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D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压力巨大、感到无法承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在压力面前保持坚韧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沙漠里的奇迹》,以“被压扁的沙子”为题,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研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作者通过沙子的比喻,表达出的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辞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表现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生哲理的内化:让学生将课文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难点突破。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1)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3、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4、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标题:激趣导入,感知全文过程:1.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2.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本文的主角是谁?沙子?恐龙?斯石英?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3.学生自读感知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段落。
活动二:标题:理清脉络,感知语言过程: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浏览全文,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2.思考问题: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3.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活动三:标题:勾画圈点,找出关键过程:1.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课件: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共33张PPT)
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
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
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
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被 压 扁 的 沙 子
肯定“撞击说”
斯石英出现地点
受巨大撞击的地方
原子弹爆炸的场地
否定“火山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火山温度熔化了岩石
火山地区没有斯石英
斯石英中的原子排列
麦克霍恩等研究证明
结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探究思考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
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 说”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 题形象性强,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 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明天文学研究的意义。括号中的文字起 强调说明的作用。
(2)即非常纯的沙子。
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
充说明,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
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
说明方法-打比方
文章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溯( sù )(追溯) 朔( shuò )(朔望)
熔( róng )(熔化)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
溶(
róng
· )(溶解)
·
温度变为液体。 溶化:(固体)溶解。
预习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 思
1
作者认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有什么证据?
导 思
3
本文告诉了我们 什么道理?
关键词: 恐龙灭绝、科学关联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 生原因、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不 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表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 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恐龙压
严
扁 的
分析问题
科学的实验 严密的推理
受到强烈撞击 斯石英才出现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 盾。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 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出地壳深处有斯 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 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课文全篇探究
1.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好吗?为什么? 不离题。不好。“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 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 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 该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 的”,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二氧化硅”就是沙子,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 能被称为“二氧化硅”。
课文细读品味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举金刚石的例子,是因为人们对它比对斯石英更熟悉,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40张PPT)
8
• “撞击说”的依据:
•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 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 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 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 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 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 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 4、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
《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 绝的》会不会更好?
•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 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 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 作比较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
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举例子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
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打比方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 分类别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4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 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 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 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 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 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 逻辑说明顺序。
15
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3、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4、说明角度。
《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两篇文章对比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批注]新观点指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批注]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材料,呈白色,是唯一一种在1600 °C以上的空气中仍保持优良力学性质的金属,也是抗腐蚀性最强的金属之一。
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批注]太阳无法抵达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导致恐龙灭绝?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批注]语言严密准确。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批注]观点产生。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批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批注]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⑦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批注]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说理。
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用 说明上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 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说明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其原子将变得极 为致密。
人们对金刚石比对斯石英更加熟悉,举金刚石 的例子便于读者理解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斯 石英可以恢复为普通沙子的特性。“在通常条 件下”,说明将特殊的情况排除在外,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理 解 词语
彗星:绕着太阳旋转的一种星体,通常在背着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扫帚状的长尾 巴,体积很大,密度很小。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膨胀:物体的体积或长度增大。 潮汐: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现象。有时特指海潮。 二氧化硅:硅,一种非金属元素,符号Si。 追溯:追求根源或回想。
➢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 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课 文 分析
品析语言
(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 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 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 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用“肯定”一词是 因为根据客观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 与“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 密性。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事理说明文的严密的逻辑推理方 式,并且运用这种思路进行了写作练习,大家表现都非常好。 我们的作者阿西莫夫曾经说过:“只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人 类才能不断前进,走向发展的高峰。危险的环境和危机感,才 是驱使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征服新事物的根本动力。”这正 是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科学精神,希望同学们能 学习这种精神,并且不断的去进行科学探究,为建设我们的 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教案设计
年级
八
学科
物理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吸引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师生讨论归纳: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教师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问
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培养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理请思路
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共20张PPT)
霸 王 龙
科学家发掘出恐龙的骸骨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02021/8/10Tuesday, August 10,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02021/8/102021/8/108/10/2021 12:16:25 PM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一、词语音形义
潮汐( xī) 尘埃( āi ) 携带 (xié) 劫难(jié) 追溯( sù) 膨胀 (péng) 致密(zhì) 趋势( qū )
劫难: 佛教语,谓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 致密: 精致、紧密。 追溯:逆流向河流的源头走。比喻探索
事物的由来本末。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恐龙灭绝, 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 击说”和“火山说”。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 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 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精品课件
准确 严密
表估计、推测 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
表时间限制 当时、迄今、目前、将来……
表范围
一切、部分、全部……
科学 表频率
经常、常常、偶尔……
表信息来源 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据说……
表概数
左右、十几个……
五、研读细品 精讲点拨
原文
改后
第四局
如果二氧化硅(即
如果二氧化硅处于
非常纯的沙子)处
2020年是阿西莫夫诞辰100周年
二、掌握字词 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彗.星(huì) 潮汐.( xī ) 衍.射(yǎn) 陨.石( yǔn) 金属铱.( yī )
劫.难( j ié) 追溯.( sù )
二、掌握字词 扫清障碍
第15段: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
2(、1结)合劫文难意:灾理难解,词灾语祸(:。本和顿几地义第位区+三第夫语合的七的段作岩境段原::苏者层义毫1联研。9)科6无1究岩学年疑家,了层问发一新的现位,墨年,名6如叫西龄50果S哥为0.二M.州6氧斯5化季拉00硅绍(
(钟你,它也将可变以为在普真通空沙子中。对(金你也刚可石以加在热真,空从中对而金把刚它石恢加复热 到,原从而始把碳它的恢状复态到,原始但碳谁的愿状意态这,样但谁做愿呢意?)这样做呢?)
作用:以金刚石可以经过高温变为普通的碳,来类比斯 石英经过高温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作者幽默的一笔,也表 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把握内容 梳理思路
细读文章《被压扁的沙子》,勾画关 键语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整理信息, 回答如下问题。
1、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从说明对象 看,本文属于什么说明文?
2、文章提到关于恐龙灭绝的哪两种对立的 理论?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筛选信息
“被压扁的沙子”? 本文的说明对象 ?
斯石英 恐龙灭绝的原因
两种对立的理论 ? “撞击说”和“火山说”
分析推理
高压形成
沙子
斯石英
高温还原
斯,而石且英肯出定现没的有地发方生肯过定火发山生活过动撞。击
科学家在 恐龙灭绝 年代的岩层中检 测到 ; 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斯石英有哪些特点?为什么 要与金刚石作比较?
自然界中有斯石英吗 ?
斯石英的特点和分布,与恐龙 灭绝有什么联系呢?是哪一个 关键证据让两者联系到一起?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总体布局 课前交流
课中任务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总体布局 课前交流
课中任务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1)读科普类文本的方法 (2)阅读科普著作的意义
州园林》是“理清说明思路、分析说明结构
”的经典,而《被压扁的沙子》这篇事理说 明文的最大特点,是像议论文一样注重论证
推理,所以除了“把握说明事理”和“品析说 明语言”这两块基本教学内容之外,严密的 科学推理、亲切中带着些许冷幽默的阿氏文
风,才是这篇文章最需要狠敲重锤的教学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了一年半的初中 语文学,八年级学生已 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 力,“筛选文本有效信 息”这一任务应该可以 独立完成,而且经过八 年级上学期事物说明文 的系统学习,学生对于 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了 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 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可以 适当提高。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 返回到原始状态。
只要科学家担负起交流和普及的 责任,把自己那一行的东西,尽可能简 单地多做解释,让不是科学家的读者也 乐意洗耳恭听,那么两者之间的鸿沟也 许就会消除,会激发更多的人对科学充 满热情。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被压扁的沙子》培优课件_16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 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 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 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 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 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火山说。认为地球
突然经历了一个火 山爆发期,使得包 括恐龙在内的大量 生物灭绝。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 山说”?(提示:再读课文,勾画关键信息)
依据是: 1.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2.在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发现 了斯石英……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 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 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 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 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 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 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1)比同体积的沙子重得多。 (2)不十分稳定,高温下反弹。 (3)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4.科学家在哪里发现了被压扁的沙子? (1)曾经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 (2)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 5.这是一篇介绍沙子的说明文吗?
恐龙灭绝原因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认为一个巨
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 球的毁灭性撞击,是导 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 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视频再现
恐龙灭绝的原因
科幻想象
人类可能会遭遇灭绝的命运吗? 将会以什么方式灭绝?人类能否自救?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被压扁的沙子》赛课导学案_12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教学难点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讨论明确: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探究学习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讨论明确: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下《被压扁的沙子》教材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是古老的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在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本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被压扁的沙子》与另一篇《恐龙无处不有》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加强。
学生须加强对说明文的研读,以便于形成对说明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说明文教学。
教学目标1.获取主要信息,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2.理请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3.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4.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称霸地球多年的恐龙却在6500多年前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跟随阿西莫夫开展一场探究之旅。
二、学习任务一筛选信息,了解内容学生活动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文章的重要的信息1.什么是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吗?2.文中提到科学界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3.斯石英有什么特性?4.作者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被压扁的沙子》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被压扁的沙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件PPT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沙子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被压扁,变成了斯石英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 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 据又是什么?
按提示组织语言说说作者是如 何推论并得出结果的?
首先:说明了斯石英的性质。
然后: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最后:用迈克霍恩的研究检测表明,6500 万年前曾经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 吨斯石英。而恐龙的灭绝恰好在6500万年 前。
结论:撞击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比较阅读
说明角度、说明 顺序、 说明方法、说明 语言、主题思想
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 数字、作诠释
说明方法--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很多例子 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 《恐龙无处不有》第2段“例 如,在1986年1月……”;《被 压扁的沙子》第三段“例如, 1987年就有人指出……”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 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 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 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在《恐龙无处 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同其他大陆的 恐龙进行比较。“这类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 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他们向南携带到 了极地。”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 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 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 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 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 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11题;共32分)1. (8分)给字选择正确的拼音:①你要当(dānɡ dànɡ)________心上当(dānɡ dànɡ)________啊!②那是个无恶(ě è wù)________不作的凶神。
2. (2分)选出缩句正确的一项()。
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A . 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B . 斯石英被转化为二氧化硅。
C . 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D . 任何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3. (2分)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 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修改:删去“问题”。
B .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修改:删去“通过”。
C . 第4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
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 .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4. (2分)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 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C . 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 . 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5. (2分)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和电视的融合已成为迫切需求的事实,电视上网已不再是异想天开。
B . 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C . 2014年度国际“机器人杯”足球赛正式拉开帷幕,赛场上,机器人动作伶俐不输人类。
D . 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贱畜生无缘无故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
6. (2分)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 . 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
B .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 . 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 .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7. (2分)选出缩写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A . “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答案。
B . “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C . “板块构造”理论为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D .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问题提供了答案。
8. (2分)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
B . 7、8段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
C . 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 . 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业丰收有密切的关系。
9. (3分)加线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正确的是()。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A . “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的意思。
B . 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
C . 用在这个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D . 该词可有可无。
10. (4分) (2019八上·揭西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我看见他pán shān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②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juān kè________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③这个物理学家hé yán yuèsè________地回答:“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qiǎo miào jué lún________。
11. (3分)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________二、综合题 (共1题;共2分)12. (2分) (2019九上·云安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木棉树,别称攀枝花、莫连、红茉莉、莫连花、红棉、斑芒树,拉丁学名:Bombax ma labaricum,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高10—20公尺。
木棉树为木棉科落叶乔木。
原产地不明,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普遍栽植。
木棉花可入药,把新鲜掉下来的木棉花晒干,晒干了的木棉花有药用价值,解毒清热驱寒去湿,用千木棉煮粥或煲汤。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木棉花”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13. (20分) (2019八上·柯桥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材料二)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肥胖也属营养不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
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
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
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
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3)“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14. (7分)(2019·东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快乐从何而来克林格尔巴赫贝里奇①无论是零碎的喜悦,还是获得满足之后的激动,快乐都是一种人们更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东西。
②开始于60年前的研究中,将电极植入大鼠大脑的不同位置,发现大脑中有一块区域似乎很享受温和的电刺激,大鼠反复回到研究者对它们进行微弱电击的那个角落。
如果通过线路连接,让大鼠可以通过按一下控制杆,自行启动植入电极,那么大鼠就会强迫症般地在1小时内自行刺激超过1000次。
于是麦吉尔大学奥尔兹认为他们找到了大脑中专门负责产生行为奖赏效应的系统,这一区域包括位于前脑基底部的伏隔核和围绕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纤维束形成的扣带皮层,这里被视为“奖赏回路”的运作基地和快乐根源。
③关于快乐在大脑中出现的位置及方式果真如此?从未停止的探索回答了许多科学家的怀疑。
奥尔兹找到的脑区位于大脑前部,由神经递质多巴胺激活,而多巴胺则是由脑干附近的神经元释放。
假如大脑前部的这些脑区真能调节快乐感,那么使多巴胺充盈其间或被彻底清除,应该能改变动物对它们喜爱的某种刺激的反应,这样推断顺理成章。
然而,结果并非如此。
④芝加哥大学庄小溪很有创意地通过基因改造培养出一种缺少一种蛋白质的小鼠,而这种蛋白质能重新摄取多巴胺,并使其回到神经细胞中。
实验小鼠缺少这种蛋白,大脑中的多巴胺的浓度较高,但它们吃到甜食时表现出来的快乐并不比正常小鼠强烈。
只是它们在扑向甜食时反应更敏捷,但舔嘴的次数没有增加。
另一方面,大脑中多巴胺被清空的大鼠,对甜食丝毫不感兴趣,如果不主动饲喂,它们甚至会“绝食”到饿死。
在人身上,多巴胺的浓度似乎也与人们所宣称的对某种美食的“需要”程度有关,而与“喜爱”程度无关。
毒品滥用使大脑中充满多巴胺——尤其那些与“需要”相关的脑区。
而由于多巴胺的冲击而激发强烈的渴求,并且使这些脑区的神经细胞对今后的毒品接触更加敏感,但毒品没有带来快感,就如小偷因诱惑冲动行窃,却并不感到有何快乐。
可见多巴胺的作用只是意欲驱动,而非带来真实的快乐。
⑤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假设,“快乐电极”的刺激会使大鼠(或人类)的大脑中的多巴胺积累增多,但不能让大鼠感到快乐。
不出意料,在杜兰大学希斯的实验中,启动电极使伏隔核中的多巴胺浓度提高,驱使大鼠觅食饮水,但没有使它们对食物更有好感,相反在电极刺激下奔向甜食的大鼠却摇头、擦嘴。
他多次利用标准“快乐电极”对精神变态和抑郁症患者施加电流,结果都能使得至少一名患者非常强烈地想喝酒,但却没有患者感受到显著的快乐。
由此可以断定,“需要”和“喜爱”是由大脑中完全不同的机制所主导。
⑥受到奖赏时的情感体验,与“喜爱”和“需要”都有关系。
最终我们找到了大脑中真正的快乐中心——那些负责直接产生快乐感的区域,位于此前认为构成奖赏回路的某些大脑结构中,在这些所谓的“快乐热点”中有一个位于伏隔核中的叫做内侧壳的部位,另一个位于前脑底部深处的腹侧苍白球(主要接收来自伏隔核的信息)。
⑦为了定位这些“快乐热点”,我们搜索了那些受到刺激后能放大快乐感的脑区,比如能使大鼠对甜食的喜爱更加强烈的区域。
无数次失败后,利用其大脑中合成的脑啡肽成功提高了大鼠对甜食的喜爱程度。
这些“快乐热点”中的每一个,都只是它们所在位置的一小部分(小鼠1立方毫米,人类1立方厘米),但正如群岛中的每一个小岛,小岛彼此相连,与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相通,形成了一个强大、完整的快乐回路。
实验中如果使快乐回路中的一部分失活,并不会减弱或中断大鼠对甜食的喜爱,除非腹侧苍白球被破坏。
同时要想产生非常强烈的欣快感也不容易,除非是像我们的实验中能在短时间内立即激活整个快乐通道。
⑧腹侧苍白球在人体中是否也具有同样作用目前尚未可知,要弄清楚腹侧苍白球以及快乐回路其他部分之中,哪些对于人类感受快乐是必不可少的并不容易。
有一名患者的腹侧苍白球在一次过量用药中受到损害,他说此后时常陷入抑郁、绝望、罪恶的情绪中,毫无快乐。
由此可以推测腹侧苍白球在快乐感受中具有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