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活动 提升学科方法 增进化学情感——以“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研活动(3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金属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于材料的制备、加工、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使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的活泼性、氧化还原性等;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活动内容1. 金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教师讲解金属的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定义、金属的结构和金属的物理性质;(2)介绍金属的分类,如过渡金属、碱土金属、贵金属等;(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别金属的特点和应用。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的活泼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碱的反应,了解金属的活泼性;(2)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讲解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介绍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措施,让学生了解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

3. 金属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金属实验操作步骤,包括金属的切割、打磨、加热等;(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3)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实验操作要点。

4. 金属应用探讨(1)教师介绍金属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建筑、电子、医疗等;(2)学生分组讨论金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优势,并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金属的应用价值。

四、活动评价1. 学生对金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知程度;3.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4.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2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2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化学第九单元金属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某些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3)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能利用该规律判断置换反应。

(4)通过我国古代湿法冶金术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思考与交流、实验与观察、探究实验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们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学生们实验过程中的仔细观察,让学生们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展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2.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铜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有关性质,通过接受新知深刻理解
金属活动顺序表。

【教学思路】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学思维能力,形成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61—62 页
一、金属大赛第一轮:金属与氧气反应参赛金属:镁铁铜金铝
铝粉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细丝状火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
种白色固体
同学计时。

时间:5 分钟。

四、。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培养其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教学难点: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铁、铜、铝、镁等金属片,氧气,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发学生对金属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a. 让学生观察铁丝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b. 引导学生分析铁丝燃烧的原因。

3. 金属与酸的反应:a. 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金属与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b. 引导学生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原理。

4.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a. 让学生观察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b. 引导学生分析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完成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2. 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学生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通用6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模拟微观反应的实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置换反应的定义,加深印象,同时在学生探究实验结束后,再利用微机进行分析总结,效果显著。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了知识,又观看了动画,还加深了理解,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学生探究活动,又有动画模拟,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有一些知识完成的比较仓促,不透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尝试将其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学生在探究活动时,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活动探究实验时的课堂秩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篇2一、成功之处:1、重难点突出,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用一首学生们都喜欢的周杰伦《青花瓷》化学版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3、引课注重创新。

创设情境“金光灿灿的老师”引入非常精彩,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4、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完成有序、有效。

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学生的演示实验效果显著。

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也提升了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6、注重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协作精神。

初中化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初中化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初中化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初中化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策略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

对此,本文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谈谈提高金属化学性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兴趣的激发是金属化学性质有效教学的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实验中激发学生兴趣。

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

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捕捉一些契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开阔地带。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用8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用8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用8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设计思路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授课人李秀波学校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与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与酸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几种金属与不同物质反应的总结置换反应的概念。

那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置换反应,那么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置换反应,大家来判断一下产物是什么。

Zn+H2SO4=_______________Cu+H2SO4=_______________【学生回答】锌与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锌。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可以知道铜与硫酸不发生反应。

【教师引导】既然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可知金属的活泼性是不同的。

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实验】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②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为什么?【学生回答】铁比铜活泼,因为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与盐酸不反应,并且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更活泼。

【提出问题】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吗?【学生回答】第一种方法是让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第二种方法是让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

【教师引导】现有镁、铜、锌三种金属,利用上述实验方法,你能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谁的活动性更强吗?(药品:镁条、铜丝、锌粒、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镁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

“金属的化学性质”创新案例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创新案例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濉溪县海孜中心学校王文臣设计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教学中主要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边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从而逐步完成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增加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使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过程紧凑、有效,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整合,并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最后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完成了空气中的氧气、水、碳的单质及氧化物等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及学习方法。

因此,在课题1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开始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学生易于接受。

教材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入手,通过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初步介绍金属的活动性,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接着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目的是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分析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含义及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符号表征等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排列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金属样品(铁、铜、锌、铝等),氧气,酸(稀盐酸、稀硫酸等),盐溶液(硫酸铜、氯化铁等),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滴管等。

2. 教学课件: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属样品,引导学生关注金属的性质。

2. 学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四氧化三铁。

(2)学生实验:铜片在氧气中加热,氧化铜。

(3)讨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及条件。

3. 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1)实验演示:锌片与稀盐酸反应,氢气和氯化锌。

(2)学生实验:铝片与稀硫酸反应,氢气和硫酸铝。

(3)讨论: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及条件。

4. 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1)实验演示: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硫酸亚铁和铜。

(2)学生实验:铜片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氯化铜和氯化亚铁。

(3)讨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特点及条件。

6. 练习: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7. 拓展: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9.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0. 板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能力。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3》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3》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 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在课题1 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做了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

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探究实验时把全班学生八组,1.2.3.4 组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5.6.7.8 组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初步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四、教学方法分析: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酒精灯、坩埚钳、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二金属材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二金属材的化学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金属腐蚀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减少金属腐蚀带来的损失?”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研究。
3.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能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
2.掌握金属的腐蚀原因及其防护措施,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金属腐蚀现象。
3.了解金属材料的综合利用,知道金属回收的意义和重要性。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铁锅、铝制饮料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金属制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总结出金属的腐蚀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质。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会腐蚀?如何防止金属腐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3.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引入,如金属的腐蚀、金属材料的应用等,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现Biblioteka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金属与盐溶液的神奇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学科“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学科“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学科“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探究
金属是高度活泼的元素,其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在初中化学学科中,通过学习金属
的化学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并为进一步学习金属的反应性和金属的
用途打下基础。

本文将探究初中化学学科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来探究其化学性质。

选择一些常见的金属如铁、锌、铝等,加入相应的酸溶液中,观察其反应现象。

学生可以发现金属与酸发生反应会产生气
体的现象,同时金属会溶解,并且会释放出热量。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金属与酸发生
化学反应的结论,加深他们对金属活泼性的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和探究金属的腐蚀来进一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选择一些常见的
金属如铁、铝等,讨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腐蚀现象。

通过学习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止腐
蚀的方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除了实验和讨论,我们还可以通过展示和讲解一些金属的实际应用来培养学生对金属
化学性质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金属制品的生产过程,如汽车制造或建筑结构制造,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属的性能和用途。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金属的特
点和化学性质,增强他们对金属化学性质学习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四常见的金属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四常见的金属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步骤:**
1. **金属与酸反应:**学生将铁片、铜片、锌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反应情况。
2.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将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反应。
**讨论:**
-学生讨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应用
**目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性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金属的性质和反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营造探究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金属性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驱动性问题:围绕金属性质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金属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金属性质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关注金属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3.通过学习金属的性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
3.金属的应用:介绍金属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的导电性在电路中的应用,金属的延展性在制作各种容器中的应用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金属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以及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和答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性质对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金属性质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九年级化学下册《奇妙的金属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下册《奇妙的金属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金属的基本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运用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反应的能力,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4.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让学生理解活动性顺序与金属反应的关系。
3.讲解金属的应用领域,如电子、建筑、交通等,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在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金属容易生锈,而有些金属不易生锈?”“如何防止金属生锈?”等,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金属在空气中、水中、酸中的反应,分析金属生锈的原因,并提出防锈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总结金属生锈的原因和防锈措施。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金属的基本性质、活动性顺序、应用领域及金属生锈的原因和防锈方法。
2.强调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合理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个谜语“银光闪闪,身体硬朗,一碰就响,从不隐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谜底,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铝锅、铁钉、铜线等,让学生认识到金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金属性质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金属的基本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并通过实验演示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金属的奇妙性质。

采取有效引导策略提升化学教学效率——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进行分析

采取有效引导策略提升化学教学效率——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进行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作为高中化学中关键的一课,对于完善学生的化学认知体系、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进行化学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

然而高中时期化学课时安排相对不足,加上教学内容相对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另外也要不断丰富教学渠道,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参与性,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

一、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定位,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进行课后练习的解答。

学生只是简单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知识的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较低、目的不明确、学习效率较低。

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显得漫无目的。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影响,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实施,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化学技能提升。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

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化学技能普遍较弱,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要通过教师。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知识储备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就《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而言,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本章内容既要涉及到之前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另外学生也开始逐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

同时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日后学习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片加热
镁条和稀盐酸反应 铁粉和稀硫酸反应
铁钉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表 2 实验小结 寻找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证 铝片熔化但不滴落
【信息】铝熔点:660℃ 氧化铝熔点:2054℃
镁条溶解消失,镁条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触摸试管外壁有烫手的感觉,气体能燃烧; 铁粉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信息】FeSO4溶液呈浅绿色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一段时间后溶液由蓝色渐渐变为 浅绿色。 【信息】FeSO4溶液呈浅绿色,CuSO4呈蓝色
实验 2
镁条、铁丝、铜片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图 3(学生实验) 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图 4(放置 1 天)
锌粒与稀盐酸反应(演示实验)
金属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什么? 你能归纳出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吗?
实验 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图 5(学生实验) 弯曲铝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图 6、图 7(放置一天)
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通过比 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 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 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 学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正确理解 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难点:金属与酸反应、金属的活动性。 2.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 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 实践活动。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这一教学内容具有实验探究、逻辑思维和符号表征三 个基本要素。 (1)亲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上课开始先创设情境,观看 “真假黄金案”的视频,提出问题:这些“黄金”是真的 吗?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你就可以做福尔摩斯, 帮助警方破案,由此引入新课。 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实验体验,设计了 3 组对 比实验(见表 1)。 学生通过观察铝片加热和铝粉燃烧的实验,能认 识固态氧化铝内部有液态铝的事实,依据资料中给出 的铝、氧化铝熔点的信息,借助教师提供的“装有水的 保鲜袋”进行逻辑推理进而合理解释实验现象,顺利 写出化学方程式,增强了学生利用所给资料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
*本文系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5/02/209)阶段性成果之一。
化学教与学 2018 年第 10 期
— 19 —
·教学研究·
表 1 三组对比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 1
铝片在空气中加热——图 1(学生实验) 铝粉在空气中燃烧——图 2(演示实验)
观察与思考 为什么铝熔化了而不滴落呢?
关键词:金属;化学性质;体验;转化;方法;情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0-001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8.10.005
一、教学设计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1]。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沪教版九年级第五章第 1 节的内 容,属于“身边的物质”模块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 生在系统学习金属的性质之前,已经知道了一些金属 的性质。如:学生在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和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中,知道镁条在常温下可与 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在点燃条件下镁条能在空气 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镁条还 可与食醋反应,生成氢气;知道铁在空气中与氧气、水 蒸气共同作用而生锈,还知道稀盐酸能除铁锈;知道 铁丝能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知 道在空气中加热铜片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以及铜器 在空气中会生锈,生成绿色的铜绿;还从“真金不怕火 炼”的常识中认识了金的性质。 将学生已有金属性质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形成 系统的金属化学性质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笔者 尝试创设真实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并学会对同类物质的性 质进行对比、归纳和整理。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知道铁、铝、铜等常见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 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反应。学会书写金 属与酸、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会识别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
通过对 3 组实验的对比观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 体验,初步了解了金属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
酸和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2)培养实证意识,提升学科方法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学生获得了金属化学性质
的有关实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实验证据的 意识,运用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分析实证,从宏观的 感性认识上升到微观的理性认识,从现象认识上升 到本质认识,学会用特有的化学语言对事实进行表 征[3](表 2)。
铁钉与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什么?你能从反应 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出金属与化合物反应的规律吗?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的对比,发现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现象不同,镁最快, 其次是锌、铁,铁粉和酸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铜片表 面无明显现象。学生们思考交流后认识到金属的活 动性有差异,金属活动性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通 过观察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验证“点铁成金” 是不真实的。
化学方程式 4Al+3O2 ==△=== 2Al2O3
Mg+2HCl === MgCl2+H2↑ Fe+H2SO4 === FeSO4+H2↑
Fe+CuSO4 === FeSO4+Cu
·教学研究·
注重体验活动 提升学科方法 增进化学情感*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
陈丽
(太仓市第一中学 江苏 太仓 215400)
摘要:以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作者设计了三组实验探究活
动,体验活动过程,观察物质转化,激发学习兴趣,渗透学科方法,增进化学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