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新,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合集下载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问题研究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问题研究

会心理 学家 的兴趣 。一 些研究 者使 用 奥维 尤斯 的 问卷 或 自编的类 似 问卷 开 始 对本 国 的 中小 学 生进 行 调查 。
如在英 国惠 特尼 和史密斯 ( i e Wht y&S t) n mi 经调 查 发 h 现 2 % 的小 学生 报告经 常 被欺负 , 1 % 的学 生 报告 7 约 0 每周至 少被 欺 负 一 次 。博 尔 顿 ( o l n 等 用 同伴 提 B ut ) o 名 的方法 报告 , 发现 在 8— 9岁 儿 童 中欺 负者 占 1 % , 3 被 欺负 者或受 害者 占 1 % 。 7 ( ) 内对学校 欺 负行 为 的研 究概 况 二 国 在我国 , 于学校欺负问题的研究起步较 晚。 关 中

欺负 行 为的概 念和 类型
用人 际关 系或 关 系网 络来 实 施 欺 负 行 为 , 主要 包 括 背
后说 人坏话 、 步谣言 、 会排斥 等 。 散 社 二 、 负行为 的研 究概况 欺 ( ) 一 国外对 欺 负行 为 的研 究概 况
欺负 问题 研究 的主 要开 拓 者 , 威 卑 尔 根大 学 心 挪 理 系 ( nvr t o egn 的 奥维 尤 斯 ( a le s u iesy fB re ) i D n Ow u ) 教授 从受 欺 负 者 的角 度 对 欺 负 进 行 了描 述 : 一 个 学 “ 生受 到另 外一 个或 几 个 学生 如 下 对 待 时 , 个学 生 就 这
展 具 有 很 大 的伤 害 性 。 因 此 , 到 许 多 国家 研 究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开 展 了 相 应 的 干 预 研 究 , 取 得 了 一 定 的效 果 。 受 并 也 了解 国 内 外 学 者 所 做 的有 关 学 校 欺 负 行 为 的 相关 研究 , 我 们 开 展 学 校 欺 负 行 为 干 预 研 究 , 进 学 生 健 康 成 长 有 对 促

828-《青少年心理学》教案

828-《青少年心理学》教案

《青少年心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学
课程编号:4043213
学院、专业、年级: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专业任课教师:张文新
教师所在单位:心理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
青少年心理学是面向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该课摈弃了以往课程设置的传统方式,以青少年期发展为主题介绍了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理论观点、青少年发展的背景以及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主题。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和了解青少年发展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现象的能力,培养其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青少年的生理过渡、青少年的认知过渡、青少年的社会过渡、青少年发展的家庭背景、青少年发展的同伴背景与同伴关系、青少年亲密感的发展以及青少年自我的发展等。

同时,本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以促使学生关注该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 G NO R M A L UNIVER SITY (Hu man ities and Social Scien ces ) 2006年第51卷第3期(总第206期)2006 Vol .51 No .3(General No .206)心理韧性研究综述*李海垒,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心理韧性(resilience )研究为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

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及操作性界定进行了详细探讨,两个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以及此领域的研究范式为国内开展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心理韧性;理论模型;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6)03-0149-04*收稿日期:2005-12-05作者简介:李海垒(1981— ),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文新(1962— ),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7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的变异性问题,从而开始了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

他们声称,对逆境中发展良好的儿童进行研究有利于精神病理学中的病因学理论的发展,并且能帮助我们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必要的干预[1]。

他们的号召引起了心理学者们普遍的关注,并激发了后来大量的研究,也引起了许多争论、评论及媒体关注[2]。

本文拟就心理韧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一、心理韧性的定义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总结大量心理韧性的研究文献,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

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

如,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3]。

创业认知研究综述

创业认知研究综述
行分 析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在 关 于创 业 者 的 研 究 中, 一直 被学 者关注 的 问题是 : 为 什么有 些 人能 够 发现创 业 机会 , 而 其他 人 却 没 有 看 到 ?为 什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2 3
作者简介 : 李海垒( 1 9 8 1 一 ) , 男, 山东青州人 ,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 院讲师 , 博 士; 张文新 ( 1 9 6 2 一 ), 男, 山东青 州人 , 山东 师范大学心理学 院教授 , 博 士, 博 士生导师 。
A c o n c e pt u a l i z a t i o n . Ac a d e my o f Ma n a g e me n t Re v i e w,9,3 5 4 —3 5 9 .
④S e x t o n , D . L .( 2 0 0 1 ) . W a y n e H u i z e n g a :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a n d w e a l t h c r e a t o r .A c a d e m y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E x e c u t i v e , 1 , 4 0 —4 8 . ⑤M i t c h e l l , R . K . , S m i t h , J . B . , M o r s e , E . A . , S e a w r i s h t , K W. , P e r e d o , A . M . , &M c K e n z i e , B . ( 2 0 0 2 ) . A r e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
的过程 ④, 不 同学 科 从 不 同视 角 对 创 业 开 展 了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年第3期/C (01)一、国外校园欺凌研究现状(一)校园欺凌研究源起挪威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研究校园欺凌并实施相应措施的国家之一。

心理学家丹·奥维斯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校园欺凌,他于1973年发表专著《学校中的攻击:欺负者与替罪羊》(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 ),并且设计研发了校园欺凌防范项目,该防范项目于2001年就挪威所有中小学进行全面推广,目前已经被世界四十多个国家认可并应用,这一研究引起了欧美国家及日本的关注。

在此之后,欧美等国家开始了对校园欺凌的重视与研究。

丹·奥维斯教授被誉为校园欺凌研究之父,他的调查研究被视为校园欺凌研究的开端,他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控制了校园欺凌,帮助了世界几百万名学生。

(二)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研究现状美国对于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司法部关于国家犯罪调查(National Crime Survey )的研究项目,调查主要集中在对被欺凌学生的受害经验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1999年,科罗拉多州的两名中学生因受欺凌而实施报复,他们持枪冲进校园,造成13人死亡,24人受伤。

此事件轰动一时,促使美国加强了对校园欺凌的研究和干预。

此后,美国各州相继立法,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进行防治。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从法律设置到校园配置再到社区帮助等多主体有效合作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

日本的欺凌现象非常严重,据资料显示,日本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始于1980年前后,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对欺凌的定义、类型的划分以及危害性等方面。

2011年,日本发生“大津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极大的震动,促使日本2013年6月《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的颁布实施,此后日本实现了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制化。

与此同时,日本也依靠其他力量的参与防治刘晓晓(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近几年,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国内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对欺凌概念的诠释、类型的划分、原因的分析以及对策的提出几个方面。

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蒋洪胡怡建杨君昌储敏伟丛树海
上海财经大学
55
《现代经济学》(教材)
洪银兴刘志彪范从来刘东
南京大学
56
经济管理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
杨斌张铭洪罗智超曾磊梁晓勇
厦门大学
57
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范维澄王清安张和平袁宏永胡源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7
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王柯敏庾建设杨贯中胡峰松王子荣
湖南大学
38
社会经济转型期本科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刘焕彬李元元林养素蔡敏李伟刚
华南理工大学
39
宽基础高素质植物保护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郑小波韩召军董立尧吴耀清郎志飞
南京农业大学
40
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生态类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南京大学
29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推动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郑立华徐真华蔡小红谢咏陈穗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30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张文鹏夏纬荣欣羚徐中怡陈思本
西南交通大学
31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
潘志涛明文军高度<赵铁春韩萍等
北京舞蹈学院
32
在艺术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
张欢王生耀王晓群王茗
新疆师范大学
24
信息与电子科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王楚沈泊弘裴留庆李维祥吕振肃谢柏青周乐柱等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25
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及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
傅丰林孙肖子陈南郭万有王军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6
面向21世纪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常州市2018~2019学年八(上)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常州市2018~2019学年八(上)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八年级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共20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 ⑴ 控制江阴要塞.( ) ⑵ 一齐翘.( )首而望 ⑶ 多少人d ān ( )精竭虑⑷ ju ān ( )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⑸ 我已ji ān (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2.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的叙述,按要求答题。

(2分)⑴ 填空: (填写人物姓名)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⑵ 简答:作者埃德加·斯诺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之谜,作品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录见闻的?3.经过七年级一年的朗读训练,语文老师要求大家交流一下分角色朗读的小心得,请把你在同学们面前讲述的小心得写在下面横线上。

(3分)4.阅读下列材料,试探究校园欺凌的现状与阻止校园欺凌的措施。

(4分)材料一:材料一: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仅媒体曝光的国内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

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材料二:早在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文新针对山东省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了校国欺凌现象的专门调查。

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欺凌或被欺凌问题,1371(14.9%)名学生自认为是受欺凌者,227(2.4%)名学生自认为是欺凌者。

研究还发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

随着年级的增长,欺凌行为会有所变化。

年级越高,采取语言欺凌的人数越多。

材料三:从西方国家的统计数据看,85%的女孩和80%的男孩在学校受到过至少ー次欺凌,10%~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进化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进化发展心理学

作者简 介:董会芹 (9 l 17 一
) .女 ,山东沂南人 。山东师范 大学心理学 院,在读博士。张文新 (92 16 一
东青州人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维普资讯
多 的投入 ( 与其 它动 物相 比) ,从表 面看 来人 类 的发 展 要 比其 它 动 物落 后 ,但是 根 据 进 化遵
第2 4卷 第 4期
Vo .4,No. 12 4
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 育科学版 ) 教
Ju ao at hn o a U i rt(d ctnl c ne) or l f s CiaN r l n esy E uaoa Si cs n E m v i i e
20 0 6年 1 2月
N v 2oΒιβλιοθήκη o . O6发 展 心理 学 研 究 的新 视 角
— —
进化发展心理学
董会 芹 张 文 新
( 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 院,山东济南 20 1 ) 5 04

要 :进化发展 心理学是 在现代 生物学 、生 态 学等学科 的影响 下形成 的一个新 的 学科分
支 。是 一 种 从 种 系发 生 来 解 释人 类发 展 的新 理 论 视 角 。 它 试 图 以 达 尔 文进 化 发 展 的 机 制 来解 释 人
这 些能力 适 应于 特定条 件 的进化进 程 ( 因 一环境 的 相互作 用 ) _ 5 基 。 儿j 4 这一领 域 的研 究者 根 据
和发展 以及 心理 发展都 具 有重要意 义 。 ]] ¨ 少 年期 的延长需 要养 育者 以及 社 区付 出更 [l( 一
收 疆 日期 :20 05—0 9
故 而人类 的行 为具 有个 别差 异性 。 3 、人 类 既具有 领域 特殊 能力 也具 有跨领 域 的普遍 能 力 。。 ] ] p 4 [ ( -7 3 化发 [ [ ( - 4 B p3 ^5 进 , p “ ) ] p 1 )

关于国外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经验研究及其启示

关于国外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经验研究及其启示

一、校园欺负行为的界定由于受到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校园欺负行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作为校园欺负问题研究的主要开拓者,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奥维尤斯(Dan Olweus )教授对该行为的定义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同。

他将该行为描述为:“一个学生受到另外一个或几个学生如下对待时,这个学生就是在受欺负:说难听的话、取笑或叫难听的外号;将他(她)排斥在朋友之外,故意不理他(她);打、踢、推、撞或威胁;散布谣言、散布恶意小纸条以使别的学生不喜欢他(她);做其他诸如此类的伤害性事情。

上述事情经常发生,并且对受欺负的学生来讲,他(她)难以保护自己,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在受欺负。

当这个学生经常被别人以伤害性方式讽刺时,也是受欺负”。

另一位校园欺负问题的研究权威,英国伦敦大学史密斯(Peter Smith )教授的观点也经常被研究者所引用。

他提出,欺负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它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故意性,即欺负者为达到某种目的,对受欺负者有意采取的行为;二是重复发生性,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比较稳定的欺负/受欺负关系;三是行为双方的力量不均衡性,即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处于劣势的一方采取攻击。

史密斯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了直接欺负行为和间接欺负行为,直接欺负行为又分为直接语言欺负和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行为是借助第三方实施的行为。

我国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根据欺负发生的方式把欺负划分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三种类型。

身体欺负指运用身体力量,通过身体动作来实施的欺负行为。

如打、踢、推、撞以及抢夺、破坏物品等;言语欺负是运用语言、通过言语活动来实施的欺负行为。

如骂人、叫取外号,嘲讽等;关系欺负则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实施,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

二、国内外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的概况挪威、英国较早开展了学校欺负干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也纷纷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欺负干预研究。

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7)022********中图分类号:B84411 文献标识码:A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3纪林芹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摘 要: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家在儿童青少年攻击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同时在理论层面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与视角。

本文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在近二十年中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攻击的界定、攻击的发展模式与稳定性、关于攻击的遗传基础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攻击;年龄模式;稳定性与连续性;遗传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06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 2003D01)、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通讯作者: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教授.E 2mail :zhang wenxin @ 攻击(aggression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物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自20世纪初以来,攻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者对于攻击的性质、攻击在不同年龄个体身上的表现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近二十年来,随着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与视角的出现,研究者对于儿童青少年攻击的发展获得了一些重要研究结果。

本文拟对攻击的界定、在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发展、攻击的遗传基础及神经心理与生物基础等四个方面的一些新观点与发现进行介绍,并指出该领域研究仍有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1 攻击的定义研究者对攻击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攻击的定义。

已有的文献中对攻击的界定通常包括四类: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1]。

在各种界定中,目前研究者较为认可的是Parke 和Slaby 在1983年第四版的儿童心理手册中提出的攻击定义,该定义认为,攻击是旨在伤害或损害他人(包括个体,也可是群体)的行为。

Brain [2]则给出了一个更具体、更操作化的定义。

他认为攻击是一个由各种不同成分———伤害或毁坏性、有意性、唤醒性及厌恶性———构成的范畴。

家庭环境纷杂度、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家庭环境纷杂度、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2020年12月第32卷第6期四川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Police CollegeDec.,2020Vol.32No.6家庭环境纷杂度、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肖禾1,何光英2(1.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3;2.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内容摘要:儿童的发展除受到自身影响外,还受到环境中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

家庭环境纷杂度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

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还包含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被证明受家庭环境纷杂度的影响。

对300名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纷杂度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户籍所在地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差异。

儿童问题行为,在性别、独生与否、年级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显著。

2.家庭环境纷杂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维度都存在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均与儿童问题行为相关。

3.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纷杂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家庭环境纷杂度;父母教养方式;儿童问题行为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612(2020)06-0092-09一、问题提出(一)家庭环境纷杂度的概念家庭环境纷杂度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研究中提及的家庭环境纷杂度大多是指物理性环境纷杂度。

家庭环境纷杂度描述的是居家环境拥挤、家庭活动空间狭小、噪音大以及缺少时间和家庭结构的组织性等物理性环境纷杂度方面。

在本研究中,家庭环境纷杂度(Home Chaos)主要是指物理性环境纷杂度。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观念、行为和情感表达的组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能够反映亲子互动的现实(Nancy Darling,Steinberg,1993;张文新,1999)[1]。

。 张文新,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 张文新,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1问题提出自Erikson提出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之后,自我同一性便成为许多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Erikson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其完成的好坏对个体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

Erikson从多个方面来解释自我同一性,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简言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1]。

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之后,许多研究者对同一性加以操作化来进行实证研究,其中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2]是对Erikson同一性理论最重要的阐释,他根据Erikson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维度———探索(exploration,指个体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这时个体需要从多种选择中做出抉择,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投入)和投入(commitment,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对于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资、自我牺牲以及对特定兴趣的维持)的程度高低划分出4种同一性状态,也即同一性形成的4种类型:同一性获得(identityachievement,这类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并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的、积极的自我投入)、同一性延缓(identitymoratorium,这类青少年积极地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较高投入)、同一性早闭(identityforeclosure,这类青少年并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却过早做出了投入,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或建议)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diffusion,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没有确定对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的清晰投入)。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
张文新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46)003
【摘要】学校欺负问题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课题.近20年来,各国心理学家就欺负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欺负对儿童心身健康的危害、学校欺负的普遍性、欺负问题中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及欺负的干预等问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本事实.
【总页数】7页(P3-8,12)
【作者】张文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
【相关文献】
1.西南低涡的一些基本事实及初步分析 [J], 卢敬华;陈刚毅
2.为什么所知不仅仅是事实、知不仅仅是实知--所知学释疑之二:答张帆先生 [J], 刘永富
3."所知学"之要义--与关注"所知学"的同仁商榷 [J], 马文保
4.为什么说"不知与所不知"超不出"知与所知"--所知学释疑之一 [J], 刘永富
5.我所知道江青迫害秘书的一些情况 [J], 杨银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防校园欺凌知识问答(一)

防校园欺凌知识问答(一)

校园欺凌知识问答一、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二、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有哪些?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

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

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三、校园欺凌有哪几种类型?典型欺凌者: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1、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2、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被欺凌者: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的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四、校园欺凌对受害者有什么影响?欺凌同学会对被欺凌同学造成身体伤害或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1、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也可能是国外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2、其他影响:常常缺课、对老师不恭敬、诉讼等。

五、校园欺凌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1、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等。

2、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

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受害者。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

作者: 张玲玲[1];张文新[1];陈光辉[1];陈亮[1]
作者机构: [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59-65页
主题词: 大学生;目标;担忧;生涯规划
摘要:个体关于未来的目标和担忧对其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研究通过开放性问卷调查了700余名大学生,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未来目标和担忧的具体内容,以及目标和担忧的年级与性别特征。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职业或工作以及个人婚姻/家庭方面,同时大学生还较多地担忧家庭安康和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且这些目标和担忧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

文章在对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建议。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

作者: 张文新[1];武建芬[2]
作者机构: [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英国渥斯特大学学院教育系
出版物刊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页码: 8-12页
主题词: Olweus欺负问卷;中文版;信度分析
摘要: 本研究对挪威著名心理学家DanOlweus编制的欺负问卷(Buly/VictimQuestionnaire)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中文版包括两个版本,一个适于小学儿童(二年级以上);另一个适于初中儿童(初中一年级以上)。

对问卷的测量学分析发现:(1)小学版4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59-0.78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79之间;初中版4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61-0.82之间,分半信度在0.62-0.80之间;(2)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小学版的4个分量表在0.64-0.77之间,初中版的4个分量表分别在0.55-0.78之间。

表明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各分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问题提出自Erikson提出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之后,自我同一性便成为许多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Erikson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其完成的好坏对个体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

Erikson从多个方面来解释自我同一性,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简言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1]。

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之后,许多研究者对同一性加以操作化来进行实证研究,其中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2]是对Erikson同一性理论最重要的阐释,他根据Erikson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维度———探索(exploration,指个体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这时个体需要从多种选择中做出抉择,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投入)和投入(commitment,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对于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资、自我牺牲以及对特定兴趣的维持)的程度高低划分出4种同一性状态,也即同一性形成的4种类型:同一性获得(identityachievement,这类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并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的、积极的自我投入)、同一性延缓(identitymoratorium,这类青少年积极地探索各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较高投入)、同一性早闭(identityforeclosure,这类青少年并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却过早做出了投入,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或建议)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diffusion,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没有确定对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的清晰投入)。

Marcia的同一性状态范式开创了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领域,自创立以来一直占据了同一性研究的主流地位。

Marica假设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一条发展路径,即随年龄增长,处于不成熟同一性状态(同一性扩散和早闭)的个体减少,处于成熟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延缓和获得)的个体增加[2]。

Meeus对1966~1993年有关同一性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统计结果支持了Marcia的基本发展假设,即在大多数研究中都发现了同一性状态前进的发展模式:有77%关于总体同一性状态的研究,至少在一种同一性状态上发现了前进的发展趋势,即获得或延缓者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的关系王树青1张文新2陈会昌1(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2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济南250014)摘要对6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从初一到高三,自我同一性状态呈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与初中生相比,高二和高三学生更多地处于获得状态、更少处于早闭和扩散状态;除高一男生比女生更多处于获得状态外,其他年级同一性状态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溺爱型、权威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在获得状态上得分均较高,权威型还具有最高的早闭状态得分,专制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同一性状态发展,有最高的扩散状态得分和最低的获得状态分数;亲子沟通可正向预测获得和早闭状态,负向预测同一性扩散状态。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同一性状态,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

分类号B848收稿日期:2006-4-8作者简介:王树青,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

Email:wangshuqingqing@163.com。

张文新,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会昌,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26~132StudiesofPsychologyandBehavior126第2期的数量增加,早闭或扩散个体减少[3]。

此外,Meilman考察了12~24岁男青少年同一性状态的分布情况,发现12~18岁的绝大多数个体处于同一性扩散和早闭状态,直到21岁或更大年龄的大多数个体才能达到延缓状态或更稳定的获得状态[4]。

我国也有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包括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如,陈香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研究,发现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各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5]。

李文道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大学生处于各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存在年级差异[6]。

除俞瑞康的研究[7]外,我国已有研究较少考察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性别差异一直是自我同一性研究领域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但通过对大量同一性实证研究的考察,研究者发现[8,9],男女两性在有关同一性形成的大多数方面均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青少年在4种同一性状态上的分布是相似的,并且同一性形成和变化的时间也是一致的,大约在同一年龄获得清晰的同一感。

但是,青少年在同一性发展的某些方面仍存在性别差异,如尽管当前的女性与男性一样都很关注建立职业同一性,但她们更重视性别特征、性别角色以及家庭和职业目标之间的平衡等方面的同一性建立[8,9]。

我国已有关于同一性性别差异的研究发现[5,6],大学生在大多数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只在少数同一性状态上存在性别差异。

而俞瑞康的研究发现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在中学的某些年级上存在性别差异[7]。

Erikson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1]。

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在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家庭环境中的核心因素,亲子关系的性质和质量影响着儿童对于每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

亲子关系既包括相对稳定的静态的教养方式,也涉及反映亲子互动过程和内容的亲子沟通,从这两个方面能够较好地反映家庭环境中亲子关系的特征。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9],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深入持久的影响。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意见、情感、态度和资料,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亲子沟通的研究从“过程—人—环境”多方面动态地考察亲子关系的特征和亲子互动的实质。

在Baumrind研究[10]的基础上,Maccoby和Martin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4种类型,即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11]。

以后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分类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

Steinberg等研究者根据父母在接受/参与和严厉/监督方面的水平(即反应性和要求性)划分出上面的4种教养方式[12]。

接受/参与是指青少年感知到他们父母的爱、温暖、反应性以及情感的投入;严厉/监督指父母的监控和所设定的限制、要求等。

因此,权威型教养方式同时具有较高的接受/参与水平和严厉/监督水平;溺爱型教养方式是父母具有较高的接受/参与性,较低的严厉/监督水平;专制型则具有较高的严厉/监督水平,较低的接受/参与水平;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青少年的接受/参与水平和严厉/监督水平都很低。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响他们同一性形成的进程,一般来说,来自温暖、不过分压制和不过分溺爱家庭的青少年其同一性的发展是健康的,延缓和获得状态的个体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提出合理要求,给予个体相当的自由和权利;早闭状态与强调严格控制、过分的家庭和谐和监督性的教养行为相联系,父母教养方式多为专制型,过分限制或保护;而扩散状态可能与支持和鼓励个人私利、享乐主义反应和外部控制的教养行为相联系,如,溺爱或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13,14]。

亲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的核心机制,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维持家庭系统中适应性和亲密度的平衡以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Barnes和Olson研究了亲子沟通中的开放性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重要方面[15],开放性(openness)指自由、开放性地交流信息,包括事实的和情绪,在互动中没有限制,理解和经历满意的程度,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指沟通中的消极方面,有选择的、谨慎和犹豫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采用消极的互动方式。

开放性和问题不仅考察了亲子沟通的过程特征,还涉及亲子沟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从而更全面地对亲子沟通的内容进行考察。

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新的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的亲子互动模式的形成和建立,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别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127第4卷心理与行为研究Grotevant和Cooper考察了亲子沟通在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6],发现既鼓励个性化,又鼓励互通性的家庭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对同一性问题的探索。

Hauser等人也发现,父母使用授权行为(例如,解释,接受和给予同情)比使用限制行为(例如,评价和贬低)更能促进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17]。

我国有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仅限于对单个因素的考察,如亲子依恋[6],尚未有研究同时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亲子关系中多方面的特征,并且其影响可相互印证,能够更明确地阐明在同一性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因此,本研究拟考察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之间的关系。

2方法2.1被试采取整群抽样法,从山东济南市选取两所普通中学639名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其中,男生301人,女生333人,5人性别缺失;中学生的年龄在11.75~19.83岁之间,平均年龄15.55岁。

2.2研究工具2.2.1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采用修订的Bennion和Adams1986年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theextendobjectivemeasureofegoidentitysta-tus-2,简称EOM-EIS-2)[18]。

问卷共有4个分量表: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每一分量表又包括意识领域和人际领域的2个子量表,共8个子量表,每一子量表有8个项目,共64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6点计分。

该问卷的项目涉及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两大内容领域,其中,意识形态领域包括政治、职业、宗教和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领域包括性别角色、友谊、娱乐和约会。

通过该问卷,可以获得个体在4种同一性状态上的得分,还可以按照Adams等人制定的划分个体同一性状态的标准(以每个分量表得分的M±SD为划分点),根据个体在4个状态分量表上的得分划分个体所处的同一性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