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一篇课文的四种教学设计看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_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
教学反思
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 认识并正确书写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常用词汇;
- 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的流利度。
2. 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 课文《小小画家》的研究和讲解;
- 常用词汇的认读和书写练;
- 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
3. 教学步骤
- 导入: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 研究课文:分段讲解、师生互动,理解课文的意思。
- 词汇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词汇认读和书写练。
- 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通过个人、小组或全班活动提高学生的
听说读写能力。
- 总结反思:与学生交流教学效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二、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收到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例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较好,能够流利地朗读。
同时,词汇研究部分的认读和书写练也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例如有些学生
在口头表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加强口语训练。
另外,在教学
步骤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采用更多的互动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综上,我将继续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
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更具活力和趣味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反思(通用10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反思(通用10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反思篇1最近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
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
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
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
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学习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争取在教学中有新的突破。
在教学中不断获取知识,既要教好学生,也要在教学中汲取经验。
更会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他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反思篇2《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
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激发
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在设计语文教学案例时,有时会过分强调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
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
其次,有时我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会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而忽略了教
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应该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外,我还发现在语文教学案例中,有时会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一刀
切的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而我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
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在教学案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桃花心木》,“难点”何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桃花心木》,“难点”何在人教版新课标在一个大型的“难课”研讨会上,笔者观摩了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第十册《桃花心木》。
他的教学思路基本是引人入胜的:让学生阅读3~10自然段感受“奇怪现象”(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时间不一定,补栽树苗)→自主生发问题(有无问题问种树人?)→阅读第12~14自然段,找句子解答疑问→抓住第13~14自然段,品读、体味,第13自然段品读后师下结语、板书:树,在不确定中学会自己生长;第14自然段品读后师下结语、板书:人,在不确定中学会自主成长。
但这样的过程展开和推进,是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事实上,学生在研读、体悟中能够感受的主要是:种树人的不确定行为,是让树在不确定的自然中能生存;我们要能够面对不确定的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而后一层意思似乎应该是阅读感悟的要旨,但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亲身之感,没有实现真正的领悟。
问题出在哪里?课后,我们听教师说课,意思是说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树适应“不确定”才能生长,人要适应“不确定”才能生存,总之,“不确定”是本课的重难点,果真如此吗?那学生要理解、感悟真的就难了。
因为他们现在的生活“太确定”了,天天、月月、年年如此有规律,他们也难以想象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什么“不确定”。
课前读了资料、课中教师提供例子,那都是别人的事,别人的“不确定”,自己怎会有亲身之感?也不能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蕴意,从今天起就将自己“确定”的生活给“打破”,来一个“不确定”吧?那么本课的重难点究竟应该定在哪里?究竟怎样才能突破,实现学生真正的感悟,使他们获得实实在在人生启迪?笔者认为,生活的“确定”与“不确定”并不是最重要的,那只是条件问题,重要的是,无论树或人,应该是“不依赖”,能够独立自主。
要让学生真正领会本文寓意,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明了“种树之理”,深刻领悟成长之道:学会不依赖,在生活、学习中独立自主。
为突破难点,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种树人“奇怪”行为的条理性归纳阅读,第3~10自然段后,要让学生归纳出桃花心木种树人的行动与普通种树人的不同点,清清楚楚地口述表达,这也是说话训练的问题。
2024秋人教版4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教案及全册每课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2024秋人教版4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教案及全册每课教学反思优秀教案教材分析:《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共有28篇课文,分为八个主题单元,分别为:自然之美、传统节日、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感悟、科学探索、人物传记、诗歌。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自然之美第1课《观潮》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2.学习课文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2.学习课文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2.学习课文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形式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4.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风光。
2.学习课文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描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风光。
2.学习课文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描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风光。
2.学习课文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形式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4.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传统节日第3课《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2.学习古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2.学习古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2.学习古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形式展示古诗描绘的传统节日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古诗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五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五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
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
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
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巧解难点四妙招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巧解难点四妙招人教版新课标桂花雨?是一篇充满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
文章中“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文本难点,单靠读是读不懂这句话的。
如何引领学生深化文本化解这一难点呢?一、巧借词眼走入文本教学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络课文反复读句子,但学生的理解局限于“家乡的桂花香味浓〞“母亲喜欢家乡的金桂〞“母亲忘不了家乡的金桂〞……其实,母亲的这句话中包涵着与“月是故土明〞一样的道理。
桂花,充盈着母亲的生活空间,庭院中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局部,母亲是在用“心〞区别桂花香。
所以,“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外地〞指什么,“家乡旧宅院子〞又指哪里。
在学生一片茫然的情况下,我引入相关资料:琦君和她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金桂。
12岁时,为了求学,他们全家迁往杭州。
因此,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
杭州有两样东西最香,一样是龙井的茶,一样就是满觉垅的桂花,其中杭州“满觉垅〞的桂花可谓知名天下。
在此根底上,我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难道杭州满觉垅满山的桂花真的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几棵桂花树吗?学生很快领悟到母亲外表是说桂花,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故土的热爱及思念。
二、巧用仿写熟化文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亲的思乡之情,我设计了这样一组仿写。
仿写一一个人分开自己的家乡,单独在外,都会有一种乡情,也会有淡淡的乡愁。
怎么表达呢?就像母亲的这句话:桂花还是故土的香。
因为对故土的感情深。
假设你不说“桂花还是故土的香〞,你能不能用:,还是故土的;,还是故土的;,还是故土的……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呢?学生纷纷写道:外地的环境再好,还是家乡的环境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还是家乡的生活舒适……仿写二看到月亮,会想起什么?喝到外地的溪水,会想到故土的什么?吃到外地的点心,会想到故土的什么?学生写道:月饼还是故土的甜;溪水还是故土的清;饭菜还是故土的鲜;茶还是故土的浓;丝绸还是故土的柔;梨还是故土的甜;鱼还是故土的肥;山还是故土的秀;人还是故土的亲;月还是故土的明。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教育教学的关键在哪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教育教学的关键在哪里?】教育教学是我们国家最核心的教学领域之一。
一批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各个教学领域中拼尽全力,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其中,语文教育是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领域。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教师需要用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呼吸,透过言语与笔触,感受每一个学生灵魂的激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教育教学的关键在哪里?【教学案例分析】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在多方面进行斟酌与准备。
本案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该校五年级六班的语文老师。
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了解散文《旷野》作品的主旨、情感和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旷野》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散文的特点;3.进行心理体验,消费心灵营养。
【教学环节设计】预习:通过教师导入,让学生初步接触散文《旷野》。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旷野》,我相信,你们不管是在电视上、书本上,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经听到过类似的话语:“大自然最美丽”,抑或是“净化自己的灵魂”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了解这篇散文,找到它真正的意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阅读:学生所阅读的文本为散文《旷野》。
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在小组内商讨,寻找文中的重点内容。
接着教师会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集体课堂交流,每组都可以讲述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获得别的组的反馈,并进行意义的剖析,以找出文本中的主旨和情感。
反思:1.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阅读,并互相交流,从而达到了一同深入理解文本的效果。
同时,这样的方法也能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出圆滑的社交能力,逐渐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思考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思考管道,树立了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选择性思考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反思
在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过于复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一些古诗词和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韵味。
其次,教材内容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度。
例如,一些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对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反思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和笔头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性学习。
我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化教学、实验教学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理想。
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学习语文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对于一些复杂的语文知识和技巧掌握不到位。
我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足,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作为教师,我应该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于语文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思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的编写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下面就来探讨一下。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所教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设计教案内容和教学步骤。
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和深浅度。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中,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从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全面地发展。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适当的操练环节或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教材的多样性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教材,如诗歌、童话、寓言、小说等,以及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和文学元素。
四、注意语言风格的培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编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可以通过一些启发式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达、创造等方式来运用语言。
同时,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五、注重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在编写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时,应该合理设置评价环节,并及时进行评价与反思。
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作业布置等形式进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的编写涉及各个方面,需要教师综合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同时也要注重评价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在教案的编写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一、教学反思概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选择的教材之一。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设置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内容广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但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不便于学生长期记忆和理解掌握。
例如,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设置不清晰,缺乏情节的连贯性,学生很难跟随故事情节进行理解,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
改进措施:1.优化教材的内容安排。
在安排课文时,要注意人物角色的设置和情节的连贯性,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增加课外阅读的内容。
在课外阅读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扩展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形式的设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形式的设置上,注重了学生的参与,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朗读、朗诵、背诵、演讲等。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活动设置过于单一,重复性高,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烦。
改进措施:1.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在设置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游戏、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增加创新性的活动。
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教学资源,借助图文并茂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游戏等。
这些教学资源在我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教学资源内容过于简单,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教学资源使用起来不够方便,操作复杂,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把准教材细节,注重启发引导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把准教材细节,注重启发引导人教版新课标一位管理大师说,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
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铸就完美。
语文教学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细节的竞争。
教师备课、上课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
在我看来:把握细节是解读教材、文本的钥匙。
文本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和感悟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与把握。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一句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进行理解、揣摩、品味,往往都可能成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细节其实就像青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崭露出来。
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下面,谈谈我教学吴伯箫的《早》这篇课文时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教学片断一】设计思路:由“酿”字推敲开来,拓展出去师:同学们,吴先生的这篇《早》有许多精美之处。
谁能说说?生:我觉得作者关于梅花的描写很美。
师:嗯,确实如此。
(生读。
)师:谁能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生:用词美。
生:观察仔细,写得很准确。
生:比喻很生动,也很形象。
…………师:大家的发言很好。
不过,我还想向大家推荐一个字——酿。
谁能把这个字所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师:读完这个句子,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深冬,酿雪的天气。
”说明天气冷,或者外面正下着雪呢。
可是,为什么不说“下雪”的天气,却说“酿雪的天气”呢?师:问得好。
大家试着给“酿”字组一组词吧!生:酿造。
生:酝酿。
生:酿酒。
师:不错。
说到“酿酒”呀,我还想告诉你们三味书屋所在地浙江绍兴盛产好酒,很多人都知道,吴伯箫先生大概也知道吧。
现在,你们再来看看,这个“酿”字用得怎么样?生:这个字用得太妙了,让我想起唐朝贾岛“推敲”的故事来。
生:是的,吴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在上面。
思考:解读文本就是要关注具体的语言文字。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对“酿”字的诵读、理解、思辨掌握了此字的字义,揣摩出了吴先生推敲每一个字的精妙所在,更是很好地对“绍兴善酒”进行了拓展。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多问不如巧问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多问不如巧问人教版新课标前几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我教的是《丰碑》的第二课时。
这节的课教学内容是学习课文的第3~14自然段,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了这两段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
这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部分,然后找出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经过分析文段后,我引入第13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然后,我再抓住将军的神态、语言、内心活动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体验将军的前后神态和内心活动的变化,感受军需处长的品质。
最后,总结全文,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丰碑》第7自然段是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神态动作的段落,是这节课我设计的要重点学习的自然段。
在这段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学生读了文段后,出示课文插图,问:"军需处长在又冷又饿又累的情况下被冻死了,但面对死亡他表现得怎样?"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镇定、安详。
"接着我又问:"为什么军需处长面对死亡会这样镇定、安详?"此时,学生的表情一面茫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见此"冷场"情形,我便顺水推舟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巡视和交流,有的说:"因为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给其他战友的时候,他早就打算作出牺牲了,已经有冻死的心理准备,所以他一点儿也不害怕。
"有的说:"军需处长觉得自己老了,不如把食物和衣服让给年轻的战士让他们继续战斗,取胜的机会会更大,所以他很放心地走了。
"有的说:"他经历过许多的战役,见到过许多牺牲的人,对死敢到不害怕。
"有的说:"他冻死前正抽烟,抽着抽着就没有了知觉,自己死了也不知道,所以才表现得这样安详。
"……当时我觉得学生们的推想说得挺好,感觉提出的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讨论的热情。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教材之上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教材之上人教版新课标教研活动,一老师执教了《大海那边》。
评课时,某专家对此教材的内容提出了质疑:“大海那边”是什么?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月亮的故乡,是美国。
从学科德育来考量,带给二年级学生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引领?这其实是对教材的深度思考。
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编者。
在编写教材时,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出发,关注各方面的问题。
选用文本,需要慎之又慎;二是教师。
应处理好自己与教材的关系,别成为教材的“奴隶”。
教师,应站在“教材之上”。
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作业本、故事书、辅导资料、教学实物等。
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而狭义的教材指的是教科书,就语文教科书而言,教材又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文本。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要求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教材的设计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给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
“用教材教”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结合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的特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最后完成教学设计,并实施于课堂教学。
教师应持有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
正确地理解教材:教材不是控制教学的,而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不仅负载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为目的。
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所以,许多教师又开发了新的教材,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一篇课文的四种教学设计看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一篇课文的四种教学设计看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_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一篇课文的四种教学设计看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人教版新课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
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者一在引导学生精读4、5两小节了解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和香气永久拒虫的基础上,直接过渡说:“人爱树,树如人,你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吗?”随即便让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两分钟不到的讨论后,教者出示句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
学生结合课始教者对宋庆龄的简介,很快将答案归结到宋庆龄的品质上,教者随即总结原因,并出示了几组中外友人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图片,然后连问两个问题:“你认为他们来干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呢?”接着呈现了几幅宋庆龄在不同场合工作的照片,并建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解决上述问题。
看起来,学生已经了解了文章之所以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因为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与香樟树的香气永久驱虫在品质上有相通之处,但在听课现场很容易发现,学生的所谓准确理解与深刻思索,显然来源于课前的铺垫与了解,完全不是课堂教者有效教学的结果。
他们的回答听起来似乎具有深度,但实质只是概念性的套话而已,并非源自对课文主旨的深刻理解。
深度的理解必然经历一个渐进思维的过程,而这则设计中完全没有体现出启发学生思维的阶梯性,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显得简单化、笼统化。
教者二对4、5两小节的处理和教者一大致相同,随后总结过渡说:“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命力、香气能驱虫,到处可见,为何人们单单记住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除了我们课始从宋庆龄照片上感受到的高雅端庄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要想弄懂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一次走近宋庆龄,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说完,教者先出示了和教者一相同的配音文字介绍,接着播放了三段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种缺乏实质性指导的“自主”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与反思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与反思[导读]现如今,许多小学生面临着语文难,学语文难的困境,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学语文有什么好的技巧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带你走出学语文难的困境。
巧顾网语文专家认为语文复习重在对整册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梳理,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树。
2007年10月16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与反思[摘要]小学语文教育需要一种超越于功利、科学实证主义之上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要遵循科学精神;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恰当运用导致了语文教学本体的缺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注意价值取向;人文教育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而不是外在于学生的空洞说教。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反思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理念能否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公开课作为架设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最鲜明地折射了教育观念的最新走向,成为教育改革最生动的表情。
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经历了几年深入的实践、探索和反思之后,似乎渐渐归于某种“平静”。
然而,冷峻地审视当前举行的各类语文公开课,依然,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于这种“平静”之下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种种悖离。
语文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教育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未来全部的憧憬和梦想,必须具备一种超越于功利实用主义之上的人文关怀。
案例:《雪地里的小画家》师:同学们,咱们平时是怎么画画的?生:我们平时画画要用纸和彩笔。
生:……师:那,小动物们又是怎样画画的?生:他们用脚在雪地里踩,没用纸和笔。
师:真轻松,真简单,走一走,跑一跑,几步就成了一幅画,太了不起了!难怪大家都说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师: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生:它在洞里睡着啦!师:多好玩的冬天啦!青蛙为什么要在洞里睡觉呢?生:青蛙身上没毛。
生:青蛙怕冷。
生:……师:大家说的都没错。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语文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语文之道_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语文之道人教版新课标如果我们把何捷老师的这节阅读课当做“故事”来读,那么,此课也一定承载着何老师心中的“语文之道”。
窃以为,何老师这节课,至少藏着如下“语文之道”。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清晰而科学的界定,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长期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将“理解语言文字”当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往往太多地围绕课文内容,热衷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无聊问答;这样的课,也正如王晓春老师说的“教者跟着作者跑”。
阅读教学的面貌,长期难有真正的突破。
对此,何捷老师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写作本位’就是‘人本位’,语文教学之目的就是养护儿童言语生命,使儿童能通过言语表达展现自我本色,通过言说来证明自己差别与其他个体的真实存在。
因为言语表达与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所以我们的教学当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观照下的备课,教学都应力求做到‘目标指向写作,让阅读与写作在同一点上的双重聚焦。
’……让学生更为深入体验文本的写作秘妙,解读文本中蕴藏的写作密码”。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修订稿)》出台以前,何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难能可贵。
这一教学主张,前瞻而魁梧,与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谋而合。
因了这样洞彻的认识,何老师才得以在教学中大胆取舍、举重若轻。
教学中,他始终围绕“文”是如何“载道”的这一核心目标,迤逦而行。
入课伊始,即提出研究“怎么写”的教学目标。
继而,沿着“整体感受、关注细节──朗读体验、缘文悟‘道’──就‘道’说‘道’,迁移文‘道’的思路,将研究“怎么写”进行到底。
一节“写作本位观”下的阅读课,就这样鲜活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十分关键的。
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我发现有时候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来帮助学生达到的预期效果。
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就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需要明确思考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确保它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某种学习成果。
二、缺乏巩固和拓展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能会忽视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教学活动应该包含巩固和拓展学生知识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拓展知识面。
例如,在教授语文作文时,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有机会应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更加重视巩固和拓展的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的机会。
三、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我发现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对教学活动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我需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我也会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等资源,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四、评价方式单一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我发现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笔试和口试。
然而,这种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论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
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巩固和拓展、增加趣味性、多元评价等都是重要的方面。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2024年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2024年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在设计四年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学期的生字词,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重点句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复杂句段的分析以及文学作品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教学过程,以达成教学目标: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或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创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新课讲解:系统讲解新课内容,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讲解生字词,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课堂互动: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设计有趣的竞猜游戏、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设计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能力。
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开展朗读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一篇课文的四种教学设计看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人教版新
课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
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者一在引导学生精读4、5两小节了解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和香气永久拒虫的基础上,直接过渡说:“人爱树,树如人,你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吗?”随即便让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两分钟不到的讨论后,教者出示句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
学生结合课始教者对宋庆龄的简介,很快将答案归结到宋庆龄的品质上,教者随即总结原因,并出示了几组中外友人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图片,然后连问两个问题:“你认为他们来干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呢?”接着呈现了几幅宋庆龄在不同场合工作的照片,并建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解决上述问题。
看起来,学生已经了解了文章之所以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因为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与香樟树的香气永久驱虫在品质上有相通之处,但在听课现场很容易发现,学生的所谓准确理解与深刻思索,显然来源于课前的铺垫与了解,完全不是课堂教者有效教学的结果。
他们的回答听起来似乎具有深度,但实质只是概念性的套话而已,并非源自对课文主旨的深刻理解。
深度的理解必然经历一个渐进思维的过程,而这则设计中完全没有体现出启发学生思维的阶梯性,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显得简单化、笼统化。
教者二对4、5两小节的处理和教者一大致相同,随后总结过渡说:“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命力、香气能驱虫,到处可见,为何人们单单记住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除了我们课始从宋庆龄照片上感受到的高雅端庄外,还有什么其他原
因吗?要想弄懂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一次走近宋庆龄,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说完,教者先出示了和教者一相同的配音文字介绍,接着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庆龄一身正气与满腔爱国之情的视频,分别是:1.宋庆龄揭露蒋介石的叛变;2.鲁迅逝世后,宋庆龄发表的演说;3.1938年日本攻进上海后,宋庆龄的大义凛然。
这三段视频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
随即,教者先后引导学生思考了三个问题:“结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樟树的香气让虫子害怕,那么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谁害怕?”“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吗?还是在赞美怎样的宋庆龄?”
与教者一比起来,教者二在难点突破的设计上显然要成熟很多。
首先,通过一个问题情境点亮学生的思维之火,随后通过呈现精选的视频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依据,此后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庆龄,并形象地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现场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深入到对“人如树,树如人”的思考,视频的介入很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宋庆龄的精神距离,使历史与时代的鸿沟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弥合。
这样的设计在促使学生对宋庆龄产生崇敬之情的同时,也很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难题。
教者三在教完4、5小节后,抛下问题:“课题中除了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写的是樟树外,还告诉我们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在学生提出为何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以及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后,教者发给学生一份资料:1.宋庆龄的生平简介;2.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3.一身正气的宋庆龄;4.芳香四溢的樟树——宋庆龄樟树奖。
随后便下课了。
教者四和教者三一样把文章为何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难题留给了下一课去思考:“课文仅仅是在写樟树吗?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要了解这一切,就要了解宋庆龄的为人,我们可以通过查资料、读故事等方式去了解,这么深刻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好好回味,我们下一课解决。
”
教者三和教者四显然都知晓本课的难点所在,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难题抛到了下一课或课外,而用近一堂的时间来深读4、5两小节,显然太过于浪费课堂时间,没有实现课堂的广度、深度与有效度。
另外,教者三提供的文本材料
中的2和4,和课文的内容距离较大,辅助作用也有限。
教者四的处理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种缺乏实质性指导的“自主”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综观以上四则设计,显然,四位教者都认识到这篇文章的难点之所在,在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上也注意到要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提供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策略上却有深浅之分和简单细致之别,实际教学效果也迥异。
这就启发我们在进行课文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考虑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教学设计要符合文体特征。
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为寓意深邃、内涵丰富的散文,在阅读鉴赏中要求得以理解,就要深入到樟树的表象背后,去窥见其思想意蕴以及如何表现的方法。
但这篇文章的寓意并非露骨的宣示,只有在充分感受了樟树“蓬蓬勃勃、香气驱虫、慑虫”的形象画面,结合宋庆龄的人格魅力之后,才能心领神会。
所以,突破难点必须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立足课文,务必充分感知课文描写樟树的句段,直感樟树美的形象;二是有效链接,把和作者寄予情思的背景知识拓展进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因为,“以物喻人”类文章的文体特征决定其必然在“物”的描写上多着笔墨,只有这样才能足够含蓄,符合文体的美学特征。
因此,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就要尊重这种含蓄,提供樟树以外关于“人”(宋庆龄)的信息,帮助学生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联系。
二是教学设计要有效发挥背景知识的作用。
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于弥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的经验不足具有重要的支架作用,但是,光提供内容,并不能必然促进学生的理解。
因为只有在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发生交互作用,且内容契合一致时,才能发挥背景知识的中介作用,促进学生的顿悟和理解上的跨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学生只有能结合背景知识,体会到“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叶枯落的时候,当它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此类句子背后的意蕴时,才谈得上对课文主旨有了实质性的理解。
因此,教学时就需要从
课文中描写樟树的以上句子出发,寻求可以与之对应的宋庆龄的事迹、言论等,促使两者的交互,为学生的深度理解铺就必要的阶梯。
由此观之,教者一拓展的背景知识除了宋庆龄的生平与课文中的难点紧密联系以外,其他资料就有游离之嫌了,因而不能起到有效的思维促进作用。
而教者二选择的三个视频,和课文中“樟树具有生命力,香气能驱虫、慑虫”的难点高度契合,并且教者的后两个问题明确引导学生将相关信息交互起来,便于学生在互文理解中感知文章的意蕴,有效发挥了背景知识的助解作用。
三是教学设计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我们在选择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时要符合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
教者二突破难点的设计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一是遵循思维跃升的阶梯性。
教者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相关性,设计了三个逐渐深入的问题,搭好阶梯,才收获了水到渠成。
二是以形象促思维。
这篇文章的意旨是内蕴深邃的,学生唯有在形象性资料的启发下,才会由表象走向理性。
教者二选择三个和课文相关性强的视频来丰富学生的感受,顺应了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起到远甚于文字和概念化说教、灌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