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一、世界历史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开始由民族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地域像壁垒一样把人们阻隔开来,各民族都在走着自己自发形成的发展道路,各民族之间缺少广泛的交往,问蒙只在孤立的地区发展,这就造就了如下结果:1、文明的成果不能得到保存;2、人类每天都在重复。
因此,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
资本主义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商品经济物与物的联系促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推销商品的需要,使资本家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建立了一个世界市场体系,使民族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把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卷入到世界历史洪流中。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件,这就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此后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与前此不一样的新的特点。
由于广泛的交流,文明的成果得到了保存和传播,人类避免了每天重新发明的重复现象,由此大大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跳跃性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常规现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几个历史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后发国家能够很快赶上和超过先发国家的根本原因。
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体系形成的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科学技术的先进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回了较多的劳动,对后发国家进行盘剥和剥削,由此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业文明的国家从属于工业文明的国家。
在这种工业体系中,西方资本为了保证商品的输出、资本的输出,千方百计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遏制后发国家,不允许其独立和强大起来,以保证自己对世界的统治。
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之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临着亡国危险,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民族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之路,但当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刚开始起步时,他彻底发展的道路已被堵死。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替代了商品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案)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教案一、教材分析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成就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回首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发展和完善的?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怎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理论?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必备知识】识记:(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理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发展和完善的?(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能力】通过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核心价值】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容、地位和联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容、地位和联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明确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科学精神】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时代》,1976年到1997年邓小平共有8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其中两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从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重要组成部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理论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整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十六大以后又得到了新的丰富。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反映在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以往三十年的经验教训,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年间已经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概括为十个“主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人民网2009年11月09日21:20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突出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这一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二,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即基本 理论。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处于核心地 位,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 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四,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 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的理论基础。
文化 民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政治经济学
发发 展展 道阶 路段 论论
根发外政战领祖 本展部治略导国 任动条保步依统 务力件证骤靠一 论论论论论论论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范文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范文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概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诞生、发展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并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和目标。
一、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
在古代奴隶制社会中,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日益尖锐,因此,一些思想家开始呼吁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使工人阶级日益壮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问题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19世纪初期,一些著名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如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等开始提出各自的社会主义理论。
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并提出了共同财产、共同分配和耕地公有化的主张。
这些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创作了《共产党宣言》。
这部宣言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强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阶级斗争的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始于19世纪末的俄国。
俄国的革命家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领导了1905年和1917年的两次革命,最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苏联的成功激发了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党 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 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1 1 义理论体系形成 、发展 的重要实践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的强大动力 , “ 是决定 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 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 才 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l因此 ,几代 中国共产党 】 】
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虽然同属于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不同历史范畴的两大理论体系,但二者不是孤立 的、毫不相干的,二者作为马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理 论成 果 , 是一 脉相 承 、 与 时俱 进 的 。
首先 ,毛泽东思想中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
人在改革 开放伟大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一
、
改革开放之前的积极探索与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形成 了两大理论体系,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 。【 3 】 这是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中国化的集 中体现,是毛泽 东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论 的根本点。毛泽东提出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科学命题,并在全党树立起 了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 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的基 本理念,这是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践 的基 本原则和 根本方法。毛泽东不仅提 出马克思主义 中 国化的科 学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还在实 践中身体 力行 ,创立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第一次历史性飞 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 从理论起点和认识源头上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创建,发端于 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 的第一代 领导集体在 开革开放之前 的积极探 索和宝贵经验。这个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为开辟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思想保证和制度基础 。毛泽 东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探索 中所形成 的正确理论 以及在长期革命 和建 设实践 中所形成 的科学方法论 ,构成 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理论,是引领中国发展道路的旗帜性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汇集了党的伟大实践经验和党员干部的集体智慧,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意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前行的科学指南。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创新精神和实践指导等方面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启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成果。
其中,党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基本路线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基本纲领是党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另一方面,它勇于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科学、立体、完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作者:黎龙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本文从时间维度,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伟大的开创和发展,这是一个漫长、曲折而艰辛的过程。
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脉络,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党的队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进行了多方面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这为我国开始沿着新民主主义轨道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过渡时期中,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多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根本变化体现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在经济方面给予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前提AC。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国家其他方面的建设也相应发展,尤其是加强政治法律上层建筑方面的建设,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在宪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几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都有着很大的优势。
可以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开始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在探索中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实践和理论成果,这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理论基础和物质准备。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是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具体可分为:第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第二,明确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程;第三,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历程;第四,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
标签: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处在世界大环境下中国具体国情成功结合的又一典范。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发展角度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和科学的。
一、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为理论基础创立的。
它揭示的是经过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
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现实和将来已经证明或将要证明的;同时,他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
笔者认为,可以把上述邓小平的相关思想理解为:第一,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植根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的是没有充分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因此,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存在差异。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最终目标的。
在邓小平文选中收录的邓小平讲话中提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提法——“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最早并不是他本人提出的。
专题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思维导图
2004年到2006年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 中不断充实丰富
2007年到2012年成熟阶段: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 走向成熟。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 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这些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长期坚 持的指导思想。
➡ ➡ ➡ ➡ 1.理论酝酿 2.理论主题提出 3.理论轮廓形成 4.理论体系成熟 5.理论进一步发展
2.理论主题提出 3.理论轮廓形成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党的13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
过程 (5)
4.理论体系成熟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的回答了当时困 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5.理论体系发展
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 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
1987年党的13大
1.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过程
形成条件
国外: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历史依据 现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现实依据
1.理论酝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11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009.12)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特点
•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 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 逐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政治体制 • 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制国家 目标: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 巡谈话到1997年秋中共十五大召开。 1997年秋中共十五大召开 巡谈话到1997年秋中共十五大召开。这一 时期理论创新的焦点,或者说核心问题, 时期理论创新的焦点,或者说核心问题, 是围绕所有制问题展开的, 是围绕所有制问题展开的,即公有制与非 公有制的关系问题。 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非公有制经 济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济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 一个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历 一个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约需要100年时间。 100年时间 大约需要100年时间。这个阶段的主要 任务是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任务是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的特点
“ 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 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 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 革命’ 革命’ 的经验和教训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 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 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 经济的、 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 是“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促使人们思考, 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促使人们思考, 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学案)(学生版)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学习目标】必备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理论、制度、文化。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科学精神: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重难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一、自主学习(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1.首次提出: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这一鲜明的主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同当代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改革开放后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
2.坚持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者:_________一个中心: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____________、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两个目标:全体人民_________、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_____________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政治:______________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优秀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条件:当代中国现实和时代条件具体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特点:___________科学的大众的国际: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3.“四个自信”的关系(1)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_____________,统一于_____________。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件(21张)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时期
理论创新(主要内容、解决问题即主题、历史贡献即意义)
1978 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
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成功开创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 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 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 中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 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 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 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 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它科学回答了当时 社会的哪两个重大问题?有什么深刻意义?
答:①见书上P37(时间及会议) 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 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③它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 展”等重大问题。 ④意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④意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其形成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和人民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它旨在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
1.2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写下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其中,《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述的重要文章》总结和阐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国家治理等方面问题,并坚定维护和发展我国历史性成就和根本制度的合法性。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扎根土壤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独立发展。
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准确把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个历史性变革”、“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重要理论概念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
这些思想为当代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显著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据自身实际形成、完善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等重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 高中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过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而其具体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则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
下面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共党)成立之时。
1921年,共党成立,其初衷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目标。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共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长期面临着经济落后、贫困困扰、农业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
这时期,共党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措施,例如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等,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路线方针为标志。
1978年,中共召开划时代的三中全会,会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决定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
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包括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举措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平正义原则的贯彻,旨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推动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更健康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能的提高。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改善民生,大力实施扶贫政策,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重大意义
李 金花
( 中共椒 江 区委 党校 , 浙 江 台州 3 1 8 0 0 0 )
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中国特 色社会理论体 系不是 自 我封 闭的、分散 的、无序 的,而是 开放 的、发展 的、有规
律 的 、科 学的 , 内涵依 时代 不 断丰 富。本 文研 究立足 科 学社会 主 义基 本 原理 ,运 用经 典作 家关 于社 会
发展 建设和 社会 主 义阶段属 性 的思 想 ,研 究分析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理论 体 系形成 的理 论依 据 与基 本轨
迹 ,发 展 内涵与 重要 意义 。
关 键词 :理 论体 系; 辩证 ; 发展 ; 意义 中图分 类号 :D 6 1 0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8 4 3 1 ( 2 0 1 7 ) 0 1 —0 0 2 2—0 5
依 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依靠辩证唯物主义 的 理论 根基 ,研 究 社会 主义 的基 本原 则 和 内在 规律 ,
发 展和 丰富 了科学 社会 主义 。
( 一) 实现人 的全 面 自由发展 的终 极价值
追求 人 的全 面而 自由发 展 的终极 价 值,是 社会 主
由而全 面发展” 为终极价值追求 , 在社会 主义实践 中 奉行 “ 以人 为本 ” , 福 祉 民生 。 ( 二) 立足 高于资本 主 义社 会 生产 力的经 济根基 生产 力发展 是社会 形态 推进 和人 类社会 前行 的根
本动力 。“ 一 切社会 变迁 和政治 变革 的终极 原 因 , 应 当 到生产 方式 和社会 方式 的变更 中去 寻找 。” 其中, 生 产 力是最 活跃 最革命 的 因素 。社会 主义 发展 的起 点源 于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2、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1-656页),摘抄其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1、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
2、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国革命有可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世界历史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开始由民族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地域像壁垒一样把人们阻隔开来,各民族都在走着自己自发形成的发展道路,各民族之间缺少广泛的交往,问蒙只在孤立的地区发展,这就造就了如下结果:1、文明的成果不能得到保存;2、人类每天都在重复。
因此,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
资本主义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商品经济物与物的联系促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推销商品的需要,使资本家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建立了一个世界市场体系,使民族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把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卷入到世界历史洪流中。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件,这就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此后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与前此不一样的新的特点。
由于广泛的交流,文明的成果得到了保存和传播,人类避免了每天重新发明的重复现象,由此大大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跳跃性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常规现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几个历史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后发国家能够很快赶上和超过先发国家的根本原因。
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体系形成的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科学技术的先进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回了较多的劳动,对后发国家进行盘剥和剥削,由此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业文明的国家从属于工业文明的国家。
在这种工业体系中,西方资本为了保证商品的输出、资本的输出,千方百计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遏制后发国家,不允许其独立和强大起来,以保证自己对世界的统治。
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之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临着亡国危险,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民族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之路,但当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刚开始起步时,他彻底发展的道路已被堵死。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替代了商品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因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加强,这样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是软弱孤立的,民族工业残缺不全。
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段历史时说:有人提出不走社会主义而搞资本主义行不行,那就看看历史,国民党统治了23年,但中国还是一穷二白,历史证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既然资本主义道路不通,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
十月革命给中国的富强提供了另外的参考性,一些先进青年经过长期的探索,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所以,只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才能理解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与邓小平理论的渊源关系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唯物史观,并用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由于这两大发展,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但是马克思当时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为其背景材料的,东方国家的发展并没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野。
但是东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不相同,西方国家走的是私有化解体的道路,由此马克思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
他当时的结论是,世界一切国家都首先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走向社会主义,但东方的历史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历史,其突出特点事土地公有、专制国家和血缘村舍三位一体的结合,这种社会形式具有超稳定性,当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转变,东方国家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并没有变化,所以东西方历史发展并不相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马克思逐渐接触到了东方社会情况,到了70年代马克思改变可他早年的结论,认为唯物史观并不是历史哲学,他只是西欧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概述,东方国家可以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历史条件下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去见社会主义,这就是所说的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而中国社会主义是按马克思晚年的预想进行的。
马克思晚年的非资本主义化的新构想只是一个原则,没有也不可能给东方国家的革命提出具体方案和道路,这就给我们留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东方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二是革命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所遗留的这两个问题,列宁根据当时的历史实际,资本主义发展不平稳的规律,提出一国胜利论,打破了马克思早年的结论,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毛泽东也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而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两位导师的历史功绩,再根据东方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回答了马克思所遗留的第一个问题,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论,所以他们的理论,列宁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理论。
但是无论是前苏联,还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马克思所遗留的第二个问题都没有很好的探索,更不要说给出满意的答案。
总结原因是,史大林没有考虑东方国家的实际,跳高马克思书本上的以西方国家为历史背景的社会主义设想,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苏联模式远远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东方的实际情况,使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折。
邓小平在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他的理论实际上是初步回答了马克思所遗留的第二个问题。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邓小平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邓小平理论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个阶段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期,解决的是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其核心是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阶段是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上面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核心是: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关注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一、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从总体上划分为两大阶段。
以92年为界,92年之前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利用物质利益的刺激来调动生产的积极性。
92年以后走的是体制创新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
在第一个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78~84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特区的建立,使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此基础上84~92年,进行了全面改革,即城市的放权让利与租赁承包,但是这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利益内部扩大化问题;二是企业短期效益问题。
这两个问题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范围内的改革走到了尽头,再也进行不下去了,使改革必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92年之后,党最终制定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前提就是,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主体,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所有制形式,造成了所有权缺失,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人人又都不是生产资料的直接主人。
企业由于没有独立的直接利益,因而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无人负责。
所以,改革首先围绕着改变产权制度进行,即要求建立产权明确、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这种改革经历了股份制改革、抓大放小、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几个阶段,其思路就是要把产权落在实处,因为企业只有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他才能独立的组织生产,才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才能面向市场,在竞争的压力下去拼搏进取。
尽管这种改革现在还在深化进行中,但只有走这条路才能重建马克思所主张的,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才能把个人和集体统一起来。
由于改革方向的明确,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经济在2000年之后快速发展起来,创造了10多年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奇迹。
(二、第二阶段,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政治体制改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他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1、90年代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体制创新阶段,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此,一部分人对党执政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中国共产党圆砾是领导革命的党,现在能否成功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他原来是领导计划经济的党,现在能否成功的领导市场经济的建设,人们有着疑问。
2、由于当时双轨制的存在,行政权利进入到市场经济的体系,导致了大规模的腐败现象的产生,当时的清廉指数只有2.41。
由于极端腐败,由此有人认为共产党已经变成了一些权贵维护自己特权利益的集团,陷入了历史的周期律而不可自拔。
3、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大量国企的人员被分流下岗。
有人认为,工人阶级已被边缘化,不再是领导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共产党不再代表人们的利益。
而对这样的种种疑问和指责,江泽民秉承邓小平的嘱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广东的高州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说明的是我党执政合法性的依据;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说明的是我党可以解决腐败问题,清除那些落后、腐朽、没落的东西,从而保证党基础的健康;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明的是我们的党没有变质,仍然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我们的国家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仍然是国家的主人。
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政治体制改革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高度法制的政治体制;短期目标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
就长远目标来说,民主政治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但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实行间接民主制度的管理方式,即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人,但却由少数专职的国家公职人员进行管理,称作多数人的统治和少数人的管理。
这种间接民主制的存在,固有矛盾即人民名义上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是被管理者、领导者,这种矛盾就潜藏压抑人民民主、践踏人民民主权利的可能。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的传统,权利超越法律、官本位盛行的时代,少数党员容易脱离群众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
不受约束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必然走向独裁。
所以,在人民还不能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就只能启用权利来约束权利,使权利自主运行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即在权利的运行机制和权利的关系,建立起形式化、规则化、程序化的制度机制,才能用法制来代替人制。
所以,在当代,民主一定是与法制联系在一起,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意义的民主。
民主的权利只能用法律的制度形式来保证,这就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反腐败不能走不想和不敢之路,而要把不敢、不想与不能统一起来,其核心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