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起点问题,同时也是人们判断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否仍然还具有科学意义、是否“过时”的依据。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要用唯物史观来说明。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或学说,最初总是由某位或某几位人物提出来。

在同样的时代,同一个国家中,为什么不是由别人,而是他或他们创立某种新的理论或学说?这显然同他或他们自身具有的条件有关,与其才智、学识、阅历有关。

但是,如果从人类思想史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时,必须与一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05页。

)在此恩格斯道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也讲清楚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一个新的学说之所以必然出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其根源或基础是“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人类思想的发展又有连续性、继承性。

新学说的创立离不开前人提供的基础,都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

新的理论体系同旧的理论体系的关系是一种扬弃关系,是批判继承关系。

惟有如此,人类思想才能不断进步,人类思想发展才能构成一条有源有流、滔滔不尽的长河。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问题,我们应该按照恩格斯的上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事实”和“思想材料”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概况长达15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特有的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及其相联系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所组成的。

它们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从不同方面对历史变革和历史经验作出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理论总结。

从宏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大致划分为这样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奠基阶段(1837-1895)、开拓阶段(1895-1917)、发展阶段(1917-1956)、创新阶段(1956-)。

关于“四个选择”的答案

关于“四个选择”的答案

关于“四个选择”的答案(简要答案,仅供参考)一、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

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

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然后,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

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

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

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

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

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

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

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后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这一指导思想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

由上可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

二、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最终归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才使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矛盾尖锐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困境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寻找一种理论和思想来拯救国家和民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它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成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况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况十分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百年国耻的痛苦,外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频发,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农民生活困苦,工业生产滞后,国家财政危机四处弥漫。

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军阀混战,百姓们饱受疾苦和压迫。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启蒙思想、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寻找新的出路和解决途径。

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许多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迫切情况。

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土壤和社会基础。

2. 正文2.1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割地赔款、外国侵略、封建统治、社会不公等多重压力,国家疲弱不堪,民不聊生。

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展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屈辱和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需要向西方学习,并且找到一种自己的发展道路。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始于19世纪末,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于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前进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传播、接受、实践、发展、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实践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结论、前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

自19世纪末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最早是由留学日本的学生将其带回中国。

随着中国亲历近代化进程的磨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过“三民主义”思想,但是他很快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建立了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制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不断加深。

不仅是在学术领域,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理论素养,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上。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19世纪20年代前后,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几经彷徨绝望,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并在其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但是,80多年来,一直有人怀疑当初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他们认为“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是由于感情的冲动,而不是由于理性的思考”,此即“选择失误论”。

那么,当初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到底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先进分子理性的判断,还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某种理论偏好?这是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和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的根本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一)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掠夺和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双重作用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发展与人的自由(解放),近代以降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最先站出来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但是其本意在于维护日益走向没落的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继之而起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发起一场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运动,虽然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一点皮毛,但这种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不求变革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模式,是难以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的。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提出“太平一统”的思想,绘制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蓝图,但仍然是因没有找到一个科学锐利的思想武器而归于失败。

康有为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为指导,希望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孙中山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革命理论,进而创立三民主义学说,矢志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终稿)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终稿)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一.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开篇语: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或者说,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呢,还是历史的必然?1.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探索中反复比较的结果,是中国的革命事业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视频1]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缓缓拉开。

无论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还是地主阶级推动的洋务运动,甚至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真正的拯救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正在彷徨地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所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它揭开了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从上面的探索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中,有三种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一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立宪派所奉行的改良主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所奉行的三民主义。

从维新派的追隨者,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是孙中山四十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从“驱除鞑虏”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依靠旧军阀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也有一个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

他认为:“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但是,他想通过学习西方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是行不通的。

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前往北京,是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多重因素所决定的,既有内在的社会矛盾
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有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国家命运的抉择、国际形势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优势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选择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是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近代
中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主义、农民起义、帝国主义侵略等多重矛盾,国家面临着危机和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封建制度的腐败也使得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选择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中国提供一种抵制外来压迫、改革社会制度的
思想和理论基础。

国际形势也对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
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和割让,使得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这种境况激
发了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愿望,诞生了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

马克思主
义强调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反抗帝国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优势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对一个
处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中的中国来说是极具启示性的。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对社会历史
发展的科学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具体的发展道路和实践方法。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及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及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曾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这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先后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就是这种“相结合”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所奠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1.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会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内出现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曾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毛泽东正是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反复强调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从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违背了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重新拨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指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而在中国情况就不同,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没有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主导过中国人的思想,宗教只是统治者的工具。在中国影响最深的儒家学说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中庸之道,逆来顺受,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面子大于实质,礼仪重于内容,等等。这些东西在盛世可能可以风行,在乱世就根本没有市场。好在中国的底层老百姓不懂孔老师的学说,只要不满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就起来造反。中国历史上多少次农民起义要么被镇压,要么推出一个新皇帝,周而复始,直到二十世纪初。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 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 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 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 的主义。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推动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他们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 部传统文化,他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 的闸门,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 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 了。正因为如此,在那时,
五四运动简介
请看一段视频
思考: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呢?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
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经过五四运动后,具有初步共 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仅从理论上知道工人阶级的 力量和历史地位。而且亲眼看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 力量,他们开始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 工人运动,这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 播,并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 了条件。(内)
临刑是的大义凛然
袖 陈独秀打出“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对中国传统 文化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这种极有号召力的新观点很 快就得到了当时具备新思想文人的认同。而在1919年 新文化运动达到高潮以后,《新青年》阵营发生了明 显分化。1920年9月,他发表《谈政治》一文,指出由 少数资本家所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乃 不可逃的命运”,公开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 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 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表明, 他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了。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
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 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 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 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 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1

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1

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马克思主义起源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的初期时代,马克思目睹的是资本主义初期黑暗一面,到处都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血腥;看到的是资本在牟取利润时的不择手段、对劳动者的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在剖析资本主义之后,马克思建立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模式取而代之!然而欧洲的无产阶级并没有接受他的学说,反而在20世纪初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具历史必然性的。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该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实践斗争的先后失败,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亦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

三次大论战,亦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坚持我国的国体、政体,才能坚持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五四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基本口号、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内容摘要】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景坚定了中国人放弃资本主义的决心,近代中国的三次探索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导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指引。

这次选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还为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历史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1840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中国人继续沿着封建社会轨迹苟延残喘的梦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痛苦深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先进分子必然追求新的理论,探求新的道路。

在经历了80年艰难探索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旧的严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遭受了新的残暴的民族压迫。

中国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

这一切深深地刺痛着每个爱国者的心,驱使他们苦苦追寻拯救国家的道路。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前,一种方案是在继续维护封建主义旧秩序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另一种方案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一种方案主要体现于洋务运动。

外国的频繁入侵、中国的节节败退、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都表明原有的封建正统思想已经不可能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

但他们学到的只是外在的技术,而不是内在的治国方略,目的是挽救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非建立新制度。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这个方案的破产。

第二种方案有了新的指向,那就是追求资本主义。

林则徐编纂《四州志》,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太平天国将领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的生产关系;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摘要】近代中国在社会环境的变革和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下,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契合。

社会矛盾的尖锐使得人们急需一种解放思想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应运而生。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这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将继续影响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社会矛盾、传播与接受、解放思想、社会主义事业、理论基础、深远影响1. 引言1.1 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指近代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内部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情况。

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可以说是极为动荡和混乱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封建帝制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崛起等多重挑战,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

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低下,而广大人民却没有政治权利,处于被压迫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逐渐崩溃,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发生变化。

这种社会环境导致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促使了一系列社会革命运动的兴起。

人们渴望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引入提供了土壤。

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种动荡与混乱中形成的,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接受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为近代中国的解放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1.2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马克思主义最初被引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经济危机严重,人民生活疾苦,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思想被引入中国,成为了不少中国人思考和改变现状的重要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主要是通过西方列强带来的书籍和思想传播到中国。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的理论,它在西方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却与其独特的经历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开始,探析其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人最初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富强。

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通过发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然而,这些尝试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反而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家领导人开始反思并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领导人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强对外交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和经济的崛起。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理解,以适应新的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最终,中国人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由中国独特的经历和历史背景决定的。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正是这种独特的实践和思考,使得中国人能够适度借鉴外来的理论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实践。

这种独特的实践,正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通过努力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了现代化和富强,并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旨在揭示
社会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探析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来探讨这一问题。

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最初,中国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
理解还相对浅显,他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层面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还包括对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
学者面对这些新概念和新理论时,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困惑和阻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逐渐深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

通过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中国人逐渐深化了对其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将其发展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其符合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和国情,可以为中
国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种理论指导和思考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受为中国的现代化
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摘要】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

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吸收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迅速兴起。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逐步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影响与发展逐渐展现。

最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得以形成与完善,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历史必然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共产党、抗日战争、新中国、理解、接受、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完善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的一种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方式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社会正在面临剧烈的变革和改革,并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寻求新的改革和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的是一些留学欧洲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向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这些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和传播,让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接触。

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革命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的社会变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选择【摘要】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背景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在中国的实践运用、理论探索、历史进程以及政治现实意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实践意义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代政治思想、传入、对接、实践运用、理论探索、历史进程、政治现实意义、深刻内涵、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建设、地位、作用。

1. 引言1.1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背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危机之中。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殖民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以往传统的政治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

晚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国家的软弱无力以及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也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困难。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引发了中国思想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帮助中国学者更深入地思考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更新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界对世界先进思想的接纳和理解,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导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仁爱和共荣的价值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马克思主义也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公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心民生扶危的思想有所契合。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目录摘要 (2)1 绪论 (3)1.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背景 (3)2 分论 (3)2.1国内背景 (4)2.2国际因素 (4)2.3文化认同及心理认同 (5)3结论 (6)摘要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字里行间显示了自身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科学把握,并因此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

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起源背景的基础上,从国内背景、国际因素、文化认同等方面,对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不断经受挫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选择,文化认同,国内背景,国际因素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1 绪论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最后中国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1.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背景马克思主义起源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的初期时代,马克思目睹了资本在牟取利润时的不择手段、对劳动者的残酷的剥削和压榨。

马克思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初期黑暗一面,到处都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血腥,看到的是底层劳动者的苦难。

马克思在剖析了资本主义之后,自己创立了一个社会模式,就是共产主义。

分为两步,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然后是共产主义。

他把希望寄托在欧洲的工人阶级身上,他指望欧洲的“无产阶级”在承受不了资本的压榨和剥削时,运用自己的理论起来革命,起来推翻整个资本主义,从而建立他所构架的新的社会模式,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选择马克思的合理性

中国选择马克思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 及其革命同志创立的苏联的大力传播达到了巅峰。 在这段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似乎受到许 多学者的疑问与争议。随着苏联的式微与解体, 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逐渐衰退。而马 克思主义作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哲学 理论之一,其学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各领域, 学说的精神也不时的被运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 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以马克 思主义为其国家或政党的基本主义与基本方针,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老挝、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古巴、尼泊尔共产党等等。
四是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 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之大全
党的七大决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指出:毛泽 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 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 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张 琦 09054201
二是明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毛泽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中国的革命不是先占城 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个相反的道路,就是共产党要 利用城市不能完全统制乡村,而 广大的人力物力又在乡村;国家 疆域大,有回旋余地这样一些有 利条件,组织人民“进行长期的 广大的战争,去反对占领城市的 敌人,用犬牙交错的战争,将城 市包围起来,孤立城市,从长期 战争中逐渐生长自己的力量,变 化敌我形势,再配合之以世界的 变动,就能把敌人驱逐出去而恢 复城市”。这就是“乡村能够最 后战胜城市”的道路
中国选择马克思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 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 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 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 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整理版]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整理版]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答:1,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有重大意义:一是对民主和科学的张扬,对旧民主、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予封建统治者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二是加速了中国人们的觉醒,促使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三是否定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人们敢于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接受新思想,这就为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它的评价为:“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了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2分)2. 在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这是因为: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3 分)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3分)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直在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这就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土壤,再加上中国在巴黎外交失败,更是产生了避害意识,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3分)3.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民族解放希望。

中国人民正当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中奋斗,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明危机发生碰撞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左右碰壁的知识分子忽然发现,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三种文明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是如何推动知识分子的转变呢?那就是:第一,十月革命启示人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革命走向胜利;(2分)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分)第三,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它凝聚了其创始者对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认识和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把握。

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体——20世纪的中国,却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中国化的逻辑前提——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显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这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二、中国化的现实契机——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需要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一开始面临的并不是单纯的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而是中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任务,中国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反抗民族压迫,进行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始终没有间断过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间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传统意识、宗法意识根深蒂固,加之没有民众的根基,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相适应,曾经出现过各种反映这些斗争并为之服务的思想理论。

其中既有地主阶级开明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改良主义思想,也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提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还有农民阶级提出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思想文化的落后,也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十分软弱,因而中国自身不可能产生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可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近80年当中,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

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宣告破产了。

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制”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

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无力,抵挡不住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勾结而败下阵来。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渴望、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正是在中国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也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方面使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极大地鼓舞了先进的中国人,促进中国的许多先进人物决心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开辟拯救中国的新道路。

另一方面,由于对帝国主义压迫痛苦的深切感受和痛恨,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感到振奋而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

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热衷于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宣传,把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身上。

当然,现实对理论的需求和呼唤是一回事,理论能不能顺应现实的需要,很好地指导现实,为现实服务则又是一回事。

作为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何以能担当服务和指导中国现实的重任,从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这里需要作点分析。

随着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和文化变革浪潮的不断高涨,传统的封建旧文化的腐朽性日益暴露。

而“五四”运动以前,先进人物引进的西学虽然同封建文化作了斗争,但“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

正如李大钊所指出:“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

”瞿秋白也分析指出:东方封建文化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障碍;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则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巨魔,这两种文化都不可取。

于是,人们期待并呼唤着能克服这两种文化弊端又兼有两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这成为近代中国在社会与文化理论需求上的迫切主题。

而这种新文化,既要能反映传统的文化根基,又要超越旧有传统意识、宗法意识的局限,拥有新的思想精神资料;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理想信念,又要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需求特征,救中国于时代的水深火热之中。

马克思主义正是顺应历史潮流,在对旧世界的科学批判与分析中掌握了中国的命运,以其巨大的穿透力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先进分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李大钊称马克思主义是可以成为组织群众运动的“宗教的权威”,他预言:“岂但今日的俄国,二十世纪的世界,恐怕也不免为这种宗教的权威所支配,为这种群众的运动所风靡。

”陈独秀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新道德的化身,视为能凝聚人心,统一行为的伦理规范。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不同于中西固有文化的另一种新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化,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任何思想,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革命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特别是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革命理论的指导。

三、中国化的文化根据——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任何外来文化要实现成功的移植,就必须从本土文化中找到其生长点和结合点,而其前提是:必须与本土文化传统具有某种价值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并形成于欧洲工业文明的时代,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但它又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时代发展过程的产物,在它的体系中容纳了人类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某种相容的一个前提条件;另外,人类生存方式的普遍同一性,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决定了在一定的、可比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思想必然会超越时代和民族的局限,具有普遍共同性。

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属于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质的哲学,但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容或相通的方面。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一致性,人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寻找。

张岱年、程宜山说:“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

”但是,从服务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内在文化根据,是与中国传统理想的价值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

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言,就追求人格理想(人生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而言都具有契合之处。

传统文化中这些因素正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之处,尽管这些因素有空想、主观的成份,但这些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

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契机。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是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

因此,它与马克思主义相比较,属于一种不同质的文化,并具有自己民族的形式和特点。

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使马克思主义出现“变形”和“失真”,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是我们今天重构文化所必须遵循的方法原则,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加以清理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征途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它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