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 夯实现代种业根基——访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杂交玉米研究院院长李登海
高产玉米年度总结
一、引言2023年,我国玉米产业在高产玉米品种选育、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产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回顾2023年高产玉米产业的主要成就,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2023年高产玉米产业主要成就1. 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我国玉米育种科研团队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紧凑型玉米、杂交玉米和高产玉米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先生团队成功选育出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高产玉米品种,如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为我国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推广面积不断扩大随着高产玉米品种的选育成功,其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2023年,我国高产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1.2亿亩,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
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玉米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农业效益显著提高高产玉米品种的推广,使玉米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据统计,2023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 2.6亿吨,同比增长5%。
同时,玉米种植效益也有所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我国玉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河南省农业良种联合攻关“高产多抗宜机收玉米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玉米产业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三、2023年高产玉米产业存在的问题1. 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玉米品种结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足,部分品种适应性较差,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模式的需求。
2. 栽培技术有待提高虽然我国玉米栽培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例如,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3. 市场竞争力不足我国玉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部分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导致我国玉米产业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
李登海和他的超级玉米
李登海和他的超级玉米作者: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年第02期李登海,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他曾培育出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夏玉米高产纪录。
然而今年的两院增选院士结果公布,李登海落选了,从而引发了公众对这位农民科学家的关注。
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1979年秋,在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了。
一种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
而它的创造者是一个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
此举,让李登海一跃占据了中国玉米研究的巅峰。
李登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在“文革”以前,初中毕业后,他就赶上了那十年。
现在,他的履历表上填写的“大专”学历,是函授得来的。
然而,他却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
他的科研成果不是为了用于在国内或国外知名期刊发表的巨著宏论,而是大批直接用到生产实践上的良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育成的“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登海9号玉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13号”还增产11.4%。
经国家审定,登海9号系列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
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登海9号累计生产销售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874.6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1.40亿公斤,累计新增社会效益11.4亿元。
登海9号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
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连续30年冬天到海南搞加代育种一年育种三次,相当于将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为此,来自奉行孝道的孔孟之乡的李登海有近30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著名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李登海研究员为首创建的农业高科技上市企业,位居中国种业五十强第三位,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玉米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1985年,李登海研究员率先在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民营玉米产业化的种子企业,并成为农业部育繁推销一体化试点单位。
公司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紧凑型玉米育种,以一年三至四代的育种速度开辟着中国玉米育种的创新事业,总结出"紧凑株型+高配合力"的玉米育种理论。
现已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43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
为确保育种工作再上台阶,在全国设立了32处育种中心和试验站,建设成遍布全国的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拥有216名科研人员,其中9名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公司与国内大专院校广泛合作,开展转基因、分子标记、单倍体诱导、细胞工程、辐射、航天等高技术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
连续36年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研究,开创了中国玉米高产道路。
连续七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1972年玉米首次突破千斤关;1979年利用自育的掖单2号首次突破平展型玉米的高产纪录,创出了776.9公斤/亩的国内夏玉米高产纪录;1980年创造了903.6公斤/亩的国内春玉米高产纪录;1989年创造了1096.29公斤/亩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再次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提高到1402.86公斤/亩,是全国当年玉米平均产量(352.49公斤/亩)的4倍。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连续多年进行玉米高产攻关探索,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始于1926年),一个是中国的登海种业公司(始于1972年)。
强化科技创新 夯实现代种业根基
再者, 种子企业 中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少 , 有研 发成果的人才少 , 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少 。 即使公 司有 为 数不 多 的研 发人 才 , 也 难 以 留得 住 。 现阶段通过审定并 已推广 的新品种 ,其 中原 始创 新 的不 多 ,而简 单 改 良的较 为普 遍 。其 原 因 有: 科研 人 员 图方 便 、 走捷 径 、 打 快 拳 的 短 浅 育种
大 了科 研 资金投 人 , 加 快 了育 种进 度 , 提 高 了成果 转化 效 率 ,有产 业化 水 平和 研 发 能力 的种 子 企业 逐 年增 多 。 虽 然种 业科 技在 创 新 ,但 李登 海认 为还 有一 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 按 照种 子企 业 可持 续发 展 的标准 ,科 研 投入 应 当 占总 收人 的 5 %~ 8 %, 才 能基 本 保 障种 子 研发 的经 费 需求 。 可是 , 我 国的种 业公 司 大多 数企 业 尚 处 于起 步 阶段 ,还没 有 能力 拿 出足 够 比例 的资金 投入 到科 研 上 面 。 所以, 经费 不足 就成 为 当前 种业 科技 创 新 的突 出 问题 。
对 于全 国种 业科 技 创新 形 势 , 李 登 海说 , 在 国
务院 8 号文件的推动下 ,全 国种业 的科技创新有 了显 著 的 改观 。首先 , 各级 、 各 类 种子 企业 的管理 者认 识 到 : 我 国同种业 强 国 的差距 就 差 在 品种 上 , 落后就落后在科研上。 只有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 才 能在世界种业中有竞争力 ,全国的种子企业只有 提高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能力 , 更加 注 重协 同创 新 才能 向现 代种 企 发展 。 在认 识 提 高 的基 础 上 ,种 子企 业 实施 了强化 科技创新的举措 , 其主要表现在 : 国内外的科技人 才 正在 向种 子企 业 集结 ,具 有 高新 技 术水 平 的 专
26591055_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_建议制定种业促进法_促进
392022.06■ 聚焦制定和确定民族种业的标准。
按照标准,通过立法明确民族种业的发展重点,提高种业研发创新、生产加工、推广销售能力,尤其是研发创新能力。
种业发展,任重道远。
“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种业的要求,真正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实现中国碗装中国粮,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目前,迫切需要国家出台一部种业促进的法律来实现民族种业的振兴。
”李登海表示,种业促进法应包括民族种业的标准要求,制定各种促进措施,包括国家政策的促进扶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大企业的进入和金融部门的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建设和加大打击侵权行为的力度;种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改革现有涉农科研体制和机制;壮大种业在研发创新、生产加工和推广销售服务能力方面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全国各界的支持和国内外的种业技术合作等几方面。
这都需要在新种子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种业促进法,有法可依地推进种业发展,助力种业发展大业的实现。
(山东)建议制定种业促进法 促进民族种业发展本刊记者□王琦琪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被誉为“从玉米地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从199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已经是连续六届为促进种业创新、发展民族种业建言献策。
他从事玉米育种攻关近50年,在我国率先创建民族种业,今年他特别关注种业立法的相关问题,希望可以像乡村振兴促进法那样,出台一部种业促进法。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种业振兴放到国家战略地位去定位。
”李登海认为。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简称“新种子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种进入新阶段。
新种子法聚焦提高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明确提出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为种业原始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但是单靠种子法来促进民族种业的振兴是不够的。
目前全国持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各类种业公司有7200多家,但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仅有119家,占比仅为1.65%。
李登海:育种是一种情怀记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育种是一种情怀记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本刊编辑部【期刊名称】《中国农村科技》【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54-57)【作者】本刊编辑部【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家,就要比其他的科研专家吃更多的苦,遭更大的罪。
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机遇随时可能从你身边溜走!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多年来,李登海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个人提升到养活4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
现在,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1949年,李登海出生在山东省莱州湾海边的一个小渔村,父亲给他取名“登海”,希望他将来长大能出海谋生。
然而,李登海最先学会的不是出海打渔,而是下地种田。
李登海说,他的母亲是缠脚的小脚妇女,干活不便,他便常常替母亲到地里干活,三年的自然灾害,饥饿成了李登海儿时最清晰的记忆,当时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磨就得自己推,有时候我母亲推我在那边拉,后来我说我推吧,拉着转圈,转一圈转一圈,这么转着推推推,饿的不行,我就从磨眼儿里拿几个玉米粒子往嘴里吃,就这样,推着磨,拿着玉米粒子吃,一边吃着一边推,当时发昏,都转圈么,真不容易。
”李登海回忆说,在山东莱州,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当地的人们一年四季都是靠着玉米过日子,由于产量一直不高,所以遇上灾害,玉米也就成了稀罕物。
“我也吃过树皮,也吃过草根,也吃过发白的地瓜干,也吃过玉米轴、野草、水草、树叶子都吃过,我知道我们国家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李登海感慨地说道。
据介绍,许多年以来,玉米在莱州当地的亩产量一直徘徊在二三百斤左右。
时代楷模李登海
ATTENTION关注2015年9月25日,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登海的先进事迹。
李登海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40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记录,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中国杂交玉米之父"1972年,一份中国农业专家赴美考察报告对普通农民李登海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份报告里,一个名为华莱士的美国农民创建了专业搞杂交玉米种子产业的公司,并创出美国春季玉米最高产量纪录——每亩1250多公斤。
而在李登海的家乡烟台莱州,年景好的时候,每亩地能打下的玉米,从来也没有超过150公斤。
"美国农民能办的事,咱中国农民也能办到!"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的李登海,当时已是莱州市后邓家村农科队的队长。
为了这个誓言,在过去的44年中,李登海共进行了790多次高产攻关试验,完成了121代品种选育工作。
1972年夏,小麦收获后,李登海等9人带着玉米种子,拉着一头牛来到地里。
原本很快就能种完的一亩二分地,他们用了好长时间才播下,李登海用尽了洋知识、土办法,反复试验。
靠着"没有肥料就挖厕所"的一股子劲儿,李登海硬是把玉米亩均产量提高到了500公斤以上。
玉米单产上扬的曲线,很快就停在了660公斤的刻度上,这似乎已经是平展型杂交玉米高产能力的极限了。
李登海用各种办法试种了100多个平展型玉米杂交种,但是,包括当时国内最好的品种在内,没有一个可以解决空秆和倒伏的难题。
高产攻关的瓶颈,卡在了品种上。
李登海的人生课题,也就相应地衍伸到品种选育上来。
玉米叶平展伸出,叶片易重叠,透风透光性差,影响产量。
那么,能不能让叶片竖起来?李登海凭借想象,开始大海捞针。
天道酬勤 痴迷玉米——记著名杂交玉米育种与栽培专家李登海
一
掖 单 19 荣获 国家 科技 进步 ~等 奖 3 国 路 。
玉 米 总种植 面积 的 1 以上 。 /
天道 酬勤 痴迷玉米
记著名杂交玉米育种 与栽培专家李登海
本 刊记 者 /张澜 在 当今 世界 玉米 栽培 史上 持续 不 是具有 特殊 意 义 的一天 在 I 京人 民大 正规 的学校 教育 , 在 文革 ” E 是 以前 , 初
间断进行 玉米 高产 攻关研 冤 的 , 一个 是 会 堂举 行 的全 国科技 奖励 大会 上 登 中毕业 就赶 上 了 文化 大 革命 “ 回 乡务 李
不管 是作 一名 普通社 员 还是 作农
这是 紧凑型 玉 个就 是 李 登 海 领导 的登 海 种 业 从 家领导 人亲 自为之颁 奖 。
j 7 年开 始进 行夏玉 米 高产攻 关研 究 , 米 推 广 以来获 得 的最 高 等 级 的 科 技 奖 科 队 的技 术 员 李登 海 总是脏 活 累活抢 2 g
创造 了世界 夏玉 米 高产纪 录 。
励 也是 对李 登海 3 多年 来 玉米 育种 工 着 干 而且 特别有 ” O 抻头 ” 是活 不干 就 作 的最 大鼓励 。 完不 停手 常常 是从 清早开 始 干 一直
日头晌 了歪 ”下 午~ 两点 钟 ) ( 才吃 新 中国成立 的前 夕 李登 海 出生在 到 ”
一
个 叫荔枝 沟 的偏 僻 小寨 , 李登 海住 一
穿一 条 ” 我们 中华 民族有 同 自己 的敌人 血 问背 靠大 山没 有 门板 的小 茅屋 , 战 到底 的气 概 , 在 自力更 生 的基础 上 成天 汗津 津 的短裤 , 自己架火 烧煮 的 有 吃 光 复 旧物 的决心 , 自立于 世界 民族 之 面疙 瘩 ,纵 然潮 湿 、高温 、蚊 叮 虫咬 、 有 林 的能 力 ” ,李 登海 把毛 主 席 的这段 话 瘴 病 煎熬 ,他 仍潜 心 育种 ,矢 志不渝 。 工工 整 整地 写在 日记 本上 . 实际 上也 印 18 0年 9 1日 ,李登 海至今 也难 9 月
一棵“向上冲的玉米”——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侧记
7 66千克,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 “ 仅创 下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 ,而且 7. 不 录。 更重要 的是李登海获得重大发现 , 确 刷新 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 ” 立 了紧 凑型玉米这 一中 国玉 米高产研究 3 8年来 ,李登海进行 了 9 8代选育,
.
一定认 知后再下手。 尚, 售价也相对便宜 , 消费者容 易接 受。 石膏彩绘 有一 投资建议 投资者 可 以在店 内张贴一 些彩 绘 D Y产品画 ,有利于招揽更多的顾客。 I 因为学生及年轻人是彩绘艺术的主要群
投 资 须 知
0 一
地 点经营 ,应该具有 良好 的市 场前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方 向。李登海说这 是他进行 高产玉 米 培 育出 10 0 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 中 其 研 究的 “ 1 第 个高峰” 。 5 个 品种通过审定 , 0 获得 7 项发 明专利和 通过运用杂交、 合理密植等技术 , 李 3 8项植物新 品种权 。 目前 ,他正在主持
登海培 育的舂 玉米 1 8 0年产量突破 9 0 “ 9 0 十一五”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 “ 超级玉米 千克 ,夏玉米产量达 8 3 2 千克 。18 9 4年, 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 项目。 夏玉米产量达到 9 0 5 千克。1 8 年 , 99 夏玉 他把6 岁作为人生的新起点 , 0 下半 生, 他 米产量突破 10 0 0千克 ,达到 1 9 .9千 争取超级玉米再为国家增收 10 亿 元! 06 2 00 克 。“ 是历史性 的突破 !”李登海说 , 这 ( 本刊记者 )
蕾
g街一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 , 石膏 制作
蠡 一 参考。如果想开一家石膏彩 作技术可供
三、李登海对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的贡献
李登海典型事迹介绍材料(四)李登海和他的民族种业一、1985年创建全国第一个玉米种子产业化,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影响到了在农村科研第一线的李登海。
农村开始分田到户,山东烟台地区分田到户是从1984年冬1985年春开始的,当时的李登海因为农村科研的突出贡献,被选为中共烟台市市委委员,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王济夫书记,号召党员要站在改革的前列。
农村由集体到分田到户。
农科队如何办?李登海立志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如何继续?在改革的浪潮汹涌地澎湃而来的时候,中国的民营单位开始出现。
李登海从国外的考察报告中得知,国外的玉米试验站和种子公司是搞产业化的,即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而我国则是农业科研院校搞科研,良种场搞原种繁育,推广部门搞推广,种子公司搞大田繁制种和销售,各行其事,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
李登海想:“为什么不能改革呢?我可以按照种子产业化的模式成立一个民营单位,不向国家伸手,不向集体要钱,自负盈亏搞科研,以科研养科研。
给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来。
”李登海把想法写了一个申请报告,同时也将想法告诉了王济夫书记,王书记同意和赞成李登海这样作。
掖县县委王国民书记也表示坚决支持,李登海告诉王书记:“由党为我做后盾,我一定要作一个改革先锋。
”李登海自筹2万元资金,招聘了10多个农科队旧部的农村人员,于1985年4月15日,李登海组建成立了掖县试验站,房屋和试验田是租赁的,资金是自筹的,人员是招聘的。
为了能获得试验地,李登海将自己农转非的母亲的户口又迁回村里,有资格获得供试验用的土地。
1987年随着事业的发展成立了掖县玉米研究所。
1993年发展到6个研究所,成立莱州市农业科学院。
1998年成立莱州登海种业集团公司。
2005年登海种业上市。
二、产业化民族种业的发展情况从85年开始,李登海排除万难,艰苦拼搏,24年来高速发展。
在党的教育下,李登海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性,始终站在改革创新的前列。
李登海情系玉米良种
李登海情系玉米良种作者:卞文志来源:《科学种养》2016年第03期李登海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四十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毕生追求,做一粒扎根田野的种子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生肖属牛,有着与生俱来的“牛脾气”。
“我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广袤的田野。
”他喜欢把自己比作种子。
在44年的玉米高产攻关中,李登海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到家乡莱州市后邓家村务农,当时他的愿望是多打粮,吃饱饭。
1970年他进入当地的农科队,后来还担任了队长。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千克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千克。
“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徘徊在青纱帐内外,李登海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
高产攻关,任重道远!对年轻的李登海来说,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借鉴,该如何下手?倔强的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到处拜师,以此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
1974年,李登海等来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
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
学院老师被他的痴狂所感动,赠予他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让他“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
李登海找到了努力方向,先后选用国内一百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玉米高产的奥秘。
1979年,后邓家村产生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紧凑型品种“掖单2号”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千克的最高纪录。
年仅30岁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对他来讲,亩产776.9千克只是起点,此后,824.9千克、953千克、962千克……李登海屡屡刷新自己的纪录。
根植齐鲁沃土 筑梦种业强国——访山东种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段友臣
根植齐鲁沃土筑梦种业强国——访山东种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段友臣作者:张小杰陈言峰李德忠来源:《山东国资》 2021年第1期本刊记者张小杰/通讯员陈言峰李德忠农为邦本,种铸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入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首次提到解决种子问题。
去年12月28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出台15条措施,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聚力突破性新品种攻关,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现代种业。
从中央到地方,重农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各级党委、政府对种业的高度重视,对农业企业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展翅试翼发展机遇。
当前,种子为什么会获得“芯片级”待遇?种业变局下,种企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十四五”时期,山东种业将如何布局?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山东种业集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段友臣。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山东国资》:当前,种子问题为什么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段友臣: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粮食,关乎一个国家的安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全人类。
”历史也反复证明: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有时只在一粒种子之间。
粮食、种子等农产品资源,历来都是大国之间竞争博弈的重要武器,更是近年西方国家限制中国崛起的“撒手锏”。
远的不说,发生在2003-2008年的中美大豆战争,生生把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打成了净进口国,这就是我们为粮食战争付出的代价。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严重下滑,粮食和食品供应危机加剧,粮食和种子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李登海科技创新要与市场相融合
龙源期刊网 李登海:科技创新要与市场相融合作者:田晓东邵慧力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2年第04期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
谈到参加两会的感受,李登海说:“听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很深。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既讲述了成绩,又坦陈了不足。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无疑将成为中央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深感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好政策,做好‘三农’工作还需要好政策。
这次两会的召开,必将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我们一定会以更强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去贯彻落实会议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多作贡献。
”谈到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问题,李登海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种业目前也发展到了一个需要“调结构、转方式”的阶段,中国种业的科技创新,更急需在体制与机制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李登海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现在在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上,基本上是一种“个体户研发育种文化模式”。
也就是说,不管是农科院、研究所,还是具体的某个农业研发工作者,他们从育种选择开始,到整个的选育研发过程,都是由一个人控制的研发,而不是创新团队控制的研发,这就是我国杂交玉米育种体制和奖励机制的现状。
这种“个体户研发育种文化模式”,是我国杂交玉米研发创新上的一种根本性硬伤,更是中国种业“调结构”的关键之处,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就会对中国种业整体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甚至会让我国杂交玉米的研发失去科技创新的合力。
李登海认为,在杂交玉米的研发领域中,我们并不缺少创新型的人才,现在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调结构”与“转方式”。
为此,中国的种子企业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他们在育种研发上的团队攻关作法,这样我国种业的发展才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李登海种业发展要立足科研创新
李登海种业发展要立足科研创新作者:蒋钊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6期全国人大代表、登海种业实际控制人李登海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40 多年来,在他的攻关下,中国玉米品种不断迭代创新,创造了7 次中国夏玉米单产记录和1 次中国春玉米单产记录,两次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他虽没有大学文凭却是高等院校育种学科的博导,是振兴中国民族种业的引领者、实践者。
穷则思变创前人没创过的业绩登海种业玉米“高产攻关”是李登海走了45 年的育种路。
受限于北方的温度条件,冬天他把试验田搬到海南,40 多年完成了130多年的工作;在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发展战略提出之前,李登海就开始了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发展路子的探索,始终把创新和科研作为立足的根本。
如今,登海种业的玉米品种,夏玉米引领国际领先水平,春玉米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新品种保护立法的步伐还需再快一些“好不容易育种出来一个品种,很快就被别人山寨了。
”说起当前国内新品种培育现状,李登海觉得不容乐观,“去年品种审定办法修改之后,审定品种出现井喷,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模仿的多原创的少,品种与品种之间差异很小,没有大的突破。
”李登海认为,中国育种业必须改变“谁搞原始育种,谁就是冤大头”的思想。
李登海认为,1997 年我国颁布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来,越来越注重对品种权的保护,尤其是去年以来,植物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权交由企业自主完成,对缩短新品种申请时间有很大帮助。
“随着科技手段进步和科研创新步伐加快,品种更迭越来越快,从程序上优化能让植物新品种权更快落地,与市场衔接,避免新品种还没上市就可能被更新的品种取代。
”但另一方面,育种侵权多、维权难的现状更增加了种业的发展难度。
“套牌销售、品种抄袭太多,对种企、对农民都是一种伤害。
”每年侵权案令登海种业疲于应对,为此,李登海向全国人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建议》,希望国家从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品种权保护司法体系等方面加强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2019年李登海事迹的观后感-word范文模板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登海事迹的观后感篇一:李登海李登海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却取得了成功。
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
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
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种。
李登海27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他一年育种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
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
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常委。
现任《玉米科学》编委会副主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
[1]主要事迹农民发明家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这顶桂冠最能准确彰显他的本色,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
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李登海从普通农民到时代楷模
李登海:从普通农民到"时代楷模"从普通农民到“时代楷模”日前,中宣部授予李登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以表彰他40余年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笔者自18年前采访李登海以来,一直有个问号萦绕在脑海: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以成为育种家、企业家,为民族种业做出如此贡献。
在不断的采访调研中,笔者愈发感受到,成就背后是精神信念的力量!正是李登海超乎常人的志向、精神、毅力和理念,使他最终成为了“时代楷模”。
志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时势造英雄,时代楷模必然沐育时代精神。
李登海青年时代,一直受董加耕、邢燕子等模范人物的精神鼓舞。
1972年,在莱州市西由公社后邓村农科试验队担任队长的李登海,偶然间在一份报告中看到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出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纪录,是当时李登海家乡玉米产量的十倍。
巨大的差距,极大地激发了李登海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美国农民能办的事,我们中国农民也能办到”。
此后40余年,李登海一直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守着为国家而科研的人生信念。
直至他获得“时代楷模”殊荣的今天,仍不改初心:“面对32亿元的资产,我个人没有感觉,将来我准备设立‘李登海科学创新基金’。
”精神:学无止境、学以致用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要干玉米高产攻关的事,比登天还难,怎么办?答案是无止境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和教授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和科技人员学习。
”李登海说。
白天他带领农科队员在田里搞高产攻关试验,晚上点着煤油灯,自学农技知识。
县里、社里每次组织的专家学者的农业科学技术讲座,不论跑多远的路,李登海都要赶去听讲求教。
1974年,李登海到莱阳农学院进修,用一年时间就拼命似的学完了《作物栽培学》和《植物生理学》等十二门课程。
在边学习边高产攻关中,李登海发现,仅靠改善栽培条件、强化栽培措施突破不了平展型玉米产量极限;必须育新种、改新型。
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
开创育繁推一体化高产路——记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成者、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李登海宋逊风【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19-21)【作者】宋逊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李登海,他是农民出身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又是著名企业家;他是成果卓著的育种家,又是著名的栽培学家;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农委委员,也曾是全国人大常委,然而他的立身之本、事业之基却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的育成。
他坚持不懈高产攻关40载,开创了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纸报告激发赶超世界纪录的雄心李登海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上世纪70年代,他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加入农科队伍。
1972年初春,担任农技队长的李登海收到了一份由烟台农科所小麦育种专家方正研究员转来的《中国农业专家赴美国考察的报告》,从报告中得知:美国玉米最高亩产纪录已经达到1250公斤。
当时,中国玉米亩产只有100~150公斤,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李登海为之一惊——美国仅3亿人口,他的亩产是1250公斤;我国13亿人口,亩产仅150公斤,怎么能解决人多地少的难题?李登海站在海边,面向太平洋彼岸立下誓言:一定要开创中国玉米的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把解决国家人多地少产量低的难题,作为自己科研攻关的课题。
从此,他踏上了高产攻关艰苦卓绝的征程。
8年攻关找到了产量上不去的原因1972年夏播时节,第一次进行玉米高产攻关,李登海“一穷二白”,仅有9个人1头牛。
没肥料,他们挖厕所、拾畜粪、积绿肥;缺良种,他们通过品种对比试验,选择当时表现最好的玉米种。
李登海边试验边总结出“六个一致”的种植经验:种子大小一致,播种深浅一致,施肥多少一致,种肥距离一致,墒情优劣一致,管理措施一致。
他选用“烟三10号”培创玉米高产田,当年大丰收,玉米亩产达到1024斤,在国内首次超过千斤。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刘伟豪
【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综合刊》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李登海从1970年开始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至今研究玉米育种工作40余年,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现为莱州市农科院院长、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曾担任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九届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他积极推进全国人大常委会《种子法》的立法工作,促进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规范化进程.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刘伟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李登海: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 [J], 刘佳
2.李登海:育种是一种情怀记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J], 本刊编辑部
3.李登海——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 [J], 吴长波
4.全国人大代表“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盼种子“上险” [J], 刘新国
5."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发明协会赴登海种业考察调研
中国发明协会赴登海种业考察调研
佚名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7(0)8
【摘要】7月15日,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余华荣赴山东登海种业考察调研,并代表协会看望了与袁隆平齐名的、有“南袁北李”美誉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农民发明家李登海。
协会组织联络宣传部部长张松一同调研。
【总页数】1页(P9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发明协会赴山东调研考察
2.中国发明协会领导赴广东考察调研,寻求合作发展
3.登海种业扭转业绩颓势玉米种业格局仍存变数
4.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与陕西农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
5.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农业大学设“登海种业奖学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先锋
科技创新 夯实现代种业根基
山东 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 司名誉董事长 、 杂交玉米研究院院长李登海
◇ 宋逊风
科 技 创 新有 了显著 的改 观 。首 先 , 各级、 各 类种 子 企 业 的 管 理 者认 识 到 : 我 国 同种 业 强 国的差 距 就差 在 品种 上 , 落 后 就 落后在 科研 上 。只 有提 升科 技创 新 水平 , 才能 在世 界 种 业 中有竞 争 力 , 全 国的 种 子企 业 只 有提 高 原 始创 新 、 集 成 创新 和 引进 消化 吸收 再创 新 能力 , 更 加注 重 协 同创新 才 能 向现代种 企 发展 。 在 认识 提 高 的基础 上 , 种 子企 业实 施 了强 化科 技创 新
续赶超 世界 先进 水 平 , 提高 核心 竞争 力 , 发展 现 须下大力 气 强化科 技创 新 。 ) 面, 您是 怎样评 价 全 国种 业科技 创新 形 势呢 7 在 知识 产权 保护 上 的力度 远远 不够 , 导致 出现 了一种 “ 猫 鼠”颠 倒 的 怪 现象 : 拥 有 品 种权 的 种 子公 司本 应象 猫
业 及控 股 美 国先 锋 合 资 公 司 的 “ 登 海 先锋 公 现 阶段 通过 审定 并 已推 广的新 品, 又是 著名 的农业 科学 家 。 不多, 而简单改 良的较为普遍。其原因有 : 科研人员图方 产攻 关 的经 验及 艰 苦 拼搏 的个 中甘苦 , 李 登 海 便 、 走 捷径 、 打快 拳 的短 浅育 种 目 标 问题 , 也有 审 定标 准对 对 笔 者说 : 科 技创 新 是 打造 现代 种 业 的根 基 。 科技 创新 程度 要 求不高 、 审查 不严 的 问题 。
理直 气 壮地 去 打 假 维权 , 可 却象 老 鼠一样 躲 务院 8号 文件 颁布 两年 多 来 , 各 地 的种 业 发展 捉 老 鼠一 样 , 躲藏藏, 试 验 田圈着 高 墙 , 墙上拦铁丝网, 架设 探 照 灯 , 安 防不 胜 防 、 提 心 吊胆 、 担惊受怕, 怕 侵 权 套 该说在 国务院 8号文件的推动下, 全国种业的 装 红 外 线探 头 ,
子企 业逐年 增 多 。 问 :在种 业科 技 创新 上 , 您认 为还 有 哪 些 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
答: 按 照 种子 企 业可 持 续发 展 的标 准 , 科 研 投入 应 当 海种 业股 份有 限 公 司名 誉董 事长 、 杂 交玉 米研 占总 收入 的 5 %- - 8 %, 才 能基 本保 障种 子研 发 的经费 需求 。 李登 海 可是 , 我 国 的种 业 公 司大 多 数企 业 尚处 于起 步 阶段 , 还 没 国家 科 技进 步 一 等 奖 的紧 凑型 杂 交 玉 米之 父 有能 力拿 出足够 比例 的资 金投 入到 科研 上 面 。所 以 , 经费
的举 措 , 其 主 要表 现在 : 国 内外 的科 技人 才 正在 向种子 企 业集 结 , 具有 高 新 技术 水 平 的 专家 也 逐渐 进 入 种 子 公 司 , 种子 企业 不 同程度 地加 大 了科研 资 金投 入 , 加 快 了育种 进 度, 提 高 了成 果 转 化 效率 , 有产 业 化 水 平和 研 发 能 力 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