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件】第二节 抗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免疫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④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入血后大量繁殖, 并随血流扩散至其他组织器官,引起新 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 肿等。
3.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并 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 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并不断向体外排菌,成为重要传染 源。
主要为G+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 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链球菌
次要为G-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霍乱 弧菌
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而志贺氏菌 和大肠杆菌的外毒素由细胞溶解后才释放 到细胞外
毒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
肉毒毒素最强-神经毒素
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肉 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 咽肌等麻痹: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严 重者呼吸麻痹而致死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质的 概念,由细菌种属决定
细菌引起疾病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量 的概念,细菌毒力有强弱之分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表 示(LD50/ID50)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菌体表面结构 侵袭性酶
菌毛等粘附因子 荚膜与糖萼
具有良好抗原性
0.4%甲醛处理脱毒 ,保留抗原性成 类毒素
类毒素
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作用, 产生抗毒素
结构:外毒素由:
一种无毒B的亚单位肽链与易感细胞受体 结合
另一种A亚单位肽链为毒素中心,决定毒 素的毒性效应
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毒素 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
无毒亚单位(B)的抗原性强 提纯后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又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共53张PPT)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共53张PPT)

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是量的概念,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分局部及全身性二种 主要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活有关。
2022/10/13
20
1.外毒素(exotoxin):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多由细菌合成并 分泌至菌体外;
2022/10/13
5
致病条件:
如大肠埃希菌从肠道进入泌尿道引起尿道炎和膀 胱炎等。
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菌群失调

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
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2022/10/13
6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能引起宿主感染致 病的性能。
细菌生物膜:多个微菌落连接成的有序的 “社区” 结构,不同的微菌落之间依靠伸出胞外的多糖结合 ,一种膜状结构。
2022/10/13
14
细胞表面大肠杆菌
2022/10/13
牙表面链球菌
15
菌毛与宿主细胞黏附
2022/10/13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黏附
16
无菌毛细菌-不能 与宿主细胞黏附
2022/10/13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体液因素
二、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2022/10/13
40
非特异性免疫
(一) 屏障结构
完整的皮肤粘膜
血脑屏障
机械阻挡
分泌杀菌物质
正常菌群桔抗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胎Fra bibliotek屏障2022/10/13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抗感染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抗感染免疫
2. 细胞免疫:CD4+Th1细胞、CTL。 3. 局部黏膜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干扰一素(、int非erf特er异on,性IF免N)疫:—定义干扰素
1. 种类与性质:
种类
产生细胞
Ⅰ /Ⅱ型 干扰素
作用
定位
α β
人白细胞 Ⅰ型
人成纤维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
包括
兼性胞内菌:对人致病者
麻风分枝杆菌 伤寒沙门菌
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
布氏杆菌 军团菌
特点:胞内寄生,毒衣性原低体,常导致李慢斯性特感菌 染。 病变主要有病理性免疫损伤引起。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杀灭细胞内细 菌,故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
1. 吞噬细胞:胞内菌主要的吞噬细胞为单核巨噬细胞(需活化),中性粒细胞、NK。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
疫(acquired immunity):是个体出生后,在生
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
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点:特异性强,
具有免疫记忆性,后天性获得。包括: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
下一张
返回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二)吞噬作用 (三)自然杀伤细胞 (四)体液因素
•吞噬体 •吞噬 •吞饮体 •吞饮 •溶酶体 •吞噬溶 酶体
吞噬细胞 吞噬和 杀菌过程
吞噬和杀菌过程(内吞 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 和杀菌过程 (调理作用)
吞饮过程
3. 吞噬作用的后果
① 完全吞噬 ② 不完全吞噬 ③ 组织损伤
不完全吞噬和完全吞噬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

抗感染免疫ppt课件

2 先天性免疫由谁执行?
屏障作用 吞噬作用 正常体液的杀菌物质 炎症反应 机体的不感受性
(一)生理屏障作用
1、皮肤黏膜的体表屏障——第一道防线 (1)机械阻挡作用:健康的皮肤黏膜、鼻 毛、呼吸道和消化道定向运动的纤毛等,都 能阻挡或排除微生物。 (2)分泌抑菌杀菌物质:皮肤汗腺分泌的 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胃酸等 都有杀菌作用。
• 抗原结合位点:VL和VH是抗原结合的部位; • 补体结合位点:CH2具有补体C1q的结合位点; • Fc段受体结合位点:IgGCH3具有结合单核细胞
、粒细胞、B细胞等Fc段受体的功能; • 绞链区
• 铰链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但是它与其它的 功能区相关。它位于CH1和CH2之间。铰链区可以发 生一定程度上的转动或伸展,使抗体分子上的两个抗
初乳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IgG,占其全部免 疫球蛋白60%~90%。母猪在产后泌乳早期 的初乳中,IgG占乳中免疫球蛋白总量的80% ,其次为IgA和IgM。随着泌乳的过程,初乳 变为常乳,其所含免疫球蛋白的类别因动物种 类而不同。
• 1963年,Porter进行了著名的酶切实验用木瓜蛋 白酶处理后,得到2个具有单价活性的片段和1个 易结晶片段;
• 用胃蛋白酶处理后,得到1个具双价抗原活性片 段和一些破碎的多肽链。
免疫球蛋白结构特点
• 免疫球蛋白分子呈Y型结构; • 轻链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κ、λ; • 重链的类型决定Ig的类型,重链分为五种类型,
• 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 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 的中和作用; 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 产生溶解灭活作用。
2 溶菌酶
广泛存在于分泌液、组织液及白细胞中 ,尤其是在乳汁、唾液及吞噬细胞溶酶体颗 粒中含量较多。是一种低分子不耐热的碱性 蛋白质,能水解G+细胞壁中黏肽的糖苷键 ,破坏细胞壁,水分进入,最后细菌崩解。 G-细胞壁黏肽外面还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 ,因而不受溶菌酶影响。目前已从新鲜鸡蛋 清中提取此酶,在医药上作为抗菌剂。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补体、调理素等固有免疫分子,参 与杀伤和清除细菌。
特异性免疫应答
T细胞和B细胞
通过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和抗体,对细菌感染进行特异性免疫应答。
Th1/Th2细胞因子
Th1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促进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增殖,Th2细胞因子如IL-4、IL-5等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05
结论与展望
医学微生物学在抗细菌感染中的重要性
要点一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要点二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要点三
诊断技术的改进
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细菌耐药 性不断进化,对抗菌药物的治疗产生 了巨大挑战。
针对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医学微生物 学在抗菌药物的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不断探索新型抗菌药物 。
耐药性细菌的分类及特点
产ESBL细菌:以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能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三代头孢菌 素类抗生素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对万古霉素耐药, 但对替考拉宁敏感。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甲氧 西林耐药,但对万古霉素敏感。
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核心作用,产 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免疫应答的进行。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 给T细胞,活化T细胞,并诱导产生Th1和Th2细胞 因子。
03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疗法
疫苗在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预防性疫苗
通过注射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疾病发生。
通过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细菌感染 的诊断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速度。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课件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源,如未煮熟的肉 类、蔬菜、水等,将细菌 传播给其他人。
细菌的致病性
毒性
某些细菌具有强烈的毒性 ,可引起严重的疾病甚至 死亡。
侵袭性
某些细菌具有侵袭性,能 够侵入人体细胞并在细胞 内繁殖,引起感染和疾病 。
耐药性
某些细菌对抗生素具有耐 药性,使得治疗细菌感染 变得困难。
稳定功能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及体内产 生的异常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系统的类型
固有免疫
个体与生俱来,对多种病原体都 有一定的抵抗力。
适应性免疫
在接触特定病原体后才会发展,具 有高度的特异性。
天然免疫
个体出生就具备,而适应性免疫则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 。
03
细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的感染 • 人体免疫系统 • 细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 预防和治疗策略 •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将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其 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 被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手 、毛巾、餐具等,将细菌 传播给其他人。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预防疾病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许多 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肺炎、
破伤风和脑膜炎等。
降低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可以降低个体感染和 传播细菌的风险,从而减少疾 病的传播。
群体免疫
当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后,可 以形成群体免疫,保护那些无 法接种疫苗的人。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 切相关,研究细菌的感染和免疫有助于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
传播。
02 细菌的感染机制
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01
02
03
革兰氏阳性菌
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对青 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常见 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 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
具有较薄的细胞壁,对氨 苄西林等抗生素敏感。常 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沙门 氏菌、大肠杆菌等。
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细菌变异和进化 机制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不 断增强,需要深入研究细菌变异和进化机制 ,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 制
随着抗菌药物的研发,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抗菌药 物的作用机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感染的症状和后果
咳嗽
肺部感染时会出现咳嗽症状, 痰液可能带有血丝。
呼吸困难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衰竭。
发热
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 体温升高。
乏力
感染后可能出现全身乏力、肌 肉酸痛等症状。
免疫系统受损
长期感染细菌可能导致免疫系 统受损,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03 人体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效应
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 胞等快速识别并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和 细菌。
适应性免疫应答
B细胞和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 殖,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发 挥免疫效应。
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正向调节
Th1、Th2、Th17等辅助性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 和分化,增强免疫应答。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抗菌免疫的重要性
抗菌免疫在抵御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防止和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扩散,维护机体健康。
抗菌免疫的概述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介导,通过吞噬、杀伤、诱导凋亡等方式清除体内感染的细菌。
非特异性抗菌免疫
特异性抗菌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识别细菌等微生物抗原,活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细胞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可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及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抗菌免疫的定义
抗菌免疫是指机体对抗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年xx月xx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CATALOGUE
目录
细菌的感染免疫系统与抗菌免疫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细菌的耐药性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感染的途径
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食物传播
性传播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免疫逃逸
03
免疫应答
人体对细菌感染会产生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以清除感染并预防再次感染。
细菌的毒力与致病性
01
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指其在人体内繁殖、扩散和引起病变的能力,与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因子等有关。
02
致病性

《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

《细菌的感染免疫》课件
联合用药
针对一些多重耐药菌株,采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可以增 强抗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05
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短期影响
急性感染
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可导致发热、头痛、咳嗽、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 克和死亡。
并发症
细菌感染还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加重病情并延长恢复 期。
长期影响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细菌污染的物 品或表面,然后将细菌带 到自己的口、鼻或伤口等 部位而感染。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 物或水源而感染。
细菌的感染症状
发热
细菌进入人体后,会引 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
体温升高。
咳嗽、咳痰
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会导致咳嗽、咳痰等症
状。
腹痛、腹泻
细菌引起的消化道感染 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症
《细菌的感染免疫》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的感染 • 人体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反应 • 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未来展望
01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将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其 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
细胞免疫
T细胞对被感染的细胞发起攻击, 通过裂解这些细胞来消灭藏于其 中的细菌。
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应答的启动
抗原的识别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关键, 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将细菌抗 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
免疫应答的调控
各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 因子等化学因子的释放,共同调节免 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慢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课件】第二节抗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免疫第九章抗感染免疫
第二节抗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免疫
病原菌侵入动物机体后,首先遇到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抵抗,其中以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为主,随后特异性免疫产生,两者协同,共同把病原菌消灭。

细菌为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抗原存在于细胞浆和细胞壁,有些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抗原,有些细菌还能分泌多种有害物质如蛋白质、毒素和
毒性酶等造成机体感染。

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多细胞真菌,通过大量繁殖和产生毒
素而致病。

在细菌和真菌感染机体的同时,机体会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抗细菌和抗
真菌感染的免疫。

目前,动物抗细菌感染免疫的机制较明了。

细菌感染的部位和致病力不同,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的性质也不同。

第一类为细胞外寄生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等,主要
在吞噬细胞外繁殖,引起急性感染。

他们大多具有能抵抗吞噬细胞的表面抗原结
构和酶,如荚膜、溶血性链球菌的黏蛋白、伤寒杆菌的Vi抗原、金色葡萄球菌的凝血浆酶等。

有的细胞外寄生菌侵袭力很弱,但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引起发病,如破伤风梭菌等。

第二类为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分支杆菌、布氏杆菌、
李氏杆菌、鼻疽杆菌等,被吞噬后能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并能在吞噬细胞
内长期生存,甚至繁殖,不仅可以随吞噬细胞的移行扩散到其他部位,还可逃避
体液因子和药物的作用。

此类细菌多引起慢性感染。

细菌的种类不同,感染的部位不同,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成分及作用方式就不同(见表9-1)。

表9-1 抗细菌感染免疫
细菌抗原来源免疫作用的成分作用方式
抗体、补体、溶菌酶共同作用溶菌或杀菌作用细胞外寄生菌细胞壁、荚膜等抗体、补体、吞噬细胞共同作用调理作用,吞噬作用细菌蛋白质、毒素、酶或菌体成分抗体中和作用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武装因子细胞内杀菌作用细胞内寄生菌宿主细胞的结构成分 IgG、K细胞等 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及细菌
一、抗细胞外寄生细菌感染
机体对细胞外寄生菌的抗感染作用主要依靠体液免疫,表现为杀菌及溶菌作用、调理吞噬作用、局部黏膜免疫作用等,细菌的外毒素则通过中和作用使其丧
失致病作用。

(一)杀菌及溶菌作用细胞外寄生菌通常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所杀灭。

血清中参与杀菌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抗体、补体和溶菌酶。

抗体与细菌表面抗原
结合后,可以激活补体,引起细胞膜的损伤。

对于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而言,补
体被激活后,还要有溶菌酶的同时参与,才能破坏细菌表层的黏多糖,破坏细胞
膜,最后使细胞溶解。

(二)调理吞噬作用对已形成荚膜的细菌,抗体直接作用于荚膜抗原,使其失去抗吞噬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对无荚膜的细菌,抗体作用于O 抗原,通过Ig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以促进吞噬活性。

与细菌
结合的抗体(IgG和IgM)又可激活补体,并通过活化的补体成分,与巨噬细胞表
面的补体受体结合,也可增加其吞噬作用。

在调理吞噬作用中,IgM的作用强于IgG 500~1 000倍;在补体参与的溶菌作用中,IgM的作用比IgG大100倍。

因此,在初次免疫反应期间,体液中IgM含量虽然较少,但其免疫效率极高,是感染早期机体免疫保护的主要因素。

(三)中和作用抗毒素能与细菌的外毒素特异性结合,使之失去活性。

外毒素有两个亚单位A和B,均有各自的抗原决定簇,而A亚单位的抗原决定簇位于深层,不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只有B亚单位易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B 亚单位的功能是与宿主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介导毒素A亚单位进入细胞并发挥毒性作用。

因此,抗毒素的主要作用是与宿主细胞上B亚单位的受体竞争,与B 亚单位结合,中和毒素的致病作用。

但是,如果B亚单位已与细胞受体结合,则抗毒素的作用无法使其逆转。

因此,抗毒素的应用时机和剂量对中和毒素的致病作用极其重要,在破伤风、肉毒中毒等疾病治疗中及时使用足量抗毒素是
十分有效的。

(四)局部黏膜免疫作用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能阻止细菌吸附于上皮细胞,在局部黏膜抗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抗大肠杆菌K88或K99抗体可阻止大肠杆菌菌毛与肠上皮微绒毛的黏附,从而保护仔猪免受感染。

二、抗细胞内寄生细菌感染
动物抵抗细胞内寄生菌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不大。

常见的胞内寄生菌有布氏杆菌、结核分支杆菌、李氏杆菌和鼻疽杆菌等。

某些棒状杆菌和
沙门氏菌亦为细胞内感染细菌。

以此类病原体制备的死菌苗常不能引发机体产生
足够的保护性免疫,被动输入抗血清也不能获得良好的保护力。

这是因为只有当
胞内寄生菌释放到细胞外时,抗体和其他体液因子才能发挥作用。

当细胞内寄生菌初次感染未免疫动物时,其巨噬细胞不具有杀死此类病原的能力,在感染后约10d左右动物的巨噬细胞才能获得此种能力。

表现为巨噬细胞
体积增大,代谢增强等一系列变化,这也标志着机体获得了细胞免疫功能。

这是
因为T细胞在接触细菌抗原刺激后被致敏,致敏T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其中淋巴细胞武装因子使巨噬细胞活化为武装巨噬细胞,从而有效杀灭细胞内寄生菌。

武装巨噬细胞的杀灭作用是强大的,有时是非特异性的。

例如李氏杆菌感染
时,武装巨噬细胞能杀灭多种通常对巨噬细胞有抵抗力的细菌。

因此,单核细胞
增多性李氏杆菌病康复的动物往往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抵抗力也显著增强。

对结核分支杆菌的免疫是抗细胞内寄生菌免疫的典型例子。

结核分支杆菌不产生毒素,但能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存活和增殖从而致病。

例如,结核分支杆菌侵
入人体或牛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和扩散,并在巨噬细胞内迅速繁殖,同时传播
给其他巨噬细胞,还可经淋巴管或血流达到全身,这一时期机体尚未建立有效的
免疫,称为无免疫期。

感染后数周,机体T细胞被致敏活化,释放出大量淋巴因子,使正常巨噬细胞变为武装巨噬细胞,大量结核分支杆菌被武装巨噬细胞所
杀死,感染被控制。

这一时期被称为免疫溶解期。

最后是稳定期,恒定数量的活
菌存在于巨噬细胞内。

巨噬细胞具有抑菌能力,可阻止细菌的细胞器生长,但不
能彻底杀灭细菌,从而导致机体处于长期甚至终身感染状态。

全身多处可能保留
局部结核病灶。

此期往往没有临床表现。

但是,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如妊娠
期、激素治疗、虚弱性疾病等,结核病灶中的结核分支杆菌可重新活动起来。


种活动性结核可以抑制宿主的免疫系统,使结核病恶化。

不过,卡介苗能激发动
物体内细胞免疫机能,使淋巴因子和武装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增强动物对结核病
的特异性免疫力。

如果对儿童应用卡介苗(BCG)适时进行免疫接种,能获得对结核分支杆菌的终身免疫效果,这一技术在人类的广泛推广应用,成为预防细胞内寄生菌感染的成功范例。

三、抗真菌感染免疫
真菌侵入皮肤黏膜后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常造成皮肤、毛发的损伤或全身性疾病。

真菌的生活和增殖能力比其他微生物都强,并且能产生破坏性酶及毒
素。

机体感染后往往造成皮肤真菌病,或引起深部组织疾病,或发生真菌毒素中
毒。

机体对真菌的防御也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皮肤及黏膜能防止真菌孢子或菌丝的侵入。

但是,真菌孢子一旦从皮肤及黏膜侵入,就可在皮肤真皮层或组织细胞
间繁殖,形成菌丝等结构,并能吸引嗜中性粒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发生吞噬作用。

小的孢子及菌丝片段能被巨噬细胞或NK细胞直接吞噬杀灭,但是,大的孢子和菌丝不能被完全吞噬和破坏。

有时,真菌能在细胞内增殖,刺激局部组织增生,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形成肉芽肿。

(二)特异性免疫真菌侵入机体深部组织器官时,其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但是,细胞免疫对真菌感染更为重要。

被真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对吞噬细胞发挥趋化作用,通过吞噬功能破坏真菌细胞,并引发迟发
型变态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