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教学设计: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4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引入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地球自转这个概念。

那么,地球自转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就是本篇文档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自己的中心轴线一周的运动。

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被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1天相当于地球自转了一圈,所以一天也被称为地球自转周期。

三、地球自转的重要意义1. 造成昼夜交替地球自转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造成昼夜交替。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球不断地向东自转,从而导致了太阳在不同的时刻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当太阳照耀在我们所在的半球时,就是白天;当太阳离开我们所在的半球时,就是夜晚。

2. 形成自然风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表面的各种气压带和经线会随着地球的旋转而不断地移动和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的气流。

这些气流就是自然风。

3. 形成地球球形地球自转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形成了地球的球形。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球不断地受到来自太阳的引力。

如果地球是平面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会逐渐失去自转的能量,最终停止自转。

而地球球形的存在使得地球能够保持自转,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4. 结合公转形成季节变化地球自转的存在还与季节变化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不断地向东自转,同时也不断地围绕太阳公转。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不断地与太阳保持着一定的角度关系。

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里,地球的不同区域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四、总结综上所述,地球自转不仅造成了昼夜交替,形成了自然风,还形成了地球的球形,并且与季节变化有关。

这些重要的地理意义,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自转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知识,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及其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天气变化、白昼与黑夜交替、地球形状、经度与时间计算等方面。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地球自转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重点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

(3)实验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

在一个封闭的箱子内放置一个水球,学生分别把箱子放在阳光下,或者暗处。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记录箱子内的温度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4)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方(可以是国内或国外),进行资料查找和分析,探究地球自转对该地区的影响。

例如,选取北极或南极地区,研究该地区长时间白天或黑夜的原因和影响。

(5)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图片、资料或实物等方式呈现。

(6)拓展延伸:通过讲解经度对时间的影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通过绘制经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经度来计算时间差。

4.总结与评价(1)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强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和时区计算的重要性。

(2)评价:通过小组展示、讨论和个人书面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教学资源-示意图、视频资料、相关书籍-实验用品:封闭箱子、水球-计算工具:经纬度地图、计算器6.教学反思通过设计这样一节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球与气候、时间等方面的认识。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2009.09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能以河流、风等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理解地球的自转规律。

2、通过地球仪的演示,理解昼夜交替、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的特征。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自转
围绕中心:
方向:;北极俯视:,南极俯视:
周期:,即1恒星日(自转真正周期)
速度角速度:
线速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成因昼夜现象:
昼夜交替:
特点:
晨昏线判断:晨线:
昏线:
周期:,即1太阳日
2、产生时差
地方时:
时区划分:
区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北京时间:
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原因:
北半球:
规律南半球:
赤道上:
举例:。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本节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本部分从昼夜交替现象导入,然后将地方时、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内容引入;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材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和规律。

1. 综合思维: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 地理实践力:认识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 人地协调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1.晨昏线及相关概念。

(重点)2.地方时和区时。

(难点)3.国际日期变更线。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

刚开始切正常。

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

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

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板书: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 原因2. 规律【问题】1.什么是地转偏向力?2.为什么会存在地转偏向力?3.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是怎样的?(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由于地球自转,沿着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

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区时划分的原则确定各地点所在的时区。

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为15°的倍数,通常其东西各7.5°范围为同一时区。

第二,可用数轴的方法计算两地间的时差:两地间相隔几个时区,相差就足几小时;越在东边的地方,时问越早。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word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word教学设计

图1-2-3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测试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基础知识:一、自转的概况1、自转方向:侧视 ,从北极上空俯视 ,从南极上空俯视 。

请用图示意。

地球侧视图 北半球图 南半球图2、周期: 日,为 时 分 秒;3、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 外,其余各地角速度 ,约为 °/小时。

(2)线速度:由 向 递减,南北极点线速度为 。

例题1:读图1-2-3“地球自转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A 、B 、C 、D 四点中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0的是 点(2)A 、B 、C 、D 四点中角速度相等的是 点(3)A 、B 、C 、D 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 。

二、自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1)(2) (3)2、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① ②(2)晨昏线①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②特点:a ,b ,c(3)判断方法: 例题2、读图六,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六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判断该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

图 六例题3、下图中DLE弧为晨昏线,其中DL弧为线,LE弧为线。

(3)昼夜交替:①原因,②周期为小时,叫日。

3、产生时差(1)地方时定义,其内涵是。

(2)地方时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向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边的地点比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边的地点比边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时。

经度相差°,时间相差1小时。

(3)区时计算①计算公式:时区数1-时区数2=区时1-区时2(强调)列方程时要注意方程两边的对应关系,并且要将时区数的符号带入方程计算。

例题4: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点,东二区为点。

例题5: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点。

②我国统一采用“时间”,即区的区时,东经°的地方时。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知识清单)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的自转1. 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 方向(1)侧视:自西向东(2)俯视:①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②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3. 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称为1恒星日。

4. 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

(2)线速度:由于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1. 产生昼夜交替(1)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2)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3)形成原因: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②地球不停的自转。

(4)周期:时长为24小时,称为1太阳日。

(5)意义: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球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太低,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从而保证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作息规律受昼夜交替的影响。

2. 产生时差(1)地方时①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线,东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②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没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a.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不方便;b.时区:由图可知,全球共24个时区,中时区以0°为基准,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

c.规律: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东加西减”②区时:a.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的区时。

b.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3)国际日界线①目的:避免日期紊乱。

②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③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注:日期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点时刻线(地方时0时的经线)。

1.2.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2.教学目标
-检验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地球自转的知识体系;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探究作业:
-选择一个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如季节、五带划分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球自转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预习课本中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关系的内容,思考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共同影响。
1.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地球自转空间概念;
2.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思考地球自转带来的地理现象;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关注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影响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分析其原因及对生活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 计(完整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    计(完整版)

1.3地球的运动第二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绘制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活动演示和阅读材料,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中只是略提了一下,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二、能力目标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昼夜半球区分,晨昏线画法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教学难点】1、 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地球仪、小手电筒、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板图【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引入新课:【情境创设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2)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伦敦奥运会,若想看现场直播,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些问题。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如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等,让学生对地球自转有更深入的了解。
2.结合实例,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等。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师通过地球仪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要自转吗?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的了解,教师总结并给予肯定,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会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例如:记录一周内日出、日落的时间,分析昼夜更替的规律。
-探讨地球自转对农作物生长、动物迁徙等生物现象的影响。
4.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可以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角度展开论述。
-可以探讨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地理:1.2地球自转的意义(鲁教版必修1)

地理:1.2地球自转的意义(鲁教版必修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同时加强练习的反馈力度,巩固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强空间概念的确立,以利于突破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辩证的地球观。

【教学重点】: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FLASH课件【课型】:新授课【教法】:课件演示、观察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昼夜交替①假设地球不自转,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昼和夜)为什么?[小结]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就会产生昼夜现象。

(用地球仪做解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承转)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引导、讲解)什么是太阳高度呢?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教师可用手势做解释)。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详细内容将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地理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内容如下: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教材P3233)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P3334)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教材P34)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及其与公转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地球为什么要自转?(2)地球自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在两极点为0,线速度在赤道最快。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基础,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等地理现象。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增强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教材P3234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P34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征。

(2)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完成一次自转。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三: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异、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说出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说出时差产生的原因,并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4.通过分析地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示意图,能说出其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自然现象自行分析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晨昏线的特点与判读。

2.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

3.时区的划分以及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五、本主题应解决的问题: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2. 什么是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周期、分界线?3. 晨昏线的特点与判读。

4. 时差产生的原因?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5. 什么是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地转偏向力偏转的规律?六、学生还可能提出的问题: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2. 晨昏线是什么?3. 为什么要划分时区?4. 地转偏向力是如何产生的?5. 为什么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七、主要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产生了地方时(时间差异);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一)昼夜变化1、地球自转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现象昼夜更替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转2、周期: 24小时(1太阳日)3、意义: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4.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1)定义:晨昏线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晨线、昏线、太阳高度角等定义3.地方时与区时的产生与区别,地方时的判读、换算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二)内容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指的是地球的自转的运动特征,以及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现象。

理解它的关键首先在于理解运动的原理,再进一步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基础非常有限,因此本课在开始之前还需要对相关知识,比如地球经纬线的划分等进行一些铺垫和补充。

由于该内容是地理中“地球运动”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对解释一般现象以及后面时差、地转偏向力带来的现象等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本学科中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及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解决的关键在于利用多种方式,如动态图、实验演示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3. 地方时的产生及基本规律,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的特征,注意让学生理解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不同方向上看地球自转方向的表达方式等。

2.运用示意图,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

结合地球自转解释昼夜产生原因,并简述意义。

3.学生能够说出地方时的概念,理清并判断地方时的早晚,为学习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4.从现象入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河岸冲刷程度的对比,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较多,一是对地方时早晚的判断和理解,二是对区时的划分以及时区的计算理解不够,不能进行判断。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及区分晨昏线。

2.理解地方时和区时并进行计算。

3.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偏移规律。

知识导引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平行照射,地球不停地在自转。

(2)分界线:面向太阳的昼半球与背向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界线——晨昏线。

(3)周期及意义: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地方时(1)成因: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

(2)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区时(1)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区时的换算:时区相隔1个,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大致与180°经线相吻合。

地球不自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即24小时,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同样存在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在数值上等于120 °E的地方时。

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北京所在经度(约116 °E)的时间,比北京时间约晚16分钟。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2.表现: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是指顺着物体运动方向而言的,判断时不能逆着物体运动方向。

探究点一昼夜交替[核心归纳]1.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周期意义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方有昼有夜)是基础;2地球自转是根源1个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气温的日变化不剧烈,保证了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又叫晨昏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共同组成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阐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多媒体演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的成因及影响。

2、教学难点(1)地方时的计算。

(2)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自转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自转的视频或动画,提问学生:“你们观察到地球是怎样运动的?这种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并解释两者的区别。

(3)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让学生理解其分布规律。

3、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1)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形成。

(2)讲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24 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人教版高地选择性必修一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地选择性必修一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经验,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球仪、动画演示等,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也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本案例采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等。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像和动画,如地球自转、公转的动态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二)问题导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 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 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1
如下图:手掌心朝上,中指朝向物体初始方向,拇指指向为偏转后
3
课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1.沿地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2.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 重点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内 容 教师主导活动 (复习上节课内容)略。 导入: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 而且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新授: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 学 过 (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 解释说明: 学生主体活动 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难点 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个案调整
方向。南半球左偏用左手,北半球右偏用右手。 2、影响: 在地理环境中,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实例很多。例如,北半球,河流 岸冲刷严重,河口 岸常常产生泥沙淤积;南半球反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图 1-2-5 分析并比较地球不同位置物体的偏移 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 [教师]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1.下图中,实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虚线表示运动物体 的实际方向,正确的是( )
A. 1
B. 2
C.
3
D.
4
2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对气流、水流的作用不明显 B.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北岸较长江南岸侵蚀严重 C.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任何偏移 D.在赤道两侧,向两极运动的气流向西偏
2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 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