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术语整理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曰、七曰、九曰、舌齿曰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 :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 :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 将唇音分为重 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 为九音。
舌齿音 :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 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 发音方法 对 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 [p][ph][t][th][k][kh]舌音、 五J-4音中的齿音分出半 r 匕P 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 、 舌音、r 匕& 齿塞擦音:[ts][tsh][t ?][t ?h][t ?][t ?h] 擦音:[f][s][x][ ?] 鼻音:[m][n][ ?]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 ?][t ?] 送气:[ph][th][kh] [tsh][t ?h][t ?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和擦音。
d 、 j 、 f 、s 、x 和sh 。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 p 、 c 、 t 、 q 、 ch 、k , 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音韵学部份知识点梳理
三、 音韵部分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 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 《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 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 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
(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 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 “宋,读若送”。
喉音
牙音
舌音
齿音
唇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广韵 3பைடு நூலகம் 声母
影馀晓匣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来知澈澄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书禅日
帮滂并明
\
\
三十六字母
影喻晓匣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 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 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
(1)《切韵》: 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 193 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 响深远。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的是语音的发音和听觉特征。
在音韵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了解。
1. 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可以通过改变一个音素来
改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b”和“p”是两个不同的
音素,因为它们可以用来区分两个单词,如“bat”和“pat”。
2. 音位:音位是一组具有相似发音特征的音素。
在某些语言中,两个
不同的音素可能被视为同一种音位,因为它们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3. 声母和韵母:声母指的是一个单词开头的辅音或辅音组合,而韵母
则指单词末尾的元音或元音组合。
例如,在汉语中,“b”是一个声母,“a”是一个韵母。
4. 共振峰:共振峰指声道内共振频率最高处形成的峰值。
这些频率会
受到口腔、喉部和鼻腔等器官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影响。
5. 声调:声调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变化。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可以改
变一个单词的意思。
例如,在汉语中,“ma”可以表示“妈妈”、“麻烦”、“马”等不同的意思,这取决于它的声调。
6. 音位把握:音位把握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地发出某个语言中所有音
位的能力。
这对于学习外语或方言非常重要。
7. 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指的是不同的音素在组合成单词时所遵循的一
些规则。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单词不能以两个辅音开头,因此“bba”这样的组合是不合法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韵学名词解释,它们在研究和理解语音方面都非
常重要。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VIP专享】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5)、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言:隋代杰出的音韵学家,他参考当时颜之推、萧该等学者的意见编成《切韵》 ,对后代音韵学研究影响巨大。
(6)平水韵: 《广韵》206 韵分韵太细。唐代曾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 渊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 107 韵,后人减为 106 韵,这 106 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 做“诗韵”。
(1)声纽:简称“声”或“纽”,即“声母”, 是指位于音节开头的辅音,跟韵母一齐 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音节。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 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 属《切韵》系韵书,分 206 韵,收 26194 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 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与《广韵》互为补充, 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 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 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
(1)《切韵》: 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 193 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 响深远。
7、有关“声”的几个概念: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音韵学的术语
東: 德 紅 切
uN355 + uN35
原因:
古
今
東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陰平 東陰平
平
紅平
陽平 紅陽平
四.反切的局限性(三) 2.反切上下字含有多餘成分
同: uN35
徒 u35
紅切 xuN35
四.反切的局限性(四) 3.切語用字紛繁⑴
→ 都丁多當得德冬(7個)
→ 博北布補邊伯百巴晡方甫府必 彼卑兵陂并分筆畀鄙封(23個)
第二章
音韻學的術語
第二章 音韻學的術語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等韻圖
第一節 反切
一.反切各部分的名稱 二.反切注音的方法 三.反切的優點 四.反切的局限性
一.反切各部分的名稱
被切字 同
反切切上上字字 徒
切語
反切切下下字字 紅 切
二.反切注音的方法
同: uN35
四.反切的局限性(五) 3.切語用字紛繁⑵
冬: 都宗切
端: 多官切
鞭: 卑連切
奔: 博昆切
徒紅切 u + xuN35
哀: 烏 開 切
Ai55
u + Ai55
拼寫時不必標出
三.反切的優點
1.避免了用生僻字給常用字注音 2.可以給所有漢字注音
四.反切的局限性(一)
1.部分反切不能切出現代音⑴ 在第一章第二節中已經介紹了這一現象:
圮
房美切
i214 f + ei214
四.反切的局限性(二) 1.部分反切不能切出現代音⑵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否则无分韵学,又称为声韵学,是研究汉字声旁的科学。
它从音节、母音、声母、韵母、辅音、定调、声调、韵律、音变等方面进行研究,涉及汉语的发展历史、文法构成、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其他特征。
韵母,也称为声调音母,是一种单元,又称为声旁,标示汉字读音中母音部分的内容。
每个韵母由声母和母音组成,构成拼音中的音节。
声母,是构成汉语读音的基本要素。
如果认为韵母是表示汉字元音的字符,那么声母就是表示声调的字符。
声母共有23个,分别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音节,是拼音中音母、韵母等单元的组合。
音节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单位,是拼音文字表达汉语音韵的最小单位。
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按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母音,是一种语音特征,可以独立成音,且有它自身的音质结构,不了DB的变化。
汉语母音共有10个,分别是a、e、i、o、 u、ü、ï、üe、yu、er,其中üe和ü被称为半元音,ü后面可以出现i或y。
定调,是汉语发音教学中较客观表达汉语发音规律的一种方法。
它按音高将汉语九种声调分为“上声、去声、入声、留声”四调,分别用“整、副、会、开”表示。
当发语音时,要以定调为准,说时先决定定调,再改变声调来说出它们的正确发音。
声调,又称时调,是汉语发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按音高变化的等级化表示语言音位的一种规则措施。
汉语有四级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可以用数字1、2、3、4来表示。
韵律,又称音律或诗律,是指汉语语音中所按照一定律则提出的声韵规则。
韵律是汉语语音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数汉字中发音有所依据,规律而且有好记性。
音变,是汉语语音中的一种规律现象,指汉字的读音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音变可以长期变化,也可以短期变化。
音变可以通过音位变化、结构变化、发音变化等方式体现。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ʂ][tʂh][tɕ][tɕh]擦音:[f][s][x][ʂ]鼻音:[m][n][ŋ]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ʂ][tɕ]送气:[ph][th][kh] [tsh][tʂh][tɕ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ʐ]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音韵学常识
第一节音韵学概述一、音韵学的内容(1)什么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音类的分析和音值的构拟。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古人己经作古,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大致可为四个时期:a、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称为古音学。
b、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的《切韵》音系为代表,陆书只存残卷,现存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保存了它的原貌,称为今音学。
c、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它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d、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在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的形式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
如《韵镜》、《七音略》等。
(4)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不同点,一是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二是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
三是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5)音韵学的功用笫一、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例如:“家、见、间、解”等字在有些方言中读“g”声母,古代的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为何不同?第二、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例如:异读词审音问题,缔(di)(ti)二音,《广韵》属霁韵,与弟、第、递同,故读(di);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于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疾有阳平、去声二音,《广韵》秦悉切,属于全浊从母,入声当读阳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等”虽是关于韵腹的概念,但它涉及韵头,而韵头又和声 母有着搭配关系,因此“等”又和声母发生了关系。 “三十六字母”与四等的搭配关系如下: “帮滂并明”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非敷奉微”只和三等韵相配; “端透定泥”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知彻澄娘”只和二、三两韵等相配; “精清从心”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邪”只和四等韵相配; “照穿床审”只和二、三两等韵相配; “禅”只和三等韵相配;
“见、溪、疑”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这种搭配关系客观存在,所以音韵学有“照二、照三”、 “喻三、喻四”之类的说法,似乎声母也分“等”。其实 “等”只是对韵腹的区分,而涉及声母罢了,所以陈澧说: “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
非[]—弗[] 负[]—背 []——阴变入 陟[ ]— 登[] 类[]—伦 []——入变阳 (2)韵尾不变而韵腹变化,称“旁转”。 省[]—相[] 合[]—阖[] ——主要元音舌位升降
“对转”虽属韵尾变化,但入声韵尾变化导致声调变化,即 “入声四派”。
韵是韵部的简称,指形成诗歌韵脚的同一类韵母。李白《早 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jian),千里江陵一日还(h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an)。 “间、还、山”的韵母不完全相同,但能形成韵脚,即属同 一韵——平水韵的“删韵”。
韵和韵母的区别: 第一,韵是类别概念;韵母是个别概念。单个的韵母不能称 韵。 第二,韵包括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和声调,不包括韵 头;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不包括声调。因此,韵 腹、韵尾相同而韵头不同可属一韵,如“间-ian、还-uan、 山-an”,韵头、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却分为不同的韵, 如《广韵》“东、董、送”——“平、上、去”三韵。韵强 调声调相同,而不论韵头;同一韵母则强调韵头相同,而 不论声调。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三、音韵部分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根,音跟”(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
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汉语音韵学的名词术语
• 二百零六韻实际上只有61韵
• 可以看广韵四声韵目表搭配,去声最齐, 60韵,而平声19榛韵,没有去声,所以加 一韵。61韵。
中古佛经对音
四等
• 宋元时代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中, 古人把206韵分配到等韵图的各张图表中, 每张图分配的韵的数字并不相等,而分配 到同一图中的几个韵,又依照四等的不同 而排列。
韵镜
李新魁 韵镜校注,41页
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四等分列的主要根据韵母中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高低前后
四等分列的主要根据
• 清代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 四尤细。
• 洪细主要是指开口度大小来确定,基本正确。 • 洪=开,开口度较大 • 细=闭,开口度较小 • 历史的局限:未能说明一二四等与三等之间介音
• 礼记檀弓下 凡民有丧 扶服救之 奉母
• 左传 晋 士魴来聘 奉母 APEC
• 公羊传 晋侯使士彭来聘 並母
• 尚书 岷山导江 明母
• 史记 汶山导江 微母
• 菢 广韵 ,鸟伏卵。並母 • 孵 奉母 上海温州 bu 福建莆田pu • 伏羲=庖牺 道
• 负=背=倍=陪 • 尚书禹贡 至于陪尾。史记 负尾。汉书倍尾。 • 汉书宣帝纪 行幸萯阳宫。李斐 萯音倍
其实不好区分(喉音一等字,牙音二等字) • 舌音指端透定泥 • 齿音指照穿床审禅 • 唇音指帮滂並明 • 缺乏精组字
• 七音,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 半齿音,半舌音。(详见课本33页)
七音
唇音 唇音重 唇音轻
舌音 舌头音 舌上音
牙音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见溪群疑
宾缤频民 分芬汾文 丁汀廷宁 真 陈纫 經輕勤銀
音韵学术语
音韵学术语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系统的学科,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音韵学术语:
1. 音素: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可以在一个词中进行替换,改变意义。
2. 音节:由音素组成的有独立发音和意义的单位。
3. 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例如字母b、g、m。
4.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例如字母p、k、s。
5. 辅音:在发音过程中口腔和喉咙中产生摩擦、阻塞或者共振,与元音形成对立的音。
6. 元音:发音时口腔空腔中气流基本畅通,基本音色由舌位和口型决定的音。
7. 韵尾:音节的最后部分,包含辅音或者是辅音加韵母的组合。
8. 韵母:由舌位和口型决定的音,一般是音节的核心部分。
9. 韵律:语音的节奏和语调规律。
10. 声调:语音发出时喉咙的高低起伏,用来区分不同词义的音。
11. 声韵学:关注语音的发音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12. 音变:语言中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而导致的语音发生的变化,包括音素、音节和音变规则的变化。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音韵学术语,用于描述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语音规律的研究。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术语整理
[异文](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 还” 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备其事。
” 清·龙翰臣《逆妇姜于齐》:“ 姜何罪?其不氏犹氏也。
姜固为其氏矣。
其或书或不书者,史异文耳。
”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义传疑而并存例》:“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策。
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 管氏 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
”例:《论语》中人名“申枨”,《史记》引作“申党”。
[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译音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如“tank”译成“坦克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金克木 《怎样读汉译佛典》:“这个‘禅’字本来是‘禅让’、‘封禅’,读音不同,后来成了佛教的‘禅’,是个译音的外来语。
”对音在汉语音韵学里,对音是用来构拟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重要材料,对音分为两类:一是用外语对汉语,主要是借词,包括日语、韩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是用汉语对外语,即是用汉字音译外语词,主要是专有名词,包括梵汉对音、藏汉对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对音来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国学者钢和泰。
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刊载了钢氏的《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由胡适译成中文)一文。
051音韵术语
2、平仄 • 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 所使用的字音分为平声和上去 入声两类,平即平声,仄即上 去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 使声调和协,谓之调平仄。 • 平—平 • 仄—上、去、入
2014-7-19 潍坊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第19页
山东成人高教品牌建设专业特色课程 山东成人高教品牌建设专业特色课程
3、舒促
• 舒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舒指平上去三声。
• 由于阴声韵都是元音,声音舒缓。 • 阳声韵虽有辅音韵尾,但是它的辅音是浊鼻辅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鼻腔也参与共鸣,容易延长,所 以阴声韵和阳声韵就是舒声。 • 入声韵发音时有阻碍,声音短促,所以入声韵就是 促声。
2014-7-19
潍坊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第20页
山东成人高教品牌建设专业特色课程 山东成人高教品牌建设专业特色课程
课后练习:
• 1、熟记三十六字母及其现代语音学的解析。 • 2、复习音韵学中关于韵母和声调的术语的 内涵和外延。
2014-7-19
潍坊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第21页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2014-7-19
潍坊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第9页
山东成人高教品牌建设专业特色课程 山东成人高教品牌建设专业特色课程
有者 唐 清, 浊本 孙 ”呼 愐 。四 《 声唐 ,韵 引》 字序 调: 音“ ,切 各韵
2014-7-19
《《 声隋 类书 》》 “载 始( 判魏 清) 浊李 ”登 。
明[ m]m 微[ ] 泥[ n ]n 娘[ ]
疑[ŋ]ng
喉 音 半 舌 音 半 齿 音
2014-7-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文]
(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 还” 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备其事。
” 清·龙翰臣《逆妇姜于齐》:“ 姜何罪?其不氏犹氏也。
姜固为其氏矣。
其或书或不书者,史异文耳。
”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义传疑而并存例》:“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策。
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 管氏 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
”例:《论语》中人名“申枨”,《史记》引作“申党”。
[声训]
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
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
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
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译音
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如“tank”译成“坦克
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金克木 《怎样读汉译佛典》:“这个‘禅’字本来是‘禅让’、‘封禅’,读音不同,后来成了佛教的‘禅’,是个译音的外来语。
”
对音
在汉语音韵学里,对音是用来构拟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重要材料,对音分为两类:一是用外语对汉语,主要是借词,包括日语、韩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是用汉语对外语,即是用汉字音译外语词,主要是专有名词,包括梵汉对音、藏汉对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对音来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国学者钢和泰。
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刊载了钢氏的《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由胡适译成中文)一文。
受到钢和泰的启发,中国学者汪荣宝在之后一期的《国学季刊》发表了他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提出唐宋以上“歌”、“戈”韵(参看《广韵》)的字都读/a/音,不读/o/音。
汪的做法在国学界引起很大回响,有赞成的也有反对,魏建功称为“古音大论战”(见所著《古音系研究》)。
然而,使用对音材料来测定古音的做法,很快就为海内外音韵学者所接受,法国的马伯乐、中国的罗常培、俞敏都利用对音材料写出了重要的音韵学论文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
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
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定[d ]”、“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方音中仍然只有舌头音,例如 湖南衡山方言,“里(头)”读“底”,“(费)力”读“里”,还有闽南方言中“猪”的声母为[d],“陈”的声母为[ t]。
[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已被清代学者钱大昕及后来语言学家证明的事实。
但是,轻唇音是何时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两种代表性的结论:第一,认为轻唇音出于齐梁之后,持这种着法的是钱大昕。
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中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
”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固之,相承至今”。
第二,认为轻唇音是唐宋之际产物,这是现代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观点。
[重唇音]
音韵学术语。
即"双唇塞音"和"双唇鼻音"。
上下唇紧闭或接触以节制外出之气息而成。
如"三十六字母"中之帮(b)[p]﹑滂(p)[p']﹑并[b]﹑明(m)[m]四母。
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
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谐声[xié shēng]
1. 六书之一。
即形声。
意符(即形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
《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