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 音韵产生后,逐步成为传统语音文字中的三门学 科之一,历代统治阶级,以诗赋举士,又促进其 发展。
• 五∙四以后,科学思潮兴起,人们使用西方语音学 理论,分析汉语音韵,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通。
• 目前,汉语音韵已纳入历史语音学研究范畴,成 为我国乃至国际研究汉语必不可少的学科。
三、音韵学的功用
•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 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 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 作用是多方面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 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一、汉语音韵的结构特点
• 首先分析汉字字音。汉字语音经音节为单位, 一 个汉字是一个音节,由于轻音,儿化,两个汉字 一个音节的情况也存在。
• 另有合音词:如不用——甭;不可——叵;之于 ——诸等。
• 传统音韵分析汉字使用声韵:分声、韵、调三部 分。
二、声、声纽、字母
• (一)、古人对声、声母概念的认识 • 古人所谓“声”,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 其次:声母并非全由辅音充当,如零声母,但不 能是零辅音。
• 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 纽”。
• 清末,人们把声母称作纽(取“枢纽”意), 或称音纽、声纽。
• 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 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去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送气音与不送起音
按照发音时气流的强弱,可把塞音和塞擦 音分成送气音和不送气音。鼻音、边音、擦音 等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别。 送气音。送气音指发音时气流比较强的塞 音和塞擦音,如p、t、k、q、ch、c。 不送气音指发音时气流比较弱的塞音和塞 擦音,如b、d、g、j、zh、z。
普通话声母的发音
(二)复元音韵母
由两个以上的元音组成的韵母是复元音韵母,普通话中 可分为两类:
1、二合元音 2、三合元音 1、二合元音 由两个元音组成的韵母是二合元音韵母,又可分成两类, 即 前响二合元音 后响二合元音
(1)前响二合元音 前一个元音开口度比较大、比较响亮,而后一个元音开口度比较小、
若”、“仍然”。
j [ ]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面前部抬起,顶住硬腭前部,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
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打
开,形成一条缝隙,气流摩擦而出,形成先塞后擦的发音。例如“基建”、“家
具”。
q [ ]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根翘起,顶住软腭,形成阻塞;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
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根与
软腭突然离开,气流爆出而发音。例如“更改”、“光顾”。
k [k ]舌根、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g[k]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苛刻”、
“快看”。
h [x]舌根、清、擦音。
(2)舌位前后 按照舌位的前后,可以把元音分成三类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a、前元音 发音时舌位靠前的元音。 普通话中有i[i]、ü[y] 、ê[ ] 这样三个前元音单韵母。 b、央元音 发音时舌头自然放平,由舌头中部起作用而发出的元音。 普通话中有a[A] 这样一个央元音单韵母。 c、后元音 发音时舌位靠后的元音。 普通话中有u[u]、o[o] 、e[ ]这样三个后元音单韵母。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韵镜》、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 《古今韵会》、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 人李元《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 浊、次浊四类。 每类包括的声母如下: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 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 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 来日
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无名氏的《四声等子》 分为五类,将全浊声母分为全浊和半清半浊, 半清半浊指浊擦音邪、禅。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如: 都类:都丁多当得德东 古类:古公过各格兼姑佳乖 居类:居举九俱纪几规吉诡
需要指出的是,声类与声母不完全相同,一 个声类有时是一个声母,有时是一个声母的条件 变体。 具体情形将于第三章《广韵》的声类和声母中介 绍。
二、关于声母的分析 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 音、舌面音和舌根音。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清指什么。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五音、七音、九音对三十六字母的具体分法见 图1:
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 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 (1)从形成阻碍的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 母进行分析
最早从成阻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母进行 研究的学者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他在《通雅》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
16
语言的共时平面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因素的
积淀,并不是所有的音都是处于一个层面的,有的音
比较新,有的音比较古老,有的词是新词,有的词是
古语词,有些句式是新的,有些句式是古老的,所以
共时的语言平面是凹凸不平的。描写一个方言的共时
语音系统,实际上也是在做历史音韵学的工作,因为
一个方言内部的各种语音特征并不都是处在同一个层
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
究。
.
12
学习音韵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 变化状况。了解汉语语音过去的面貌,有助于我们认 识今天汉语方言分歧的现象。对汉语方言现象有一个 清晰的历史规律性的了解,是研究方言必不可少的方 面,没有音韵学的帮助,这种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各地方言演变的速度有快有慢,通过排比同一音 类的不同音值表现,就可以为方言语音的历史发展理 出一条线索。
汉语音韵学
.
1
本课程参考书目
• 丁声树、李荣1984《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 版社。又载《方言》1981.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4《方言调查字表》, 商务印书馆。
•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 林焘、耿振生2004《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罗常培1962《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被切字 ← 反切上字 + 反切下字
都[tu55] ← 当[t N] 孤[ku55] 切
又如:眷,居倦切;康,苦冈切;哀,乌开切。
根据这个原则,被切字跟反切上字必双声,跟反切
下字必叠韵。
.
23
唐代以前,人们使用反切时,多用“反”。如
“訇,呼弘反”(《玉篇》),当然也偶有用“切”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一、音韵学常识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分期时间代表音系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
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音韵学课件 第1讲 绪论
使用某些工具书的需要
☆明清时期编制的一些工具书,有不少是按三十六字 母编排的,如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还有的是 按“平水韵”106韵编排的,如《经籍纂诂》、 《佩文韵府》等等;这些工具书有的已经有了现代 人编制的笔画索引,但有时仍需要按音序查检,比 如对一个字的笔画不能准确把握时,就非用音序法 不可;这就需要掌握三十六字母和“平水韵”106 韵了,要准确理解和掌握三十六字母和“平水 韵”106韵,就要学习音韵学了。
多思考,多记忆。
☆☆对音韵学的种种问题要勤于思考,对一些优秀 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的知识要多记忆,例如,经过 历代学者不懈努力考订出来的上古韵部的归字情 况,要下功夫记忆,记住这些,在阅读《诗经》、 《楚辞》、《论语》等先秦时期的诗文时,才能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像古代韵文押韵问题,古籍 中的同音通假现象等等。
音韵学选修办法
6.我不支持有的同学混成绩的 做法,上学期开“汉语史” 选修课,有90多人交了作业, 只有40多人有成绩。
7.不选的可以来听课,选修的 一定要按时听课。
参考书问题
1.建议使用《汉语音韵学论纲》,我注意以下问题: A. 注意基础知识的介绍。(说明) B. 注意研究历史,研究过程的介绍。(说明) C.注意各家不同观点的比较,择善而从。(说明) D.注重应用和联系现代汉语的实际,注重古今比较。
第一讲 绪 论
1.什么是音韵学? 2.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3.音韵学的功用。 4.怎样学习音韵学? 5.音韵学选修办法
1.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 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2.传统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传统音韵学有三个分支学科,即 “今音学”、“古音学”和 “等韵学”。
等韵学
“等韵学”是古人研究汉语语音的 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其内容 和现代汉语语音学相似。早期 “等韵学”是配合《广韵》的, 可以视为对《广韵》的一种研究。
音韵学课件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一导语/引言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音韵学,质言之,即中国传统语音学章太炎《国语学草创·序》有言: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二什么是音韵学(一)音、韵→音韵《说文解字·音部》:音,声也。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
从言含一。
凡音之属皆从音。
於今切。
《说文解字·音部》新附字:韻,和也。
从音員声。
…古用均。
音+韵→音韵两字连言,词汇化,指称中国古代语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
(二)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1、音韵学的发展①古代典籍中对汉字读音的描摹:▪急言、缓言、急气、缓气、长言、▪短言、闭口、横口▪声同、声近、读若、读如②汉末至魏晋时期,反切的创制和音韵蜂出局面的形成:▪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沈约的《四声谱》③汉魏六朝时期“音义”类著作的勃兴④中古音的代表韵书——《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36字母/等韵学的兴起)⑤反映近代口语语音系统的韵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⑥汉语古音学的历史发展——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叶音”说兴衰的历史轨迹:魏晋六朝的“协韵”——唐人继之——朱熹的“叶音”说)2、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三、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分布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概念•汉字的字音和汉语的音韵结构+国际音标IPA •反切•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有关声调方面的概念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切韵》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广韵》的版本和编排体例•展示《广韵》音系的等韵图•《广韵》的声韵系统•中古音系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比较•《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上古音研究概略•“协韵”说与上古音研究的开端•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的语音系统•上古音知识的运用《广韵》以后的韵书与近代音研究•后出《广韵》系韵书与平水韵、词韵•《中原音韵》音系与反映近代音的韵书+ 近体诗格律四、音韵学之功用(见《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結構:輔音 + 元音 + 輔音 + 聲調
例:賓 pin
可以沒有
必須有
批
因
衣
pi
in
i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1.音節(二)
漢語音節結構⑵: 可以是複元音
結構:輔音 + 元音 + 輔音 + 聲調
只能是單輔音
衣
鴨
腰
賓i
ia批
i因au
pin
pi in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2.聲母(一) 聲母和韻母的位置: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第二節 語音學知識復習
一.普通語音學知識復習 二.現代漢語語音知識復習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第二節 語音學知識復習
一.現代漢語語音知識復習 1.音節 2.聲母 3.韻母 4.聲調 5.現代漢語的方言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1.音節(一) 漢語音節結構⑴:
音質
音高
音素是語音從音質角度劃分出的最小單 位。
語 音i 學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4.音標(一) 音標是記錄語音的符號。
音標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注意國際音標符號的區別特徵:
是元音,
是輔音
《音韵学》课件第1章第2节
4.音標(二) 寬式標音(標示音位)
iAn An iA
Ang
本課程使用國際音標,以下不再加“
n) 彎:(wA# uan55
烏:(wu u55
n)
#)
y和w的作用是分割音節,它們有時候
表示了一個音素,如“煙”和“彎”的
拼音;有時候沒有表示音素,如“淵”
和“烏”的拼音。
汉语音韵学课件
[ts‘](之韵):词辞祠
平 洪 邪[z] 平 [s](支韵):随隋 仄[s]:似(上)颂(去)俗(入) [ʨ‘]:(尤韵):囚泅
细
[ɕ]:(其他韵):斜详旋寻
仄[ɕ]:绪(上)谢(去)席(入) (例外:彗[xuei51])
[tʂ‘]:成承丞酬垂 平 禅[ʑ] 仄 [ʂ]:社(上)树(去)石(入) 洪[x]:华祸憾合 匣[ɣ] 细[ɕ]:嫌限巷协 俟[] 仄[ts]:俟涘竢 平[tʂ‘]: [ʂ]:时殊谁韶 [tʂ](职韵):植殖埴
第六章 《广韵》音系与普通话 音系的对应
讲述《广韵》音系与北京话音系的 对应,阐明语音变化的规律,掌握 历史语音变化观察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节 古今音系对应的理论认识
我们学习音韵学,学习古音,目的是为了古 为今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透彻地了解 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我们通过《广韵》和普通 话语音系统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上认识现代汉语 语音结构的特点,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历 史来源,寻求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 做好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性的工作。对方言区的 人来说,可以利用音韵学的知识,运用语音演变 的规律,寻求自己的方音和普通话对应关系,更 好地学习掌握普通话。因此,进行语言历史的比 较研究是很重要的,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结: 这三类十个全浊声母,在现代方言里有种种 情况。一般北方方言跟普通话变化一样,浊塞音 和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但在南方方言 中,则有全部变为送气的,也有全部变为不送气 的,如“爬”“罢”二字都属並母,一平一仄, 广东梅州市的客家方言,全部变为送气的清音, 即[p‘a],而湖南的长沙方言,则全部读为不送气 的清音,即[pa]。(当然两字的声调不同)另外 有些方言基本上保存了古代浊声母,如吴方言和 一部分湘方言。
音韵学概述分析共55页PPT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顧炎武的十部
1、東冬鐘 江; 2、脂之微 齊佳皆灰咍,支半,尤半; 3、魚虞模 侯,麻半; 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 寒桓刪山先仙; 5、蕭宵肴豪 幽,尤半; 6、歌戈,麻半,支半; 7、陽唐,庚半; 8、耕清青,庚半; 9、蒸登; 10、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谐声字: 非(非)——悲(帮) 分(非)——扮(帮) 反(非)——版(帮) 甫(非)——捕(帮) 发(非)——拨(帮) (2)“敷”古读作“帮”或“滂” 《诗》: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帮)政”。 实行政令很宽和,百样福禄就会汇集。敷,传布,施行。 优优,宽和的样子。
《诗》:铺(滂)敦淮濆。《释文》:“《韩诗》作敷。” (3)奉、非、敷古读作並 《诗》: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奉) 服 ” (4)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水即门(明)水也。 谐声字:文(微)闵(明) 亡(微)氓(明) 这些材料说明什么?请同学思考回答。
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反映了清人对上古声调 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意义在于,他能够 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去看待上古的声调。
5、王念孙、江有诰的四声说 主要内容: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每一个字的 声调古今不一定相同。
6、孔广森:古无入声说 孔氏认为上古汉语没有入声,中古的入声是由上古 “短言之”的去声变来的。 孔永:古有四声说 主要内容:上古有四声。认为中古不同声调的字在 上古一章诗中作韵脚字是异调相押,认为上古四 声同于中古四声,是一种静止的观点。
4、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 段玉裁(1735-1815) 音韻學家、經學家。江蘇 金壇人。字若膺,號懋 (茂)堂。戴震弟子。著 有《六書音均表》、《說 文解字注》等。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三、清代古音学 (一)顧炎武的古音學 • 《音学五书》 • 顧炎武的十部 • 顧炎武的功績
顧炎武
• 顧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音韻學家、 思想家。江蘇昆山人。 初名絳,字寧人,號 亭林。著有《日知 錄》、《音學五書》 等。
《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共五部分。 《诗本音》考订《诗经》韵脚字的本音(上古读音),是最 重要的一部分。 《唐韵正》是用从《诗本音》中考订出来的古音纠正《唐韵》 实际为《广韵》的读音。 《古音表》是反映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结论的图表。分古韵 为10部。
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或者没有 轻唇音、或者没有重唇音。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果, 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音的方言, 而找不到只有轻唇音而无重唇音的方言。 厦门、潮州、福州是其例。 厦门:飞(非)[pe] 肥(奉)[pui] 万(微)[man] 此外,地名的读音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一些地名的读音也是 旁证:费(敷母): [bi] 阿房宫 房(奉母)
段玉裁的貢獻
分支、脂、之。 分真、文。 分幽、侯。 按照遠近關係排列韻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之宵幽侯魚蒸侵談東陽 耕 真 文 元 脂 支 歌
提出“同聲必同部”。
同聲必同部
• 同一聲旁的字往往同屬一個韻部。 如:從“皮”聲的有在支韻(皮陂彼被), 有在戈韻(波頗破),古音同在歌部。 又如:從“台”聲的有在之韻(怡治始), 有的在咍韻(咍殆胎),古音同在之部。 • 《詩經》入韻字有限,可以根據諧聲確定 韻部。
二、清代古音學的前奏
鄭庠 陳第
鄭庠的古音學 鄭庠把古韻分爲六部: 1、 東冬鐘江陽唐庚耕清青蒸登(舉平賅上去入) 2、 支脂之微齊佳皆灰咍 3、 魚虞模歌戈麻 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 5、 蕭宵肴豪尤侯幽 6、 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陳第的古音學
明代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提出: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已經認識到語音是發展變化的。
第五章
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称上古 是对隋唐时期的中古音而言。上古音也称古 音,研究上古音的学问叫古音学。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是韵书和韵图。(请各列举一 部) 研究上古音所依据的材料有: 1、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 2、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谐声系统 3、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等材料。
四、王力的上古韻部系統
王力古韻三十部
王力古韻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的声调
一、清儒對上古聲調的研究
二、近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三、王力的上古聲調理論 四、今人的上古五聲說
一、清儒對上古聲調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陈第、江有诰(早期):古无四声说。 2、顧炎武:四聲一貫说。 四声一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字无定调,一个 字可以根据需要读成几个声调。一是四声可以通 转。 他说:
古无去声说的主要内容: 段玉裁认为中古的去声是魏晋时候才具备的。中古 去声字上古大部分本来读入声,小部分本读平声、 上声。 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 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 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 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 今去者。——《六书音韵表· 古四声说》
三、王力的上古声调理论:长入短入说。
主要内容: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即: 平聲,高長調 → 平聲 舒聲 上聲,低短調 → 上聲 長入,高長調 → 去聲 促聲 短入,低短調 → 入聲 去聲的其它來源
王力的观点实际是段玉裁“古无去声说”的补充 和修订。二者的相同点:都认为上古没有去 声。二者的不同点:段玉裁认为上古只有平 上入三个调类,王力则主张有四个调类。上 古四声不但有音高的区别,而且有音长的区别,长 入声的字由于读音较长,塞音韵尾丢失,变为去 声。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音,如《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4、重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份,文质備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 古文份。” 彬——份 古今异体字。
厦门方言:哲(知)[tiat]
畅(彻)[tioŋ]
池(澄)[ti]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二结论证据充分,已经得到学术界 的公认。 钱大昕还提出: 古人多舌音,指中古的章组声母在上古也读端透定。 古影喻晓匣双声,指中古的影喻晓匣在上古大体相同,古人 不甚区别。 但这些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得出的结论。指三十六字母中娘、日在上古均读作泥。 证据: (1)娘、日归泥 谐声字:尼(娘)——泥 (2)日归泥 谐声字:而(日)——耐(泥) 若(日)——诺(泥) 此结论没有得到学术界公认。
根据王力,中古阴声韵大部分去声字在上古 属于长入,小部分属于平上; 中古阳声韵的去声字在上古全部属于平上。 换个角度:根据王力,中古的去声字有两个来源: 上古的长入和平上。阳声韵的去声字全部来自上 古的平上,阴声韵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上古的长 入,小部分来自上古的平上。
今人的上古五声说: 從《詩經》用韻的情況來看,上古已經有獨立的 去聲,因此,近來有學者主張在王力聲調系統基 礎上加上一個去聲,即上古有五個聲調。
二、近代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1、黄侃:古有平入而无上去说 黄侃把上古声调分为平入两大类,平声指没有 [-p][-t][-k]韵尾的,也叫舒声;入声指有[-p][-t][-k]韵 尾的,也叫促声。
2、王国维:五声说 古音有五声:阳类一,阴类有平上去入四类。 阳类一,指阳声韵的平声;阴类四,指阴声韵的平 上去入四声。共五个声调。
5、照二归精说 近代黄侃提出。指中古的照二组(庄组)在上古读作精组。 证据: 谐声字:斩(庄)——渐(精) 足(精)——捉(庄) 节(精)——栉(庄) 仓(清)——创(初) 秦(从)——臻(庄) 山(生)——仙(心) 连绵字:萧(心)瑟(生) 潇(心)洒(生)
三、上古声母系统 有两派,一派以黄侃为代表: 黄侃古音十九纽: 帮滂並明 端透定泥来 精清从心 见溪疑 影晓匣
王力派: 王力上古31声母: 帮滂並明 端透定泥来 章昌船书禪日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见溪群疑 影晓匣
第二节 上古音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有二: 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 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 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 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 的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