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高考现代文主观题答题技巧:可从题干找出答案
高考现代文主观题答题技巧:可从题干找出答案启示之一: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
夸张一点讲,高考语文试题的答案有一部分就在卷子上,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如1998年高考第28题:[例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一题干的创设情境是“第三自然段中种太阳花的经历”,设问的角度是“这样写的作用”。
要想明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首先必须明确“这是什么写法”,而这就是命题意图!本文所赞颂的并非“太阳花”,而是“玉簪花”,第三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种了又名为“死不了”的太阳花,结果还是死掉了,而“玉簪花”却“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由此可见,作者是用“太阳花”来反衬“玉簪花”。
强调“玉簪花”生命力之旺盛,这就是“这种写法的作用”。
也就是答案的内容。
启示之二: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
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现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一点分析和挖掘。
让我们来看1999年高考第21题:[例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题干中所说的“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显然是五种结果,形成这五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由果推因”,而这正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方向。
文中五处“有人说”十分显眼、前因后果的关系也十分明显,因此,形成答案并不困难。
同样,第二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第一问所批评的五种错误观点,因此第二问的答题方向便是“由因推果”,对应的就是文中“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句,适当归纳,提取“公因式”,便能形成答案。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答题模板)-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1 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一)◎试题考查要求:1.考查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探究式解读。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见解的提出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命题特点(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
(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
(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命题角度(1)文本研讨类。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
(2)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要与文本不即不离。
(3)知识积淀类。
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4)联系现实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
(5)技巧分析类。
要求考生就作者行文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探究,有的还要问作者这样的表达技巧给你的写作启示。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有以下方面的考查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或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个性化阅读);⑤论证分析方面;⑥分析主要信息的作用;⑦语言特色,⑧梳理异同点等;本节主要研究前四个要点。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解题四步骤——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分类解析(一)□秦振良现代文阅读题,在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年来考生得分差异比较大的一部分。
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为蓝本,解析了主观题和客观题命题方式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总结了解题的基本技巧。
题目会千变万化,但基本要求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文章值得认真阅读,仔细体会,以帮助你理清思路,学习方法,掌握技巧。
主观题名为“主观”,其解题过程及答案却大都是“客观”的:题目要以理解“作者”的意思为核心,答题要以作者的观点为准,必须依据文章本身回答,答案大都是“唯一”的,有些试题尽管在答案中附有“意思对即可”的话,但离开“意思对”这个前提,是不会得分的。
因此,解题时,文本就是全部,读懂、读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其解题步骤如下: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考生拿到试卷,做题时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读全文后做题,二是将题目看一遍后再读全文,三是看一题读一段。
前两种方法是都可以的,后一种方法则不可取,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题都是在全文整体意思的统摄下,在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设计出来的。
看一题读一段,因为所读所思仅限于局部,做起来势必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结果很难正确。
因此,做题之前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非常必要。
有的题目直接要求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如2007年湖北高考卷: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4分)有的题目考的是某段、某句,甚至某个词语,但命题者的意图却是在考查答题者对文本的整体内容的理解;甚至要联系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才有正确答案。
如2007年湖南高考卷:17.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地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4分)这道题的答案有两点:(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⑵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
如何应对高考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
职教之窗
5 9
如 何 应 对 高 考 试 题 中 的 现 代 文 阅读
一 郭丽娜
现代文阅读是 高考语文 试题 中的重 点和难 点 , 其 占分值高 , 幅大 , 篇 而答题 的主观性强 。许多考生
在 解 答 此 题 时 往 往 是 “ 着 感 觉 走 ” 或 者 是 一 味 地 跟 , 依赖“ 临场发挥 ” 没有形成 合理 的解题 方法和思 路。 , 其实 , 只要 我 们 扎 实掌 握 了一 定 的解 答 思 路 、 骤 和 步 技 巧 , 悉 了各 种 文体 阅读 的解 题 方 法 , 代 文 阅读 熟 现 这只“ 路虎 ” 是可以轻松拿下的。 拦 也 利用 文体 抓特 征 阅读时 , 先要 明确选文 的文体 , 同文体有不 同 不 特 征 , 而 阅读 理 解 时 也 就 有 所 侧 重 。 散 文 离 不 开 因 情, 试题 ,往 围绕 “ 作文章 , 往 情” 因此阅读时就应注意 围绕“ ” 情 来展开思考 : 表达 了什 么“ 情感” 为什么会 ,
6 关 注 标 点 符 号 .
产生这种、 , “ 的依托物是什 么 , ‘ 抒 情” 隋” 用什么样 的
语言 来 表 “ ” 。 阅 读 议 论 文 , 要 把 握 住 文 章 的 情 的 就 论点 , 它运用 了哪些论据 , 用什 么方法 论证 的 , 看 是 采 用 了什 么样 的 论 证 结 构 。 自然 科 学 类 , 内 容 往 其 往是 新 的科 学 发 现 、 究 成 果 , 般 涉 及 发 现 、 明 研 一 发 的内涵 , 依据 , 特点 , 研究过程 , 评价 , 意义及运用 。 二、 立足 整体 扣主 旨 高考 现代 文 阅读 题 的 设 置 , 平 时 的 语 文 教 学 与 是一 致的 , 也强调整体把握 。因此解题 时, 要从 整体 出 发 , 读 全 文 , 清 线 索 , 清 思 路 , 而 把 握 文 章 通 弄 理 进 主 旨。局 部 服 从 整 体 , 体 弄 清 了 , 部 也 就 明 白 整 局 了。思路 理清了 , 才知道每一段 、 每一句话在文章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以及 相 互 间 的 关 系 。 三 、 握 内容 看 标 志 把 要快速而 准确地 把握 文章 内容 , 了理清作 者 除 思路 , 明确文章主 旨外 , 有一 条捷径 可走 , 就是 还 那 抓住 一些标 志性 的语言来 理解。具体可以从 以下六 个方 面人 手 。
《现代文阅读(主观)解题六步策略》
《现代文阅读(主观)解题六步策略》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277500)刘锡伟现代文阅读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
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固然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如果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
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为减少盲目性,我们要在头脑中有一些思想指导意识,比如:整体意识,宏观上要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有所把握,微观上要注意在理解中“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应意识,找出题目考点在原文的对应位置,及其涉及的相应段落;原文意识,答题要回归原文,依照原文,尽可能的利用原文中的语句或词语。
要点意识,组织答案一定要突出要点。
在这些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在做题步骤上可以分解为六步策略:1、整体感知。
2、审清题意。
3、回扣原文。
4、上下联系。
5、分析综合。
6、组织表达。
现根据现代文阅读教学实际,以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乡土情节》试题为例,略谈分步策略:1、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观全文,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具体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这个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我们的答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话说知音》,作者意在传统寻求知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对这方面观点的认识在解题中起的作用就很关键。
对全文的感知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答题某些具体细节上的思考构思,有的学生答题离题太远就与对主题思想把握偏颇有关。
《乡土情节》的行文思路如下: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形成——乡土的梦永远追随离乡的人——乡土情结的升华(民族向心力)——乡土之恋不会消失。
我们会发现:文章以“什么是乡土情节”开篇点题,围绕“乡土情结”展开论述,以“乡土之恋不会消失”结尾,首尾呼应。
这样,22题的A项就是正确的。
我们在解答其他题目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土情结”这个中心。
2、审清题意。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论证分析:论证思路与论证结构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论证分析:论证思路与论证结构知识精炼论述类文本考查行文脉络在新高考的模拟卷中频频出现,考查行文脉络,实则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总而言之,解答该类题目的核心要义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
l设问透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
材料一是如何围绕“XXX”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注:题干含有“思路”“层次”“脉络”的,如“论证思路”“论证层次”等。
l技巧锦囊: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答题辨析:论证思路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就是逻辑内容。
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表现出来。
行文脉络,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也就是指的是论点索贯穿全文的内容。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结构答题格式基本一致,但是论证结构要首先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递进式、对比式、总分式等),然后依次按照【答题模板】作答。
浅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技巧
给人们打下了哪些 ‘ 童年的烙印’? ( 不超过 2 个字) 8 . ” “ 从文中看” 就要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作必要的整合, 乡 《 土情结》一文,谈 “ 童年的烙印”的是第二段。我内部就必 须定位在第二段中去搜索信息,第二段共七句话, 是总分总 的结构。题目出在第⑦句,第⑦句是⑦④@⑥句的总结句。 那 么题 目 问的 “ 所 哪些 ,当然涵 盖在 ⑦④@⑥句 中。由四 句要概括出四点,并且要不超过 2 8个字。这里既需要概括 文意的能力,又需要对文字的整合能力。由第⑦句 “ 他从母 亲的怀抱, 父亲的眼神, 亲族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弄中开始体会爱”中 出 得 第一要点:父母亲族的爱;由第④句 “ 土的一山一水,一 乡 草一木,都溶化为 童年生活的血 肉,不可分割”得 出第二要 点:家 乡的山水草木;由第⑤句 “ 而且 可能祖祖 辈辈都根植 在这块土地上,有一部悲欢高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 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得出第三个要点:悲欢高合的家 史;由第⑥句 “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枕边,田 塍篱角想见,音容笑貌,闭塞耳 目 也能彼此了然,横竖呼吸 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风 习,千丝万缕沾着边”得出第四 个要点:邻里乡情。
维普资讯
中
周
T E P O L . T AC E FC I A H E P ES E R O H N H
人 ’
敦
师
研 / l 学 习 探 索 I究 - — / , 1 r J] - 1 \承
N 6 3. 00 2mber第36 0年 2期 0 u
浅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技巧
杜玉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第一中学
现代文阅读 在高考语文 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 一个难 点, 它是对学生综合 能力 的全方位考查 。而这些能力的训练,除
高考语文主观题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主观题解题技巧一、文言文(一)提高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的四种方法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不在鉴赏,所以读懂是基本要求,题目设置也只是考核我们是否读懂。
1.背诵课文,增强语感。
(大声读书,既可调节大脑,锻炼自信,也可以有效提高语言类学习。
要求背诵篇目要边读边写。
)2.由易而难(从初中课文到高中课文,从课到课外,参考书目《史记》或《古文观止》,既可训练文言文,又可增加作文材料积累),训练自己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史记》、《孟子》为难度标准。
3.熟悉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常见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按照提供的分册总结材料中重点容进行复习。
)4.在实践中学,熟能生巧,多做一点练习。
基本知识点——习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具体答题方法1.代入法解决词义辨析题。
把后面的意思代入原句,看句子是否通顺,前后文是否衔接得上。
2.词义辨析全凭知识积累,一半涉及课本中学过的句子。
3.人物分析题,要注意题干“体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注意答案事件涉及人物是否偷换?4.分析概括题其实就是翻译原句,差错往往是具体词语的翻译不对。
5.翻译题:说到底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现在正常的表达。
先整句理解,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把一个字翻译成两个字);对于句子读起来拗口的,好像漏了什么的,要倒回我们正常表达的顺序,补上省略的容;对于语言直译起来不通顺的,要考虑一下是否有活用,“活用”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汉语该是“这么用”。
如:“帝览之,喜曰”直译:皇帝看了它(孟頫起草的文书),高兴地说。
如:“以字呼之而不名”直译:拿字称呼他却不名,肯定不通,“不名”是不用名来称呼他。
(古代,称上级长辈对下称“名”,下对上称“字”,平辈间也常互称“字”。
表尊重。
)如:“国中宝之”直译:(天竺)国宝物它(孟頫的书法作品),肯定不通,“宝”只能做动词译:把……当宝物。
6.积累法的运用也很重要,熟悉一些文言文作品后,就会发现,其实在“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下,我们不懂的词语主要就是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平时注意积累起来其实也不多。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
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理解词句、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人物形象。
现就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各类题型进行分析。
一、有关理解词句的题型:1、理解词语:提问方式: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说。
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如: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2、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2、理解句子:提问方式: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
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Ⅰ、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解题方法)一.要点满足法解答主观性阅读题,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
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
高考阅卷评分都是按概括的要点来评分的,要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二.沙里淘金法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要“依文解题”。
解题时就应在指定的段落中筛选信息,进行“沙里淘金”,即排除多余的无用的信息,“淘”出有用信息的语句。
只要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作答。
三.组装焊接法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重新进行“组装焊接”,最后作恰当规范的表述就可以了。
如何提取文中信息?一般说,简答题不会有现成的原句可以作为答案的,答题的信息分散在作品的有关段落,所以就要我们对信息进行“整合”。
“整合”是现代社会一种相当常见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是对信息进行提取、整理、概括和重组的过程。
下面有几种方法作参考:1.定位提取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分散和镶嵌在段落或文句之中,只能先作信息定位,即把题干设臵的问题定位在文章的某些段落,然后再作信息提取。
2.剥离整理即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剥离整理,把信息转化为合适的答案。
剥离就是剥落和分离,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再度“提取”,目的在于将有用信息跟黏附着的非信息词语分离;而整理则是对已经脱落了“黏附”成分的有用信息作初步的调整和理顺,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数量确定、主次移位和顺序排列等。
3.重组优化即按照命题的意图和语言的特点对信息重新配臵,通过概括、添加、转化和润色等,使之明确、通畅、简洁和规范。
四.随俗顺时法“随俗”,指答案中的用语要尽量采用语文专业的术语和习惯说法;“顺时”,指答案中的说法要符合文章的写作时代或时下的流行说法。
结构方面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强化、深化、升华、画龙点睛……情节方面的作用:悬念、铺垫、反差……修辞方面的作用:反衬、对比、夸张、生动形象……写作手法方面的作用:欲扬先抑、欲擒故纵、象征、虚实结合、寓褒于贬……五.顺藤摸瓜法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地解答题目。
高中语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专项突破2——论证思路和论证特点
【重磅】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专项突破2——论证思路和论证特点一、题目呈现方式标准样式: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行文脉络。
变式:1.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论证思路。
2.请指出材料x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
3.材料x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请简要概括材料x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
二、答题技巧1.行文脉络或论证思路。
实际上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
包括:提出什么观点,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些什么内容。
一步步讲清楚。
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体现文章论证思路;也可以直接说出“第x段”写了什么。
答题关键是宏观上对材料结构框架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
答案内容要用小序号间隔开来。
看分值,如果是4分,多有四个得分点;职果是5分,多有5个得分好点。
【例】【2021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新高考(辽宁卷)】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分)(1)首先亮明观点∶我国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其研究的深度、广度还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1分)(2)然后围绕如何推进,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1分)①先从研究材料上,即文献的科学选用和新发现的材料的使用角度谈推动其研究;(1分)②再从搜集材料的方法上,即数字技术的使用角度谈推动其研究;(1分)③最后从观念上,即研究视角的拓展谈推动其研究。
(1分)【例】【新高考湖北山东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联合检测】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①首先提出“韧性城市”这一概念,明确“韧性城市”的内涵。
(2分)②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新兴技术对于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作用。
(3分)③最后展望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前景,并作出相关提醒。
(1分)(意思对即可)【例】【山东省2021届高三名校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思路。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信息类阅读之主观题命题形式及答题思路
③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
论证的语言
点+析+评。
先讲明论证语言,
然后分析这种语言证明了什么论点。
4.赏析材料三第二段的语言特色。(4分)
①条理清晰,严谨准确。先点明书屋的位置、功能、形状、材料,然后从近处看说明建筑材料,最后从远处看出其形状;“4万余”,说法严谨。
②注重辩证论述。用“然而”“况且”等让步分析,让逻辑更严密。
③运用对比说理,在古今乡贤的对比中阐明“新乡贤”的含义,使人容易理解。
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
从如何引入论点角度分析、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
从论证语言的角度分析:严密、准确、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等。
论据特点: 是否典型、新颖、真实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先破后立或先立后驳
先讲明结构方式(总分式、层进式、对比式、并列式、综合式);
4.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
①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主要谈了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
②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再分别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和中国前景。
论证的严密性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
①论证结构严密。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
②论据使用严密。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按照时间顺序,事例从远古至明清,涵盖面广,使论证严密。
【重磅】2022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专项突破4——
【重磅】2022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专项突破4——创新题:探究性思考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信息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如人工智能、新冠肺炎、医药、养老、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
1.论点与材料之外论据的关系判定。
(选择题第3题,创新题)2.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主观题)3.注意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主观题,创新题)一、就某问题加以探比较:简单地比较异同这类题目,是传统题型,题目考查材料内容在某一方面上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关键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真题展现】【例1】【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6分)【答案示例】(1)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
(2)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
【解析】题目要求很清楚,从“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两个方面来比较不同。
考生只要对材料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注意答题的规范化和表意的简洁性。
还要注意题目是要求比较相同还是不同,或者是异同。
二、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文本外材料与文本材料结合【真题展现】【例1】【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1届高三四校联考】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6分)“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
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
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主观答题方法与技巧
1、各个板块按计划时间答题,选择题当机立断,莫要在疑难处恋战超时,导致写不完作文,损失惨重!2、选择题千万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填涂!不要因为慌慌张张错填漏填!3、主观题看清题号再写答案,千万不要写错位置!导致两道题得0分!4、新题型肯定有令你陌生的新题型,不必慌神,冷静应对,题型变了,考点不会变,调动自己的复习储备,将新题目转换、拆解成我们熟悉的典型题型,解读考点,找准角度、方向,灵活作答。
知识梳理与重点把握前提:所有文本阅读,都要具备整体把握的意识:标题、写作对象;主要内容、观点;结构、思路;思想主旨、创作意图。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树立一种概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2、一定要认真仔细。
三、明确六个步骤: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解题。
(一)读——原文(整体把握,圈点勾画)。
整体把握论述对象(论题)、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思路;写作背景与目的。
圈点勾画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概念。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表明段间、句间逻辑关系的词)(因果、承接、并列、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假设、主次……)。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⑤论据与论证方法。
(与观点的对应)。
(二)审——题干、选项:划读题干关键处找方向。
题目要求、提示:正确还是不正确项?找正确项,可用排除法;找错误项,可运用重点突破法。
错因应注意“内容、对象方面”的“信息对应”、“程度差异”、“范围大小”与“逻辑错误”;(三)找——区间与差别(筛选信息):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找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注意整体把握整段甚至整篇的内容。
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一、观其大略,、通读全文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
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
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
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
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
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
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优化整合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
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题技巧
【导语】⾼⼀语⽂是⾼考的基础,掌握语⽂知识点将对⾼考复习起到重要作⽤,为⽅便同学们复习⾼⼀语⽂知识点,整理了《⾼⼀语⽂现代⽂阅读主观题答题技巧》,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现代⽂阅读是⾼考语⽂试卷的⼀⼤版快,占了30分(以后有可能增加),⼩现代⽂阅读部分的选择题,⼤多学⽣能应付⾃如,取得好的成绩。
最让学⽣头疼的是⼤现代⽂⾥的主观题,历年来,这⾥也是很多考⽣的瓶颈。
注重培养、提⾼学⽣的主观题解题能⼒是备考过程中的教学难点。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法,从近⼏年的⾼考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观题的解答是有⼀些法⼦的。
⼀、理解考点要求、了解考试内容 现代⽂阅读最重要的⼀个考点就是“筛选并整合⽂中的信息”,“筛选”和“整合”是获取信息的⼀个过程,“筛选”强调对各种信息的性质、价值、作⽤等做出判断和选择;“整合”是强调在筛选的基础上作进⼀步的加⼯、提炼、重组。
从考试内容看,⼀是考查对⽂章内容的理解,这⽅⾯主要有词语的含义、句⼦的意思、作者的观点等。
⼆是考查对⽂章形式的理解,这⽅⾯主要有⽂章结构、作者思路、表现⽅法、语⾔特点等。
⼆、把握答题的基本原则 现代⽂阅读答题的⼀个基本原则就是“尽量从原⽂中找答案、尽量⽤原⽂的句⼦组合回答”,这样有利于学⽣把握并理解作者在⽂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也有利于评分标准的统⼀。
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牢牢记住这⼀原则。
具体来说,有三种形式:⽤原⽂中的词语或句⼦;以⽂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进⾏改写;综合连缀⽂中的词或句⼦。
三、把握“近距离”找答案的筛选原则 筛选是关键,是答题的第⼀步,“近距离”原则符合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近距离”原则就是说从问题出现的位置附近来找答案。
现代文主观性试题阅读路径与方法
三 、 读 边思 边
勾 勒 重 点
搜索阅读 。 查找题干信息与材料信息对应
在 阅读 材 料 思 考 理解 的 同 时 ,并 把 的信息源 , 区间 , 即 为下一步 的作 答确定
响。 因此 , 要给予充分重视。 现将阅读 的路 重 点 画 下 来 。所 谓 重 点 , 一是 指 语 段 中的 范 围 。 关 键 阐 。如 表 转 折 的 “ 反 ” “ 不 知 ” 相 、殊
否切题 , 理解 有无 偏 差 , 对答 案进 行验
涂抹. 看不 清楚 。最 基本 的要 求是 “ 易 认 ”如 能有正楷或行 书的味道 , 。 给人 以
整 齐 、 称 的美 的享 受 , 就 更 好 了 。 匀 那
十、 再读 原 文
检验 答案
做完所有 的题 目后 . 再次浏览 全 要
文, 把题 目 和 答 案 放 人 原 文 中 . 它 是 看
语言材料 或多选题 的选肢有 时故意
的 种 种 角 度 , 故 意说 反 , 如 说轻 说 重 , 多 说
阅读的关键在于 “ ” 懂 。首 先 要 通 读
的 主 旨或 议 论 的 对 象 . 写 作 时 间 往 往 隐 “ 弯弯” 有一定 的干扰性 , 绕 。 要知道干扰 五 、 审题 干 细 找 准 区 间
在动笔作答前 , 定要详细 审题 . 一 正 意 , 比较中识破 它。推敲就是看回答 问 在
确 审 题 是 扣 题 作 答 的 前 提 ,不 要 放 过 问 题 的 表 述 是 否 切 题 。 否 准 确 全 面 . 否 是 是
题 的 每 一 节 。 然 后 对 照 语 言 材 料 进 行 细
在 阅 读 材 料 中 。 可 能 准 确 地 感知 、 解 含 主 旨 , 主 旨 句 常 常在 文 章 的结 尾 处 。 才 理 且 四 、 含信 息 隐 视 而 要 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方法探讨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
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
所占分值18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番探讨。
1 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
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
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
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2 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
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
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
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
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
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再如,2002年高考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在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整体阅读全文,根据题意,搜索提取信息。
原文中第三段、第四段就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段中“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第四段中有“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以上句子都说明了作者要“唐突地劝慰他”的原因。
3 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
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试题第22题“通观《一片树叶》)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必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线索。
本文在观察自然时是以时间为线索。
原文第三段中就有“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
“那是去年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第五段中有“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第六段中有“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第七段中有“我预测着你的未来。
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
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你的踪影”等句子就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描写树叶的季节顺序,回答问题的第一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回答第二小题,就要把握文章的主旨。
原文第八段中有“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
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
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变化”;第九段中有“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
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
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等句子,这些句子,很好地回答了第二小题。
4 优化整合,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
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飨莘莘学子。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
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
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
例如,回答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来组合答案:①知音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成为了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知音的传说在《吕氏春秋》、《乐府解题》等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再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
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
(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
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
(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
(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再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第21题: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着分析。
要准确地答好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阅读题干,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原文第二段中就有“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这个主旨句。
因此,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的启示”之后,再用“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来照应,同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生命相依相通的关系。
此后我们便可以把这些内容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1)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位置。
(2)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
或“表达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