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
第十二章金融调控法律制度ppt课件
•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 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 的对产品和劳务和购买力总量。
• 社会总需总量
•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 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 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 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 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 事项作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 (四)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 (五)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 (六)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 (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 (八)经理国库;
• (九)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 (十)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 二、金融调控法的目标和原则
• (一)金融调控法的目标 • 1.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
护金融稳定 • 2.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2024/2/18
4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十二章 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 (二)金融调控法的原则
• 1.间接调控原则——运用金融调控制 度,通过市场机制调控 • 2.计划指导原则——充分发挥计划规 划的导向作用 • 3.相互协调原则——各种调控手段相 互配合、形成合力
2019/1/2 10
• 三、金融调控法的体系与手段
• (一)金融调控法的体系 • 1.中央银行法律制度是金融调控体系的核心 • 2.专业性金融法律制度是金融调控法体系的配套制 度
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 上述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比较,反映着以货币支 付力所代表的需求与实物(包括劳务)供应之间 的平衡状况。 • 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长期经济建设的实践表 明,总需求过大,投资膨胀,经济增长过快,超 过社会财力、物力、资源的承受能力,各方面都 绷得很紧,这种状况难以持久,最终会引起经济 上的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 ,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 调控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 金融系统中可变的最基础的工具(原生的非衍生 的),比如某国的存贷款利率、汇率、隔夜拆借 利率等等,他们只受金融当局的调整,不受其他 因素变动,对应的是非基础变量、非基础变量受 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 金融系统主要包括八大金融变量,1国内生产总值 ,2消费者物价指数,3生产者物价指数,4货币 供应量,5利率,6汇率,7存款准备金率,8股票 指数。
2019/1/2 15
•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 • (一)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 (三)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 (四)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 (五)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 (六)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 (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 (八)经理国库; • (九)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 (十)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 (十一)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 (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2019/1/2 16 • (十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二章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
2、中央银行管理外债的方法:
(1)制定外债规划; (2)对外在实行事前审批; (3)对外债实行事后监测
3、央银行对外债监管使用警戒指标 (1)总债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大于 50%; (2)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不大于 25%; (3)外汇储备占总债务的比例应不小于 20%; (4)债务率应不大于100% (5)偿债率应不大于25% (6)债务余额的增大应不大于国民生产 总值的增大。
内容: 1、对货币市场的监管 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市场,包 括对票据市场的监管、对同业拆借市场、 对国库券市场、对大额存单市场和有价证 券回购市场的监管。
对票据市场的监管:
(1)使用国家票据的规定; (2)使用票据的程序及管理;
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原则:(1)协调自愿、 平等互利、自主成交。(2)短期使用。 (3)按期归还。
第三节 中央银行对涉外金融活动的 监管
一、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外资银行也叫外国银行,是从东道国的角度, 对设立在该国的跨国银行的统称。一般由 分行、附属机构、联营机构和代表办事处 四种形式。
各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主要内容如下: 1、开业管理; 2、资本管理; 3、业务经营管理; 4、机构苏联及地域的限制; 5、准备金和保证制度; 6、利率限制; 7、对外资银行的税收管制; 8、日常监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方法 分为非现场监督检查和现场监督检查法。
现场监督:由金融监管当局派出检查小组, 到各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将那些在非 现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不定期 现场检查监督的重点。
非现场监督检查: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财务报 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 表和现金流量分析表等)的分析及其他有 关情况的稽核来实现金融尽管的方法。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12)40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之区分为活期、定期与创造乘数
仍设D为活期存款量的增额,rd为活期存款的法 定准备率;再假定T为定期存款量的增额,rt为定期 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为总准备存款的增额,且定 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为t(T/D)。则有:
货币的金属载体之最后否定
2. 谁能取代金属货币? 国家凭借其政治强力发行用纸(也曾有用
布帛等材料)印制的钞票——纸币,不利于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最终取代金属货币的是信用货币。
(12)13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12)14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现代银行功能——创造存款货币
(12)17
第十二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⑵取得支票,往往并不提取铸币,而是委托 往来银行代收并把收来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 户。
⑶各个银行,由于自己的客户开出支票,因 而应该付出款项,同时由于自己客户交来支票委 托收款,因而有应该收入的款项。应付款、应收 款的金额很大,但两者的差额通常却较小。
金融学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 创造机制
(12)1
第三篇 目录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12)2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二章 现代货币的 创造机制
(12)3
第十二章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的创造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货币的金属载体之最后否定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二章至十四章总结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职能产出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和微观视角当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时,往往从宏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视角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当强调货币的资产职能时,通常是从微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视角从社会经济微观个体出发,分析各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持有的货币量。
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分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
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通常以m d 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 d /p c 。
货币需求理论发展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商品中价格总额要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V PQ M =)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它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费雪交易方程式PT MV =从宏观视角研究货币需求的问题,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认为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中央银行学》第三阶段导学重点.
《中央银行学》第三阶段导学重点《中央银行学》第三阶段学习包括七章:第十二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十三章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第十四章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第十五章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监管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外汇管理第十七章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第十八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这一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如下:第十二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一、金融监管的内涵及其发展★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金融监管是伴随着近代银行的产生而开始的。
★早期的金融监管与现代的金融监管有很大不同。
二、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外部监管。
★但是,对金融市场失灵是采取政府干预还是自由放任,历来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有影响的金融监管理论。
(一)社会利益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金融风险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特别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
(三)保护债权论这种理论认为,为了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进行金融监管。
三、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殊行业,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会有很大的影响;(3)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4)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第二节金融监管体制一、集中监管体制★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
★目前,实行集中监管体制的国家有德国、瑞士、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韩国等国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部分发达国家发生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相分离的制度变迁。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三)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1)中央银行资本金的所有权大都由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或政府持有:(2)绝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利润除规定的提存外全部交国家财政,如有亏损,则由国家财政弥补;(三)财政部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四)中央银行代理财政债券发行,需要时按法律规定向政府财政融资;(5)许多国家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参与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有的有决策权,有的则是列席权;(6)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隶属于财政部;(7)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需要协调配合。 四、中央银行与国家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这家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这家银行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与发展 192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提出了在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922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又重申和强调了布鲁塞尔会议形成的决议,并且再次建议尚未建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尽快建立中央银行,以共同维持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的稳定。由此推动了中央银行产生与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20 ~ 20 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中央银行业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材名称《中央银行学》
适用专业(方向)金融学
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金融学院
授课教师
教务处制
二0 年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金融学基础1》连载——第12章中央银行(2)
《金融学基础1》连载——第12章中央银行(2)你是我的小金库—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关系17世纪的欧洲,随着纺织、酿酒、食品和农具制造业脱离农业成为新的独立部门,工商业和新式农业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解放了大部分的生产力,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得到加强,为了稳定国家的发展,政府增加了开支,因此经常会出现财政收支不平衡。
有时,政府需要从银行获得融资来弥补财政赤字,当需要的资金数额过大时,个别银行可能无法满足政府的需求,就算勉强满足了需求,银行的可用资金会大量减少,对银行本身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有一个机构来管理政府的收支和融资。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作为国家机关,国家将财政资金委托给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国库,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均通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开立的各种账户进行。
若政府出现资金不足,中央银行会帮助政府向公众借钱,通过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以及办理债券到期时的还本付息等事宜为其融通资金。
若政府需要应急资金,中央银行还有义务为政府提供信贷支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或允许政府透支,或直接购买政府债券以提供资金。
中央银行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以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为服务和经营对象,有一定的利润收入。
中央银行不仅对政府负责,还要对整个社会负责,承担政府部门职责,所以中央银行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中央银行凭借其金融特性为国内金融市场制定运作规则和金融法规,审批金融业务资格,发放银行业经营许可,监督金融法规的执行状况,从而管理金融市场,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由于中央银行处于社会资金运动的中心环节,掌握全国经济金融活动的基本信息,能够及时地反馈整个经济金融运行状况,所以还会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2009年4月2日,G20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第二次峰会在伦敦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对进一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与一般金融机构有何异同
同:同属金融业 共同构成一国金融机构体系; 同样从事货币信用业务. 异:地位、经营目的、业务对象、享有权限、 履行职能的手段、活动领域等方面存在 差异.
第二节 我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业务
我国的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中央银行的萌芽始于20世纪初清政府建立 的户部银行; 最早以立法形式成立的中央银行是1928年在上 海成立的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是1948 年12月1日,在合并原华北银行和西北农业银行 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 内设机构 分支机构 驻外机构 直属单位
内设机构
办公厅 货币政策司 金融稳定局 会计财务司 科技司 国库局 内审司 研究局 反洗钱局 条法司 金融市场司 调查统计司 支付结算司 货币金银局 国际司 人事司 征信管理局 党委宣传部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
第四条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 (一)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四)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五)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六)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八)经理国库; (九)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十)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十一)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十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对央行职能的再认识 央行被重新定位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宏观 调控部门,肩负“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支柱 职能。如果按照新职能大的指向,从组织 机构的整合、职责任务的再造等诸多细节 上去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央行新 职能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央银行学期末简答题七带答案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一、简答题1.货币政策的变量由哪些层次构成?它们分别体现着哪些层次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变量主要有三个层次,即目标变量、中介变量及工具变量。
其中,目标变量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中介变量是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主要有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变量是指操纵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改变的变量,相当于中央银行常使用的操作目标的变量指标。
货币政策的五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试图同时实现这五个目标的可能性不大。
基本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侧重点。
由于基本政策目标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处理好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因此,在政策侧重点的选择问题上,主要也是考虑这两个基本政策目标的配合。
2.试分析货币政策工具与工具变量的关系。
工具变量是具有计量意义的货币供给变量,货币当局对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其量的变化,中央银行并非完全能够直接控制,还需借助于一些经济杠杆作为政策工具。
就一般而论,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其必须与货币供给机制相联系,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各主要政策工具与不同的工具变量的关系表现在:(1)法定存款准备率与实际存款准备率。
实际存款准备率包含了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存款准备金两项内容之和对商业银行银行全部存款的比例,而其中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又非为中央银行所能控制。
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只能是由货币当局(中央银行)直接掌握、并能够自主调整的法定存款准备率。
(2)再贴现率与基础货币。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与再贴现率有关的是资产方项目,如《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等项目。
中央银行一旦调整再贴现率(或贷款利率),会影响商业银行融入资金的成本,从而起到改变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获得融资支持的规模。
因此,再贴现率工具是调控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贴现的票据量和获得的贷款量、进而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一个比率变量。
财政金融教程12中央银行
(三)国家的银行(也称为“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我国多年习惯称之为“经 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 5.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督管 理,一般都是由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管理机构 进行的。 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 布经济金融信息。
第十二章
本章主要内容: §1中央银行概述 §2中央银行的职能 §3中央银行的业务 §4 中央银行的监管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过程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2.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3.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4.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过程 1.中央银行的初创时期(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2.中央银行逐步成熟、普遍推行的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中央银行地位增强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1.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的机构,全面、专门行使中央银行 职能并领导管理全国所有金融事业的制度。 2.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 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中于一家银行的体制。我国在1983年以前,以及前 苏联和东欧等国,实行的是这种体制。 3.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 度。目前主要是一些非洲欠发达国家实行这种体制。目前,欧盟成员也正在酝酿建立欧 洲跨国的中央银行。 4.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 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香港、新加坡属于这种类型。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影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 终目标的过程。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 到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或减少,并引起利率r的下降或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特点
公开市场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 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 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 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 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 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M↑→Ps↑→V↑→D↓→C↑→Y↑ 式中:V代表金融资产的价值;C代表耐用消费
品支出;D代表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其他符号含 义同前。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恒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不是 凯恩斯提出的三种需求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由于“恒 久性收入”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对 利率变动就不敏感,所以货币供应量对总收入影响很 大。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2)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存款的种类
影响不一致,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 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十二章经济周期理论西方经济学教程-温州大学-韩纪江
稳定经济
四、供给政策
1、收入政策(1)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工资—物价冻结工资与物价指导线税收刺激计划(2)收入政策目的在于:制止通货膨胀。
2、指数化政策及其措施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的指数化措施有: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
在以下政策工具中,属于供给管理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指数化政策
3、人力政策及其措施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措施有: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市场;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联系实际谈谈对经济周期的认识。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三大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
1、经济增长:GNP的增加。美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不断增长这种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基础之上。
繁荣AB :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B—顶峰。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衰退BC :繁荣 萧条。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特征: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
过渡阶段-衰退与复苏
二、需求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收入: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财产税)
1、财政政策的内容(1)财政支出:政府购买: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如基础设施政府工程支出。转移支付:各种福利支出、补贴。
2、内在稳定器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各种转移支付.如社会福利支出 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也就是自动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使其降温,而在经济过冷的时候使其升温。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局限性: 局限性:
①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 常调控的工具; 常调控的工具; ② 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大小不一致。 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大小不一致。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方法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方法
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央行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央行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 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至下节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回本章
至下节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 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 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 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 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 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涵义: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 涵义:
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场利率和投资成本, 工具。 工具。
作用: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回本章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优点: 优点: ①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③ 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④ 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不足: 不足: ①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公众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 和商业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和商业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②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对货币供给量的 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资金清算业务。中央银 行一般都执行清算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清算业 务是中央银行集中票据交换及办理全国金融机构间 资金清算的业务,也是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的具 体反映。 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具体有三项:
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结清交换差额。 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性质:具有银行特征的国家机关
国家机关:央行首脑:国会/政府任命
赋予制定、执行货币金融政策,服务宏观经济,是国家管理金融、 干预经济的重要工具。
银行特征:区别于一般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管理方式:履行特定的金融行政管理职责 主要管理方式:主要职责的履行寓于金融业务的经营过程, 借助强大的经济力量 国家机关职责的履行:通过各类银行经营业务 各类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的保证 政令、制度,符合经济规律和宏观要求
17
商业银行数量增加与业务扩大→债权债务关系复杂 票据交换、清算的及时、合理→统一、权威的清算中心
商业银行头寸困难→支付能力不足→银行倒闭 银行经营不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银行竞争、破产、倒闭→金融监督、管理 政府的国际金融事务代表
2
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加强金融管理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的特点和职能
11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代理国库业务
通常情况下,政府都赋予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政府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中央银行代理。同时那些依靠国家 拨给行政经费的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 的财政性存款,也由中央银行办理。 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积极意义在于: 可以吸收大量的财政金库存款。 可以沟通财政与金融之间的联系,使国家的财源与金 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相连接,充分发挥货币资金的作用, 并为政府的资金融通提供一个有力的调剂机制。 可以降低中央银行的筹资成本。
7
三、中央银行的类型和组织结构
权力结构:由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方面组成。
根据权力结构的设置不同,可分为:
三权一体的模式。董事会或理事会是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 策、业务方针、人事任免、规章制度具有决策权、执行权 和监督权的最高权力机构。美、英、菲 三权分别由不同机构承担的模式。各个职能机构根据规定 分别行使权力,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日 三权交叉由不同的机构共同承担的模式。这类中央银行常 设有一个主要的决策机构,而与此同时,其执行机构和监 督机构也享有一定的决策权。瑞士
复合型
跨国型 类似型
央行、商行 职能合一
多国共有一家 多机构分别执行央 行部分职能
权利、职能相对分离 分支机构不多
与货币联盟、经济联 盟相联系
前苏东 1984年前中国
ESCB 新加坡、斐济 马尔代夫等
6
三、中央银行的类型和组织结构
中央银行制度的组织结构
产权结构(资本结构)
国家所有形式:全部国有。英、法德 集体所有形式:全部属于本国金融机构集体所有。美、意 混合所有形式:全部资本属于国家和私人共同所有。其中, 国家所持有的股份一般占50%以上,其余的股份则由私人 股东持有。日、墨西哥 多国所有形式:实行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的成员国共同持有 中央银行股份的所有制形式。ESCB 无资本形式:一国中央银行的本身并无资本,而只是经国 家授权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所有制类型。韩
与基础货币投放的相关系数
公开市场操作
0.19
0.19
10
பைடு நூலகம்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
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 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要求商 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 款准备金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金,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 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 集中存款准备金的意义在于,控制银行及其他金 融机构的放款规模,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同时 中央银行还负责规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缴存 款准备金的比率,并督促各银行金融机构如数上 缴存款准备金。
9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发行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四条:
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接受金融机构的商业票据的再贴现 在公开市场购买有价证券 通过收兑金银、外汇等方式,使货币投入市场,从而 形成流通中的货币
整个区间 0.43 -0.11 0.18 0.49 98年以前 0.72 98年以后 0.35 -0.10 0.11 再贷款 再贴现 外汇占款
12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贷款业务
信用贷款。是凭商业银行信用状况而提供的贷款,一般期 限短,只有少数信用等级极佳的银行在放松银根时才能得 到这种优惠贷款。 担保贷款。是以商业银行客户发出的合格商业票据为担保 而发放的贷款,手续比较复杂,风险性也比较大。在多数 情况下已为再贴现所取代。 抵押贷款。一般要有较为活跃的二级市场为前提,以属于 优质证券的政府债券为抵押,将债券交给中央银行保管, 中央银行据此而发放贷款。 贴现贷款,即再贴现。
3
国家机关与银行特征的关系
二、中央银行的特点和职能
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从业务角度看
央行金融活动主要是宏观方面,其他金融机构则主要是微观方面 盈利性不同 业务竞争不同 费用的收取不同
从管理角度看 央行是管理者,其他金融机构是被管理者 从调控主客体关系看 央行是主体,其他金融机构是客体 央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工作的实行要通过这些客体
8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资本业务:中央银行的资本业务即是筹措、维持和补 充自有资本的业务。其自有资本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途 径: 政府出资:是指中央政府拨款形成中央银行自有 资本,通常由政府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持有这部分 资本的所有权或股权。 地方政府或国有机构出资:是指由地方政府、国 有银行、公共部门等出资构成中央银行资本。 私人银行和部门出资:是指中央银行股份资本由 私营机构持有。
《货币银行学》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中央银行的特点和职能 中央银行的类型和组织结构 中央银行的业务
1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
统一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发行分散+地域限制→流通混乱+阻碍统一 限制/取消一般银行的发行权→集中几家→一家
统一票据清算的需要
4
二、中央银行的特点和职能
中央银行职能
职 能 体 现 备 注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 唯一的货币/现钞发行机关 存款准备金的保管者 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全国的票据清算中心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财政部也发行硬辅币,收入 归国库(发行准备问题) 加强/保证清偿力 控制/调节信贷、Ms
政府的银行
15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发行的银行,不仅要保持币值 的稳定,而且要维持汇率的平稳。为此,中央银 行必须掌握和管理一定数量的黄金外汇储备,以 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币值和汇率。 中央银行所拥有的黄金、白银和外汇储备对外作 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平段,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对内作为国内货币发行的准备,保持国内货币流 通稳定。
经理国库 代理国家债券发行 为政府融通资金→直接发放贷款/购买国家债券 政府的金融顾问→制定/监督执行金融法规 政府的国际事务代表
5
三、中央银行的类型和组织结构
中央银行的组织类型
定 义 特 点 实行国家 绝大多数国家 1总+多分支 权利集中;职能齐全 一元、二元、多元 分支机构众多
类型 单一型
13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再贴现业务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为了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将 其贴现所取得的未到期的合法票据,请求中央银 行再办理贴现的经济行为,也称重贴现。 对中央银行而言,接受再贴现即买进商业银行已 经贴现的商业票据,实质上是中央银行给商业银 行的一种贷款,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 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中央银行调节资金, 实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业务。
14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有价证券买卖业务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是通过对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再抵押 业务或在公开市场购入、出售有价证券进行的。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结果使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和市场货 币流通量发生增减变化,从而达到调节和控制宏观金融的 目的。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是为了调剂资 金供求,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 一种手段。 买卖证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买卖(或一次性买 卖),另一种是附有回购协议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