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主人公分析

合集下载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根源作者:张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张爽(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葛利高里的一生是一幕悲剧。

造成这个物毁灭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葛利高里身上潜藏着哥萨克的文化因素;二是其自身情感与理性矛盾冲突的因素;三是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所犯的“左”倾错误的因素;四是战争的因素。

葛利高里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坏蛋、十恶不赦的魔鬼,他同命运苦苦抗争,却终究逃不掉悲剧的结局,他的命运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个人无法抗拒的,时代已为他的一生谱下了悲剧式的乐章。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葛利高里;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6-02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这部前苏联文坛上不朽的巨著,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描绘了顿河哥萨克在两次革命大动荡时期走向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而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正是这一巨大历史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剧冲突,成功塑造了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一世界著名的悲剧形象。

葛利高里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被痛苦煎熬的一生,更是矛盾的一生,企图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的一生。

他在动荡年代所作的所有抗争都没能挽救他悲剧的命运,反而愈加将他推入绝境。

他的生活历程完全是矛盾双方作用的结果。

从十九岁初次踏上生活旅程,到白发苍苍返回故乡,经历整个人生沧桑,这段历程完整地展现了他整个心灵矛盾运动,演绎了一段痛苦的命运悲剧。

但从复杂的个人和社会历史因素来看,葛利高里愿望的破灭和悲剧命运的发生是必然的。

一、葛利高里的悲剧是传统哥萨克的悲剧哥萨克是一个酷爱自由的部族,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自由地生活在顿河河畔大草原几乎成了他们终极的目标。

为了神圣的自由和祖先用生命换来的美丽家园,哥萨克人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强烈的、固执的部族精神延续到1914—1921年期间,就表现为坚决阻止外来力量插足顿河草原,不管是白军还是红军,都不放进来。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人物形象一、葛利高里的性格特征:葛利高里是出生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他热爱劳动, 淳朴热情, 心地善良, 割草时误伤一只小野鸭,“心里发生了一种突然袭来的非常怜悯的感情”。

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二、葛利高里的形象典型:葛利高里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

他身上又带着哥萨克时代的种种偏见。

一方面, 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有同情心。

另一方面, 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 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制权看得高于一切。

葛利高里堕入匪帮, 是历史悲剧在葛利高里身上的体现, 是国内战争中哥萨克悲剧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 而这种历史悲剧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

三、葛利高里悲剧根源性:葛利高里的悲剧根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及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

葛利高里在很大程度上想超越和反抗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贬低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的尊严。

他不停地追求,但他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否定之中。

他在颠沛流离中一直试图将自己融入到时代斗争、人民大众的洪流当中去,但他顽固的个性主义和怀疑一切的立场,使他最终未能实现与人民的结合。

在经历了人生各种苦难之后,葛利高里将原始的激情消磨殆尽,也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

他在个人生活中,格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

格利高里的悲剧,还在于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之心。

是的,曾经的他是一个十分冷淡,残酷无礼,冲动草率的哥萨克小伙子。

然而他对人民却又爱得那样的深沉,这份感情直接导致着他悲剧的发生。

四、葛利高里人性魅力”:通过人物的命运来体现人性的魅力,以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来折射本文的主题。

《静静的顿河》的爱情、战争与人性

《静静的顿河》的爱情、战争与人性

静静的顿河
简介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弗拉基米尔·沙林于1940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苏联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乌克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由爱情、战争和人性交织而成的动人故事。

爱情的力量
《静静的顿河》中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影响。

主人公克拉廖夫与塔娜就是一对深爱着彼此却因战争被迫分离的恋人。

他们在相聚时感受到了岁月无法侵蚀的炽热爱情,但同时也承受着分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小说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真挚而纯粹的感情,展现了爱情对于抵抗战争残酷和人性黑暗洪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战争与破坏
《静静的顿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巨大破坏力。

小说中描绘了战火纷飞的乌克兰大地,军队的进驻导致了平民生活的破碎和家庭的分裂。

同时,在作品中还展示了战争对士兵们心理的摧残,以及战争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深重伤害。

人性的边界
《静静的顿河》通过对主要角色形象及命运变迁的描述,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面临着怎样的考验和挑战。

当面临生死存亡、悲剧命运时,人性往往会展
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小说中有勇敢奋斗、坚忍不拔者,也有背叛、堕落甚至反常者。

通过这样多元化乃至矛盾并存的角色塑造,《静静的顿河》使读者深刻思考和反思人性在战争背景下所显示出来的复杂性。

结语
《静静的顿河》以其感人肺腑、饱含深情以及对爱情、战争和人性等重要话题的深入探讨,成为一部引人思考和回味无穷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爱情的力量、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简答题 (25 分)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简答题 (25 分)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简答题(25 分)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形象分析如下:格里高利·的鼻子下垂,眼睛略斜,有一对温暖的、略呈蓝色的扁桃体,高颧骨上有一层紧致的棕红色皮肤。

Geligaoli和他的父亲一样驼背,即使他们笑着,他们的表情也是一样的。

geligaoli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负面人物。

他只是凭自己的直觉和感情判断是非。

他是一个坦率、坦率、粗鲁和深情的哥萨克人。

他年轻的时候,村里有那么多女孩不找她们,但她们却以邻居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为目标,她有个已婚女人,做了一些道德上不能容忍的事情。

他对阿克西妮娅的爱是如此感人、真诚、令人难忘、动人和富有同情心。

扩展资料:《静静的顿河》内容简介: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是一个自足和富裕的家庭。

一家之主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已残年晚景,他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彼得罗已经娶亲,媳妇叫妲丽亚。

小儿子格里高利长得像父亲,比哥哥高半个头,生着下垂的鹰鼻子和一双有些发蓝的扁桃形的热情的眼睛,高颧骨上有一层棕红色的皮肤,笑起来带有一种粗野的表情;爱女杜妮亚希珈是个大眼睛的姑娘。

展示了1912年至1922年俄罗斯社会的独特群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顿河地区哥萨克的苦难、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内战。

在登河河畔长大的英雄格雷戈里,在革命和反革命之间,他的妻子娜塔莉亚和他的情人Akexi动摇了。

他既是英雄也是受害者。

他具有哥萨克人所有的优点。

勇敢,正直,不怕强奸,同时,geligaoli对哥萨克有各种偏见和限制。

在历史迅速变化的时刻,他徘徊在生命的十字路口。

角色介绍:娜塔莉娅:在哥萨克大户珂尔叔诺夫家中长大的娜塔莉娅,自小受着哥萨克传统道德的教育,是一个善良质朴、恪守妇道的姑娘。

娜塔莉娅明明知道麦列霍夫家境不是太好,格里高利在村里的名声欠佳,可她对未来的新郎却一见钟情,非他不嫁。

娜塔莉娅的坚定,迫使她父亲让步。

《静静的顿河》三位女主人形象

《静静的顿河》三位女主人形象

2016年3月号上圆园《静静的顿河》三位女主人形象陈德银《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凭借此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文中的三位女性形象,并探究根植于作家深处的男权中心意识,展现作品的美学价值。

一、阿克西妮娅:对父权与夫权制的反抗在小说中从肖洛霍夫的创作目的来看,娜塔丽亚无疑是作者其极力维护的“正统,”形象,而阿克西妮亚则是作为一个“叛逆形象”出现的。

阿克西妮亚的一生是受尽男性压迫的一生,在少女时期就遭到了自己生父的强奸,这种创痛隐喻着对其进行压迫的是父权和夫权的统一。

父权意味着男性对于女性的依赖和奴役,而夫权则意味着男性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结婚的第二天,阿克西妮亚就面对着这样的现实:一是丈夫的毒打,二是婆婆移交的繁重家务。

前者代表了夫权,而后者则代表了父权(婆婆由于积劳有功,此时已经晋入了男性阵营),面对肉体上的折磨蹂躏和繁重的劳动,精神上的空虚和丈夫的不忠(性道德的双重标准),阿克西妮亚面临着三种选择:被压迫—正如男性社会希望的那样的;痛苦而又不甘于痛苦—正如娜塔丽亚那样;大胆的反抗—正如阿克西妮亚所做的那样。

而阿克西妮亚的反抗主要是针对夫权礼教而来的。

小说中阿克西妮娅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宗法制婚姻家庭的叛逆者,她的反抗方式是大胆的、公开的婚外恋。

这跟她的个性有直接关系。

她象草原上的野蔷薇、艳丽、热烈又扎人,带有较多的野性美。

最可贵的是,在她身上有一种忍受一切苦难的韧劲,又有一股为追求幸福而敢作敢为的泼辣劲。

她是一个敢做敢当的哥萨克女人,她对葛利高里的爱比起葛利高里对她的爱来得更深沉更饱满更坚决。

随着葛利高里性格的成熟,阿克西妮娅的爱愈来愈显示出她的强大力量和迷人的魅力。

终于,阿克西妮娅的爱战胜了一切,成了葛利高里的终生所爱。

阿克西妮亚追求真切地爱情中,我们看到她完全不顾宗法制的种种束缚,义无反顾的选择与葛利高里在一起,这是对封建宗法制的一种否定。

二、娜塔莉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娜塔莉亚在《静静的顿河》中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是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巨著。

小说以静静的顿河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爱情与革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男主角弗拉基米尔是一个充满理想和热情的青年,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的现状。

而女主角埃琳娜则是一个温柔善良、坚强勇敢的女性,她在革命的磨难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伟大,同时也让我看到了革命时期人们所面临的磨难和挑战。

其次,小说通过对革命时期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痛苦。

革命时期的俄国是一个充满暴力和混乱的时代,人们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饱受痛苦和折磨。

小说中的人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心态,有的选择顺应时势,有的选择坚守理想,有的选择逃避现实。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时期人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的静静的顿河成为了故事的背景,也成为了作者对生命和爱情的寄托。

顿河在小说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它见证了主人公们的爱情和梦想,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者通过对顿河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也让我对生命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总的来说,《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充满深刻内涵的文学巨著,它通过对爱情、革命和生命的描写,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也对作者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充满了敬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也让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静静的顿河》作品艺术特色与人物形象分析

《静静的顿河》作品艺术特色与人物形象分析

《静静的顿河》作品艺术特色与人物形象分析(1)作品简介《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它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

(2)人物形象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

葛利高里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定的革命派,而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物。

他的徘徊动摇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

在小说中,作家虽然否定葛利高里的道路,却赞赏他英勇豪放的性格、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正直善良的人性,对他坎坷一生的悲剧结局寄予深切的同情。

(3)艺术特色①《静静的顿河》篇幅宏大,场面广阔,内容丰富。

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或深度来说,都称得上是一部史诗性作品。

小说通过葛利高里悲剧性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描写了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地区从建立到巩固的历史进程,另方面描写了麦列霍夫一家由盛而衰的历史命运。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全面展示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的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②《静静的顿河》人物众多,几乎囊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极富个性。

如沉着干练的施托克曼,对革命忠心耿耿的彭楚克等,而小说杰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葛利高里这个血肉丰满的不朽的典型形象,在苏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卓尔不群,熠熠生辉。

③此外,小说对顿河草原的壮丽景色的描绘,对哥萨克人独特的风土人情的描述,对哥萨人风趣幽默的方言口语的运用,都非常出色,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与艺术魅力。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形象.
葛利高里这一形象的基本特点:葛利高里在作品中首次出现时是一个生龙活虎的19岁的小伙子,他尊敬父母,热爱乡土、劳动和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厚的同情心、丰富的内心世界,性格倔强,并且富于反抗精神。

特别是在爱情问题上,他表现了追求自由和维护个性独立的精神。

和所有的哥萨克一样,他自幼受到哥萨克习俗和落后意识的深刻影响,从少年时代起,美好的天性就与旧意识的影响深深交织在他身上,并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葛利高里的摇摆性:在国内战争中,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白军叛乱。

他摇摆不定的原因是他想走既不是白军又不是红军的第三条道路——符合“哥萨克真理”的道路,这是由以下三方面决定的:
(1)哥萨克旧思想的影响;
(2)中农出身;
(3)独特的个性特征。

葛利高里悲剧的根源:他追求个人幸福的社会理想与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生了矛盾,这种追求变成了对历史总趋势的对抗,因此失败是必然的。

肖洛霍夫对葛利高里抱同情态度。

顿河眼泪背后的深思——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性

顿河眼泪背后的深思——析《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的悲剧性

的, 娜塔莉亚勤劳 、 良、 善 淳朴 、 贤惠 , 保持着对 自己真 实感情
的贞节忠守 。葛利高里 对于 娜塔莉 亚开始 时他总想保 持 丈 夫的责任 , 当他发现 自己与阿克西妮亚在 心里还是藕断丝连
回来一个土耳其 女子娶 为妻。但 哥萨克集 团的排外 性质使
这个可怜 的女人受 到惊人 的歧视 , 以致 后来 被活 活地 打死 。
【 作者简介] 孟瑞芳 , , 女 内蒙古 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专业硕 士研究生。

6 — 0
文 学研 宄
时 , 于来 自阿克西妮亚 “ 对 酸溜溜 ” 的挑 逗 , 他总是 用含 含糊
萨克 的 悲 剧 。
Hale Waihona Puke 孟瑞 芳 /顿 河 眼泪 背后 的深 思
糊 的话应过去 。最后 当阿克西 妮亚背叛 了葛利 高里 , 利高 葛
其 次, 主人公 的爱情 生活方面来看其性格 。葛利高里 从
与阿克西妮亚 、 塔莉 亚 的爱 情婚 姻关 系贯 穿 主人公 的一 娜 生 ,哥萨克在对待 妇女 的态度 上在很 大程度 上搅 和着 对妇 女的占有 。而葛利高里对于阿克西妮亚 , 在其丈夫司契潘 面
争, 使得他那颗原本 单纯善 良的心变得 不再单纯 , 当他 亲 眼 看见交 出了武器的波得捷 尔珂 夫 、 彭楚克 和七 十多名布尔什
绝 , 留 着 一 点东 西 , 像心 上 留着 一 根 刺 ” 最 后 他 由一 开 还 就 。
始的激情 的占有而产生 了爱情 , 于使他 与阿克西妮亚 旧情 终
葛利高里 的性格 与他 的家庭 环境有着 密切 的联 系。葛
复发 , 并双双逃 出家 园。这 样他 就抛 弃 了 自己做 丈夫 的责

《静静的顿河》书评

《静静的顿河》书评

《静静的顿河》书评《静静的顿河》我上高中时读过,当下再读,它所描写的战争、革命,红军白军两个营垒的厮杀,普通人被裹挟其中的内心冲突、人性扭曲,命运的多舛和突变,实在让人想到很多很多。

小说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个勤劳、能干,热爱生活,追求真挚的爱情而藐视世俗,倔强、剽悍,内心又不失善良的哥萨克农民,他本来可以在自已的土地上平静的生活,如果有什么需要改变的,那也将是平静的、和平的演进着。

但战争爆发了,他和许多人一道被沙皇推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

人与人之间的残杀使他非常痛苦,但又不得不为之,因为你不杀他他就杀你,杀过之后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杀他?所以当布尔什维克提出‚结束战争‛的口号时,他站到了布尔什维克一边。

不久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这和中国的‚辛亥革命‛差不多,但比‚辛亥革命‛要迟几年,同样是一种小规模武力冲突而基本是和平手段的革命,也是被称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俄国最后一个皇帝,成立了‚俄国临时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几个月后的‚十月革命‛又把‚二月革命‛的成果推翻了。

‚红军‛‚白军‛打起仗来了。

虽然结束了‚帝国主义战争‛,但新的战争又开始了,而且是直接在自己的国土上打。

战争被政治家们称之为‚政治的继续‛,而一切政治争端其实都是可以谈判解决的,只要真正以民为本,不是在意识形态上‚唯我独尊,独我正确‛,把这看到比人民的利益还重要,任何分歧都可以通过谈判来逐歩解决。

而战争,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破坏和难以愈合的创伤。

葛利高里听了一个叫波乔尔科夫的军官的‚布尔什维克是要建立一个人民的政权‛的话,坚决地拥护布尔什维克。

但不久他就亲眼目睹了这个波乔尔波夫指挥手下红军屠杀俘虏的残暴行为,于是产生厌恶,动摇起来。

而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反对红军,因为红军来到顿河流域,给养不足,就抢老百姓的粮食和马匹,说这是‚革命需要‛,你不愿意他就威胁你。

他们就还奸汚妇女。

说到这里顺便谈及被媒体批露的一个史实: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当天,就有三万名德国妇女被他们强奸,而在德国全境有不少于十万名德国妇女被他们强奸。

格利高里人物形象分析

格利高里人物形象分析

“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葛利高里形象剖析葛利高里是20世纪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男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个艺术形象,集中了十月革命前后一批哥萨克人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逐渐揭示出他淳朴善良、热情勇敢、坦率真诚、热爱乡土等一系列的特质。

但这只是他作为中农劳动者性格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哥萨克这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中农私有者,在家庭生活和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又经常表现出动摇和彷徨。

而他的“不能自主”、“摇摆不定”的特性集中表现在婚姻生活和与革命立场两个方面。

他在个人生活中,葛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然而,她到临死前,仍然是原谅他了,依然那样深刻的爱着他,但小说却没有安排葛利高里和娜塔莉亚最后的诀别,没有爱,没有恨,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另一面在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的逃亡途中,原以为两个人可以度过难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却被枪打死了。

对妻子的爱和对情人的爱是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葛利高里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确实让人心痛。

正是这一矛盾导致了娜塔莉亚阿克西妮亚的悲剧,同时又加深了葛利高里内心的痛苦和显示了他性格上的“摇摆不定”。

在革命立场中,他同样处于矛盾的焦点。

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参加叛匪,一直徘徊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

他虽然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但并未走向现实生活中已被布尔什维克所证实的真理,而是在反革命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十月革命前,他的亲身经历,以及同共产党员贾兰沙的交往,曾使他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反动性,激起他对统治阶级和旧军官们的强烈仇恨。

但他回到家乡以后,父亲及乡亲们因其获十字勋章而表现的谄媚、尊敬和欢乐,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里播下的真理的种子给毁灭掉,那种从娘胎里带来的、培养了一生的哥萨克气质,战胜了伟大的人类真理。

【赏析】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赏析】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赏析】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内容梗概葛利高里·麦烈霍夫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

他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婀克西妮亚。

勃然大怒的父亲无法阻止两人的来往,只得亲自到村里首富米伦·柯尔叔诺夫家为葛利高里求亲。

不久,葛利高里就与米伦的女儿娜塔莉娅结婚了。

婚后,葛利高里依然频繁地与婀克西妮亚幽会,最后竟带着她私奔了。

他来到地主李斯特尼次基家当雇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

在战场上,他获得了十字勋章。

当他受伤回乡休养时却发现婀克西妮亚已委身于地主叶甫盖尼。

身心俱伤的葛利高里把叶甫盖尼毒打一顿之后,回到家中与妻子娜塔莉娅重归于好。

国内战争开始了,葛利高里在顿河地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波得捷尔珂夫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并担任了连长,屡建战功。

波得捷尔珂夫等人枪杀白军俘虏的行为冷却了他那颗向往布尔什维克的心。

不久,顿河流域爆发了第二次叛乱,葛利高里投身到反对革命的浊流中,在白军营垒中逐渐由叛军连长晋升为师长。

但是白军军官的残忍无情、白军哥萨克的烧杀虏虐又常使葛利高里感到迷惑,时时受到良心的拷问。

于是,他怀着“把过去的罪恶都赎过来”的心情又一次参加了红军。

由于他曾经是白军的高级指挥官,因此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红军的信任。

战争彻底毁灭了葛利高里一家平静美满的家庭生活。

父亲和哥哥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嫂嫂妲丽娅因为放纵染病自杀身亡,妻子娜塔莉娅无法忍受丈夫对他的无情,在堕胎中失血过多而亡,母亲伊莉尼奇娜思子成疾而亡。

唯一活下来的妹妹杜尼娅希珈嫁给了村革命委员会主席珂晒沃依。

珂晒沃依强令葛利高里到肃反委员会登记自首。

为了逃避惩罚,葛利高里加入了佛明的匪帮。

佛明匪彻底垮台之后,婀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的潜逃途中中弹身亡。

顿河开始解冻了,葛利高里带着满身的疲惫与苦楚,孤伶伶地回到了鞑靼村。

在家门口的台阶上他看到了他这一生仅剩的东西──儿子米特卡。

抱着儿子,葛利高里感到在寒冷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世界还是亲切的。

《静静的顿河》人物散论

《静静的顿河》人物散论

《静静的顿河》人物散论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葛利高里原是个热情、英俊、勇敢、勤劳的哥萨克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在沙皇军队里,他看不惯军官的飞扬跋扈,看不惯兵痞的奸|婬*掳掠。

他在作战中第一次砍死奥地利士兵的时候,内心十分痛苦,他对人们在战争中互相残杀,感到愤恨。

革命士兵贾兰沙向他尖锐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和专制政体的fu败,更使他“对沙皇、祖国和他的哥萨克军人天职的全部概念”一下子“化为飞灰”。

然而,从前线回到家乡养伤以后,葛利高里作为鞑靼村“第一个得到十字勋章的人”,处处受到人们的谄媚和尊敬,这些落后的哥萨克意识“渐渐地把贾兰沙在他心里种下的真理的种一子给毁灭掉了”。

于是,他又以“一个出色*的哥萨克的身分重新回到前线”。

这以后,“葛利高里牢牢地保持着哥萨克的光荣,一得到机会就表现出忘我的精神,疯狂的冒险”。

他连连立功受奖,由一个普通士兵晋升为少尉排长。

十月革命的时候,政治上幼稚的葛利高里没有积极站在苏维埃政权一边,而是接受资产阶级自治派的影响,拥护哥萨克脱离俄国而独立,成了一个“在草原上的大风雪里迷了路”的人。

不久,葛利高里结识了顿河地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波得捷尔珂夫,经过短短的动摇之后,从前的真理又在他心里占了上风。

葛利高里参加红军,担任连长,英勇地同白匪作战。

不过,葛利高里不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只是苏维埃政权短暂的同路人,他对残酷的阶级斗争缺乏正确认识,在看到波得捷尔珂夫一槍一杀白军俘虏之后,他那曾经向往过布尔什维克的心冷掉了,“在顿河建立苏维埃政权斗争的最高|潮里离开了自己的队伍”,幻想“逃避开这整个的、沸腾着仇恨的和难以理解的世界”。

1918年春天,反革命叛乱席卷顿河流域,葛利高里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加入叛军队伍,从此踏上反革命犯罪道路。

在同红军作战过程中,葛利高里双手沾满革命者的鲜血,他“渐渐地也憎恨起布尔什维克来了”,他把布尔什维克看成“他的生活上的敌人”。

简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人物形象

简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人物形象

简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人物形象《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小说,在小说中,葛利高
里这个角色的形象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葛利高里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他却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洗礼,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思想深刻、有
自己独特见解的人物。

首先,葛利高里是一个理智、自信的人物。

在小说中,他对生活、对社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畏惧外界的压力,坚定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

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对于工人阶级的不公待遇时,他更是毅然
站出来,带领工人们进行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

其次,葛利高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物。

他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件
事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不会轻易做出决定。

在小说中,他与钦差大
臣谈判时,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对
方提出了合理的要求。

这种深思熟虑的态度,让他在大背景下,具备
了对“真理”的敏感性和清晰的判断力。

最后,葛利高里是一个勇于担当、有担当的人物。

在革命时期,
他不仅坚定站在工人的立场上,指挥着罢工、游行和抵制运动,而且
在战斗中向敌人奋勇冲锋,甚至因此受重伤。

这种担当,不仅让他赢
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和爱戴,更在他们心中催生了一种强烈的向上层斗
争的意志和决心。

综合所述,葛利高里是一个拥有完整、丰富人生经历的人物,他的形象在小说中代表了坚定、理智、深思熟虑、有担当的品质,它们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个读者。

静静的顿河分析战争家庭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静静的顿河分析战争家庭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静静的顿河分析战争家庭与个人命运的交织静静的顿河,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光芒,它见证了战争与和平、命运与个人的交织。

作为一位文学家,我愿意以我的独特观点,为大家揭示静静的顿河背后那些与战争家庭与个人命运交织密不可分的故事。

静静的顿河,是捷克文学家扬·威廉的代表作品,作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顿河河谷为背景,讲述了战争家庭的悲欢离合与个人命运的曲折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战争家庭的命运。

在战争期间,家庭间的纽带被撕裂,亲人们被迫分离。

战壕里的士兵们与家乡的亲人们之间的联系仅仅依赖着一封封邮件或偶尔的电报。

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历磨难,而家人们则日夜为他们的安危祈祷。

小说中的主人公沃尔金一家是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们的命运受战争牵连甚深。

沃尔金作为士兵被征召入伍,留下了妻子阿丽娜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阿丽娜每日捧着沃尔金写的信件,在静静的顿河畔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归来。

她为家人做好一切,尽力维持家中的生活,却常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

这个家庭的命运就像静静的顿河,表面平静,却无法掩盖下的动荡。

其次,个人命运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考验。

战争带来的生死离别、身心创伤对每一个个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在战乱中历经了挣扎与煎熬,他们的命运被战争无情地束缚。

主人公沃尔金是一位积极的共产主义青年。

他通过战争看到了苏联共产主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对大量的平民伤亡和战争中的罪恶感到愤怒与绝望。

他在战争中逐渐对苏联体制产生怀疑,并最终加入党的地下组织,反抗苏联政权的不公与专制。

战争中的人物饱经磨难,他们的经历与思想的转变也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生死考验,沃尔金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家庭的命运是无法分割的,他不仅要为自己争取幸福,也要为他所热爱的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

最后,战争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家庭命运的交织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战争让人重新审视家庭、亲情、责任与自由的意义,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的平凡与幸福。

《战争的无情:《静静的顿河》中的人性折射》

《战争的无情:《静静的顿河》中的人性折射》

战争的无情:《静静的顿河》中的人性折射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战争常常被用作一个重要的背景,探讨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而《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恰好描绘了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惨烈战斗。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角色的人性折射,探讨战争对人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引发的社会反思。

2. 主要角色2.1 萨夫利洛夫(Sukhov)萨夫利洛夫是小说中主要的男性角色之一,他是一名红军士兵,参加了对德军的作战。

在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后,他展现出了强大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然而,在战争中他也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一些丑陋和残忍之处。

2.2 尤里(Ustogov)尤里是萨夫利洛夫身边的好友与同伴,同样也是红军士兵。

他在战争中受伤并丧失了一条腿,但仍然展现出了坚韧和乐观的性格。

尤里的形象揭示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如何适应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2.3 蒂尔·瓦西里耶维奇医生(Dr. Tyrsa)这位苏联军队的医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一直致力于挽救战士们的生命。

通过蒂尔·瓦西里耶维奇医生这个角色,作者再次强调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以及医疗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下默默奋斗的意义。

3. 人性折射3.1 对他人生命的价值淡漠在战争中,面对死亡与痛苦,人们往往会变得冷漠或者漠视他人的生命。

小说中有多次表现出这种情节,比如萨夫利洛夫为了活下去而未曾留意到一名受伤同伴被埋压在瓦砾之下。

这种冷酷的现实让人不由得反思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3.2 对求生欲望的探索战争中,人们为了活下去,会表现出极强的求生欲望。

在《静静的顿河》中,萨夫利洛夫和尤里都展现了他们顽强的生存意志,不断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种情节折射出在战争环境下,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坚持,并且揭示了一种内心深处隐藏的力量。

3.3 友情与团结精神虽然战争摧毁了大量的人性善良和同理心,但小说中也展示了友情与团结精神对于维系希望和温暖起到的作用。

例如,在萨夫利洛夫身边,有一群红军士兵始终相互扶持,鼓励彼此继续前行。

《静静的顿河》:战争与生存之间的抉择

《静静的顿河》:战争与生存之间的抉择

静静的顿河:战争与生存之间的抉择1. 引言《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以苏联二战期间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由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谢柳塔金创作。

这部小说以描写普通人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抉择和挣扎为主线,展示了战争给人们生命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摧毁力。

2. 战争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成为纳粹德国进攻的目标。

顿河地区成为了集中展开军事行动的地方。

该地区居民面临着巨大困境,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

3. 主要角色与人物关系3.1 主要角色介绍•帕夫洛夫:小说男主角,一个年轻、热血的农民青年。

•吉迪恩科:帕夫洛夫最好朋友,同样是个农民青年。

•琼斯卡娅:一个强大而坚韧的农村女孩,帕夫洛夫的真爱。

3.2 人物关系及其变化帕夫洛夫、吉迪恩科、琼斯卡娅三人相互依赖,并共同面对着战争的考验。

他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交往和亲情也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4. 战争给生活带来的摧毁战争造成了极大破坏,不仅有物质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心灵上受到了深刻伤害。

居民们被迫离开家园,生活条件极度恶劣,无尽痛苦和绝望笼罩每个人。

5. 抉择与挣扎在战争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艰难抉择。

一方面,他们想要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希望为国家和正义而战。

这种抉择让人陷入挣扎和内心冲突。

6. 生存意志与希望之光尽管战争摧毁了许多东西,但人类对于生存意志和希望的追求依然存在。

主人公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这给予了读者一丝曙光。

7. 结论《静静的顿河》通过描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们所面临的抉择与挣扎,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及整个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

尽管战争摧毁了许多东西,但其中也蕴含着生存意志与希望之光。

这部作品深刻思考并呈现出战争与生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引得读者深入思考人性、道德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对《静静的顿河》中哥萨克人物分析

对《静静的顿河》中哥萨克人物分析

对《静静的顿河》中哥萨克人物分析摘要:《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关于哥萨克命运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1912到1922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内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顿河沿岸哥萨克人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

本文主要对作品中中三位主人公的命运进行分析。

关键词:哥萨克;顿河;沙皇政府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是一位具有独特地位和伟大贡献的作家。

他将20世纪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推向了世界。

19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是以顿河岸边鞑靼村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等几家哥萨克的经历为主要内容。

描写了在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的大动荡中哥萨克人所遭到的沉重打击。

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妻子在战乱末年因流产而死亡,兄嫂及父亲都在哥萨克暴动中相继死去。

葛利高里的邻居斯捷番·阿斯塔霍夫在哥萨克暴动失败后流亡国外,他的妻子阿克西尼亚与葛利高里相爱,最后也被巡逻的红军打死。

当格里高利历尽磨难重返家园的时候,那个整齐的大家庭只剩下了妹妹和自己的儿子。

一、葛利高里主人公葛利高里是《静静的顿河》里的灵魂人物,他是典型的哥萨克劳动者的代表。

他和其他的哥萨克人一样勤劳、淳朴、善良、热情,骑术高明。

在作家笔下,他就像顿河沿岸的一匹“野马”。

在他的一生中,他追求着爱情婚姻和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他的结局都十分悲惨。

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娅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结果这两个深爱他的女人最后都惨死。

而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在红军与白军之间摇摆不定。

[刘颖. 肖洛霍夫笔下哥萨克性格简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4.]他一直保持着哥萨克人的光荣传统——勇于冒险,敢于牺牲,因此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坎坷、崎岖。

葛利高里在当时所面临着的徘徊和彷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时代进步的必经之路,他对于这种改变无奈却又无能为力。

他的这种迷茫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哥萨克式的守旧性。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

26格里高利形象和悲剧意义葛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对阿克西妮亚的爱情既表现了他勇敢、刚毅、热烈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而传统观念对他也有影响,依然尊父命娶妻生子,也因此造成家庭的不幸。

在历史事件中,他同样处于矛盾斗争的焦点,先是同情废除沙皇统治,参加红军,同白军英勇作战。

但红军中的过激行为使他十分反感,便动摇到白军中去。

白军中的种种恶行他也无法接受,便觉得全俄罗斯共同的真理是没有的,只有哥萨克共同的真理,于是便当了哥萨克的叛军师长,与红军作战。

失败后又回家乡,还是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这个善良、勤劳、纯朴、刚烈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

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在性格上也体现出很多矛盾的因素,如勤劳与愚昧、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自尊与虚荣等等,这世元素交叉融合,既矛盾又统一,使他性格丰富,立体感很强。

但有一个根本的内在趋向,就是他追求真理的品格,这一品格与特定阶段的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葛里高利的悲剧,是其独特气质和哥萨克自治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

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现了一部分,顿河哥萨克在国内战争中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矛盾的性格勤劳与愚昧,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它试图找出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第三条出路,是个球索型人物,最后落得脱离人民的结局。

实质上是它独特哥萨克气质和传统偏见对历史发展的抗拒结果。

是特殊环境与十月革命的产物下面资料为赠送的地产广告语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就可以,谢谢选择,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地产广告语1、让世界向往的故乡2、某沿河楼盘:生活,在水岸停泊3、一江春水一种人生4、某钱塘江边楼盘:面对潮流经典依旧5、海景房:站在家里,海是美景;站在海上,家是美景6、以山水为卖点的楼盘:山水是真正的不动产7、某城区的山腰上的楼盘:凌驾尊贵俯瞰繁华8、某地势较高的楼盘:高人,只住有高度的房子9、某学区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0、尾盘:最后,最珍贵11、回家就是度假的生活12、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我们造城——2、我的工作就是享受生活——3、我家的客厅,就是我的生活名片——4、在自己的阳台看上海的未来——5、公园不在我家里我家住在公园里——6、这里的花园没有四季——7、***,装饰城市的风景——8、***,我把天空搬回家——9、房在林中,人在树下——10、生活,就是居住在别人的爱慕里——11、到〖星河湾〗看看好房子的标准——12、好生活在〖珠江〗——13、爱家的男人住〖百合〗城市岸泊:城市的岸泊,生活的小镇生活之美不缺少,在于发现情趣不在于奢华,在于精彩生活有了美感才值得思考……玫瑰庄园:山地生态,健康人生卓越地段,超大社区一种完整且完善的环境,像原生一样和谐原生景象自然天成人本理念精品建筑知名物业智能安防诚信为本实力铸造比华利山庄:海岸生活——引领世界的生活方式海岸生活——22公里的奢华海岸生活——高尚人生的序曲海岸生活——人与自然的融合苹果二十二院街:人文自然现代铺的蔓伸荣和山水美地:让世界向往的故乡香港时代:时代精英开拓未来领衔建筑,彰显尊贵绿地崴廉公寓:金桥40万平方米德国音乐艺术生活汇都国际:昆明都心,城市引擎财富之都风情之都梦幻之都文化之都商贸之都西部首座巨型商业之城颠峰商圈的原动力,缔造西部财富新领地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港国际智慧城新江湾城,一座承载上海新梦想的城区上海城投,全心以赴建设知识型,生态型花园城区风和日丽:入住准现楼,升值在望湾区大户,空中花园大格局下的西海岸市中心:市中心少数人的专属颠峰珍贵市中心的稀世名宅正中心城市颠峰领地颠峰勾勒稀世名宅繁华不落幕的居家风景地利皇者尽得先机稀世经典180席阳光国际公寓:阳光金桥来自纽约的生活蓝本钟宅湾: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汇聚国际财富与人居梦想的绝版宝地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站在蓝色海岸的前沿,开启一个新的地产时代东南门户海湾之心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让所有财富的目光聚集钟宅湾,这里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上海A座(科维大厦):创富人生的黄金眼掘金上海!创富人生!远东大厦:花小公司的钱,做大公司的事未来城:无可挑战的优势无可限量的空间绿地集团:居住问题的答疑者,舒适生活的提案人茶马驿栈:精明置业时机享受附加值财富最大化雪山下的世外桃源茶马古道上千年清泉之乡金地格林春岸:城市精英的梦想家园繁华与宁静共存,阔绰身份不显自露建筑覆盖率仅20%,令视野更为广阔占据最佳景观位置,用高度提炼生活完美演绎自然精髓,谱写古城新篇章创新房型推陈出新,阔气空间彰显不凡365天的贴身护卫,阔度管理以您为尊金地格林小城:心没有界限,身没有界限春光永驻童话之城我的家,我的天下东渡国际:梦想建筑,建筑梦想齐鲁置业:传承经典,创新生活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思想创新远见生活嘉德中央公园:一群绝不妥协的居住理想家完成一座改变你对住宅想象的超越作品极至的资源整合丰富住家的生活内涵苛求的建造细节提升住家的生活品质地段优势,就是永恒价值优势设计优势,就是生活质量优势景观优势,就是生命健康优势管理优势,就是生活品味优势空中华尔兹:自然而来的气质,华尔兹的生活等级享受,没有不可逾越的极限所谓完美的习惯,是舒适空间的心情定格!临江花园:经典生活品质风景中的舞台美林别墅:源欧美经典纯自然空间住原味别墅赏园林艺术淡雅怡景温馨自然钱江时代:核心时代,核心生活核心位置创意空间优雅规划人文景观财富未来城市精神,自然风景,渗透私人空间泰达时尚广场:是球场更是剧场城市经济活力源时尚天津水舞中国未来都会休闲之居创意时尚天天嘉年华健康快乐新境界商旅新天地缔造好生意城市运营战略联盟,参与协作,多方共赢华龙碧水豪园:浪漫一次,相守一生东方莱茵:品鉴品位宜家宜人建筑一道贵族色彩品鉴一方美学空间品位一份怡然自得荡漾一股生命活力坐拥一处旺地静宅体会一种尊崇感受常青花园(新康苑):新康苑生活感受凌驾常规大非凡生活领域成功人士的生活礼遇拥有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等的花园社区在属于自己的宴会餐厅里会宾邀朋只与自己品味爱好相同的成功人士为邻孩子的起步就与优越同步酒店式物管礼遇拥有[一屋两公园前后是氧吧]的美极环境水木清华:住在你心里福星惠誉(金色华府):金色华府,市府街才智名门——释放生命的金色魅力真正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朋友,看他的对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静的顿河》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形象分析摘要《静静的顿河》以史诗般谱写了人类的悲剧,小说的灵魂人物--葛利高里的生活悲剧。

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战争那个年代背景下人民的不幸遭遇, 也真实地感受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生活,也理解到作家描写这场战争图景的真正用意, 那就是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普通人身上的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精神。

同时葛利高里是满腔热情的真理探索者, 在残酷的环境中, 他自始至终没有丧失良知、同情心和人的尊严感, 他执着地追求自由, 表现出顽强的自由意志, 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具有原始的、淳朴的生命意识,认为生命高于一切的高尚的理由,他在人生道路上经历着生命意识的转变与人生的绝望和复活,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但葛利高里在那个时代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关键词:葛利高里;性格特征;人性魅力;矛盾;悲剧前言《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6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

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俄国人葛利高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后加入哥萨克和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他伤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战死,然后自己的结发妻子因为不愿意给他生孩子而自己堕胎时失血过多而死。

自己也因为没有文化而被别人瞧不起,最后不得不由师长降为了一个小小的连长。

因不满哥萨克们的战争无目的,后来他又投身红军,将自己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的将军的怨恨全都发泄到了战场上。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描写的是葛利高里一家人。

父亲、哥哥,都是哥萨克中的英雄。

小说以这三个人为主要线索,描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描写了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的一些人物。

小说还写了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娜塔莉亚的爱情。

作者通过对他们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真实的饿反映了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悲剧性是作者构建作品的主要基石,这种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其人物的生活背景下展示的社会悲剧。

一、葛利高里的性格分析葛利高里是出生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他热爱劳动, 淳朴热情, 心地善良, 割草时误伤一只小野鸭,“心里发生了一种突然袭来的非常怜悯的感情”。

他本来过着宁静的生活, 可战争爆发了, 接踵而来的是大革命年代,“人都变得比狼还坏, 四周都是仇恨”, 然而, 葛利高里却努力保持着人的自尊和自信, 从未丧失良知和同情心, 没有堕落为野兽。

他第一次砍死一名奥地利士兵, 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 深沉的痛苦使他“人都变得瘦了”。

他同情惨死于战争的人, 尤其对被盲目的仇恨和偏狭心理所支配的滥杀俘虏和反人道行为感到气愤和痛心, 因此, 一个哥萨克残忍地劈砍俘虏时, 他气急之中朝他开了一枪;哥萨克士兵轮奸波兰姑娘, 他出于义愤挺身解救; 情敌司捷潘在战场上落马遇险, 他冒死救下这个几次蓄意杀害自己的人; 当红军军官波特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白军军官时, 他大为震惊, 竟离开红军队伍。

作为一名叛军首领, 他率队疯狂向红军冲杀, 心里却苦恼万分; 他不仅自己从不抢劫, 严禁部下抢劫, 连他的父亲要趁机捞一把, 也遭到他的斥责制止; 他公然违抗上级命令, 放走被囚的红军, 保护他们的妻儿老小, 骂杀死红军战士的嫂子是“好狠毒的娘们”。

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越来越感到屠杀红军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发出了凄惨的呼喊:“砍死我吧! ”正是主人公身上那战争也不能摧毁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使我们看到了葛利高里人性的光辉与做人的尊严。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葛利高里是复杂的、矛盾的, 既有反抗旧的传统观念的一面, 又有和哥萨克传统意识相妥协的一面。

哥萨克, 这个帝俄时代特殊的军事农民阶层, 有着勤劳、勇敢、独立不羁的性格, 也有愚昧、保守、宗法制的特点。

对葛利高里这个哥萨克无法单一地用美或丑、善或恶来界定, 他善良、正直,却又凶狠、暴烈, 酷爱自由, 向往正义, 勇于探索真理, 然而又左右摇摆。

他大胆追求爱情, 忠于爱情, 但同时又屈从父命娶娜达莉亚为妻, 婚后对她冷酷无情, 在两性关系上也不无放荡行为。

他既为革命效过力, 又屠杀过革命者, 他有着与普通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崇高人格。

但是, 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却停留在原始的层次上。

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

其一生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格里高利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堕胎身亡;婀克西妮亚在与格里高利逃亡途中,被枪打死。

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格里高利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年纪不到30却已鬓发斑白。

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首先,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特征与其家庭背景来看。

葛利高里的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葛利高里的家庭与普通的哥萨克家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作品开卷一、二章就介绍了葛利高里一家的历史。

葛利高里的祖父普罗珂菲于1878年在沙皇与土耳其的一次战争中带回来一个土耳其女子娶为妻。

但哥萨克集团的排外性质使这个可怜的女人受到惊人的歧视,以致后来被活活地打死.而葛利高里的父亲潘苔莱是一位善于料理农事的能手,但他的保守性和自私性十分强烈,狭隘的哥萨克气质也表现得特别突出,这样,祖辈流传的种种偏见和强烈的“哥萨克荣誉感”,中世纪式的愚昧,野蛮和残忍的生活习惯在葛利高里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比如:后来对于建立顿河哥萨克独立政权的问题,他压根儿就是一头雾水:“我一点儿也不明白,我弄不清楚这个问题,我就像在草原的大风雪里迷了路”,这样就能体现这个民族在复杂混乱的政权交替年代中的盲目性,所以那种狭隘盲目的民族气质也在他身上显现无疑。

总之他自己也曾经承认道“生活走错了路,或许这里也有我的错”。

其次,从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方面来看其性格。

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的爱情婚姻关系贯穿主人公的一生,哥萨克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在很大程度上搅和着对妇女的占有。

而葛利高里对于阿克西妮亚,在其丈夫司契潘面前就有一个“好强心”问题。

甚至他用对待妇女的这种占有态度来比喻他们的战争“我们是为土地打仗,就像为一个姑娘打仗一样。

”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关系一开始完全是一种戏谑、乱伦的关系,最后由于他与娜塔莉亚结婚后,婚后生活使他失望,他才意识到跟阿克西妮亚的旧情还没有断绝,还留着一点东西,就像心上留着一根刺”。

最后他由一开始的激情的占有而产生了爱情,终于使他与阿克西妮亚旧情复发,并双双逃出家园。

这样他就抛弃了自己做丈夫的责任,或者说也为今后结局种下了一粒苦果。

而娜塔莉亚第一次见到葛利高里时就爱上了他,嫁给葛利高里是她心甘情愿的,娜塔莉亚勤劳、善良、淳朴、贤惠,保持着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贞节忠守。

葛利高里对于娜塔莉亚开始时他总想保持丈夫的责任,当他发现自己与阿克西妮亚在心里还是藕断丝连时,对于来自阿克西妮亚“酸溜溜”的挑逗,他总是用含含糊糊的话应过去。

最后当阿克西妮亚背叛了葛利高里,葛利高里才又爱上娜塔莉亚。

可是葛利高里那种对感情的含糊与摇摆使他又与阿克西妮亚重归于好,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之间裹挟着戏谑、肉欲、乱伦、癫狂的爱情关系,既是作为一个哥萨克的创造力和自由精神以及声名观念的体现,又是导致娜塔莉亚身亡的原因。

它与现代战争交融在一起,共同酿成了葛利高里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二、葛利高里的悲剧根源造成格里高利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葛利高里的悲剧因素也是由于他的复杂的,变化的性格决定的。

葛利高里原本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哥萨克青年,从小热爱劳动,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尊敬父母、热爱乡土,当然也自幼受到哥萨克习俗与等级偏见的深刻影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残酷的国内战争,使得他那颗原本单纯善良的心变得不再单纯,当他亲眼看见交出了武器的波得捷尔珂夫、彭楚克和七十多名布尔什维克也被残酷地绞杀枪毙时,他的眼里再没有泪水,他的心已经被灌进了仇恨的黑水,正如书中所说,葛利高里的生活变得像野火烧过的草原一样黑了,已经不再战栗已经不再刺痛了,那种怜悯“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在残酷的对抗中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生命的冷淡和蔑视。

1、首先是他的哥萨克身份。

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泛指15-17•世纪俄国从农奴制压迫下逃亡出来,迁移到边远各地的农奴、仆从和市民。

从16世纪开始,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奉禄和土地,同时哥萨克形成了带有相对自治性质的组织,他们是沙皇兵力的主要来源,18世纪开始成为特殊的军人阶层。

特殊的历史一方面使哥萨克保留了许多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酷爱自由,粗犷善战。

可以说,哥萨克最大的矛盾是:内心向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镇压自由的工具。

格里高利就是在矛盾的哥萨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哥萨克的代表,他有责任感、有良心,有哥萨克特有的群体归属意识,也有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

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格里高利的迷惘: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许诺给受压迫者以自由;还是选择哥萨克,因为自己世世代代身为哥萨克。

就这样,格里高利是千百万在红军和白军犹豫不决的哥萨克的缩影。

正如格里高利所属的那个白军师的师参谋长考佩洛夫所说:“一方面你是一个拥护旧时代的战士,另一方面请原谅我说话尖刻,又有点象个布尔什维克。

”2、造成格里高利的悲剧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又不仅仅是个哥萨克,而是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

与他那些甘心被白军挟裹的亲戚朋友不同,格里高利除了哥萨克效忠沙皇的原则之外,还有自己的原则--良心,还有自己的独立意志--珍惜人类生命。

所以,当他第一次看白军滥杀俘虏,就勃然大怒,几乎杀了凶手“锅圈儿”。

此后的战役中,格里高利目睹了双方的残酷行径,虽然为了生存,自己也要不断地杀人,并且获得过白军颁发的四个乔治勋章和四个奖章,升为白军师长,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他一直痛恨杀人、特别是无缘无故地滥杀俘虏--无论是对红军还是对白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