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合集下载

注重生活体验,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

注重生活体验,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

注重生活体验,提高品德教学有效性体验是人们内心最真实、最感性的心理感受。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是连接儿童生活和品德的桥梁。

品德教育只有通过学生对于来自自身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的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达到目的,才能让我们学生的知与行达到和谐。

而生活体验是在生活中了解、掌握生活的真谛,即包含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亲身参与、感受、体味、领悟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学会生活,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

一、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性画面中体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接近儿童生活世界的情境,让儿童在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会、领悟,并使其身心得到各方面发展。

如: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一课时,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游戏——老鹰捉小鸡、跳格子、丢手绢……然后在愉悦的气氛中,适时地问:“孩子们玩得开心吗?”学生:“开心!”“看来同学们的游戏组织得很成功,玩得也很开心,能告诉老师你们的秘诀吗?”再引导他们在小组中进行充分讨论,看哪个小组说出的理由多。

在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碰撞,初步感知了要玩得开心,只有遵守规则,这种水到渠成是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知。

生活处处皆教育,把孩子们带进生活,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从生活的事例出发,再回到生活中去。

通过学生认识、理解并转化为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填满了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促进了知行统一,有效性地促进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

二、巧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动态发展中体验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开展“生活化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通过将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价值。

下面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几个途径:一、情境引导法情境引导法是将思想品德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讲解公平与正义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际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相关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通过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目的。

在讲解友谊的重要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友谊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友谊的甜美和价值。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和感受不同情感、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思考和理解。

在讲解诚实与谦虚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名人讲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名人角色,讲解自己的成就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诚实和谦虚的态度。

四、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和提升思想品德素养。

在讲解勤劳与奉献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奉献的价值。

五、故事讲述法故事讲述法是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思想品德的优秀故事,引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思考和反思。

在讲解诚信与友善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一篇关于一个孩子如何诚信与友善待人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

通过上述途径的实施,可以使思想品德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了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家庭是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和道德发展的最早起点。

从小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品德意识和行为规范,通过亲情、友情、互助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诚信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学校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应该将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所有的学科中都能感受到品德的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课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善心等;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解题过程中的讨论和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精神。

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情境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社会的温暖与需要,从而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示范,让学生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倾听和关怀他人。

社会文化环境也应该融入品德教育中。

社会文化是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孝道”等都是重要的品德价值观,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文化传统和故事来深入理解和体验这些价值观,让学生乐于接受和传承。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力。

家庭和学校应该紧密合作,将品德教育贯穿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将品德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新一代。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将探讨几种方法来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情境化设置。

将道德、伦理等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看到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解“诚实守信”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诚实,如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里的人是怎样表现诚实守信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来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合作、互助互爱等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慰问贫困学生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培养出善良、宽容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情景模拟活动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面临道德冲突和抉择问题,培养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

可以分成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个“问题”来解决,然后请他们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找出解决办法,并进行分享和总结。

第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来进行讲解和讨论。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可以放映一些与道德、友情、亲情等主题相关的电影或动画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片中的道德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观察和反思。

通过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或他人的一份善行或感人的事迹,然后让他们进行分享和交流,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学科。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
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素质。

那么,如何让小学
品德课堂更好地渗透到生活中,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呢?
首先,建立生活与品德教育的联动机制。

品德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在生活
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比如,教育学生要团结友好,就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等生活细节来进行教育。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也能够
更好地贯彻品德教育的形式。

其次,应当在具体的行为中融入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更应
该融入具体的行为中。

比如,微笑着为他人让座、礼让他人等都是优秀品德的表现,可以
在生活中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品德教育。

其三,要培养学生关注他人的意识。

教育学生关注他人,需要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细节
入手,比如在课堂上发现别人有困扰,主动给予帮助;在校园中遇到不懂得孩子帮他解释,让他了解自己的困惑;在家庭中关心爷爷奶奶、父母等家人的身体健康等等。

这样的细节
表现,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关注他人的意识。

总的来说,小学品德课堂的渗透要从生活化入手,要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够
感受到品德教育的存在,让品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
正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品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健康心理和积极行为的公民。

而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体验品德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心灵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感悟品德知识,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中。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例,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例子来学习品德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更容易把品德知识融入自己的行为中,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价值观。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需要老师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教学技巧。

老师需要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行为习惯,选取合适的案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老师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使品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除了课堂教学,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还需要与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品德教育的魅力,提高品德素养。

比如开展关爱他人、尊重师长、助人为乐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品德知识,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而家庭也应该与学校共同努力,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进行品德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有益社会和家庭的人。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

在一年级,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和游戏等形式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他们在玩中学,潜移默化地感受并接受品德教育。

在二、三年级,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品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创设情境 让生活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创设情境 让生活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创设情境让生活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它能密切联系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接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施生活化指导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日常生活有机融合之后,知识就可以深化改变,易于使用和易于理解。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

课堂教学的结果不能止步于学生课桌,专业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以及由于对于学科的不重视,许多学生认为他们“只需要应付考试”就可以。

同时,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的主课中,对道德和法治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尚不清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道德和法治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敷衍的,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就会产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的坏影响。

(二)教师教学观念与方法落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学习质量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仍有许多教师的思想受到制约,传统教学观念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与学生的生活保持着距离。

特别是对于小学道德和法治课来说,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程就会枯燥乏味,那么,学生讨厌课堂,会使课堂教学任务、道德和法治课程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鼓励,或在课堂教学中做出一些改变,就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1]。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一)创设生活化情景创造相关的教学环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道德教学和法治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创建课堂,根据相关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品德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堂课堂上的知识点,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灌注和激发。

如何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品德的力量,是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感受到品德的力量,内化品德观念,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

这种教育方式既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性,又追求生活化的实践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品德风采。

如何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实现生活化教育?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思路:一、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品德的温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情景模拟等形式,感受品德的温暖和力量。

在教学中可以邀请一些具有良好品德的人物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来进行讲座或者交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品德的力量。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会到品德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品德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品德。

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小品、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品德情感,激发他们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品德行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品德。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自觉践行品德,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注重生活化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品德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品德。

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些品德主题活动,如爱心助人日、公益义卖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亲身感受品德的力量,懂得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

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其中品德教育更是备受重视。

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品德培养是孩子未来成长的基石。

单纯的品德课堂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更好地渗透生活化教育,小学品德课堂应该如何做呢?一、注重生活化教学小学生的认知和认识是建立在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生活化教学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品德课堂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且思考,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情,如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班级卫队的管理、校园文明建设等,使学生在生活中去品味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这样,品德教育不再是死板的课堂教学,而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二、倡导亲子共育学生的品德行为往往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倡导亲子共育是非常重要的。

品德老师可以通过定期的亲子教育讲座和家校合作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品德教育,加深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在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亲子活动,比如让孩子们为父母做一份感恩卡,把孩子的心意呈现给父母,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从而促进孩子的品德成长。

三、注重小组协作和互助精神小学品德课堂渗透生活化教育应该注重小组协作和互助精神。

在课堂上,品德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们共同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互相帮助的意识。

比如可以布置一些团队游戏或者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们在团队中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合作共赢。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品德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四、倡导班级风尚建设小学品德课堂还应该倡导班级风尚建设。

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班级活动和班级风尚建设,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比如可以组织班级讲演比赛,班级手工DIY比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以此影响和提升整个班级的品德风尚。

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品德课堂

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品德课堂

二、 引导 学 生 关 注 生 活 。 搭 建民主 、 和谐 的互动 平 台。 使 课 堂 教 学 组 织 看、 多做 , 多参 与合适 的活动 , 让 学生 真正成 为学 习的主体 , 使教 学过程 成
形式生活化
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 的过程。如在学习“ 保 护环境 ” 这 一问题时 , 可 以组 织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 师在教 学中 , 将学生 、 课堂 、 教材与 实际生活联 系起 见 ,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我们在创设教 学情境过程 中要关注 学
情感熏陶和 良好行 为的养 成 , 从而 让学 生反思 自 己的生活是 来, 构建学生 感兴趣 的生活课 堂 , 把 生活世界提供 给学生 去体 验 , 让 学生在 生生活体验 、 体验生活 的过程 中掌 握知识 , 提 高认识 . 发展能力 。品德课堂实现 “ 生活化 否符合 品德教材上所 阐述 的一些道理 , 并用 它指导 自 己今后 的生 活 , 使他 教学 ” 是新课程改革 的核心理念 , 体现 了以人 为本 , 以学 生为本 的主体 性思 们能够在学 中用 , 在用 中思 , 在思 中悟 。教 师应 注意 创设生 活化 的教学情 想, 让 学生 通过 品德课 的学 习去感 受生 活 、 体 验生 活。 从而 过有 意义 的生 境 , 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 须与课堂 教学 内容有着 内在联 系 的、 贴近学 活, 充分发 挥品德课 程的价值 导 向作 用。那 么, 如何 才 能做 到 品德课 堂生 生生活 实际 的、 真实 的、 典 型的 、 有代 表性 的材料 。比如 , 在《 怎样看 电视》
法就是从 学生感兴趣 的 、 为他们所熟知 的知识 、 生活体验 入手 , 使新课 导人 资源 。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生活和学会 生活, 为了让学生 真正感受 到 生活就是教育 , 品德课教 材结 合学生 的生活 经验设计 了大 生活化 。如在对 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学时 . 我 用多媒体播放 震撼全 国的歌 生活就是知识 。 曲《 千手观音》 作为新课导入 。 并介绍他 们是 一个特殊 的群体 , 他 们是 通过 量情景 、 案例 、 问题 , 力图 引导学生在情境 中体验 , 在体 验 中感悟 , 在感悟 中 声音 的振动来 感受他们 所不能听到的音乐 , 并且他们仅能 用肢体语 言表达 升华情感 , 在升华情感 中践行 。但教 材不是教 案 , 这 就要 求我们在 教学 中 出来 。让 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 不可 能是 一帆风 顺 的, 人生难 免有 挫折 , 要领会教材 。 活用教材 , 即用教材教 , 而不是教 教材。正如我们 常说的一 句

让生活体验融入小学品德课

让生活体验融入小学品德课

让生活体验融入小学品德课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课闷,品德课干,品德课不实用”,这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品德课的评价。

这是长期以来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等待加工的“产品”,“知识的容器”,把教科书当成说教的金科玉律,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象的认识,而又缺少必要的行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片面的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生活体验走进品德课的方方面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我主要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

一、精心有序的课前准备丰富生活体验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

课前生活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或者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爸爸妈妈询问自己小时候的事等,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

它没有固定的模式。

常用的方法有参观访问、资料调查、游戏等。

针对不同的内容而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学《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生日的小故事,同时向妈妈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故事。

因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学生的兴致特别高,准备了许多素材:有的带来了自己小时的照片,有的带来了自己生日时收到的的礼物,甚至有的还带来了自己过生日的VCD光碟……每一张照片、每一份礼物,都是一个故事。

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还让我感受到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同样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二、趣味高效的课堂引领加强生活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教学

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教学

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教学【摘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

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在此之际,教学生活化唱响了品德课教学的主旋律。

为此,笔者尝试着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编写教学预案;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种种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生活实际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教学中,它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

这种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1】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课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于“说教”。

这样一来,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大打折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改变品德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呢?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东西,能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践,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能得到更好地实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以下是笔者尝试教学生活化过程中做的一些做法。

一、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编写教学预案《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门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又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添、改,开放教材资源,充实教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资源,而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使生活进入课堂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品德理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领悟道德规范。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关注。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如学校、家庭或社会中发生的事情。

然后通过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勇于坚持正义等积极思想品德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面临一些道德选择,培养他们正确判断、认识道德的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体验到言行举止的不同带来的结果差异,从而激发对道德选择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由于学生年龄小,现实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在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和技能。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环保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行动体验到帮助他人、爱护环境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课外资源包括丰富的学习材料、文学作品、电影、纪录片等。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让学生阅读、观看这些资源,引导他们思考人生、情感、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意识。

家校合作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思想品德状况,并与家长共同制定一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措施和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实践活动、利用课外资源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素养。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

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生活是品德教育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是生活最好的教材。

生活和品德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来说,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探讨如何让生活融入品德教学中,提倡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助力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塑造健康的品德价值观念。

一、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友好美德等。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点滴细节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

晨会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行为规范的讲解,教育他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等。

在食堂用餐时,老师可以教育学生要排队、不要挤推等,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教育学生不要说脏话、尊重他人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让正直、礼貌、勇敢、善良等美德贯穿于学生的一举一动之中。

二、开展情景剧演绎情景剧演绎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品德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置身于各种具体的情境当中,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表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剧的话题,如“捡到钱包该不该归还”、“看到同学欺负他人该不该助一臂之力”等,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亲身感受正确和错误之间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体验,给予品德教育更直接的感染力。

三、注重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一些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学生自我审视,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找出改正的途径。

老师可以定期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感动和启发,引导他们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激发出自我提高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品德教育方式,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体验生活,领悟品德: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育教案二

体验生活,领悟品德: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育教案二

体验生活,领悟品德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育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体验生活,领悟品德”。

通过体验生活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品德,明确品德对我们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品德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2.通过体验生活的过程,领悟品德,增强品德观念;
3.学会用品德的准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品德重要性和品德准则。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体验生活的过程来领悟品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要求学生看一看这张图片,思考图片中的人们是否有品德?有哪些品德?
2.学习(30分钟)
(1)讲授品德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讲解品德准则和解释其内涵。

(3)利用小故事、名人事迹等进行品德教育。

(4)通过体验生活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品德。

3.巩固(15分钟)
教师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品德准则为自己和他人进行品德评价,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心得。

4.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通过讲解、体验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品德,明确品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增强了品德意识和品德行为,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2、课过教学对象的互动,以达到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理念上的升华,并由此来影响和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教学对象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教材——学生——环境”互动这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
3、课后生活体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往往重视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而把课后的生活体验给忽视了。实际上,在学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体验,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发挥整体功能,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师生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双向、交互的影响。教师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体验。
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纵观目前小学品德课教学普遍的情况是,教师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延伸;重视自己说教,忽视学生体验;重视“认知”环节,忽视“践行”环节。于是品德课教学的“四环节”(学文、晓理、激情、导行)就互相脱钩,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其教学结果是,学生所得到的道德认知只是一种肤浅认识,即只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再现,而无法做到相应的知行统一。而缺乏体验的道德能力是不持久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医治品德教学缺乏实效性的良方应是“生活体验”。由此可知,生活体验教学对目前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坐而论道、包办代替,“目中无人、有口无心”的“人灌”教学方式的反叛;是与“做中学”、“做中悟”等生活教育、实践教育息息相通的;是一剂医治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的良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领悟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成为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以下是一些实施途径。

一、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情感、行为和体验,这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种途径,将品德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学校里教育学生要有团结合作的品质,在家庭里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感悟和学习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二、开展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开展“友谊”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友谊大比拼,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友爱情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再如,开展“勤俭节约”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节约意识。

三、制定生活化教学计划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学校和教师可以制定相关的生活化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安排“生活化教学周”、“实践体验周”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建立生活化教学环境为了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学校可以通过打造生活化教学环境,让学生随处可见、随时可感的方式来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在校园里设置一些道德风尚墙,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和感受优秀的品德典范;在教室里设置一些思想品德的实例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思考、讨论,来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五、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深刻体验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案例,例如关于友情、诚实、守时等方面的故事,向学生讲述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直接关联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活动中。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孝顺、感恩等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做错题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如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去养老院陪伴老人、去帮助弱势群体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且进一步培养出爱心、责任感等良好的品德。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话题讨论或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和反思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班会”的主题可以是友谊、诚实、守时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故事中学习思想品德,同时也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们拥有的良好品德,从而更好地学会赞赏他人和感恩。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校本课程或者活动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可以组织学生编写“我的成长故事”,通过回忆童年的经历,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品德教育。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道德讲堂、道德写作比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有很多种。

无论是通过案例引入课堂,还是融入到日常课堂活动中,亦或者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等方式,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道德教育一直被视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一些人物或事件,但这种方式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生活化教学则可以将道德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1. 利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道德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向学生介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可以利用学校或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行为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分析这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有没有损害到他人的利益,以及应该如何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或者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生活中处处都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班级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团结合作等道德品质。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具体的事件和行为来进行引导和促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道德困境和道德选择,这就需要让他们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能够正确应对这些问题。

生活化教学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通过实践中的思考和反思,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法治教育中的应用在小学阶段,法治教育通常是以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为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抽象的知识。

生活化教学可以将法治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和案例来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

可以通过交通规则、学校纪律、家庭法规等方面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法律知识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

浅谈让小学品德教育走进生活

浅谈让小学品德教育走进生活

浅谈让小学品德教育走进生活浅谈让小学品德教育走进生活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课程,现行品德与生活丢弃了机械、古板的说教式课堂,探求一种不露痕迹的春风化雨般的综合性课程。

我校也全面启动了品德与生活的课改实验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一、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就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主题时,预先安排学生在家和家人逛街、买年货、看春联、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游玩、过新年、做家务等活动情景,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寒假生活的快乐,通过回忆交流,孩子们寒假的快乐与感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

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养成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我是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所见所闻。

这时,学生的发言会特别积极。

如,教学《家乡变了》时,首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

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

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

”……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

”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

”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儿童学习兴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但它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生活提供了条件,为儿童学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我们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文共计12646字
摘要:本课题从生命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对生活体验、品德养成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统论述了生活体验、品德养成的基本理念。

在对生活体验与品德养成关系论述的基础上,本论文又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观察法、教育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力图把生活体验、品德养成与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试图解决小学品德课实效性低的问题。

全文着重探讨生活体验教学中凸现品德养成的具体运作。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的目的。

二是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课前生活体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课中生活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后生活体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实证的研究。

关键词:生活体验,品德养成,品德课,小学品德课教学
一、关于课题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评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并进行初步研究;90年代后,人们在对接受性学习研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关注学习内容及其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影响,并不断地以各种教育改革与实验为依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主体性教育、情境教育、创新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理解教育和体验教育等。

因此,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需要“生活体验”之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途径,是儿童品德养成的关键所在。

纵观目前小学品德课教学普遍的情况是,教师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延伸;重视自己说教,忽视学生体验;重视“认知”环节,忽视“践行”环节。

于是品德课教学的“四环节”(学文、晓理、激情、导行)就互相脱钩,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其教学结果是,学生所得到的道德认知只是一种肤浅认识,即只停留在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再现,而无法做到相应的知行统一。

而缺乏体验的道德能力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