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章台夜思 (含答案解析)
韦庄《章台夜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庄《章台夜思》阅读练习及答案韦庄《章台夜思》“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全诗翻译赏析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词语解释】遥夜:长夜。
弦:琴弦。
章台:指长安。
殊:绝。
乡书:家书。
(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2)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4)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译文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诗文解释】清越的瑟声在埋怨漫长的夜晚,缭绕的弦声在风雨中哀鸣。
孤灯下听到楚地的号角声,残月已经下落到章台后面。
芳草已经快衰败了,老朋友还没有来。
家书没有办法寄到,秋天的大雁又飞回南方去了。
【赏析】《章台夜思》是一首思乡诗。
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这样的一个秋夜,诗人身在他乡,各种愁思一起涌上心头,怎能不愁肠百结。
“芳草已云暮”,诗人借芳草迟暮喻指美好年华的消逝,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应当说全诗除了乡思之外,作者还是有其它感慨的。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 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 秋雁又南回。
古诗文系列:章台夜思
译文: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 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 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 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 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古诗文系列:章台夜思
简析:
“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 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 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 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 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 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 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 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 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 物是人非。
章台夜思 唐代·韦庄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章台夜思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章台夜思
作者简介:
韦庄(wéi zhuānɡ)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
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 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 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 相,谥文靖。
古诗文系列:章台夜思
古诗文系列:章台夜思
简析:
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 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 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 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 —“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 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
古诗文系列:其声悲凉。 (4)下:落下。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 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5)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 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 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 己年华已逝。 (6)殊:竟,尚。 (7)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 说无法寄。
2024_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核心考点专题04古诗词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04 古诗词阅读初中诗词鉴赏题是初中阶段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实这类题目一共只有三种模式,现在已经替大家总结出来了,并给大家总结了各种模式的答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建,语言力求美丽。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详细。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惦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酷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憧憬美妙、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冲突、遭贬愤世、明珠暗投、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鉴赏技巧:1、驾驭修辞方法(比方、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2、驾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争论,重点驾驭描写和抒情)3、驾驭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步骤四:(抒什么情感)★练习划重点★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精读文言文阅读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精读文言文阅读练习八下精读文言文阅读训练21、《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从流飘荡:天下独绝:百叫无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互相轩邈:负势竞上:千转不穷:经纶世务者:水皆缥碧:窥谷忘反:横柯上蔽: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四、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六、课内阅读训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吴钧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七、阅读拓展[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温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1)
温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学霸题库|2021备考诗歌鉴赏专练
学霸题库|2021备考诗歌鉴赏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夜坐韩偓①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
②格是:已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后俯视写近景,通过运用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优美的夜景。
B.颈联使用叠词技法精巧,"厌厌""的的"两处叠词的运用强调了诗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诗人表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不再为名位所扰。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抒情较为直接。
2.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悬崖边的树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节用"风""平原""山谷""悬崖"勾勒出一副奇特的图景,展示了树生存的环境。
B."倾听"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悬崖边的树尽管处境困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C."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通过描写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D.这首诗的节奏缓而不慢,调子低而不沉,独特的意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悟出生命的真谛。
2.本诗最后两句能否换成“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跌进深谷里”?为什么?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一、积累运用(20分)1.默写古诗文。
(共10分。
答对一句得1分,默错、默漏、默反均不得分,满分不超过10分)(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分)(2),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分)(3)浅显的诗句里蕴含着深深的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两句就传递着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分)(4)姓名往往包含着大学问,人们在取名字时很多时候会参考古诗文。
如有人将名字取作“一帆”,你就知道它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2分)(5)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古代文人的足迹遍布祖国美好山河。
李白离开故乡,外出漫游,离友人愈远,思念之情愈深,从而写下了“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的诗句;杜甫在江南有感而发,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的诗句,抒发了与友人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感慨。
(3分)2.默写《次北固山下》时,尾联..该用“燕”还是“雁”,小广犯迷糊了。
请你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下面的材料,帮助小广判断一下此处..应用哪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3分)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韦庄《章台夜思》——杜甫《绝句二首(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7分)广州的秋,有如微风般的温柔,没有冬天那样duōduōbīrén。
秋天的三角梅,换上了烟霞般的红。
这一片片叶子红得热烈,红得,像把终年zhùxù的红色全拿出来了,地向秋风mài nong风姿。
秋风吹起,这一把把红色的小扇子随风起舞,于是那红色流动起来,真是。
风停了,夕阳染红了天空。
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绚丽而又灵动。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3分)(1)duōduōbīrén()(2)zhùxù()(3)mài nong()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灿烂花团锦簇琳琅满目B.浪漫花枝招展琳琅满目C.浪漫花团锦簇美不胜收D.灿烂花枝招展美不胜收5.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秋风沐浴在烈日里,显得灵动而又绚丽。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学校开展“我们的动物邻居”主题学习活动,探讨动物与城市的关系。
初一某班同学在研究了北京雨燕后,着手制作宣传手册。
请你协助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查阅资料阅读下面资料,完成各 小题。
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北京雨燕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已经成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特殊的生态符号。
春夏之时,伴随着此起彼伏的____(liáo )亮叫声,一道道黑色的剪影划过天空,成为古都北京引人注目的景观。
不同于“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家燕,雨燕形体更大,翅膀狭长,单翼的长度几乎相当于体长的两倍,飞在天上就像挂了两把镰刀。
雨燕的尾巴在飞行时总是收成一束,只有在需要调整方向时才打开。
因此它飞得高,飞得远,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110公里,是鸟类中不折不扣的“飞行家”。
每年8月初,雨燕迁徙到南非越冬,次年3月底,飞抵北京,繁殖育雏。
雨燕年年往返,从不失约于北京的春天。
为什么会是北京?作为几朝几代的古老都城,北京有着高大的古建筑群。
宫殿、城楼、箭楼中梁、檩、椽参.差交错,形成了一个挨一个的人造洞穴,庇.护着雨燕。
清晨日暮时分,大片雨燕倾巢而出,与飞檐翘角、雕梁画柱相映成趣,它们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城市的____(cānɡ)桑变迁。
(1)依次在文段中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以及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嘹亮 参(cān)差 庇(bì)护 苍桑B .瞭亮 参(cān)差 庇(pì)护 沧桑C .嘹亮 参(cēn)差 庇(bì)护 沧桑D .瞭亮 参(cēn)差 庇(pì)护 苍桑(2)同学们就文段和课本中出现的“迁”字的意思展开了讨论,结合右图所示词典中给出的义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迁:①迁移②转变③调动官职A.文段中“迁徙”指的是雨燕从北京飞往南非越冬,所以这里“迁”字的义项选①。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章台夜思》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章台夜思》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章台①夜思②唐末五代时期·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④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即章华台,在今湖北境内。
②该诗选自《唐诗三百首》。
③〔楚角〕楚地的号角声。
④〔殊〕尚,还。
这首诗先写“夜”,后写“思”。
请结合提示,完成填空题。
5.批注一:立象尽意。
首联、颔联借“清瑟”“孤灯”“”“”等意象,写尽孤凄悲凉。
6.批注二:炼字传情。
尾联“又”字写出了。
【答案】5.楚角残月6.作者的无限秋思与哀愁,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
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表达作者的“思”。
开篇四句,首联、颔联意思是: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诗人听到了清幽的瑟声、悲凉的楚角,独对孤灯,看到的是窗外一钩残月,引起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因此首联、颔联中“清瑟”“孤灯”“楚角”“残月”等意象,展现了“思”的意境,写尽了作者的孤凄悲凉之感。
6.本题考查炼字。
尾联“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承“故人殊未来”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
“故人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
时值秋季,芳草凋零,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
结句以景收尾。
“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季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
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又”字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秋思与哀愁,和无尽的思乡怀人之情。
《章台夜思》韦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章台夜思》韦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章台夜思》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
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
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
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
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
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章台夜思⑴清瑟怨遥夜⑵,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⑶,残月下章台⑷。
芳草已云暮⑸,故人殊未来⑹。
乡书不可寄⑺,秋雁又南回⑻。
词句注释:⑴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⑵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⑶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⑷下:落下。
⑸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⑹殊:竟,尚。
⑺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⑻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白话译文:忧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的哀声,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茂盛的芳青已经开始枯萎,期盼的亲人故友都没有来。
家中的书信不能够寄回去,因为大雁已经向南方飞去。
作品鉴赏: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
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
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
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
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
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原卷版+解析)
古诗词诵读专项练习(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
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颡②,单于已系缨。
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
【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
②顿颡:叩头。
③绁马:拴马。
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
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⑤西京:指长安。
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筛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
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
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
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
2.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
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3.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②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A. 举进士除高安丞除授予官职B. 大旱请决滞狱狱监狱C.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责责怪D.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寻不久【答案】B【解析】(1)B项译为天下大旱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狱”应为“诉讼案件”【答案】A【解析】(2)“通款”是个固定词组指与敌方通和言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 “部曲”是指古代的军队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故选A【答案】C【解析】(3)C项“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错误解原文意思根据文本内容“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可知“数”修饰“欲害君”而不是说情应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答案】(4)①太祖正要对人施用刑罚刘基问为什么太祖把自己梦中的情景告诉他②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解析】(4)①方正要刑施用刑罚请询问故原因②权衡行使权力的标准己个人私见与参与则却然这样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A. 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 颔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C. 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D. 本诗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答案】C【解析】(1)C项诗人并非以“新雁”自比且“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也于诗无据【答案】(2)同两联都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和岁月蹉跎的悲哀异本诗颈联中“一身报国有万死”突出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热诚《书愤》颈联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突出了诗人才华得不到施展的痛苦与悲愤故本诗颈联悲中有壮《书愤》颈联悲中有愤【解析】(2)本诗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一句是说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慨《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说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对赤心为国的诗人来说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两首诗虽然都表现了诗人殷切慷慨的报国之情和年华易逝的悲哀之情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本诗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直抒胸臆诗人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是因为报国之志未酬突出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热诚和壮志而《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典明志结合陆游生活的时代特点可知南宋时期诗人生活的国家遭金人践踏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与愤懑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A. 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B. 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C. 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学生D. 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答案】C【解析】(1)C项“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错误由材料三“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可知选项曲解文意【答案】B【解析】(2)B项“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错误由材料二图表可知 2014—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答案】(3)①多点责任和温度既要传授知识增长学生能力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②端正教育目的不要让在线教育充满铜臭味不要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采用低俗甚至掺假注水的方式要时时记着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③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更多的前沿技术更好地把控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授课效果以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④采用合适的教法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解析】(3)由材料一中的“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可概括出应多点责任和温度由材料一中的“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与材料三中的“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可概括出要端正教育目的不要让在线教育充满铜臭味由材料一中的“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与材料四中的“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可概括出要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材料一中的“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等可概括出应采用合适的教法4.(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3)请简要分析标题“补丁旧景”的丰富内涵4.(4)本文以“补丁”为线索构建行文结构请简要分析A. 文中的补丁虽然称为一景但是它不是用来让人观赏的物件而是浓缩了“我”旧日清贫又快乐的乡村生活的印记B. “我”对自己穿补丁衣服并不自卑但母亲缝补的针线活不灵巧却让“我”在伙伴面前自卑流露出“我”质朴的生活感受C. 文章写老师讲作文课提到不要堆砌过多素材时举到补丁衣服的例子表现了人不应该一味怀恋过去的贫穷D. 铁书包的梦体现了童年的“我”的顽皮淘气和天真懵懂也表现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答案】C【解析】(1)C项“表现了人不应该一味怀恋过去的贫穷”于文无据【答案】B【解析】(2)B项“都有效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情趣”错误“生活起的茧”主语是大人们的补丁不是孩子这一比喻主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勤劳【答案】(3)①小时候因贫穷而打满补丁的衣物、书包等各种旧物②儿时虽然清贫但却快乐自由地生活③体现了勤劳质朴的乡土气息④表达了真挚热忱的淳朴人情【解析】(3)阅读文本可知文章开头以电视剧中女人公衣服上明显露出道具痕迹的补丁引出作者对幼时与补丁相关的回忆——因活泼爱闹而打满补丁的衣物、帆布书包等以“补丁旧景”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生活虽是清贫但“我”与小伙伴总是有各种各样玩乐的方法——在田间玩游戏、用书包做“战争的武器”等体现了“我”儿时生活的自由与快乐在外地工作的三叔同“我”玩笑“说下次一定给我带回一个铁书包” 等三叔下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追问“待一屋子的人回过神来笑声差点儿把小草屋给掀翻了” 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真挚质朴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4)文章从现在电视道具补丁的虚假联想到乡村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自然补丁然后具体写到衣服、鞋、书包补丁的来由并借此联系到童年的清贫、有趣的生活最后以上大学时母亲给“我”做新衣服标志补丁生活的结束并表达了对补丁的怀念【解析】(4)阅读文本可知文章由现在电视上那些假假的道具补丁联想到乡村“散发着朴素的泥土气息”自然补丁开篇并由此在下文中展开回忆那时无论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穿过补丁衣服大人因着长年累月重担压肩补丁大多在两肩小孩衣服的补丁就显得没那么规律——鞋、衣服、书包等因各种游戏均变得“伤痕累累” 通过写这些各处补丁的由来联想到儿时那快乐而自由的生活直到“我”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母亲特地从集镇上扯回几尺布给我做了一套新衣服” 标志着“我”补丁生活的结束也进一步表达了“我”对补丁及“那种朴素的泥土气息和清贫中的快乐”的怀念据此分析作答即可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俗小说是相对于“纯文学”小说而言的一个概念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B. 通俗小说是沿着传说——口传历史——市人小说——传奇——话本小说——通俗小说而趋于完善的C. 通俗小说表现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具有风俗美“纯文学”小说追求雅致美和蕴藉美D. 通俗小说有时向社会提供启发和隐喻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而“纯文学”小说则不能【答案】C【解析】(1)A项张冠李戴“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是“纯文学”小说的特点B项“传奇”错误根据文本可知“唐人传奇”是“纯文学”小说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表现D项“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表述错误原文为“而通俗小说有时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但不具有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性艺术形象的任务”故选C【答案】A【解析】(2)A项对研究的目的表述错误应是“旨在阐明通俗小说的特点”【答案】B【解析】(3)B项由通俗小说的定义和特征可知“心理时空、意识流、情节淡化等艺术手法”不适合通俗小说的创作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有甲、乙两个人分别身兼两职两个人的四种职业是教师、警察、书法家和作家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①书法家到北京办书法展览前甲约了几位好朋友为他饯行②书法家曾跟教师讨论过书法创作技巧要“笔法、结字法、章法兼顾”③教师的妻子是作家的亲姐姐她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刘欢的歌曲请你推出他们两人各自的职业甲乙【答案】甲教师、警察乙书法家、作家【解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根据题中给出的事实进行推断由①可知乙是“书法家” 由②可知甲是“教师” 由③可知乙还是“作家” 那么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和现有推论可知甲还是“警察”7.(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7.(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7.(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初衷雪中送炭获取趁火打劫B. 目的急人之困获取落井下石C. 初衷雪中送炭攫取趁火打劫D. 目的急人之困攫取落井下石【答案】C【解析】(1)“初衷”强调最初的愿望和心意“目的”没有这层意思结合第二段“政策初衷就会落空”可知此处应选“初衷”雪中送炭在大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急人之困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语境说的是疫情期间人们处于非常时期应选“雪中送炭”攫取掠夺夺取该词早期词性为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偏向中性获取取得猎取语境中“羊毛党”的行为是“侵占”行为因此应选“攫取”趁火打劫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落井下石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在语境中不存在“陷害”的意思语境中更侧重“谋取私利” 因此应选“趁火打劫”故选C【答案】D【解析】(2)画线句存在语病有一是“从……来看”与“……显示”句式杂糅二是“不仅”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三是“完成……作用”搭配不当据此修改全都正确的是D项故选D【答案】B【解析】(3)A项两个分句语序倒错导致逻辑错误C项“以实现拉动经济回暖以刺激消费”不合逻辑“刺激消费”是“拉动经济回暖”的手段D项暗换主语导致与前文的陈述对象不统一破坏语言连贯性故选B。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冲刺训练
13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深圳07.2
• 谒岳王墓 • 袁枚 •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 咏西湖 • 郁达夫 •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①。
• 【注】①: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在西湖筑防洪堤,后人名之曰“苏堤”。
•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 “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 体的内容进行阐述。(6分)
2019/10/17
8
•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 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 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2)选用“蜂”,着眼于表现梅花馥郁的香 气。梅花尽管是在山中冷僻之处开花,仍 然有蜜蜂来光顾,这就凸现了梅花的魅力, 借以表达诗人认为只要有才华、自有知音 的意蕴。
• 选用“峰”,着眼于表现梅花高洁的品性。 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中,自有山峰映衬, 超凡脱俗。这是用拟人手法来抒发诗人孤 高自傲的情怀。(3分)
4
• (1)《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从这首词的风 格看,作者与我们读过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同属豪放流派。(3分)
• (2)这首词是用幻想(或:想象)的手法来描绘词人
‘‘玩月”的。 (2分)这样写幻想丰富奇特,夸
张大胆,词人突破现实的樊篙,竟然能够骑蟾上
天游玩月宫,天上摇桂树人间吹凉风,天上人间
• 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 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 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 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1.(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A.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答案】A【解析】(1)“德”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对苏家有恩德” 后面应该带宾语“苏氏”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于齐”是“报仇”后置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从子即父之兄弟孙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答案】C【解析】(3)C项“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错从原文来看是苏代传递的信息让燕王做出错误决定并不是“暗中说服”【答案】(4)①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解析】(4)①窃私下释放下干求见②罢同“疲” 疲劳敝困乏以为作为成为【答案】(5)①齐国不占天时②齐国百姓疲劳困乏③齐国君骄臣贪【解析】(5)第二段中“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就是苏代说服燕王消除的恐齐之心的理由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总结出答案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试从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角度赏析此词A. “巧云”写晚霞多姿多彩化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天上绚丽多彩的云彩是织女巧手织成的所以少女们向她乞巧B. “尚多少、离肠恨泪”句不写相会反写离别不写相会的喜悦欢娱反写离别的“离肠恨泪” 让人感到说不出的酸楚C.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句写夜深痴情的少女们仍在乞巧一阵微凉给少女们带来一阵“幽欢”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D. 全词语言含蓄感情却悲愤词人明写牛郎织女的悲欢实写自己的不幸同时还宕开一层表达了对离人们的深切同情【答案】D【解析】(1)D项“语言含蓄”错误语言特点是通俗浅白“实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属于过度解读不恰当【答案】(2)①拟人的手法以景衬情“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将“云”“西风”“小雨”“月”人格化衬托了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②善用对比抒情细腻“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③巧用反问表达主旨“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为”表达珍惜朝夕的主题【解析】(2)上片开头三句从手法上来说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妆晚”形容“云” 用“罢蜀”形容“西风” 用“翻空”形容“小雨” 衬托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下片头三句运用对比手法“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最后三句用“反问” 表达珍情朝夕的主题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脱贫攻坚措施范畴的一项是()3.(4)材料二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对记者问题的回答请简要梳理他回答问题的行文脉络3.(5)材料一根据外国媒体记者讲述的他们眼中“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中国减贫故事简要概括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A. 中国减贫贡献指数居全球第一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这说明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B. 住进新家的村民表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已经使他们摆脱贫困C. 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有助消除贫困D. 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消除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答案】A【解析】(1)B项“已经”未然变已然材料一第二段表述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逐渐使他们摆脱贫困”C项“一直以来”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D项“消除”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造成了城市一定程度上的‘用工荒’”于文无据不是本文观点【答案】D【解析】(3)D项这是脱贫攻坚的成果不属于措施【答案】(4)①首先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②然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③其次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④最后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解析】(4)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二原文提炼相关内容来梳理概括“贫困县全部宣布摘帽并不意味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还要对抽查、普查和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查缺补漏动态清零”首先说明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据中央精神要设立过渡期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然后说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了应对疫情等影响今年初启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两类群体.......”其次说明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最后说明了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答案】(5)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②科技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析】(5)根据材料一比利时荷兰语新闻网站中说的“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和西班牙《国家报》中的“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消除贫困”可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德国电视节目《世界明镜》、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和马里《独立者报》的实地采访都在说明中国脱贫攻坚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马里国际问题专家迪亚洛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内容说明了中国脱贫攻坚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1)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B. 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C.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D. 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答案】A【解析】(1)A项通过文章内容无法推出“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这一结论【答案】C【解析】(2)C项三星堆未出土古丝绸材料一未述及古丝绸的文化意义【答案】(3)①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②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解析】(3)结合材料一的“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可知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结合材料一的“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3)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4)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功能文中画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 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B. 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C. 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D.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答案】B【解析】(1)B项“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错误原文监狱长的话“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表明他对玛丝洛娃没有好感【答案】D【解析】(2)D项根据“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等内容可知小说并不是“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答案】(3)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②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③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解析】(3)结合选文内容来看为了赎罪也是为了爱聂赫留朵夫一再劝玛丝洛娃去医院认为那里比呆在牢房强多了玛丝洛娃开始不同意还给典狱长带话给他说得非常坚决而现在她已经改变了“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观察到说这话时她的眼睛在微笑玛丝洛娃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现在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直接反映了玛丝洛娃的这些转变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改变的兴奋与惊喜并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答案】(4)①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②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觉醒【解析】(4)作答时既要熟悉省略号的作用又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此处为欲言又止在玛丝洛娃为之前对聂赫留朵夫说话语气不好而道歉时聂赫留朵夫欲言又止写出了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想到之前对她造成的伤害内心充满了愧疚他才是需要她原谅的他是没有资格原谅她的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此处聂赫留朵夫说话断断续续“您的事”即撤销对她案子的判决的事“我们的事”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婚事因玛丝洛娃一直没有答应跟他结婚所以他说话吞吞吐吐这也表现了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此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前面说的是“撤销对她的判决”这件事“别的事”指她这些年来的放荡生活这句话是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在聂赫留朵夫的付出和爱的影响下她的人性的渐渐觉醒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6.(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7.请结合《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及杜甫的相关诗歌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不少于500字【答案】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乱起更是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总之杜甫诗歌体现了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希望通过辅助明君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正是由于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杜甫对整个国家、人民充满了忧患体现了儒家的忧患意识而且杜甫不仅对家人、朋友充满了仁爱之心诗人杜甫也曾为自己深陷两难境地而感到无助和无力但我们却从他的苦闷而无力的挣扎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力量.杜甫的一生是艰辛的也是伟大的忧国忧民使他身心承受着无比沉重的痛苦折磨却也使他的人格和灵魂放射出光芒并成为人们心目中敬仰的圣人【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所给篇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主要内容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灾难而诗人又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对于杜甫而言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领会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从“三吏”“三别”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人生精神和思想内涵从《登高》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积极的思想情怀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结合杜甫诗歌作品中反映出的内涵进行分析把握注意评价要客观表达的内容要具体生动.。
七年级语文练习1.古代诗歌四首
1.(情境化)小语在理解【甲】诗时,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观”,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向小语描述诗人登临碣石“观”到的景象。(2分) _那__苍__茫___浩__瀚__的___大__海__上___,__碧__波___万__顷__,___一__望__无__垠___,__只__有___脚__下__的___山__岛__高___ _高__地__耸___立__在__海___心__。__山___岛__上__树___木__丰__茂___,__生__机__盎___然__。__随___着__阵__阵___萧__瑟__的___ _秋__风__,___海__面__上__涌___起__洪__波__巨__澜___,__汹__涌__起___伏__。__(_意__思_ 对即可得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诗人“观”到 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 进行描绘,请简要分析。(3分) 月 ___影__倒__映___水__中__,___离__船__很___近__(_1_分___)_。__写__出___江__水__之__清___明__,__境___界__之__宁___静__安__ 谧 ___(_2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7分钟 答案:P1
总分:7分
得分:____
三、(湖北咸宁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龙标”一词诗中出现两次,其含义都是指王昌龄被贬之地。 B.这首诗从体裁上来说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中“左迁”的意思 是降职。 C.本诗描写漂泊无定的杨花、啼声凄凉的子规,烘托出一种哀伤 愁恻的气氛。 D.全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A.题目中的“龙标”指的是王 昌龄被贬之地,第二句中的“龙标”则代指王昌龄。
专题10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学生版
专题10:古诗词鉴赏(原卷版)【一、2023-202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首联以对偶写自己泛舟于绿水上、青山前,“客路”点明作者人在旅途的境况。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为颈联“江春”作了铺垫。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强调美好事物的消逝,有一种无奈和惆怅蕴含其中。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尾联诗人自问自答,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2. “校园诗词大会”中,“文字线索题”的环节扣人心弦。
而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试题的同学也颇费心思。
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1)这两句出自唐代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诗人在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又名《江南意》。
(2)诗人于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前人说他“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
(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它形容中国和巴西未来发展的前景。
最后一条线索:____________【二、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观沧海》和《望洞庭》,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 《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志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专题05 八年级上册(上)-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六册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专题05 八年级上册(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17组)(一)(2021年安徽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______________(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 [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4.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2. (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 (1)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 (2)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4. 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新课标Ⅱ-4】2015高三上学期月考(1)--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4】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3小题(9分,每小题3分)①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
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②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③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8~9题。
(11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6分)
9.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5分)
8.(6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
(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2分)
9.(5分)同意。
(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
(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
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