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秋夜》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秋夜》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秋夜》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了解、把握作品的——
写作背景
友情提醒:
鲁迅的作品不仅距我们年代 久远,且全是战斗的檄文。学习 鲁迅的作品必须关注写作年代, 调动已有的社会历史知识,摸清 时代背景,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本文写于1924年9月15日。上世纪 20年代中叶的中国正在北洋军阀统治下, 北京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但是鲁迅并 未消沉下去。他以笔为武器,和北洋军 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顽强的 斗争。此时,正“《新青年》团体散掉 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的时候,他“又经验了一加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的思想磨难, 感到苦闷、孤独,仿佛“在沙漠中走来 走去”,然而,并未停止求索。
友情提醒:
理出所学过的鲁迅作品篇目,回忆 各篇内容梗概,梳理其基本思想,可以 强化对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的理解。这样,才能调动已有知识和认 识,对探究新的学习内容有更大的帮助。
由此得出我们对鲁迅的——
整体认知
反帝反封建,求索救国救民、创 造新社会之路,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增 而怒其不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4.试理解文中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作品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用天 空象征当时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黑暗统治势力; 用枣树象征历经战斗、坚实挺拔、善于战斗、 清醒坚韧的老战士;用小粉红花象征被黑暗势 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用小飞虫象征为追求光 明而不惜牺牲的年青斗士。从而含蓄而深刻地 抒发了对黑暗统治的愤懑和憎恶,对被摧残、 被压榨的弱小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弱小抗 争者韧性战斗精神的赞美。
2.各种事物都是怎样出现在作品中的? 构成了一个怎样的秋夜?
秋夜的天空,“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闪着星星的 “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极细小 的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热闹的春 天,“于是一笑”。落尽了叶子的枣树,“欠伸得很舒 服”,“护定”他的“皮伤”;用自己最直最长的树枝直 刺天空。而当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想离去” 时,“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枣树则凭它“一无 所有的干子”“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一意要制他的死命”,吓得“夜游的恶鸟飞过了”。室内, “许多小飞虫乱撞”,有的“遇到火”,有的在“纸罩上 喘气”。“我”看着这一切,发着笑声。鲁迅笔下的这些 景物在冷峻的秋之夜,睡去的,在做着热闹的春之梦;没 有睡去的,仍然醒着。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充满梦幻与希望 的秋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运用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诗人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three 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领略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理解,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古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的生平介绍等。

3.教学工具: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三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被占,两位皇帝被擒,南宋皇帝在建都这段历史为背景所写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忧国、爱民思想;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表现力。

2.使学生认会两个二类生字,会写2个一类生字。

3.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作者的资料和古诗的背景。

教学时数:一课时。

基础知识:岳(yuè)(五岳)(岳父)(岳母)教学过程:一、朗诵古诗,感悟诗歌形象美。

1.读通全诗,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准确了再读几遍。

达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播放音频资料,再师生共读。

2.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蕴涵诗中的思想感情。

质疑问难,重点解答诗人“感”什么,为什么“感”。

这是爱国诗。

1192年,陆游虽退居家中但不忘国家人民,诗中寄托了他对沦陷区内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教学时相机穿插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书中所给的图片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句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原文与诗意比较朗读。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文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诗文中的意境,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意境。

3.能够体会到古诗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词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字典进行理解。

2.古诗文意境的理解: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3.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生僻词语和古诗文的意境,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解释。

2.朗读法:通过反复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背诵法:通过反复的背诵,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和背诵的录音。

2.字典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对于生僻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字典进行理解。

3.操练(10分钟)对于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意境,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5.拓展(5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美感。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1课《秋夜》教案

第1课《秋夜》教案

第1课《秋夜》教案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导入: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简介《野草》《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枣树天空热爱青虫憎恶月亮红花恶鸟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课文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姿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他们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他们的朗读效果。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理解三首古诗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言简意丰,词句优美,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古诗。

二、读诗解题1.通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相机认读生字:仞、岳、蓟、涕、襄。

读准多音字:裳。

结合注释理解“仞”。

2.解诗题,结合注释和诗题中的关键词。

三、品诗悟情1.《从军行》(1)读诗句,思考交流: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学生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在唐代,有两个强敌,一是西方的吐蕃,一是北方的突厥。

“青海”地区,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玉门关历来就是主要的军事重地。

但在诗歌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现实中边关哨卡的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唐代崇尚武力,很多文人都投笔从戎,希望通过求取军功来走上仕途,玉门关则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成了文人心中象征着边关的符号。

就算一些没有到过玉门关的诗人,也会借着描写玉门关来抒发自己对故乡、边塞、安定和漂泊的感慨。

比如:岑参的“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展现了塞外环境的恶劣和景色的荒凉;胡曾的“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表达了戍边战士渴望早日平安回归故乡的心愿;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则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愿望;而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悲凉境遇与慷慨为国的情怀。

透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你感受到了什么?(2)朗读后两行,体会作者情感。

“黄沙”“百战”“穿”: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诗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领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古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三首》,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古诗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进行讲解。

(2)教师示范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三首》。

(2)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三首》,注意生字词的写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首小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示范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古诗三首》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语文:第1课《秋夜》课件(冀教版九年级上)

语文:第1课《秋夜》课件(冀教版九年级上)

枣树——一个孤独而寂寞的斗士

枣树是《秋夜》中最突出的意象,在文中有两处对枣树 的描写。第一处是文章一开始:“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 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还有一处是文章的第四和 第五自然段。 这里枣树的形象就是一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与黑暗社 会斗争到底的孤独而寂寞的斗士形象,这也是作者所理 想化的斗士形象。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 “我”对枣树的敬意。
《秋夜》写作背景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
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 “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 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 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 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 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 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 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


看到“秋夜”一词,你首先想到 了……
中秋月夜--------------------刚劲有力
秋雨淅沥----------------缠绵悠长
作者作品介绍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
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 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时(1918年5 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 喊》《彷徨》《故事新编》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散 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南腔北调集》、 《而已集》等16部。
天空——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

“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 “冷眼”、“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 等描写中,就不难让人们感受到其特点是:高远, 冷漠,险恶。而这正是“我”眼中的世界—— 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天空” 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 而“我”对它则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教案篇一本学期我们班共有29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与班级整体脱节。

针对本班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二)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

(三)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的面积、多边的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1.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

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牧童》和韦应物的《秋夜曲》。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文字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诗句进行创意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运用古诗中的诗句进行创意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诗句。

3.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巩固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图片所对应的诗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课文中的古诗,引导学生跟读并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同时,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散文诗二首》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对散文诗这种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尽管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散文诗的特点和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导致学生难以领悟。
其次,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分组讨论和朗诵体验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由于他们对散文诗的兴趣尚未被充分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诗的基本概念。散文诗是一种融合了散文的叙述性和诗歌的抒情性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节奏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秋夜》这篇散文诗。通过分析其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了解散文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内心的感受。
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品味两篇散文诗的语言、形象、情感,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散文诗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品位。
2.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会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意识:让学生感悟到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2)对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需要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领悟。
(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如何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等。教师需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并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

九上第1课《秋夜》

九上第1课《秋夜》

鉴赏与写作
1.语言风格
(1)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表达出一种强 烈的爱憎之情。
这首散文诗在描写秋夜的景物时,表达了鲁迅 先生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这种感情的表露有隐讳 的、也有直白的;有含蓄的、也有明确的。例如文 章开篇对枣树的描写突出了它的自主自立。形容它 用“自己最直最长的几枝”“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 高的天空”,都饱含着作者的赞誉之情、对小飞虫 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更是有着不加掩饰的喜爱之情 等等。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枣树虽势单力薄、孤独 无援,但毫无惧色、直刺天空的描写,热 情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暴、不受益惑、顽强 战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 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整体感知
枣树:沉默的斗士
枣树的世界

小粉红花:正在成长进步的青年

英勇
小青虫的形象 富有朝气的斗士
重难点探究
1.课文描写了哪些事物?各自有着怎样 的象征意义?
文题背景
《秋夜》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是《野草》 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 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北京当时正处在段 祺瑞政府的统治下,黑暗势力十分猖獗,革命形势正处 于由低潮逐渐转向高·潮的前夜。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 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 是矛盾的,痛苦而又压抑,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屈的战斗 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 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 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把自己强烈的 思想感情藏匿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秋夜》作为《野 草》的开卷之作,表现了作者的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 生命之花的精神品质。
鉴赏与写作
2.写作技法
(1)篇幅不长,思路清晰。

第1课《秋天》教案

第1课《秋天》教案
在新课讲授的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喻和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直观教具和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美。同时,我也应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句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绘画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绘画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可能不擅长用图像表达思想。针对这一点,我可以在活动中加入一些指导,比如提供绘画的思路或简单的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秋天印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秋天的基本概念。秋天是一年四季之一,它象征着丰收和收获,也是自然界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季节。它是诗人笔下赞美的对象,也是我们体验自然之美的好时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秋天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秋天在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描绘,以及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我们对秋天的感受。
第1课《秋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秋天》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教学要点: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
2.词语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如“金黄”、“凉爽”、“丰收”等。
3.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如“金黄的叶子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秋天的主题,如“秋天的果实”,让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式进行简短的口头描述,逐步提升表达力。
-情感共鸣的难点可以通过组织一次秋游活动来解决,让学生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体验秋天的气息,回来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一些关于秋天的诗词、习俗等,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

2024《秋夜寄邱员外》新教案范文3篇

2024《秋夜寄邱员外》新教案范文3篇

2024《秋夜寄邱员外》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秋夜寄邱员外》新教案一、活动内容本次课程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为主题,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创作,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秋夜寄邱员外》的诗意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4. 创作一首以“秋夜”为主题的诗歌。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3. 创作一首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诗歌。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情感。

2. 阅读法:让学生反复阅读《秋夜寄邱员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以“秋夜”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诗歌:让学生反复阅读《秋夜寄邱员外》,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诗歌:讲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创作诗歌: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以“秋夜”为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秋夜寄邱员外》。

2. 创作一首以“秋夜”为主题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深入理解了《秋夜寄邱员外》的诗意和情感,提高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多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录音,学生听有关秋天的歌曲(如《秋夜》、《秋风》等)。

2. 学生自由谈谈对秋天的印象,并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描述。

3. 教师总结并点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圈出生字。

2. 学生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汇报结果。

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画出重点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并说明理由。

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汇报结果。

4. 学生表演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 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并尝试记忆。

3. 教师总结识字方法,并引导学生归类记忆。

4.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订正答案。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图片或诗句,让学生欣赏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 学生自由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体验,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3. 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有关秋天的知识,如季节特点、气候变化等。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

2. 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或诗句,并写一篇日记。

新课标下的上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试讲稿

新课标下的上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试讲稿

新课标下的上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试讲稿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1.宋朝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

谁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他?(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简答)PPT出示:陆游简介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同情人民苦难。

其代表作有《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

来,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PPT出示:课题4.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感”是什么意思?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哪个字告诉了你?5.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韵1. PPT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3)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PPT出示:生字词(1)检查生字词。

请你来读生词。

并相机强调“仞”“遗”两个字的读音。

同时同学要注意“仞”的右边是“刃”,不是“刀”;“摩”不要写成“磨”。

请同学们看老师书写“仞、遗”,大家书空。

同时要记位PPT上口诀哟!然后大家在自己练习本上写两遍,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

PPT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来读读这首诗?你读得不错,请大家看标有节奏的古诗再读一遍吧。

(3)谁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呢?(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4)全班再读标有节奏的古诗。

《秋夜将晓教案》

《秋夜将晓教案》

《秋夜将晓教案》
秋夜将晓,月光如水洒落在窗前,一缕微凉的秋风吹拂着,如诗如画
般的夜晚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思绪万千,
想着明天要给学生上的一堂课,《秋夜将晓》。

这堂课是我为了唤起学生对秋天的热爱而设计的,我希望通过课堂上
的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魅力和美好。

我打开备课资料,认真
地准备着教案。

首先,我计划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秋夜的美丽。

我准备了一些描绘秋夜场景的图片,比如明月高悬、落叶飘飘、星空闪烁等,希望通过视觉的刺激,激发学生对秋夜的向往和想象。

其次,我将结合诗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秋夜的赞美和情感。

我选取了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牧的《秋夜将晓思元神》,通过解读
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了解诗人眼中的秋夜是如何美好和深沉的。

接着,我计划开展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秋夜的
魅力。

比如通过配音比赛,让学生模仿虫鸣、树叶沙沙的声音,在课堂上
营造出一种秋夜的氛围;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让他们写下自己对
秋夜的感受和想法。

最后,我将结合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秋天的特点和景观,比如秋分、寒露等节气的意义,秋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等。

通过这些知识
的传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秋天,增进他们对这个季节的认识和理解。

教案准备好了,我对明天的课堂充满期待。

我相信,通过这堂《秋夜
将晓》的课程,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对这个季节充满
热爱和向往。

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那个美好的秋日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秋夜》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
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
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
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
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
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
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
恶鸟
6、
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
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
(2)
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
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0、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
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
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2、
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3、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4、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5、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
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