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雕塑与建筑对比
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
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与雕塑艺术而闻名于世。
故宫建筑群的雕刻与雕塑艺术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传承和展示古代文化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以及其造型和意义的研究。
一、故宫建筑的雕刻艺术故宫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无论是宫殿大门上的石雕、石刻,还是屋檐上的浮雕,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致和华丽。
故宫建筑的雕刻艺术主要以龙、凤、瑞兽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祥和和富贵的向往。
在故宫建筑的雕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是"九龙壁"。
九龙壁位于故宫的西北角,为明代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雕壁之一。
壁上共有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整个九龙壁造型庄严,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不仅是故宫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的瑰宝。
二、故宫建筑的雕塑艺术故宫建筑群中的雕塑艺术同样令人惊叹。
故宫的各大殿堂中,大量的石质雕塑装饰点缀其间。
这些雕塑以人物、动物等形象为主题,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无论是植物的雕塑,还是守卫的雕像,都是工艺精湛的杰作,独具匠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角楼上的石雕。
在故宫建筑的各个角楼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
这些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刻画细腻,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这些石雕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狮子、狮子,双鱼等,又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龙、凤、仙人等。
这些石雕不仅增添了故宫建筑的典雅与庄严,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故宫建筑雕刻与雕塑艺术的意义故宫建筑雕刻与雕塑艺术在历史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首先,故宫的雕刻与雕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工艺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指标。
雕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雕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雕塑与建筑一直以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合作,不仅在艺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它们在艺术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1. 形式的互动雕塑和建筑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两者都追求美学与艺术的表达。
建筑的结构、形状和体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立体雕塑,而雕塑则借用建筑的形式语言来创作。
这种相互借鉴使得建筑和雕塑在形式上产生了互动,共同构成了人们视觉空间的多样性和美感。
2. 空间的互补建筑与雕塑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场所与环境。
建筑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雕塑则通过在城市建筑中的布置来丰富空间体验。
雕塑作为三维艺术形式,可以在建筑中起到点缀、装饰和引导人们视线的作用,营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空间氛围。
同时,建筑也提供了雕塑展示和保护的场所,打造了让雕塑作品得以生动展示的空间条件。
3. 艺术的互相启发雕塑和建筑作为艺术领域的两大重要门类,彼此之间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互相启发,从而丰富了创作的内涵与外延。
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影响了雕塑的创作思路和技巧选择。
而雕塑则借用建筑的空间原理和细节技术,使得其作品更具有艺术张力和冲击力。
两者在艺术语言上的借鉴与共鸣,不断推动了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4.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雕塑和建筑不仅仅是艺术形式,它们还在人类社会中承载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常常通过设计雕塑元素来传递和体现当地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
同时,雕塑也常常在建筑中成为文化符号的象征,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传达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宣泄。
这种交流与传承使得雕塑和建筑成为街头巷尾的文化见证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变迁。
综上所述,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形式的互动、空间的互补,又表现在艺术的互相启发和文化的交流传承。
这种关系不仅仅在艺术领域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在社会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宋代和明清的瓷器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 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 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 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 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 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 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 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明清瓷器以文字为装饰的内容极为广泛,有诗词歌赋、民 谚俚语、吉祥语句等,更有梵文、藏文、阿拉伯文等。汉字装 饰字体或行或楷,或隶或篆;外来文字或书写工整,或书写随 意。以文字为瓷器装饰的时代风格为明显,如明初多为单字吉 语,永宣时期梵文渐多,明中期梵文、藏文、波斯文占据器物 的面积较大,明晚期盘字盛行,吉语再度兴盛,博古图案开始 出现,清康熙以长篇诗文别开生面,博古则古拙稚趣,雍正则 图文并茂,乾隆、嘉庆时则御制文坛文盛行不衰,博古纹饰多 有金石韵味,清中晚期虽承袭前朝,但绘画不精。
秦始皇兵马俑
□历史价值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庞大、风格最写实、艺术 成就最突出的陪葬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 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 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文组织 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 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欣赏了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再来欣赏唐代和宋代的彩塑
晋祠圣母——邑姜 晋祠的宋代彩塑。创建于宋代 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 年)。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 实写照。殿内有主像一尊,四周 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 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 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 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 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侍从塑 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 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 的珍贵资料。被称之为晋祠“三 绝”。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之美—观课有感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之美—观课有感通过观看XX中学XX老师的《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一课,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观察,可以看出这节课教学设计新颖、适用,通过本节课的观课学习,体现出教师较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采取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以致用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整堂课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XX老师的《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一课,可以看出孙老师课前准备充分,以信息化手段,通过小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雕塑及陶瓷器等工艺的造型及纹饰特点,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整课堂设计完整,对生活中雕塑及陶瓷器工艺的有关素材了解较全面,方法有效,通过欣赏各不同期雕塑及陶瓷器等工艺作品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整堂课教学目标引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扣教学课题;能体现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整理、筛选,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建构,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设计,对重点、难点较好的突破。
在体验评述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学生上台阐述雕塑、工艺作品,把学到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之中。
从而丰富了审美视野,提高了学习欲望和欣赏水平。
通过探究学习各时期雕塑及陶瓷器等工艺的内在意蕴,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这节课的知识内容非常庞大,孙老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讲授了中国古代雕塑、陶瓷器等方面的知识、完整详细的呈现给学生,是很困难的。
XX老师如果将这一课进行二至三课时划分,利用单元教学的形式、把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对知识内容进一步细化,是否对学生就本课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好啊?通过引领学生、学习探究雕塑及陶瓷器等工艺的美感、内在意蕴,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了解了雕塑及陶瓷器等工艺的内涵,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雕塑与建筑的关系
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作者:李延妮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10期摘要:雕塑与建筑自古以来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雕塑对建筑或建筑对雕塑的作用都很重要。
从建筑的起源和雕塑的起源到最后它们各自的发展,从各自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到最后二者的结合,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对彼此的意义更是各种各样。
从建筑对雕塑的作用来看,建筑的空间化在雕塑的运用使得雕塑有了另一番滋味。
从雕塑对建筑的作用来看,雕塑在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形式多样。
除此之外,它们彼此的相互运用在它们各自独立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彼此的欣赏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建筑与雕塑的起源;建筑队雕塑的作用;雕塑对建筑的作用一、建筑与雕塑的起源(一)雕塑的起源不论是雕塑还是建筑,它们的产生都与那个时代的工具、材料及目的相关。
最初,原始人的工具中其实包含着建筑和雕塑的因素,一开始主要的材料是土、石头,因此最初的雕塑也是二者,最初主要是为了使事物符合一定的规范,现在看来,其实也是建筑和雕塑的目的。
从考古材料来看,最早的雕塑是被人称之为“维纳斯”的一批女性裸体雕像,它们距今已有3万至1万年的历史。
其特点是形体不大,均为裸体,夸张突出女性性特征,乳房丰盈。
腹部肥硕,下肢成锥型,面部含混。
整体给人浑圆之感。
所以心理学家据此推测,认为当时的人们更注重于生存、繁衍生命,像动物一样,这是生来就有的本能。
当然,人和动物是有根本区别的,动物在对待自己的生命时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有生命特征的生命体,但人类对待自己的生命却是将自己的生命解释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没有意识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并不大。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雕塑的起源和神的意志有一定的关系。
不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都认为人类的产生是神创造的,比如中国的女娲造人,人们把她当做人类的祖先。
她用泥土捏出了一个个和自己的形状相似的泥人,然后泥人就活蹦乱跳了,这些泥人再通过男女结合繁衍出更多的人类。
所以在神话里,雕塑的产生与生命的创造联系到一起,也因此使得雕塑的创造在生命的符合上有一定的关系。
雕塑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
雕塑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雕塑和建筑是艺术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塑造空间、传达情感和表现主题上具有各自独特的方式。
然而,雕塑和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首先,雕塑在建筑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作为建筑的装饰,还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雕塑都能够丰富和深化建筑的空间感。
例如,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以其精美的雕像和壁龛而闻名,这些雕塑不仅装饰了建筑,而且增强了神庙的宗教氛围和神圣感。
同样,现代的公共艺术项目,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而且通过雕塑的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为周围的建筑空间增添了活力。
另一方面,建筑空间也为雕塑提供了创作的平台和语境。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考虑到空间的形式、比例、光线、颜色等因素,这些都会对雕塑的创作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宽敞的空间适合大型雕塑的创作,而狭窄的空间则可能更适合小型、精致的雕塑。
此外,建筑的空间结构,如柱廊、拱门、窗户等,也可以作为雕塑的构图元素,为雕塑家提供丰富的创作可能性。
雕塑和建筑在空间中的互动关系也体现在它们对观众的影响上。
当雕塑和建筑结合时,它们创造了一个综合的环境,这个环境能够影响观众的感知和情感。
例如,一座宏伟的建筑和其周围的雕塑可以创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而一座小巧、精致的雕塑则可能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
这种环境的影响力可以增强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此外,雕塑和建筑在空间中的互动也表现在它们对时间的影响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和建筑都会经历磨损和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包括物理上的磨损和改变,还包括审美上的变化。
因此,雕塑和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不变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艺术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
总的来说,雕塑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区别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
实用艺术(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2 )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
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
事实上,雕塑工艺十分复杂,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再将其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
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
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如果说雕塑艺术更偏重展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概括性、理想性,那么绘画艺术则更偏重刻划与展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个性、现实性。
雕塑的客观性、物质实体性强,而绘画的主观性、精神自由性强。
黑格尔曾说“绘画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在的主体性”,其见地是颇为深刻的。
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远比雕塑要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反映。
雕塑因其运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体造型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对融合丰富意蕴的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做较为直接地描绘。
雕塑与建筑的空间关系解构
雕塑与建筑的空间关系解构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雕塑与建筑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无论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共场所或私人领域,这两者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空间。
然而,雕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存在或并列,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尝试对其进行解构。
首先,雕塑与建筑都是空间的表达形式。
建筑以其体量、形态和结构,创造了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的空间。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居住、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然而,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存在,它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设计和建造,可以传达出情感、文化和社会的意义。
而雕塑则是空间中的点睛之笔,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材质和造型,为空间增添了艺术的氛围。
雕塑可以是独立的艺术品,也可以与建筑相融合,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空间体验。
因此,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存在。
其次,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还可以通过创造对比来实现。
建筑通常以其稳定、坚实的特点而被人们所认知,而雕塑则可以通过其流动、轻盈的形态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可以在空间中产生一种动态的张力,使人们对空间产生更多的感知和体验。
例如,在一个宽敞的广场上,一个巨大的雕塑可以与周围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人们的目光,使整个空间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对比,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得以凸显,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此外,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还可以通过共同的主题或概念来实现。
建筑和雕塑都可以通过其形态、材质和造型来表达一种特定的主题或概念。
例如,在一个博物馆的入口处,一座雕塑可以与建筑的设计风格相呼应,共同传达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通过共同的主题或概念,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得以加强,使整个空间更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
最后,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还可以通过互动来实现。
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建筑和雕塑作品都融入了互动的元素,使人们可以参与其中,与空间进行互动。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雕塑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雕塑中国古代的建筑与雕塑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这些建筑和雕塑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几种典型的古代建筑和雕塑,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建筑1.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以故宫为代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巅峰之作。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故宫的建筑风格庄重大气,布局严谨,汇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2. 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人类园林艺术的杰作。
苏州园林、圆明园等都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
这些园林建筑以自然景观为设计主题,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美的细节雕刻,营造出一种宜人的人文环境。
3. 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以少林寺、峨眉山大佛等著名寺庙为代表。
这些寺庙建筑充满了宗教神秘的氛围,它们的设计和布局融合了自然景观和宗教信仰的要素,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二、古代雕塑1. 中国古代的石刻雕塑中国古代的石刻雕塑以大量的岩石和洞窟壁画为特色,最出名的莫过于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
这些石刻雕塑精湛细腻,表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
它们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是使用工具,更是当时贵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的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动物造型和装饰性图案,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
3. 中国古代的陶瓷雕塑中国古代的陶瓷雕塑以汉白玉和瓷器为代表。
其中,汉白玉的雕塑艺术享誉世界,被誉为"石中之王"。
瓷器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雕塑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丰富。
这些建筑和雕塑不仅体现出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生活智慧和人文情感的体现。
雕塑与建筑的关系
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雕塑和建筑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功能和审美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然而,尽管它们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雕塑和建筑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雕塑与建筑的关系,并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一、雕塑与建筑的形式差异雕塑是一种以三维形式表现的艺术形式,它通常通过塑造、刻划或组合物质材料来创造出静态的艺术作品。
雕塑的形式包括石雕、木雕、铜雕等,它们可以在各种材质上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而建筑则是一种以空间和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类造物,它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如石头、木材、混凝土等)来创造三维的空间结构。
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居住、工作或宗教场所,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雕塑与建筑的功能差异雕塑和建筑在功能上也有所不同。
雕塑的主要功能是表达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它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可以脱离建筑或其他环境而存在。
相比之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空间和庇护,它需要考虑到实用性和功能性,如采光、通风、承重等。
然而,尽管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居住或工作的场所,但它也可以通过装饰和美化来增强其审美价值,从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
三、雕塑与建筑的关系尽管雕塑和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雕塑可以为建筑提供装饰和美化的元素。
许多建筑师会利用雕塑作为建筑的装饰元素,以增强建筑的审美价值。
同时,雕塑也可以作为建筑的构成部分,如壁龛、拱门、浮雕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其次,建筑也可以为雕塑提供展示和存放的空间。
许多雕塑家会选择将他们的作品放置在公共建筑或私人建筑中,以供人们欣赏和欣赏。
这些建筑不仅为雕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雕塑提供了必要的维护和保护条件。
最后,雕塑和建筑在技术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共环境中建筑与雕塑造型的关系
公共环境中建筑与雕塑造型的关系随着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与城市文化进程的推进,公共雕塑已成为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主力军。
而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势必要与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空间的人文属性,功能属性及建筑形态等空间因素。
势必要思考与建筑形态及审美语言的和谐关系。
本文从雕塑的造型语言、尺寸比例、审美寓意、材质选择等因素展开,与建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从而希望通过这种有益的分析,给公众带来更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
As progress is being made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public sculptures have been one of main fo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culture space of the city. Sculptures, which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the public art, have certainly a lot to do with the common attributes of the public space, which includes some space factors, such as the humanistic attributes, the functional attributes and the architectural modality and so on, and then, when the sculptures are put in the harmonious space environment, it is certain that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aesthetic language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paper is put forward from such factors: the style language, the dimension scales, the esthetic morals,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so on, which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in the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nd buildings , in thehope of bringing better visual beauty appreciation enjoyment to the public from the useful analysis.引言首先,我们把生存空间城市比喻成一个抽象的“面”。
旅游市场知识:圣彼得堡游记——雕塑和建筑之美
旅游市场知识:圣彼得堡游记——雕塑和建筑之美圣彼得堡游记——雕塑和建筑之美圣彼得堡,这座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与历史之都。
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建筑和精巧的雕塑作品。
这些文化和艺术的遗产不仅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让它成为了国际旅游的热门景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圣彼得堡文化遗产中,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建筑之美。
雕塑之美圣彼得堡的雕塑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在城市的公共场所还是室内博物馆,都可以看到许多卖相精美的雕塑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雕塑是位于冬宫广场上的亚历山大柱。
这个高达47米的巨大红色花岗岩柱子由一头踩着蛇、握着桂冠和皇权袍的亚历山大三世雕像所顶部。
这个纪念碑是用35000块石头、2000吨石材和6000块铜板建造而成的,其精湛的技艺和华丽的外观在当时的俄罗斯国内是无与伦比的。
另一个独特的雕塑作品是位于彼得和保罗堡的“彼得之墓”。
它是由意大利雕塑家Rinaldi设计,用来纪念彼得一世的皇帝父亲。
这个大理石墓碑上有雕刻细致的褐色皮肤像,这种于当时波罗的海地区是非常罕见的。
此外,在圣彼得堡的彼得罗夫宫也有一座雕刻细致的“铜骑士”雕像。
这尊雕像是位于宫殿的中央庭院内的其中一个,公认为是俄罗斯的最佳青铜像之一。
建筑之美圣彼得堡以其优美的建筑而闻名于世,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冬宫——俄罗斯沙皇的宫殿之一,现在是国家艾米塔日博物馆,展示了许多艺术和历史的珍藏品。
这个宫殿是由巴托洛梅奥·拉斯特里留修建,其外观华丽、雕刻精美令人赞叹。
在圣彼得堡市中心,还有其它一些著名的建筑,例如海军博物馆、圣伊莉莎白教堂和圣以撒教堂。
其中最著名的是圣以撒教堂,是由法国设计师Auguste Montferrand设计,整个教堂外观非常华丽,尤其是它世界上最大的拱顶旋转。
整个建筑由四根石柱支撑,每根石柱有60吨重,高达37米。
除了上述的建筑,圣彼得堡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值得我们去探访。
初中历史九上《第11课 雕塑与建筑》PPT课件 (1)
二零一九记 古希腊雕塑 “掷铁饼者” 帕特农神庙 麦加清真寺 巴黎圣母院
• (2)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 创造力
自学指导
•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70—75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划 出要点,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 1.古希腊雕塑艺术成熟时期在什么时间?杰出的雕塑家有 哪些?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3、对比这两幅图片,说说中国传统建筑与之不同 之处是什么?
谢 谢!
波力克利特
宗教建 筑典范
古希腊神庙——帕特农神庙 伊斯兰教寺院——麦加清真寺 西欧天主教堂——巴黎圣母院
当堂训练
• 1、过渡:现在对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明确的 同学请举手,下面大家对照思考题进行记 忆,时间8分钟。( 自背、互背 )
• 2、合上课本做练习题
当堂训练题
• 1、古希腊著名的雕塑“掷铁饼者”的作者是
神庙是为了纪念希 腊战胜波斯侵略的功绩, 耗以巨资,历时15年之 久而建造的。整个建筑 为长方形,50根大立柱 环绕神庙围成柱廊。神 庙的石墙更为奇妙,它 由切割的大理石块拼镶 而成,没用任何灰泥, 密合却天衣无缝,最为
三、阿拉伯
集中体现在:伊斯兰教清 真寺的建筑
——伊斯兰建筑艺术
代表: 麦加清真寺 (第一大寺)
孔的巨蛇,而且刻着希腊人与阿玛宗
波力克利的“持矛
者雕”像左手持矛,
右腿站立,右手 下垂而左脚后屈 点地。这种左右 交替的差异与虚 实对比,充分反 映了对立统一的 人体和谐之美。
你认为古希腊雕塑有什么特点?
古希腊雕塑以表现人物为,作品以体态 健美、形象逼真、比例匀称而著称。
风格四: 周以柱廊环绕,具有明
耶路撒冷圣岩寺
南北古建筑石雕艺术的异同比较
南北古建筑石雕艺术的异同比较石雕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三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宫殿、陵墓、寺庙或居民建筑中。
石雕装饰寓意深刻,反映了人们的信仰和美好愿望,坚定了人们对生活的信念,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意识。
传统建筑石雕的外观繁复,不同的地域在建筑中的布局与安放也不尽相同;其中,既有独立的单体建筑,也有大量建筑局部构件。
至于题材内容,雕刻技巧、装饰手法等千变万化。
一个地区的建筑石雕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主要的成因是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石雕通常取材于当地石材,石雕有名的地方一般都盛产优质石材。
因此,地域差异从客观上要求建筑石雕的型制、形象布局及雕刻方法都要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石雕艺术南北方区域特色明显,较为突出的有京津、晋中、江浙、徽州、闵粤等特色鲜明的区域。
北方地区以京津为代表,京津又以北京宫廷建筑为典范,建筑中的石雕艺术,在全国都首屈一指,充满皇家气息。
龙、凤、麒麟、祥云等吉祥纹样是常见题材,显得既庄重威严又富贵华丽。
颐和园智慧海拱门上浅浮雕石雕花卉卷草和拱门角上的砖雕卷草图案相映成趣。
北京普通居民建筑中较少采用石料的部分,因此石雕做法古朴,不及砖雕广泛,但也有鲜明的特点。
一般精美的砖、石雕刻在北京胡同建筑的门楼、门罩上常有出现,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作品。
抱鼓石也是北京胡同门楼建筑的一大特色。
大多数石鼓雕刻精美,上面雕刻有石狮子,石鼓的正、侧两面雕刻多种浮雕图案,两侧鼓心雕刻以转角莲居多,此外常见的有麒麟卧松、狮子滚绣球、犀牛望月、松鹤延年、太狮少狮、牡丹花、荷花、宝相花等。
石鼓正面一般雕刻如意草、宝相花、荷花等图案,称得上是石雕中的精品。
天津的地域风格与北京地区相近,总体特征朴实、大方又不失典雅。
由于其北方地区工业中心的地位,在历史上又是商人富豪聚居的地方,因而建筑中多以精美的石雕作为装饰。
杨柳青石家大院第一座垂花门前抱鼓石,鼓形正面刻有“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两侧为“象首”和“鹤鹿同喜”,两旁的夹柱石正面为宝相花,两侧是“太狮少狮”和“八骏嬉戏”图案,整体雕刻主要采用高浮雕工艺,造型壮硕雄放。
文物考古中的雕塑与建筑装饰
文物考古中的雕塑与建筑装饰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物考古是对历史遗存进行系统研究和保护的学科,其中雕塑与建筑装饰作为文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雕塑和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探讨文物考古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雕塑在文物考古中的重要性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它以独特的语言表达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
文物考古中的雕塑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还能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雕塑在文物考古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雕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古代墓葬中的石雕神像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葬礼仪式,石刻中的文字和图案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古代的文字和艺术形式。
其次,文物考古中的雕塑研究对于保存和修复文物也具有重要意义。
雕塑作为文物的一部分,往往受到岁月的侵蚀和破坏。
通过对雕塑的维修和保护,我们可以延长文物的寿命,使人们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和研究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
最后,雕塑在文物考古中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雕塑的研究和展览,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后人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二、建筑装饰在文物考古中的重要性建筑装饰是指在建筑物体上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通过雕刻、绘画、雕塑等手段对建筑物进行美化和装饰的过程。
它在文物考古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建筑装饰可以反映古代人民的建筑技术和水平。
通过对建筑装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建筑技艺和材料运用,推测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在埃及金字塔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复杂的浮雕和壁画,这些装饰物不仅美观,还显示了埃及古人丰富的建筑知识和技术。
其次,建筑装饰对于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社会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建筑的建筑艺术与雕塑
古建筑的建筑艺术与雕塑古建筑是建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和历史遗存的重要象征。
在古代,人们建造古建筑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和劳动需要,更是一种审美和艺术追求。
古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同时也融合了雕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古建筑的建筑艺术古建筑的建筑艺术是古代建筑师的创造结晶。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施工设备,建筑师们往往要仔细测量、设计、勘察,才能保证建筑的精准和美观。
古建筑注重建筑形式和结构的完美融合,通常采用对称式、轴对称式或重心对称式等形式。
这种对称式的形式使得建筑更加稳定、重心更加均衡,同时更具有美感。
此外,古建筑在建筑材料和工艺上也有独到之处。
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石材、木材、土墙等。
建筑师们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的质量、强度、美观以及可用性等因素。
同时,古代工艺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如砖瓦的烧造、木材的加工等。
这些特殊的工艺和材料,成为了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建筑的雕塑艺术除了建筑艺术之外,古建筑还融入了雕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代建筑师通常会在建筑外观、屋檐、柱子、门、窗等部位为建筑增加雕塑装饰,以突出建筑的美感和精神内涵。
古建筑的雕塑装饰涉及多个方面,如佛教和道教文化、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花鸟植物形象等。
古代建筑师们在进行雕塑装饰时,通常会根据不同文化和信仰,采用不同的雕塑手法和形式。
如佛教寺庙的装饰往往采用精细的浮雕和雕刻形式,表现出佛教教义,而道教寺庙往往采用更为自然、奇幻的造型,表达出道教主张的自然神秘主义。
除了宗教文化之外,古建筑的雕塑装饰还涵盖了很多人物和动物形象,如著名的千手观音、龙虎神兽等。
这些雕塑形象不仅美丽动人,更传达了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三、结语古建筑的建筑艺术与雕塑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更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
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珍视古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更要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也能够感受到它们的价值和美丽。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雕塑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雕塑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雕塑,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完善,还对后世的建筑与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雕塑,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建筑艺术的特点1.1 建筑结构与布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以宫殿、祭祀祠堂和城墙等公共建筑为主,其特点是布局严谨、构造合理。
建筑物通常面向东方,门户对称摆放,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在建筑结构方面,开始采用石材取代木材,大大提升了建筑的牢固性和耐久度。
1.2 艺术装饰与细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在装饰上注重精细和华丽的表达。
建筑的墙壁常用彩绘瓦片进行装饰,表现出丰富的图案和色彩。
同时,建筑的柱子、梁木以及门窗等细节部分也经常进行雕刻和彩绘,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感。
二、雕塑艺术的发展2.1 雕塑的材质与题材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主要以石雕为主,如石碑、石像等。
这些石雕作品多以人物或动物为题材,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动物造型的塑造,表达人物品质和精神内涵。
同时,雕塑也被广泛用于祭祀和纪念活动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
2.2 雕塑风格与表现手法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艺术形式多样,风格丰富多变。
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壁画和浮雕。
壁画以绘画方式表现人物和场景,而浮雕则通过在平面上雕刻的方式,给人以立体感。
这些雕塑作品的形体表现十分生动,展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造诣。
三、建筑艺术与雕塑的影响3.1 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雕塑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世的建筑与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方面,东方建筑的传统布局和构造理念,多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文化。
雕塑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成为了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源泉。
3.2 文化精神的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雕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
通过建筑和雕塑的形式表达,人们对于社会价值观和审美理念的理解得到了更为准确的反映。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古代艺术——从希腊罗马和埃及到印度、中亚和中国的建筑和雕塑
建筑历史知识:建筑和古代艺术——从希腊罗马和埃及到印度、中亚和中国的建筑和雕塑建筑和古代艺术一直是文化和历史学科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们代表了古代文明中的最高成就。
这些成就代表了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被重视、保护和传承。
在本文中,我们将关注希腊罗马、埃及、印度、中亚和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塑的历史和发展。
希腊罗马建筑和艺术希腊罗马艺术和建筑是古代世界的重要代表之一,影响了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发展。
希腊艺术以抽象的理性和优美的比例感为特点,最早始于公元前7世纪末的古代雅典,后扩展到希腊城邦和其殖民地。
凯旋门、圆形剧场、露天剧场和帕特农神庙都是古希腊建筑的经典范例。
古罗马的建筑和艺术更具对称、比例和实用主义的特点,最明显的例子是竞技场、露天剧场、公共浴场、大圆柱厅等。
希腊罗马雕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造型的和谐、动感和印象主义的特点为著称,影响着欧洲文艺复兴和现代艺术。
古希腊雕塑样式分为阿耳卡迪亚和多里亚两种,前者以自然形态为基础,后者则更注重理性和几何构图。
古罗马雕塑则较少追求精确的立体结构,更加注重抒情与故事性。
埃及建筑和艺术埃及建筑和艺术因其规则、神秘和恒久不变的特点而独具魅力。
它们通常由巨型石块构成,形成大而具有神秘感的空间。
埃及金字塔是这种建筑形式的最佳代表,它们是为国王和王后建造,包括金字塔、神庙、陵墓等。
金字塔体现了埃及人民对神秘和冥想的重视,各个天文等级和时代都给它们带来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叙述。
埃及宗教艺术主要体现在壁画和雕塑中,艺术家通常以神明、法老和卡莱奥普特艺术(以色列人曾为奴隶)为主题。
在雕塑中,他们比其他古代文明更注重色彩和装饰,这样的风格被认为是“法老风格”。
印度建筑和艺术印度的建筑和艺术是丰富和多样化的,展示了这个国家的宗教和文化多样性。
印度教典型建筑包括寺庙和窟庙,通常由雕塑、绘画和装饰艺术元素装饰。
这些建筑和艺术例如果队庙、金色寺庙、艾哈迈达巴德清真寺等,不仅具有宗教和图腾符号,还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博专题论文考察
雕塑对比
雕塑对比选取了汉代的霍去病墓石雕群和明清时期的达摩渡海像,主要针对雕塑的线条神韵等艺术特点分析古代中国雕塑发展。
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在祁连山一代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而修建。
墓前的“马踏匈奴”,“虎伏”等二十余座石兽雕刻都因材施艺,突出了动物的神似,有保留了石材的天然面貌。
“马踏匈奴”是用花岗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脚尖轩昂,沉稳庄重,作品极具浪漫主义,用雄浑的战马展现墓主人英勇豪迈的气概。
“虎伏”利用石料自然的形态稍事加工,充分展示石材本身的属性特征。
形体流畅的线与扭曲的团的结石富有节奏感,其势作卧伏状,流畅的曲线使得雕塑更加动感,仿佛一触即发。
从雕塑线条来看,汉代雕塑集中地表现出一种粗犷拙朴的线条,从而使得雕塑更加雄浑。
反观秦朝简洁精致锐利的兵马俑雕像,将写实的风格推向了极致。
但是汉代并没有将这种风格延续,而是开创了另一条足以引以为豪并且引领之后华夏艺术主流的写意风格的道路。
为达到粗犷的效果,无论是比例动作还是神态,工匠们都极力夸张。
而与明清雕塑相比,汉代建筑更加注重大气势大动态而舍弃了不必要的琐碎的细节。
细看霍去病墓雕像可以看到很多都有阴刻的线条,而且并不流畅。
而这并不影响整体雕塑的形态,而是在另一方面更加具有中国书法式的笔断意连的味道。
其次雕像也体现出汉代雕塑曲线造型的特点,柔中带刚。
这种曲线不同于战国楚文化的概念式的“S”形曲线,也不同于明清雕塑繁复流畅细软的线条。
汉代雕塑曲线造型特别强调大轮廓线的概括与夸张,强调的是一种大的轮廓、大的效果、大的感觉、大的动态剪影。
虽然是曲线,却丝毫没有表现的软而乏力。
工匠把原本应该尖锐或转折的地方都处理成了流畅圆转的线条语言。
这些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曲线综合起来,时凹时凸,像一首富有节奏的抒情诗。
同时,汉代这种古朴粗犷风格的曲线造型反而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
就”马踏匈奴“这一石像来看,外轮廓雕刻的极其准确有力,从头到尾做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表现的极具张力。
反观明清时期的“达摩渡海像”,作为佛像少了唐朝的瑰丽大气的风格,也没有宋朝的气韵生动。
由于一味的追求局部的精雕细琢而丧失了对雕塑整体神韵形态的把握。
虽然局部雕琢越来越精细,整体来看佛像却显得形象呆板,气度萎靡。
昔日昂扬豪迈的雄风已然不在。
细看达摩像细处的衣纹,精细程度凸显现实形象,但雕塑终归是雕塑,过分的写实反而不及秦汉唐宋那般不拘形式,生动自然的风格。
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上看,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到明清时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退。
总体上也反映出皇权和神权的衰退。
而拿汉朝粗犷奔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明清时期市井繁复、呆板萎靡的雕塑对比,实质上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体制下中国文化逐渐走向思想束缚的怪圈。
而在我看来,开创了写意风格的汉朝那种不羁的浪漫主义,才是千古文人所苦苦追求的理想。
建筑对比
建筑对比选取了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和宋代山西晋祠圣母庙。
佛光寺东大殿是鲜有的唐代完整保留下来的
建筑,集中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大
殿外表庄严、朴实无华,大殿圆柱、房檐前额、
房顶四周斗拱以及殿门和窗户都以红色涂刷,颜
色单一未施彩绘。
屋外斗拱多层叠加向外延伸,
托举屋檐的向外拓展,斗拱高度与木柱之间的比
例为1:2,出挑的斗拱和粗壮的柱身,这种建筑形
式自唐之后再无使用,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特征。
大殿外围有一圈廊柱,柱顶支撑屋顶大梁。
在室内与外柱有一间房宽度地方又有一圈内柱。
内柱与外柱共同呼应,很好地起到了支撑房顶和整个大殿结构的作用。
殿内除一圈内柱外,再无廊柱,无论外柱和内柱,柱底皆用石质底座支撑,底座为宝莲花纹
饰装饰,花瓣硕大线条圆润,花瓣尖头装饰成如意状。
唐代殿宇建筑无不以恢宏大气为其主要特征,很好地展现了唐代国家实力和建筑艺术。
在唐代木建筑殿堂设计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斗拱硕大、屋檐高挑。
这也成为明显区分唐代与其他时代建筑的主要标志之一,充分体现了唐代雄浑大气、志向高远的建筑艺术特色。
唐代建筑的斗拱有别于明清时期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硕大的时期。
斗拱的硕大和向外的拓延,伟岸的气势就此显现。
产生一种庄严深远的美。
屋檐的高挑使人产生一种活力和动力,在突出沉稳大气的同时彰显建筑中的活力因素。
屋檐一般分为上下两层,配合硕大的斗拱,高挑的屋檐,屋脊两端如弯月形的粗大鸱吻,整体造型很好地烘托出唐代建筑不凡的气势。
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庙是一组带有
园林风味的祠庙建筑,圣母殿重建与北
宋,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在外观上,殿宇
的角柱升起比较明显,而上檐柱更加显
著,使得整个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与
唐代建筑雄浑古朴的风格不同。
宋代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
变得华丽精美,注重装饰。
宋代在建筑
领域有重要的发展,其建筑风格虽不再有唐代的雄浑、阳刚之美,却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自己时代气质的阴柔之美,建筑造型更加多样。
二者相对比,唐朝建筑朴实,雄浑。
屋顶最高的正脊一定短,瓦顶斜坡缓慢呈扁而薄。
屋内柱高同柱距,和柱高同最高的顶部,基本上形成一比一的关系。
此外,门和窗的装饰,均以直线或直棂为主,并无复杂的纹样,呈现著朴实和气魄宏大的特色。
而宋代建筑更加讲究华丽,开始采用移柱法或减柱法。
自此之后,柱高与柱距及顶高等,打破了一比一的惯例。
柱子的距离加大,中央柱加高,因此空间大之外,连带屋顶也增高。
屋顶较唐代以前高和厚,连正脊也增长和鸱尾变小;装饰开始讲究走向华丽,同唐或唐以前的建筑大异其趣。
小结:纵观中国历史发展,无论是雕塑还是建筑,似乎都走过了一条从古朴到华丽,从粗犷到精美,从简约到繁复,从浪漫主义到萎靡呆板的道路。
二者的发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相同,都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而这样的历程除了受到做工技艺上不断发展的影响,其实也是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皇权和神权的逐步衰落,以及思想文化逐步被束缚的过程。
无论是雕塑的线条还是建筑的形态,明清时期都已不见那种最初始的洒脱豪放,古朴浪漫的气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繁琐复杂,呆板市井的特点,都是在最初展现出最具活力的状态,而在专制和技艺发展的推动下逐步走向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