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提升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学生版)
1.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类型及其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在复习过程中,应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复习巩固运用水体运动的规律知识。
考向 1 水循环[模拟诊断]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 .10-15千米 B .15-20千米 C .20-25千米D .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命题趋势专题 三 ××水体运动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B2.C【解析】1.有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
读图判断即可。
2.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
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
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
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
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
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选C。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三 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学案
专题三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考纲原文呈现]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考点一水循环(全国卷近5年3考)[理·主干知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类型、环节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着地表形态[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1】(2017·课标全国Ⅰ,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审题指导设问(1)关键词“盐湖面积多年稳定”;注意“流域”与“湖面”的区别。
设问(2)关键词……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最小。
设问(3)关键词: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推知,流入湖泊的径流量减少。
注意材料中“盐度饱和”,则湖水盐度不可能增大。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水循环。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盐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蒸发量)相差不大,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相当;而材料中已知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故C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蒸发的因素。
图中四处,唯有坡面海拔最高、坡度最大,降水后,绝大部分雨水快速转化为地表径流,流向其他地势较低处,而在坡面存储水量最少,故此处可供蒸发的水量最少,则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坡面,故A项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3 水体运动规律 (3)
(2023·湖南九校联盟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下游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 化,该河流发源于高山,中下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一直以来,该流 域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据此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956年至2016年,该河下游地区降水量( 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2023·湖南师大附中阶段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拉昂错与玛旁雍错(如下图)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深陷断裂河谷地带,是封闭 的内陆湖泊。两湖曾经连在一起,谷地水源丰沛,河湖发育,自第四纪以来 因全球气候变迁,湖泊水位下降,逐渐分化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湖泊,仅北侧 有一条季节性河道相通。分化开以后,两湖出现巨大差异,拉昂错为微咸水 湖,而玛旁雍错为淡水湖。玛旁雍错鱼类、鸟类等生物资源丰富,是周边野 生动物和当地人重要的水源地。近几十年来,流域内冰川面积萎缩,降水减 少,气温升高,玛旁雍错面积呈减小趋势,盐度略有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3·湖南邵阳二模)下图为2020年8—11月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海水温度和 盐度垂直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7~9题。
7.该海域温跃层位于( B )
A.①
B.②
C.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④
8.若该海域温跃层深度达一年中最深的季节,下列说法与之相符的是( D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9.温跃层会导致( A ) A.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 B.海面舰艇更易发现水中潜艇 C.海洋下层冷海水更容易上泛 D.出现海中断崖导致潜艇沉毁
(全国通用)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考点二流域的开发、建设与综合治
[命题探源]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评价 流域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在对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进行评 价时,要先确定流域的自然特征,然后结合各自然要素的相互 关系和影响,确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具体分析如 下:
2.分析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思路 分析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状况,确定流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根 据有利因素制定开发建设内容,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 的对策。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
Hale Waihona Puke 通航里程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社会 经济 条件
经济 人口、城市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3)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在分 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时,要充分考虑流域上、中、下游不同 地理环境特征。一般分析思路如下:
[对点演练]
题组 水能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 [2016·浙江文综,37(1),1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
(1)下表中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
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
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5分)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 开发目标
第一 阶段
整治河道,裁弯 19世纪40年代至20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三 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专题
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B卷)一、选择题(2017·山西名校联考)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
下图是流域型城市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上游城市( )A.资源的集聚效应强B.彼此联系能力强C.多分布在沿边地区D.与海洋联系密切2.从要素流动和产业链来看,中游城市( )A.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工业制成品B.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工业制成品C.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初级原材料D.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初级原材料3.东北地区的下列城市最有可能位于下游的是( )A.大庆B.长春C.鞍山D.沈阳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上游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小,相互之间联系能力差,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因此多分布在沿边地区,故选C。
第2题,要素的流动多从可达性较差的上游城市向可达性较好的下游城市汇集,中游城市处在产业链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故选B。
第3题,“下游城市”主要分布在出海口附近,通达性较好,与海洋(市场)联系密切。
选项四个城市中,沈阳是整个东北的资源集散地,沟通整个东北地区,具有下游城市的突出特点,故选D。
答案:1.C 2.B 3.D(2017·乐清月考)读印度洋某海域上升流(洋流)示意图,回答4~5题。
4.此时印度半岛的盛行风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5.有关甲地洋流成因及海洋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的上升流主要是向岸风影响形成的B.此时洋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C.该地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季节变化大D.该地为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解析:第4题,读图,根据图中非洲东海岸甲处洋流的方向,判断此时印度洋北部盛行西南季风。
甲处洋流是受离岸风影响形成,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表层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说明受西南风吹动而形成,C对。
2020版高考地理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2-3专题突破篇专题三 水体的运动规律
[专题分析]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可知,本专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以水循环模式图或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水循环及其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河流流量变化图或区域流域图为载体,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流域的综合开发;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考向一水循环1.水量平衡(1)概念: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尺度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间的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2)各区域的水量平衡问题①海洋: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②内流区: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很少,因此其多年平均蒸发量也不多。
③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④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2.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及意义3.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正向利用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三 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水循环和河流特征角度1 水循环(2016·高考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
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
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
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第2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X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
第3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
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的径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条河流的径流量总体减少。
(2015·高考全国卷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江苏单科)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着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1~2题。
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月牙泉位于古河道上,因此可推测其成因是古河道残遗。
故选B。
第2题,月牙泉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且该地区一直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因此蒸发增强和雨水补给减少不是主因;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导致近年来干涸的主因。
故选D。
答案(2013·重庆文综,3)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下图回答第3题。
3.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含沙量高B.流程较短C.春、夏汛明显D.冰川补给为主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特征。
以空间定位为切入点,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判断,分析该地区河流的共同特征。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降雪较多,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较多,形成夏汛。
因此C项正确。
该地区植被覆盖较好,河流含沙量较低。
该地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流程一般较长。
从纬度及海拔看,该地无冰川分布。
因此A、B、D错误。
答案 C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B.4~5月径流量大是因为此时降水多C.补给水源主要是地下水D.航运价值很大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全国通用)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考点一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课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 流年径流量比较平稳,所以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就较小。
4.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大气降水(雨水)是陆地各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其相互补给 关系如下图所示:
5.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对点演练]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 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可 推断森林植被具有①_涵__养__水__源__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 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②___下__渗___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 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 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 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 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下渗增加,地表径流 减少,地下径流③___增__加___。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知,黄河入海水量下降量很大, 大部分水不能再入海了,而水电站发电需要放水,故最可能的 原因是流域内的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多。第(2)题,黄河入海水 量减少,携带的泥沙减少,故三角洲扩展速度减缓。 答案 (1)D (2)B
A.①②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三 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专题强化训练A卷-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专题三水体运动和流域开发测试(A卷)一、选择题(2017·长春质检)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下图为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最主要的功能是( )A.航运B.水产养殖C.旅游D.防洪灌溉2.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处理了泥沙问题。
它能有效处理泥沙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量最大,洪水易带走泥沙B.内江流速慢,含沙量小C.飞沙堰对泥沙起阻挡作用D.宝瓶口为收窄断面,流速快,输沙量小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同时又对四川盆地的农田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选D。
第2题,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容易沉积,当从鱼嘴来的水量大时,泥沙容易被冲走,故A 项正确;内江处于凹岸,河流流速快,故B项错误;当内江水位高时,一部分洪水从飞沙堰排出,带走大量泥沙,因此,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作用,故C项错误;当河水流经宝瓶口时,由于断面收窄,河水流速加快,对泥沙冲刷能力加强,输沙量大,故D项错误。
答案:1.D 2.A基流是地下水补给进入河水中的部分,其径流量较为稳定,为河川的基本流量;它在维持河道生态、提供枯水季节供水中作用显著。
基流指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
下表为1961-2000年间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的相关数据。
据此完成3~4题。
A.气温变化B.降水量变化C.基流指数变化D.植被变化4.1961-2000年间,气温升高对黄河源区基流和基流指数的影响明显,因为气温升高使( )A.蒸发量增大,地下水补给增多,基流减少B.冻土融化多,地表水下渗增多,基流减少C.冻土融化多,地下水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D.冰川融化多,地下水补给河水增多,基流指数增大解析:第3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当降水量多时,基流也相对增多,此时段基流指数变化不大,所以黄河源区的河流径流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变化,B对。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专题三 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 考点二 流域的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
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0分) 解析 从图中海拔高度看,甲区域地形起伏较大;从经纬度位 置和重庆、长江等信息看,甲地河流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 水丰富,水量较大;甲地相对图中海拔较低的四川盆地而言, 人口密度较小。从水能资源和移民数量角度看甲地水能资源开 发条件较好。但甲地地理位置、地形状况和交通状况均不利于 开发,同时,开发水能可能对当地地理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等)和 相关地区(河流中下游)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 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 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西河流域管理局建设的原因)。第(3)题,可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 道分汊对河流带来的影响来分析,河流生态主要包括湿地、生 物多样性及河流水质等方面。 答案 (1)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 地开发(防洪)。 (2)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 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 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 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3)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 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 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 化能力。
通航里程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社会 经济 条件
经济 人口、城市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3)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在分 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时,要充分考虑流域上、中、下游不同 地理环境特征。一般分析思路如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训练(三) 水体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60分)(2013·安徽)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水循环的环节和地理意义。
伏尔加河流域内位于40°E以东的地区,受西风带的影响小;伏尔加河河水最终注入里海,因此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因此C项正确。
伏尔加河所在纬度较高,蒸发不旺盛,只在下游蒸发旺盛,由于该河流主要在平原上流动,流速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可以使其流域地势趋于平坦,而非高低不平。
答案 C2.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解析本题考查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形成及分布。
由于伏尔加河流域面积占东欧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注入里海径流量占进入里海总径流量的85%。
流域内人口约占俄罗斯总人口的43%,同时该流域气候干旱,因此该地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与水资源丰富有关系,故C项正确。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相同,都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由于石油、天然气形成年代较早,与伏尔加河沉积作用关系不大;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内河航道,不能通过伏尔加河将石油、天然气运往西欧。
答案 C(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质检)下图为德国柏林某生活小区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系统的广泛使用会( )A.加剧城市内涝B.导致地下水位下降C.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D.加重绿地土壤盐渍化解析本题考查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雨水收集再利用,可减小地面雨水聚集量,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并且可以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不会加重城市绿地土壤盐渍化。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水体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专题3 水体运动规律1.练高考(2024•新课标Ⅲ卷)一般状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养分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疆,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图3示意长江口旁边海疆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8.导致夏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养分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A.总数量削减,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削减,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7.D 8.C 9.A植物生长。
河口处因泥沙量大,水较混浊,不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而向东泥沙量小些,水较清,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C。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削减,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实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削减。
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第10题留意审题,“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更的最主要缘由”,抓住“最主要”,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2个及以上选项是黄河入海水量变更的的缘由。
第11题,关键是理解入海水量和黄海三角洲地貌形成的关系。
(2024•新课标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
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更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实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答案】9.D 10.B 11.A11.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水体运动、河流流域开发(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地下水与河流、湖泊、海洋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潜水面的变化特征是( )A.随地势的起伏略有起伏B.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C.随海平面的升高而升高D.随海平面的升高而降低2.如果地下水被污染,治理难度会更大,其原因主要是( )A.地下水流速快B.地下水流速慢C.地下水蕴藏量大D.地下水与河湖海相通解析第1题,潜水面的高低取决于入渗量的多少,入渗量的多少又与地表状况相关,地势低洼处有利于地表水汇集,入渗量多。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潜水面随地势的起伏略有起伏。
选A。
第2题,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主要在于地下水流速慢,更新慢,自净能力弱。
地下水蕴藏量大、地下水与河湖海相通也是难以治理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选B。
答案 1.A 2.B(2016·江苏南通调研)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甲处洋流的流向与性质是( )A.西北寒流B.东南暖流C.东南寒流D.西北暖流4.甲附近海域( )A.与同纬度相比海水蒸发更旺盛B.因北部石油泄漏海水污染严重C.分布有寒暖流交汇成的大渔场D.沿岸观赏到茂密热带雨林景观5.与刚果河相比,尼日尔河( )A.径流量更大B.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大C.结冰期更长D.水能资源储藏量更大解析第3题,甲洋流存在于南半球中低纬海域大洋东岸,为(本格拉)寒流,向西北方向流动。
第4题,刚果河流域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有热带雨林发育,所以甲沿岸可以观赏到茂密热带雨林景观。
第5题,由于尼日尔河中上游受热带草原气候影响,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大。
答案 3.A 4.D 5.B下图为某河流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以下关于图示流域综合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b段应效仿cf段和be段,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②bc段应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③流域内应进行西电东送,促进东部发展炼铝工业④bc段的梯级开发促进了cf 段灌溉农业的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7.为治理该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政府计划在流域内大力植树造林,这主要是利用了森林的哪种生态功能(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消除污染,美化环境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调节气候解析第6题,ab段位于河流上游,由于地形地势等原因,不应大力发展灌溉农业;cf 段灌溉农业的发展与bc段的梯级开发关系不大;bc段的梯级开发应是综合性的开发,利用水库的优势可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bc段的梯级开发会产生较多的电能,而东部有铝矿,因而可以进行西电东送,促进东部发展炼铝工业。
第7题,图示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农业面积较大,故水土流失可能较严重。
故流域内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应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 6.D 7.C读两河流流域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乙两河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土壤盐碱化植被遭破坏,物种减少B.水土流失洪涝灾害C.植被破坏,物种减少土壤盐碱化D.降水量大,易泛滥成灾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产生水土污染9.为促进甲河流域内农业的发展,应做的工作有( )①退耕还林②改良灌溉设施③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④改良土壤⑤发展农业灌溉节水技术⑥大量迁入人口,增加劳动力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解析第8题,根据经纬度位置确定甲河为印度河,该河流域发展农业需要引水灌溉,容易引起土壤盐碱化。
乙河为亚马孙河,流域内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物种减少。
第9题,甲河流域由于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今后该流域内农业发展应针对这一问题从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8.A 9.B(2016·合肥质检)纽芬兰渔场(下图中Q地)曾经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但多年后,作为鳕鱼资源最丰富的该渔场已变成了历史。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了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
2003年,加拿大渔业部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根据材料回答10~11题。
10.作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纽芬兰渔场,其形成的原因有( )①寒流和暖流在此交汇②浮游生物等饵料丰富③圣劳伦斯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④有上升补偿流存在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11.对图中M、N两地描述不正确的是( )A.冬季M海峡的船只进入地中海顺风顺水B.若克拉地峡被开挖成运河,N海峡拥有国的经济将衰退C.N海峡的拥有国淡水资源丰富D.M北侧半岛经济发达,盛产橄榄油解析第10题,纽芬兰渔场位于纽芬兰岛的东侧,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海水扰动,加上河流带来的泥沙,给该海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但该海域并没有上升补偿流。
第11题,M海峡为直布罗陀海峡,因海水密度不同表层海水向东流动,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故此时由M海峡进入地中海的船舶顺风顺水;若克拉地峡被开挖成运河,则N海峡(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地位将受到影响;虽然新加坡(N海峡的拥有国之一)地处赤道地区,但由于岛屿面积小,地表水资源存储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故新加坡的淡水资源短缺。
故C错误。
答案10.B 11.C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6·江淮名校联考)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地图,此时一艘轮船正如图方向逆水航行。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2分)(1)据图判断此时北印度洋海区的风向,解释该风向的成因。
(8分)(2)分析A地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6分)(3)判断该季节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的洋流性质,并说明该洋流对索马里半岛沿海地区气候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8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轮船正向西逆水航行,由此可判断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向东流,为北半球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该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成。
第(2)题,A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第(3)题,北半球夏季,索马里半岛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由于海底水温较低,上升补偿流为寒流,它加剧了沿岸的干旱程度,但有利于渔场的形成。
答案(1)此时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
成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2)A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成因:受内陆信风带的控制(或受副高控制)。
(3)寒流。
对气候:降温减湿,加剧沿岸荒漠化;对海洋生物:上升补偿流,鱼饵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13.(2016·广州市调研)下图中等高距为1 000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分)(1)说出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征。
(6分)(2)说明M河的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8分)(3)指出该区域河流主要开发利用方式,并说明开发利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0分)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区附近。
同时,图中三条主要河流呈南北走向,并行排列,具有山河相间的地形特征。
第(1)题,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是横断山区地形的典型特征。
第(2)题,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补给类型等。
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
气温影响结冰期的长短、高山冰雪融化量及融化时间;降水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汛期。
气温、降水的变化同时影响着河流的水文特征。
横断山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产生充沛的降水;但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大。
第(3)题,该区域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河流的开发可能对当地及河流的上下游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当地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且变率大,自然灾害种类多,流域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将河流的水能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诱发次生灾害。
答案(1)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山高谷深。
(2)该区域位于横断山区,春季气温高,河流上游地区积雪融水补给量较多,形成春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为丰水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小,为枯水期;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变率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河流无结冰期。
(3)水能开发。
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充分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加固山体,尽量避免开发过程中诱发滚石、滑坡等灾害。
14.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10分)材料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10分)解析河流水位特征可从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角度描述,影响因素主要有补给水量多少以及其他水体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强弱等。
从水位年变化图中可看出全年水位基本在3 m以上,其中6~7月水位较高、12月至次年1月水位较低。
从气候资料图可知,全年降水丰富;从区域图可看出甲地河流上游有大面积沼泽分布,对河水起到了调节作用。
答案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 m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月至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至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
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