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革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②目的是富国强兵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4.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6.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B.废除了农奴制C.增强了军事力量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9.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
高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轮专题复习(公开课)
——归纳总结
【链接高考】
2007年:王安石变法 2008年: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2009年:戊戌变法、明治维新 2010年:王安石变法 201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012年: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根据2013--2017 年高考改革史涉 及到的考试内容,
谈谈你的认识?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2、内容——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 高考考查要求与方向: 1、分角度梳理内容。 2、准确理解改革的内容。 3、抓关键语句,并归纳解答
6.答案: (2)内容:对内实行“供给经济”,削减福利、税收以 刺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对外扩军备战推行强势外交, 打压苏联、东欧。(4分)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农奴制改革、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明治维新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文化
失败——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 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用
探究考向一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1、原因(背景)
1.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官员任用制 度;有识之士建议“确立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 为改革提供了依据。特点:由推荐候选人考试后录用到公 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官员选拔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官 员选拔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素。 2.(1)背景:大学教育与时代发展脱节,不利于德国经济 发展和民族统一;大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陈旧;科研 不受重视,衰败之迹明显。(4分) 3.答案: (2)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 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8分,任 答4点即可)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
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
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
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
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礼乐制度的影响。
(9分)【参考答案】(1)背景:内容全面;制度完备;从官方逐步渗透的民间;广泛传播。
(6分,任取三点。
)(2)影响: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等。
(每点3分)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军旅数起,粮饷紧缺。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形势危急,三月十八日,咸丰帝下旨准奏铸当十、当五十大钱。
从咸丰三年末起,钱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
此时,当十大钱减重为四钱四分,当五十大钱减重为一两,当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四钱,当五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六钱,当千大钱铸重为二两。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自制)实用清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历史上改革的背景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2.对历史上改革结果的分以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改革信念、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发展和执行。
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近代化包括: 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思想理性科学化,社会城市化。
5.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6.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7.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8.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9.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主线是现代化(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3、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注意答题方式的字眼“指出”,答题内容是意义。
[答案](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a.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b.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c.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五)
课堂提升
(10分钟左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从性质看
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导与练1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部分 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轮·历史
考向示例
明确考向 把握考情
【例题】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 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 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 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 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 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 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 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二轮·历史
选修部分 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轮·历史
核心整合 考向示例
二轮·历史
核心整合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出现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落后的奴隶制严重制约新生产力的推广,建立和强化 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 ③军事:兼并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④思想: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法家思 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轮·历史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统治下闭关锁国,封建落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 严重受阻。 (2)社会矛盾尖锐,下级武士形成独立的改革派,迫切要求改变 现状。 (3)“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4)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 2.内容 (1)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 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
二轮·历史
(3)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法律意识。 (4)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奠 定了基础。同时,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政策、户籍管 理制度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 统治。 2.内容 (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题(一)1.(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梭伦一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负担……他仿照以前人民的分等,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作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
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
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
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
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
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
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1)有人说,梭伦改革兼具革命性和“中庸式”,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梭伦改革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7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伯利克里所言“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从梭伦和伯利克里的成功中你有何启示?(8分)2.(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全国版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全国版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1·山东潍坊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一古希腊罗马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是由于社会阶级和权力结构需要重新组合而进行重要改革运动。
由于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不同,尤其是改革推动力气有别,而使两者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人”及其生存基本权利诸核心问题存在着本质性差异。
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平民基本权利问题而开放;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国家统治方面。
——摘编自杨师群《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材料二商鞅和梭伦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
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冲突。
商鞅改革使得秦人由于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把握对象,沦为了国家奴隶。
梭伦改革则将政治权利扩大到包括穷人在内整个公民集体,提升了城邦公民内部分散力,使得雅典公民成为了城邦仆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比较分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古希腊罗马改革与战国变法在运作过程中消灭差异缘由。
(7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商鞅与梭伦解决逆境方式差异,分别说明其影响。
(8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两者……改革推动力气有别”及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差异是古希腊罗马改革推动力气是平民阶层,战国变法推动力气是新兴地主;依据材料一“两者社会结构和各方面基础条件不同”,我们可以从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来作答:就经济基础而言,二者差异是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就思想基础而言,二者差异是古希腊罗马改革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战国变法受法家思想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主要是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方式缓和了公民集体内部冲突”,可以得知二者解决耕战逆境方式差异:商鞅提倡打破现状,重在变革,重构政治秩序;梭伦则承认现实,重在继承,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
高考历史 二轮强化提能专训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模拟、调研试题,含解析)
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12分)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解析:本题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分析材料、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累千金”“身居穷约”等有效信息概括出相应答案。
第(2)问,抓住设问中的限制语“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可以联系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分析,再抓住材料中的“民户在现居地登记”“夏秋两季征收”“财政总收入增加”等来概括出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专题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1.(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即位之初,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缴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
富商大贾常常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由中央统一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开支用度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
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作用。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话从政府行为和富商行为两方面分析。
第(2)问,首先,从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出发作答,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和平抑物价,而且有利于运输成本的减少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其次,根据材料“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有利于百姓负担的减轻和国库收入的增加;最后,由中央政府统一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1)背景:政府各部门抢购物资,易引起矛盾;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运输不便且成本高。
(2)作用: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了物价;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国家经营,增加了国库收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出四点即可)2.(2019届高三·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
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唐代,币制改革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2015全国卷Ⅱ 黄惠贤等《中国 原因类、作 清代,养廉 俸禄制度史》 用(影响)类 银制度
特点类、作 晚清,军事 2016全国甲卷 《清史稿》等 用(影响)类 改革
唐长孺《魏晋南 内容类、作 唐太宗,谱 2016全国乙卷
北朝隋唐史三论》用(意义)类 牒改革
背景类、比较 类、作用(影 响)类
唐朝,两税法 改革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张晋藩《中国 特点类、作 2014全国卷Ⅰ
法制通史》 用(影响)类
赵冈《中国历 背景类、作
2014全国卷Ⅱ 史上生态环境 用(影响)类
之变迁》
彭信威《中国 内容类、作
2015全国卷Ⅰ
货币史》
用(意义)类
关键词 魏晋,法律改革
3.(2016·全国甲卷)(15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 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 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 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 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 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 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 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 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 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1年滨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注意题目要求“经济方面”。
第(2)问根据对两则材料的分析、理解,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主要说明其局限性。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要掌握全面和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答案:(1)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答出其中3点即可)(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2021年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消极的汉化”,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把拓跋部的政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符合历史必然趋势的。
(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 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 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 强决心。 •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 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 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 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 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 废之? •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 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 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 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 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 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 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 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 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 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能力训练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治国之法,商鞅变法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摘编自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国版 第14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国版第14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注意梭伦改革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作用。
(2)改革的两大类型:一是调整统治政策,实现富国强兵,即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如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二是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即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世规定英王是教会的最高首脑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05年封建势力如包税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法国的入侵(1)政治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2)经济上发展机器工业,建立近代工厂。
(3)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确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建立了近代工业,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1)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2)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3)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1)积极: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2)消极: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2)“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1)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3)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4)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1)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戊戌变法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1)政治上,实行提倡官民上书言事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资料日期:编辑:专题能力训练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参考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变迁。
第(1)问,根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可知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此次改革仿照《周礼》”,可知曹魏末年的“五等爵”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儒家思想。
第(2)问,根据材料“奖励军功”,可知“二十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军人;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官员。
然后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激发军队斗志和促进秦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根据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等。
可知应从壮大司马氏力量及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等角度来分析“五等爵”制的作用。
2.(2019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参考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的变化。
第(1)问求答项为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和原因。
材料未涉及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的情况,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后期情况则需要提取材料信息:中下级武士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灭亡。
第(2)问涉及“西南战争”,根据材料进行理解,即明治政府镇压武士阶级的战争,其意义应从明治政府和武士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势力分析。
3.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采取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第(1)问,注意限定词:汉化改革,故不能回答所有改革内容;“胡乐、胡舞”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
第(2)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即可。
第(3)问,注意回答的角度是“社会发展”“积极作用”,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4.(2019课标全国Ⅲ,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主张的变化。
第(1)问,根据材料“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减少变法阻力、自身认识的转变等结论;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的结论。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明确制度局的职权地位、官员产生方式、议事程序等内容,进而对应得出制度局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等特点的结论。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的改土归流(引者注:废除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的制度,由中央派流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
自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即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按照内地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委派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统治。
军事上解除了土司的土兵,清廷另派军队到土司原来的管辖区驻扎。
经济上由中央政府统一丈量土地,然后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改土归流的目的及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土归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举措:政治上,废除土司,委派流官,仿照内地建立行政制度;军事上,解除土司的兵权,中央直接派兵驻扎;经济上,重新丈量土地,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
(2)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
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
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
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
……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根据材料,对“解放宣言”有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态度一:喜悦(欢迎);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态度二:愤怒(反对);原因: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赞同。
理由:“解放宣言”通过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不赞同。
理由:“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
解析:第(1)问,根据第一段材料“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可总结出喜悦的态度,原因从文件的积极作用方面回答;根据第二段材料“愤怒地大叫”可总结出愤怒的态度,原因依据材料“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进行概括。
第(2)问,首先要说明态度,赞同或者不赞同,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赞同可从“解放宣言”解放农奴、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回答,不赞同可从“解放宣言”的局限性进行回答。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治维新初期,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
……后来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目漱石的倡导下,转而采取尽量少抛弃日本传统文化,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的“少弃多采主义”的原则。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反映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图片:(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是如何体现“少弃多采主义”原则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些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少弃”:在政治上保留天皇专制体制,实行君主立宪,确立近代天皇政治体制。
“多采”:在经济上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实行“殖产兴业”;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
(2)积极作用: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实现了国家富强,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独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转而采取尽量少抛弃日本传统文化,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的‘少弃多采主义’的原则”,可知“少弃多采主义”是指尽量少抛弃日本传统文化,尽量吸收西方文化;“少弃”方面可回答日本明治维新中保留传统文化的措施,如政治上保留天皇专制体制,文化上延续忠君思想;“多采”方面可回答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措施,如经济上“殖产兴业”、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