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思考
理工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研究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Au g . 2 0 1 3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高校 哲学 社会科学 教育发 展研究
李 博
( 华南理 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广东 广 州 5 1 0 6 4 0 ) 摘 要: 认识高度不 足 , 管理理念错 位 , 办学思路偏颇 , 文理缺乏交 叉渗 透 ,以上 因素 严重制 约着哲学 社会科 学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1 5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J ou r n a l of S ou t h Chi na Un i v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Vo 1 . 1 5 No . 4
但 是 ,文理 工并 重 的 高等 教 育理 念 ,在 一些 理
整合 、 关注 学生人文精 神和道 德修养 的潮流影 响 下, 我 国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高校加入 了发展哲学社
会科 学教 育 的行列 。
工科高校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有 的一哄而上、 贪 多求大, 却 因基础 薄弱 、 资源有 限, 造成哲学社会
文等作为研究对象 , 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
他们的作用 同样 重要 。 ” 以上关于 “ 四个 同样重要” 的论述 表 明 , 哲 学社 会科 学研 究成 果 与 自然 科 学研
究成 果 同样 能 转 化 成 生 产 力 。 区别 在 于 ,与 周 期 短、 见 效快 的 自然科 学 相 比 , 哲 学 社 会科 学 往 往 通 过 意识 的 先 导 作 用 来 影 响社 会 ,具 有 潜 移 默 化 的 “ 慢热” 属性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对 生 产 力 的推 动 作 用
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研究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具备复合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置方面:1. 开设跨学科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涵盖科学和人文内容的跨学科课程,如科学与文化、科技与社会、创新与人文等。
这样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科学决策与科学伦理的思考。
2. 引入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专业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工科类专业中引入人文社科的选修课,如哲学、历史、心理学等,以拓宽学生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 提供综合实践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接触到科学与人文的交叉领域。
如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1. 融合研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科学与人文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在物理课上讨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决策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实践性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科学与人文知识。
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在艺术设计课上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和文化传承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创新艺术作品。
3. 跨学科教学法: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由教授、专家和行业人士共同参与教学。
这样可以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不同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评价机制方面:1.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答辩、作品评比等,综合评估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2. 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自我调控能力。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1. 引言1.1 概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一直被视为两种互相独立的教育体系,分别强调个体的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然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传统的科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因此,有必要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进行融合,以培养具备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我们将定义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概念;其次,我们将分析这两种教育形式各自的重要性;然后,我们将讨论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所带来的优势;接着,我们将提出实践推动这种融合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最后,我们将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个体。
通过分析两者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讨论融合所带来的优势和实践推动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
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导者,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
2.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定义:2.1 人文教育定义:人文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人类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方式。
它强调对于人类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了解,并鼓励个体在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以及与人沟通合作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探索,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2.2 科学教育定义:科学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教育方式。
它注重发展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技巧。
科学教育通过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和理解世界。
在这两者之间,人文教育强调了对个体内心世界以及社会认同感的培养;而科学教育则注重了客观事实、实证研究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虽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和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科学教育部门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科学教育部门在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推动融合的策略。
首先,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至关重要。
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而人文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只有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能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科学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设计交叉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在科学学科中融入人文元素,并在人文学科中引入科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兼顾科学和人文的发展。
其次,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科学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展科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发展如何与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的福祉相结合。
同时,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使他们在科学实践中能够更加注重伦理和人类尊严。
科学教育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并将科学的发展纳入人文关怀的范畴,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科学教育部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科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人文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与人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跨学科的科学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运用人文的视角去思考科学问题,同时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人文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科学教育部门在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首先,制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将科学与人文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及其应用。
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论文
论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摘要: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全面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高等知识人才。
而将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进行融合和统一也是当前和未来社会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也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内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做好高校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通发展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逐步的统一和融合,但仍然存在着部分对抗和分离的现象,导致了高校科学教育当中人文价值的缺失和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出现了异化科学教育的现象。
而人文教育则由从前的一统天下到现在的渐趋式微。
高等教育领域内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的不和谐发展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着重关注和重视的。
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内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做好高校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通发展。
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概述1、人文教育的含义人文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学生通过对人类积累的阅历经验、智慧精神和人生哲理等的学习和认识,了解自我世界,并积极的认识和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式,提高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2、科学教育的含义科学教育就是指以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为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就是征服和改造自然。
通过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自然科学的技术知识及其发展成果,推动和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建设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而更加相关的实践证明,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只有将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这二者之间是不可替代、不可偏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
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 的系统工程 , 涉及到 教育 理念 、 办学方略 、 教学管理 、 资队伍建 设 、 师 学生能 力的发 展
等诸多方面 。这 就决定 了高校人 才培养模式 改革应 从整 体 上 全方 位的角度来对待 , 是一、 程 性 、 局 洼 、 员 性 的重 大 改 革 [ 。 全 全 全 4 ]
第2卷 第 5 8 期 20 0 9年 l O月
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Vo . 8 No 5 12 .
Ju l f az o i tn iest o ma o nh uJ oo gUnvri L a y
Oc. 0 9 t2 0
文章 编 号 :0 14 7 (0 9 0 —1 90 10 -3 3 20 )50 3—4
研究 高校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机理 , 主要探讨 引起 人才
要 因素 的促 动, 即教育思 想 、 教育价值 观念及其 价值取 向的
选择等 内在要素对人 才培养模 式的改革产生 巨大影响[ 。 2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的层次 性与 整体性特征
培养模式改革 的动因、 层次与特征及原则等深层次 问题 1 .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 的动 因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 的概念 , 随着社 会的发展 而 它 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是指 高校按照 为国家和地 区经 济
学校在总体上能够 较好地 适应社 会。全校性人 才培养 模 式 改革主要是一种 自上 而下的宏 观改革 , 侧重于 目标 、 策 、 政 制 度导 向等方面 , 体现的是学校总体上的办学方略 。
收 稿 日期 :0 90 —6 2 0 —52
基金项 目: 甘肃省 20 0 6年社科规划项 目《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 的人 才培养模式研 究》 甘肃 省 20 ; 0 8年社科规划项 目
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作者:王海英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3期摘要: 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高校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理念和重要性,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高校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高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也就成为当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必须选择,是未来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上,伴随着科学重要性的与日俱增及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只限于寻求知识,割裂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互动,振荡了两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平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狭窄单一,分科过细,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阵,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失衡,缺乏驾驭多门学科的综合的知识能力,难以对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展开综合性、交叉性的大科学研究。
2.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脱节。
部分公共必修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陈旧,需要不断的更新内容或者调整课时数,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和院系往往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来更新调整,而是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或教师兴趣来改革,同时存在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的现象。
专业内部课程之间缺乏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或相互冲突,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课程设置定位不当。
综合性高校和专业性高校、名牌高校和地方普通高校、教学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各有特色,但有些高校和院系往往采用照搬其他同类院校的方式,难以体现自己的特色。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2011年8月教务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现就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现时和未来需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不断探索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把各种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本科教育是学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本科教育要保持和发展“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继续实施并完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治学、治业、治国英才。
二、基本原则1. 科学规范与继承发展相结合。
培养方案修订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发展逻辑,做到科学、系统和规范。
同时,还要继承已有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人才需求。
2. 以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统领修订工作。
各院系要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总体培养目标和本科教育定位,结合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人才需求,研究确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培养目标要反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培养规格要界定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深入研究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途径,科学规划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各项教学活动。
3. 坚持加强基础教育,保持基础坚实的优势。
建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基础平台,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及各类学科基础课的基本学时,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基础性地位,力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多元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在宽广的学科视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
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摘要】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理工科大学在人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促进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同样至关重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理工科大学应该尝试融入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人文关怀。
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
未来应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发挥其互补性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关系、作用、重要性、融入、促进、发展、结合、社会影响、互补性、人才培养、社会发展、未来发展、结合方式。
1. 引言1.1 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教育在理工科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
理工科大学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教育理念和方式一直以来都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
随着社会对于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理工科大学也逐渐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人文教育可以为理工科大学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素养。
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情怀、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使他们更加全面地发展和成长。
理工科大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辅相成,更是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2. 正文2.1 理工科大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理工科大学在人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上,理工科大学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而人文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理工科大学逐渐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理工科大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人文教育的课程和活动,理工科大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具备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社会生活常识少 ; 务知识学得多而为人处 事的道理懂得 文化艺 术活动 的开展 , 业 受到大学生发 自内心 的欢迎。 这实际
少; 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 。 有的学生工程设计 上 反 映 了人 全 面 发 展 的 需 求 。 面 发 展 的 大 学 生 不 仅 要 求 全
能力较强 , 但文字表达能 力欠缺 , 以致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 有 合 格 的 文 化 知 识 、 业 技 能 、 要 求 有 合 格 的 道 德 品 质 、 专 更 的实验报告 、 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 。 这种 学理工的不懂文、 不 精 神面貌 。 一个道德 品质不合格 、 精神 面貌不健康 的人 , 他 懂艺术 的状况 , 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 面发展 。 的 知 识 与 他 对 社 会 的 贡 献 是 成 反 比 的 。 一 个 道 德 品 质 高 而
但 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 , 也 生从 表 面上 看 生 理 成熟 , 心理 上 的成 熟 滞后 于 生理 上 的 成 往往 缺 少 良好 的意 志 品 质 和 克服 困 难 的坚 定 信 心 , 不善 成 为 全社 会 共 同关 心 的话 题 。 育 部 颁 发 的 于加 强 大 学 熟 , 教 关
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 , 不少学生存在不同 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 中明确提 出:大学生的基本素 于处理人 际关 系, “ 质包括四个方面 : 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 、 专业素质和身体 程度的心理障碍 。 ) ( 在大学校园中, 2 不少学生生活行为不文
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1专 业 设 置 狭 窄 单 一 . 科 过 细 . 科 之 间 画 地 为 . 分 学
牢 , 自为 阵 , 致 学 生 知 识 结 构 失 衡 , 乏 驾 驭 多 门 学 各 导 缺 科 的 综 合 的 知 识 能 力 , 以 对 跨 专 业 、 学 科 、 领 域 的 难 跨 跨
一
增 多 。 些 大学 生 的集体 观 念减 退 , 至 出现 了极 端个 人 有 甚 主 义 倾 向 .他 们 过 分 夸 大 个 人 的 作 用 ,片 面 理 解 个 性 发 展 、 自我 奋 斗 , 个 人 与 社 会 割 裂 开 来 , 调 自 己 是 一 切 将 强
、
高 等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任 感 . 有发 展 的后 劲 。 没 6高 校 学 生 的 人 文 素 质 偏 低 。 由 于 绝 大 多 数 时 间 都 .
在 现 有 的 教 育 体 制 上 , 随 着 科 学 重 要 性 的 与 日俱 伴
增 及 受 市 场 经 济 的 负 面 影 响 , 等 教 育 在 培 养 人 才 中 只 高
当好好 抓 , 科 的学生 要加 强 学 习人 文 方 面的 知识 , 科 理 文 的 学 生 要 加 强 学 习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 知 识 。 这 对 高 校 培 养 ” 新 时 期 高 素 质 人 才 指 明 了 方 向 。 今 世 界 , 识 经 济 的 到 当 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引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革,我们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与目标科教兴国战略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支撑,推动社会的综合进步与发展的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的科技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科学素质。
首先,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现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其次,科教兴国战略对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提高人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资源,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因此,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最后,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支持,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依托科教兴国战略来培养和储备人才。
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推动国家的发展。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路径1.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任务。
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培养一流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引领;加强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促进跨学科、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2. 改革教育体制机制。
加快制度创新,打破教育行政体制的壁垒,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基础教育条件,推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方向与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
教育方向与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科技的迅猛进步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更是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也反映在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中。
科技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力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科技人才。
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技术专家,更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
科技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科技人文教育的实施中,首先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科技人文教育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快速发展的科技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课程设置是科技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领域。
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将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学科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例如,在教授编程技能时,可以引入伦理学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学习人工智能时,可以结合人文社科的知识,探讨算法偏见和数据伦理等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科技人文教育融合的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设立科技与人文交叉的社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科技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保障。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引言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的交叉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传统意义上,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往往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2. 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的交叉融合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的交叉融合涉及很多领域,例如人机交互、数字人文学、智能城市等。
这种交叉融合不仅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的交叉融合,可以让工程技术更人性化,也可以让人文社科更具科学性。
3.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在于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他们既懂得人文社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又具备工程科技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还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复杂性。
4.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挑战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需要资源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合作,这对于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是一个难题。
培养新文科人才需要开设新的学科和专业,这需要在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
另外,评价新文科人才的标准也需要进行调整,不仅要注重学术成果,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5.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的壁垒,促进学术与技术的融合。
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另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科学教育的思考
关于科学教育的思考
李余仙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
【年(卷),期】2022()11
【摘要】大儒朱熹诗《观书有感》有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中的后一联成为莘莘学子破解学习之道的至理
名句。
朱熹通过池塘清澈的原理来阐释学习的方式,可谓我们科学学科的通用哲理。
对这个哲理我们暂且卖个关子,先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科学学科上。
小学阶段,科学
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是科普、小实验等,无论教师是生动讲述科普故事,还是引导
学生分步骤地开展探究实践,都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上科学、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
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总页数】1页(P1-1)
【作者】李余仙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山市东区柏苑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思考
2.“生活”,科学教育之泉--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探索与思考
3.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建设研究与思考——一个科学与
人文教育交叉、融合的好载体4.化学课程中的科学观念教育——关于科学观念和科学观念教育的思考之二5.创新教育理念实现科学发展——基于科学发展观对凉山州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创新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今科技革命如何凸显人文关怀
当今科技革命如何凸显人文关怀摘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三次工业及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又一个巅峰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新科技伴随时代潮流崭露头角,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文明前进的脚步。
但与此同时,人文道德的缺失却使科技在很大程度上给人类带来伤害甚至灾难。
如何恰当的利用科技造福人类,使其获得终极人文关怀,需构建人文精神。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定胜天。
”充分说明了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宰者。
因此,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寻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
当今科技革命中应该凸显人文关怀,要让科技服务于人类,为人们带来便利、福祉。
只有这样才会大大促进人类文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学革命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即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在探索科学真理和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是科学知识和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与最终作用于人的结果。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精神,包括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
它的实质:追求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并正向影响人类本身的发展。
科学的功能:作用于心灵,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
科学精神的层次: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价值观层次。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可以解释为人性特征,它主要包含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理精神与阅历经验等,是人类对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现,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结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
最新的时代内涵还包括人的全面感性和创新精神。
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作者:邓一飞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04期高校要为21世纪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腾飞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就应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KAQ)。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是高层次的专业性教育,而当今社会向高度综合化方向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一专多能、专博结合,即: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
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具有的简约性、再现性特点,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KAQ人才培养模式。
KAQ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在KAQ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全面发展的整体。
具体讲,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它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包含着知识和能力,但为了把教给学生知识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用人类已知的知识来提高自己)以及“学会创造”(即个体在社会原有的基础上作出新的贡献)相区别,这里的素质已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的前提。
二、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第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从一般意义上讲,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思考第27卷总第115期2009年第2期科学?经济-社会SCIENCE?ECoNoMY?SoCIETYV o1.27.SumNo.115No.2.2009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思考麻艳香,蔡中宏(兰州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本文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根据新形势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对于构建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争现实意义.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9)02—0094—04 ConsturcttheTalentsTrainingPatternforMergingScience andHumanitiesEducation——TheThoughtsonStrengthening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inthe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MAYan—xiang,CAIZhong—hong(SchoolofMarxism,LanzhouJiaotongUnivemi@,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Thisthesisemphasizesthepositionandfunctionofth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 eeducationonthetalents trainingpatternthroughtheanalysisofnecessaryandimportanceofstrengtheningthephiloso phyandsocialscienceeduca—tioninthe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andonthebasisofnewdemandstothetalentst rainingand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inthenewperiod,itofferssomemeasuresandwaysonhowtostrengthenhu manitieseducationinthe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Thispaperhasimportanttheoreticalvalueandpracticalsig nificanceonhowtoconstruct thetalentstrainingpatternformergingscienceandhumanitieseducationintheuniversityofsc ienceandengineering.Keywords: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humanities education;scienceednca—tion;talentstrainingpattern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也就成为当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曾深刻地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与珍璞;而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收稿日期:2008—10—13基金项目:甘肃省2006年社科规划项目,兰州交通大学2008年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简介:麻艳香(1967一),女,山西朔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94缺的科学,科学中应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内涵."…"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与部分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强调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养同样重要;任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四个同样重要"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2002年4月28Et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又重申了这"四个同样重要",并提出了五点希望和要求,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形势下,高校肩负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和任务.高校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优势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为此,高校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切实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和认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规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着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着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价值支撑和理论指导. "教育对人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人的成人和成材,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促进大学生的成人, 成材和全面发展,就是高校的根本任务"._]J(p78)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这"三个解决"正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为此,高校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出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主干,以教材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形成研究与教学一体化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渗透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我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也是大学生有所作为,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重要条件.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促进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才能实现"做人"和"做事"的素质教育的目标.特别是要通过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人类优秀文化的教育,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养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坚定性,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自觉性,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第二,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决策的本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 它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它比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因此,高校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使大学生突破所学专业领域的限制,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阔知识视野,拓展思维领域,进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更好地适应科学,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第三,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高校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人文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近十年来,我国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效,已经证明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独特作用,它是自然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具有95特殊重要的意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理工科高校要针对人文教育薄弱的实际,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素质观念,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第一,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文理分科,大学文,理,工分校,大学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再加之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由于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在大学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但目前的现状仍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理工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受学科性质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职业至上"的思想和"重理轻文"的倾向.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立足于适应行业的需要,部门的需要,教育的社会本位窄化为行业本位,专业本位,而各行业为了培养急需人才, 便导致"急用先学"的功利主义.这使得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空间在理工科高校更加狭窄,也使得理工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比综合大学的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人文素质的匮乏和人文底蕴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第二,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占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高校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理工科高校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当成一种业余爱好,而应看作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修养.因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是自然科学教育无法替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也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杨叔子院士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_(这是很有见地的,值得我们深思.其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克96服大学专业教育模式缺陷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院系调整,使大学的专业化突出而综合性削弱.这种专业教育的模式,造成了专业越分越细,学生知识面越来越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功利,轻奉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倾向性,共同性的问题.尤其是理工科高校不断加强专业教育,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导致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字等基本修养方面未能达到相应的要求.一些学生道德失范, 适应能力差,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发展的后劲,这些都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轻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有关.知识经济需要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理工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再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措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这势必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高等教育提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要求.事实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理工科院校都非常重视人文教育.美国理工科院校本科生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占课程总量的30%,而我国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还达不到20%.但是,我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共识,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理工科高校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引向深入,这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根本措施.三,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江泽民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曾经指出:"对这'四个同样重要'大家都很认同,现在的关键在于落实".l我国理工科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虽然已经形成了共识,但目前问题的关键仍然是落实.理工科高校要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成功的实践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把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 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努力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和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不仅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化主流价值; 对于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工科高校的全体师生员工都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高校党政领导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在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世界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认为,工科的基础在理科,理工科的基础在文科.这是对华中科技大学五十年学科建设和人文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值得理工科高校认真借鉴.由于理工科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工作中就不够重视.因此,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确立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在理工科高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才能使理工科高校的素质教育得到落实.第三,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理工科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理工科为主,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多学科综合化地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为此,理工科高校应以需求为导向,改革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同时,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理工科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根本性措施.第四,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师资和教材建设理工科高校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增加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这是落实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必要条件.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应大学生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材,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给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还要重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五,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理工科特色,其人文精神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基础相对薄弱. 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个氛围"o[g](P17)因此,理工科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发挥其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塑造功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同时,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人文教育的好场所.理工科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组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融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参考文献: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第5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01.江泽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N].人民日报,2001—8—8 (1).蔡中宏.新世纪大学素质教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78.江泽民.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N].人民日报,2002—4—29(1).周远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2,(2~3):4.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第6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2~23.江泽民.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N].人民日报,2002—4—29(1).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华男编发)]]jjl2345678[rLrLr;rL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