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
粒细胞系统
原粒细胞:原粒圆或椭圆形,浆纯天蓝呈透明,质细均匀细沙状,核膜甚薄有核仁。
早幼粒细胞:早幼粒大椭圆形,浆多颗粒已形成,核圆质粗偏一侧,仁有或无难看清。
中幼粒细胞:中幼粒呈特异性,酸中碱粒已分清,核膜变厚仁消失,质粗核呈微凹形。
晚幼粒细胞:晚幼粒小为圆形,浆核比例两平分,核凹不过核一半,内含颗粒特异性。
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又称带状,核凹过半是区分,质粗常呈小块状,核呈弯曲黄瓜形。
分叶核粒细胞:分叶核已更好认,它是粒细成熟型,胞体大小同杆状,核丝相连是区分。
棒状小体:奥尔小体棒状形,色红酷似结核菌,急粒急单可出现,区分急淋是指针。
中毒颗粒:中毒颗粒病理性,色深大小不均匀,胞体增大核肿胀,多见严重感染人。
空泡:空泡本属退变型,细胞受损所形成,胞浆胞核均可见,常见感染和炎症。
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指的是体内粒细胞数量过低的情况。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成分,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如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二是通过血液检查,观察患者的血液中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三是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骨髓抑制、感染、药物毒性等。
在临床实践中,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血液检查。
一般情况下,成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低于1.5×10^9/L或百分比低于总白细胞计数的50%时,即可诊断为粒细胞减少症。
此外,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发热、感染等临床症状,也应高度怀疑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性。
在诊断粒细胞减少症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导致的粒细胞减少。
例如,骨髓抑制是导致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而骨
髓抑制可能由于感染、药物毒性、放射线损伤等引起。
因此,在诊断粒细胞减少症时,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排除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
总的来说,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和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时,应当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检查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相关医务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粒细胞缺乏标准
粒细胞缺乏是指体内的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
以下是常见的粒细胞缺乏的标准:
1.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成人正常的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1500-8000
个/微升之间。
如果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1500个/微升,就可以被称为粒细胞缺乏。
2.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成人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的百分比通常在50-70%
之间。
如果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低于这个范围,也可能表示粒细胞缺乏。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可能会因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特定疾病状态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评估粒细胞缺乏时,最好参考专业医生的指导,并结合其他临床症状、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粒细胞缺乏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感染、骨髓抑制、药物反应、营养不良和先天性疾病等。
如果你或他人出现粒细胞缺乏的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类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机体内粒细胞数量不足。
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它们对抵抗感染至关重要。
当粒细胞数量不足时,患者容易不断受到感染,对治疗和预防感染的反应也会变弱。
本文将介绍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因粒细胞缺乏症可以有多种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特定药物的使用、疾病和其他因素。
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粒细胞生成障碍,会导致粒细胞数量不足。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和抗生素,也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
此外,一些疾病,如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粒细胞缺乏。
症状粒细胞缺乏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
患者可能经常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喉咙痛等症状。
由于粒细胞数量不足,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对抗病原体,因此感染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
诊断诊断粒细胞缺乏症通常需要进行骨髓穿刺,以确定粒细胞的数量。
此外,医生可能还会进行血液测试、细胞学检查和遗传学检查,以确认诊断。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治疗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的主要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促进粒细胞生成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于遗传性疾病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骨髓移植。
此外,医生还会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感染源,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结论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及时发现并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患者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感染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粒细胞缺乏症有更深入的了解,引起对该疾病的重视。
粒细胞缺乏症的症状
粒细胞缺乏症的症状
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主要在人体内起着抵抗感染的作用。
当粒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时,就可能出现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的症状可以根据程度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常见症状:
1. 发热
由于粒细胞是身体的主要免疫细胞之一,当其数量不足时,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出现发热等免疫反应。
2. 感染
粒细胞缺乏症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
患者可能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3. 疲劳
粒细胞缺乏症病人因免疫系统低下,身体需要不断应对各种感染,导致疲劳感较重。
4. 皮肤问题
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皮肤症状,如疹子、瘙痒等。
5. 淋巴结肿大
粒细胞缺乏症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淋巴结可能会因为反复感染而肿大。
6. 骨骼疼痛
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骨髓的抑制导致骨骼疼痛。
7. 脾脏肿大
脾脏在防御病原体、清除老化和异常血细胞等方面都很重要,粒细胞缺乏症时脾脏承担更多工作可能导致脾脏肿大。
8. 消化系统问题
由于免疫力下降,粒细胞缺乏症病人可能会出现胃肠道感染、溃疡等消化系统问题。
9. 容易出血
粒细胞缺乏症可能伴随着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出血。
综上所述,粒细胞缺乏症病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感染、发热、疲劳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可能伴随一些其他身体不适症状。
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至关重要。
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粒细胞缺乏症,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粒细胞的流式特征
粒细胞的流式特征
粒细胞(Granulocyte)是一类具有颗粒细胞质的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一种用来分析和计数细胞的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细胞在流动液体中不同特征的荧光标记来获得细胞的特征信息。
对于粒细胞来说,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流式特征:
1. 正电荷:粒细胞在流式细胞术中有正电荷,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中的电荷差来区分其他细胞。
2. 前沿散射(Forward Scatter, FSC):前沿散射用来衡量细胞的大小,粒细胞通常比其他白细胞大。
3. 侧向散射(Side Scatter, SSC):侧向散射用来衡量细胞的复杂性或颗粒含量,粒细胞的颗粒细胞质通常比其他细胞多。
4. 颗粒标记:可以使用荧光标记针对粒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CD45、CD15、CD16等进行荧光检测,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比率来确定粒细胞的存在和数量。
5. 其他标志物:还可以使用其他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或功能标志物进行流式分析,如CD11b、CD64等。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计数粒细胞,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粒细胞是红细胞的前身,发育成红细胞之前的一种阶段。
它们在红细胞的制造、循环和销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粒细胞在血液中仅占红细胞总数的一小部分,大约为0.5-1.0‰之间。
粒细胞减少是血液检查中常见的一种异常指标,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500多万人接受粒细胞减少的检查。
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标准,首先应检查血液中粒细胞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在正常情况下,粒细胞的临界值是0.5-1.0‰,如果血液中粒细胞的数量低于此值,可能提示有粒细胞减少的病症。
此外,通过检查粒细胞的血液浆细胞图,可以检查粒细胞以及体外血细胞和细胞内容物的大小,形态和其他特征,以确定粒细胞减少是由于疾病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查粒糙体以确定粒细胞减少,粒糙体是一个由粒细胞组成的网状器官,在其中形成的粒细胞为血液的制造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
此外,检查粒糙体还可以检测粒细胞是否有异常,以及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有几种方法,包括血液检查、血液浆细胞图和粒糙体检查。
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好处和局限性,但是它们一起使用可以更好地诊断粒细胞减少。
另外,在诊断粒细胞减少时,还应考虑某些其他检查结果,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和其他肝功能指标的测定。
此外,还可以检查血清谷胱甘肽酶活性,以确定粒细胞减少是由于炎症性疾病导致的。
最后,粒细胞减少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施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当患者病情严重时,可通过血液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血液替代疗法,来缓解其症状。
如果病情较轻,可以通过改善膳食和运动,以及正确用药,以有效调节体内的血液状况,避免血液检查中粒细胞的减少。
综上所述,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标准包括血液检查、粒细胞浆细胞图检查、粒糙体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粒细胞减少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施行,可以通过血液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血液替代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改善膳食和运动,以及正确用药,也是缓解粒细胞减少症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形态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粒细胞是一类具有颗粒状细胞质的细胞,其形态特征在细胞学及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介绍粒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便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
我们来讨论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粒细胞,负责对抗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
在外形上,中性粒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核呈分叶状,有2-5个分叶,且分叶连接处常常呈梭形。
细胞质内含有大量颗粒,这些颗粒含有多种溶酶体酶和其他蛋白质,可用于破坏细菌等外源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呈淡紫色或淡蓝色,细胞核呈暗蓝色,核质比例适中,整体形态较大,一般在10-12μm左右。
嗜碱性粒细胞也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嗜酸性粒细胞有些相似,但也有其特殊之处。
嗜碱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碱性蛋白质和组织蛋白酶,参与对抗过敏反应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呈一或两叶构造,呈圆形或椭圆形,通常位于细胞中心或近核边缘位置。
胞质呈淡红色或淡紫色,细胞体积相对其他粒细胞较小,一般在8-10μm左右。
在染色体上,嗜碱性粒细胞的核仁呈明显的红色或深蓝色,也有助于识别。
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特征多样且具有明显特点。
通过对粒细胞形态特征的认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别诊断,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为读者对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2000字】。
第二篇示例:粒细胞是我们体内的一种重要细胞类型,它们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粒系各阶段
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
核膜较不清楚;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15μ,比原始粒细胞较大。
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颗粒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核仁:核仁1-3个,但有时核仁少而小;胞浆:量较多,分布可不等量。
淡兰色,无核周界,有嗜天青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6-20μ,圆形。
胞核:圆形,或稍有凹陷,位于中央或稍偏位,约占整个细胞2/3,染紫红色,核膜明显,染色质尚均匀,随成熟渐增浓或呈小块状,核仁厚失。
胞浆:多,淡红色,有多量嗜中性颗粒,染紫红色,细而圆。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5μ;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
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
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胞浆:量多,浅红色。
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嗜酸性杆状粒细胞嗜碱性杆状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核右移佩尔杰异常症血象(pelger-huet)佩尔杰异常症:一种遗传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不超过1-2个,并具有异常粗的核染色质。
中毒颗粒空泡粒细胞红斑狼疮细胞Auer'体奥尔(Auer)氏体:是含于胞浆内的一种被罗氏染色染成红色的棍棒状小体。
形态类似抗酸染色的结核杆菌。
一般认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来自溶酶体?),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PAS反应都呈阳性。
正常细胞中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胞浆中,但决不会出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故对白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杜尔(Dohle)氏体或RNA包涵体Dohle氏体:是一种出现于成熟粒细胞浆中的淡蓝色小体,常分布在细胞边缘、圆形或不规则,有时不止一个。
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是指血液中的粒细胞比率低于正常范围时而引起
的病理情况。
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影响一个人免疫力、疾
病发展以及寿命预期等。
因此,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必须确定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
首先,我们必须定义正常的血液粒细胞比率范围,以便确定减少的临
界值。
通常情况下,血液中正常的粒细胞比率为4-10%之间,这就是粒细胞减少的临界值。
确定临界值之后,护士和其他医疗保健人员就可
以准确地测量患者的血液中粒细胞的比率,以检测出失衡的情况。
其次,当测量发现血液中的粒细胞比率低于临界值时,必须进行进一
步的诊断。
医生会采用X射线检查、CT扫描或其他影像技术,得出血
液病理检查结果,以确定炎症,贫血或病毒感染等原因。
通过这些检查,病人就可以被正确诊断,获得正确的护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最后,一旦确定患者的病情,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人员必须监测患者
的血液状况,并且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
随着治疗的开始,血液中粒
细胞的比率在发生变化,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可以恢复正常血液比率,以及建议更改治疗方案,以恢复患者的血液平衡。
总之,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是检测血液中粒细胞比率变化的一种重要
工具。
它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地诊断病人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确保病人的健康。
原始粒细胞的正常值
原始粒细胞的正常值原始粒细胞是一种存在于人体骨髓中的幼稚粒细胞,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种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正常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原始粒细胞的正常值范围及其意义。
原始粒细胞的正常值通常在0.5%至2.5%之间。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健康人群的统计数据得出的,可以作为判断个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依据。
原始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类,它们的核中含有多个分叶,这也是它们得名的原因。
正常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反映了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活动状态。
如果原始粒细胞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
过高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可能是由感染、炎症或应激等因素引起的。
这时,身体可能正在应对一种感染或炎症反应。
过低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可能是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导致的,这时免疫系统可能存在某种功能障碍。
原始粒细胞的异常水平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过高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可能导致炎症反应过度,使人体容易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
过低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要保持原始粒细胞水平的正常,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作息规律、适量运动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持正常的原始粒细胞水平。
其次,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压力,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另外,合理使用药物,特别是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以免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原始粒细胞水平异常的情况,我们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原始粒细胞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原始粒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白细胞,其正常值范围在0.5%至2.5%之间。
正常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反映了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活动状态。
异常的原始粒细胞水平可能与感染、炎症、疾病等因素有关。
粒细胞
五、杆状核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estabgranulocyte)胞体直径为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与假 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核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s"形、 "U”形或“E”形。核染色质粗,呈块状,胞浆丰富,呈淡蓝色,胞
类型
嗜酸性
中性
嗜碱性
中性
在红细胞之间的中性粒细胞,其细胞核分为多叶,可在细胞质中见到细胞内颗粒体。(经过吉姆萨氏染色后 高倍放大)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通常可在血液中发现,为最常见的吞噬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到60%。中性粒 细胞在人血中含量约为2500 - 7500个/mm,直径约10~15μm,寿命半衰期约为6天。一旦收到对应信号,中性粒 细胞可在30分钟内经血液到达感染发生处。中性粒细胞可快速包围并猛烈吞噬由补体和抗体覆盖的异物。在吞噬 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并不返回血液中,而是转化为脓细胞并死亡。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比单核细胞小,且拥有分为 两到五区的细胞核,每个分区之间由染色质丝连接。在感染发生时骨髓并不直接产生中性粒细胞,而是中性粒细 胞的前身髓细胞和前髓细胞。
六、分叶核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fophilicsegmentedgranulocyte)胞体直径为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 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有时核虽分叶但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核丝被隐蔽,这时核常有粗 而明显的切痕。其他特点基本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segmentedgranulocyte)胞体直径为11~16u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 浆充满嗜酸性颗粒,其他特点基本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粒细胞的功能
粒细胞的功能
粒细胞是一类具有颗粒状细胞器的白细胞,在人体的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粒细胞可以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类型。
嗜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粒细胞,它们能够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并释放酶和其他毒素来摧毁这些病原体。
此外,嗜中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细胞因子,以调节免疫反应和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感染区域。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它们可以释放肥大细胞破裂的产物来打击寄生虫。
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分泌组胺和白三烯等分子,以促进炎症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对于过敏反应和哮喘等炎症疾病也有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分子来引起炎症反应,并参与肥大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
总的来说,粒细胞在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能够消灭病原体、调节免疫反应并参与各种炎症反应。
了解粒细胞的功能对于研究和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1 -。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些细胞在外周血液和组织中发挥重要的免疫和炎症调节功能。
以下是不同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1.核型:通常是多叶状核,分为2至5个分叶,但也有可能是单核或杆状核。
2.胞质颗粒:含有细小的、不容易染色的颗粒,这些颗粒在碱性染料下显得淡紫色。
3.细胞形状:多边形,常呈多角形。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1.核型:双叶状核,核中间呈S形。
2.胞质颗粒:胞质中有大颗粒,容易被酸性染料如嗜酸性染料染色,呈橙红色至桔红色。
3.细胞形状:细胞较小,胞质中的颗粒密集。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1.核型:典型的是双叶状核,但有时也可呈S形或不规则形状。
2.胞质颗粒:胞质中有大颗粒,这些颗粒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呈紫黑色。
3.细胞形状:细胞较小,胞质中的颗粒稠密。
这些形态特征在临床实验室中通过血液涂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来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
这些检查对于评估免疫和炎症状态、白血病、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不同粒细胞的比例和形态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
异常的粒细胞形态和比例可能提示一些疾病或病理状态。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通常由于骨髓产生的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减少引起。
诊断重度粒细胞减少症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活检等多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一般用于诊断重度粒细胞减少症的一些建议标准:
1.血液检查:包括完整的血细胞计数,特别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通常伴随着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减少。
2.临床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生的感染、发热、疲劳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导致的。
3.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确诊粒细胞减少症的关键步骤。
通过骨髓活检可以观察骨髓中粒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确认是否存在明显的粒细胞减少。
4.排除其他病因:重度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可能原因,如药物引起的、感染性的、先天性的等等。
总体而言,诊断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骨髓活检等多方面信息都需要纳入考虑。
因此,如果怀疑患有重度粒细胞减少症,建议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粒细胞减少的标准
粒细胞减少的标准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是指血液中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主要负责抵抗细菌和真菌感染。
粒细胞减少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先天性疾病、药物反应、感染、放射治疗或化疗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血液学会(ASH)的定义,成人血液中粒细胞计数低于每升1.5 × 10^9个粒细胞被认为是粒细胞减少。
根据粒细胞数量的不同,粒细胞减少可进一步分为三个等级:1. 轻度粒细胞减少:每升粒细胞计数为1.0-1.5 × 10^9个。
通常情况下,轻度减少的粒细胞数量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风险稍微增加。
2. 中度粒细胞减少:每升粒细胞计数为0.5-1.0 × 10^9个。
中度减少的粒细胞数量可能导致较高的细菌感染风险,特别是在存在其他疾病或免疫抑制的情况下。
3. 重度粒细胞减少:每升粒细胞计数低于0.5 × 10^9个。
重度减少的粒细胞数量增加了患者感染细菌的严重性和频率。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避免严重感染的发生。
粒细胞减少的治疗取决于原因和严重程度。
对于药物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对于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可能需要用于预防或治疗感染。
对于严重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治疗,以促进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
总之,粒细胞减少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严重的粒细胞减少可能导致患者容易受到感染。
及早发现和治疗粒细胞减少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存在任何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粒细胞形态特征
粒细胞形态特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也称为中性粒细胞,是体内最主要的一类白细胞,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粒细胞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三种类型。
这些细胞在外形、结构和功能上均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它们的形态特征。
嗜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颗粒细胞,其细胞核多呈扁平或分叶状,核周有一圈细胞浆,被称为棒状核。
嗜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大量的颗粒,这些颗粒能够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浆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内质网,这些成分为细胞提供了能量和合成新蛋白质的平台。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粒细胞,主要负责抵御寄生虫感染。
其细胞核通常为多裂核,胞质内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
这些颗粒是由嗜酸性蛋白质组成,并可释放出强酸性的物质,对寄生虫的幼虫和卵起到毒杀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与嗜中性粒细胞有所不同,但也在免疫反应和炎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碱性粒细胞是一种颗粒细胞,其细胞核常常呈弯曲形状,胞质内含有大量碱性颗粒。
这些颗粒主要由碱性蛋白质和细胞因子组成,对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源进入体内后迅速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蛋白质,引发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皮疹和肠道反应等。
碱性粒细胞的存在和活性对于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示例: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也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粒细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体抵抗各种病原体,维持身体的健康。
粒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通过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白细胞分类,并且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我们来谈谈粒细胞的种类。
粒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占人体白细胞总数的70%以上。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中性粒细胞的名词解释
中性粒细胞的名词解释: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因为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在酸碱染色时呈无色或者浅色,既不是嗜酸性也不是嗜碱性,所以叫中性粒细胞。
拓展: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粒细胞类型,占人类所有白细胞的40%至70%。
作为宿主抵抗入侵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具备固有的吞噬能力,可以吸收纳米颗粒和吞噬死亡的红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6月12日 范慧
病例分析
患者:吴某,女,23岁
2013年5月22日晚21点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诊断 入院。 患者主述: 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疼痛伴吞咽 困难及鼻塞,有发热,最高38.5
体格检查:
• 鼻腔见少许白黏性分泌物,双鼻甲肥大,苍白水
肿。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局部充血,表面有脓性
状态和迁延的粒细胞减少症(例如中性粒细胞计数<0. 5 ×109 / L 超过10d)少症的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病程短
暂,也可无临床症状,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易反复 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嗜中性粒细胞计
数多少,减少速率和持续时间直接相关。
•
粒细胞缺乏的表现与粒细胞减少完全不同,几乎均发 生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该病引起的咽喉部感染局部黏 膜以肿胀为主,无炎性充血现象,呈苍白贫血状,常有坏
• 嗜酸性粒细胞(E)与红细胞、巨核细胞一样有独立的祖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
巴细胞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成熟过程与中性粒细胞
相似。嗜酸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不含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素,
而含有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作用是对组胺、抗 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有趋化性,并分泌组胺酶灭活组 胺,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并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
•
嗜碱性粒细胞(B)也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医 学教育网整理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突出的作用是参与过敏反应,细胞表面有IgE和Fc受体 ,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当再次受到相应抗原刺激时,引起颗粒释放反应,使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导致速发性变态反应。嗜碱性 粒细胞对各种血清因子、细菌、补体和激肽释放酶等物质有趋化作用。嗜碱 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很少。
,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 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 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多 种因素的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 一方转向另一方,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
•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成阶段是人为的,有助于分析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减低的原因
• 环境因素
•
病室内有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呼吸
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血压计、操作台、垃 圾桶等,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途径之一。病室通风
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浊,以及空调滤过网清
洗不及时也是隔离病房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
粒细胞减少性咽峡炎
• 粒性白细胞缺乏症为全身性疾病。本病常并发咽
溃疡性病变,称之为粒细胞缺乏性咽峡炎。
– 2)成熟障碍:
– ①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贫血、 严重的缺铁性贫血等; – ②恶性和其他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 2、作用于外周血
– (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
少):①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②获得性:如
• ①暂时性增高:如严寒或暴热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 细胞从边缘池释放入循环池。
• ②持续性增高:如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
多,是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贮备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分裂池异常 、细胞周期延长,使循环池细胞运转时间延长。 •
③暂时性白细胞减低:如伤寒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细菌
分泌物,咽部充血,悬雍垂充血、水肿、居中表
面有脓性分泌物,咽后壁可见散在的淋巴滤泡增
生,略充血。吞咽无呛咳,声音含糊清。鼻咽喉
镜:1、双侧下鼻甲及下鼻甲后端肥大增生,咽喉
壁粘膜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有脓点。
• 体温:5月22日 21点35分 39.8
• • 23点50分 39.8 5月23日 00点00分 39.8
粒细胞减少性咽峡炎的诊断 结合既往病史、体征及特殊服药史,再加血液 学检查,诊断不难,对于有严重咽喉感染且有极 严重的全身症状或治疗无效、病情迅速恶化者, 应疑有本病的可能。白细胞计数是最主要的实验 诊断依据,白细胞计数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故需 多次重复才能确定。
• 周围血片检查和白细胞分类是必须的,粒细胞浆内有毒性 颗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细菌感染,单核细胞比例常代偿性 增多,据白细胞和粒细胞绝对计数即可确立本症的诊断和 判断其严重程度,诊断第2 步是寻找白细胞减少的病因, 追问有无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相关病因,如药物、化学物、 射线接触史、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反复感染史等 。
• 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
胞贮存于医学教育网整理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 数量为外周血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 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通常只有杆状核 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当病情严重时
,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
•
00点30分 38.4
血常规检查结果
• WBC 0.5 X 10~9/L
• NEU • LYN 0.19 0.3 NEU% 0.4 LYM% 94.9
• MON 0.01
MON% 2.7
• 粒细胞减少症
• 系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2. 0 ×109 / L ,如极度缺乏低
于0. 5 ×109 / L 称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极低
• 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
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
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 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
去分裂能力;
•
•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当病原体在
局部引发感染时,它们可迅速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 部位,对侵入的病原体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用。中性粒 细胞表面具有IgG Fc 受体和补体C3b 受体,也可通过调 理作用促进和增强其吞噬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不外乎:①粒细
胞生成减少或无效生成;②粒细胞破坏丧失过 多,粒细胞寿命缩短;③粒细胞分布异常;④
综合前3种机制。
1、作用于骨髓
– (1)骨髓损伤:
①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药物; ②放射线; ③化学物质: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 ④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Kostmann综合征、伴 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发育不全伴粒细胞生成异常的中性粒细 胞减少等; – ⑤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⑥感染: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粟粒性结核; 病毒感染,如肝炎、艾滋病等; – ⑦血液病:如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白细胞减少的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等。 – – – –
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
④持续性白细胞减低:如原发性、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引 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 狼疮、脾功能亢进引起白细胞减少,是由于粒细胞破坏过 多。
•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
功能。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有助于解释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高的原因。 • 中性粒细胞构成“人体天网”
•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有6个来源: • ①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组胺。 • ②补体的C3a、C5a、C567。 • ③致敏淋巴细胞。
• ④寄生虫。
• ⑤某些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⑥肿瘤细胞。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很少,约占
总量的1%,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因此临床需要 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时,应采用直接计数法。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70%,是白细胞中数
量最多的一种。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产生速率高,每 分钟约为1×107 个,但存活期短,约为2-3 天。中性粒细 胞胞浆中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级颗粒较大,即溶 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次 级(特殊)颗粒较小,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 和杀菌渗透增强蛋白等。
死性溃疡形成,表面可覆盖有污浊的坏死物,不易剥脱。
全身症状重,发热常呈稽留热型,有颌下及颈部等局部淋
巴结肿痛。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
• 核心提示:粒性白细胞缺乏症为全身性疾病。
• •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医 务人员对于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 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
严重的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病,疟疾等。
– (2)血管内扣留: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所致的肺内
扣留、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脾内扣留等。
– (3、作用于血管外
– (1)利用增多:如严重的细菌、真菌、病毒 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患等。 – (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 粒细胞
• 粒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该分化过程为粒 细胞生成。该过程中包含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等在 内的若干中间细胞。
• 当患者有严重感染或毒物暴露史,有全血减少,或合并红 细胞. 血小板减少时,必须进行骨髓象检查,包括骨髓活 检,骨髓象常表现为骨髓内各期的嗜中性粒细胞均极度减 少,甚至完全消失。粒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改变或成熟受阻 ,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 病情发展很快,稍晚可出现脓毒病症状及肺炎。 •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
•
清凉一夏
• 。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 1)急性感染或炎症: • 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 3)急性溶血: • 4)急性失血: • 5)急性中毒: • 6)恶性肿瘤: • 7)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