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青阳高级中学2016届高考语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PPT精品课件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2.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 6.乃善刀而藏之 [见]同[现],露出。 [善]通[缮],擦拭。
7.离骚者,犹离忧也
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
词多义的交叉现象。
负
①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辜负,对不起)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 …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心
美人
因为心思 读书用功
妃 嫔 美貌女子
鱼肉
左右 牺牲
鱼和肉
鱼的肉
侍卫人员 方位词 控制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作祭礼的 为正义而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牲畜
崤山以东、 函谷关以西
山东
山东省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 侯
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 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 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词类活用
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作状语
动词:使动、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使动、意动
数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ppt课件
20兄爱弟敬 ——《左传》 友爱
2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男女间有情
22 爱莫能助
同情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
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
“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
(如“爱女”)
12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2 夫孰异道而相安?
平安、安稳
3然后得一夕安寝
31
察
1、明察秋毫 2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4、终不察夫民心 5、悔相道之不察兮 6、俯察品类之盛 7、察邻国之政 8、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9、人至察则无徒
看清楚 明察;识别 了解,弄清楚 明察;明白 看清 看清楚 考察 考察举荐;选拔 精明
32
3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条要求中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考查
的实词一般不会超出新课标语文教材,主要是 120个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 制成分是所给条件,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我们不难发现,本考点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 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士兵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军队;士兵
6、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军队;士兵
7、行收兵
士兵
8、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武器
9、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兵器;武器 24
兵
10、不得持尺兵
兵器;武器
11、诸郎中执兵,皆陈殿
兵器;武器
1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士兵,指侍卫
13、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军队;士兵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C
七、排除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字型推断法 3、语法定性法 5、语境分析法 7排除法 2、结构互解法 4、联想推断法 6、代入法
【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 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 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 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 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联想到与这个词有 关的一些词,通过组词筛选来确定词义。我 们可以称之为“添加语素解词法” 例: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2003高考题)
“讽” 理解为“劝告” ,对不对? 以讽组词:嘲讽、讥讽、讽劝、讽喻、讽刺、 根据语境,并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筛选, 这里的讽应为讽劝、劝告。译成“劝告”是正确 的。 这也是我们解词翻译常用的最简捷实用的方法。
3、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将兵”:将领和士兵 (2002高考题) “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 领”讲。 B项对还是错? 【推断】 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关爱,带兵有 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 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 恭,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课件2(291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课件2(291
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词多义部分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
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多种义项
1.荆轲顾笑武阳。
《荆轲刺秦王》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伶官传序》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4.三岁贯。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掌握实词推断的常用方法,提高文 言文的阅读能力。 2.探究文言实词高考命题规律,重视语文教材 在复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巧妙地运用相关方法,推知文言实词在特定 语境中的含义。
◆考点解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问:假如你是高考命题者,在命题中针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 点,你会特别关注这句话中的什么词来考查 “文言实词”? 明确:①应抓住“常见”这个词。高考不会考特别
生僻的词,会考和课文有关的一些词。 ②应该抓住它“在文中”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 文,考虑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探寻 (一)判断选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 请更正,并试着找寻方法确保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1.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节选自归
庄《严祺先文集序》)
拔:拔除 2.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 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 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节选自《世说
新语· 雅量》)
●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说:劝说 3.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 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节选自《明史· 花云传》)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推敲方法
联系成语法 代入选文法 联系上下法 语法分析法
联系课文法 通假推断法 对称推断法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C、两个语素是相反的。
【例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出入:偏义复词,
进入。)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5
二、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 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 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量的词, 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 “树”、“牛”、“山”、“水”等等。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
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
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
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
部分。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2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 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 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 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有以下四种类型: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7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例如】
①“雏”。 《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 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 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②“皮”。
高考文言实词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一、 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
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 利条件。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 用声训原理(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 影 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 豁然开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以“娶”代之,则通,
05全国卷2第8题B项 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例: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容之一瞥;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二字都有表意形旁,其义应该与水 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断定 “沧溟”即“大海”,“啜”为口旁,与 吃喝说笑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 不难推出其“吃”“尝”的含义了。
也。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 “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 “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 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D项“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 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
二、字音推断法
05全国卷2第8题D项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 往见优孟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旨”与美味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 关; “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 眼。
胡质之子威,少有志行,厉操清白。质之 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 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每至客舍,自放驴, 取樵炊爨。
2016年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12.非常: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变故;不寻常,作形容,如“非 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3.细说: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明。 14.足下: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古,对人的尊称;今,脚下面。 15.幼稚: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 古,小孩子;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16.扶老:如“策扶老以流憩。” 古,竹制手杖,今,搀扶老人。
信:
谢:
A、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
( 拒绝 )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告辞 )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 ( )
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感谢 )
言!”
E、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告诫 ) F、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凋谢 )
台阶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 ) 《苏武传》 除掉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荆轲刺秦王》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 祠之址以葬之 ( ) 清除,去掉 D、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 除非 ) 《祭妹文》 E、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 任命,拜官
(六)名称说法的改变。
例如: “足”改称”脚”
“甘”改称“甜” “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寡”改称“少”
【附: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出使的人;今,行装。 2.夫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人的妻子。 3.师徒: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古,军队士兵;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如“惟君左右之。” 古,动词,调遣.今,名词,表示大约,不 确定。
3、“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 ①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 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梅尧臣《宣州环波亭》) 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 马杀之。”(《宋史·太祖纪》)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解析
【审题指导】
①题干要求理解 “众寡”这个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找出熟 悉的加点词语,确定其意义。 【答题指导】 本题考查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 例句中的“众寡”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在“众”字 上,B项中“口舌”、C项中“豪杰”、D项中“开
张”均是并列式合成词,意思分别为“说话”“英
雄人物 ”“ 广泛 ” ,只有 A项中 “ 国家 ” 是偏义复 词,词义偏在“国”字上。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
能力。A、C、D三项中加点词的古义分别是“特地 征召”“容貌”“交错、通连”“头颅”“妻子儿 女”“面朝北,指臣服”。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 相同的一组是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 ②然秦以区区 之地, .. .. 致万乘之势③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④可谓 .. 智力 孤危 ⑤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 .. ⑥乃不知有 汉,无论 魏晋 ⑦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 .. 示美人及左右 .. A.①②⑥ C.④⑤⑧ B.②⑤⑧ D.②⑤⑦ ⑧传以
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这就是感情色彩发生了
变化。
典例剖析
[典例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 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 若能以吴越之地与中国 抗衡 .. B.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C.无为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 .. 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 从事 .. D.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 臣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方法归纳
1 .“ 题 ”“ 文 ” 对应,就是将 “ 题 ”“ 文 ”
一一对应。
每做一个题目,每斟酌一个选项,都要将其与 原文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切勿凭着似是而非的印象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解读ppt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
答案解析
• • • • • • 归:语境推断法 豚:字形分析法 涂:通假推断法 亟:语法分析法 知:对位推断法 与:知识联想法
方法小结
一、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二、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三、对位推断法 (相反、相近) 四、知识联想法(成语、教材) 五、借助语境法 (上下文) 六、语法分析法(词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所谓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 际上就是指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阅读 时常常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 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 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的理解。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 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 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 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复音词)当成两个 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 稷”、“左右”、“足下”、“无虑” 等。(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 注意: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 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 读时要特别注意。
(五)其它活用情况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往往活用 为名词。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意思 是败逃的人。 2.动词为动用法(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 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 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 是“为„„哀怜”之意。 3.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 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 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 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理解常见文言实 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目标】结合语境判断实词的具体含 义。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
难点: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解释实词的意 思。尤其是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 字和词类活用的理解。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属】 1.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接,跟着 2.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 3.屈平属草稿未定 撰写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类,种类 • 5.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 •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劝酒,劝人干杯
• 7.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跟随 • 8.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隶属,归属
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 普遍,是学习的重点。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 词多义现象,需要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 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 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立”字篆文像人站在地面 上,所以本义是“站着、站立”,如“提刀而立”。把 “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有所建 树”,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 立”,如“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又引申为“建 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 又引申为“成立、存在”,如“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也”。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 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 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 “兄视之”就是“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4.表示比喻。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 前”,“犬”是“像犬一样”。这种用法常见于一些成 语,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等。平时可结合此类成 语掌握。 在学习中需要区别名词作状语还是用作主语。因为名 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相同。一般来说,名词作状 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还有主语,如“嫂蛇行匍 匐”、“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 人”作全句主语,“蛇”、“儿”就不大可能再是主语, 而只能是状语了。如果句子没有主语,那就只能根据上下 文意来判断了。例如上文的,“其一犬坐于前”,如果不 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是名词作状语,还是名词作主 语。二者意义大不相同,前者为“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 前面”,后者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
(三)名词用作动词
除了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还可 以用作一般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 词的意思。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 “水”,本是个名词,这里临“以 目示意”的意思。
有时方位名词也用作动词,如“方其破荆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便是“往东 进发”的意思。
二、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 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 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 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 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是庄稼 和粮食的总称,“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 方指水稻; “臭”古代指各种气味,无论是好闻的还是 难闻的,“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 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 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 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 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早”,于是,“早” 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 解。教材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 如 “至莫夜月明”,“莫”词义应按“暮”解。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 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 多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 时也可以活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 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变来的。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一般指不及物动词) 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 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 是“使之活”的意思。再如“焉用亡郑以陪 邻?”中的“亡”本来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了 宾语,“亡郑”就是“使郑亡”。 再如“晋侯饮赵盾酒”,不是晋侯饮赵盾的 酒,而是晋侯“使赵盾饮酒”,即晋侯给赵盾酒 喝。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靠分析语境,根据 上下文的意义来确定。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 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使„„臣服的意 思。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之”就 是“使之王”,即“使他成为王”。同样地,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成为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 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即它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使„„ 变绿”的意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一词多义 举例
• 【穷】 •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 之,可谓穷矣。 • ◆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 侍奉他的国君,却遭到小人离间诬陷,可以说是 处境艰难了。 •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 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 度,那么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 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 3.穷乡僻壤 荒僻 • 4.穷追不舍 彻底 • 5.纵我穷饿而死,死即死矣。 贫困
• • • • • • • • •
【坐】 1.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座位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耕者忘其犁,……但坐观罗敷。 因为,由于 徒然,空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汉兵即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 幕:通“漠”,沙漠。 坐:不劳,不费力。
• • • • •
【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劝学》 (2)连辟公府不就( 就职、就任 )《张衡传》 (3)一蹴而就( 成功,完成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立即,便 )
《促织》
(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赴,踏上
《齐桓晋文之事》
)
(6)乃谢客就车( 登上,乘 )《魏公子列传》
【当】
• • • • • 1.大丈夫当如此也。 应该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判决 3.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相抵 4.人君当神器之重 掌管,主持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 报 担当
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 “走”,古指跑,“走马观花”,“弃甲曳兵而走”;今 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 劝。“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 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 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 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这 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 位低下,卑贱鄙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 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 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 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再如“谤”,古代指公开指 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 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则用于“诽谤”,指无中 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是个贬义词。这都是感情色 彩发生了变化。
立:篆文
干
干,是象形字,它的本义是盾牌。干戈二字连用往往表 示战争。 盾牌是防卫的武器,所以“干”又有防卫、捍卫的意思。 比如,“干城之将”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干在先秦还有一个基本意义,就是犯,冒犯。引申为求 取,追求。这个意义常常指向统治者献策以求取禄位。 现在常见的词“干名”“干禄”“干谒”等,其中的“干” 都是“追求”的意思。 后来,干由冒犯的意思又引申出“向上冲”的意思。如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又有干预,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关涉,发生关系”。 如“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