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合集下载

第八章管理学的新发展

第八章管理学的新发展

七、组织学习已成为组织生存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决定经济增长和 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已不再是土地、劳动和资 本,而是知识和信息。组织的知识学习、知识 贡献和知识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 圣杰博士得《第 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正已其独到的见解影响着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实 践。





2、芮明杰教授于1994年在其出版的著作《超越一流的智慧——现 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中最早提出管理创新概念。认为管理创新的 概念应源于管理的概念。 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 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 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样 一个概念至少可以包括下列五种情况: (1)提出一种新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 (2) 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 (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 (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六、流程再造已成为企业的又一次革命

30年代开始的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给美国经济 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 模的扩大,甚至被称为“蓝色巨人”的IBM也 于70年代末出现了危机。流程再造理论认为, 企业的利润是由每一个业务活动创造的。随着 技术进步和组织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业务流程 已失去其昔日的意义,必须对企业的业务流程 进行彻底整合和翻新,以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 提供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四)决策方式民主化



决策的民主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 而且是管理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为此,要求做到: 1、要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使民主管 理制度化、法制化。 2、要强化各级管理人员的民主意识,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决策方针,形成民主、 科学的决策氛围和决策机制。 3、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着力培养和树立人的主 体意识,创造合乎人性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管理环境。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切实把握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作者:牛余庆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6年第6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而形成了“一摆、四推进、两让”的创新发展新思路。

实践中,我们必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讲话精神,深入解读,准确把握。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对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概括。

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创新兴则国家兴盛,落后必然挨打。

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和谐发展,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从发展的现实问题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只有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发展的未来大势来看,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

当今之世,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

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等等。

复杂系统管理是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杂系统管理是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杂系统管理是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对管理学的挑战也愈发严峻。

在这一背景下,复杂系统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作为根植于中国实践土壤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在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

复杂系统管理作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中国管理实践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复杂系统管理强调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复杂系统进行全面、动态、协同的管理。

它关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自适应性,注重跨领域、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旨在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中,复杂系统管理不仅吸收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更结合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深入研究和探讨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管理实践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更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复杂系统管理的概念、特点、理论框架以及在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 阐述复杂系统管理的定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复杂系统管理,顾名思义,是对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和艺术。

复杂系统通常指的是由众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且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高度非线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

这样的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经济领域,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企业运营系统等。

复杂系统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理解和优化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则和机制,以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发展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发展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发展特征2007年09月06日08:37:42 来源:学习时报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共同发展及和平发展。

特征之一——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规律性和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走城乡及地区差距趋于缩小、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互促的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一发展特征可从五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注重客观规律,二是注重人本特性,三是注重全面提升,四是注重协调互动,五是注重持久永续。

特征之二——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全面阐述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引领我国和谐发展之路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促进和谐发展。

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保持人的发展与自然演进的永久和谐。

特征之三——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就是持续推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科技带动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体制创新是推动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

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使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引擎。

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要继续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技术提升的互促共进。

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与内涵界定

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与内涵界定

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与内涵界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前世界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个人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正确地理解创新发展的理念,确立和内涵的界定,本文将从创新发展的概念、内涵、目标和实践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创新发展的概念创新发展是指在新的需求和新的情况下,对知识、技术、管理、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新的整合和创造,以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新的目标的过程。

创新发展是一种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在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降低成本。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是提高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指通过改进和创造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扩大市场份额和获取更多利润的重要手段。

3. 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在组织结构、决策机制、激励政策、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

管理创新是建立高效、灵活、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创新企业的盈利逻辑、价值链、分工方式等,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开创未来市场的重要手段。

5.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系统规范、制度机制,以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社会和谐。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改善社会环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1. 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2. 提高产品质量:创新发展的目标之二是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3. 推动经济增长:创新发展的目标之三是推动经济增长,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扩大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繁荣和稳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力量,对社会进行管理、服务、调控和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是针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

1.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参与的主体作用,形成治理体系的共商共治共享机制。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个人发挥参与和建言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治理格局。

2. 推动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社会治理需要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方行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通过建立健全法治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力量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 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例如,在治安管理方面,可以采用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性。

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增强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和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

此外,要注重挖掘和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经验。

5.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动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

_管理学报_2007年总目次

_管理学报_2007年总目次

《管理学报》2007年总目次学术探讨赋予与国外的管理学相对应的学科以应有的学科地位周祖城(1-1)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周建波(2-144)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式管理彭 贺(3-253)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本刊特约评论员(5-549)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一种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再认识陈 悦 刘则渊(6-695)“管理学”断想刘文瑞(6-703)管理学在中国基于“心理场”的消费者气质研究——全息系统方法论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罗纪宁(6-706)中国管理论坛元决策:支持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手段王众托(2-127)中国企业十年盘点郭重庆(5-537)系统集成创新与知识的集成和生成王众托(5-542)中国管理学派园地和合管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黄如金(2-135)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兼评《和合管理》李京文(2-141)和合管理的真谛:和气生财,合作制胜黄如金(3-258)和合发展战略与和合发展力 黄如金(5-556)论和合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黄如金(6-712)基金项目巡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资助项目评估研究李若筠(1-5)基于运筹学知识表示理论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调度A g en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17040)回溯胡祥培 黄敏芳(2-152)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产品族数据管理但 斌 张旭梅(3-266)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72020)回溯徐福缘 何 静 林 凤 等(4-379)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能力系统、学习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72007)回顾和总结陈国权(6-719)管理与文化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刘文瑞(1-16)管理科学与工程T EI @I 方法论及其在外汇汇率预测中的应用汪寿阳 余乐安 黎建强(1-21)基于加权知识网络的个人知识存量表示与度量方法席运江 党延忠(1-28)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对两级供应链的收益影响张 欣 马士华(1-32)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军品供应商选择体系研究李 力 陈 宏 王进发(1-40)中国核电站供应链及其风险研究魏其岩 田志龙(1-48)引入第三方物流的V M I 模型优化研究张梅艳 高远洋(1-53)A SP 平台运营的原模型分析董 亮 卢向华 黄丽华(1-57)非线性时变系统行为与软件开发组织的演化李孟军 陈英武 谭跃进(1-61)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的关联研究蔡淑琴 梁 静(2-157)在弹性需求和物品易变质条件下数量折扣定价模型覃毅延 郭崇慧(2-163)拓展的质量屋及其应用研究邹宏新 陈荣秋(2-169)装配式产品拆卸的随机网络模型研究谢家平 任 毅 赵 忠(2-174)基于收益分成的多受让方两部技术转移定价策略研究王偌鹏 唐小我 慕银平(2-180)3层供应链V M I 集成的短期效果与博弈分析王卫平 朱扬光 杜少甫(2-184)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经济学分析芮明杰 陈晓静(3-269)基于文本聚类的客户知识获取和应用研究汪克夷 齐丽云(3-273)多方-多属性电子商务谈判支持系统研究尚 维 李一军(3-279)一类基于SP E 的物流配送量优化模型叶彩鸿 董新平 李 丽(3-284)面向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商业智能系统设计张德海 邵培基 刘德文(3-288)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系统分析王永强 朱方伟 武春友(3-293)上市公司董事会业绩评价模型王宗军 严 磊 夏 天(3-297)电子商务信誉管理系统的多维评分模型江文钰 糜仲春(3-302)·850· 第4卷第6期2007年11月 管 理 学 报Chinese Jo ur nal o f M anag ement Vo l.4N o.6No v.2007经济批量排产问题的一种排产方法李天凤 周支立 吴丽娜(4-384)模糊积分在多目标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张 群 李 岭 邵球军 等(4-390)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柔性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匹配度计算模型张辰彦 吴 冰 刘仲英(4-393)基于行业组合的贷款总体风险优化决策模型迟国泰 洪忠诚 赵志宏(4-398)东方系统方法论指导项目评价实践: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刘炳胜 王雪青 李金海(4-404)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多视图建模方法方 程(4-409)基于人工股市模型的投资者仿真研究刘维妮 韩立岩(4-414)住房市场系统模型研究刘 丹 杨德礼 杨德权(4-421)具有边权特性的社会网络重要成员识别 方一蔚 崔文田 闫化海 等(5-566)一种面向客户的知识推送模型冯 博 樊治平 冯 勇(5-570)对方案有偏好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方法卫贵武 黄登仕 魏 宇(5-575)基于利率期限结构和博弈论的R&D投资决策分析何启志 何建敏 马立成(5-580)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风险投资环境有效性研究王培宏 刘卓军 唐志鹏(5-584)基于P SO和SVM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胡达沙 王坤华(5-588)网络外部性、转移成本与产品兼容性决策分析吉宏伟 孙武军(6-729)面向EP R的政府及生产企业行为策略选择研究赵一平 朱庆华 武春友(6-737)基于模糊信息熵的环境管理过程控制能力张玉华 蔡政英 梅晚霞(6-743)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选择的博弈分析张千帆 方超龙 胡丹丹(6-748)基于时间约束的多边自动谈判模型研究郭 静 陈英武 刘德生 等(6-752)基于消息顺序图和P etr i网的供应链工作流模型设计石双元 张 浩(6-756)工商管理股票市场的有限套利:一个行为金融模型孔东民 冯智坚(1-67)非理性信息交易者的羊群行为均衡分析庄新田 王 健(1-76)多性质多目标模糊指派模型在市政工程开发商选择中的应用胡达沙 李 萌(1-81)关于经理股权激励机制的探讨张 勇(1-86)企业员工复杂适应行为的模拟胡 斌 王志明(1-89)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陈 旭 李仕明(1-94)延期支付条件下的最优付款时间确定:考虑现金折扣情形邱 昊 梁 (2-191)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研究万希宁 王 艳(2-195)服务产品价格的范围与振荡收敛性研究林光平 杜义飞 李仕明(2-201)中国企业集团概念的演化:背离与回归蓝海林(3-306)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龙立荣 毛文心歆(3-312)企业对顾客直接投诉的反应及其影响王 勇 庄贵军 刘周平(3-318)基于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核心技术员工激励研究王小琴 卿向阳(3-326)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计量检验付一婷 范曙光(3-330)高校新校区建设贷款规模与还贷策略的博弈分析甘筱青 胡 凯 阮陆宁(3-336)车险理赔业务中的徇私赔付及其对策李天凤 周支立 陈 凯(3-341)品牌信任对品牌态度、契合感知与延伸评价关系的影响柴俊武(4-425)顾客参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相互持股的比较研究 张文辉 陈荣秋(4-431)协同过滤在CRM交叉销售中的应用研究王卫平 吴 伦(4-436)学习型组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李明斐 李 丹 卢小君 等(4-442)股指时间序列的多重分形Hur st分析苑 莹 庄新田(4-449)国内外原油价格关系的动态分析张意翔 孙 涵 成金华(4-453)核电站非连续性需求条件下的业务外包风险研究魏其岩 田志龙(4-460)奥运会对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唐少清 白素英(4-464)品牌来源国和产品制造国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吴 坚 符国群(5-593)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陈国权(5-602)核心自我评价与风险倾向陈建文 廖建桥(5-610)资本结构与企业财权安排: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张兆国 戚拥军 罗 勇(5-614)多标度条件下的幂相关性:中国股市收益率的经验分析杨宏林 陈 收 袁际军(5-618)控股股东机会主义与非效率投资宋小保 刘 星(6-760)公司经营困境风险的动态评价模型研究杨广青 邓晓岚(6-767)收益的定价管理在网络空间租赁中的应用王 静 刘德文 鲁若愚(6-774)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的新框架:理论整合的视角蒋建武 赵曙明(6-779)企业培训投资决策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关系研究曹威麟 巫绪芬 郭江平(6-783)·851·《管理学报》2007年总目次科技管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中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童 亮 陈 劲(2-204)新兴技术的物种特性及形成路径研究宋 艳 银 路(2-211)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刘则渊 陈 悦(3-346)创新管理突破性创新:一种“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建模分析 马家喜 仲伟俊 梅姝娥 等(4-470)浅析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朱雪忠 徐先东(4-477)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演化阶段与路径分析郁培丽(4-483)服务外包基地城市BPO发展模式分析王燕妮 李 华(4-488)基于随机网络的创新扩散研究黄玮强 庄新田(5-622)基于模型语言的技术跟踪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康宇航 苏敬勤(5-628)案例研究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全新模式——基于绿盛集团和天畅公司的案例研究陈 劲 杨 峰(1-114)从体验管理的角度透视中国大型购物中心——以世纪金源为例涂荣庭 朱华伟 林倩蓉(5-660)基于产业集成的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路径——以路明科技集团为例王海龙 武春友(5-668)我国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内聚力之案例研究李晶晶 柴俊武 井润田(5-674)案例分析:毕马威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战略转变蓝海林(6-788)我国乡村企业的混合治理模式研究——以山西龙门科技集团为例鹿 盟 霍国庆(6-791)实证研究内部社会资本对知识能量与组织创新的影响——华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谢洪明 王 成 吴业春(1-100)权衡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的解释力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李延喜 郑春艳 包世泽 王 阳(1-108)基于T 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研究邓朝华 鲁耀斌 张金隆(2-216)中小民营企业基层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实证研究颜爱民 王维雅(2-222)高校知识工作者胜任力要素与个人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林立杰 高俊山 裴利芳(2-230)制造企业创新战略、员工培训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秦晓蕾 杨东涛 魏江茹(3-354)人格特质、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图关系的实证研究黄攸立 丁 芳(3-358)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马士华 谭 勇 龚凤美(4-493)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张 平(4-501)资源依赖、网络中心度与多方联盟构建——基于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实证研究吴剑峰 吕振艳(4-509)基于体验的顾客满意度模型研究——针对团队旅游的实证研究杜建刚 范秀成(4-514)中国产业市场企业全球营销战略驱动因素实证研究吴晓云 张 峰(5-636)高层管理团队价值观共享、冲突与绩效:一项实证检验刘 军 李永娟 富萍萍(5-644)消费者重复购买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李东进 杨 凯 周荣海(5-654)顾客心理安全感对网络服务消费行为作用的实证研究李 艺 马钦海(6-796)上市公司治理因素与财务困境关系的实证研究王宗军 李红侠(6-803)“马钢”可分离转债定价实证分析许 可 李 昕(6-815)基于消费者创新性视角的网上购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常亚平 朱东红(6-820)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实证研究李 金 李仕明 熊小舟(6-824)公共管理基于宏观调控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聚类研究熊方军 邓长荣 马永开(6-829)政府的公共补贴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刘志伟 王大鹏 刘 澄(6-833)综述资产负债管理多阶段模型研究金 秀 黄小原(1-118)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王 晶 李伊岚 孙海燕(2-235)品牌联合的研究进展原永丹 董大海 刘瑞明 等(2-243)大股东治理及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研究综述张光荣 曾 勇 邓建平(3-363)国外物流服务质量研究述评郑 兵 董大海 金玉芳(3-373)供应链鲁棒性问题的研究进展黄小原 晏妮娜(4-521)国外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的新进展何应龙 周宗放(4-529)心理契约研究述评曹威麟 陈文江(5-682)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效应:研究述评刘 宁 张正堂(6-839)管理者工作时间分配研究综述乔 坤 高毓英(6-844)学术会议国家层面规划与政策的监测评估——国家规划与政策的监测评估国际研讨会综述杨东峰 殷成志(2-249)全球化挑战与管理变革——第6届管理国际大会综述汪 琼(5-688)卷终·852·管理学报第4卷第6期2007年11月。

2019专技天下继续教育《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题库

2019专技天下继续教育《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题库

2019专技天下继续教育《新时代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战略思考》题库单选题1.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2.创新既包括自然领域,还包括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

3.(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4.(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归纳为八个方面。

5.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第一次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6.2014年1月6日,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7.2017年,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7.5%,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拉近。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科技贡献率能达到(60%)以上。

8.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10.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11.(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12.《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13.人才要(以用为本),人才配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1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把它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15.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毛概课程题库】第10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毛概课程题库】第10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令狐采学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1.(D )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A.文化B.交流C.外交D.发展2.( D)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A.传统B.政策C.教育D.创新3.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D )优先。

A.利益B.速度C.人才D.效益4.坚持协调发展,要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A)。

A.整体性B.分散性C.高效性D.经济性5.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C )待遇。

A.教师B.公务员C.技术工人D.工程师6.经济改革的方向是要让(D)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科技、B.创新、C.政府、D.市场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B)。

A.共同富裕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现代化建设8.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推动(A)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

A.供给侧改革B.产业结构升级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9.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第一道关是要完善(A)A.社会保障B.税收调节C.公共服务均等化D.市场经济10.十八大进一步把(B)纳入到现代化建设布局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

A.社会和谐B.生态文明C.政治D.文化1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所在。

( D )A.一致愿望;根本利益B.共同愿望;本质利益C.一致愿望;本质利益D.共同愿望;根本利益12.(C)是最大的民生。

A.卫生B.教育C.就业D.三农问题13.(C)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文化14.构建国家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题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D)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施, 为哲 学社 会科 学 界 的思想 创 造 和理论 创 新 营造 了 良好 环境 。今天 , 哲 学社会 科 学工作 者 可 以畅所 欲
言, 各展其长 , 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虽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尚不富足 , 但可以衣食无忧。党和
国 家不 断加 大 对哲 学 社 会科 学 的投 人 , 各 方 面 待遇 都在 逐 渐 改善 , 哲 学社 会科 学 工 作者 可 以一 门心思 、
界、 传承文明、 创新理论 、 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 的重要功能。为了完成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使之更好
地服务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历史重任 , 党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作出了实施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工
程, 建设 具有 中国特 色 、 中 国风 格 、 中 国气 派 的哲学 社会 科学 的战略决 策 , 对如何 实施 哲学 社会 科学 创新 工 程提 出 了明确 的指 导性 方 针 和基本 要 求 。党 的 十八 大站 在历 史 和 时代 的高 度 , 着 眼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出的机遇。如今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 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变动之中, 我 国正处于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发展 的重 要 战略机 遇期 , 正 处 于全 面建成 小康 社会 的关 键期 和改 革开 放 的攻坚 期 , 这 一
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第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为哲
形势 、 任 务 和挑 战 , 哲 学社 会 科 学工 作 者理 应 抓 住 时代机 遇 , 更 加 自觉 地把 科 研工 作 融人 到 发展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滚滚 洪 流 中 , 融入 到 中华 民族 的伟大 复兴 中 , 融人 到党 领 导 的哲 学社 会科 学 理论 学术 创新

浅谈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创新[摘要]文章从科研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的关系,阐述了科研管理的重要性。

从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创新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科研管理需要创设宽松环境,科学研究人员要具备进行科研探索的自主性,以及用事例说明了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研管理;发展;创新科研管理是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科学技术工作进行管理的一门科学,它既遵循管理的一般规律,又具备其特殊性。

对科学研究的有效管理,不仅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会促进科学技术直接转变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科研管理的发展历程十八世纪初,科学研究活动主要以个体为主,其科研管理简单而线性。

十九世纪末开始,人们开始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召集一些相关科研人员进行联合攻关。

研究规模扩大了,自然就出现了一种为一定研究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形式。

二十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研究的规模及组织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化,一些尖端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使得科学技术的组织形式进入了国家统一的协调组织时期,科研管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也日益凸现起来。

二、科研管理与科学研究的相辅相成性科研管理与科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工作对象、方法与目的均有着很大的区别。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有效的科研管理则能不断提高科学劳动的生产率,加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科研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三个物质要素,科学技术与管理是两个非物质要素。

要运用管理的手段,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科学技术和管理两个非物质的要素大量地渗透到三个物质要素中去,产生乘数效应,从而形成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虽然管理与自然科学技术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渗透与作用方式不同,但起乘数的效应相同。

面对21世纪的管理科学,我们应该秉承着一种“大管理观”。

这种“大管理观”强调宏观与微观结合、经济与社会并重的协调管理。

管理科学与创新管理的关系研究

管理科学与创新管理的关系研究

管理科学与创新管理的关系研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管理科学和创新管理作为重要的领域,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学科,而创新管理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创造、应用和传播知识来实现组织的创新。

本文将探讨管理科学与创新管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如何应用管理科学来促进创新管理。

首先,管理科学为创新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工具。

管理科学通过研究企业的各个方面,如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提供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和决策,为创新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管理科学中的运筹学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决策科学可以帮助企业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时做出准确的决策。

这些科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

其次,管理科学和创新管理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创新管理需要管理科学来提供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的依据,而管理科学也需要创新管理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管理科学可以为创新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创新管理则可以为管理科学提供实践的场景和问题,促进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例如,在实践中,创新管理遇到了很多复杂问题,如如何管理创新团队、如何评估创新项目的风险等,这些问题需要管理科学提供解决方案。

而在研究中,管理科学通过对实际案例和企业的研究,可以为创新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推动创新管理的进步。

另外,管理科学和创新管理的融合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来适应变化。

管理科学和创新管理的结合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管理科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管理思维,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而创新管理则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市场的机会,挖掘潜在的创新点,并引导企业进行创新实践。

通过管理科学和创新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力。

成思危:管理科学是兴国之道

成思危:管理科学是兴国之道

成思危:管理科学是兴国之道作者: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4期如何从理论高度认识和提升《中国100家企业成功案例》,推动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理论的建设,2002年10月9日,本刊召开成思危管理访谈恳谈会,成思危副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本刊总编辑李树林教授的独家管理访谈,并接见了编辑部的全体同志。

会议由朱鲜莉同志主持。

李树林总编就当前管理科学的几个重大问题采访了成思危副委员长。

出席这次管理访谈的还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铁道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

如何认识和理解国家新时期管理思想李树林总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管理工作十分重视,1996年,朱镕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又强调指出:“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党的新时期管理思想?当前,总结和研究新时期管理思想,对大力推进我国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成思危:我从美国学习管理回来以后,一直从事软科学方面的研究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

1996年以后由于工作关系,与中央领导接触比较多。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党和国家新时期管理思想上有这么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对管理非常重视,管理科学在党和国家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朱镕基同志在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建立管理科学部时,提出:管理科学、管理教育是兴国之道。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十五计划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有一句话:“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

在我的记忆里,把管理科学的发展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把管理提高到兴国之道这样的地位,这还是第一次。

第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管理的实践问题,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的管理要紧密结合中国的情况,但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

我认为,党和国家的管理思想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分析和处理一些重大问题。

如何理解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如何理解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如何理解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一是创新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创新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

那么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

内涵也大为拓展,由过去强调的科技创新,发展为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涉及到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等诸多层面。

二是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等。

五中全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协调发展理念,除了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还提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从字面看,统筹指的是统一筹划,与兼顾相连,有主次之分,兼顾部分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视,而协调指的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各种关系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没有主次之分。

协调发展与五个统筹相比,范围更广,要求更高。

三是绿色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探讨

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探讨
维普资讯
第2 第 1 7卷 期 2006年 2月
衡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He g a g No ma Un v r i o r a o n y n r l i e st y
NO 1 l 2 . Vo _ 7
管理 是 伴 随 人 们 共 同劳 动 而 出 现 的 一 种 文 化
勒提 倡 的 “ 学 管 理” 的 中心 思 想 是 要 使 管 理 成 科
为一 门科 学 ,成 为 一 门 新 的 系 统 管 理 过 程 。法 约 尔 紧 接 泰 勒 定 义 管 理 为 五 个 主 要 要 素 ( 个 功 五 能) :计 划 、组 织 、指 挥 、协 调 和控 制 ,并 具 体 提
心 。从 产 品 开 发 与 制 造 、市 场 营 销 、增 加 对 股 份
吸 引力等 都 是 管 理 追 求 的 重 点 。把 员 工 和 资 源一
样视 为 生 产 要 素 ,把 对 员 工 的 激 励 仅 作 为 实现 利 润 的手段 。组 织 行 为 学 改 变 了 如前 所 评 议 的传 统
大 战之后 ,甚 至 到 目前 的 系 统 管 理 阶 段 也 在 应 用
其某 些 重要 原 理 。实 践 证 明 某 些 管 理 要 素 的 共 性 适用 于 任何 部 门 或 领 域 ,具 有 普 遍 意 义 ,其 中 管 理功 能 的普 遍 性 又 是 主要 的 ,即 在 一 个 组 织 的 不 同层 次 中 ,均 有 不 同的管 理功 能存 在 。 ( ) 目标 管 理 学 派 :该 学 派 由彼 得 ・德 鲁 克 2 提 出 ,逐 步 发 展 成 为一 种 被 较 广 泛 采 用 的管 理 方 法 ,它 与前 述 的管 理 过 程 学 派 相 比是 基 于 另 外 一 种管 理哲 学 。这 个 学 派 强 调 职 员 和 工 人 均 参 加 目 标管 理 的制 度 ,分 析 工 业 指 标 完 成 情 况 ,落 实 分 解任 务措 施 的 实 施 等 事 宜 。 以 强 调 职 工 积 极 性 。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本土化体系刻不容缓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本土化体系刻不容缓
由于 种种原 因, 在 向社会 主 义市场经 济转 变 的过 程 中, 国 有企 业 遇 到 的困难 最 大 。 为 了搞好 以 国有企 业 为 主 体 的各 类企 业 , 一 方面 要 认 真研 究企 业 中的管理 问题 , 注 意总结先进 的企业 管理 经 验, 并将其提升到理 论 的高度, 努力促进我 国 企 业 在 管理 思 想 、 管理 组 织 、 管理 方 法及 管理 手 段等方面 实现现 代化 。 另一 方面 要 培养大批优秀 的企 业 管 理 人 员 。 因 此 工 商 管理 硕 ± (MBA) 的培 养 已 成 为一 个热 门的话 题 , 并受 到各 方面 的重视 。 应 当承 认 , 设 立 工 商管理 硕 士 学位是 西 方培养管 理 人 才行之 有效 的途 径 。 但在我 国实施 时首先要 有掌握现 代管理 理 论 并有一 定实践经验 的教 师队 伍 , 要 招 收基础 扎 实, 有 上 进心 , 并有一 定 工 作 经验 的学 生 , 还 要 有一 套 既 能 准确 而 详尽 地 阐述 西 方管理理 论及 方法, 又 能联系我 国实际的教材 (包括管理 案例 ) . 这都需要 我们作出极大的努 力。
管理 是 管理 者在多变的客观 环 境下 设 法运 用 各种 资源 来达 到 既定 目标 的各 种活动 和全 部过 程 。 它 既 有科学 的规 律可 循 , 又 有艺 术 的运 用之 妙 。 管理 科 学家的职 责是 探寻 管理 的科学规 律 , 以帮助 管理 者更好地达 到其 目标 。 在企 业 管理 的 研 究和教学 中, 以描述 和分 析 对 某一 具 体 管理 问 题 作出相应决策并实施 的全 过 程 为主要 内容 的案 例 研 究具 有重 要 的作 用 。 自从 美 国 啥 佛 大 学 商学 院于1921年首创管理 案例教学方法 以来, 案例教 学已在美国乃 至 全世 界得到 了相 当广泛 的应 用 。

中国管理科学 人大复印全文转载

中国管理科学 人大复印全文转载

我国管理科学是一门旨在探讨我国特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而近年来,关于我国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在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共享。

在本篇文章中,将就我国管理科学在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中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我国管理科学是以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为背景,以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的一门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优质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包括了对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挖掘、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对我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转载和传播,对于促进我国管理科学的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在我国管理科学中的作用人大复印全文转载是我国高校学术交流的重要评台,为了方便广大师生学习、教学和科研,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定期转载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在我国管理科学领域,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转载我国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为我国管理科学的学术传播提供了便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管理科学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

三、我国管理科学在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中的价值我国管理科学在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中获得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成果的共享和交流,也为国内外学者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我国管理科学的机会。

这对于推动我国管理科学走向世界、为我国管理实践提供更多理论支撑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我国管理人才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管理科学在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中得到的传播和推广非常重要。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国家,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也更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我国管理科学在人大复印全文转载中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提高我国管理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为更多国内外学者学生了解我国管理科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公司领导工作总结:迎接挑战,创新发展

公司领导工作总结:迎接挑战,创新发展

公司领导工作总结:迎接挑战,创新发展2023年,公司领导在经历了一段磨砺的时期后,迎来了一次崭新的挑战。

在这次挑战中,我们不仅迎接了市场和业务、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政策和人文环境的局限和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司领导本着对公司、对业务、对员工以及对社会的负责精神,采取创新发展的措施,实现了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市场和业务的挑战在市场和业务方面,公司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给公司的传统业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公司领导认识到这一点,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出发,坚定不移地开展全面的战略调整。

首先,我们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不断加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其次,我们调整市场定位和战略方向,从过去纯粹的价格竞争为主转变为注重品牌和服务的竞争,从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市场关系中,我们建立起了完善的渠道、合作伙伴、渠道优化等服务环节,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技术和人才的挑战技术和人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实力雄厚的技术人才团队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个现实,公司领导全方位地关注着自身的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我们注重研发创新,不断加强各个业务领域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应用前景分析,为技术和人才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我们针对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采用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引进和聘用模式,确保公司拥有一支稳定、高效的技术和人才队伍。

三、经济政策和人文环境的局限和影响在经济政策和人文环境的方面,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面对,但这个挑战因为多种因素和各地情况而各不相同。

在这个背景下,公司领导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深入掌握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通过积极开展财务、税务和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增加了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资本流动性,提高了综合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同时,我们注重发扬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在员工培养和圈子建设上持续投入,以此为发展基础,提升公司的社会声誉,这也是公司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兼评
---------------------------------------------------------------------------------------------------------------------- 石家庄辦證/文章来源:新浪
在管理学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的今天,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已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是必要的,但全盘照搬是行不通的,因为,管理学是最具实践性的科学,虽然存在有普遍性规律,但其有效性的发挥则必须从国情和实际状况出发。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存在有许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这些应该是我们今天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历史营养。

同时,中国2O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

因为是在5000多年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中去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出发,在历史的承继、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的兼收并蓄中,实现中国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

但是,在众多为探索中国管理科学创新发展的努力中,我认为有些状况是应该讨论清楚的。

比如,有的研究只注重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注释和介绍,希望作为在中国实践的指导;或者是加上中国的现实情况做验证,其结果还是说明了所引进的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功用,这些都没有能够实现“本土化”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有的研究注重于辩证法的运用(尽管管理实际中的辩证法运用是重要和必须的),不过辩证法只是管理艺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而且管理方法并不等于管理的全部。

管理首先是一种理念,管理方法是在一定管理理念指导下,为了顺利实现管理系统工程及其既定目标的工具性选择。

可喜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践,促进了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进行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创新。

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我们的诸多莘莘学子,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勤学西方的管理理论,忽然有一天发现,原来外国人的许多管理理念和理论,早已在我们祖先们的思想和著述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进行的创新,应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挖社会发展的成功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社会生活中的管理或管理社会的实践,是各门组织技术,是各类管理艺术。

中国古代,道家无为而治,取法自然;儒家仁义中庸,崇尚德性;法家立法严刑,施术用势;兵家奇正变幻,贵在权变;农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墨家兼爱交利,善立表率;名家巧设名辩,擅长剖析;纵横家联横合纵,唯利是从。

表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著作,除以上各家典籍外,如《周易》、《尚书》、《孙子兵法》、《周礼》、《礼记》、《管子》、《史记·货殖列传》等,基本包括了军事管理、社会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

历代中国明君贤相、仁人志士都从中吸取治国安邦、安身立命、修身齐家、富国强兵之术。

和合是最佳化的文化方式的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和合不仅是儒家文化价值的取向,而且是道家、墨家、阴阳家和《周易》、《管子》文化价值的基本取向。

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所整合的人文精神的精髓,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提炼出一种共性的并且符合国情的和合管理理念及其价值观准则,从而为《和合管理》的理论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和合文化,程思远先生曾经大力倡导“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并一再指出:“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

国外也讲和平、和谐;也讲联合、合作,但是把“和”与“合”两个概念联用,是中华民族的创造。

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开始出现,管子、墨子、苟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共同采用,成为儒、释、道概括本身宗旨的综合性概念。

儒家强调的“和”与“合”是人所共知的;佛家是始终谈“因缘和合”的;道家的一系列
代表作都强调了“和合”概念,如《太平经》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和合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

一般说来,我们说“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说“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汇贯通。

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

也许正是基于“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的感召和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如金博士从2002年开始,就致力于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和合哲学思想及其形成的中国传统和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去寻找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历史营养,并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同时吸收现代管理学的有益成果,进行融合众家之长和推陈出新的研究,历时5年之久,终于写成了《和合管理》这部学术专著。

看了黄如金所著的《和合管理》一书,不禁为内中的创新性内容所吸引而兴奋不已。

黄如金的《和合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推陈出新的精神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是一种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兼收并蓄原则而又从现实需要出发的创新性成果。

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从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典籍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提炼出了一种共性的、并符合国情的和合管理理念及其价值观准则,从而为《和合管理》的理论升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光明日报》(2006年5月29日)“理论周刊”发表黄如金撰写的论文(《和合管理: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时在“编者按”中所指出的那样:“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文化之上的和合管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的适应性,尽管在理论研究上是一家之言,但是和合管理的理论创新,对于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合理内核与基本框架应该说是作出了建设性的努力的。


管理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工程,并需要通过组织综合运用相宜的领导艺术来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的实践过程。

这是对管理学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一种基于辩证法和系统论观点的创新理论。

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现代管理学重实际管理方法的运用,以绩效管理为基本方式,以数学和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学重理念,认为理念是管理的活的灵魂,并且同时重视管理过程的系统性和管理艺术的综合运用,认为管理艺术是贯彻和实现管理理念的关键。

黄如金的研究,正是从和合理念的历史扬弃出发,在探索和合管理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相应的和合管理艺术中,完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种在辩证法和系统论观点指导下,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及实际需要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探索,而且对中国管理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和合管理》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努力中,坚持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批判中,以及对现代管理学的学习和借鉴中,去构造一种中国式的和合管理理论体系。

为了使和合管理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而坚实的基础之上,黄如金对于和合管理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深刻而又富有成果的。

他发现并提出了和合管理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与和合相互叠生的复合价值观体系的新观点,同时还第一次论证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对价值观理论和管理学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和合不仅是方法论而且更是价值准则的问题,从而为和合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和合管理》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处,莫过于许多专家学者共同认为的书中关于和合发展力的研究。

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和合发展力范畴的提出,不是简单要与核心竞争力范畴相比较,而是遵循辩证法的认识以及博弈论等科学分析的结果,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与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变化研究的结论。

按照哲学辩证法的事物发展阶段性观点,市场经济应该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羊吃人”的资本原始积累及其路径依赖形成了以“大鱼吃小鱼”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型发展阶段,所以,竞争战略成为指导战略,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竞争型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利和胜出的关键。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发展,与竞争因素相矛盾而存在的合作因素会不断增强,当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而市场规则日益完善和透明的情况下,合作日益成为企业获利和持续发展所必须,市场经济就将转化为合作型发展的新阶段。

所谓和合发展力,就是在和合理念及其战略思维指导下,通过合作伙伴之间各种相关因素的优势互补,包括生产、技术、价格、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形成的、有利于共同发展和增加赢利的能力。

通过“和气生财,合作致胜”的路径选择形成的企业和合发展力应该表现为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生成的是历史性涵盖与创新,是竞争因素的逐渐减少与合作因素的日益增多,是由市场经济的竞争型阶段向合作型阶段的转化和发展。

和合管理提倡的是一种立足于“和合”方式方法的“和气生财,合作致胜”式的路径选择,其中蕴涵的是对竞争的包容和矛盾的化解,体现的是矛盾事物的相反相成和相互转化,促成的是“中和”与稳定发展,在实践中就是要通过“和”的努力达成“合”,而最终实现企业利益和消费者效用共赢的目标。

因此,对于今天的西方管理学,可以有“蓝海战略”;对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而有中国管理理论创新的今天,我们有和合管理。

可以说,和合管理为当代管理所必须,适用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

西方管理学正在创新发展中的双赢、共赢理论,特别是“蓝海战略”提倡的由“整合”、“统合”、“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而实现“对自身的成本结构和买方的价值主张都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创新”的合作共赢理论,与中国创新发展中的和合管理,有着许多相通、相似、相同之处,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管理学出现了一种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