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1)
新高中地理高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2章 第1讲 课时6 地球的历史
1234
4.人类出现于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由图可知,人类出现时间为新生代,选D。
1234
12345678
琥珀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有机化石,其形成与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
及地质作用有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多沼泽,以洼地为主,
是世界上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据此完成1~2题。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2)化石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 和古地理环境。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4)地质年代表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 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 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思考】 观察地层具有哪些特点?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 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 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 体或遗迹。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甲化石介于古生代 与中生代之间;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故选D。
12345678
8.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2019-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1单元 第1节 地球与地球仪
读下图,完成 3~4 题。
3.图中各地,位于中纬度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4.下列有关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位于(20°E,50°N) B.②地以南位于低纬度地区 C.③地以东为东半球 D.④地所在经线,常被视为国际日界线
3.B 4.D [第 3 题,中纬度是位于南北纬 30°~60°之间的区域,据此 结合图示判断位于中纬度的地点。第 4 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20°W,50° N)。②地纬度为 30°N,②地以南至 30°S 均位于低纬度地区,但赤道以南还 有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③地经度为 160°E,结合东、西半球划分知其以东为 西半球。④地所在经线为 180°经线,其常被视为国际日界线。]
(4)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在经纬网中,确定两点之间的方向可以执行“三步走”,即依据纬线定南 北→依据经线定东西→综合定方向。具体分析从以下两类进行: ①方格状经纬网图上两点的方向判定
此类图中经纬线呈直线相交构成方格状经纬网图,对 A、B 两点的相对方位 的判断思维流程为:
②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两点的方向判定
A.航程小于 10 000 km B.航程大于 15 000 km C.航向一直朝西北 D.航向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D [最短航线跨经度需小于 180°,故整体向西飞,但在同一半球中跨经度 大于 90°则有方向上的拐点,故航向先向西北再向西南;由赤道上某点到大圆 弧的拐点处,经度相差 90°,为大圆弧的 1/4,约 10 000 km;该航线经度跨 104°,则航程为 10 000 km 至 15 000 km。]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经纬度的判定及应用
(2018·长沙模拟)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 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回答 1~2 题。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2-气压带和风带课件(附答案)
陆地 海洋
夏季 气温 气压 高
低
冬季 气温 气压 低
高
原因
低 高 海陆热力 高 低 性质差异
-16-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海陆分布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1)冬季,陆地更冷(陆地比热容小),形成冷高压,在亚欧大陆上形 成的是亚洲高压,其中心位于副极地地区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纬度高,气温低,进而气压更高),故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而本 来应该在副极地地区存在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压所切 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2)夏季,陆地更热(陆地比热容小),形成热低压,在亚欧大陆上形 成的是亚洲低压,其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的印度半岛西北部(纬度 低,气温高,进而气压更低),故又称印度低压。而本来应该在副热带 地区存在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 上。如下图(单位:百帕)所示: (3)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带来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3)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分析
考向三
-22-
第(1)题,根据海陆轮廓判断,A地位于我国东部,1月盛行西北季风。 第(2)题,B地位于南亚,夏季西南风来自热带印度洋地区,高温湿润; 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势力强盛;夏季风来得早、 退得迟,影响时间长,易带来洪涝灾害。第(3)题,C地为澳大利亚西 北沿海地区,当地盛行西北季风时为1月左右。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关闭
第(2()1夏)题季,S,市S市为主地要中海受气( 候,夏) 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 较A弱.季,导风致影常响被雾笼B罩.西,故风C带项影正确响。第(2)题,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 热C带.低高压气控压制带控制D,故.高D压项正控确制。
新高中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课时37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考点1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蚀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1.海岸地貌形成过程(1)海蚀地貌: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
(2)海积地貌:海浪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
2.海岸地貌特点地貌类型地貌特点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海蚀穴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海滩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
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沙坝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
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海水变得清澈。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1章第1讲地球与地球仪学案(中图版)
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完成问题。
(1)地球的形状: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赤道半径长约6 378千米,极半径长约6 357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6_371千米。
②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连接南北两极点之间的经线长约2万千米。
③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地球上约71%为海洋,约29%为陆地,所以从太空上看地球呈蔚蓝色。
2.地球仪与经纬网(1)读地球模型图,认识地球仪(2)读地球仪上的经线(左图)和纬线(右图)示意图,认识经纬网①经线和纬线的比较(1)依据经纬度分布规律判读经纬度从南北方向上看:向北数值增加是北纬,向南数值增加是南纬(如图甲所示);从东西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上看,向东增加是东经,向西增加是西经(如图乙所示)。
纬度的分布规律图甲经度的分布规律图乙(2)根据自转方向判断经纬度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则图1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则图1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大,则该经度为东经,经度数越来越小,则该经度为西经(图1既有东经又有西经,图2只有西经)。
图中A点经纬度是(45°N,135°W);B点经纬度是(30°S,50°W)。
利用北极星确定地理纬度(北半球)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如:北极点上北极星的仰角为90°,赤道上北极星的仰角为0°,该度数即为当地的纬度数。
考法1依据文字材料,考查经纬网中经纬度的判读地球上的“对跖点”是指地面上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据此完成1~2题。
1.温州(28°N,120°E)“对跖点”的地理坐标是()A.(28°N,60°W) B.(28°S,60°W)C.(28°N,120°W) D.(28°S,120°W)2.对于地球上的“对跖点”来说,下列地理现象一定相同的是()A.地方时B.太阳高度C.季节D.地球自转角速度1.B 2.D[第1题,地球上的“对跖点”的特征是关于地心对称,因此经度数互补,但东西经相反;而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由此可确定温州的“对跖点”的坐标为(28°S,60°W)。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湘教版)区域地理-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影
有利 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 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
响
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
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一、中国的地形
4.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其影响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 影
不利 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 响
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 农业、城市的建设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兴修
治 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
引淡压咸;植树
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
措 工程;营造防护林(长江中
造林,保持水土
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
施 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保持林;加固堤坝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4.主要湖泊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 和东部平原湖区。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4.主要湖泊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1.特点
种类多,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类型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 分布不均
类型齐全 地区分布不均
分布广泛 相对集中
条件优越 类型丰富
空间分布不均,南 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 分布广泛、相对集
区(湿润、半湿润区);草地:
鱼类:舟山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 2.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特征。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我国某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 成因,分析我国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掌 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及措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案(新教材湘教版):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A.①
B.②
C.③
D.④
明确 命题方向
关键信息点拨
北极星出现于正北天空,其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 当地的地理纬度 ,不发生 变化,故北 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的大小随当地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而变化;冬 至日时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角α达到 最大值,可判断甲~ 戊所代表的节气。
√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
拍照时为10月份,北半球极圈内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排除B和D; 拍照时伦敦时间为10月30日8: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 的经线为150°E,故选C。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
考向2 通过“四季的更替”考查“区域认知”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 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 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3~4题。 4.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赤道,太阳高度较大
二、四季更替及其规律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 的变化,形成四季。从天文角度看:
•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二、四季更替及其规律
•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 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 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 月划分为春季, 其他季节依次 类推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4.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对称分布特点: 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 的夜长相等 北半球各地的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 的昼长相等
(浙江选考)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1.(2020·浙江省“超级全能生”选考科目联考)小明就读的小学为长500 m、宽800 m 的长方形区域,如果将其绘制在长、宽均为50 cm的纸上,最宜采用的比例尺为( ) A.1∶100 B.1∶2 000C.1∶1 000 D.1∶200解析:选B。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0/80 000=1/1 600,因此可采用选项中1∶2 000的比例尺。
2.(2020·浙江省名校考前押宝)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海南省政区图、海口政区图,则比例尺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海南省政区图、中国政区图B.世界政区图、海南政区图C.海口政区图、世界政区图D.海南省政区图、海口政区图解析:选C。
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题干所述地图表示的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海南省政区图、海口政区图;故用同样大小的纸绘制的四幅地图,比例尺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海口政区图、海南省政区图、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分布示意图,图中水库水面海拔165 m。
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古牌坊与甲山峰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 050 m B.985 mC.915 m D.790 m4.图中村落因多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等而著名,驴友小王想拍摄村落全貌,在①②③④处应选择的拍摄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5.每年三四月份,该地油菜花盛开,平地、山坡一片金黄,蔚为壮观。
乙处山坡上分布有坡耕地和梯田,开垦初期,坡耕地上的油菜亩产量要高于同等条件(海拔、土壤、油菜品种等)的梯田,主要原因是( )①坡耕地日照时间长于梯田②油菜生长季节坡耕地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平均太阳辐射量大于梯田③坡耕地的油菜植株接受太阳辐射的表面积比梯田上的大④坡耕地的保水效果好于梯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图中水库水面海拔165 m,古牌坊所在地的海拔在165~200 m,甲山峰海拔在1 000~1 100 m,故两地的相对高度在800~935 m,C项符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234
明确 命题方向
2.近年来,随着克里雅河断流情况的不断恶化, 下游河道附近
√A.植被平均高度下降
B.植被覆盖度上升 C.浅根植被快速扩张 D.植被物种数增加
1234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
由图可知,若克里雅河断流,则下游河道附近 水资源缺乏,植被难以生长,植被因缺水平均 高度下降,A正确; 部分植被因缺水难以生长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 植被物种数减少,B、D错误; 而存活下来的植被则需从土壤深处获取地下水,故多以深根植被为主,C错误。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
考向预测
考向1 通过“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考查“区域认知” (2023·福建南平市模拟)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
北坡,生态系统依河而生,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柽 柳(乔木或灌木)和芦苇(草本)等植被,形成了一条 东西宽十千米,南北长三百多千米的绿色走廊。下 游河道两侧100~150 m内是柽柳和芦苇的交界处。 如图示意下游河道两侧不同距离内植被覆盖度、平均高度、平均物种数的变化。据此 完成1~2题。
剧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 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好
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土壤→生物 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分析角度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2020版—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鲁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讲地球与地球仪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考点一地球仪与经纬网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2.地球仪(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方法技巧根据自转方向判断经纬度这种判断方法适用于极地投影图及其变式图。
(1)若图示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则为北半球俯视图,所示纬线为北纬(图1);若图示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所示纬线为南纬(图2)。
(2)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大,则为东经,反之则为西经(图1所示既有东经又有西经,图2只有西经)。
地理实践力请你画一幅侧视图,相邻经线和纬线数值差30°。
答案绘图符合题意即可。
3.经纬网的应用 (1)定“方向”①俯视图⎩⎪⎨⎪⎧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两点所在经线间的劣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方向:参照极点判定,距南极点近在南,距北极点近在北②侧视图:未标明方向,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2)定“距离”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纬度差1°相距约111 km,如图中AB。
②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经度差1°相距约111×cos φ km(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
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判定球大圆上两点间的劣弧长度。
(3)定“范围”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区域,纬度越高,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如下图中①>②、③<④。
(4)定“对称点位置”①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如A(40°N,20°W)与B(40°S,20°W)。
②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经度数之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
③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经度数之和为180°;纬度数相同但南北纬相反。
如上图中A(40°N,20°W)与D(40°S,160°E)。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必修一讲解课件:第1章 行星地球 1-1-3(149张PPT)
下图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 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北极附近 D.南极附近 (2)图中 a 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 50°,据此判断摄 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 个多小时 B.3 个多小时 C.5 个多小时 D.7 个多小时
(2)判断高、中、低纬 线速度为 1 447~1 670 km/h,说明位于低纬度;线速 度为 837~1 447 km/h,说明位于中纬度;线速度为 0~837 km/h,说明位于高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同一纬度,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 越低。 (4)航天发射基地选址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器获得初速度大,可 以节省燃料。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1)昼夜半球 ①夜半球:图中甲处所在半球,为黑夜。 ②昼半球:图中乙处所在半球,为白昼。 (2)昼夜界线: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图中 AOB 线 为 晨线 )。 (3)交替周期:1 个 太阳 日(24 小时)。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①成因:因 经度 不同,时刻不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上图中 C 点地方时比 O 点 早 。
5.速度 (1)平均速度角 线速 速度 度: :3约01k°m/日/s (2)随公转位置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四、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示意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 运动。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为 12 时 的太阳高度,是一 天之中的 最大 值。
4.地球上不同地点太阳视运动有何规律? (1)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下同)看太阳都是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全球各地看太阳都是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 时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地方时 12 时时太阳位置不会偏东或偏西,但会偏南 (直射点在该地之南)、偏北(直射点在该地北边)或不偏(太阳 直射该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2讲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件新人教版
一、地球的自转特征
3. 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日。 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 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一周叫 作一个太阳日; 以恒星为参考点则称为一个恒星日。
一、地球的自转特征
3. 周期:
名称 自转的角度 时间长度
应用价值
太阳日 360°59′
判断:上述两张俯视图,哪个是北半球,哪个是南半球呢?
一、地球的自转特征
2. 方向: 1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读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 自转方向。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沿某一 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 转方向。
针对训练
12
材料二 四子王旗主着陆场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北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 000 ~1 200 m。该地区属沙质草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年平均 气温1~6 ℃,年平均降水量310 mm。该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牧民基本定居,偶尔 可见蒙古包的影子,人烟稀少,平均每平方千米不超过10人。
二、地球的公转特征
1. 概念
2. 轨道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 公转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形
二、地球的公转特征
3. 方向
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
二、地球的公转特征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冬至 12月22日
4. 周期
秋分 9月23日
• 如果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 称为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2019·山西名校联考)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含有硫黄粉的石灰水)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这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某市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涂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
据此完成1~2题。
1.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①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②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③吸收声波,消除噪声④杀菌、杀虫、防病虫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图中树木涂白的作用是()A.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B.使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D.增加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减小冻害发生的概率1.C2.A[第1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行道树涂白不能吸收声波,也不能消除噪声。
第2题,树干涂白,白天增大反射率,减少树干获得的热量,从而使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减小,减少树皮开裂;树木涂白后获得的热量减少,树木萌芽和开花延迟;树木对地面长波辐射无影响;树木涂白会减小树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2019·湖北质检)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水热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
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沙尘释放的主要源区之一。
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据此完成3~5题。
3.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绿洲风”的是()A.①B.②C.③D.④4.“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D.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5.根据沙漠与绿洲间局地环流,推断沙尘暴大多发生在一天中的()A.0~6时B.6~12时C.12~18时D.18~次日0时3.B4.A5.C[第3题,白天沙漠升温比绿洲快,形成低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沙漠降温快,形成高压,风从沙漠吹向绿洲;“绿洲风”就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故图中②符合。
第4题,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湿润,能够增加过渡地区空气湿度,则能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注意是增加过渡地区的水汽含量,而不是绿洲地区;利于植物生长,但不能增加物种数量;降低绿洲与沙漠过渡地带的温差,对沙漠温差影响不大。
第5题,地面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越强,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同时气温高而气压低,与周边气压梯度力差异大而易出现强风;进而出现沙尘暴现象。
故白天气温达到最高值的前后,沙尘暴现象多发,即12~18时。
](2019·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模)热岛强度是热岛中心(城区)气温减去同时间同高度(通常是距地1.5m高处)附近郊区的气温差值。
下图为拉萨市热岛强度不同季节的日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6~7题。
6.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晚上气温较白天低,城市热岛强度大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大D.冬季低温,白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7.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热岛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污染物的大量增加会加大白天时的热岛强度B.加大城区建筑物高度能减小热岛强度C.出现逆温现象能加大热岛强度D.热岛强度总体与风速呈正相关6.D7.C[第6题,图示9-19时(基本为白天),在四个季节中,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依据材料中关于热岛强度的定义,可判断此时间段城区与郊区温差最大;冬季白天郊区气温很低,城区因为有人为释放较多热量而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故D正确。
图示不同季节热岛强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不一样,并不都出现在晚上或早上7时,故A、B错误;风力越大越利于空气交换,会降低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故热岛强度会随风力增大而减小,则C错误。
第7题,出现逆温现象时,不利于城郊之间的空气热量交换,故会加大热岛强度,则C 正确;城区建筑物越高越不利于热量扩散,则城郊之间温差越大,故会加大热岛强度,B错误;大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城区,大量增加会降低城区太阳辐射,则会降低白天城区气温,故会降低白天时的热岛强度,A错误。
](2019·江西南昌模拟)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
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
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单位:℃)分布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9.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8.A9.D[第8题,根据时间为15时,陆地和水库因比热容的差异,水库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周围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P地应该吹东北风。
第9题,据图可知,北侧存在山谷风,白天以谷风为主,与白天的湖风风向一致,D对,B错。
北侧气温差异较大,主要是海拔不同造成的,因而不能证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也不能成为风速大的原因,A错;材料没有显示南北侧植被是否茂盛,C错。
] (2019·福建安溪八中模拟)2016年5月8日锋面在新疆北部开始形成,缓慢东移过程中冷高压中心气压上升明显。
5月10日从甘肃省定西市过境时,中心强度为1022hPa。
10日夜间受冷空气控制,定西市天气转好,云系消退,地面辐射降温加剧,造成大范围霜冻天气。
下图示意2016年5月11日8时我国部分区域天气形势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地的风向为()A.西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11.定西市出现大范围霜冻天气的原因可能是()A.锋面气旋影响B.冷高压控制C.暖锋控制D.大气逆辐射强10.D11.B[第10题,读图可知,甲地西侧气压高,东侧气压低。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正东,同时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所以甲地风向为西北风,故选D项。
第11题,由材料中“10日夜间受冷空气控制,定西市天气转好,云系消退,地面辐射降温加剧”可知,造成大范围霜冻天气的原因是冷高压控制,故选B项。
]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8分)材料一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
材料二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1)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
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①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
(2分)②在下图中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2分)③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月份123456789101112年海陆2.3 2.6 2.1 5.07.012.610.713.79.79.3 3.7 2.381.0风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
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2分)④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6分)(2)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8分)(3)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参考材料二中的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8分)解析第(1)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海陆风的根本原因。
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由表可知,冬季海陆风天数最少,其原因是冬季风强劲。
海风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第(2)题,从大气增温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3)题,温室大棚可提高太阳光照的利用效率,提高大棚内温度,减轻冻害,改善大棚内空气和土壤水分。
答案(1)①海陆热力性质②如图③冬季冬季风④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2)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13.(2019·广东广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
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
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
(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
(6分)(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
(10分)(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
(12分)解析第(1)题,可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法描述。
第(2)题,首先明确特点是气温低于郊区的“冷岛”效应。
然后可结合热力环流知识,从城市散热、郊区增温角度分析。
第(3)题,可从气流运动、人为放热、大气保温效应等方面分析,要注意地形的影响。
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
(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
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
(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
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