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蔬菜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达0.20亿hm 2(2.95亿亩),总产量达6.79亿t ,总产值1.26万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1],占世界蔬菜栽培面积超过40%、产量超过50%。
人均消费量和总产值均超过粮食。
我国的蔬菜用种量在4万t 左右,市场价值约120亿元人民币[2]。
蔬菜产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约占50%,其中种业的贡献率约占40%。
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种子企业有6500多家,其中主要以蔬菜种子为主,而美国和印度的种子企业加起来不超过4000家,虽然我国蔬菜种子企业较多,但是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个,在5000万元以上的20个左右,过亿元的不超过10个[3]。
目前还没有一家国内种业企业的销售种子在全国市场份额达到5%,缺乏具有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普遍表现为规模小、资源分散、实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巨大市场和需求极不匹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对国际种业巨头的先进育种体系、成熟完善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国内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较弱,对菜篮子安全和保障极为不利。
因此,加快现代商业化育种和市场化建设,推动一批育、繁、推一体化蔬菜骨干种业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1国内蔬菜种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目前国内蔬菜种子经营实体大致可以分为育种型企业(有自我品种选育能力)、代理型企业(代理国际优势品牌)和经营性公司(无育种能力),而真正具有自我品种选育能力且没有农业科研院校(所)背景的育种型民营企业不到50家,与国外种业企业比总体规模都较小。
1.1国有农业科研院校(所)背景的蔬菜种业企业这类种业企业具有科研院校(所)背景,国家曾长期给予支持,包括科研项目、研发设备补贴、人员工资、土地、建设等各方面支持。
此外,这类企业也较容易获得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给予的相关配套政策扶持。
如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其品种研发依靠天津农科院黄瓜所和蔬菜所;北京京研益农种业公司依靠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湖南兴蔬种业有限公司依靠湖南农科院蔬菜所;广州华农大种业公司依靠华南农大园艺学院;浙江浙农种业公司依靠浙江农科院蔬菜所;江苏江蔬种苗公司依靠江苏农科院蔬菜所等。
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启发与借鉴
同 时 , 须 注 重 效 益 , 在 战 略 领 域 保 持 领 先 , 新 必 且 在 型领 域 抢 占制 高点 ,农 业 科技 体 系 因此 进入 到 调 整 、
美 国
农 业
垂要
团 f 翼 要 作 囊合
私立 ( 业 、 企 家族 基 金 、 协 会 ) 会
科
11 注 重 以 法 的 形 式 推 动 农 业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建 设 .
创 新 体 系 伴 随 着 美 国农 业 科 技 创 新 体 系建 设 的 不
断 发 展 , 国 逐 渐 形 成 了 科 研 、 育 、 广 “ 位 一 美 教 推 三
美国具 有 历 史 悠 久 的 法 治 传 统 ,主要 法 律 渊 源 为 判
技 创 新 体
系
农业 推广局
完 善 和 提 升 的新 阶段 。 21 注重 以政 策 性 文件 推 动 创 新 体 系建 设 . 与美 国 不 同 , 国在 农 业科 技 创 新 体 系建 设 上 注 重 政策 性 文 我
农业推广体系 } 州立大学农学院 _ H L 墨壅[堕j - 1
图 1 美国农业科 技创新 体 系的总体结构
件 的引 导 和 协 调 , 有 关 “ 农 ” 题 的 中央 “ 号 文 如 三 问 一 件”《 、国家 中长 期科 学 和技 术 发 展规 划 纲 要 (o 6~ zo
种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建议
种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建议徐卯林1 孙益豪2 叶 浩1 朱凌宇1 张家宏1(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225007;2扬州大学,扬州225009)摘要:以江苏种业发展为例,研究分析了种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着力加强种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加强核心团队打造、强化研发平台建设、加大特色资源挖掘、加快重大品种培育、加强技术成果转化等8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业;科技创新;现状;对策种业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源头和核心,直接引领着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以及服务业等全产业链高质量的发展[1]。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而种业科技创新是我国种业安全的主要短板,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就必须要以种业科技创新为牵引,推动种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变革。
江苏是我国种业大省,近年来在种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
以江苏种业发展为例,研究分析了种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种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的现状1.1 种业发展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显著 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2]。
1.2 种业综合竞争力逐年增强 种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种子企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以江苏为例,全省持证农作物种子企业126家,注册资本总额31.12亿元,种子企业总资产67.35亿;种子销售总量约11亿kg,销售额近47亿元。
3家种业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额亿元以上农作物种子企业达10家。
拥有国家级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6家,2019年有7家企业入围中国种业50强,2家企业进入蔬菜种业20强,总数创历史新高。
关于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建议
近年来,种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其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种业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从种业体系建设、品种优化改良、科技创新、产业链条建设、国际合作等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有效推进我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种业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种业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和监管。
在种业体系建设方面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完善的种业体系规划,包括从种子生产到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规划,并制定配套政策和标准;2.强化种子产业市场监管,加大对种子市场的监督检查和打击假劣种子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3.加强对种业企业的指导和服务,鼓励优质和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发展。
二、品种优化改良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品种的优化改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在品种优化改良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改良研发投入,培育适应各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2.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品种改良合作,建立品种改良技术创新联盟;3.完善品种审定和认证制度,提高新品种审定速度和效率。
三、科技创新科技是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对于种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加大对种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提高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鼓励科技成果向种业领域转化;2.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评台建设,鼓励各地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联合研究评台;3.推广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民对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率。
四、产业链条建设种业的产业链条建设对于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增加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业链条建设方面,建议:1.加大对种业产业链条的布局和规划,通过产地基地建设,实现从种子繁育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产业链布局;2.鼓励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参与种业产业链条建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农业产业集裙,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3.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合作,促进种子的加工与销售,优化产业链条。
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随着全球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和核心,其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已成为各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现代种业产业体系是指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为基础,通过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实现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推广等环节的有机整合,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现代种业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现代种业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1. 科技创新驱动现代种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为核心,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基因组学、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种子研发效率,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2. 产业链整合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强调产业链的整合,包括种子研发、生产、加工、包装、销售、推广等环节。
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种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3. 政策支持与保障政府应加大对种业产业体系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为种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 市场化运作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应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种业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种业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1. 种子研发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种子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良品种。
例如,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和品质均有显著提升。
2. 种子生产规模扩大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种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我国种子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3. 种子加工与包装技术先进我国种子加工与包装技术不断升级,实现了种子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4. 种子市场体系完善我国种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健全,种子质量监管体系日益严格。
三、现代种业产业体系的未来趋势1. 科技创新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未来,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种子研发效率,培育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良品种。
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王文月;姚志鹏;于洋;葛毅强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年(卷),期】2024(26)3
【摘要】我国是大豆消费和进口大国,推动大豆产业振兴、强化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对于保障我国粮饲安全意义重大。
结合2016年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进口量等数据及相关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我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刚性需求量大且长期依靠进口、平均单产水平低且种植面积受限、大豆进口面临潜在风险且不易疏解等形势挑战,简述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成效,系统分析了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种质资源研究水平不高、原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滞后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大豆种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大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参考。
【总页数】6页(P1-6)
【作者】王文月;姚志鹏;于洋;葛毅强
【作者单位】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F326.1
【相关文献】
1.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种业发展——对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认识与建议
3.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发展建议
4.廊坊市豌豆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5.合肥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农业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附件1国家农业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结构功能和建设重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全面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有关要求,构建由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国家基地。
1.功能定位:主要开展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事关全局的基础性科技工作。
2.建设方式:针对国这战略需求,加强学科建设,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水利和林业等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涉农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和改良中心等进行优化整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中心。
3.建设重点:(1)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因改良与遗传育种、资源高效利用、动植物营养,生物安全、数字农业、农林产品加工、国土生态安全与农村环境保护、工程与装备、农村水利、水利工程病险防治、牧区水利及农村水电等重点学科与优先发展方向,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建设一批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完善一批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配套重大科学仪器装备和设施,完善农业长期定痊观测研究台、站、圃基础设施和科学观察仪器设备,配备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2)创新团队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方向,选拔和引进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物,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和高技能科研辅助人员。
(3)制度文化建设:建立现代院所管理制度,倡导勇于探索、学术民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创新文化。
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1.功能定位:主要开展区域性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转移等活动。
2.建设方式:针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需要,以产品为主线,按照农业综合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整合区域内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地方涉农院校、部门或省重点实验室、改良分中心和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科技资源,在优势开发区(13种优势农产品41个优势区域)、重点开发区(新疆北部地区、东北中低产地区、黄淮海旱地区、华击热作地区、海峡西岸地区、南方草山坡地区)和适度开发区(农牧交错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构、西北荒漠化地区、东北湿地区)内建设若干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与优化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构建和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技术支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与优化,并提出相关的研究意见。
一、创新体系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基础。
在构建创新体系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政府投入。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比例,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评估和资金管理制度,增加农业科技研发的社会化投入。
2.加强科研机构合作。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各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
应当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联合攻关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
3.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
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应当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因此,应当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鼓励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二、创新模式的优化除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优化创新模式,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效。
在优化创新模式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产学研结合。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立足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与市场需求。
应当加强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鼓励开展联合研发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2.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如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技农场等,为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和便利条件。
同时,还可以建立线上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指导,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普及和应用。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不仅仅在于技术的研发,更重要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应当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鼓励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价值的最大化。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种业体系
构 处 置 和 收 益 权 改 革 等 多项 先 行 先 试 业科研投入机制 , 激发科研人 员的创造 业 科 技 产业促 进 体 系为依 托 , 建 高
种业 是 国 家战略 性 、 础 性核心 基
展 为农 业稳 定和保 障 粮食 安全 做 出了 发展仍处 于初级 阶段, 商业化种业发展 产 业 , 是促 进 农 业长期 稳 定 发展 的根
重 要贡献 。 在种业科 技创新方 面, 国 体制机制 尚未建立。产业资金对农 业科 本 。 0 1 4 8日, 我 2 1 年 月1 国务 院发布 《 关
技 成果价值 化、 商品化 、 股权化 和产业
探索科技 以首都 育种创 新平 台和 北 京种业 化 。完善 种业风险投 资机 制,
年 世 界 种 子 大会 。2 年 北 京 种 业 创新 联 盟 为基 础 , 进种质 资源 库 建 成 果第三方评价 机制、 01 1 推 公平交易机 制和 加 公 交易 额 达 7 .5 元 , 业技 术合 同 设和共享 。 强基础 性、 益性研究与 收益分配等机制 。 12 亿 种 成 交 额 从 2 0 年 的0 6 亿 元 上升 到 商业化 育种 要素 的有机衔 接 和相 互促 09 .4 2 1 年 的21 01 .亿元 。第 四, 京有 良好 进 , 现 “ 北 实 育繁 推一 体化”的全 产业链 范 区出台了股 权 激 励试 点 、 技 成 果 置的激励 机制 , 立多元化 、 会化种 科 建 社
先水平 , 玉米 、 小麦 、 菜等领 域处 于 科 技 人 员积 极 性有待 提 高 。 子 企业 导 , 进 体 制 改革 和 机 制 创 新 , 合 蔬 种 推 整 国际先进水平。2 0 年 《 0 0 中华人民共和 数 量多、规模 小 、 研发 能力弱 、 争力 农 作物种业资源 , 竞 形成科研 分工合理 、 国种子法 》颁布实施 后 , 种业步入市 场 不强等 问题 , 都影响着我 国种业 的健 康 产 学研相结 合、 资源 集中、 运行高效 的
新型种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构想
金对科 研 的 支持 不足 ,金融 资本 对种 焦 高 端 、服 务 全 国 ,在 农 业 科 技 体 系 系列 的有 益 的尝 试 。 业 发 展 的支撑 不够 ,政府 科 技资 金使 建 设 ,种业 创新 发 展 ,农 村信 息化 服 用 的效 率 和科 技人 员积极 性 有待 进一 务 ,现代农业物流 、法人科 技特派员 , 北 京具 备了构建 新 型种业 体 系的 基础 和 条件 ,农 科城 良种 创制与 种业
其 次 ,北 京 已 成 为 种 业 企 业 的 聚 集 q心 。总部 效 应 逐 渐 显 现 。全 市 籽 种 1
首 先 ,足 种 业 发 展 的 需 求 。 r 同是 高 优 良品 种 自主研 发 和覆 盖 率 ,确保 粮 f 】 世 界 【 大 的 农 业 生 产 和 消 费 日 ,粮 食 食 等 主 要 农 产 品 的 产量 . 最 .
小麦 、蔬菜等领域处 于 际先进水 平。
2 0年 ,中 华 人 民共 和 种 子法颁 布 以 01
种 业 科 技创 新 ,加 快 建 设 以 企业 为 主体 易 中心 ,连 续 举 办 了 l届 的 种 业大 会 。 8 2 1 年 ,北 京 种 业 交 易 额 达 7 .5 0 1 42 亿
后 ,种 业 进 入 市 场 化 交 易 阶段 , 市场 交 的 商 业 化 的 育种 新 机 制 。
易额5 0 0 亿元 ,潜 在交易额90L ,用 0,元 f
种 量 世 界第 一 。
第 ,北 京 闰家 现代 农业 科 技城 元 ,技 术 合 同 交 易 额 从 2 0 年 的 0 6 09 .亿 4 有 责任 , 允行建 设 这种 新型 农业 体 系。
E盈 建 设新型 种业体系具 有非常
重 要 的 意 义 ,可 以从 个 方 面 米 理 解 。
农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农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引言:农业是国家的基本产业,农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
在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示范推广、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农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农业的兴起,农业科技创新正迎来新的机遇。
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精准化、高效化。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典型,如智能设备、精准施肥等,为农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农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关键在于提升农业创新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
其次,农民应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最后,农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科技示范推广的重要性科技示范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科技示范的成功经验应及时推广,为更多地区提供可行的实践模式和参考。
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需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农业企业要加强科技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人才培养的关键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高等院校应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更多针对农业的研究和教学。
同时,农业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提高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六、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种业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研究
只有建 立 起科 学高 效 的创新 体 系 .拥 有相 当的创新 资
源 . 能在种子行业 中 占有一席之地 。 才
1 . 产 品创 新 1 《 子法》 种 颁布 实 施后 , 种子 行 业市 场
合 创 新 体 系要 借 鉴 其 他 行 业 的发 展 经 验 .以技 撑 , 市场 经 济 的 不 断锤 炼 中形 成 自身独 特 的 体 系。 在
动作用 。新 品种带 动新 技术 的广 泛运 用, 成为 推 动我 国
农 业快 速发 展 的核心 生产力 掌握 了 良种就 掌握 了未
来, 种子 是发 展农 业生 产最 基本 的 、 可 替代 的有 生命 不 活力 的重 要 生产 资料 。 目前 . 国种业 存 在着有 效 供给 我 和有效需 求双 向不 足 的问 题 方面 . 一 种业 科技 研 究取 得 了丰 富 的技 术成 果 .但 种 业科 技成 果 的市场 转化 率
低 : 一方 面 , 为种 子 需求 主体 的农 户 。 另 作 因农 业 经 营
规模 小 、 业 比较 效 益低 , 农 以及 自身 素质 低 的 制 约 , 对 种业科 技 的需求 愿 望虽然 逐 步增 强 .但 对 种业 科技 的 有效 需求 仍然不 足 种业 创新 能有 效 地克 服农 业技术 的供求 矛盾 . 在种 业创 新 中 . 业正 在逐 步确 立创 新 主 企 体 的地 位 . 因此 . 种业 企业 创新 体系 的建 设在 当前 我 国 种业发 展 中具有举 足轻 重 的作用 本文 试 图以河 南农 科 院种业 有 限公 司 的发 展 为实证 .探 讨种 业企 业 创新 体 系建设 的可 能 途径
发展 阶段 .品种是用 户期望 的各类优 秀基 因型 的载体 。
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内容
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种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推动种业的发展,提高种子质量,提升农业产量和质量,各地纷纷建立了种业创新中心。
种业创新中心是一个集科研、培训、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旨在促进种业创新,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内容展开探讨。
一、科研实力提升二、品种评价和选育种业创新中心要加强品种评价和选育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特点,针对各类作物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提高新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推动农作物品种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还要开展对各类新品种的田间试验和示范,评估新品种的适应性和农业生产性能,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三、技术培训和推广种业创新中心要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开展种植技术、育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训活动,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
还可以举办种植农民学习班、技术交流会和科技示范活动,提升农民对种植业的认识和信心,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种业创新中心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可以与种植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整合和延伸,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和增值化。
五、创新机制和管理体制种业创新中心要建立创新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科研、培训、展示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推进的协同机制。
可以建立种业创新基金、种业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专家库等,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参与种业创新和发展,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实现种业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六、国际合作和交流种业创新中心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开展种子种苗进口和出口贸易,促进国内外优质种子种苗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展开论述,探讨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背景1.国家战略需求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明确提出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正是基于这一战略需求而提出的。
2.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长。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旨在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有助于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效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组织架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构成。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下设若干功能研究室,负责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综合试验站负责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聚焦于动植物品种培育、育种技术创新、节本降耗绿色生产技术、重大疫病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方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3.成果转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际转化。
4.人才培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摘要】我国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创新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挑战和困境。
为促进种业发展,我们需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品种改良速度;完善种业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支持制度和监管机制。
加强我国种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长远目标和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推动我国种业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种业发展、现状、挑战、对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农业发展、地位提升1. 引言1.1 我国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种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环节,种质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种业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
种业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种业不仅是生产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发展种业可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种业还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发展种业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
我国种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农业生产和经济增长,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种业现状的总体情况我国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对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目前我国种业总体情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品种更新缓慢。
我国种业品种更新不够及时,现有品种很多已经老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种业品种结构比较单一,重复品种较多,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
三、品种质量参差不齐。
构筑未来农业之基——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构筑未来农业之基——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应对这一挑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这不仅能够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还能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于整合资源,这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
通过建立开放型的研究平台,鼓励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可以有效集中智慧与力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需注重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因此,建立健全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成果转化的应用体系至关重要。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培育新品种、探索新技术,更要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直观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普及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能,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手段,将科技知识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每一个农村角落,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推广科学种植方法。
我们还须正视当前农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这包括生物防治、土壤修复、节水灌溉等技术领域的研究,旨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以及农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科技创新服务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未来的农业将是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产业,而科技创新无疑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所在。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本文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的重要性、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是指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的重要性1. 推动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增强我国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促进农民增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4. 实现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现状1. 科技创新: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杂交水稻、超级小麦、转基因技术等,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制度创新:我国农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3. 管理创新: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创新,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面临的挑战1.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
2.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四、国内外比较分析
四、国内外比较分析
与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科研机构、高校和 企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注 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例如,美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大学为主体,通过 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式创新模式。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 问题和挑战。首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多元化、互动性的推广方 式。其次,农业科技推广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农业科 技推广对象缺乏针对性,导致推广效果不佳。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农业科技推广 体系迫切需要创新。
四、结果与讨论
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更是匮 乏。同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果与讨论
3、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脱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体制机制障碍,农业科技成 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生产存在“两张皮”现象。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尽如 人意。
四、实践探讨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保障水平。政府应设立专项 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有 力保障。
四、实践探讨
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设立专项培训计 划,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能、熟悉农村实际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侯军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2)
摘要:种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
种业科技创新及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种业发展。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僵化,科研分工不合理,育种研发效率低下,种业企业未能建立自己的研发平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种业科技创新。
借鉴国际领袖种业企业经验,依靠种业企业,打造过硬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注重对企业研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种子认证制度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 途径。
关键词:种子产业;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 北京长城学者项目(CIT&TC20150319)
种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
种业由一批种子企业构成,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种业发展的8号文件颁布以来,我国种业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从2010年底的8700家,减少到2014年底的5249家,减少了3451家,减幅为39.6%[1]。
这段时期我国种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持续5年的种子执法年活动清理了一批违法企业,注销了一批无证经营企业;农业部2011年实施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注册种业企业门槛,使一批达不到许可要求、经营许可证到期的企业被迫退出种业领域。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相比,我国种业大约落后近20年[2]。
主要表现在:
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种业发展整合程度低,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种业企业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与分销渠道,也难以建立自己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更没有指导农户种植等售后服务,整个种业及其企业表现为“多、小、散、乱”的发展格局。
形成以上现状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及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科研院所种业科技创新方向不甚清晰,种业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能力有限,难以适应我国种业发展的需要。
全球种子市场
正在被以孟山都为首的跨国种业公司所垄断,这对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农作物品种繁育、种业科技创新、种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等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1 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各项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载体,其作用机理是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无法替代的。
农业的增产增收,种子起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种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居于农业产业链的上游,其产业链从新种子的培育开始,通过试验、繁育、推广等环节,最后才到农户采用,具有环节多、周期长的特点。
种业科技创新分散于种子试验、繁育、推广等各个环节,对种业发展起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1.1 科研分工不合理,导致整个育种体系研发效率低下 育种研究是农作物品种创新的源泉,谁拥有好的农作物品种,谁就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一个缺乏种质资源和新品种产权的种业企业,要么在种子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要么沦为国内外大型种业企业的制种基地或种子销售代销商,在种业发展中很难拥有自己的发言权。
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主要依赖于国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种业企业研发新品种的比较少。
可以将这种现象归纳为:(1)目前,我国80%以上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和育种人员等资源,集中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