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国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中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公元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权的统一瓦解,多个王朝相继兴起并相互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本文将从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二、政权分裂1. 曹魏的兴起与统一失衡曹操建立的曹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它继承了东汉王朝的遗志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起来。
然而,曹魏的统一并不稳固,后来的曹魏帝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政权分裂的趋势加剧。
2. 三国鼎立与北方民族政权随着曹魏的衰落,东汉的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了两个对立势力:蜀汉和东吴。
三国之间的争斗使得中原地区在政治上更加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崛起,如鲜卑的鲜卑太宰慕容隆建立的后燕以及苻坚建立的前秦,他们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分裂的局面。
三、社会变革1. 经济动荡与土地兼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集中和兼并。
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为地主的佃户,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稳定和农民的痛苦。
2.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这与政权分裂以及土地兼并的情况密切相关。
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许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士族集团的兴起以及士人地位的提高,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变革。
四、文化发展1. 文人墨客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历史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增添了许多文化的魅力。
2. 文化交流的繁荣在政权分裂的背景下,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圈。
南方文化以其温婉细腻的特点著称,而北方文化则更加豪放奔放。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五、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影响,也奠定了后来隋唐王朝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一、背景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该历史时期大致为公元220年至589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官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1. 曹魏政治制度在曹魏期间,官僚制度和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对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魏的中央政府采取罢免和聘任官员,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属地制度。
2. 东晋政治制度东晋的王朝建立于西晋灭亡之后,论文治的实际成果。
东晋大多数皇帝都承袭了文帝模式即亲政,并努力维护中央集权。
3. 南北朝政治制度随着南北分治的出现,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也导致了对社会结构的更多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多地反映了地方政治。
三、文化和艺术1. 曹魏文化曹魏时期的文化是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时期,曹魏时期诗歌学派的出现使文学艺术开始多元化。
2. 东晋文化东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由王朝所决定。
东晋时期文化的发展是数十年的和平繁荣的结果。
3. 南北朝文化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化非常复杂,分化也非常彻底。
南方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北方地区则是儒家思想的盛行。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1. 曹魏经济曹魏时期,中国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农业方面,灌溉水利和土地安排的合理化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2. 东晋经济东晋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制度改革、务本简朴等思想展开的。
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3. 南北朝经济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的战乱和分治会使为曹魏时期的经济繁荣及东晋时期的制度改革逐渐消逝。
南方繁荣的船运经济得到了发展,北方削弱了对中央财政系统的贡献。
五、主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战乱,政治制度变化和文化创新的时期。
一方面,社会阶层也得到了较为微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统一的短暂繁荣也在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长
江
东 海
东
晋
郁
夷
水
洲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的故事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魏、蜀、吳三国时期,以及西晋、东晋、南朝梁、梁、南朝梁、南朝陈、南朝陈、南朝陈、南朝陈、南朝南北朝等多个朝代的更替。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丰富多样,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
下面就魏晋南北朝的故事进行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
一、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
这一时期的故事主要围绕着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展开。
魏国以曹操为首,陆续征服其他诸侯国,最终建立了以洛阳为都城的魏国。
蜀国以刘备为主,后继位的刘禅被魏国所灭。
吴国以孙权为首,经过数次战争,终于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大军困扰了吴国多年的魏国,确立了稳固的地位。
二、西晋: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在这一时期,政治混乱,国力衰退,鲜卑族兴起,各地军阀割据,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西晋的建立标志着中央政权的重新统一,但在安定之后,政府内部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三、东晋: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二个朝代。
在西晋灭亡后,八王之乱爆发,东晋的建立是建立在这些王朝内战的基础上。
东晋时期,外族侵扰频繁,地方割据问题严重,国力减弱。
然而,东晋时期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琅琊派和嵇康的文化流派成为当时的代表。
四、南朝梁、陈:南朝梁和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朝代。
南朝梁由刘宋的前将领萧道成建立,后继任的萧位被陈元光所杀,陈元光建立南朝陈。
南朝梁和陈时期,虽然面临北方北魏政权的侵袭,但南方是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地区,留下了许多壮丽的古迹。
五、南朝宋:南朝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朝代之一。
南朝宋由刘裕建立,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
南朝宋短暂存在,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后,进攻南朝宋,使其灭亡。
六、南北朝:南北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
这一时期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相继建立,北方由于长时间的争战导致本就不发达的经济更加落后,而南方则相对繁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少数民族内迁一. 北魏的崛起⑴族源:①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②汉魏以来游牧于山西、内蒙;③315年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
⑶统一北方: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3.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4.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社会矛盾5.孝文帝自身的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以及冯太后支持6.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目的:缓和尖锐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核心措施) 北1)前提:由于战乱土地荒芜,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主观目的: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制)。
4)土地性质: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下实行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实质)5)作用①对农民:农民得到土地②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并,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 ③对北方经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④对后世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融和封建化;使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2、废除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1)原因:A 、宗主督护制下宗主成为割据势力,宗主隐冒户籍,逃避赋税,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了B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4)影响: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隐瞒户籍状况改变②建立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③户口增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总的历史更替:三国:公元220—280年西晋:公元266—316年十六国:公元316—439年东晋:公元317—420年北朝:公元439—581年南朝:公元420—589年隋朝:公元581—618年详细的历史更替: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洛阳称帝,国号魏。
东汉灭亡,进入三国时期。
(在北方地区)公元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
(在四川云贵地区)公元229年,孙权建业称帝,国号吴。
(在长江中下游的以南地区)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钟会、邓艾攻蜀,蜀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魏灭亡。
建立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大将杜预、王浚等伐吴,吴灭亡。
西晋统一南北。
三国割据的状态正式崩溃,西晋开始短暂的统一。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
公元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俘虏晋憨帝,西晋亡。
北方地区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乱割据,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东晋公元386年,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开始进入北朝时期。
公元534年,鲜卑人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建都长安。
公元534年,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孝静帝,史称东魏,建都邺城。
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建都邺城。
公元557年,由宇文泰建立北周,建都长安。
(公元439—581年北方为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后,建都建康,国号宋,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南朝时期。
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建都建康。
公元502年,萧衍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建都建康。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建都建康。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魏代汉开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立国止,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由于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合称为六朝,所以六朝也被用作魏晋南北朝的代名词。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又加上战乱,使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
但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文学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陶渊明等。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典范。
隋朝隋朝始于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隋文帝),建国隋朝。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后来由于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隋朝止。
隋朝不仅结束了长期分裂与混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四周国家如突厥、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与百济等国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谴隋使最为著名。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发生了许多变革和重大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该时期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处于动乱的时期。
曹魏、孙吴、蜀汉三国鼎立,于晋代灭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南方的东晋则接过了这一江山,北方则是五胡乱华。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民不聊生,各地频繁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二、玄学和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道教崛起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玄学强调思辨哲学,追求玄妙深奥之道,主张远离尘世纷扰,追求灵魂的升华。
道教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文学艺术却蓬勃发展。
以世称“文豪”的曹操、曹丕等人才辈出,他们的名篇不仅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注重自我情感表达与内心体验的描绘,这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佛教将对生命的关怀、修行的方式和世界的解读带入中国,影响了那个动荡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五、道家和儒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和儒家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壮大。
道家借助了玄学的力量,以追求深奥玄妙的道路为核心,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儒家则继续强调了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主张通过道德和礼教的规范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六、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羯族、氐、乌桓等民族纷纷南下入侵,对中原的统治形成了重大威胁。
南方的东晋虽然努力抵抗,但最终没有阻止北方民族的进一步侵略。
但幸运的是,南方政权继承了东晋的江南文化,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混乱的时期。
玄学和道教的兴起、文学艺术的繁荣、佛教的传入、道家和儒家的发展以及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期。
这个时期从220年持续到589年,涵盖了三个朝代:魏、晋、南北朝。
这段时期的纷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一、政治纷争1. 魏晋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纷争就是魏晋之争。
当时的魏国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而晋国也出现了东晋和西晋两个政权。
这两个政权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争斗,势力的博弈使得政治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2. 北南分裂除了魏晋之争外,南北分裂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纷争。
南方的东晋政权和北方的魏政权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对抗和纷争。
南北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二、文化纷争1. 文学思潮的交替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潮经历了魏唐文化和晋唐文化两个时期的交替。
魏唐文化注重技巧和艳丽的描写,而晋唐文化则更加强调内心的独白和感慨。
这两股不同的文化思潮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和对立。
2. 儒道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儒家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追求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社会上形成了两股势力,纷争不断。
三、经济纷争1. 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大的农民和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地方割据的现象日益严重,各地的农民起义也纷纷爆发。
这些纷争使得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受损,给国家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经济衰落和财政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连年的战乱和地方割据导致国家经济衰落,财政危机四处蔓延。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政府不得不对百姓加重赋税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纷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几乎涵盖了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各个方面。
这些纷争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也为后来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跨度大概从220年到589年,历时约36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型。
以下是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一、历史背景1. 魏晋南北朝是三国时代结束后的时期,中国政治陷入了动乱的局面。
2.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央政权的衰落,地方诸侯的崛起,政治分裂和割据现象普遍。
3. 同时,传统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二、政治制度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比较频繁,呈现出演化的趋势。
2. 魏晋时期,官僚制度开始逐渐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等高官相继出现。
3. 随着南北分裂,北方政权逐渐形成军阀政治,南方则有多个政权相互竞争。
三、经济状况1.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一直是社会经济的中心。
在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粮食转向了棉花、茶叶、丝绸等生产。
2. 由于地方诸侯的割据现象普遍,人口流动增加,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3. 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货币、市场和商业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文化思想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的原因,士族文化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思潮。
2.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新的发展,儒学更加注重“内圣外王”,主张以“德性”来统治社会。
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以上是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这个时期的人们,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背景及其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公元280年)至隋朝建立(公元589年)之间的时期。
此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等,南方则有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等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政治特点1. 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北对峙,互不相认。
2. 士族兴起:士族势力迅速崛起,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而皇权逐渐衰落。
3. 群雄割据:各地军阀林立,大小诸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
三、文化特点1. 文人墨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期,文人墨客才子辈出,他们以文学为乐趣,追求自由洒脱、儒雅自持的生活方式。
2. 文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代表作家有曹操、诸葛亮、陆机、左思、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3. 美学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意境美、韵味美,注重艺术表现力和个人感受,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
四、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在南方的江南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与商业渐渐兴起,手工业以丝织业和制瓷业最为发达,商业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社会特点1. 地主豪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的势力逐渐加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2. 农民矛盾:由于战乱频繁,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难,他们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
六、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对唐代的文学以及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
制度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 家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创 新,如九品中正制、府兵制等, 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
鉴和参考。
科技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取得 了重大突破,如祖冲之的圆周率 计算、郦道元的地理学研究等, 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多元文化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得益于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 的吸收和融合,现代社会也应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虽然均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强化。地主豪门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 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 展。城市繁荣,商业街区形成,商品 种类繁多,贸易活动频繁。同时,货 币流通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城 市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的 作用。
文化发展
01
玄学与佛教的兴起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 起和佛教的传播,以及它们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艺术的繁荣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 的繁荣情况,以及它们在文化
发展中的作用。
03
学术思想的演变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 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对文化
赋税制度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也经历了 多次调整。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租调的征收进行了调整,以 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 荣
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无为而 治”,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主义。
三国魏晋南北朝
大江东去的不仅是浪淘尽,也是一个时代,一个个霸主的离去。三国如同一部说不完的大 戏,没给历史留下太多了遗憾。这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时代。 奸雄 曹操 这个历史上留于浓墨重彩的角色,不知道是因为他的功还是他的过。他都留在史书上,大 多数人都会称他为奸雄,但有多少人看见他的雄才大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 我。这是一种能站立于世界之巅,时代之巅的雄壮大气。历史长流,历代历朝有多少人能 似这方大气与雄壮。 哭出来的 刘备 刘备,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一副慈爱,宽和待人的样子。或许他是这场乱世之争中最佳的 正统,却没有在这场乱中获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我们不得不从刘备自身去看一些东西 ,他固然是正统但他也被这正统受累。在那个年代,礼崩乐坏,何来的正统之正?刘备, 他这巴蜀之地有多少是他自己用能力去真正取得的,或许正如许多史家评述刘备一样这个 皇帝是哭出来的。 固守 孙权 江东或许在那个时代是最好的天然屏障,但也是最好的天然隔绝器。虽然在三国中东吴是 被最后灭的,但我们很难再这历史的轨迹上看见东吴。或许这就是东吴的政策,但我们也 同时能猜测到一点,东吴太过固守。若他能早日走出这种固守,或许他就能与曹一争高低 .
章武元年 (221年) 建兴七年 (229年)
亡国之君
亡年 (265年 46年
刘禅(汉怀 帝)
炎兴元年 (263年) 43年
孙皓(归命 侯)
太康元年 (280年) 52年
随着汉丞相曹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 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 [2]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 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 称魏王,都邺。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 魏臵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 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 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 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 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 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处 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 平了起自淮南的王淩(251年)、毌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 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 名教和欲助毌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蜀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 禅让为名,代魏为晋。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章概要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政权的对峙。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经过了近400年的分化与整合,全国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加强了接触和交流,经济文化特征趋同倾向明显,为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但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并未中断,中原等政权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受全国性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影响,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更多的中原地区汉族迁入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明确虽然全国处于长期割据状态,但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得到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促进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明确中原各政权依然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郡县制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分,明确各民族密切接触交流,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在继承汉代开发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的传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明确这一时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新疆地区的主导思想。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宗教演变,明确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并与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三历史学习中需要了解的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一、政治变革1. 三分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割据的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北方政权:魏国是北方政权的代表,曹魏建立后,形成了以中央集权统治北方的政治体系。
3. 南方政权:吴国是南方政权的代表,孙权建立后,采取分封制度,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形式。
4. 民族大迁徙: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匈奴族等少数民族大举南下,并先后建立了北魏、北董两个政权。
二、经济变革1. 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商品经济:商业经济得到繁荣,市场经济渐渐兴起,商品交换成为经济主要形式。
3. 文物经济:广陵、建业、洛阳等地的文物艺术品制作工艺日益精湛,成为经济增长点。
三、文化变革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等。
2. 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家复兴: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复兴和发展。
四、艺术成就1. 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五石图》、《女史箴图》等。
2. 雕刻艺术: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魏的狮子和佛像等。
3. 陶瓷艺术: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出现了以青绿釉和黑釉为主的陶瓷器。
五、科学技术1. 数学:南北朝时期,数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如《晋书算经注》等著作。
2. 医药学: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得到了发展,如《孙思邈本草纲目》等成就。
3. 建筑工艺:南北朝时期,建筑工艺逐渐成熟,如洛阳白马寺的塔、洛阳龙门石窟等建筑。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西魏—北周(灭于隋)东晋 (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隋(581)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三.特征表现政治①朝代更替频繁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三长直属州郡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⑷迁都洛阳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经济农业: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白瓷(南北朝)商业: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思想:A.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2到5世纪中国经济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主要内容: 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 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
公元2到5世纪中国政治概括
1、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2、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3、北方各族封建化
4、士族门阀与九品中正制
形成: 东汉以பைடு நூலகம்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1)历史根源: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2)政治原因: 九品中正制 (3)政治保障:
衰弱: 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 (1)内因: 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魏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本阶段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 立。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 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 陈)对峙等四个阶段。 阶段特征: 政治: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 经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北方经济缓慢恢复。 文化: 佛教、道教流行。文化承上启下,应用科技发展。 民族: 出现大融合局面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影响: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3)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 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 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 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 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② 北魏的统一
A标志: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B影响: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 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 2、社会改革迫的直接原因 ① 阶级矛盾激化: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 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② 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③ 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B.三长制 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 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 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C.租调制 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粮食, 如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匹)。 作用: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 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 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意义: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 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 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和使无地农民获 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 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 掌机要。 (2)外因:“五胡乱华”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北魏改革、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4、士族门阀与九品中正制 影响: 消极:士族制度的政治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客观作用: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 下,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生产条件较为有保障,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2014广西)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 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 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陈子昂 B.岑参 C C.王维 D.李白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
1.改革背景: ① 北魏的崛起
A兴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东晋 建国 B发展:386年北魏建立;398年迁都平城对外武力征服;对内参照汉族 政权统治方式,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 生(如崔浩);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
D
③意义:
④瓦解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 学著作,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2、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3、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 4、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
(四)手工业及商业发展 1、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2、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 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 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
公元2到5世纪中国文化现象 (3)士人群体形成。 (4)科技文艺: 科学: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 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 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雕刻: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 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公元2到5世纪中国文化现象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 题和缺陷。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 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 家学说即玄学。 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 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 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 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 修”。
(2014重庆卷)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 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 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 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 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B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 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
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倡导个性自由,东晋南朝时 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D.移风易俗 ①特点: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 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 接受汉文化。 ②内容: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③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得到了汉族地主 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