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生物 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二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3.2《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制作过程能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模型制作归纳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设计思路
1.课前
预习课本,导学案完成预习内容。
2.课上
第一步回顾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讲解磷酸二酯键,构建脱氧核苷酸链。
第二步用同学演示DNA的反向平行。
第三步小组运用材料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动手制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四步比较不同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DNA分子多样性、特异性。
分析探究得出DNA分子多样性、特异性的原因。
第五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的应用,推导几个推论。
3.课后
完成课后练习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二、DNA的分子结构特点。
人教版必修2生物: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第三章基因的实质第 2 节DNA 分子的结构一、设计介绍教课题目课程所选教材DNA 分子的结构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学时安排 2 课时2《遗传与进化》讲课对象课型高二年级新课二、教材剖析《 DNA 分子的结构》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 2 节的内容,它由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DNA 分子的结构特色以及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教材以故事表达形式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过程,并经过学生着手体验建立模型,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色的理解。
三、学情剖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以前,已经学习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清楚 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构成和结构;在孟德尔的有关遗传研究中,确定遗传因子的存在并按照必定规律从亲代传至子代;格里菲思等有关科学实验确定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已清楚“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而对于 DNA 如何储藏遗传信息的?它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及其详细结构其实不是很清楚?本节内容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介绍遗传物质,有助于学生理解遗传的实质。
别的,DNA 分子结构特色和碱基互补配对内容学习,为后续的 DNA 复制和转录翻译过程的学习作了铺垫。
四、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识记 DNA 分子的构成,概括 DNA 分子平面结构与空间结构,说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经过小组合作建立DNA 模型,培育学生议论、合作研究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到科学无学界,科学研究中与人合作重要性,认可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个不停深入、不停完美的过程。
五、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①DNA[解决方法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色;②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①利用现成的模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色。
②在明确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三个特色后,指导学生达成模型的制作。
教课难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色。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二3.2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二 3.2DNA 分子的结构教案3.2《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制作过程能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模型制作归纳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设计思路1.课前预习课本,导学案完成预习内容。
2.课上第一步回顾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讲解磷酸二酯键,构建脱氧核苷酸链。
那么这四种基本单位怎样构成脱氧核苷酸链的呢?认真思考课件展示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图文互换,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阅读课本资料,看沃森和克里克如何将单链组成双链的学生阅读并讨论课本内容,积极总结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双螺旋结构时受到的帮助及克服的困难那么请大家阅读课本P47-48的资料,小组为单位思考学案上的几个问题,然后交流讨论结果。
1、沃森和克里克在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借鉴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通过学生的分析阅读,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坚持不懈,要博采众家之长,要学会小组合作及交流,要坚的?3、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4、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给你那些启示?持不懈模型建构,人体模型,小组合作,展示DNA 的反向平行六个同学站成两排,表示两条脱氧核苷双链,要想连成双链,必须反向平行老师引导,先表示基本单位,在连成单链,引导学生思考,成碱基在内的双链,必须一组反向用人体模型能让学生对双链的反向理解透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总结DNA的分子结构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活动,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利用手中材料,组建双螺旋结构按照点-线-面-体的线索,逐步构建双螺旋结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生活动】1、请学生利用模型盒动手拼接四种脱氧核苷酸2、动手尝试构建脱氧核苷酸的长链。
3.2 DNA分子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
科目
生物学
课题
DNA分子的结构
第1课时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
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我们需要掌握DNA的分子结构是什么。
学习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与同学一起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明确学法
阅读、思考、模型构建。
学
读书自学
检测提问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基本单位由几部分构成?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
教
生生互动
教师解难
学
阅读自学
阅读资料,回答:脱氧核苷酸之间是怎样连接成一条长链的?
检测提问
资料
教
生生互动
教师解难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阐明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
延伸:
练
当堂训练
教
学
反
思
高中生物 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一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DNA的结构及其特点既是学习“ DNA的复制”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突变”等知识的基础。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那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恰当地组织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重点①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及其种类;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阐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说明DNA内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组装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收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科,体验沃森和克里克的探索过程与互助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及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此,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可以采用教学程序“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基本单位”由立体到平面,由大分子到基本单位.使学生逐步认识到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平面结构以及化学成分。
(一)创设情境、直接导入正题:课件展示北京中关村的DNA双螺旋雕塑,设问为什么要在此矗立DNA模型?北京中关村的DNA雕塑既是高科技的一种标志,同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也是分子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荣获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
教师适时引出:这一模型就是DNA的立体结构,它独特的结构蕴含了哪些生物学知识呢?本节课就来探讨 DNA分子的结构。
(二)简介科学史、体现情感目标对学生简单补充介绍DNA结构的发现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科学家:沃森、克里克、鲍林、维尔金斯、弗兰克林等,有效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拼搏的精神。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3.2【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二节,主要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
以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建构过程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之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学习遗传的本质。
在此之前,必修一中已详细介绍DNA的中文名称、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及核苷酸的种类,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这一节,为后面将要学习的“DNA 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相关内容做铺垫。
【知识与能力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拐卖儿童的一些新闻。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怎么检测被盗儿童的身份呢?介绍DNA数据库在打拐行动中的应用。
带领学生回顾DNA的相关知识点。
DNA的中文全称: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元素:C H O N P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快问快答方式回顾4种碱基和核苷酸。
教师:那DNA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它有怎样的分子结构?【讲授新知】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通过课前的预习,目前最经典的模型是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7-48页的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从三方面进行分析:①科学界已有认识②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X射线衍射图谱)③查哥夫这就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出来的整个科学史,那沃森和克里克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与你哪些启示呢?【讲授新知】二、DNA分子的结构接下来就共同学习脱氧核苷酸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构成DNA分子的。
高中生物 3.2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二必修2生物教案
3
【引导学生有序回忆】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脱氧核苷酸)
2、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是什么?
教师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
教师介绍课前准备好的DNA分子结构模型材料,引导学生构建—脱氧核苷酸模型
(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碱基连在1'碳原子上,磷酸连在5'碳原子上)
1.学生快速回忆并回答
1.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动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模型建构————建立DNA的平面结构模型
12
【多媒体展示】嘌呤碱的结构简式(双环化合物,占有空间大);嘧啶碱的结构简式碱(单环化合物,占有空间小)。
教师到学生当中去巡视、指导
(注意上下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为3',5'-磷酸二酯键)
1
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吗?
他们就是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他们的研究过程,构建DNA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结构。
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利用多媒体画面,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
课
学
习
新
课
学
习
新
课
学
习
温故知新——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解决措施:
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并结合多媒体和资料分析,让学生构建出DNA分子结构模型,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DNA分子的结构特征。
教学策略
dna分子生物教案.doc
dna分子生物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制作DNA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复制及基因表达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更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此引导学生思考“DNA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怎样的结构?”,启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的兴趣,还有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核酸的基本组成和元素等相关知识,这也为进入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DNA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认识到学科间的综合及科学家间的互助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教具准备:1、《DNA分子的结构》课件;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一组一套);3、自制的DNA展示模型;4、DNA双螺旋结构大模型。
六、课时安排:1课时1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八、板书设计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模型特点结果三螺旋外侧:碱基;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否定(违反研究的结构数据)双螺旋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内侧:碱基否定(违反了查哥夫的碱基数据)(基本骨架)双螺旋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内侧:碱基正确(与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二、DMA的分子结构三、制作DNA双螺旋模型【副板书】脱氧核苷酸【板书】4篇二:高一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龚世胜高一生物组【教学分析】本节是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高中生物3.2DNA分子的结构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3.2 DNA分子的结构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3.2 DNA分子的结构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3.2 DNA分子的结构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学习目标1.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计算.学习过程导入新课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对,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为什么DNA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探究新知探究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自主学习1]沃森与克里克综合当时多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确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两人的默契配合成为科学合作研究的典范。
请根据教材P47~48科学史回答下列问题。
1.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有几种?分别是哪些?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做了哪些贡献?3。
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指出碱基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4.DNA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合作探究1]1.DNA结构的研究涉及哪些学科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2。
沃森和克里克借鉴各科学家们的发现,构建了什么样的DNA模型?探究二:DNA分子的结构[自主学习2]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1)DNA分子是由条链组成的,并且按照方式盘旋成结构。
高中生物 3.2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3.2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创新方案】xx-xx学年高中生物3、2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了解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理解1、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DNA分子中的某碱基数目或比例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模型名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3)模型构建历程:二、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结构层次基本组成元素:C、H、O、N、P ↓基本组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4种)↓DNA脱氧核苷酸链↓两条DNADNA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②脱氧核糖和①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⑤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⑦C(胞嘧啶)配对。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仔细阅读教材P47~48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探究下列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借鉴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提示:①当时科学界已发现的证据;②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X射线衍射图谱;③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错误?提示:①将碱基置于螺旋外部。
②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连接双链。
2、判断正误:(1)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曾尝试构建三螺旋结构模型。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经历了相同碱基配对到嘌呤与嘧啶配对的过程。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3.2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模式介绍: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
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科学史做引入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DNA分子的结构。
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材分析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分子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DNA的结构及其特点既是学习“ DNA的复制”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突变”等知识的基础。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那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恰当地组织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重点
①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及其种类;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阐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说明DNA内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组装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收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科,体验沃森和克里克的探索过程与互助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
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及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此,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可以采用教学程序“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基本单位”由立体到平面,由大分子到基本单位.使学生逐步认识到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平面结构以及化学成分。
(一)创设情境、直接导入正题:
课件展示北京中关村的DNA双螺旋雕塑,设问为什么要在此矗立DNA模型?北京中关村的DNA雕塑既是高科技的一种标志,同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也是分子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荣获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
教师适时引出:这一模型就是DNA的立体结构,它独特的结构蕴含了哪些生物学知识呢?本节课就来探讨 DNA分子的结构。
(二)简介科学史、体现情感目标
对学生简单补充介绍DNA结构的发现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科学家:沃森、克里克、鲍林、维尔金斯、弗兰克林等,有效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拼搏的精神。
让学生思考:沃森和克里克两位年轻科学家在短期内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简要总结:两位科学家的成功源于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凡的科学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并进行综合性的思考。
(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回顾回顾在必修一学过的核酸分类,明确脱氧核核苷酸的组成。
提问核酸的化学组成,通过课件中的习题使学生明确磷酸、脱氧核糖、碱基如何构成一个脱氧核苷酸,让学生简单动手拼接。
2、观看先让学生观察课本“DNA平面结构模式图”,认识单链中脱氧核苷酸是如何连接成一条链的,再启发学生思考碱基对中间为什么有的画两条虚线,有的画三条虚线,从而为“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和为“DNA分子的稳定性”埋下伏笔。
接着播放课件DNA的立体结构:用动画依次展示组成脱氧核苷酸的3种成分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3种成分之间的连接;4种脱氧核苷酸的名称;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
3、动手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动手组装DNA双螺旋结构。
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制作模型,学生手脑并用,对DNA的平面结构模型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为转化为空间模型奠定了基础。
4、如何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什么必须是A对T, C对G呢?由前面的知识作铺垫,学生已经知道嘌呤碱基为双环结构嘧啶碱基为单环结构,DNA双链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双环结构的两个嘌呤碱之间配对会怎么样呢?而如果是单环结构的两个嘧啶碱之间配对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双环之间配对会使双链之间距离过大,而单环之间配对会使双链之间距离过小,只有双环与单环之间彼此配对才能保证双链之间距离相等。
那么为什么一定是A对T, C对G,而不是其他的碱基配对组合?在这里引出氢键。
由于A,T之间形成的是两个氢键,C,G之间形成的是3个氢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好像是钥匙和锁的关系。
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自制教具,演示4种碱基,并在A和T两个碱基上预留两个氢键,C和G两个碱基上预留三个氢键,这样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5、如何理解反向关系
对于DNA两条链的反向平行关系,学生也不太容易理解,可以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此难点。
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模拟成一个脱氧核苷酸,左手握拳代表磷酸分子,躯干部分代表脱氧核糖,右手代表碱基和氢键。
教师先简单演示后,让10个学生按照要求演示:教室走道左右两边的各一列5位学生平行起立,面朝黑板,模拟DNA的两条链;一条链上的5位学生分别将左手搭在前一位学生的左肩上,另外5位学生也同样演示,模拟DNA的基本骨架;10位学生分别将右手手掌张开,五指并拢,右手臂平举,并与身体在同一平面上,模拟碱基及氢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代表DNA两条链的学生站立方向相同,那么碱基之间氢键是否都在学生身体的同侧.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两列学生之向的握手(即碱基互补配对),学生慢慢地体会到,必须两列平行的学生站立方向相反才能实现碱基互补配对,也就意味着DNA的两条链必须是反向的,才能实现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从而通过学生的表演突破了教学难点。
6、循序渐进、讲练结合当学生熟知DNA结构的主要特点后应及时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课本,讨论:(1)DNA只有4种脱氧核苷酸,它如何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2)DNA分子是如何维系它的遗传稳定性的?课堂上出示亲子鉴定的材料,提出问题:鉴别失散多年的父子可采用哪些方法?学生会纷纷说出自己想到的一些方法,并一致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用DNA鉴定,引出DNA分子的特异
性概念。
7、课堂巩固练习
(1)、在一个标准双链DNA分子中,含有35%的腺嘌呤,它所含的胞嘧啶应该是:
A.15% B.30% C.35% D.70%
(2).已知在甲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A+G)/(T+C)=m,乙DNA分子中一条单链中的
A+T)/(G+C)=n,分别求甲、乙两DNA分子中各自的另一条链中对应的碱基比例分别为A.m、1/n B.1/m、n C.m、1 D.1、n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回顾、观看、动手制作后,利用DNA的立体结构直观地、动态地呈现碱基互补配对的关系,以及通过学生的自己模拟正确理解DNA两条链的反向平行关系,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问题,体验互动合作的乐趣。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的互动方式,手脑并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