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师的典故
尊敬师长的历史典故
尊敬师长的历史典故故事一:程门立雪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学者叫程颐,是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程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许多人慕名而来求学问道。
有一天,一个叫杨时的学生来拜见程颐,有问题要询问。
不巧的是,他来到的时候,程颐正在休息入睡。
杨时怕打扰到老师,又不想放弃求学,便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待。
当时正是冬天,在杨时在门外站立的时候,逐渐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
但是杨时并没有因此离开,而是继续等待。
后来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程颐终于醒了过来。
杨时进屋子的时候,程颐说他在窗外看见了一个雪人,那个雪人就是杨时。
因此便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后人也以此作为尊师重道的典范。
故事二:子贡尊师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倡“有教无类”,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是“七十二贤士”。
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学生,非常出名,叫做子贡。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孔子。
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听到了却非常的气愤,即使那个人在夸自己。
子贡说:如果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一座房子,那老师的房子光是围墙就有十丈那么多,房子则更加得富丽堂皇,一般人没法翻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房子;而我子贡的房子,围墙只有肩高,一眼就可望尽。
接着,子贡又把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这一番话下来,直把对方说得面红耳赤。
故事三:张良拾履张良是秦末汉初的著名谋臣,“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原先是韩国的名门公子,韩被灭后,张良开始他的“反秦”计划。
一日,张良来到下邳的圯水桥,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
那老人走到了张良面前,把一只鞋直接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子捡回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张良当时应该是一脸懵。
尽管老人的语气非常不客气,张良还是下桥把鞋捡回来,然后又替老人把鞋子穿上。
老人穿好鞋,笑着转身走了。
但没过多久,老师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指教,五天后早上到这桥上等我。
中国十大尊师典故
中国十大尊师典故中国有许多尊师典故,这些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以下是中国的十大尊师典故:1. 孔子论语中的尊师敬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崇尚知识,尊重老师。
他的学生中,最得他器重的是曾参。
曾参母亲去世后,曾参泣不成声,孔子安慰他说:“哭泣的时候,时刻说‘她好’。
”曾参虔诚地遵照着孔子的指示,用尊重和感恩的心态对待母亲,这体现了尊师敬道的精神。
2. 孟子悼亡篇中的谦虚尊师:《孟子·悼亡篇》中,孟子谦虚地向长辈请教,他曾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他认为,对待老师,应该怀着敬畏之心,虚心接受教诲。
3. 曹操尊师令曹丕作《典论》:曹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父亲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曹操。
曹丕在继承父业之前,曾拜刘备手下的文学家诸葛亮为师。
后来曹操看到曹丕作的《典论》非常赞赏,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充分体现曹操尊重师长的精神。
4. 王羲之草书蘭亭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在《蘭亭序》中写下“苍颉造字,志在书画,追寻圣迹,欢于激荡,得见卓然人物,若观临绝世也。
”这表达了他对前辈书法家的崇敬之情。
5. 韩愈表白对杂剧创作师陶渊明的尊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刘琨墓表》中表白了对杂剧创作师陶渊明的尊敬之情。
他说:“吾从尚父之宴,讳言杂剧曹刘事。
”这体现了韩愈对陶渊明的崇敬和对学识的敬畏。
6. 司马光尊师尊儒精神: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在《资治通鉴》中赞扬道:“吾尝瞻礼乐,念增益之文,三代之治,各贡其器,而之我者,齐景公也。
”他以对齐景公的学术造诣进行赞美,表达了对师长的尊敬和教育的推崇。
7. 纪晓岚师父: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师父是明代的画家谢恩,纪晓岚十分尊重他的师父,曾说:“吾师之言,必尽吾所能敢行之。
”表达了他对师父的感恩和尊敬。
8. 张衡疏通洪水: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并疏通洪水。
尊师重教的故事典故
尊师重教的故事典故
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故事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孔子的教诲:相传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生有很多成为了后来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非常看重自己的老师,他认为只有通过尊敬老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有一次,孔子听说自己的老师颜回去世了,便极度悲痛,三天不吃饭不睡觉,以示对老师的尊敬和追思。
2.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述了宋代大儒杨时拜见老师程颐的故事。
当时杨时年龄较小,但他非常敬重程颐,因此在程颐门前等待了很久,直到程颐同意他进入书房交谈。
在交谈中,杨时非常恭敬地站在雪地中,直到太阳落山,程颐深受感动,称赞他为真正的学者。
3. 闻鸡起舞: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名将祖逖与老师刘琨的故事。
祖逖和刘琨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们常常一起探讨学问,互相激励。
有一天,祖逖听到鸡鸣,便想起了老师的教导,于是起床舞剑,励志要为国家报仇雪耻。
后来,他成为了东晋的名将,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为人师表:这个故事讲述了唐代大儒韩愈的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他自称为“师表”。
他曾经写过一篇《师说》,强调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呼吁学生要尊重老师。
这些故事和典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尊师重教的重视,也
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的珍视和追求。
古代关于尊师成语典故
古代有很多关于尊师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源于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故事。
杨时为了向老师程颐请教问题,在雪中等待了很久,直到程颐醒来,他才得以请教。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求学的诚意。
2. 一字之师:这个成语源于唐代诗人郑谷的故事。
郑谷在与朋友一起讨论诗文时,发现朋友的诗中有一个字用得不恰当,于是纠正了这个字。
朋友非常感激,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这个故事强调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 孔子拜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谦虚好学的态度,也表现了他对老师的尊敬。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这句话强调了在生活中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这些成语典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强调了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应该对老师表示尊敬和感激之情。
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7篇
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7篇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篇1)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篇2)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有关名人尊师的故事(篇3)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尊敬老师的故事
尊敬老师的故事尊敬老师的故事(通用6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尊敬老师的故事(通用6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尊敬老师的故事篇1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十分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取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诫子女必须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样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能够坐轿后,其它官员不好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之后,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尊敬老师的故事篇2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尊敬老师的经典故事大全
【导语】⽼师,是⼈⽣中最不可或缺的⼈物。
他在知识上充实我们,在精神上完善我们。
所谓师者如⽗,⽼师就如同我们的⽗母⼀样,他将⾃⼰最美好的年华都倾注在他的学⽣⾝上。
下⾯是⽆忧考分享的尊敬⽼师的经典故事⼤全。
欢迎阅读参考!1.尊敬⽼师的经典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他对⽼师⼗分尊重,⼀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场⼤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师请教⼀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起去程颐家⾥。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师的午睡,便⼀声不响地⽴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雪,越下越⼤。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冻得他们浑⾝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帅的优良品德,⼀直受到⼈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向⽼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来向他求教的⼈,都不远千⾥地来拜他为⽼师,⼤家尊称他为“龟⼭先⽣”。
2.尊敬⽼师的经典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位皇帝,是我国历⼀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教育⾮常重要,认为教诫太⼦诸王是“当今⽇之急”。
因此,他给⼏个⼉⼦选择⽼师都是德⾼望重,学问渊博的⼈。
⽽且,⼀再告诫⼦⼥⼀定要尊重⽼师。
⼀次,太⼦的⽼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也是诚惶诚恐的。
有关恭敬的名人故事
有关恭敬的名人故事1、【程门立雪】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写的很好。
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3、【鲁迅教子】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
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
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
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4、【女王敲门】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
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古代尊敬老师的历史典故
古代尊敬老师的历史典故古代尊敬老师的历史典故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
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
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
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
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
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程门立雪:宋代有一位名叫杨时的学者,他去拜访老师程颐,当时程颐正在睡觉,杨时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就站在门外等候。
程颐醒来后,发现杨时已经在门外等候多时,身上已经落满了雪。
程颐非常感动,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杨时。
2. 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学习和尊敬师长。
有一次,他专门去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关于道德和人生的问题。
老子非常欣赏孔子的谦虚和求知精神,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解答。
3. 子贡尊师: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
有一次,鲁国的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立刻去找那个大夫理论,要求他收回自己的话并向孔子道歉。
子贡的行为得到了孔子的赞赏,他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
4. 张良拜师:张良是汉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让他捡起自己故意扔在地上的鞋子,并要求他穿上。
张良虽然感到委屈,但还是照做了。
老人后来又让他五天后再来,结果张良迟到了。
老人再次让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早早地就到了。
老人最终认可了张良的诚意和耐心,并传授给他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张良后来成为了刘邦的重要谋士,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强调了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虚心学习,老师也应该用心教导学生。
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推崇和传承。
尊师重教的成语典故
尊师重教的成语典故
导语:尊师重教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尊师重教的成语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尊师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
成语典故: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
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成语出处: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
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尊师重教的成语典故]。
感恩老师典故
感恩老师典故1.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2.毛泽东让老师坐上席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
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
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
”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
”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
3.彭德怀穿便服会见老师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
”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
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历史典故三则
三一文库()〔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历史典故三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并不仅仅指教你书本知识的职业教师,讲授知识,只会记得一时,而育人之理,却使人受益终身。
为人师表,答疑解惑,则为老师。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历史典故▲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
尊师重道成语典故
尊师重道成语典故以下是 7 条尊师重道成语典故:1. “程门立雪”。
你知道吗,杨时和游酢去拜见宋代理学家程颐,正遇上程颐坐着打盹儿,他们俩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这一等呀,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都已经一尺厚了。
这得是多么尊重老师呀!你想想,如果是你,你能做到这样吗?那在学习中,咱们是不是也该对老师保持这样的敬重呢。
2. “子贡结庐”。
子贡这家伙啊,可真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呢!孔子去世后,子贡竟然在孔子墓旁搭建草庐,住了六年啊,这得多深的感情呀!哎呀,就好像你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一样珍视呢,咱们对待老师也应该像子贡对待孔子一样啊。
3. “张良拜师”。
张良为了拜师黄石公,那可是恭恭敬敬呀!黄石公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张良乖乖地就去捡回来并且给他穿上,丝毫没有不耐烦。
你看人家这态度,咱不得学学吗?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呢?是不是也该多一些耐心和尊重呀。
4. “魏昭煮粥”。
古时候的魏昭,为了侍奉老师郭林宗,亲自给他煮粥。
哎呀呀,煮粥可不是个简单活儿呢,但人家一点怨言都没有。
我们对待老师能做到这样体贴吗?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呀!5. “岳飞学艺”。
岳飞知道不?他小时候跟周侗学艺呀,那是特别恭敬又刻苦呀。
老师教给他的,他都认真去学,从不懈怠。
就像我们对老师教的知识,不也应该这样努力去掌握吗?这不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嘛!6. “汉明帝尊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对老师桓荣那叫一个敬重啊,登基后还亲自去拜访老师呢!听听,都当皇帝了,还这么尊敬老师呢!那咱们这些普通人,岂不是更应该尊师啦?7. “陆佃千里求师”。
陆佃为了向王安石求学,那可是不远千里呀!这份求学的热忱和对老师的尊重真是让人佩服啊。
我们要是能有这种精神,还有什么知识学不会呢?我觉得呀,尊师重道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对待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这才是真正的尊师呢!。
尊师重教的故事典故
尊师重教的故事典故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学生应该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将老师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典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故事吧。
第一则典故是关于老子的。
据传,老子在当时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老师。
有一次,他在教授弟子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不太赞同他的教导,便冷笑道:“你好像很少进城吧?”这句话让老子比较尴尬,但他没有动怒,而是微笑着说:“我知道你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评价我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老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更应具备耐心、包容、谦虚等品质,不要轻易被学生的言语所动摇。
第二则典故是关于孔子的。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极其重视教育,曾经有一次,他的学生曾子不小心打破了他的玉杯。
孔子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告诉他这些道理:“玉破于器,音绝于乐,失之者叹,得之者欢。
人生寄于忧患,胜败交困之时,莫亦乐乎?”孔子用这种方式引导曾子,让他明白什么是更加重要的东西,告诉他人生需要包容与理解,需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失败。
第三则典故是关于秦始皇的。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极度重视教育。
有一次,他听说当时非常出色的教师白起在为他国培养人才,便发出了请白起回来任职的命令。
但是白起却拒绝了,对秦始皇说:“臣已经在楚国立下汗马功劳,这是我的责任,现在我在这里也有份责任。
”在白起眼中,教育并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一份责任和荣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教育者必须要以责任心为重,勇于承担自己教育之责任。
可以说,上述这三个典故,都蕴含着尊师重教的深刻内涵。
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而教育者也应当为人们的成长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尊敬老师、重视知识、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尊重老师的典故
尊重老师的典故尊重老师是一种礼仪,那么有哪些典故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尊重老师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尊重老师的典故1: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尊重老师的典故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尊师重道的典故
尊师重道的典故1、子贡结庐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2、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岳飞哭祭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明帝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老师的典故
1、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4、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
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
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
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
刚一跨出房门。
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
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
"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
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5、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
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
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
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
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
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
第二天就要背写。
"老师,这字太难写了。
""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
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
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
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
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
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
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
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
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6、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
张良很不高兴。
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
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
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
过5天再早些见我。
"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
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
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
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
10年之后,兵事将起。
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说完飘扬而去。
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特别高兴。
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