、神D、火3【多选题】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核心是(CD)。

A、身形通达B、心意相通C、天人相应D、形神合一4【多选题】“天人相应”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CD)。

A、自然B、文化C、社会D、人体本身5【多选题】中医养生学的特征有(ABCD)。

A、独特的理论体系B、和谐适度的基本宗旨C、综合辩证的调摄方法D、广泛的适应范围6【判断题】中医讲防治疾病的时候,需要从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相统一的角度入手。

(×)2.1 远古起源时期(第一讲)[单选题] 中国古代传说中,发明火的是(B)。

A 神农氏B 燧人氏C 轩辕氏D 帝喾氏1【多选题】学习掌握自然规律的优势包括(ABCD)。

A、改善生活环境B、增长智慧C、强壮身体D、延长寿命2【判断题】上古时期,劳动工具的改进带来了医学的发展。

(√)3【判断题】火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但没有促进疾病预防方法的产生。

(×)2.2.1 周易(第二讲)[判断题] 《周易》中的“简易”是说世间万物的法则是简朴而平易的。

养生论 整篇翻译

养生论 整篇翻译

养生论整篇翻译世上有人认为: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

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

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

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

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

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

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

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

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

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

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

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

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

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

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

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

传统养生理论概述

一、传统养生理论概述:1、五行论: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五脏为肺肝肾心脾。

五脏之间的阴阳相生关系是: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藏血用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心之阳气用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滋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五脏之间的阴阳相克是这样的: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水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火克金。

2、阴阳轮: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

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养生经典中医养生养生理论解析

养生经典中医养生养生理论解析

养生经典中医养生养生理论解析中医养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通过调整和维护身体的整体平衡来促进健康和长寿。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有许多经典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下面我们将对其中一些进行解析。

一、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养生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便是阴阳平衡。

阴阳是宇宙万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法。

在人体内,阴阳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失衡则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保持阴阳平衡需要注意饮食、作息、情绪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合理的饮食搭配、适当的运动、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帮助调理阴阳,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二、五行生克理论中医养生理论中的五行生克理论是对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五行的相互关系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个循环关系可以用于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补充木属性的食物可以促进火的生生不息,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三、气血运行理论气血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气血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健康。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运动是促进气血运行的有效方法。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肌肉的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的流动性,改善体内的功能。

同时,合理的饮食和心情也能够改善气血运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四、经络理论中医养生理论中的经络理论是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描述和研究。

经络是一种运行于人体内外,贯穿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系统,它们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理和平衡人体的气血。

中医养生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经络,改善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五、重视心理健康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身体健康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体重与代谢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体重与代谢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体重与代谢在当今社会,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中医养生之道作为中国古老而深奥的养生学说,提供了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方法来调理体重与代谢。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实施中医养生调理体重与代谢的方式。

一、中医养生的原理中医养生注重通过平衡身体的阴阳、调和气血来达到调理体重与代谢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当阴阳失衡时,体内的能量流动就会受阻,导致体重增加和代谢减慢。

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只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能保持健康和正常的代谢水平。

因此,调理体重与代谢的关键就是要调节身体内的阴阳平衡。

2. 调和气血中医养生中,气血被认为是人体内的重要元素,对于维持健康和促进新陈代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和气血,可以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从而减少脂肪的积累。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调理体重与代谢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1. 中医膳食调理中医膳食调理强调食物的性味与体质的匹配。

对于想要减肥和调理代谢的人来说,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理气等作用的食物,如黄瓜、鸭梨、芹菜、山药等。

同时,要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

2. 中医草药调理中医草药调理是利用草药的药性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

对于需要减肥和调理代谢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利湿、消食、活血作用的草药,如山楂、荷叶、莲子心等。

3. 中医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的穴位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的方法。

对于调理体重与代谢来说,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穴位进行按摩,如足三里、神门、合谷等,以促进新陈代谢的提升。

4. 中医情志调理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代谢。

通过保持心情的舒畅和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调理体重与代谢。

总之,中医养生提供了一种全面、综合的调理体重与代谢的方法。

6、养生学说

6、养生学说
28
3.日月星辰与人体关系 3.日月星辰与人体关系
1.人体生理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 《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气血始精, 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气血始精, 卫气始行, 月郭满, 则血气实, 肌肉坚, 卫气始行 , 月郭满 , 则血气实 , 肌肉坚 ,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月圆 气血旺盛,内分泌旺盛,易激动月 气血旺盛,内分泌旺盛, 缺 气血虚损
《难经·七十七难》 难经·七十七难》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
1.春夏顺从生长之气蓄养阳气 春夏阳盛, 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亢 2.秋冬顺从收藏之气蓄养阴气 秋冬阴盛, 秋冬阴盛 , 宜食温热以制其盛 冬病夏治,春病冬治” 阴“冬病夏治,春病冬治”
8
2. 后天因素
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功能如其 就能长寿。 常,就能长寿。 天年》 天年有定数 天年有定数” 《灵 抠·天年》 “天年有定数” 天年
西德H 无疾、 西德 ·Franke 1971 无疾、无外源 生理性死亡120岁 性因素 生理性死亡 岁
秘诀:养生有道。 秘诀:养生有道。
19
顺应四时养生方法
春三月 特点:发陈(生)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特点:发陈( 起居适应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精神调摄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要求 目的 使志生 适应春天生发之气 养阳
20
夏三月
特点:蕃秀( 特点:蕃秀(长)
现象:天地气交、 现象: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起居适应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精神调摄 若所爱在外、精神舒展愉快 若所爱在外、 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使华英成秀, 要求 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使华英成秀, 适应夏天阳气向外发散 目的 养阳

养生论原文及翻译

养生论原文及翻译

养生论原文及翻译养生论原文及翻译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文言文都很熟悉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养生论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养生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
远古时候的圣人,在教导百姓时都说到,必须经常避开 自然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思想上要不断保持清心寡欲,人体 真气才能运行正常,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象这样,疾病还能 从哪里产生呢?正因为这样,所以应当作到情志安闲,而不 要追求过多的欲望;心地安静,而不要大惊卒恐;适当劳动, 而不要过度的劳累。这样才能达到精气运行通顺,每个人 都能根据需要满足自己的愿望。
5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释】 神灵:聪明之至。 弱:幼弱之时。 徇齐:有三说:①敏慧。②周遍。处理事情全 面周到。③徇,迅也。齐,疾也,快也。指对 事物反应敏捷。 敦敏:敦厚敏达。 成而登天:成人后登上天子之位。 廼:“乃”的古体字。
6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25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
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充满而外泻,男女 交合,就能生育孩子。二十四岁时,肾气发育均衡,筋骨强劲 有力,恒牙生长,发育达到极点。三十二岁时,筋骨生长壮盛, 肌肉丰满。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枯槁。 四十八岁时,阳气开始从面部衰退,面部憔悴,鬓发斑白。五 十六岁时,肝脏精气衰退,筋骨活动不灵活,天癸尽竭,精气衰 少,肾脏衰退,形体疲惫。

【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就非常聪明灵活,小时候口齿伶 俐,幼年时思维敏捷,长大后对人非常忠厚,作事异常勤 奋,事业成功后就登上了天子的宝座。黄帝于是向先 生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寿命均活到一百多岁,然 而他们的动作并不显得衰老;而现在的人,其年龄只活 到他们的一半时,动作均显出了衰老。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呢?还是现在人不善于养生 的过失呢? 岐伯回答说:远古时候的人所知道的养生 法则是,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使用一些正确的 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过度 的劳累。


【注释】 无子:不能生育子女,即五生殖能力。 材力:精力。 天数:自然所赋的寿数。 齿更:更换牙齿。 太冲脉:即冲脉。 天癸至:天癸,先天之水,禀赋于先天,藏之 于肾,是促进性机能发育的一种物质。至,极 也,有充盛、发挥作用之意。
23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26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
六十四岁时齿落发脱。肾脏主管贮藏人身的精气,它 接受五脏的精气而贮藏起来,所以,只有当五脏精气旺盛时, 肾脏才有过余的精气外泻。现在五脏的精气都衰败了,筋 骨得不到精气的濡养而表现出松弛乏力的现象,天癸也尽 竭了。所以鬓发变白,身体感觉沉重,行走不稳,于是丧失了 生殖能力。
《内经讲义》
9、养生学说 (一)
1
什么叫养生?

养生,又叫摄生、养性、道生,是保养生 命的意思。
2
什么叫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是研究保持身心健康以延年益 寿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问。
3
《内经》养生学说的特点

《内经》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 整体观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其具有如下特点: (1)、顺应自然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2)、调摄精神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措施; (3)、保养正气在养生中起主导作用。
15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释】 下:下民,百姓。 虚邪贼风:指四时不正之气。 恬惔虚无:恬惔,安静的意思。虚无,心无杂从,顺从, 调和。 精神内守:精神,精气和神气。内守,守持于内。指 精神充沛而不妄耗。 志闲而少欲:思想静闲而少贪欲。 心安而不惧:心境安定而无恐惧之感。
18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
无论吃什么样的饮食,都认为是甘美的;无论穿什么样 的衣服,都觉得很满意;对自己的生活习俗,总是顺心的;对 别人的一切都不羡慕。这样,人们认为他的思想已经达到 纯朴境界了。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眼睛不会为纷繁的物 质世界所劳累;他们的思想不会为淫邪的事物所迷惑。无 论是愚笨的、聪明的、贤能的和无能力的,都不会处心积 虑地追求物质享受,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的寿命都能 活到一百多岁而动作不衰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并运 用了周全的养生方法,所以不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现代研究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 期的六倍左右,人的生长期是二十岁左右,因 此人的自然寿命是一百二十岁左右。

14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原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 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 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 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 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 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注释】 不时御神:时,善也。御,用也。意为不善于 调养精神。另一说法:时,按时、有时间规律。 不时御神就是御神没有时间规律。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欲,嗜欲;性欲。 耗,通“好”,爱好,嗜好。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贪图一时的欢乐,而违 背养生的乐趣。
9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21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原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 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 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 生子也。
22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意参看本书第64页《灵枢.本神篇》提出的养生六大原则:顺四 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两处用字不同,其 实含义是差不多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黄帝内经》是一段时期 内多人所作,而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13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按语】 三、《内经》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一百二十岁。 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是相符的。

【注释】 平均:充满之意。 真牙生而长极:真牙,即智齿。长极,即发育 完全,成熟。 地道不通:指女子绝经。 五藏盛乃能泻:泻,指排精。五脏充盛,肾脏 精气才能外泄。
24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
黄帝说:人老了就没有生殖能力了,是人的精力尽了 呢?还是自然形成的呢?岐伯回答说:女子七岁时,肾气旺盛, 开始换牙齿,头发长长。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顺,太冲 脉气血充盛,月经按时来潮,所以具备了生育能力。二十一 岁时,肾气发育充盛,恒牙生长,生长发育达到顶点。二十八 岁时,筋骨坚强,头发生长达到极点,身体壮实。三十五岁时, 阳阴经脉的气血衰退,面部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四十 二岁时,三阳经脉的气血衰退,面部完全憔悴,头发开始变白。 四十九岁时,任脉空虚,太冲脉气血衰少,天癸尽竭,月经停止, 形体衰老,丧失了生殖能力。男子八岁时,肾气充实,头发长 长,更换牙齿。
28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按语】 本段论述了: 一、人的生长发育规律。
1、发育期 女子:7岁——14岁
肾气始盛
男子:8岁——16岁
齿更、发长
天癸至
女子: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阴阳合

有子
男子:精气溢泻 (女子21岁以前,男子24岁以前仍属发育期。)
10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译文】 所以能够达到形体与神气的和谐统一,因而能活 到他应该达到的寿命,生活到一百多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人就不是这样了啊!他们把酒当作米浆喝;经常违 反正常的生活规律;喝醉酒后行房;尽其所有的欲望,耗 竭他的精气;尽其所有的嗜好,耗散他的天真之气。不 知道应当谨慎地保持精气的盈满;不善于控制自己的 情志活动;务求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一时的快乐,性情得 到一时的欢乐;生活作息没有规律。所以只活到他正 常生命的一半就衰老了。
11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按语】 本段论述了: 一、养生的意义 1、预防疾病:形与神俱。 2、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2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按语】 二、养生的法则 1、法于阴阳 2、和于术数 3、食饮有节 4、起居有常 5、不妄作劳





【注释】 上古:远古。 春秋:指年龄。(汉语以春秋而不用冬夏指年岁,正 如以东西而不用南北代指事物一样。) 度:超过。 将:犹“抑”也,还是之意。 其知道者:知,懂得。道,指养生之道。其知道者, 指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效法自然界寒来暑往的 阴阳变化规律。 和于术数:和,调和,适当运用。术数,修身养性之 法。
19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按语】 本段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养生保健防病: 一、对外而言,自然界的“虚邪贼风” 要“避之有时”。
二、对内而言,人体本身要“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
20


9.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9.1.2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 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 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 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 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 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 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 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 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 步不正,而无子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