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精选17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精选17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后感篇1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

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

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

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

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

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

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

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

妈妈也表扬我大方。

《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

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关于《论语》作文

关于《论语》作文

关于《论语》作文关于《论语》作文篇1《论语》是经典作品,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

我细细品读了这本书,感受经典的魅力。

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见到了慈眉善目、聪慧睿智的孔子,并且幸运地成为他三干弟子之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是孔子教导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实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勤学善问,多多发现他人的长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种.种言论可见孔子对于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东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替父温席,晋代王祥“卧冰求鲤“,古人的孝感天动地,今人的孝同样为人称道。

电视里播放过的“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老师,不仅上课风趣幽默,而且非常孝顺母亲。

为了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家住县城的陈老师,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风雨无阻。

从陈老师的身上,我们更深地读懂了孝的含义。

关于《论语》作文篇2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

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

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论语随笔作文(精选10篇)

论语随笔作文(精选10篇)

论语随笔作文(精选10篇)论语随笔作文篇1最是书香能致远,常吟清词愈馨香。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书,能吸取几千年的知识。

阅读经典,接受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熏陶。

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假期研读的《论语》,让我领会许多道理。

《论语》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义”“礼敬”“信实”“忠孝”“友善”,“勤俭”“廉耻”,“慎独”等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植根于华夏沃土之中,是处事和安身立命的标准。

《论语》中语言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于丹在本书开头就倡导了这样一种朴素而又现实的思想。

孔子的学生有若就以前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古代不乏有尽孝道之人:儒商吴展,他十几年来如一日细心照看着自己的双亲,在古时候就有卧冰求鲤的王祥,恣蚊饱血的吴猛,刻木求亲的丁兰等,而现如今的人们却渐渐将这种品质淡忘了。

常听人们说:小时候总想着没有经济实力,等将来独立了,再赚钱,赡养父母;长大了,又忙着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奔波,想赚了大钱在尽孝也不迟;到个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满时,再想给父母更多物质享受,却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孝是陪伴,是长辈寂寞时的一通电话,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长辈的愿望并为之实现;孝是成长的,是努力成长去成为更令人骄傲的人,孝是爱。

所以啊,当我们乘风破浪时,别忘了为我们造就船舱的人;当我们扶摇而上时,别忘了为我们梳理翅膀的人;当你发现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风时,不要理所当然告诉自己那是长辈天经地义的爱,别忘了,你也应该予长辈同等的爱,即是孝。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优秀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优秀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有感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它不是一读就懂,还需要你仔细阅读,细细品味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含读《论语》有感两年前的一个暑假,我认认真真地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它不是一读就懂,还需要你仔细阅读,细细品味理解,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从《论语》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

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学之心,而我在《论语》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悟,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也看到了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传达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在《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孔子最看重的礼,如何侍奉国君,如何对待朋友,所有的礼节他都能做到严谨无差,有前有后,并认为礼乐是治国的安邦之本。

但孔子又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作为做人行事的根基,有礼也是没有用的。

在生活中我们尤其是对父母的爱,他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心底里去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父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一切,却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人。

因此,真正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中心。

孔子告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不顺心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的说:别人都有兄弟,我却没有。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说:商文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勇敢面对。

《论语》中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

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2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

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

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

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

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

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笔画动作,即兴一段。

古人之贤——我读《论语》

古人之贤——我读《论语》
定 。那 么正 如孔 子 所 说 的 。 “ 人 不 知 而 不
乎? ” ( 《 论语 ・ 学而》 ) 叶嘉莹先 生也 对此
深 表认 同 ,认 为 一 个 人 不 要 老 想 炫 耀 自
愠。 不亦君子乎?” 。我 们仍可立足 岗位 , 做好 自己的本分 工作 ,并不 因为不得 人 知。 而为此懊恼怨艾。况且 , 天道酬勤 , 人 道 酬诚 。只要我们 努力了 。 假 以时 日. 终 会获得群众 的认 可和赞誉的 。这 才是 君
子 应 有 的德 行 。
发我深思 的几点略述之。
古 人 之 贤
己, 老说这个人不 了解我 , 这个人 不认识 我 的才能 , 一个人不要总是这样说。可以 有求人 用之意 。 但是不可 以炫耀。而且如 果不被 人了解 ,也不应该 为此而懊 恼悔 恨 。因为即使没有一个人知道你 。 你 自己 是 可以完成 你 自己的。子 日: “ 不患人之 不己知 . 患不知人也 。” ( 《 论语 ・ 学而》 ) 也
可 得 而 闻也 : 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 , 不 可 得 而 闻也 。 ” 因此 , 只 能 从 带 给 我 触 动 和 引
不 争功 , 不炫耀 , 而是默 默地尽职 尽 责 ,
做 着 自 己该 做 的 工作 .而 且 还 要 掩 饰 自
己的功劳 . 何其可贵 !何其可叹 ! 呵呵 , 读到这 段 , 觉 得既有 趣 , 又打 动人心 。古人之 贤 , 今人难 以望 其项 背。 而这又是 多么值 得今天的公务人 员去学
才 能 贫 而 不 觉 其 苦 ,完 全 忘 我 地 沉 浸 在
田, 孑 L 子 叫 子路去 向他 们 问路 。 他 们 听 说 是孔 子 ,就告 诉子 路说 : “ 滔滔者 天 下 皆是也 , 而谁 以易 之 ! , ’ 意思是 说 , 于 今 世道 到处 都是 一般 糟 , 谁去 理会 它 。 改 革 它呢? 孔子 听到 这话 叹 气说 : “ 鸟 兽不 可 与 同群 ,吾 非斯 人 之徒 与 而谁

论语作文550字(通用8篇)

论语作文550字(通用8篇)

论语作文550字(通用8篇)论语作文550字篇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论语作文550字篇2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01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作文(精品10篇)

论语作文(精品10篇)

论语作文(精品10篇)论语作文篇1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

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论语阅读感悟心得简短(优秀10篇)

论语阅读感悟心得简短(优秀10篇)

论语阅读感悟心得简短(优秀10篇)论语阅读感悟心得简短篇1《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

*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论语阅读感悟心得简短篇2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

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

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

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

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

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阅读感悟心得简短篇3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

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论语10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10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10则读后感论语十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记录。

下面是我读《论语》十则的读后感。

1.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并实践所学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要以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对待方式来对待他人。

这句话告诉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能够体谅他人的感受,并善待他人。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提醒我要虚心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要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当我看到他人的优点时,应该以此为榜样努力追赶;当我看到他人的缺点时,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5.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这句话教导我尊重父母,不离家太远,遵守家庭规矩,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行动。

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与其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私人空间。

7. “欲速则不达。

”这句话提醒我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追求速成,因为只有经过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就。

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要保持虚心和学习的态度。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教育我要以身作则,做到脚踏实地,不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让我明白,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要进行思考和反思,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论语》十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这些话语不仅教导了我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人,还启发了我对人生和学习的思考。

这部古代经典充满了深邃的智慧,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书心得14篇

《论语》读书心得14篇

《论语》读书心得14篇《论语》读书心得篇1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

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

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

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

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

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

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

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十二章心得精品5篇

论语十二章心得精品5篇

论语十二章心得精品5篇论语十二章心得精品5篇论语十二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论语十二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论语十二章心得精品5篇】,供你选择借鉴。

论语十二章心得篇1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论语心得读书报告(精品5篇)

论语心得读书报告(精品5篇)

论语心得读书报告(精品5篇)论语心得读书报告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1. 《论语》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诚信”和“人伦道德”。

在《论语》中提到的“诚信至死不变”的精神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告诉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诚信,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下社会缺失的品质。

同时,在《论语》中,孔子讲的很多道理都是围绕“仁”的核心展开的,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论语》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它富有哲理性、深刻而生动,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引导着我思考。

《论语》中孔子对于如何做人和如何做好事的教导一针见血,让我深受启发。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类道德底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个道理,尽可能做到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情感。

3. 阅读《论语》是一次精神之旅,它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我在个人修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论语》中不仅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观点,还融合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

孔子在《论语》中主张“礼貌待人”、“仁爱天下”,强调谦虚、耐心、自律等品质,这些都让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互相尊重的关系。

4. 在《论语》中,孔子所阐述的理念和观点让我领悟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尤其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要坚持“中庸”之道并能够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

在我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耐心、温和,和自主学习并且善于思考的品质,更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5. 阅读《论语》是一次成长的过程,它的思想和观点犹如一片灯塔,不仅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更是成就了我们的人生。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诚实”、“正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价值观,这些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更加明白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对待人际关系和尊重他人。

因此,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它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

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

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0篇在自己读过了《论语》后,也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十分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阅读《论语》读书心得体会篇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够了解别人。

孔子为何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为何不必担心别人不知道我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好像和孔子这句话是截然相反的,总是千方百计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希望拥有更多的粉丝,希望获得更多的名声、地位、财富等等,这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执着追求的吗?为何孔子却背道而驰呢?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孔夫子在他那个时代确实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

就像你看见两个人在吵架,你先听了一个人的诉苦,只要你不听另一个人的说辞,你一定会更同情诉苦的那个人。

在我们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时,都要记得没有人有义务一定要来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好,更强大,你一定要学会去了解别人。

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

“患不知人也”,要担心自己没有了解别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进而做到去包容他人。

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应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违背自己原则地情况下充分地予以对方尊重与理解。

我们应该学会去了解别人,而不是闭塞在自己的空间里。

我们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

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所持的想法和观点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正常的。

当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忽视了“自我”。

当你通过了解别人的优点后,加以学习,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吗?当你了解别人的缺点后,对照自己有没有这一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引以为戒,也未尝不可啊!这也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8篇《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学习《论语》的心得精选篇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学习《论语》的心得精选篇2《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论语读后感1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

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

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

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

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

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读后感2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

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__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
——读《论语》有感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离我们是那么的远,她所诉说的道理恐怕我们此生都无法参透;《论语》离我们又是那么的近,有人说过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论语》。

但无论如何,《论语》都将成为我此生最美的一道风景,伴随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相见——一切仿佛命中注定
第一次阅读《论语》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说不出为什么,但心里总觉得我与《论语》上辈子早已经相识相知。

第一次阅读《论语》是在小学课本上,那时候有一片课文叫做
——《论语十则》。

顾名思义,这是一篇从《论语》中选取了十则构成的一篇文章。

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年级还小的缘故,对于《论语十则》所讲授的道理是懵懵懂懂的,只知道跟着老师诵读这十则论语而已。

只不过,从那时起,《论语》就在我的生命里刻下了不可抹灭的痕迹。

再次接触《论语》是在初中的时候,凑巧的是也是在语文课本。

或许是上天的安排,《论语十则》再次作为我们课本的课文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或许是年龄稍长,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内心是真的被《论语十则》打动了。

而打动我的并不是她的神秘,而是她那简单淳朴的言语。

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经雕琢的美才是最美。

在我看来,《论语》普通得仿佛邻家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是那么的亲切。

如果硬要让我用一个词形容《论语》的话,那就是“平民化”吧!为什么要用平民化形容这部巨著呢?不仅仅是因为像我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平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更因为,它的平民化是历史证明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几乎很难找出一本能像《论语》这样影响深远的著作了,也没有哪一本可以达到像它那样的普及程度了,它所阐述的道理包罗万象,大到平天下的宏图大志,小到齐家修身的朴素精神,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在《论语》中自己体会到真理,而这也正是其平民化的真谛,不是简单,而是大众。

初识——我收获了最美丽的意外
真正认识《论语》是在初中的时候吧。

《论语》的第一章是这样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是这样翻译的:学完功课后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朋友从远方来拜访我,不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因此而生气,不是更体现出我的君子气度吗?
那个时候对于后面两句话其实没有太多的体会,真正让自己收获的应该是第一句话吧:“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还记得那个时候,可能是贪玩的缘故,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怎么理想。

后来由于父亲的下岗,让我第一次有了好好学习的冲动,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争口
气!“学而时习之”就这样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学习基础很差,在开始努力的时候觉得很吃力,不过一直使用“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我还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面,渐渐的我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有那个傻傻的想法的话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了吧。

后来,随着学业负担的日益加重,我发现这套学习方法已经不管用了,甚至让我觉得窒息,哪有所谓的快乐可言。

经常重复性的学习方法真的行得通吗?难道孔老先生骗了我们?
或许一直以来我们都误会了孔老先生的意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论语》原著的注解中看到了另外一种解释:
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那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看到了这样的翻译时,那种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的确,能让我真正感到快乐的是后者,它所阐述的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的结合,而不是仅学习这一种!这样一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不再那么枯燥了。

作为全篇的第一句,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的真谛,他一语中的,指出了人生因何而乐,这种乐不是单单的学习,而且要把握好时机将其付诸实践。

学习固然重要,它可以是此句话中三者的基础,却不可以代替一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能者不在于你的知识有多么的丰富,而是,能将你所学到的变为现实中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因此真正的“乐“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的结合,是在人主观上把握了学习和实践,并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洞察时机,抓住机会,将其付诸实践。

这样解释的话,那么这句话作为全篇的开头就不在那么的枯燥了,合情合理,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

虽然是在后期才发现第一句话的真滴,不过要不是有那个时候那种傻傻的想法,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
初识,《论语》给了我最美丽的意外。

相知——给了我前行的勇气
众所周知,孔子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对理想的理解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论语》中体现出来。

下面是我《论语》中最喜欢的一个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大家的印象中的《论语》的篇章都是那种短短的句子,所以以上这一篇章或许显得有点另类。

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邀请上一批学生弟子,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把自己融会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当你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朴素的理想!
可惜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早已在现实的浮华面前低头!我们忙忙碌碌在追求着所谓的理想,可是却不曾停下来听听我们心灵的声音。

我们忘了理想的归宿是自己的心灵啊!
朋友啊,在累了的时候,到小林里、到小河边,去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洗礼,寻找继续前行的勇气吧。

相爱——简单才是幸福
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论语》所讲授的道理恰好是最朴素最普通的。

正是这份简单,让我爱上了《论语》这位邻家大姐姐。

首先,作为人,我们经常会困惑我们的选择太多,我们可以选择这个,可以选择那个,谁都不愿过苦日子,但当你过上了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日子时,你能真正体会到快乐吗?追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你真的会有一种安顿吗?
那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的生活呢?
孔子答案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贫如洗却依旧快乐,讲究的是心灵的快乐。

我们忙着追求所谓的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可是结果呢?我们需要耗费无尽的精力去得到这些物质,而且结果还常常是我们失去了最亲爱的家人和朋友。

那么。

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
平平安安就是福,简简单单才是真。

以上是鄙人对《论语》的一点浅见,所涉猎的方面也实在有限。

不过《论语》虽短,岂是品的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