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鉴赏点示

合集下载

赏析《飞向太空的航程》

赏析《飞向太空的航程》

赏析《飞向太空的航程》《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篇幅短小但容量很大的通讯。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航天史,历史漫长,内容纷繁,足可以写成一部长篇著作。

但作者仅用两千字左右就向我们交代了新中国航天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叙事简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情感浓烈。

由于这是一篇短通讯,作者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写得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所以,他选择那些在我国航天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用洗练的语言进行叙述,使读者对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能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这篇通讯以时间为线索安排事件,并且巧妙运用倒叙手法,使文章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首先,作者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写了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神舟”五号载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

采用倒叙手法的原因是“神舟”五号升空是最近发生的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重大事件,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于此,庆祝“神舟”五号成功升空,回眸历史,叙述成功之不易,这正是是这篇通讯的写作缘起。

倒叙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神舟”五号成功飞向天空的历史意义。

“神舟”五号成功飞上太空也是文章所要写出的最重要的事件,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的语言也饱含激情,“朝阳晖映”,发射架“耸入云天”,“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等待时气氛的安静,自然景物中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心。

升空刹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

“神舟”五号成功飞向天空,让人兴奋,感叹。

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现实的欢乐,而是独辟蹊径,回顾历史,把视线投向了太空飞行的开拓者,他认真地理清了人类航天史,中国航天史的脉络,作者这样做是因为:这次激动人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代一代前辈辛勤探索,克服难关取得的。

作者根据时间先后,选取了以下航天史上重要事例:(因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所以)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专家探索下)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接着)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送上了天空──中国专家构思飞天梦想的草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863计划”的出台,催化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上天──“神舟”二号发射成功──“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五号载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

《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心思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心思想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心思想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喜雨和苦雨 我的第一篇杂文,投给《自由谈》的,叫做《故乡的雨》。

写这篇文章,距今已经两年多了,但我的情绪,仿佛还和两年前一样,一提起雨,总觉得它宜于乡村,不宜于都市,宜于春秋二季,不宜于冬夏,宜于黄昏,不宜于白天,不过这只就一般而论,倘在海滨,我倒是喜欢夏天的暴雨的。

 因为爱憎也得随环境而变易的缘故。

 其实我的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的雨,也正和我的环境有关系。

我常喜欢翻翻书籍,尤其是诗人们的咏雨诗,看得多了,因此转移了爱好。

“黄昏却下潇潇雨”,固然已脍炙人口,“隔个窗儿听不得,凄凉又是点灯时”,也很能写出这时候的心情。

元朝萧汉杰《浪淘沙》词云:“湿逗晚香残,春雨春寒,洒窗填户着幽兰。

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

和霰撒珠盘,栖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

绿遍堵前苔一片,晓起谁看。

” 这是一阕咏春雨的好词。

此外如:“几个笠收网人归,一肩蓑卖花人去。

”“任午簟将愁,夜篝做冷,听到打窗细。

”“孤檠清梦易觉,肠断唐宫旧曲,声迷更漏,滴入愁心,秋似玉楼人瘦。

烟槛外催落梧桐,带西风乱捎鸳鹙。

”所咏的,也正是春雨和秋雨。

 歌曲里的,我记起马致远的一首《寿阳曲》来,他咏的是潇湘夜雨,词云:“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1、中国航天人用11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你认为,他们凭的是什么?
“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这一诗作,道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

对于一个曾经谱写了长征史诗的民族来说,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六十万公里巡天遨游,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一朝变成现实;十一度春秋卧薪尝胆,无数航天人用默默的奉献铺就了这条长长的飞天路。

成功源自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气,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不朽精神。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再一次火山般迸发出来。

2、“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本文主体却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讲述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航天史,为什么?。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特色鉴赏1.线索清晰,条理分明。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主体阐发历史事实,结尾呼应开头,全文浑然一体。

文章重心在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飞天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说起,接下来叙述中国人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载人航天不得暂时中止;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至2002年12月30日,“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相继发射成功,使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不仅仅是传说,中国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把飞向太空的航程完整清晰呈现于读者面前。

2.语言形象生动。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

如导语部分:“2021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2)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2)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解读(2)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①,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②,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①型谱:型号类别。

②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①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

(①横亘:原指桥梁、山脉等横跨、横卧,这里是比喻拦阻。

亘,ɡèn。

)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飞向太空的航程》(讲)高一语文专题同步精讲(必修1)(解析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讲)高一语文专题同步精讲(必修1)(解析版)

第四单元新闻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要点:深入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课堂探讨:要点一:文章的标题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本文的标题具有双重含义,请阐述其内涵。

【教师指导】标题不仅是新闻的显著标志,也是引导读者理解文章核心的桥梁。

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新闻标题的鉴赏与积累能力。

讨论要点:本文标题不仅直接指出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新闻事实,也隐喻了中国航天事业历经数代人的努力与奋斗,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

探究活动:探讨新闻的结构特点,并与日常所见新闻进行比较,归纳其结构特征。

【教师指导】关注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分析本文的结构特色。

【讨论要点】本文以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作为开篇,紧接着详细叙述了中国航天梦的实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

此外,文章采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开头和结尾均聚焦于“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课堂提升:阅读以下文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后不久,杨利伟便体验到了失重带来的不适感,仿佛整个世界颠倒了一般。

他深知,若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会引发“太空运动病”,这对执行任务极为不利。

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他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最终克服了这一难关。

杨利伟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平日里深入研究了关于“太空运动病”的资料,并在训练中不断加强自我锻炼。

在一次转椅训练中,他坚持的时间远超常人,展现了他非凡的毅力和决心。

他的教练黄伟芬表示,杨利伟正是凭借这股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种种困难。

在地面训练中,杨利伟同样展现出了超凡的耐力。

离心机训练中,他承受着8倍于地球引力的压力,同时还要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和任务。

尽管训练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

杨利伟的水上应急训练同样充满挑战。

每次跳水,他都会呛水,但他始终坚持按照教练的要求完成训练。

此外,为了控制体重,他严格控制饮食,即使晚上感到饥饿,也从不额外进食。

淡妆浓抹总相宜——浅谈《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语言特色

淡妆浓抹总相宜——浅谈《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语言特色

淡妆浓抹总相宜——浅谈《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语言特色《飞向太空的航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马克艾伦汤普森所著的系列科学小说,其中包括《太空旅行者》和《太空航穿越者》。

书中充满了艾伦汤普森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认知,其语言特色凸显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哲学洞见,也被誉为“当代科学小说的经典”。

《飞向太空的航程》使用了特殊的语言,通过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人类的思想和感受融为一体。

它使用对比手法,淡妆浓抹,点睛拨苗,非常巧妙地将科学的深刻思考与文学的流畅表达结合在一起。

以具象的比喻、拟人的情节,用生动的描写和自然的语言,以及抽象的抽象逻辑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

《飞向太空的航程》中,艾伦汤普森结合科学和文学,浓缩东西方文化,写出了一种注重思考、理性分析和观察的精神,把科学和文学嫁接在一起,加强了文学的精神品位,将科学构思与文学抒情勾结在一起。

例如,汤普森将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科学思维结合起来,将理性的思维结合文学的魅力,使得作品既有科学的逻辑性又有文学的意味深长。

他运用生动的比喻,放大了主题的内涵,加深了写作的细节,使文章内容丰富,让读者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学风格,让文章的思想能够深入人心。

此外,《飞向太空的航程》还有一种更是特殊的语言特色引用和对比。

艾伦汤普森会利用引用和对比来深刻地抒写人们对未来、当下以及过去的思考,使得文章节奏得以传达最深刻的思想,让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例如,书中引用了罗曼罗兰和卡夫卡的诗文,比喻了时间的洪流,表达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强调了普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神奇成就,以及普世文明的丰满美好。

总而言之,《飞向太空的航程》不仅在艺术性、阅读性和情感性方面表现出出色的成绩,而且也浓缩了艾伦汤普森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观点,充分表现了以对比手法,淡妆浓抹,点睛拨苗,使用生动的描写和自然的语言,在语言特色方面的出色成绩。

这正是他被誉为当代科学小说经典的原因,也是《飞向太空的航程》能够跨越时空,经久不衰的原因。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7课《飞向太空的航程》-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7课《飞向太空的航程》-精编解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白瑞雪【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结构构严。

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情分析】本课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明晰新闻的内容、分析结构特点。

但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学习还留表面,不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新闻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过程与方法: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引导学生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情感与态度: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教学重点】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教学方法】用神舟五号飞船飞入太空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收集整理我国航天发展的背景资料;通过合作探究法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运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飞天”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已绝非难事,但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做起了飞天揽月的美梦。

我们所熟知的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屈原仰望宇宙发《天问》,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际的探寻欲望,直到明朝,万户做出了第一次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

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解析

中职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解析

神舟一号在太空.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我国发射的第一艘 试验飞船“神舟”号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后在内蒙古自 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图为技术人员正在对飞船返回舱 进行现场技术处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 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发射升空。图为发射前,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 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 正与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研制的“长征2号F”大 推力运载火箭对接。.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时解体
课文结构
• 标题: • 电头: • 导语: • 主体: • 背景: • 结语:
飞向太空的航程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第1~3段 第4~26段 第5~26段 第27~30段
体裁知识
• 概念: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 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 或事件及时、具1) 深化主旨,揭示本质。
本文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 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 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 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议论使读 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领悟到这一事实 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点表现主题, 就有新意、有深度了。
• (2)激发读者的感情。
我国古代的万户, 身绑土制火箭,要 勇敢地飞
向天空,虽然没有 成功,但他的探索 精神令人敬佩。万 户可以算是人类历 史上尝试乘坐火箭 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今天我们的航天人 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70年4 月24日,东 方红一号卫星 发射成功.
长征三号乙火箭,该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 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 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 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 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 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 家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

《飞向太空的航程》鉴赏点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鉴赏点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鉴赏点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鉴赏点示
1、把握中国航天事业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国航天事业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主要是:
⑴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⑵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⑶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⑷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⑸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⑹ “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⑺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鉴赏本文背景的处理方法: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但是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它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地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

飞天寻梦——《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赏析式教学

飞天寻梦——《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赏析式教学

飞天寻梦——《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赏析式教学摘要:新闻通讯稿的赏析,一是掌握新闻写作简明扼要的特点,二是把握新闻语言精确明晰的特点,三是体会新闻稿科学严谨中表达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新闻通讯简明扼要精准情感《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篇幅虽小,但其所涵盖的信息量却极大。

全文仅用两千字便将1958年8月到“神舟”五号上天这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航空发展史,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简明,层次清晰,其中的情感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简明扼要的记述(一)导语文章开篇便交代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时间、地点,以此消息为切入点,直接把人们带入到“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语言大气磅礴。

“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神舟”五号直飞太空的场面,让人心情激荡之余热泪盈眶。

第一部分结尾处点明了本次发射的意义,中国已经是可以比肩美俄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空的国家,远远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神舟”五号成功飞天的情感、观点和倾向,还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倾向。

(二)主体文章简略而完整地讲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人造卫星升空了,深深地震撼了曾经出现过万户这样“真正的航天始祖”的古老国度。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接着便是钱学森负责卫星的规划草案。

1960年2月19日中国人迈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在这个古老国度的上空回响。

“863计划”的出台让中国再次行动起来,飞天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无穷的。

“神舟”飞船的四次太空之旅,让中国人面对这苍茫而又浩瀚的太空时不再仅仅有渴望,此段用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将中国航天事业将近50年的艰苦历程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不平凡的50年里有多少代人的希望,又有多少代人的汗水与心血。

浪漫主义的新闻──评《飞向太空的航程》

浪漫主义的新闻──评《飞向太空的航程》

浪漫主义的新闻──评《飞向太空的航程》
因为新闻要求严谨真实,所以许多新闻类作品显得很刻板,像家用电器的说明书,尤其是自然科学类题材的新闻,罗列数据和术语,让外行人备感枯燥。

而这篇通讯,则摆脱了俗套,创造性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笔法。

其一,文中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引用了“摘星揽月”等名句,使文章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轻松,让读者作了一份遐思。

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是其浪漫主义笔法之一。

其二,文中有许多诗意化语言,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面对天疆的呼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在这个金色的秋日……”等等,这些句子洋溢着散文与诗的美好气息,增加了通讯的文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词义辨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词义辨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词义辨析
【关心关注】
关心:
1、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

2、重视和爱护。

关注:关心重视。

多用于书面语中。

【诞生诞辰】
诞生:指人的出生,动词。

诞辰:生日,名词,多用于自己所尊敬的人。

【需要须要】
需要:
1、应该有或好像有。

2、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名词。

须要:一定要。

如教育儿童须要耐心。

比“需要”程度深。

【逐渐逐步】
逐渐:渐渐、慢慢地,强调事物变化的过程。

逐步:一步一步地,一般用于有计划的事物。

【致意致敬】
致意:表示问候之意。

致敬:向人敬礼或表示敬意。

【横亘横贯】
横亘:桥梁、山脉等横跨、横卧。

横贯:山脉、河流等横着通过去。

【预定预订】
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

预订:预先订购。

【国事国是】
国事:国家政事。

国是:国家大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点评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点评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点评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点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洁明了,饱含感情。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不同凡响:不同于一般的影响。

]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点拨: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下面作者开始回顾了这段历史,这也是所有报道这一事件的新闻中最为独特的一篇,当然地以其构思的新巧成为优秀。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万户:明朝科学家。

研制火箭载人上天,不幸被火箭炸死。

]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翌年:第二年。

翌,yì。

]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扭转乾坤:改变天地间重大事件的力量。

乾坤,qiánkūn。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第1~3段 主体:第4~26段
结语:第27~30段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提示】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 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是 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 了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终 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 这一探索过程。
2.要注意双关内容的思想性,不要单纯追求风趣 和含蓄。双关构成歇后语时,尤其应注意体现积极健 康的思想。
二、中国航天成就显赫 1.“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 明、景海鹏飞向太空。27日16时48分,翟志 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在刘伯明等人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 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国航天史上 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此诞生。
探究二: 把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在主体部分作者回顾了哪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提示】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 (3)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号的成功发射。
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 表现在生动性上。借用文学手段,可以用描写、抒情、 对话,也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通讯在报 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生动、形 象,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此外,通讯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 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只 是“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言特色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言特色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言特点1、正确而有气概的词语:上午9时整,跟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发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句中“九时整”“橘红色”表现了新闻词语的正确性。

“震天动地”“发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词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写出了火箭点火、发动机工作、走开地面、进入空中的过程,这些词语不仅正确生动,并且十分有气概,传神地写出了火箭发射的壮观场面。

2、内涵丰富的语言:⑴2003年10月15日清早,旭日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写中国此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和地址,实质上还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祝愿与骄傲。

“旭日”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程光明;“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气概,饱含着作者的骄傲与敬重之情。

⑵在这个金色的秋天,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试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英勇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段中“金色的秋天”有两重含义,一是实指,由于十月份正第 1页是金秋;一是喻指,表示经过四十多年的勤劳耕种,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季──发射载人飞船。

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示中国人的航天之路特别波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无停止,而在不停地走下去。

3、充满煽动性的语言:这篇通信,不不过报道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这一事实,更在于经过这一事实激励全体中国人,因此文中的语言充满鼓动性。

⑴在航时节代到来之际,中国,不可以再一次落后。

这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以后,作者发出的叹息,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分开,意在重申,读毕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再来之感。

⑵响彻全世界的“东方红”乐曲,宣布中国进入了航时节代。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初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愉悦,又充足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斗志。

⑶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绚烂时辰!这是本篇通信的最后一句,作者将此句独自列段,意在重申此次发射活动的伟粗心义,并使读者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光芒的将来以致一个民族光芒的将来,读毕热血沸腾,备受激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鉴赏点示
1、把握中国航天事业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国航天事业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主要是:
⑴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⑵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⑶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⑷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⑸“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⑹“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⑺“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鉴赏本文背景的处理方法: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但是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它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地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
回顾,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