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合和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教学难点:精确测量时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盆等。
2.提前让学生了解时间测量相关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时间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测量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水测量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探索更多的时间测量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教科小学科学下《用水测量时间》word教案教学设计
教
案
样
本/
年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2.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能记录好100毫升水流完所需时间。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水钟图片,每一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一次性杯子、一个量筒、手表或者时钟。
教学过程预设。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探索和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活动充满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计时器、水、容器、滴管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原理讲解、时间换算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用水测量时间。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课时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与反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3课时用水测量时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滴漏实验【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像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板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素材积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热情。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能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容器等。
2.准备实验教材和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教材和课件,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用水测量时间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思考: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测量时间》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主要探究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认识时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受到,能用生活中的现象测量出来,进而感受时间的流逝以及古人对时间的研究的不懈精神。
本节课主要通过认识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认识到用水可以计时的道理。
这一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除日晷以外的另一种测量时间的方法,也将为下一课《我的水钟》制作水钟奠定基础,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导。
根据课标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到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可以用来计时。
2、通过记录100毫升水缓缓漏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感受时间的宝贵。
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滴漏实验,难点是如何使将滴漏中的水滴稳定地下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人类根据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缓漏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感受时间的宝贵。
教学重点、难点:滴漏实验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一个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纸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古时候有用太阳来计时,有用沙漏来计时,有用日晷来计时,今天我们用一次性杯子、铁架台、水(教师呈现材料),能不能制作一个计时工具?学生讨论,反馈,学生边说,教师讲台上边示范。
2、说一说这个装置是怎样来计时的?(看水漏完所需的时间)那么,还缺一个什么工具?(秒表)二、滴漏实验探究(一):测量积聚200ml水需要多少时间1、接下来我们就用这套装置来计时了,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补充计时的注意点:(1)先用手把杯底的小孔用手堵住,再倒水;(2)小组内要有专门的计时人员和观察人员;……2、课件出示实验注意点,学生默看,并讨论组内的分工。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用水丈量时间教学反思_1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用水丈量时间》教学反思《用水丈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同学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身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可是杯子里的水漏不下来了,我没方法,等不到100毫升,只能在接近100毫升时,记录时间。
我认为,这样测出来的时间误差比较大,我估计当同学做这个实验时也要碰到这个问题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课堂上每个组在做这个实验时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杯子中最后几滴水漏不下来,因此,在得到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组与组之间误差相当大,有的组用了150秒左右,有的组用了200多秒。
我问同学:“为什么测10毫升、5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不大而测10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大?”有同学说:“刚开始实验时杯子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压力,滴水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均匀,到了实验结束时,杯子中水的高度低压力小,滴水的速度比较慢。
”我褒扬了这位同学分析的原因。
我让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坚持杯子中水的高度不变的方法?能不能发现更好的方法解决误差问题?同学们又开始实验了,在实验中同学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有的组里采用分工合作的方法,具体做法:一位同学负责在杯子中加水,让杯子中的水始终处在同一高度,一位同学负责观察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时给另一位负责记时的同学提醒和时记录。
有的组让100毫升的水滴到滴不下为止,把杯子中剩下的水丈量一下,大约有6毫升的水滴不下来,接着在杯子中加入106毫升的水重新再做一次实验,这样当杯子中的水滴不下来时,滴完的水正好是100毫升。
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学反思(二篇)
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学反思一在教学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问题衔接、材料的控制保持学生的新异刺激,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提高了他们科学实验的技能;在提问时不急于指名作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思考,有机会经历分析、推想、解释等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心智技能。
活动中孩子们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表述也乐意倾听,体验到学习合作的愉快,也感受到协作的重要、时间的珍贵。
真正把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纵观全课,还有些许遗憾: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依然体现不够,这是因为四十分钟完成这么多活动,无法让学生展开。
我想:是否可以对教材的处理更大胆些,把制作水钟的两课时这样划分:第一课时专门探究影响流速的因素;第二课时再观察制作水钟。
可以直接询问孩子们:“如果我在一个瓶子里装300毫升水,然后在瓶子上戳个孔,让其中流出一百毫升水,会用多长时间呢?”有些孩子或许会猜具体数值,有些孩子则会嚷起来:“那可不一定!得看您戳多大的孔!”“得看您的孔戳在哪?”“得看您的瓶子怎么放?”“得看您的瓶子有多粗”等等,“啊,蛮复杂的呢,说说看,你们认为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就此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整理,然后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
第二课时先观察水钟,回顾前一课所学内容奠定理论基础,然后设计制作,或许也会很轻松。
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学反思二《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己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可是杯子里的水漏不下来了,我没办法,等不到100毫升,只能在接近100毫升时,记录时间。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1 (1)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部分。
1、古代的水钟,通过古代的水钟,了解古代是怎样利用水流来计时的,理解水钟的原理。
2、滴漏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用水钟计时的原理,自行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60滴水的滴漏。
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钟水钟的制作原理。
2、经历记录100M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太阳钟、蜡烛钟、沙漏的原理。
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过移迁,类比的能力,能积极主动来猜想、设计制作水钟。
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水钟测时间的原理。
教学构思:推想古人除了用太阳钟、燃油钟等测时间,还发明了什么样的钟来测时间。
引出水钟。
猜想水钟为什么能测时间且测时更精确的原理。
再观察三幅图了解古人制作出水钟的类型及原理。
再进一步自主探究水是怎样被用来计时的。
从中发现感悟出控制水漏漏出的快慢因素及方法。
教学准备:水钟图片、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杯子、一个100ML的量筒、秒表。
教学流程:一、引入我们在前几节已知道古人利用太阳钟、蜡烛钟、沙漏来测时间,你还想知道研究什么?(评:让学生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符合“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新理念。
)认为古人还可以选用什么来测时间的?你能推想出为什么能用流水来测时间?这种钟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评:建立在蜡烛钟、沙漏来测时间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水钟测量时间进行推想。
符合猜想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理念)。
你想知道古人制作出哪几种水钟吗?他们又是怎样来测出时间的?这节课来探究这个问题,揭开“水钟”的的奥秘。
(评:设疑创设教学情景,激起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释疑的心理状态,他们会带着问题与急切的求知欲会自愿、主动地对水钟展开自行设计、自行探究,想法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由“知识为中心,转化为问题为中心”,在问题情景中产生灵活、广泛的知识、方法、技能的迁移。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3.用水测量时间【教材简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下《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3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时间测量。
“根据滴漏实验理解水能用来测量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难点在于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寻找原因,寻找原因,尝试改良,尝试改良,尝试改良,从而了解从而了解古人是如果设计水钟来计时的。
本课内容有两个部分,本课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古代的水钟,古代的水钟,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两种类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两种类型的水钟,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利用流水来计时的。
第二部分:滴漏实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器材选择和探究实验都做了调整: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器材选择和探究实验都做了调整:一、器材选择:选用30毫升针筒和孔径大小不同点胶针管组成滴漏装置来替代书本中的滴漏装置,替代书本中的滴漏装置,不仅省去了原器材需打孔的麻烦,不仅省去了原器材需打孔的麻烦,不仅省去了原器材需打孔的麻烦,更方便学生操作,更方便学生操作,更方便学生操作,也也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二、探究实验二、探究实验: :测量从30毫升水每流出10毫升用时,通过比较每阶段10毫升的流出时间,逐步引导完善概念的形成:相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用时一样。
一样。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了,已经知道太阳钟之所以能够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
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
可是太阳钟只能白天使用,那晚上和阴天怎么计时?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学生并不陌生,但对其认识并不全面,在学生潜意识里,在学生潜意识里,水流的速度可能是等时性的,水流的速度可能是等时性的,水流的速度可能是等时性的,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何用流水来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以及不同的计时方法。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
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定位在滴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影响的重要基础。
上完这课后,我对这堂课实行了深刻地反思。
本堂课主要内容就是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但是因为主次之分,为了学生能充分的实行探究实验,我在介绍古代水钟的时候使用了视频手段比较直接和直观,简短地带过了。
然后通过寻找两个水钟共同点过度到滴漏实验,通过滴漏100ml,测得的数据,学生不难发现各个小组的数据不一样,从而推测出可能与漏孔大小相关,继而学生推测积聚10ml 和50ml水需要多少时间,学生会通过刚才测得的100ml水的时间的比例来推测,但当实验结果出来时,有些小组会发现真实结果跟预测结果很接近,但是当汇总的时候发现很多小组都有这种现象,这就不是一个偶尔现象,这时差生了各种猜测,实验误差,水量多少等等。
这时学生对滴漏实验的研究兴趣充分激发了。
这时我让他们猜测300ml水全部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有些同学有些迫不及待了,但猜测还是不敢怎么猜,不过有些小组已经意识到水量多少或者水位高低会有影响,所以在测得300ml水的结果时,有些学生比较接近,有些比较差的远。
实验数据的分析是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不过我在课中还有做的不够,没有具体到各组数据的分析。
在完成滴漏实验后学生不能发现“水流速度先快后慢”的现象,这时我提问“如何改进”学生会回答持续加水。
有了这个概念也为下一堂课制作水钟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但是因为我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很到位。
当孩子们没有得到我预期的答案时,我心里有些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我想,这跟平时的积累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朝这方面去努力。
小学科学_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学_⽤⽔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学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标】科学知识在⼀定的装置⾥,⽔能以⽐较稳定的速度往下流,⼈类根据这⼀特点制作⽔钟⽤来计时。
科学探究记录100毫升⽔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100毫升⽔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流完需要的时间。
初步理解流⽔为什么能够⽤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态度认识到细⼼观察的重要性。
发展研究计时⼯具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是⼀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时间测量⼯具的发展史,知道使⽤⼯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引导学⽣仔细认真地观测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正确完成第⼀次滴漏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每⼈课前收集各种⽔钟的资料与图⽚2.每个⼩组⼀个能容纳300毫升⽔的塑料瓶⼦(瓶盖上扎的⼩孔以直径2毫⽶左右为宜,孔内插⼊笔芯,笔芯外套上细橡胶管),⽵夹⼦,⼀个量筒,铁架台,⼀个透明⽔杯,秒表。
【教学流程】介绍古代⽔钟引出滴漏实验。
滴漏实验探究滴漏规律。
利⽤滴漏规律探求古代⽔钟奥秘。
【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晷、圭表,它们是利⽤光影有规律的运动来计时的,但阴⾬天和晚上不能⽤,你知道古⼈还有哪些计时⼯具?古⼈还曾经⽤流⽔来测量时间,这种计时⼯具叫⽔钟。
(板书课题:⽤⽔测时间)⼆、认识古代⽔钟课前让⼤家搜集⽔钟的相关资料进⾏学习,现在我们⼀起来交流⼀下。
课件出⽰古代两种类型的⽔钟:谁能说说这两种类型的⽔钟时如何计时的?结合学⽣的回答教师梳理:古代⽔钟类型(受⽔型⽔钟、泄⽔型⽔钟)泄⽔型:利⽤⽔下降了多少来计时。
受⽔型:利⽤⽔上升了多少来计时。
古⼈是怎样想到⽤流⽔来制成计时⼯具的?流⽔有规律吗?⽔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钟”的制作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我们沿着古⼈探索的⾜迹⼀起研究⽔钟的秘密吧!三、滴漏实验1.这是⽼师制作的⼀个简易的⽔钟模型,⽤它来做什么呢?(课件出⽰)在瓶⼦中装300毫升⽔,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需要的时间,重复观察⼏次,每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2.为了测量规范准确,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学⽣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松夹⼦和计时要做到同步。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相同装置同等水位流出等量水用时一样。
过程与方法:1.探究记录100毫升水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2.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并实际测量。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2.对科学探究提出有依据的猜测,对研究数据和结论提出质疑3.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流水计时的原理。
难点: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尝试改良。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透明的矿泉水瓶(教师课前已经在瓶盖扎了一个小孔、已经去掉底部)、胶带、铁架台、量筒、秒表。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练习秒表的使用①功能键:把功能调到计时状态(0:0000)。
②计时和暂停键:开始计时,暂停计时。
③复原键:将计时状态复原(0:0000)。
一、视频引入师播放视频:水钟。
生观看视频。
师提出问题:你从视频中获得了什么信息?(预设:(1)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它是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
(2)根据等时性原理来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
(3)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4)利用水流,也可以计算时间,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时间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
)师引出并板书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二、认识古时候的水钟1.阅读资料师:古时候,人们用水来测量时间,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古时候的水钟。
师出示资料:①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抱着箭杆,箭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2024年《测量》教学反思
2024年《测量》教学反思2024年《测量》教学反思1《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己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可是杯子里的水漏不下来了,我没办法,等不到100毫升,只能在接近100毫升时,记录时间。
我认为,这样测出来的时间误差比较大,我估计当学生做这个实验时也要碰到这个问题。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课堂上每个组在做这个实验时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杯子中最后几滴水漏不下来,因此,在得到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组与组之间误差相当大,有的组用了150秒左右,有的组用了200多秒。
我问学生:“为什么测10毫升、5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不大而测10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大?”有学生说:“刚开始实验时杯子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压力,滴水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均匀,到了实验结束时,杯子中水的高度低压力小,滴水的速度比较慢。
”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分析的原因。
我让学生们想一想,有没有保持杯子中水的高度不变的办法?能不能发现更好的办法解决误差问题?学生们又开始实验了,在实验中学生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有的组里采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具体做法:一位学生负责在杯子中加水,让杯子中的水始终处在同一高度,一位学生负责观察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时给另一位负责记时的学生提醒及时记录。
有的组让100毫升的水滴到滴不下为止,把杯子中剩下的水测量一下,大约有6毫升的水滴不下来,接着在杯子中加入106毫升的水重新再做一次实验,这样当杯子中的水滴不下来时,滴完的水正好是100毫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学问,是生活数学的表达,它的学习对同学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根底,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教版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学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育同学数感,并提高同学的心酸力量,3、通过计算培育同学思维的机敏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机敏解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根底练习1、口算120+6080+1020+5070-2060-3090-602、连加连减口算3+2+41+3+47+2+1010-5-26-2-315-5-2指明同学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
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今日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究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2、根底练习。
出示第四题根底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2)比拟上下两题,你发觉了什么(3)小组争辩,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师仿照售货员一个同学上来仿照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后要求同学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同学的口头表达力量。
(2)依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3)口头列式,并答复。
(4)全班反应,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三、稳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念和它交上好伴侣吗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日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教科版
(封面)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教科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学目的:1、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2、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能记录好100毫升水流完所需时间。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水钟图片,每一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一次性杯子、一个量筒、手表或者时钟。
教学过程:一、引入·你们觉得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流水可以作为计时的工具吗?古代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利用流水制作了计时工具。
二、探究过程1、认识两种类型的水钟。
·出示古代水钟的图片,观察古代的水钟构造。
·小组讨论这些计时工具是怎样计时的。
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泄水型水钟、漏壶: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根据水面的变化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2、滴漏实验。
·古人是利用了水的流动来制作计时工具的,现在这个一次性杯子中有100毫升水,如果在杯底扎个小孔,使水缓缓地往下流,你觉得流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每个小组在杯底用针扎个小孔,测量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用同样的装置,当量筒里的水积聚到10毫升时,你们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试一试,你们的推测正确吗?·如果现在把小孔变得更小,使流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同样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怎样变化?·是时间放慢了吗?·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么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我们能控制时间的快慢吗?3、课后拓展。
怎样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三、小结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花坪完小黄莉《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内容。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初步认识古代水钟,同时还提出“古人是怎么利用流水计时的呢?”这一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经历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过程中,建构起“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概念,所以可以用水来测量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推测、验证分别积聚10、20、3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让学生理解作为一个科学家猜测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与古人同样的问题,在这样的装置中,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从而让学生想办法,也是与古人同样的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解决了先快后慢这一问题,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
也直接导向下一节课“制作水钟”。
科学教学主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我让学生们先讨论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让他们先明白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方法,操作起来就会有实效。
讨论之后,让学生们自己分工,每个人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很重要,应做到简洁明了。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自己在科学教学方面相差甚远。
作为一个科学老师的我,让我感觉到科学教学的压力、科学知识的匮乏。
尽管如此,我会尽我所能,采用各种方式不断地学习、请教,努力的上好科学课,认真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3.3 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3课。
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
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同时我们人可以决定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多少事情,但时间的快慢我们是不能控制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帮助学生形成观念性概念。
本课的教材内容是首先介绍古代的水钟,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然后是实验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光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教材做以下改进,一是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在一个容器里,完全流完100毫升的水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建构起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的观念,反而是形成了水的运动是不等时的的观念。
我的改进是:在容器里盛多于100毫升的相同水位的水,通过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是将教材进行了整合,把实验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放在了第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水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使水的流速保持不变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再来理解古代的水钟,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了。
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并用实验验证,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
而古人克服了这些困难,发明了水钟。
把“古代的水钟”这部分内容放在了本课教学的最后,有了经历古人制作水钟的过程,再来理解两种类型水钟的计时原理就容易多了。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_教科版《用水测量时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刻》单元的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通过了多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
最后的结果还算比较顺利。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依旧有欠考虑的地点。
第一,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可不能往下流了。
其次,让学生依照流完100毫升水的时刻来估量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刻有难度。
流出10毫升水的时刻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
把书上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整合。
我的改进方法是:在一个漏杯里装200毫升水,然后分别测量积聚50毫升、100毫升和150毫升水的时刻。
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刻差不多相等的概念。
再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阻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
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让学生摸索,既然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那古人又如何能用水来测量时刻呢?从而引出对古代水钟结构的分析。
有了前面的探究,小孩们专门快就明白了,原先古人是想方法让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来保持水流速度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充分的时刻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实验前,我先给小孩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让他们讨论如何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
小孩们说了专门多,专门提到了那个实验必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如此,,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小孩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看……每个小孩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幸免了以往实验中一人动手其他人无事可做的现象。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确实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课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关心学生更好的把握操作方法,我利用了课件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专门好的把握了实验方法。
然而由于我上课时有些紧张,因此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专门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设计合和反思
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作者及工作单位洋县槐树关镇中心小学景婷
教材分析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
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同时我们人可以决定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多少事情,但时间的快慢我们是不能控制的。
学情分析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学生的总体还是不错的——上课学生思维较活跃,一半的学生理解能力强,知识掌握较好,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成绩差,不愿意动手,思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2、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