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观《日出》

合集下载

《日出》观后感2000字

《日出》观后感2000字

《日出》观后感2000字【实用版4篇】《《日出》观后感2000字》篇1《日出》是曹禺先生所著的一部四幕悲剧剧本,通过对达官贵人与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扭曲心灵的形成。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感共鸣,不禁为剧中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残酷而感到震撼。

首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的矛盾和复杂性。

剧中的主角陈白露是一个既热爱生活又厌恶生活的人,她热爱生活的安逸舒适、纸醉金迷,但又极度鄙视憎恨生活中的丑恶和不平、痛苦和龌龊。

她性格自傲、高贵,但又脆弱、不安。

这种矛盾性使得她成为了一个既可爱又可悲的人物,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让我感到震撼。

剧中人物的命运如同时代的缩影,他们被迫面对现实的残酷和不公,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底层人民,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

尤其是剧中李石清的呐喊:“我恨!我恨我自己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父亲,生来就有钱,叫我少低头,少受气?”这种无奈和酸楚,即使在今天仍让人感同身受。

此外,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的扭曲和心灵的痛苦也让我感到深深的共鸣。

在社会的黑暗环境下,人们的心灵被扭曲,行为被扭曲,甚至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怀疑。

这种心灵的痛苦和扭曲,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可怕。

最后,我认为《日出》这部作品所传达出的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性的本质,尽可能地让自己不被社会的黑暗所吞噬,保持心灵的纯洁和独立。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但同时也要保持对生活的批判和反思。

总之,《日出》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现实的残酷以及心灵的痛苦和扭曲。

它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日出》观后感2000字》篇2《日出》是曹禺先生所著的一部四幕悲剧剧本,通过对达官贵人与底层人民的生活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扭曲心灵的形成。

《日出》曹禺赏析

《日出》曹禺赏析

《⽇出》曹禺赏析话剧简介 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

《⽇出》是曹禺先⽣的代表作。

《⽇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

剧本以陈⽩露和⽅达⽣为中⼼,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等的⽣活展现在观众⾯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以奉有余”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横断⾯的描写,⼒求写出社会⽣活的真实⾯貌,因⽽《⽇出》具有纪实性特点,⼀切都像⽣活本⾝⽽不像“戏”。

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卓越的戏剧家,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24⽇⽣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在清华读书时有“⼩宝贝⼉”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说时第⼀次使⽤的笔名(他的姓⽒“万”的繁体字"万"为⼀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故“曹禺”即“万”)。

曹禺是“⽂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

他的主要剧作有: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雷⾬》、《⽇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完成于抗⽇战争时期的《蜕变》、《北京⼈》、《家》(根据巴⾦同名⼩说改编);以及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明朗的天》、《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

他的每⼀部剧作都以巨⼤的艺术⼒量打动了读者和观众。

他被誉为“中国的莎⼠⽐亚”。

故事梗概 交际花陈⽩露受银⾏家潘⽉亭供养,整⽇与⼀群游⼿好闲的寄⽣⾍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活态度。

昔⽇的恋⼈⽅达⽣试图拯救她,但她⽆⼒⾃拔。

潘⽉亭投机股票失败,陈⽩露债台⾼筑,深感前途渺茫,终于服毒⾃杀。

主题思想海报 《⽇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都市⽣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都市⿊暗糜烂⾯,控诉“损不⾜以奉有余”的社会。

论《日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论《日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论《日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作者:胡盛林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07期《日出》是曹禺先生继《雷雨》之后又一部经典话剧名著,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先生引用老子《道德经》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来为作品开篇。

作品以交际花陈白露被银行家潘月亭包养的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层人士醉生梦死的生活和底层人士备受欺凌的悲惨命运,控诉了被金钱扭曲的人性,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这一主题。

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窥见一二。

女主角陈白露在与前夫离婚后,因生活窘迫,不得不投靠关老太太,并在她的指点下成为一名舞女。

在被银行家潘月亭包养之后,她沉醉于丰衣足食、夜夜笙歌、水乳交融的糜烂生活。

作为潘月亭的情妇,她靠着出卖肉体得到了锦衣玉食,却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她沦为了潘月亭的附属财产,又不得不在潘月亭的安排下取悦大恶霸金八,她就像一个男人们的玩物,没有身份地位,只能献出肉体供男人们蹂躏。

从这个层面来说,她是在“奉有余”。

与此同时,她的身上又闪烁着着母性的光辉,她竭尽全力护身世可怜的“小东西”周全,在危难时刻对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小东西”施以援手,显示她悲悯弱者的“补不足”的一面。

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的翠喜,同样靠出卖肉体给“有余者”,来补助自己贫困多难的家庭,只不过她的服务对象是素不相识的男嫖客,她赚的钱都是用在自己有病的丈夫、瞎眼的儿子和瘫痪在床的婆婆身上。

尽管全家的生计都是靠她卖淫来维持,但还是得不到婆婆和丈夫的尊重,内心有苦无人诉。

她是善良又重情的女子,只是在这个吃人的社会,她已经被糟蹋得麻木不仁,手无缚鸡之力。

正如曹禺对翠喜的评价:“在这堆‘人类的渣滓’里,我怀着无限的惊异,发现一颗金子似的心,那就是叫做翠喜的妇人。

她有一副好心肠,同时染有在那地狱下生活各种坏习惯。

她认为那些买卖的勾当是当然的,她老老实实地做她的营生,‘一分钱买一分货’,即便在她那种生涯里,她也有她的公平。

曹禺《日出》中的“有余”与“不足”

曹禺《日出》中的“有余”与“不足”

曹禺《日出》中的“有余”与“不足”摘要:曹禺的《日出》所集中表现的是整个社会的贫富差别和阶级对立,以及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之间的天人对立、天谴天罚。

按照剧作者曹禺的解释,该剧中存在着三个层面的戏剧角色及社会形态。

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指的是只能合唱着“日出东来,满天大红!要想得吃饭,可得做工!”的《轴歌》“当做陪衬”的砸夯工人。

他们所对应和象征的,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谓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阳光天堂。

第二个层面的次等重要的角色,是“无影无踪,却时时操纵场面”的既是绝对专制的“阎王”又是绝对有余的“财神”的金八。

他所主宰操纵的,是把剧中所有的有余者和不足者一网打尽、天诛地灭的阴间地狱。

第三个层面的最不重要、最为低等的“傀儡”角色,是剧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出场人物,以及由他们构成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

把这三个层面的戏剧角色及社会形态整合在一起的,是直接根源于曹禺极其神秘混沌的“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的“阴间地狱之黑暗+男女情爱之追求+男权家庭之反叛+专制社会之革命+舍身爱人之牺牲+替天行道之天谴+天诛地灭之天罚+天神救星之拯救+阳光天堂之超度”的密码模式。

关键词:戏剧艺术;曹禺;《日出》;艺术作品;艺术特点;成就;艺术精神中图分类号:J801文献标识码:A《日出》的剧情并不复杂。

剧中的女主人公陈白露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学生,父亲去世之后没有了经济保障,只好依附于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被包养在某大都市的大旅馆里过着见不得阳光的“放荡,堕落”的“发疯的生活”。

她从前的“朋友”或者说是初恋情人方达生,从乡下老家前来英雄救美,却在与她相处的几天里,逐渐认识到整个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最后一个人昂首走向由砸夯的工人们,以及他们高亢而宏壮地合唱着的“日出东来,满天大红!要想得吃饭,可得做工!”的《轴歌》所象征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阳光天堂。

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5篇

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5篇

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5篇曹禺《日出》读后感600字1读完曹禺先生的《日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是令人感到振奋鼓舞的,也不是令人感到欢欣愉悦的。

或许,戏剧《日出》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对剧中人物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

《日出》是以旧XX三十年代的大都市为背景的,塑造了在这个大背景下生活的各类人。

它虽然只是一部话剧,但是却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为在读《日出》时,我与剧中人物仿佛沟通了起来,与他们有共同的痛处。

在这里,不得不说,这便是曹禺先生戏剧的一大魅力吧。

在《日出》的第一幕的第四段里,便有对剧中女主人公的一段描写“她爱生活,她又厌恶‘生活’,她认定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残酷的桎梏。

她曾试着逃出去,但她像寓言中的金丝笼里的鸟,失掉在自由的天空里盘旋的能力,她不得不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却又不甘心这样活下去。

”读完这部话剧后,便发现这段话对陈白露的描写十分贴切。

其实,《日出》中,不仅仅只刻画了陈白露,小东西,翠喜的悲剧,还深深刻画了黄省三的悲剧。

黄省三是大丰银行的小录事,他在银行没做过一件错事,总是天亮就去上班,夜晚才回来,他一天干到晚。

可是,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也免不了被下岗的命运。

因为归根结底,是他身后没有人撑腰。

在第二幕最后与李石清的对话中,他愤恨地说:“你们真是没有良心哪,你们这样对我,——是贼,是强盗,是鬼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恐怕,这便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小人物的集体不满的一种发泄吧。

在戏剧《日出》里,金钱是至高无上的,换句话说,在三十年代里或者说在旧XX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以钱为基础的,有多少钱,便在社会上有多大的支配力。

《日出》里便狠狠地揭露了金钱的可怕之处,它使人深陷其中,然后又让人悲凉死去,所以,我认为,《日出》也唤起了人们对金钱的厌恶吧。

《日出》揭露了那个社会的黑暗面,唤醒了人们的良知,告知人们黑暗不会停留太久,太阳迟早会出来,给予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极大的信心,让他们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概括曹禺《日出》中的四幕

概括曹禺《日出》中的四幕

概括曹禺《日出》中的四幕
曹禺的《日出》是一部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为背景,通过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绘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悲惨命运。

第一幕是黎明,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陈白露在旅馆中的生活。

她是一个交际花,生活奢华,但内心空虚。

她与旅馆中的三等妓女翠喜和下层人物关系复杂,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第二幕是黄昏,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陈白露与旧友方达生的重逢。

方达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他劝说陈白露离开这个黑暗的社会,但陈白露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

第三幕是午夜,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陈白露与下层人物黄省三的交往。

黄省三是一个贫穷的劳动者,为了生活苦苦挣扎,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第四幕是日出,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陈白露的死亡。

她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这一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物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

总之,《日出》通过四幕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

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没有传奇性的故事。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

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

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

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显露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作者利用陈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宝和下处”有限的空间,召来了三教九流,全声色地表现了魑魅魍魉盘据的旧世界,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的本质,因而使《日出》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容。

在艺术上,作者“试探一次新路”,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与表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横断面的描写”。

用“片断的方法”,用“色点点成光彩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的技法,写出“社会的真实感”,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的特点,开放、真切、自然。

人物形象的刻画,仍是《日出》最成功之点。

对于陈白露和李石清,作者主要是写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内心的激烈冲突和他们被窒息被毒化的心灵历程。

而对胡四、顾八奶奶、张乔治、福生等形象的刻画,则是着眼于他们性格的主要特点,用夸张、重复、强调的手法,使它更突出,更鲜明,如:胡四的“贱”、顾八的“俗”、张乔治的“洋奴相”。

曹禺日出读后感(共4篇)

曹禺日出读后感(共4篇)

曹禺日出〔共4篇〕第1篇:曹禺日出曹禺《日出》看完《日出》,我终于明白曹禺被称为“大师”的原因了。

好的戏剧,可以像优秀的小说一样,将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去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

《日出》是一部四幕剧。

刚开场看第一幕时,我觉得这部戏无非是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罢了。

但是到了第二幕、第三幕,作者把达官贵人与底层人民的生活进展了淋漓的描写,增加了矛盾,使人读来产生强烈的共鸣。

剧中李石清说“我恨!我恨我自己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父亲,生来就有钱,叫我少低头,少受气吗?”这样的话语,即使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此剧写于1935年〕,仍使人感到酸楚而无奈。

文章行至最后一幕,财阀的破产,交际花希望的破灭,都将戏剧推向高潮——陈白露服药自杀。

这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

文末,在陈白露自杀时,太阳出来了,照亮了一切。

与题目《日出》照应,日出了,可是美丽的生命陨落了,一个家族也衰败了。

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群体的悲剧,它是真实的,震撼的。

很难想像这样的巨制出自一个25岁的青年之手,在我心中,“天才”便是这样的罢〔当然,更为震撼的是他23岁的第一部作品《雷雨》〕。

第2篇:曹禺的日出字曹禺的《日出》2000字曹禺的戏剧《日出》可读性很强,和《雷雨》相比,“戏剧味”适度降低了一些。

换句话说,《日出》更加贴近生活,磨滑了大局部戏剧中的巧合性,涉及了更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并没有将焦点全部集中在一人或两人身上。

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的无奈,浸透人性本质,使其不依靠浓烈的戏剧性,却能牢抓读者的“胃口”,或深深同情一个,或强烈憎恶一个。

这魅力背后,理由很多,吸引我个人的,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其一,曹禺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人物性格的饱满度加强了我们对它的印象,令人爱恨交织。

一部成功的作品,人物的刻画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语言、形态、动作、心理等表现手法来描绘人物,塑造其形象。

在《日出》中,这独特的话剧体裁决定了作者需要更深层对人物形象进展提炼,他需要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凝练到人物语言中,以语言见想象其外部动作与心理动作。

戏剧《日出》读后感

戏剧《日出》读后感

戏剧《日出》读后感有尊严,有希望地活着——观《日出》有感对曹禺先生的《日出》剧本,我仔细读过几次,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心情读罢总是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着不同的收穫。

此次藉着桂迎老师的课堂,我第一次亲眼**了新版《日出》,对《日出》中的人与事,对曹禺先生关于社会的思考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新版《日出》的开场着实让人感到意外,仔细一想却又是恰到好处。

以陈白露的最后悲剧结局为开场,颠覆以往版本,给人以不落俗套之感。

同时,与陈白露刚开始时的“交际花”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更加有利于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黑暗现实。

在这部戏中,演员们都有着出色的发挥,将陈白露的“交际花”、潘月亭的旧时资本家、方达生的穷知识分子等形象都鲜明地表现出来。

藉此机会,我想谈一谈我对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全新认识。

他们两个算不上主角,但是,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剧情的展开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来说一下黄省三。

黄省三是汇丰银行的一名普通书记员,但是,在当时社会他却并不“普通”,他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类人。

他老实本分,他勤奋持家,他清廉自重,他爱自己的孩子,他有着知识文人的廉耻之心。

这些本该是社会中的人应该优秀品质,却最终有了他亲自毒死自己的孩子、自己被逼疯的悲剧结局。

不得不说,这是曹禺先生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讽刺,而在剧中,演员成功地将他的这些形象诠释了出来,发人深省。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黄省三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的懦弱与无知。

当濒临生命底线而不能使自身得到救赎时,他却依旧死守着卑微贱命的一点可怜自尊。

“好啦,叫你要饭,你要顾脸,你不肯做;叫你拉洋车,你没有力气,你不能做;叫你偷,你又胆小,你不敢做。

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分,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你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你还配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

”这段话是李石清对他说的,却是完整而準确地道出了黄省三的人性的懦弱,道出了他死守知识文人道德底线,不敢逾越雷池的顽固思想。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曹禺《日出》评析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

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没有传奇性的故事。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

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

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

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显露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作者利用陈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宝和下处”有限的空间,召来了三教九流,全声色地表现了魑魅魍魉盘据的旧世界,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的本质,因而使《日出》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容。

在艺术上,作者“试探一次新路”,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与表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横断面的描写”。

用“片断的方法”,用“色点点成光彩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的技法,写出“社会的真实感”,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的特点,开放、真切、自然。

人物形象的刻画,仍是《日出》最成功之点。

对于陈白露和李石清,作者主要是写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内心的激烈冲突和他们被窒息被毒化的心灵历程。

而对胡四、顾八奶奶、张乔治、福生等形象的刻画,则是着眼于他们性格的主要特点,用夸张、重复、强调的手法,使它更突出,更鲜明,如:胡四的“贱”、顾八的“俗”、张乔治的“洋奴相”。

曹禺日出观后感

曹禺日出观后感

曹禺日出观后感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备受推崇的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深入人心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其中,著名的话剧《日出》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观看曹禺的《日出》后,我深感该剧的深刻洞察力和情感震撼力,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一、作品背景介绍《日出》是由曹禺创作的话剧,于1936年在上海首演。

该剧以近代上海社会为背景,通过揭示封建伦理束缚下的道德败坏和人性扭曲,表达了对社会阶级制度和家庭道德观念的质疑。

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费马琳、费振亚、费振艺等,他们的命运被拽入家庭、爱情和社会种种利益纠葛的漩涡。

二、情节剖析剧中,费马琳作为一位妇女被迫嫁给了特权阶级的继承人费振亚。

婚后的生活中,她无法得到丈夫的关注与爱护,而是被迫妥协于家族的权力关系。

费振艺是费振亚的嫂子,同样受制于封建家庭的束缚。

她勇敢地与费振亚谈话,揭示了她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和渴望挣脱束缚的决心。

故事发展的高潮是费马琳的父亲费良基发现了儿子费振亚与侍女的私情。

面对这个丑闻,费良基为了维护家族名誉,选择抹去景红的存在,使她在所有人眼里消失。

这一切伤害了费马琳和费振艺这两个受害者,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

三、主题思想《日出》对于社会制度的质疑是该剧的核心主题之一。

剧中展现了封建家庭的力量,人性被束缚和扭曲,尤其是女性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的苦难和无所适从之感。

费马琳和费振艺都是受到压迫的女性,他们在剧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抗争与反抗,然而最终都无法改变他们自身的处境,只能接受现实。

剧中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感表达来探索人性中的复杂性。

费振艺为了真挚的情感选择逃离家庭,而费马琳却因为对爱情的向往和家庭的责任感而坚守在原地。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使人深思,引发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四、对话和意象的运用曹禺在《日出》中巧妙运用对话和意象来深化剧情和角色的描绘。

对话中的语言简洁有力,用词精准,通过人物间的交流,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

情感的表达和矛盾的冲突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

谈谈曹禺对《日出》的偏爱和痛苦

谈谈曹禺对《日出》的偏爱和痛苦

谈谈曹禺对《日出》的偏爱和痛苦曹禺在话剧《日出》的跋中这样写道“比较说,我是喜欢《日出》的,因为它最令我痛苦。

”我想一部作品之所以能牵动着作者,折磨着作者,必然是因为这里面饱含着作者大量的心血以及未竟的夙愿。

《日出》消耗着曹禺,也吸引着曹禺。

一方面,曹禺在《日出》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却深知自己在一些问题处理上的无能无力,另一方面,《日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共同作用下,作者对《日出》的爱和痛便更加复杂。

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作者对《日出》的期许和无奈曹禺在创作《日出》的过程中,内心的激情和骚动可以说是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他时而“困兽似的在一间笼子大的屋子里踱过来,拖过去,睁着一双布满了红丝的眼睛绝望地愣着神,看看低压在头上黑的屋顶,窗外昏黑的天空,四周漆黑的世界”,时而“如一只负伤的狗扑在地上,啮着咸丝丝的涩口的土壤”。

作者对现实的情绪化反应充满了破坏、灭亡、毁灭,同时又蕴含着对光明和出路的渴望。

(一)悲悯来自更深层次的悲哀《日出》到《雷雨》有了很大的转变,题材上从家庭悲剧上升到社会悲剧,从对旧家庭的否定上升到对旧社会的否定。

在两部不同的悲剧背后,诱因是不尽相同的。

《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似乎是苍茫宇宙间残酷的必然,神秘的力量牵扯着所有人的悲欢,作者用悲悯的眼神自上而下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只是在《日出》中,这种悲悯来自更深刻的悲哀,让人生不如死的不再是冥冥之中的造化弄人,而是丑恶的又难以改变的人间现状。

作者通过对两大典型场景——高级旅馆和妓院,勾勒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展现出了“不足者”和“有余者”之间的巨大对立。

《马太福音》里也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同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样的社会不应该结束吗?作者无法给出一个答案。

作者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不足者”“面对面地混在一起,并且个人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流着泪,掏出心窝子的话,叙述自己的身世。

14.曹禺《日出》赏析.doc

14.曹禺《日出》赏析.doc

曹禺谈《日出》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作《日出》,是我国话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一部好戏。

五十年后的今天,由曹禺和他的女儿万方编剧,于本正导演,把它搬上了银幕,上演之后,观众反应强烈。

最近,我专程拜访了这位戏剧大师。

我向曹老祝贺,他高兴地笑了笑说:“是吗?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倒还没注意呢!”我请曹老谈谈他当年创作《日出》的情况,他欣然应允。

他说,那时,他的内心极为苦闷。

一九三六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东北地区,正策划吞并我国。

而我们的国家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四大家族的统治,是个“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语)的社会。

他在《日出》中,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示那个可恨的、不公平的社会面貌,并期望着太阳、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到来。

曹老告诉我,他写《日出》时,正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当教授,白天为学生们上西洋戏剧等课,晚上就写剧本,经常通宵不眠,双眼熬得通红。

这个剧本写得较顺利,四个月就写好了。

平均每月写一幕。

每写成一幕即寄给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每月登一幕。

曹老回忆说:解放前,《日出》在话剧舞台上很叫座,经济拮据的剧团,上演这出戏之后,情况便会好转,大家可以有饭吃。

解放后,也被大家公认为是优秀剧目,经常上演。

最使他高兴的是,全国著名演员差不多都在《日出》中饰演过角色,为剧本增色添彩。

但是,也有令人恼恨的事:解放前,国民党当局一度想扼杀《日出》。

以唐槐秋为台柱的中国旅行剧团,在北平上演《日出》时,当局竟要剧团缴“娱乐捐”。

那时候,只有妓女才缴这种“捐”的。

演员们气愤至极,当即严词拒绝。

还有,在那动乱的十年中,《日出》和其他的优秀文艺作品一起,都被列为禁书,曹老也被当作“反动权威”批斗。

《日出》的电影文学本对原著作了一些重要的改动,更突出了陈白露。

如增加了序幕,写了她与诗人在爱女墓地分手各奔前程;来到大都市的陈白露在为河南灾民义演的夜总会中,应酬交际,艳压群芳;陈白露与方达生漫步街头,去小店吃馄饨,回忆着童年纯真的情谊;小东西失踪后,陈白露和方达生四出寻找,从正在痛哭的翠喜身旁,发现了被芦席卷着的小东西尸体,这里,让三个不同的女性集中在一起;对于陈白露的死因也作了重要改动,原著中她是因悲观绝望,极度厌恶那种生活而自杀的,电影剧本则把它改为金八替陈白露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她不甘心落入金八的魔爪,以死表示最后的反抗。

2024年曹禺《日出》读后感范文

2024年曹禺《日出》读后感范文

2024年曹禺《日出》读后感范文《日出》是曹禺的一部杰作,讲述了一个绝望的爱情故事。

通过描述一对年轻情侣的爱情经历,曹禺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对个人感情的傲慢。

这是一部深邃而充满哲理的作品,令人深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子杨海城和他的女友莉莉。

他们两个住在一个叫做日出公寓的地方,由于经济困难,他们生活的条件十分艰苦。

杨海城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一直努力工作着,试图给莉莉一个更好的未来。

而莉莉则是一个梦想家,她渴望能够离开这个卑微的生活,去追求更大的梦想。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被社会的冷漠所摧毁。

曹禺通过描写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人性的冷漠和对爱情的嘲讽。

在小说中,杨海城的同事们对他的爱情持有嘲讽的态度,不相信他们的爱情可以持久。

而杨海城的姐姐和姐夫则是家庭暴力的典型代表,他们对杨海城和莉莉的生活态度冷漠而无情。

小说的结尾更是令人痛心。

莉莉因病去世,而杨海城却无法承受失去爱人的巨大痛苦,最终自杀身亡。

他们的爱情被社会的冷漠和无情所消磨,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深感痛惜,也让人对社会的冷漠感到愤怒和无奈。

通过《日出》,曹禺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对爱情的嘲讽,同时也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小说中,莉莉因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背叛了杨海城。

这种对梦想的执着和对现实的逃避,使得她对杨海城的爱产生了动摇。

而杨海城则因为对莉莉的爱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种对爱的执着和对自己的无能感充斥了整个小说,令人唏嘘不已。

读完《日出》,我不禁感到沉重。

小说中描述的那种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社会的冷漠和对个人感情的傲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变得如此脆弱。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梦想呢?通过《日出》,曹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力量。

我们应该反思社会的冷漠和对爱情的嘲讽,让我们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和理解。

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和他们对我们的爱。

读曹禺的代表作品《日出》后感

读曹禺的代表作品《日出》后感

《日出》读后感
曹禺先生的《日出》是一部深入挖掘社会与人性的戏剧,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公。

剧中的主要人物,如交际花陈白露、富商金八爷等,他们的命运都与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连。

曹禺先生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和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从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到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从封建家庭的腐朽到资本主义的危机,这些都在剧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剧中人物命运的触动。

陈白露的悲惨命运、金八爷的冷酷无情、小东西的无奈挣扎,都让我为之动容。

尤其是当剧中的矛盾在日出之前达到高潮时,那种命运的无奈和社会的残酷更是让我深感震撼。

此外,曹禺先生的剧作艺术也让我大为赞叹。

他以精湛的笔法、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将一个复杂多面的社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使得整部戏剧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总的来说,《日出》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颇丰。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我不仅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面性。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对于中国现代戏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这部戏剧将会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日出曹禺电影观后感

日出曹禺电影观后感

日出曹禺电影观后感电影《日出》是中国现实主义作家曹禺创作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影片于1960年上映,由导演季羡林执导,获得了第四届国际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

电影描述了大饥荒时期一个贫苦农村的生活场景,以及土地改革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和讨论。

电影《日出》以真实、细腻、充满震撼性的艺术手法,呈现了中国社会在大饥荒时期的状况。

电影围绕着农村一个家庭的生活展开,主要包含了农民阿五、草率、阿四和贫寒女子阿凤等人的命运故事。

他们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艰难生存,面对着食物短缺、疾病、饿死等深重的苦难。

电影通过真实的场景和细腻的表演,展示了大饥荒时期农民的困境和无奈。

农村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几乎无法想象,农民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进行艰苦的劳作,但收成仍然微薄,生活无望。

然而,面对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忍饥挨饿的日子,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仍然坚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电影中最令人心碎和触动的是那对年轻的夫妻阿五和阿凤。

他们在大饥荒中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境。

阿凤为了给阿五凑足2块钱交纳种子款,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鸡蛋,用自己的希望换取了阿五的希望。

而当阿五在火场中拼命救火的时候,阿凤却在家中抱着残缺的悲痛哭泣。

这种对生活的坚持和对爱情的执着让人动容,也体现了人类在困境中逆境求生的毅力与勇气。

电影中还展现了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的冲击。

在阶级斗争的浪潮中,土地主义者代表的清查队来到村庄,对富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有些人不惜流血牺牲。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们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抉择,他们被迫站在了对立的立场上,亲人之间关系也因此紧张起来。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了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冲击和重塑,同时让观众反思权力与正义的关系。

总的来说,电影《日出》以其深刻的社会反映和情感描绘,让人深思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深刻观察和批判的文化文献。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1、形式创新与思想内容:
《日出》是继《雷雨》之后问世的一部四幕部,它在题材和形式上与《雷雨》都有很大的不同,体现着剧作家努力超越已有成就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才华。

曹禺认为《雷雨》“太像戏”了,在技巧上“用得过分”,因此,他决定舍弃在《雷雨》中所用的结构,而在《日出》中采用了“横断面的描写”,一改过去高度压缩紧凑的结构模式,通过“片断的方法”展现不同人物各自生活面貌,使观众对当时的社会人生产生整体的印象。

《日出》以旅馆里一间华丽的休息室为背景,通过交际花陈白露耳闻目睹了当时大都市的种种丑恶现象,将社会各个阶层众多的人物、事件整合成一个特殊的典型,反映出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中血淋淋的世态惨象。

其中既有官僚买办资本家对劳动群众的压榨欺凌,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奢靡腐化和尔虞我诈,同时还充满了一群小人物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场面。

2、“日出”的双重象征意义:
在曹禺看来,“日出”象征着那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即作者理想中的光明社会。

对社会和人生深感失望的陈白露选对死在日出之前,让太阳留在幕后,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

她的死无疑是对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的无声反抗和控诉。

在曹禺有潜意识中,“日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对一种美满爱情和一个理想的家的企求。

在《日出》的表层结构下,还潜藏着一个关于家的故事。

陈白露在与不同的男性交往的过程中寻找能作为自己感情依托的一个家,但她却始终只能留在旅馆,带着对家的渴求、带着深深的绝望和看不到日出惆怅离开这个世界。

正是这种从心灵深处不自觉地设置出的一条暗线,使《日出》没有成为一幅简单的世态漫画而更具内涵、更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维普资讯
挺累 的 。 戏曲 演员 一点 不娇 气,真是 了不 起 。 顾兰娣 对 曹 禺说,演员 们听说 您 要来 看戏 , 紧张 的 。 挺 李玉 茹赶 紧说 ,不 用 紧张 ,我们 就 是来 看 戏,没什 么可 紧张 的 。 饭毕 , 家上 车 。 车 上, 中庸 问曹 禺过去 看过 大 在 周 沪剧 没 有。曹 禺说 , 看过 罗汉钱 》 那是 丁是 娥演 的, 。
18 93年 3 1 日傍 晚,沪 剧 《 出 艺术 指导 凌 月 5 日
地 点改 为上 海, 以 适应上 海观 众 的欣赏 需要 , 可 这没 问 题 。只要 保持 戏 的精神 不 变,改 编完 全可 以充 分发 挥 。 曹 禺十 分关 注沪 剧 《 出 日 的演 出情 况 , 问这 个戏 演 了 多久,观 众反 应如 何 。周 中庸 告诉 他 ,沪剧 《 日出》至 今 已演 了三 个月 , 上座 情况 相 当不错 , 这个 月底 的演 到
候确 实很 苦 很惨 啊! 这 个 戏在 E本 演 的时 候, 他 们说 l 戏里 的种 种情 况在 日本 也 都存 在 。在 中国, 日 出 中
的很多事情可能不会再发生, 但观众了解一些, 也有好
处。
丁是 娥 对曹 禺说 ,凌瑁如 这 次对排 练 沪剧 日 出》 起 了很大 作 用 。 禺十分 感慨 , 声说 “ 曹 连 真是难 得 。 我 和瑁如是 13 年认识 的 ,B B她 只有 1 岁 ,还是 小姑 96 B' - J 7
应,今 天 总算 如愿 啦 。
丁是 娥请 曹 禺夫 妇在 贵 宾厅 就 座 。曹 禺对 丁是 娥 说, 们沪剧 挺 不错 的 , 你 这剧 场 门外 盛况惊 人 , 简直 太 好 了。 丁是娥 笑 着说 , 大家 都非 常喜 欢这 个 戏。 禺说, 曹
这个戏能教育人, 它反映的是 中国旧社会的情况, 那时
只能 简单 一 些 。曹 禺说 ,简 单好 ,戏 太长 ,观 众太 累。
看第 三场 时, 曹禺见 演顾 八奶 奶 的演 员只 穿马 甲袖 的旗
袍 , 担心 演 员在 台上 太冷 。凌瑁如 说,她 自己坚 持 要 便
求 穿这样 的 服装 ,为 的是加 强 人物 形象 。曹 禺称 赞道 ,
这 么认 真,真不 错 。凌瑁如说 ,沪剧 演员 都很 认 真,他
第 四场 演完 后是 休 息时 间, 丁是 娥 让 马莉 莉 、 敬 陆 业 和邵 滨孙 等主 要演 员也来 和 曹 禺见面 。 禺高 兴地 对 曹 他 们说 :“ 不错 ,不错 ,演到 这 样真 不简 单 。我 看沪 剧 听 不懂 ,我不 懂上 海方 言 。 你们 的 表演 很细 腻 , 我 但 使
们 对艺 术确 实一 丝不 苟 。
演得 非 常精彩 。沪剧 挺好 !今 天 去 看 E 出》 l ,是 我第
二次 看 沪剧 。 片 刻, 到 了中 国大 戏院 。 车 看到剧 场 门外 拥挤 的人 群 , 曹 禺 幽默 地 说 了句 带 北 方 口音 的上 海话 :“ 厉 界 害 !” 大家 听着 ,都 露 出会 意 的微笑 。 剧 场贵 宾 室 门 口, 时任 沪剧 院 院长 的著 名 沪剧 表
维普资讯
■ 曹禺 ( 和马莉莉 ( 、邵 滨孙 ( 中) 左) 右)
曹禺先生观 日出
口褚 伯承
渤I 曾 次 编 曹 的 作有 戏 成 久 不 芒 多 改 过 禺 剧 ,的 已 为 演 剧
l 衰 的经典 保 留剧 目。 在人 们记 忆 当 中, 禺亲 临 , 但 曹 剧场 观 看根据 其作 品改 编 的沪剧 的情 况,却 只有 一个 , 那就 是 上海 沪剧 院一 团 18 年年 底起 演 出的沪 剧 《 92 日 出》 。为 了解 曹 禺当年观 看沪 剧 《 日出》 的情况 ,笔 者
演 艺术 家丁 是娥 、沪剧 日 出》的 编剧 何俊 和姚 声 黄 、
作曲 万智卿 等 都在 门 口迎接 。 丁是 娥握 着 曹禺 的手 说, 欢迎 您来 看我 们的 戏, 我们 作 指导 。 禺说 , 给 曹 您在 全
国人 代会 上邀 请我 来看 沪剧 日出》 ,我 当时就 一 口答
来 看望 您 。这次 上 海沪剧 院 改编演 出您 的 《 日出》 ,一
直 想请 您来 看一 看 , 天的机 会 太难得 了。 曹 禺笑答 今 ” “ 啊! 今 天就 去看 看沪剧 的 “ 好 日出》到 底 怎么样 。 ”
用 餐时 ,凌瑭如告诉 老 师,沪剧 改 编 的 “ 日出》步
子 迈得 比较 大, 话剧 原作 的 四幕 改 为了六幕 , 从 增加 了
出票都 已售 出, 客 满 了。 禺听 了很 高兴 , 全 曹 又关心 地
瑭如 、 导演 周 中庸和 场记 顾兰 娣 前往 静安宾 馆 , 接在 那
里下榻 的曹 禺、 玉茹夫 妇去 看 戏 。 李 凌瑭如是 上 海人 民
艺术剧 院 的老导 演 ,曾 多次 执 导话 剧 《 日出》 。这次沪 剧院 排练 沪剧 《 日出》 ,也 请她 来担 任艺术 指导 。由于
她是 曹 禺抗 战时期 在 国立剧 专教 书 时的学 生,见 了面 , 凌导 还 是按 当年 的习惯 用 “ 万先 生” 来称 呼 。 她说 :“ 先生 ,好长 时间 没见 面 了,我 也一 直没 万
问, 戏演 了这 么久 , 们 的演 员是 不是 进 行轮 换?顾 兰 你 娣 说, 们只 有一 组 演员 , 本 不轮 换 。 我 基 只有 潘月 亭这 个 人物设 了 B ,演 过 三场 。曹禺说 ,你 们演 这么 久, 角
两 场, 同时把 故事 发 生的地 点 改到 了上海 。 主要是 为 这 了适应 沪剧 观众 的看 戏 习惯 。 禺连 连点 头说 , 曹 把戏 的
不 仅查 阅 了 沪剧 院有 关资 料 ,还 采访 了当时 在场 的导 演 、 员和 场记 。 管事 隔二十 多年,但他们 的记 忆 还 演 尽 相 当清 晰, 有些细 节至 今历历 在 目, 久久难 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