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原为佛教术语,梵文意思相当于汉语的 “概括”、“包括”。由于梵文有14个元音和两 个书写符号(涅点、太空点),算是16个元音。 故唐时学者仿梵文并206韵为16组,称为16摄,即 概括了所有韵母的意思。 10
宋代韵图《四声等子》首次列出16摄名目: 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 假、曾、梗、咸、深。 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16摄次序为: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 宕、梗、曾、流、深、咸。
4、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cheig 忽如一夜春风来,lei 胡天八月即飞雪。Xeid 千树万树梨花开。kei
3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 为代表,宋· 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 学。
5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方面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பைடு நூலகம்“纽”、“声纽”、“音纽”等。
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同一声母用 字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 冬、端、丁、多”等表示。
6
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与宋人36字母比较 唇音—不芳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 是 舌上音;
15
4、阴阳对转与旁转
清代孔广森提出的理论,指的是汉语语音在发展过 程中,阳声或入声的韵尾都可以失去,从而转变成 同一小类,即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和入声 也可以因为韵尾的变化互相转化。 对转变化的规律是主要元音不变,有韵尾的变 成同一发音部位的另一韵尾或失去韵尾,没有韵尾 的可以在主要元音后加上一个韵尾。 表现在古韵三十部表上,就是同一横行的韵部可 以互相转化。
4
近古时期 —元明清,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 为代表。 现代音—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为代表。 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 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 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韵部 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因此韵部就是由同韵字归纳出来的韵,如《广韵》 二百零六韵即指二百零六个韵部。 韵目 就是韵书中韵部的代表字及其次序。如 《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锺、四江等,诗韵平 声上卷中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韵摄 中古以后等韵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 的韵并合而成的一个个大单位叫摄。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 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 浊。
7
2、五音 七音
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 “唇、舌、齿、牙、喉”。七音—加“半舌、 半齿”。 3、清浊 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凡发音时振动声带的为浊音.不振动声带的为清音。 全清为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第八章、汉语音韵及其应用
参考书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63年版, 1980年重印。
3、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人大出版社, 2002年版 4、《汉字古音手册》(上古音)、《古今字音对 照手册》(中古音)
1
第一节、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学习古音的作用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史记· 淳于髡传》 心宽体胖 1、解决文字问题
悲
雕
滑乱万民。(《淮南子· 齐俗》)
填抚百姓。(《荀子· 君道》) 2、解决词义问题 班 帮母元部 分 帮母文部 班瑞于群后。(《尚书· 舜典》)
2
3、使用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12
等 是等第的意思。唐代音韵学家为区别韵母的 “洪细”,即大小高低而设立的概念。 江永《音学辨微》中说:“音韵有四等,一等 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四等尤细。”今天 看来,“等”是前人根据i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 洪细而把开口呼、合口呼各分成一、二、三、四等。
古代所说的洪细,指韵母发音时开口度的大小 和舌位的前后而言。凡是开口度大而舌位较低较后 的主要元音,就是洪音;凡是开口度小而舌位较高 较前的主要元音,就是细音。
次清为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为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浊为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8
(二) 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母——声母之后的部分。在韵母之中,有韵 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中古时期,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韵。 也就是说,在同一声调中两字只要韵腹和韵尾相 同,就是同韵。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广韵》同属“尤韵”。
13
《广韵》真正一、二、三、四等俱全的韵摄,一 等的主要元音拟作[],二等拟作[],三等拟作作 [],四等拟作[e]。效摄豪、肴、宵、萧四韵在韵 母里分别列作一、二、三、四等:豪[u]、肴[au]、 宵[iu]、萧[ieu]。
14
3、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根据韵尾不同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1)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如 来[lai]古[ku]吕[ly] (2)阳声韵 —以鼻音收尾的韵(-n,-m,-ng) 如甘[kam]添[t’im]忙[maη]满[man] (3)入声韵—以清塞音收尾的韵([-k],[-t],[-p] 收尾) 如急[kap]日[jit]敌[tik] 阴阳入三类韵尾是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
11
2、等、呼和洪细
“呼”作为术语,专指韵母结构中主要元音之 前有无韵头(即介音)而言。宋元等韵图中,只 指有无“u”介音,凡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u]的叫 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把韵母分为圆唇的合口 呼和不圆唇的开口呼两类。 中古时的介音只有i[i]和u[u],到明清时, 因为语音演变,由i和u两音结合又演变出介音 [y],于是等韵图中有了四呼:没有介音的称 为“开口呼”,有i介音的称为“齐齿呼”(原 属开口呼),有u介音的为仍称为“合口呼”, 有介音的称为“撮口呼”(原属合口呼)。
宋代韵图《四声等子》首次列出16摄名目: 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 假、曾、梗、咸、深。 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16摄次序为: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 宕、梗、曾、流、深、咸。
4、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cheig 忽如一夜春风来,lei 胡天八月即飞雪。Xeid 千树万树梨花开。kei
3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 为代表,宋· 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 学。
5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方面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பைடு நூலகம்“纽”、“声纽”、“音纽”等。
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同一声母用 字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 冬、端、丁、多”等表示。
6
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与宋人36字母比较 唇音—不芳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 是 舌上音;
15
4、阴阳对转与旁转
清代孔广森提出的理论,指的是汉语语音在发展过 程中,阳声或入声的韵尾都可以失去,从而转变成 同一小类,即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和入声 也可以因为韵尾的变化互相转化。 对转变化的规律是主要元音不变,有韵尾的变 成同一发音部位的另一韵尾或失去韵尾,没有韵尾 的可以在主要元音后加上一个韵尾。 表现在古韵三十部表上,就是同一横行的韵部可 以互相转化。
4
近古时期 —元明清,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 为代表。 现代音—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为代表。 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 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 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韵部 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因此韵部就是由同韵字归纳出来的韵,如《广韵》 二百零六韵即指二百零六个韵部。 韵目 就是韵书中韵部的代表字及其次序。如 《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锺、四江等,诗韵平 声上卷中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韵摄 中古以后等韵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 的韵并合而成的一个个大单位叫摄。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 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 浊。
7
2、五音 七音
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 “唇、舌、齿、牙、喉”。七音—加“半舌、 半齿”。 3、清浊 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凡发音时振动声带的为浊音.不振动声带的为清音。 全清为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第八章、汉语音韵及其应用
参考书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63年版, 1980年重印。
3、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人大出版社, 2002年版 4、《汉字古音手册》(上古音)、《古今字音对 照手册》(中古音)
1
第一节、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学习古音的作用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史记· 淳于髡传》 心宽体胖 1、解决文字问题
悲
雕
滑乱万民。(《淮南子· 齐俗》)
填抚百姓。(《荀子· 君道》) 2、解决词义问题 班 帮母元部 分 帮母文部 班瑞于群后。(《尚书· 舜典》)
2
3、使用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12
等 是等第的意思。唐代音韵学家为区别韵母的 “洪细”,即大小高低而设立的概念。 江永《音学辨微》中说:“音韵有四等,一等 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四等尤细。”今天 看来,“等”是前人根据i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 洪细而把开口呼、合口呼各分成一、二、三、四等。
古代所说的洪细,指韵母发音时开口度的大小 和舌位的前后而言。凡是开口度大而舌位较低较后 的主要元音,就是洪音;凡是开口度小而舌位较高 较前的主要元音,就是细音。
次清为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为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次浊为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8
(二) 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母——声母之后的部分。在韵母之中,有韵 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 中古时期,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韵。 也就是说,在同一声调中两字只要韵腹和韵尾相 同,就是同韵。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广韵》同属“尤韵”。
13
《广韵》真正一、二、三、四等俱全的韵摄,一 等的主要元音拟作[],二等拟作[],三等拟作作 [],四等拟作[e]。效摄豪、肴、宵、萧四韵在韵 母里分别列作一、二、三、四等:豪[u]、肴[au]、 宵[iu]、萧[ieu]。
14
3、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根据韵尾不同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1)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如 来[lai]古[ku]吕[ly] (2)阳声韵 —以鼻音收尾的韵(-n,-m,-ng) 如甘[kam]添[t’im]忙[maη]满[man] (3)入声韵—以清塞音收尾的韵([-k],[-t],[-p] 收尾) 如急[kap]日[jit]敌[tik] 阴阳入三类韵尾是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
11
2、等、呼和洪细
“呼”作为术语,专指韵母结构中主要元音之 前有无韵头(即介音)而言。宋元等韵图中,只 指有无“u”介音,凡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u]的叫 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把韵母分为圆唇的合口 呼和不圆唇的开口呼两类。 中古时的介音只有i[i]和u[u],到明清时, 因为语音演变,由i和u两音结合又演变出介音 [y],于是等韵图中有了四呼:没有介音的称 为“开口呼”,有i介音的称为“齐齿呼”(原 属开口呼),有u介音的为仍称为“合口呼”, 有介音的称为“撮口呼”(原属合口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