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老山界教案1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教案 苏教版

第三课《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这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

然后研讨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山界》的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

2.理解课文中的山林人物与道德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4.通过讲解声音与表演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的理解。

2.内涵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掌握。

3.声音与表演方式的讲解,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调引入本课主题,简要回顾《老山界》内容,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

(二)呈现1.教师出示图片或简单画面,讲述山林人物的特征和内涵。

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解析相关段落,讲解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文章描写山林人物的技巧与方式。

3.针对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使用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高写作水平。

(三)讲解1.声音与语调的讲解。

通过声音和表演,影响观众的感性认知,加深其对诗歌文学的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演唱,彩排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诗歌鉴赏教学。

语文教师在讲述《老山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听音乐演唱相关句子进行领悟。

3.写作与表达教学。

教师可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描述人物的语言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评价通过课堂互动、 homework 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教学后记1.本节课的教学点着重在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写技巧的应用,通过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法素养。

2.本课教学需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画面、语调、情感等多方面的表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不仅要关注课堂授课,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语文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第3课《老山界》教案1

语文八年级上册苏教版第3课《老山界》教案1

三老山界教案A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二、自主学习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生速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生归纳整理,师板书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三、感悟、延伸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自由发言四、布置作业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2. 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一、自主展示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为教材,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两部分,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讲述了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终于到达了老山界,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作者通过语言细致叙述了老山界的美丽以及到达老山界的过程,同时也描述了途中的险阻以及经过的艰辛。

本文适合阅读并且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ⅰ)了解单词:sweated、climbed、set、beyond、experience、toward、valley;(ⅱ)了解词组: work one's way up、someone's group、be covered with脚印、a scream of joy;(ⅲ)能提出故事中与“山”的相关词汇并加以分析和使用。

2.阅读技能(ⅰ)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加以运用;(ⅱ)通过交流思密达观点,学会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活动描述:对于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摆一些垃圾、废纸等等杂物在课桌上,表示这是一些被扔掉的垃圾。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教学目的: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部分a.首先,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单词和重点词汇纠正一遍,以便学生们在字词认知上做好准备。

b.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段文章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的大意,并用黑板上的条子写下自己阅读的过程。

c.然后,教师可以展开全班讨论,由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文本。

d.最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1)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1)苏教版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讨论背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3、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4、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见最后表)
5、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学生勾画,回答。
学生回答并记笔记。
三、达标训练当堂反馈
1、完成《优佳学案》P6“字词积累”
2、完成《优佳学案》P6“基础积累与运用”
完成练习。
四、小结提升、拓展延伸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听讲,积累。




段落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老山界》一文的情节;•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掌握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儿童读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中国山水画、诗歌与散文相结合,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作者感情。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首先,教师播放《庐山谣》动画短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山水画如何运用骈文来描述景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2. 学习新知•聆听《老山界》的有关情节,提问学生对于作者的感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感受和情感。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通感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

•引导全班朗读《庐山谣》、《赠汪伦》、《江雪》和《登高》等山水诗,感知山水通感特点,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色彩和笔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材料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绘制一幅山水画。

•教师以借景抒情的写法来教授学生如何表达情感,运用借景手法让学生对山水画的描述变得更加准确、形象、真实。

3. 课后巩固•要求学生在家中课后继续练习中国山水画的绘画,以及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寻找借景抒情的具体例子。

•组织学生分享课后练习的成果,评价分享者的表现,对于不好的分享轻轻移花接木,用不断的鼓励和激励让学生重建信心。

五、教学评价本课教学开设了多种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多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到了整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学生们深受启迪,受益匪浅。

八年级上册《老山界》学案苏教版_1

八年级上册《老山界》学案苏教版_1

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学习目标、掌握生词的音、形、意。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觉红军的革命传统。

3、领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出色的语段学教要点认识课文准时间变化和地址的转移安排资料的特色。

2、感觉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精神。

学教难点领会重要的语句,语段的含义。

2、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乐观的精神。

前课准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熟记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认识文学知识。

3、可以依据文本讲解和教案提示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

4、阅读《增补习题》中的“预习提示”学习过程追踪追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设计】想想在《七律长征》中毛主席把红军翻越陡峭的大山比作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学习《老山界》 , 认识红军是如何战胜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学一学:我特别聪慧】、扫清生字阻碍是读通文本的首要任务,因此仔细达成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哦,还要熟记!2、认识作者,认识文学知识,并能说给同学听。

3、熟读课文,认识文本的主要内容。

出示思虑题:( 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2)、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议一议:我潜力无量】、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何要写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2、红军翻越老山界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战胜. 战胜这些困难的 ?3、作者是如何安排、组织这些资料的?是依据什么次序写的 ?为何要这样写?有什么利处 ?【讲一讲】我特别自信【练一练:我定会成功】.给加点词注音。

见练习册。

2.练习册2、 3、 4、 6记述因素记录一段历史:艰辛卓越时间转移地址变换老山界勇敢无畏传承一种精神:长征精神乐观豪放第 2课时【情境设计】若是子夜你只好在一座高峰上歇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绝壁,路上的石头又特别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议一议:我潜力无量】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留宿,并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指引到作品的描绘和主题的掌握上来)【讲一讲】我特别自信、课文中的光景描绘有什么作用?2、红军的乐观精神表此刻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最适合?【练一练:我定会成功】指导背诵“子夜里忽然醒来,, ”【板书设计】老山界仰望奇景语言:朴素优美俯视视觉露宿感情:诚挚激烈听觉独立达成有疑善问组内互批错题打包加强记忆自读课文后思虑 , 并标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地址转移的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老山界》教学案 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老山界》教学案 苏教版1

老山界【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大意,自学掌握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3、感受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构思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教学过程】一、自学导航: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江苏无锡人。

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宣传部长。

2、圈划生字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学巩固。

惊惶.()苛.捐杂税()篱笆..()灌.输()骨碌..()酣.然入梦()蜷.缩()打颤.()闪烁.()矗.立()咀嚼..()缀.着()呜咽..()澎湃()悬崖()3、多音字组词:嚼:jiáo ( ) jué( )咽:yān( ) yàn ( ) yè( )落:là( ) luò( ) lào ( )4、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5、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一)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三、要点提炼选材详略得当爬越一座30里高的老山界,可写的事情很多,可是作者着重抓住了“与瑶民攀谈”、“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四个片断来写。

红军过老山界,困难也很多,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山腰露宿”,这是否偏题?明确:“与瑶民攀谈”,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案1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案1苏教版

三老山界(第一课时)目标预设:1、认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生活,学习他们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了解文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教学难点: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走近作者2、了解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惊惶.(huáng )酣.然入梦(hān)骨.碌(gū)蜷.曲(quán)矗.立(chù)咀嚼.(jué)呜咽.(yè)落.得很远(là)2、解释下列词语。

(1)苛捐杂税——繁重的捐税。

(2)灌输——输送。

(3)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是非情由。

(4)攀谈——找些话题与人交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被作家魏巍称为“地球红飘带”和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称为“惊心动魄的史诗”是什么吗?对!它就是史无前例、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为了实现战略转移,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那你们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对,它就是越城岭,土名就叫老山界。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解题:2、快速阅读全文,总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依据是什么?(顺序: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相结合)(依据:表时间的词语:上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黎明以后、下午思考与调整表地点的词语:山脚、山腰、山顶)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1、小组讨论:用几个词概括老山界的特点。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老山界》教学案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老山界》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课题《老山界》助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师生共同赏析精彩语段,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3.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助学重点: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助学难点:文中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助学安排:2课时助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由《七律长征》导入本课。

二、学生自助: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熟读课文第二部分,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难”,学习红军精神。

三、合作探究▲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在哪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吗?课文最后又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说有什么作用?★2.自读课文2—11小节,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出红军对瑶民的关切和保护,以及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的。

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分。

3.说说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以时间的变化、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有何好处。

四、课堂巩固:熟读精彩段落,完成相关练习。

五、续助方案:熟读课文,整理笔记。

第2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本课。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1)读课文,找出文中几处景物描写的段落,反复朗读。

▲(2)体会这些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段和一些精词妙句加以分析,体会其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教师补助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又是”改为“还有”行不行?为什么?2.①像春蚕在咀嚼桑叶,②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③像山泉在呜咽,④像波涛在澎湃。

①与③调一个位置为什么不好?3.结合有关语句体会句子含义,例如: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的“抢”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老山界地貌、文化特点及生态环境2.能够理性看待当地环境问题,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3.发现语文中充满的诗意和写作技巧4.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对当地文化、传统和自然保护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山界地貌、文化特点及生态环境2.发现语文中充满的诗意和写作技巧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些山区地方?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地貌与文化特点?2.呈现课题:这节课我们要一起了解一篇文章《老山界》。

阅读(20分钟)1.教师讲解生字、生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学生跟读整篇课文,体验文本中的情感3.以分组形式进行课文解读,各组呈现自己的解读成果,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分析(10分钟)1.小组呈现分析结果2.讨论:文章中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3.高效学习:通过阅读省选篇目,了解和发现语文同其他学科的关联之处。

实践(20分钟)1.模拟课文中所描写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还原生态环境。

2.在传承和发扬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提高生态意识。

3.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制作有关老山界的PPT。

(5分钟)1.汇报小组的分组成果和PPT制作成果,让所有同学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和生态。

2.重点,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课后作业1.掌握生字、生词等基础字词,并将词语的使用情况用意义句一一倒好。

2.将老山界与家乡作一个比较,分析异同。

3.本课讲到的环境问题,写一篇日记,谈谈个人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的介绍,帮助学生在理性看待当地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故乡的认识和爱护之情。

此外,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充满诗意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单元老山界教案1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单元老山界教案1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然而此山此水真的寻常吗?今天一起学习《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老山界,五领之越城领,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三、内容精析
1.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的交流
2.根据找出的时间地点,试着复述课文
3.用简短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4.由同学的复述体会你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感受(难、艰难、辛苦等)
5.再读课文,找出难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
6.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打笑逗趣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他们:顽强不屈,艰苦乐观,昂扬奋发,不怕困难,没有丝毫的胆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包括几处典型的景物描写,并分析作用
四、拓展延伸
老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启示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的学习道路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在这条路上也可能钱难万险,试想我们该如何走好学习这条长征路。

五、总结
学生小结(内容、特色、启发、探索、疑问……)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六、作业
1.背诵景色描写的句子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苏教版1

第三课《老山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

2.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赏析、积累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把握文章主题。

2.感悟红军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学习:学生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查阅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一、情景导入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会是如何呢?组织学生交流。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一路之上留下了很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感人故事,“老山界”就是其中的一段。

这是红军长征中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儿呢?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让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老红军陆定一给我们讲一讲长征路上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认读下列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攀谈(p n)苛捐杂税(k )搀扶(ch n)盛饭(ch€閚g)骨碌(g lu)酣然入梦(h n)惊惶(hu€醤g)军阀(f€幔�缴租(ji o)欺侮(w )峭壁(qi€鄌)寒颤(zh€鄋)寂静(j€欤 〈Aⅲ╟h€ �塘坊(f ng)呜咽(y€瑁�蜷曲(qu€醤)点缀(zhu€欤�澎湃(p€閚g p€鄆)咀嚼(j ju€�)三、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教师提示:作者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一定会特别真实而细腻,请同学们在赏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一、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

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

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自行查找并阅读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观看2001年央视拍的《长征》,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感受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其中红军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样,有了情感铺垫,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探究发现,达到充分学习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锻造探究问题品味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

影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并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苦岁月,这样学生较易进入课文情境,体味和品析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的时候,问题和课文精华就可以水到渠成出来了。

2.预习课文并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三)教学步骤1.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课文线索,把握全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并画出自认为好的词、句、段;找出文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需要讨论的地方,圈点批注。

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教与学。

(1)巩固旧知,自然过渡让学生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巩固旧知,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了解作者情况,明确写作背景。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陆定一是参加过长征的人,教师提示:亲身经历的事情,写起来特别真实而细腻,注意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作者的感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当时红军的真实感受。

(3)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课文叙事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步骤设计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

a. 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体裁是记叙文,找出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是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首要步骤。

学生可合作在文中快速找到答案,从中可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b. 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这篇课文叙事有一个明显特点:顺序清楚,有条不紊。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快地在原文中找出时间变化的标志及其相应的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认识到本文的叙事顺序:顺叙。

这样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课文的叙事脉络。

教师适时提示:学习本文的叙事写作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

讨论话题: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的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整整一天时间。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从中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认识到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和乐观的生活观念。

c. 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讨论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思考,并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及作者自身的真切体会等)。

本步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下步设计奠定基础。

2、研读赏析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同学交流后,由学生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

这样,充分营造一个自由轻松而有研讨氛围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并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主要归纳为二个精彩片段。

(1)精彩片段一赏析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的风趣语言,感受红军在困难面前的幽默和乐观,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精彩片段二赏析讨论话题:a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b 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

2.半夜山腰露宿。

“半夜里……睡不着。

”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

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

“天上……几堆火没有熄”。

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

视线:仰视、平视、环视。

形象描述:运用比喻。

(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

“除此以外,……又睡着了。

”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

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

让学生理解到作者的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本步骤设计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赏析精彩片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能养成“苦中也有乐”的良好心态。

3、归纳总结(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创意地表达)(2)让学生同位间讨论本课的写作艺术目的是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教师也可及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以前面学过的毛泽东诗作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难——闲)二、精彩片段师:“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非常真实、生动的,但也可见红军中有不文明、不守秩序的现象,你是怎么看到呢?生:红军也是有血有肉的,饿了,急了,骂一两句,抢饭碗吃,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说是不文明。

生: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能从实际出发看问题,作者正是用这种真实的笔触进行叙事描写,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而红军的形象也显得栩栩如生。

师:文章3~10自然段花了大量篇幅写与瑶民“攀谈”的事,这不是离题了吗?生:这是作者真实地叙事的表现。

生:红军为了宣传,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生:让读者看到红军爱民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红军不是为长征而长征的,它是为了根本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

红军爱民的思想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你们知道吗?生:(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师:聪明,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陪衬的手法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大家细心体会“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段作者的所见所闻集中写出了什么?生:所见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

生:所闻是作者在静夜所听到的那些细微的声响。

师:所见突出了环境的艰苦,那么所闻你们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作者的真切感受吗?生:寂静或恬静师:那为什么作者写了声响呢?生:呃,只有在寂静的环境里才能听得到细微的声响,而且由于是山谷很深,反响回荡,声音自然比较响。

师:作者写静却写了动,这是什么写法?你能说出这种写法的例子来吗?生:是以动写静,侧面描写的手法。

例子:教室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

生:还有就是王唯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的例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深夜的山谷声响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试体会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可以看出作者乐观的生活情趣。

师:不错的,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声响,既要一定的自然条件,比如寂静,更要一个以苦为乐、心态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优美的境界。

正如秋夜的月亮,有人看到团聚,而有人看到了凄凉。

“眼中月是心底月”,你们能明白其中的意味吗?生: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景物。

生:就是老师说过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很好。

罗丹有一句著名的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生:(齐)“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正是。

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大自然当中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我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并把别人的优点变为自己的优点,这就是创造美的行动!师: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生:表现了山的高大险峻,这样更突出了翻山的艰难。

生:突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老师也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往往要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在以后的阅读理解中,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的!三、教学反思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