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阅读】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常考点整理
【小说考情分析】1.选文特点: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适度选用外国小说,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进行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
随着新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要求,所选小说越来越反格式化,表现形式呈现新的特征: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2.命题特点:试题命制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能力。
命题人立足小说要素,更多关注对环境、形象、主题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分值发生变化,但考查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一、选择题1.“2”个命题角度:(1)内容理解类(即写了什么);(2)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即怎么写的)。
2.“7”大设误方式:(1)错解文意(曲解文意):理解失当、武断绝对、无中生有;(2)错析艺术特色:错误概括艺术特点,弄错特点对象,错析效果;(3)错析思想情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脱离文意任意阐发;(4)错析形象:概括形象特点失当,评价错误,作用分析不当;(5)错析语言:对文或人的语言特点、含义、作用理解、判定或解说不当;(6)错析情节:概括情节失当,分析情节作用错误,分析情节技巧错误;(7)错析环境:概括环境特点失当,或分析环境作用错误,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不当。
二、主观题(一)叙述特征题命题设问方式举例:(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18·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以xxx为叙事承担者,以xxx为叙事视角,有何效果?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来展开叙述,有何表达效果?小说在叙事上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有何效果?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1.小说的叙述角度①叙述视角A.根据叙述者对于故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B.根据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分为旁观者视角和亲历者视角;C.根据时空角度,可以分为回忆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和空间转换的视角。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一、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1.语义理解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②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③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④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的基本原则。
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理解该词语的含义。
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1)结构比较复杂,较难把握;2)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3)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位置。
其次,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再次,要从理解修辞格入手,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信息的筛选、提取谓文中的重要信息,可以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也可以是对重要概念、知识的阐释,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所谓筛选、提取,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作辨别、筛选、提取信息类的题目时,务必要准确把握题干,也就是说要明确目的。
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
有的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高考阅读12-29 0810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源自高考语文一、感情色彩错误文学作品类的文章一般都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赏析文学作品就应该准确把握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的色彩基调,不能犯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错误。
北京卷第18题C项: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文章史铁生有着特殊的经历,在这一经历中,他的母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采取了一切在她看来是可能的办法来医治儿子的病。
爱子心切使母亲认为合欢树第三年头的复生是一个“好兆头”,这是母爱使然,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迷信”。
C项表述为在暗示母亲有点“迷信”了,这就把原本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变成了批评母亲“迷信”,违背了的本意。
二、任意拔高赏析文学作品容易犯任意拔高文章立意的错误,文章未表达某种立意或立意未达到立意的某种高度,但由于受特定或作品的特定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习惯地认为作品有这样的立意。
高考全国甲卷第21题A项: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两篇文章相同,创作时间相同,时代背景相同,考生容易产生二者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也相同的认识。
命题者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原本并不具有相同点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实,《白杨礼赞》采取的是象征手法,讴歌了“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大地山河》则以写景为重点,借景抒情,但并未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错解表现手法《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考生应该对有关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区分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判断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
对于这一考点,命题者经常采用的办法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简单敷衍等。
高考天津卷第21题E项: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高考阅读理解题常见干扰项设置手法
高考阅读理解题常见干扰项设置手法阅读理解是高考试卷中分值最大的题型。
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发展,阅读理解题的考查角度越来越灵活多变。
其干扰选项的设置不仅能检测出考生理解、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的精确性、深刻性,而且对考生个人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检验,因此,它常使很多考生陷入误区。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干扰项的设置手法一般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以偏概全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考查文章主旨大意的备选选项中。
一般来讲,四个选项就答案本身来看,往往在短文中均被提及,甚至个个都对。
考生此时要特别注意整体与部分及全面与片面的包容性,防止主次不分,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例1:NMET2000 C篇59题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is_______.A.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decisionsB.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ker and chessC. the secret of making good business plansD.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winning games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这篇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
干扰项B、D均采用“以偏概全”法。
打扑克和下象棋的差异以及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在短文中都已提到,但都是为全文中心服务的,属于支撑细节,不能当成全文的主题。
正确答案为A。
例2:NMET2000 D篇66题According to the writer of the text, imagining the futureA. serve the interests of the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B. enable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human historyC. help US to improve fanningD. make life worth living解析:文中介绍了Olaf Stapledon写了一本名为“First and Last Men”的书。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命题特点分析及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
2024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命题特点分析一、教考衔接加强,回归教材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一线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回归教材”的表现,即体现统编语文教材和试卷的关系,试卷中至少有10处左右和教材显性或隐性的对应关联,可以看到教材的因素。
①显性的,如文言文第11题,与教材中《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相联系。
②隐性的,如古代诗歌阅读中,选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是古诗中描写声音的佳作,不仅能够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从“兰亭帖”“湍流”等词中也能看到试题与教材的勾连--考查学生能否由试题给出的诗句联想到《兰亭集序》,联想到《琵琶行》。
这样的试题设计能够引导一线重视语文课文,打破刷题的怪圈,促使老师真正重视手头的教材使用,而不是去猜题押题刷题。
☞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教材本身的研读掌握,语文教材是学习与备考的第一基础。
学习与备考首先不能背离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要学会深挖教材。
二、跨学科素材与强烈的语文学科特色毫无疑问,这些年来高考语文在阅读理解命题方面,阅读材料体现出跨学科的综合性,这也将是以后命题仍贯彻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论持久战”相关材料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作文题与科技有关。
这是中学教育对学生广泛的、跨学科阅读要求的体现。
但,万变不离其宗,素材本身只是命题思路与学科考察能力的载体,语文考试根本上还是服从和服务于语文学科能力的,即试卷考点设计、学生答题运用的能力依然是语文学科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范畴。
强调文本细读,学生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准确筛选和把握,提升了阅读的精准性要求,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和备考训练中,要克服当下碎片化阅读和粗略阅读的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命制方式灵活多样,强化了知识运用的考查,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要求。
高中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专题-干扰选项的特征
能检测出考生理解、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的精确
性、深刻性,而且对考生个人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检
验,因此,干扰项常使很多考生陷入误区。
抓住试题选项特征, 正确答案手到擒来!
1.包含项原则
在分析选项时,假如A选项的内容概括
其他三个选项 (或其中一个选项)的内容,那
么,我们就说选项A是其他选项的包含项,
包含项A往往就是正确答案。
3.委婉项原则
所谓委婉,这里是指说话不能说死,要留有 余地。语气平和、委婉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答案。 这些选项一般含有不肯定或试探性语气的词语, 如:probably, possibly, may, usually, might, most of, more or less, relatively, be likely to, not necessary, although, yet, in addition,tend to, be liable to等等。 而含有绝对语气的词语往往不是正确答案, 如:must, always, never, the most, all, every, any, merely, only, completely, none, hardly, already等等。
5.常识项原则
那些符合一般常识,意义深刻富有哲理, 符合一般规律,属于普遍现象的选项往往 是正确答案。
例8 这是常识项。植树造林是我国的一大国策,目 Trees are useful to man in three import ways: they provide him with wood and other products; they 的在于防止洪涝、风沙、旱灾,所以 C为正确答案: give him shade; and they help to prevent droughts and floods. Unfortunatel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树木可以帮助人类阻挡洪涝与旱灾。相对于其它三 man has not realized that the third of these services 项, Cmost 项意义更加深远。 is the important. Q: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ervice of trees to ma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They help him make money B. They give him wood and other products C. They help him prevent droughts and floods D. They give him shade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分析干扰方法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干扰方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只要充分了解这些“雷区”的特点,巧妙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那么如何避开这些“雷区”呢?接下来文都高考网为大家分享文章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干扰方法,查看原文请点击链接。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与解题思路:解答“小阅读”的基本思路: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有效阅读信息】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
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
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试题】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08安徽卷6题)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3、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
高考阅读理解题型中的排除干扰项技巧
高考阅读理解题型中的排除干扰项技巧高考阅读理解是考生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考试内容,而其中的干扰项往往是令人头疼的难点。
在解答题目时,排除干扰项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排除干扰项的技巧和方法。
一、理解文章主旨在解答阅读理解题之前,首先要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这样才能在后续的题目中筛选出正确的选项,排除干扰项。
二、注意题干关键词在阅读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答案,同时也有助于排除干扰项。
例如,题干中的否定词、数量词、比较词等,往往能够提醒我们注意选项中的转折和细微差异。
三、对比选项当遇到排除干扰项的题目时,可以通过对比选项的方式来找出正确答案。
将选项逐一与文章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出入点。
通常情况下,正确答案往往与文章内容高度吻合,而干扰项则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排除绝对化语气的选项在阅读理解题型中,使用绝对化语气的选项通常是干扰项。
例如,绝对化的词汇如“全部”、“从不”、“必须”等,往往是不准确的。
这些选项往往夸大了某种观点,与文章内容不符。
因此,在解答题目时,要特别注意排除这类干扰项。
五、关注二义性有些干扰项可能会给出与文章内容相似但意义相反的选项。
这种情况下,考生应特别注意文章的语义和语境。
通过仔细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排除二义性的干扰项,找出正确答案。
六、注意文章的逻辑结构在解答题目时,要善于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
通常情况下,文章中的信息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呈现。
考生可以通过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辨别出正确的选项,排除干扰项。
七、利用排除法如果对某个题目不确定答案,可以通过排除法来选出正确答案。
首先,将所有选项都仔细阅读一遍,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
然后,再将剩下的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找出最符合文章内容的选项。
总结:在解答高考阅读理解题时,排除干扰项的技巧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注意题干关键词、对比选项、排除绝对化语气的选项、关注二义性、注意文章的逻辑结构,以及利用排除法等,都是排除干扰项的有效方法。
现代文阅读选文特点及命题角度
(09朝阳期末)《节气》(许俊 文)修改处:
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 (祖父)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 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不假思索地指指自己的胸前, 平时那里总是缀着一枚领袖的像章。祖父摇摇头, 小声说出“时令”二字。…… 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 (祖父)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 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 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 字。……
(10全国卷1)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 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分) (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 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 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 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 暖的回忆。
(10北京卷)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 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分)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 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 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
(五)、技法鲜明
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 更加鲜明突出,也使得作品具有较强的审美趣味。
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 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 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 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其中结构上铺垫照应、对比衬托,修辞上比喻 象征尤为广泛
注:背景Βιβλιοθήκη 纯,绝不是说理解文章可以抛开背 景,相反,一定要联系特定的背景,才能对文 章有更深入的认识。比如《董师傅游湖》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 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 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 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 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 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 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 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 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 。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 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 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 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
高考论说类文本阅读题干扰点设置类型分析
高考论说类文本阅读题干扰点设置类型分析第一类: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以全为偏)(一)含义: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
(二)例析: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
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很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实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
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实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实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问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有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个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实行辨证论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实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三)巩固:自然圣境泛指由原住民族和世居民族以传统文化信仰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以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为目的,得到当地社会公众承认和尊重的赋有精神与文化信仰意义的特定自然地域。
因为自然圣境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文化性样系统融为一体,对其认定的自然景观系统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因而在现代自然保护领域中又被称为“文化景观”。
问题:对“自然圣境”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然圣境是民间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圣境的建立是以传统文化信仰为依托的。
C.自然圣境是中国民间以出于信仰而建立的自然生态系统。
D.自然圣境是把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信仰系统融为一体的。
第二类:事实与判断(一)含义:1、已然与未然:将“即将出现或没有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者相反。
2、或然与偶然:将“或许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偶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十法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十法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一、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
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讲:【有效阅读信息】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2010年全国卷Ⅰ7题)【试题】A项与有效信息是否相符()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二、无中生有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干扰项分析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干扰项分析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考察学生对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很多考生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常常遇到困难,主要原因就是干扰项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并进行干扰项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阅读理解题。
一、解题技巧1.审题破题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首先要仔细审题,了解问题的要求以及涉及的主题范围。
然后,在阅读过程中要紧密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寻找有关线索,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2.精读全文在理解文章时,要进行精读全文,了解作者提供的全部信息。
注意细节,抓住关键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找准定位有时候文章问的问题会比较具体,需要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定位句或段落,从中获取答案。
对于这类问题,要善于利用关键词和同义词进行定位。
4.排除干扰在解答选项时,要仔细审查每个选项,并与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对比。
排除与文章不相关或者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二、干扰项分析1.表面干扰表面干扰是指选项与文章表面意思相近,但实际上与文章主旨无关的选项。
这类干扰项常常通过插入无关信息的方式迷惑考生。
解决方法:重点留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干的指代词、时间状语等信息。
保持警惕,不要被与文章内容表面相似的选项迷惑。
2.反义干扰反义干扰是指选项与文章中的观点或陈述相反的选项。
这类干扰项常常通过反转事实、否定论点等手段来迷惑考生。
解决方法:注意文章中的转折词、否定词等暗示线索,将其与选项进行比较,找出与文章观点相反的选项。
3.细节干扰细节干扰是指选项中出现与文章细节相符合的信息,但不是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这类干扰项常常通过改变文章细节来迷惑考生。
解决方法: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关键细节,并将细节与选项进行逐一比较,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符的选项。
4.诱导干扰诱导干扰是指选项中包含有干扰信息,通过引导考生陷入思维误区来迷惑考生。
这类干扰项常常通过扩大或缩小事实、夸大或贬低观点等手段来迷惑考生。
解决方法:保持客观、冷静的思维,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避免被选项中的夸张或贬低信息所迷惑。
阅读理解中主旨大意题干扰项的特点
阅读理解中主旨大意题干扰项的特点作者:蒋开杰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08年第10期任何一段独立完整的材料都会有其主旨大意。
有时从开头就可以看出作者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材料了解些什么;有时则需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推断出来。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领会文章大意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它可以是测试整篇文章的大意,也可以测试某一个段落的大意。
高考阅读理解中的主旨大意题包括主题(topic、subject、main idea、general idea)型和标题(title)型两类。
在做主题型试题时,可先寻找主题句。
一般情况下,主题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但有时也可能不会出现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概括或归纳。
在确定文章标题(title)的时候,我们要以文章的主旨大意为依托。
但应注意的是,主旨大意不完全等同于标题。
主旨大意较为详细地陈述文章的内容,而文章的标题在通常情况下较为简明,而且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本文着重探讨主旨大意题干扰项的特点。
我们了解干扰项的特点,有助于迅速、果断地排除这些干扰项,从而确定正确的答案。
一般说来,干扰项具有如下五个特点:1. 以偏概全。
干扰项只阐述了文章的一部分内容,也就是文章的局部信息。
2. 断章取义。
干扰项常常以文章中的个别信息或个别字眼作为选项的设置内容,或者以次要的事实或细节冒充全文的主要观点。
3. 主题扩大。
干扰项所归纳、概括的范围过大,超过文章实际所讨论的内容。
4. 张冠李戴。
命题者有意地把属于A的特征放在B的身上,构成一个干扰项。
考生不注意的情况下,会造成错选答案。
5. 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有的干扰项中的关键词语好像在文章中谈到了,但认真分析之后你会发现这类干扰项的内容与文章的内容毫无联系。
实例分析1:Sometimes you’ll hear people say that you can’t love others until you love yourself. Sometimes you’ll hear people say that you can’t expect someone else to love you until you love yourself. Either way, you’ve got to love yourself first and this can be tricky. Sure we all know that we’re the apple of our parents’ eyes, and that our Grandmas think we’re great talents and our Uncle Roberts think that we will go to the Olympics, but so metimes it’s a lot harder to think such nice thoughts about ourselves. If you find that believing in yourself is a challenge, it is time you build a positive self-image and learn to love yourself.Self-image is your own mind’s picture of yourself. This image includes the way you look, the way you act, the way you talk and the way you think. Interestingly, our self-images are often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images others hold about us.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se images are more negative than they should be. Thus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about yourself is the key to changing your self-image and your whole world.The best way to defeat a passive self-image is to step back and decide to stress your successes. That is, make a list if you need to, but write down all of the great things you do every day. Don’t allow doubts to occur in it.It very well might be that you are experiencing a negative self-image because you can’t move past one flaw or weakness that you see about yourself. Well, roll up your sleeves and make a changeof it as your primary task. If you think you’re silly because you aren’t good at math, find a tutor. If you think you’re weak because you can’t run a mile, get to the track and practice. If you think you’re dull bec ause you don’t wear the latest trends, buy a few new clothes. But remember, just because you think it doesn’t mean it’s true.The best way to get rid of a negative self-image is to realize that your image is far from objective, and to actively convince yourself of your positive qualities.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and working on those you need to improve will go a long way towards promoting a positive self-image. When you can pat (拍) yourself on the back, you’ll know you’re well on your way. Good l uck!(2008年广东卷阅读理解B篇)49.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A. How to prepare for your success.B. How to face challenges in your life.C. How to build a positive self-image.D. How to develop your good qualities.[选项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 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成龙
【期刊名称】《考试:高考理科版》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题型上一般设置为选择题,其中的干扰项(错误项)在命题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总页数】1页(P)
【作者】成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近7年高考历史安徽卷命题特点分析——以材料解析题为例 [J], 盛刚;
2.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干扰项分析 [J], 成龙
3.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J], 成龙
4.赏而有法析而有理\r——以2015-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为例谈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备考策略 [J], 蓝蕊
5.赏而有法析而有理——以2015—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为例谈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备考策略 [J], 蓝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阅读】文学作品阅读选择题干扰项命题特点分析
一、感情色彩错误
文学作品类的文章一般都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赏析文学作品就应该准确把握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的色彩基调,不能犯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错误。
北京卷第18题C项: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文章史铁生有着特殊的经历,在这一经历中,他的母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采取了一切在她看来是可能的办法来医治儿子的病。
爱子心切使母亲认为合欢树第三年头的复生是一个“好兆头”,这是母爱使然,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迷信”。
C项表述为在暗示母亲有点“迷信”了,这就把原本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变成了批评母亲“迷信”,违背了的本意。
二、任意拔高
赏析文学作品容易犯任意拔高文章立意的错误,文章未表达某种立意或立意未达到立意的某种高度,但由于受特定或作品的特定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习惯地认为作品有这样的立意。
高考全国甲卷第21题A项: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两篇文章相同,创作时间相同,时代背景相同,考生容易产生二者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也相同的认识。
命题者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原本并不具有相同点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实,《白杨礼赞》采取的是象征手法,讴歌了“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大地山河》则以写景为重点,借景抒情,但并未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错解表现手法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赏析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考生应该对有关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区分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判断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
对于这一考点,命题者经常采用的办法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简单敷衍等。
高考天津卷第21题E项: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文章最后哲人的话是这样说的:“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
”其中的关键词是“像”,这表明哲人的话采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告诉人们,要像树那样地活。
命题者把采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简单敷衍,将本体喻体混为一谈,导致错解了原文。
四、牵强附会
理解文章主旨情感,要结合行文中所记的事、所写的景、所说的理、所提的人,但不是文章中所有提及的内容都和文章主旨情感相关,如果生拉硬扯,胡乱联系,则容易犯牵强附会的错误。
高考全国乙卷第21题B项: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孙犁对老家有着浓烈、缠绵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是不受时代背景影响的,文章虽然提到
“文化大革命”,但这只是点明回过两次老家的大概时间段,把这种简单的时间交代理解为“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则属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五、有意淡化文章信息点
文章在表情达意中,总会透露出一些暗示性的信息,引导读者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意,这些信息,可以是一两个关键词,也可以是一两处标点符号(因为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有助于表达意思),阅读中,如果忽略这些关键信息,则可能造成理解肤浅,甚至错误。
高考浙江卷第22题A、D两项: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D.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A项认为在后文提出了“远离人群”的主张,这与原文主旨不符。
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说:“但我们终不能一身彻底远离人群”,第二段列举了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等人,这些人在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
这里的关键词是“似乎”,“似乎”一词表明这些人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要表达的并不是希望人们远离人群,而是希望人们在精神上、思想上实现超越。
D项把“单位”一词理解为具体的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机构,忽略了原文中的“单位”是加了引号的,是指狭小的生存空间和狭窄的生活境界。
淡化了引号这一关键信息,导致理解表面化。
六、虚实错位
理解文章要区分虚实。
当然,虚实也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具体叙述为实,抽象抒情为虚;现实生活为实,主观愿望为虚;眼前所见为实,心中所想为虚。
虚实错位、混淆,则会错解文意。
高考天津卷第21题A项:
A.本文开篇以“愿乘火车”、“愿乘轮船”、“愿乘飞机”的排比句式实写了旅行之乐,句式整齐,领起全篇。
开篇从旅游之乐写起,以表达“春在心中”、“春从心出”的主题,但这种乐趣只是的一种愿望,“愿”字可以印证这一点,属于虚写,A项不明虚实,导致错解。
七、赏析简单化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要注意把握“度”,既不可过于深究,导致理解失当,也不可流于肤浅,导致赏析简单化,表面化。
“度”,应该是基于原文,联系背景,抓住关键,不枝不蔓,繁简得当,恰到好处。
高考湖北卷第21题C项: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文中虽然有“圣诞树”、“唐老鸭”这两个西方文化中的典型,但文章并不是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也无意于比较东西方文化,因而也就不是表达所谓的“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文章真正表达的是对那种远离土地、远离劳动的现象的一种忧思和批评。
C项错在仅仅从文句本身出发,并未联系语境,联系文章主旨进行理解就简单得出结论。
八、曲解原文
赏析文学作品忌讳脱离文章本义,作歪曲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在命题上,可以从文中选出一两句话,改变一两个意思点,做到似是而非,粗心大意者会误以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却是对原文的一种曲解,答题时要仔细辨别。
高考江西卷第21题:
C.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一切的。
与之相对应的原文是:“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对比选项,我们发现,原文中采用的是设问句式,对伟大的智者能否保证“最后一点”是真美、是有意义、超越以前的一切,并不能确信,因为“我不是怀疑者”,C项却表述成肯定的意思,导致曲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