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无舌上音 钱大昕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澈澄娘” 上古没有。 钱大昕称此观点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证据如下: (1)知古读作端、定 《书》曰:笃(端)不忘。《释文》:本又作竺(知)。 《释诂》:竺(知),厚也。《释文》:本又作笃。 (2)澄古读作端、定 谐声字:带(端)——滞(澄) 奠(端)——鄭(澄) (3)彻古读作透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二、清代古音學的前奏
鄭庠 陳第
鄭庠的古音學 鄭庠把古韻分爲六部: 1、 東冬鐘江陽唐庚耕清青蒸登(舉平賅上去入) 2、 支脂之微齊佳皆灰咍 3、 魚虞模歌戈麻 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 5、 蕭宵肴豪尤侯幽 6、 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陳第的古音學
明代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提出: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已經認識到語音是發展變化的。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第五章
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称上古 是对隋唐时期的中古音而言。上古音也称古 音,研究上古音的学问叫古音学。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是韵书和韵图。(请各列举一 部) 研究上古音所依据的材料有: 1、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 2、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谐声系统 3、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等材料。
三、王力的上古声调理论:长入短入说。
主要内容: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即: 平聲,高長調 → 平聲 舒聲 上聲,低短調 → 上聲 長入,高長調 → 去聲 促聲 短入,低短調 → 入聲 去聲的其它來源
王力的观点实际是段玉裁“古无去声说”的补充 和修订。二者的相同点:都认为上古没有去 声。二者的不同点:段玉裁认为上古只有平 上入三个调类,王力则主张有四个调类。上 古四声不但有音高的区别,而且有音长的区别,长 入声的字由于读音较长,塞音韵尾丢失,变为去 声。
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或者没有 轻唇音、或者没有重唇音。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果, 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音的方言, 而找不到只有轻唇音而无重唇音的方言。 厦门、潮州、福州是其例。 厦门:飞(非)[pe] 肥(奉)[pui] 万(微)[man] 此外,地名的读音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一些地名的读音也是 旁证:费(敷母): [bi] 阿房宫 房(奉母)
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反映了清人对上古声调 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意义在于,他能够 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去看待上古的声调。
5、王念孙、江有诰的四声说 主要内容: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每一个字的 声调古今不一定相同。
6、孔广森:古无入声说 孔氏认为上古汉语没有入声,中古的入声是由上古 “短言之”的去声变来的。 孔氏的这种观点至目前谁也没有同意。
王力派: 王力上古31声母: 帮滂並明 端透定泥来 章昌船书禪日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见溪群疑 影晓匣
第二节 上古音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有二: 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 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 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 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 的归字。
四、王力的上古韻部系統
王力古韻三十部
王力古韻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的声调
一、清儒對上古聲調的研究
二、近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三、王力的上古聲調理論 四、今人的上古五聲說
一、清儒對上古聲調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陈第、江有诰(早期):古无四声说。 2、顧炎武:四聲一貫说。 四声一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字无定调,一个 字可以根据需要读成几个声调。一是四声可以通 转。 他说: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3、江永:古有四声说 主要内容:上古有四声。认为中古不同声调的字在 上古一章诗中作韵脚字是异调相押,认为上古四 声同于中古四声,是一种静止的观点。
4、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 段玉裁(1735-1815) 音韻學家、經學家。江蘇 金壇人。字若膺,號懋 (茂)堂。戴震弟子。著 有《六書音均表》、《說 文解字注》等。
顧炎武的十部
1、東冬鐘 江; 2、脂之微 齊佳皆灰咍,支半,尤半; 3、魚虞模 侯,麻半; 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 寒桓刪山先仙; 5、蕭宵肴豪 幽,尤半; 6、歌戈,麻半,支半; 7、陽唐,庚半; 8、耕清青,庚半; 9、蒸登; 10、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段玉裁的貢獻
分支、脂、之。 分真、文。 分幽、侯。 按照遠近關係排列韻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之宵幽侯魚蒸侵談東陽 耕 真 文 元 脂 支 歌
提出“同聲必同部”。
同聲必同部
• 同一聲旁的字往往同屬一個韻部。 如:從“皮”聲的有在支韻(皮陂彼被), 有在戈韻(波頗破),古音同在歌部。 又如:從“台”聲的有在之韻(怡治始), 有的在咍韻(咍殆胎),古音同在之部。 • 《詩經》入韻字有限,可以根據諧聲確定 韻部。
二、近代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1、黄侃:古有平入而无上去说 黄侃把上古声调分为平入两大类,平声指没有 [-p][-t][-k]韵尾的,也叫舒声;入声指有[-p][-t][-k]韵 尾的,也叫促声。
2、王国维:五声说 古音有五声:阳类一,阴类有平上去入四类。 阳类一,指阳声韵的平声;阴类四,指阴声韵的平 上去入四声。共五个声调。
厦门方言:哲(知)[tiat]
畅(彻)[tioŋ]
池(澄)[ti]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二结论证据充分,已经得到学术界 的公认。 钱大昕还提出: 古人多舌音,指中古的章组声母在上古也读端透定。 古影喻晓匣双声,指中古的影喻晓匣在上古大体相同,古人 不甚区别。 但这些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ຫໍສະໝຸດ Baidu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得出的结论。指三十六字母中娘、日在上古均读作泥。 证据: (1)娘、日归泥 谐声字:尼(娘)——泥 (2)日归泥 谐声字:而(日)——耐(泥) 若(日)——诺(泥) 此结论没有得到学术界公认。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近代曾运乾提出。指中古的喻三(云)上古读作匣,中古的 喻四(以)上古读作定。 证据: (1)《春秋左传》:陈孔奂(匣),《公羊》作陈孔瑗 (云)。 谐声字:云——魂(匣) (2)《易》:匪夷(以)所思。《释文》:荀本作弟 (定)。 喻三归匣已经得到公认,喻四归定尚未得到。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古无去声说的主要内容: 段玉裁认为中古的去声是魏晋时候才具备的。中古 去声字上古大部分本来读入声,小部分本读平声、 上声。 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 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 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 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 今去者。——《六书音韵表· 古四声说》
根据王力,中古阴声韵大部分去声字在上古 属于长入,小部分属于平上; 中古阳声韵的去声字在上古全部属于平上。 换个角度:根据王力,中古的去声字有两个来源: 上古的长入和平上。阳声韵的去声字全部来自上 古的平上,阴声韵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上古的长 入,小部分来自上古的平上。
今人的上古五声说: 從《詩經》用韻的情況來看,上古已經有獨立的 去聲,因此,近來有學者主張在王力聲調系統基 礎上加上一個去聲,即上古有五個聲調。
5、照二归精说 近代黄侃提出。指中古的照二组(庄组)在上古读作精组。 证据: 谐声字:斩(庄)——渐(精) 足(精)——捉(庄) 节(精)——栉(庄) 仓(清)——创(初) 秦(从)——臻(庄) 山(生)——仙(心) 连绵字:萧(心)瑟(生) 潇(心)洒(生)
三、上古声母系统 有两派,一派以黄侃为代表: 黄侃古音十九纽: 帮滂並明 端透定泥来 精清从心 见溪疑 影晓匣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音,如《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4、重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份,文质備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 古文份。” 彬——份 古今异体字。
谐声字: 非(非)——悲(帮) 分(非)——扮(帮) 反(非)——版(帮) 甫(非)——捕(帮) 发(非)——拨(帮) (2)“敷”古读作“帮”或“滂” 《诗》: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帮)政”。 实行政令很宽和,百样福禄就会汇集。敷,传布,施行。 优优,宽和的样子。
《诗》:铺(滂)敦淮濆。《释文》:“《韩诗》作敷。” (3)奉、非、敷古读作並 《诗》: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奉) 服 ” (4)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水即门(明)水也。 谐声字:文(微)闵(明) 亡(微)氓(明) 这些材料说明什么?请同学思考回答。
三、清代古音学 (一)顧炎武的古音學 • 《音学五书》 • 顧炎武的十部 • 顧炎武的功績
顧炎武
• 顧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音韻學家、 思想家。江蘇昆山人。 初名絳,字寧人,號 亭林。著有《日知 錄》、《音學五書》 等。
《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 共五部分。 《诗本音》考订《诗经》韵脚字的本音(上古读音),是最 重要的一部分。 《唐韵正》是用从《诗本音》中考订出来的古音纠正《唐韵》 实际为《广韵》的读音。 《古音表》是反映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结论的图表。分古韵 为10部。
• (二)段玉裁的古音學 • 《六書音均表》 • 段玉裁的十七部 • 段玉裁的貢獻
段玉裁的十七部(一)
1、之咍 職德 2、蕭宵肴豪 3、尤幽 屋沃燭覺 4、侯 5、魚虞模 藥鐸 6、蒸登 7、侵鹽添 緝葉帖 8、覃談咸銜嚴凡 合盍洽狎業乏 9、東冬鍾江
段玉裁的十七部(二)
10、陽唐 11、庚耕清青 12、真臻先 質櫛屑 13、諄文殷魂痕 14、元寒桓山仙 15、脂微齊皆灰祭泰夬廢術物迄月沒曷末黠鎋薛 16、支佳 陌麥昔錫 17、歌戈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