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常识先秦文学一、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
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创造了新诗体“楚辞”。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
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
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孔尚任《桃花扇》、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
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
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古代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 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 执”。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 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 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 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 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 官位高于总督。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 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 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汉代的太史令,明代 的翰林院国史编修。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 子时是23 ~1点,以此类推。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把为观测日、月、五 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宿,用来说 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代占星家为了用 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 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大小便称更衣、出恭、解手等。 室内座次,一般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普通的车座 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中为御者的位置,右为陪 乘的位置。兵车有所不同,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 在左,右有一人保护主帅。
普通兵车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 右边甲士持矛。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 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7、表辞去官职 ⑴致仕: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 ⑵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⑶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 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⑷乞身、请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 焉。(《左传·襄公三年》) ⑸移病:要求退隐的委婉说法。如: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50个中国文化常识
50个中国文化常识1、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三皇五帝”是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开创者,因此光耀史册。
2、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
远古时代五帝史料记载不一,这五帝较为后人认可。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宋朝开始才如此称呼,都是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著作。
4、五经:《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
相传有六经,由于《乐经》遗失,从汉武帝开始才把这几部著作并称为五经。
5、四维:礼、义、廉、耻。
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6、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四维八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现在是人人平等,这个“纲”就是“榜样”的意思。
8、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今天这“五常”并非象封建社会,现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9、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礼、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人伦关系是做人的根本,号称天下善道。
10、十义: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
这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十个原则。
11、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湖四海广义是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12、四海:东海、南海、渤海、黄海。
1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丰碑。
14、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15、文房四宝:宣笔(宣城)、徽墨(徽州)、宣纸(泾县)、歙砚(歙县)。
安徽的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正宗的原产地,因此也被称之“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16、汉字六书:形声、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
汉字形成的六种方式方法。
17、六子全书:《老子》、《荀子》、《扬子》、《列子》、《庄子》、《文中子》。
各大学派经典的总结。
18、唐初四杰: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唐代初年的文学家简称“卢杨王骆”。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文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2.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 篇诗歌。
3.楚辞: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4.汉赋: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以铺陈夸张、辞藻华丽为特点。
5.唐诗: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6.宋词:宋代的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7.元曲:元代的戏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8.文言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9.六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0.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以下是一些中国文化历史常识:
1.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爱、礼仪、中庸等价值观念。
4.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5.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6.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7.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庆祝新年的时刻。
8.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只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小部分,中国文化历史非常丰富多彩,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化成就和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帝王纪年法(永和九年)
纪年 纪时 之 纪年
帝王干支纪年法
返回
孟仲季纪月法
纪年 纪时 之 纪月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 月,分别称为孟、仲、 季。
特殊称谓纪日法
纪年 纪时 之 纪日
★初一:朔 ★十五:望 ★十六:既望 ★月末:晦 传统节日纪日法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 “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 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 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 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 萸少一人”的诗句。
礼仪 制度 之 礼仪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 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 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 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 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 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 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 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 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 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 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 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 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礼仪 制度 之 礼仪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 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 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 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 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 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 吃月饼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1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1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1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节气编辑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
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3、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
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
4、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5、七夕: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七夕节。
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
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
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
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
11、二十四节气表职官编辑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
大洲又称”府”。
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
”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
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
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又叫车右、陪乘。
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一、文学思想流派或团体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7.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8.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
10.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1.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2.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3.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5.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16.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17.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8.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19.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20.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2.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3.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4.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赛诗人。
15.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观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着和主要代表。
古代文化常识
军礼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
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宾礼: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包 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
禹贡九州图 青眼(兖)徐扬,脊(冀)梁用(雍)浴(豫)巾(荆)
分野
春秋战国时期,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 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 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古代礼仪
• 吉礼 • 凶礼 • 军礼 • 宾礼 • 嘉礼
吉礼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 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 “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 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 牺牲的总称。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 祸的丧葬的礼节。
•如:古代的“五服” 制度(丧服由亲至疏依次
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
缌麻。)
死亡的忌讳
天子死曰崩”,诸侯、王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死 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另: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驾等。 2、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等。“仙逝” 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等。
豹子头 林 冲
花和尚 鲁智深 青面兽 杨 志
行 者 武 松 神行太保 戴 宗
水 浒 传
智多星 吴 用 及时雨 宋 江
黑旋风 李 逵 拼命三郎 石 秀
母夜叉 孙二娘 浪 子 燕 青
一英
古人名字号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父亲 取的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带您一起领略中华文明的瑰宝。
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项发明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造纸术使文字的传播更加便捷,印刷术使书籍的翻印更加快捷,指南针使航海探险成为可能,而火药则使军事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学派所依据的经典典籍。
3. 青铜器的制作与应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在商朝、周朝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
青铜器不仅用于礼器、祭祀,还被广泛用于器物和武器制作,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4.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也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代华夏先民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最原始的形式的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5. 中国古代的诗词和书法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瑰宝分别是诗词和书法。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唐宋时期的诗词最为著名。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等的描写,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墨水和纸张的运笔和结构,展示了书法家的个性和才华。
6. 古代的农业和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耕,农业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农民通过艰辛的劳动实现了粮食的丰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农耕文化也留下了众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7. 古代的礼仪与风俗中国古代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从陶瓷、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到后来的造纸术、指南
针、火药的发明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认真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书,还可以为创建新文化打下基础。
第一节天文-1
我国天文学起源较早,星象记事的发展尤在前列。
古代先民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以备农耕和衣食住行。
最早使用“天文”一词的,大概是《周易》。
《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淮南子·天文训》“文者象也。
”
天文-2
“天文”即是“天象”之意,也就是天空的景象。
天空的景象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即星系;一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现象,即气象。
古代天文主要指第一种,即星象,也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分布、运行等现象。
天文-3
日月星辰的分布、运行和变化等现象,对于判断季节和方向十分重要。
因此,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较早的天文观测记录。
据可信的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
天文-4
《尚书》、《春秋》、《左传》等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天象记录。
天文学知识也很普及。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
日月五星-1
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叫行星。
行星本身不发光,而是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太阳系有九大行星,除地球本身外,人们最先发现的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这五颗行星合称“五纬”。
日月五星-2
这五颗行星在天空上象纬线一样由东向西(这是视运行,实际是由西向东),穿梭行进,故称“五纬”。
古人又把日月和五星合起来称为“日月五星”,谓之七政或七曜。
三垣二十八宿-1
我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十一个天区,即所谓的三垣二十八宿。
“垣”为墙义,每垣以若干颗星为框架,好象围墙一样。
所以,三垣就是把天区划分为三大块: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三垣二十八宿-2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有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1
二十八宿即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
“舍”有停留的意思。
二十八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对其记载的较为完整。
二十八宿-2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有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3
历代文人词客对二十八宿及其中亮星,尽有述作。
二十八宿从角开始。
《星经》:“角为苍龙之首,角即耕种之意。
”古时每当角宿于夜晚见于东方时,春到人间,幼兽生角。
房宿又名农祥或天驷。
《国语》:“农祥晨正,驷见而陨霜。
”晨正,谓立春之日晨南中,农事开始。
而在当时的每年九、十月间清晨,房宿出现在天空东南方时,下霜的季节到来了。
二十八宿-4
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在古代名气很大。
古代人们把一些重大事情都留在能够看到三星的季节举行。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春秋时期,每年三月黄昏时,心宿东升,此时男女既过仲春之日而得成婚,故正好见到三星在天。
关于诗中所写的“三星”,当指心宿三星。
二十八宿-5
大火为心宿的别名,又特指心宿二。
其光荧荧,宛如一团火焰,酷似火种。
在我国传说时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报春花,人们以大火的位置来预报农事,名火正。
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大火仍是人们报时的根据。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时六月心宿中天,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时,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了。
四象
我国古代用来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这是古代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
在我国古代又把四象神化,苍龙为东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
后来古人又用以代表东、北、西、南四个方向,所以古城门也以此命名。
十二次
十二次: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行轨道,把黄道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作十二次或十二星次。
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所属的星宿有关。
《春秋》、《国语》上所说的“岁在鹑火”、“岁在星纪”等就是以岁星(木星)所在的“次”名作为纪年的标准。
分野
分野的概念大概创始于公元前350年前后,春秋战国之际。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配属于地上的州国,它们互相对应。
说某星宿是某州国的分野,也可以说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
古人对星宿的分野有了传统的概念,所以古书上写到某地区时,常连带写到和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
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古人建立星宿的
分野,主要是用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这是一种迷信。
第二节历法
历法是以年、月、日等计时单位,依一定的规则组合,供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
古代的历法是与日月星辰的运行、物象以及气象的变化有密切关联的,常称之为“观象授时”。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因此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至于“年”的概念,可能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禾谷成熟的周期与寒来暑往的周期紧密相联,又恰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同。
于是就有了以月亮、太阳运行周期为计算单位的年,并且有了阴历、阳历、阴阳历等几种历法。
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