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林语堂的幽默观_从林语堂谈孔孟的幽默说起_李子璐

合集下载

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故事

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故事

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故事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

林先生终于来了,夹了一个皮包,包里装得鼓鼓的。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的。

谁知,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

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林先生开始讲课,操着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学生们哄堂大笑。

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

下课铃响,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

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

林语堂还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

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

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的,便略为谈上几句,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

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帖。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下台去。

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却并不是因为他演讲的失败。

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在法国蒙敦举行,轮到林语堂发言,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生硬地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

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

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

摘要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东西方文化对林语堂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形成幽默观产生重要影响,而时代的诸多原因也是促使林语堂走上幽默道路的因素之一。

他的幽默观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幽默观“幽默”这个美学概念(humour )是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译介到中国来的。

而西方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幽默,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对氏族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嘲弄态度,就显示出了幽默发迹的端倪。

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首先受到西方幽默文学的深刻影响。

林语堂在《新旧文学》中自称他对英国散文始祖乔叟、散文大家绥夫特、小品文始祖爱迭生等人的或浑朴,或清新,或尖刻的散文颇为称赞,因为他们的散文都“含有幽默的意味”。

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捕捉住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将其融化于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之中。

郁达夫曾说过,林语堂的幽默带有英国绅士式的嘲讽色彩,用笔比较轻松、委婉,侧重于幽默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

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对幽默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接受的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熏陶,回国以后又潜心修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林语堂的幽默文学主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一系列文章中,他列出了中国幽默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流变:老子是中国幽默始祖,幽默源于他的超脱;孔子的幽默是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幽默;庄子的幽默是睿智和讥讽;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冷儁。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也会幽默,只是中国道统思想太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性灵。

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林语堂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亲近自然的个性和浪漫气质。

所以,林语堂创办《论语》,提倡“幽默”;续办《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同时,作者要通过文章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心灵对话,就必须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交流。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大 众 文 艺大128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

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

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文学30年代,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文。

一时间文坛兴起“幽默文学”热。

林语堂也随之被冠以“幽默大师”的称号。

但很快他便遭到了左翼文人对他的严厉批评,这使得他逐渐从大红大紫到步履维艰。

本文即意在梳理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并重新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一 “幽默文学”的提倡到发扬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一词是林语堂从英文humor翻译过来的。

现代汉语大词典权威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中国古书中最早出现“幽默”二字在屈原的《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这里的“幽默”二字是寂静的意思。

把这个词借过来并发扬光大,是林语堂的功劳。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我国最早提倡幽默的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他建议,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同年6月份,他又在此刊发表《幽默杂话》一文。

在此文章中,他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幽默,对幽默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

他认为在文学中,最堪欣赏的幽默,能够引起人家嘴旁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

尽管在1924年,林语堂在文章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提法,但是林语堂的这一提倡并未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4年后,林语堂一直是《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到了1930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名噪一时的《语丝》终刊,林语堂一时失去了文学上的阵地。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半月刊,再次提倡幽默,并最终竖起幽默文学的大旗。

如林语堂有名的散文《论幽默》,写于1934年1月1日,即发表在《论语》三卷三十二期。

林语堂: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林语堂: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林 语堂厌恶 一切刻板 的规则 、束 缚,认为制度 化 的人生 一点也 不幽默 。林语 堂在美 国
7 4
读文字 I 大 家
生活 3 0年 ,尽享现代化文 明的各 种好处,但他却始终对此 不买账 ,一边拿着美钞一边批判 美 国文 明,他 说 : “ 讲 究效率 ,讲 究准时 ,及 希望事业 成功 ,似乎 是美 国人 的三大恶 习。 美国人之所 以不快乐 ,那么神经过敏 ,原来是因为这三件东西在作祟 。” 林语 堂讨厌 西装领 带革履 ,他 认为 西装远没 有 中式 的长袍来 得人性化 ,在他 的 《 来台 后二十 四快事 》中记载 了一件趣 事: “ 赶酒席 ,座上都是 贵要 ,冷气机 不灵 ,大家 热 昏昏

下身子 ,说 : “ 诸位姊 妹如果说话 的声音不这么 大,这边 的弟 兄们 可 以睡得更 安稳一点

儿 了。”
关于林 式幽默 ,有许 多经典 的例子让人 回味无穷 。 有一次 ,林语 堂应邀参 加台北一个 学校 的毕业 典礼 ,在他 说话之 前,许多冗长 乏味 的 演讲 已经让学 生们 昏昏欲 睡已经 十一点半 了,他
的幽默在乎 的不是语言 的艺术 ,而是生活 的艺术。林语堂介 绍中 国人生活 方式的名着 《 生 活的艺术》 曾经风靡大洋彼岸 ,连续 5 2周名列美 国畅销书榜首 ,而林语堂 自己的人 生正是 部艺 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这样描述 自己理想中的家庭 生活:
我要 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牵的家庭 。 我在楼 下工作 时, 可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 而在楼上工作时,却听得见楼下妻子言笑的声音。我要未失赤子之心的儿女,能同我在雨 中追跑 ,能像 我一样 的喜 欢浇水浴 。我要 一小块 园地 ,不要 有遍铺绿 草 ,只要有 泥土,可 让小孩搬砖弄 瓦,浇花种 菜,喂几只 家禽 。我要 在清晨 时, 闻见雄鸡 喔喔啼 的声音 。我要 房宅附近有 几棵 参天的乔木 。 ( 我 的愿 望》 )

【精选】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精选】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幽默小品文,现在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提出了一个完善的幽默学说。

其幽默艺术表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

与同时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

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小品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反面形象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重视。

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

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

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的幽默观。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文中,他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

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幽默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

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巾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字。

“幽默”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异,那么林语堂心目中“幽默”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滑稽是有差别的。

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不过“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

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一)

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一)

论鲁迅与林语堂的幽默观(一)一以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阅读和感受而论,它的总体的美学特征,似乎是沉重而悲怆的。

这和产生它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有关。

只要想一想中国在20世纪走过来的历史道路是多么艰难曲折;只要想一想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是多么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只要想一想中国现、当代革命的、进步的文学是怎样作为中国人民全般的解放事业的一翼而在战斗中展开,那么,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严肃的思想面貌和浓重的悲剧色彩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这一总体感受,不能不影响到我对它固有的幽默、谐趣的一面的欣赏。

对鲁迅的酷爱和信赖,更使他在30年代对林语堂以提倡幽默掩盖社会矛盾,“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的批评,深深地楔入我的脑识之中,形成了我对幽默的某种疑虑和偏见。

我清楚地记得,鲁迅公开申明过:“我不爱‘幽默’,并且以为这是只有爱开圆桌会议的国民才闹得出来的玩意儿,在中国,却连意译也办不到”。

他还说过:“‘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

”针对林语堂创办的《论语》、《人间世》以幽默小品为统治者帮闲的恶劣倾向的发展,鲁迅曾在一封信中说:“专读《论语》或《人间世》一两年,而欲不变为废料,亦殊不可得也。

”这些看起来像是抵排幽默的痛乎言之的话,连同产生这些话的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中“炸弹满空,河水漫野”的血泪斑斑的背影,一起在一代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力。

无怪乎当时的新进青年作家吴组缃在接到日本朋友增田涉因编选《中国幽默文学选》而征求意见的信时,觉得很不以为然,作出了偏激而失礼的反应。

过了近半个世纪,我在北大课堂上亲自聆听了吴组缃先生对这件往事的回顾和反思。

他坦然承认自己当年一律抹煞幽默是片面的,没有准确理解鲁迅关于幽默的全部看法。

他还在文章里公开作自我批评,指出:“其实幽默与讽刺,往往很难区分;我对鲁迅那个警句的理解也不免简单化,随着岁月和阅历的增长,我知道看事不能从概念出发:幽默也有不同的内容,讽刺也有不同的观点,情况变化无定,笼统地看是不对的。

林语堂:论幽默感,作文

林语堂:论幽默感,作文

林语堂:论幽默感,作文林语堂:论幽默感我很怀疑世人是否曾体验过幽默的重要性,或幽默对于改变我们整个化生活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学术上,在生活上的地位。

它的机能与其说是物质上的,还不如说是化学上的。

它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的根本组织。

我们须默认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

德皇威廉因为缺乏笑的能力,因此丧失了一个帝国,或者如一个美国人所说,使德国人民损失了几十亿马克。

威廉二世在私生活中也许会笑,可是在公共场所中,他胡须总是高翘着,给人以可怕的印象,好像他是永远在跟谁生气似的。

并且他那笑的性质和他所笑的东西因胜利而笑,因成功而笑,高踞人上而笑也是决定他一生命运的重要因素。

德国战败是因为威廉二世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或对什么东西应该笑。

他的思想是脱离笑的管束的。

据我看最深刻的批评就是:民主国的总统会笑,而独裁者总是那么严肃牙床凸出,下颌鼓起,下唇缩进,像煞是在做一些非可等闲的事情,好像没有他们,世界便不成为世界。

罗斯福常常在公共场所中微笑,这对于他是好的,对于喜欢看他们总统微笑的美国人也是好的,可是欧洲独裁者们的微笑在哪里?他们的人民不喜欢看他们的微笑吗?他们一定要装着吃惊、庄严、愤怒或非常严肃的样子,才能保持他们的政权吗?我所读到的关于希特勒最好的事情,是说他在私生活中是极其自然的。

可是独裁者如果非装做愤怒或自负的样子不可,那么独裁制度里一定有什么别扭的地方,整个身心必定都有错误。

现在我们讨论独裁者的微笑,并不是无聊的寻开心;当我们的统治者没有笑容时,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他们有的是枪炮啊。

在另一方面只有当我们冥想这个世界,由一个嬉笑的统治者去管理时,我们才能够体味出政治上的重要性。

比如说,派遣五六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幽默家,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给予他们全权代表的权力,那么世界便有救了。

因为幽默一定和明达及合理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心智上的一些会辨别矛盾、愚笨和坏逻辑的微妙力量,使之成为人类智能的最高形式。

我们可以肯定,必须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国家都有思想最健全的人物去做代表。

浅析林语堂幽默行文

浅析林语堂幽默行文

浅析林语堂幽默行文作者:马超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林语堂先生在其作品中对于幽默的理解和表述都有其个性的文化特点,他也是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林语堂的散文中对幽默得运用和探讨更是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一个大的贡献。

幽默用词的背后更是体现其冷静、智慧以及超越一般知识分子的对名利的淡薄。

本文对林语堂散文中幽默的用词方式进行浅析,对林语堂先生幽默、灵性等个性鲜明的语言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林语堂;文学作品;幽默引言林语堂先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集各种文化因素于一身,中西兼具,幽默风趣,闲适冷静的代表作家。

林语堂先生创作面囊括小说、译文、传记、论著等,他一生的创作风格可以说用“自由”来说不为过。

林语堂先生先后在美国、台湾、香港、大陆生活过,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林语堂的作品风格多样,见解独特。

特别是林语堂先生幽默的行文风格和用词,其幽默的用词是一种审美范畴,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性的技巧。

本文将对林语堂散文行文中幽默的用词进行浅析,发觉其中的深意,为后续人创作提供一种借鉴思路。

一、林语堂幽默观的产生及文化背景在西方古代历史中,最早的关于“幽默”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公元八世纪之前。

而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幽默”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诗经》中的幽默风格以及后续三国时期《西游记》等都体现了幽默的行文风格。

其实在我国的《辞海》中对幽默的解释为:“幽默是带着笑意的讽喻,能给人以轻松快乐,给人心理上的某种平衡和满足[1]。

”本质上对幽默的解释也是有种心理层面的暗指。

林语堂先生曾经对“幽默”做出这样的解释:“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幽默其实是Humor的音译,若必译其意,或可作风趣、谐趣、诙谐的风格,实多只是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2]。

”上个世纪 30年代,林语堂先生打破了原有的行文形象,沉迷于构建幽默理论和幽默文学创作,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时间的社会的压迫,使得林语堂走上了创作文学中“幽默”的道路。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林语堂。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与文坛巨匠鲁迅齐名,与鲁迅凌厉的文风不同,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

对他来说,幽默既是文学观,也是人生观。

因此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若是遇到种种忧心的事和烦恼,我只能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林语堂。

”你知道吗,“幽默”一词就是他翻译的“houmor”这个词,是由林语堂最先翻译为“幽默”的。

1924年,他在《晨报》副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第一次将“houmor”翻译成幽默。

其实,在他之前早有很多人翻译这个词“houmor”了,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将它译为“欧穆亚”,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幽默”一词出自《楚辞》,但早就失去了它“寂静无声”的本义,对比其他译法,还是林语堂译的最好,也最终流传下来了。

在林语堂心中,他给幽默下的定义是:“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

幽默没有旁的,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

”他还认为:“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都是用得着幽默的滋润的。

没有幽默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自1924年首译幽默以来,到1970年在汉城的第三届国际笔会上演讲《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晚年还在《八十自叙》中不留余力地提倡幽默,他确实在半个多世纪中与幽默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一名幽默大师。

他与幽默结缘的一生,留下了幽默哲学给后人思考,很多人觉得他说的确实是大道理:“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来源于生活中的幽默《林语堂》传中记载到,林语堂的幽默感大概来源于父亲。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

林语堂论幽默林语堂论幽默作者:曹清华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并以它为阵地开始提倡幽默。

“幽默”是英文单词“humor”的音译,为林语堂所首创。

多少年后,林语堂写《八十自叙》时,还单辟“幽默”一章,不无自豪地宣称:“我创造了'幽默’这个译文,人家都叫我'幽默大师’”。

林语堂多次论述了能创造出幽默的必要条件,概括起来有如下两个。

其一是拥有智慧。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智慧的闪光,一切幽默都源于人的智慧。

他在《论幽默》一文中说,“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

同一篇文章中他还引用麦烈蒂斯的说法,认为幽默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展示了人的高贵,人是智慧的动物——“那个笑声会再来的,但是这回已属于莞尔一笑的,所表示的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芒。

”人类的智慧表现在人的思考能力,有智慧的人思考起来就会超越前人、与众不同,在生活中就有可能创造出幽默。

其二是平等和博爱的观念。

林语堂说:“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者,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

”可见,林语堂发现了我们所常见的那些滑稽和逗笑中隐含了侵略和攻击,智慧在里面不是良性的运作,其最终给人们带来的只是病态的快乐。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平等待人,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弱点时,才可能生发出幽默。

在分辨幽默与嘲讽时林语堂作了这样的论述:“假如你能够在你所爱的人身上见出荒唐可笑的地方而不因此减少你对他们的爱,就算有俳调(这里意指幽默)的鉴察力;假使你能够想象爱你的人也看出你可笑的地方而承受这项矫正,这更显明你有这种鉴察力。

”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也揭示出了幽默作为一种文体的意识基础和精神特征。

有关幽默中蕴含了平等意识,同时代的鲁迅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我不爱'幽默’,并且以为这是只爱开圆桌会议的国民才闹得出的玩意儿,在中国,却连意译也办不到。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林语堂没有得出中国不产生幽默,在中国幽默无法生存的观点。

相反,他认为中国产生了诸如老子、庄子、陶渊明等幽默大家。

略析林语堂性灵幽默语言及其人生态度

略析林语堂性灵幽默语言及其人生态度

略析林语堂性灵幽默语言及其人生态度“林语堂幽默思想发展阶段性并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它的连续性,事实上,在他的前期和后期幽默观中并不存在质的变化。

林语堂后期所做的,只是将其前期思想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已。

要解释这一现象并不困难,因为这是一切强调自我的表现,并且始终未能从自我拘中走出的作家的必然特征。

”——张健《论林语堂的幽默思想》,因而在本文中我并不用时间阶段的划分来分别讨论。

“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使他们自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

”——《祝土匪》。

林语堂的幽默是与鲁迅的尖锐讽刺根本不同的。

如果说鲁迅是一位会把人搏得体无完肤的律师的话,林语堂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再耐心地挑出你的错误后往往会与被指责的人一同大笑,他不曾指出人们身上那不可逆转的劣根而使矛盾尖锐到定点,他只是怀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很随意地调侃着一些身旁的不正之风,鄙俗之气。

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头脑是西洋的产品,心却是中国的。

他“行为尊孔孟,思想服老庄”。

但我们看出来了,这些所谓矛盾,不过指不同体系的思想在他那里并存的情况,恰恰反映了林语堂的开放性格和博大胸怀,反映了他的文化观念多源性和巨大涵容性。

比如在《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中:“玛丽,现代教育教你弹钢琴,做新女子,并没有教你做贤妻,才是彻头彻尾的没办法,不然难道做不贤妻便可以完帐了么?补袜子固然无益于‘世界文化之先锋’,但是丝袜穿一双扔一双,也是无补与世界文化的,假如你不能自己补袜子而替星哥省一点钱,你就马上文明起来了么?单单是为这丝袜问题,星哥就要与你吵架。

你说补袜子是奴隶,是顽腐,不文明,不平等。

好星哥替人家抄账簿,拿粉笔,甚至卖豆腐,何尝不是奴隶?”从这一段文字中林语堂就用很幽默的语言指出了深受五四洗礼后的年轻人对待感情、婚姻的态度在理想和现实中的差距,让别人在笑声中接受了他的建议。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

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

现当代文学品析林语堂的幽默本色吴姝婧辽宁师范大学西山校区文学院摘要:本篇文章通过阐述林语堂幽默的思想来源、外在表现和深层内涵,充分地领略了他的幽默本色及其幽默背后的悲剧底色,展示了厚重的深刻的全方位的幽默大师的形象。

关键词:“师承”孔子;悲剧底色;闲谈形式林语堂的幽默风格已经广为学者重视和认可,近些年来此类研究也层出不穷。

如田伟翠的《林语堂幽默与当下幽默特点的比较研究》①侧重分析了这两种幽默的差异等级,郑月娣的《论林语堂的幽默观》则从争议性、功过得失、悲剧意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

可见,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也证明了其广阔前景。

一、恨不曾为孔门弟子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坛上的幽默大师,与他推崇孔子息息相关,他从孔子身上汲取的丰富的幽默内核,成为他幽默思想的根源。

林语堂对于孔子本人十分热爱,他眼中的孔子不是被笼罩着圣人光圈的亚圣,而是一个可爱又幽默的普通人。

孔子曾在出游时被骂为丧家之狗,他不但没有生气,却说“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②这正是林语堂眼中最上乘的幽默,不装腔作势,不哗众取宠,而是大思想和大智慧。

这种幽默出于善意,愉悦别人和自己;这种幽默随口而出,从德行中自然流露;这种幽默让人舒服自如,蔼然可亲。

林语堂曾说:“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噫,孔子何其幽默哉!吾将拜倒其席下矣!”③而林语堂本人的幽默也是自然生发,水到渠成的,他曾和秘书黄肇珩谈起抽烟一事,建议对方的丈夫学抽烟斗,便可避免发脾气,因为可用烟斗堵住丈夫的嘴。

和这样的幽默大师一起工作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情。

孔子的幽默和林语堂的幽默是一脉相承的,是思想上的放逸驰骋,是对生命万物的热爱追求,是积极闲适不断探寻乐趣的人生观。

但这并不是对生活的浅薄认识,而是历经了沉浮,洗尽了铅华,探索了生命之后的大彻大悟,是看透了苦难之后更要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人生舞台的大无畏精神,是积极的乐观的正能量的幽默。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龙源期刊网
林语堂,幽默的智者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2年第33期
林语堂先生曾说,幽默是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

文化长廊里,至今依然流传着先生不少幽默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林先生参加在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说话之前,有好多长长的讲演。

轮到林语堂说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于是林先生站起来说:“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

他深知这种演讲是背儿媳过河——费力不讨好,不说些称颂祖先的话,同宗会大失所望;倘若过于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于是他认真思索,策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讲稿。

他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

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此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谓人才辈出。

”林语堂这段简单而精彩的演讲,令台下宗亲雀跃不已,禁不住鼓掌叫好。

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他的话时,就会发现他所谈的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就是与林氏毫不相干的海外名人,并未对祖先歌功颂德。

【素材解读】
在毕业典礼上,林语堂用一句幽默的话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族人面前,他借几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坚守了自己的原则。

风趣的言语之间,将一位智者的思想与灵魂展示得淋漓尽致。

【适用话题】
幽默是一种力量;坚守原则;心灵的高贵……。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林语堂是我国早些时候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和鲁迅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两人因为一些小事闹翻了但是在林语堂心中他还是非常敬重鲁迅的,话说当时两人闹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鲁迅看不惯林语堂幽默作风,他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国家这么为难的时刻是不应该有幽默这种形式出现的,但是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人,这让鲁迅非常失望。

林语堂不管是在说话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有非常鲜明的幽默风格,他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上曾经把一个绅士的演讲和女人的裙子做过类比,两者实际上非常相似,都是越短越好的,这让人们感到非常幽默,同时也给当时的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林语堂在语言上的幽默,同时也是他魅力的所在。

他在写文章上也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有非常幽默的词汇出现。

有人曾经说道过在一个非常纷乱的年代特别就是当时的中国形势非常紧迫,风趣对于国人来说就是非常难以拒绝接受的,林语堂顺利的努力做到了风趣,但是又不是那种令人不满的风趣,所以在这一方面他就是非常应该人们敬重的。

林语堂的风趣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风趣,他的风趣就是单纯的风趣,我们所说的黑色幽默并不是他口中的风趣,在他的眼中风趣就是给人增添欢乐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人们当作嘲讽某些事物的手段。

林语堂是非常有名的作家,鲁迅也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两人又生在同样一个战乱的时代,两人当时有非常的为国家的战事担忧,所以都用文字表述了自己的心声。

所以在早些时候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就是非常不好的,他们存有一样的目标,所属的领域也相同,所以常常为了国家大事深入探讨对策。

这也就是两人友谊的基石,但是两人却因为一点小事搞得关系断裂了,这使人深感非常的遗憾。

林语堂与鲁迅本来是非常要好的知己关系,林语堂虽然比较喜欢说话但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是比较混乱的,在一次宴会中因为有些人的言论触及了鲁迅先生的痛处,但是林语堂却没发现,于是鲁迅站起来就开始反驳林语堂的话,林语堂感觉鲁迅有点夸大这种幽默说辞了,所以两人在饭桌上就吵了起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析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林语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幽默的理解与其他作家有所区别。

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欢乐的源泉。

他强调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认为幽默既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在生活中点亮人们的心灵。

首先,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通过幽默,人们可以用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

在他的著作《热风》中,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外面打雷,他问心里的声音:“打雷了,要不要进来?”心声回答道:“打雷不怕,怕跑进来你在里面。

”这个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于困难的态度,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以智慧解决问题。

其次,林语堂认为幽默是一种表达人情味的方式。

他认为幽默是一种温和而善良的笑声,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亲近。

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以幽默的口吻来表达对人情百态的触动和感悟。

例如,在《婚姻小史》中,他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闹剧,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婚姻的情趣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幽默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特点,让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此外,林语堂也强调了幽默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认为幽默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笑话、讽刺、讽剌、谐音、夸张、对比等形式的表达方式。

他在《人类图画词典》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幽默笑话,并将之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讽刺、冷笑、黑色幽默等。

他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对幽默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了展示,表达了对于幽默的包容心态。

最后,林语堂认为幽默不仅可以呈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主张将幽默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世说新语续集》中描述了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和笑话,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

他认为生活中的幽默可以调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更快乐、更幸福。

综上所述,林语堂对于幽默的理解是一种智慧和人情味的表现形式,他将幽默视为一种智慧的表达方式、一种表达人情味的媒介、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表达形式,同时也主张将幽默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谈林语堂的幽默观_从林语堂谈孔孟的幽默说起_李子璐

谈林语堂的幽默观_从林语堂谈孔孟的幽默说起_李子璐

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意思的一句, 反思最终落到了人或人类自身的缺陷上,人类是大自然残
但至今还没有人明白它的意思。后人的译文有很多种,也 缺的儿女,人类的不完善即是自身的不完善。”林认为幽默
有人以为伪,而以林语堂的解释最为逗趣,其认为该篇见 就是一种智慧,与“英国式”的幽默类似,多些同情和宽容,
“大人”三种“成熟的美德”,而林语堂则视“情、智、勇”为大 “幽默”注重“情”与“理”,注重人性,其文学创作与日常生活
人物的特质,将亚圣孟子的理念与国人的实际生活结合了 的幽默,则是他的幽默观的一种切实体现,是他幽默的内在
起来:“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人生 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其将生命和幽默合二为一的结果。
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林语堂的精 现世人生。
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是自小爱孟子
总之,林语堂的幽默主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他
的。孟子是儒家中的理想主义者,文字中有一种蓬勃葱郁 认为孔子的幽默是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
之气,令人喜欢,令人感动。”孟子以“智、仁、勇”作为他的 幽默;而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葱郁向上之气。林语堂的
《乡党》,专讲孔子讲究食,说有飞鸟在天空翱翔,飞来飞去, 少些才智和见识。
又停下来。子路见机说:“这只母野鸡,来的正巧。”打下来贡
林语堂的幽默还拥有闲适自然的情愫。《生活的艺术》
献给孔夫子,孔夫子嗅了三嗅,嫌野鸡的气味太腥,就站起 一书中,他写道:“我认为这就是幽默的化学作用:改变我们
来,不吃也罢。原来野鸡要挂起来两三天,才好吃。笔者认 思想的特质。这作用渗透到文化的根底,并且替未来的人
一、林语堂谈孔子

论林语堂的“幽默”

论林语堂的“幽默”

论林语堂的“幽默”论林语堂的“幽默”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 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是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观幽默所具备的因素影响林语堂被人称作“幽默大师”,主要是因为他的随笔创作,林语堂随笔写作中的的幽默乃一家之长,他不会用笑话引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

如在《粘指民族》里,为了揭露国民党史官僚搜刮民脂民膏的丑行,他用“粘性液质“这一貌似荒诞事实的渲染营造出幽默的意境和氛围。

当然,我更喜欢他生活气息浓郁的幽默风格,如《我怎样买牙刷》、《冬至之晨杀人记》等,读来令人哑然失笑,妙趣横生。

林语堂精通中、英文,学贯中西,广闻博见。

他最先引进幽默一词,在文章中也极力主张幽默,有了丰富的文化蕴,所以在《论幽默》、《论孔子的幽默》、《论解嘲》等文章中旁征博引,精彩的例证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文humor译为幽默的人。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攥文《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首次在中国文坛引进了幽默这一概念。

之后,他又写了《幽默杂话》,进一步从文学风格,审美心态,人生倾向等方面阐述了幽默在社会与文学中的作用。

林语堂在文章中指出:“素来中国人富于…诙摹?而于文学上不知道运用他及欣赏他,于是…正经话?与…笑话?遂截然不胫而走:正经话太正经,不正经话太无体。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学理的书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枯燥无聊。

”在这里,林语堂是把幽默作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或文章中欠缺的一种美学要素来提倡的,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很快就得到了鲁迅的呼应1932年,当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杂志后,则进一步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大力提倡“幽默文学”从而使幽默文学成了一股颇有影响,创作队伍颇为壮观的文学思潮。

林语堂散文《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林语堂散文《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通常人的意见,认为一个捧书本的人不宜做买卖。

此中似有至理。

孔子说富而可求,虽然做马夫,他也愿意。

的确,做生意有生意经,不懂这一行的人,投机无不失败。

大贾富商,自有其天生的一副才干,何时应买进,何时应脱货,操纵自如,当机立断,自有其不可捉摸的天才。

这是另一种的聪明,生而知者一类,别人学不来。

我常买不当的东西,而不买所当买,或是买来人所认为无用之物。

太太说我买东西做小交易不行,我委实不行,但是也自有我不行的道理。

人有理智,但未必是理性的动物。

细想小时念书,数学并不觉得难,但是办事精明一道,实在不无遗憾。

有些地方,买卖还价应该比开价少五六成,我总是以九折还价;要是还一半的价,我总开不出口。

以前在国外与一家书局签订合同,也是非常潇洒,带几分书生本色,书局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大家是朋友,毫不计较,慨当以慷合同就签了。

过了一二十年才明白朋友开书局也是为赚钱的,这损失的版税也就可观,但是已后悔无及了。

年事渐长,阅历渐深,以后订合同,就没有不治生产那一套书生本色了。

此是话外不题,单说我做小交易买所不当买的道理。

徜徉街头,看看店窗中陈列的货物,视而不买,自是一种乐趣,是居城市中人一种不花钱消遣的方法(英语叫做WindowShopping),因为不花钱,一看就可看几十家。

但是因为看,有时就不免停足,饱享眼福。

妇女闺秀过鞋店,没有不停足凝视的。

有时感情冲动,由停足而跨进店门,就难保不买所不当买的东西了。

我过文具店,五金杂货店也必停足。

有一回我跨进五金店的门,买了一把锤子,一圈铜丝,和不少可用而不必要用的钢铁器物。

原因很简单,起初倒无意要买什么。

可是店主是一口真正的龙溪话。

普通的闽南话,都有多少县分的腔调不同。

生为龙溪人,听到真正的故乡的音调,难免觉得特别的温情。

我们一谈谈到漳州的东门,又谈到江东大石桥,又谈到漳州的碱水桃、鲜牛奶,不觉一片儿时的欢欣喜乐,一齐涌上心头。

谁无故乡情,怎么可以不买点东西空手走出去?于是我们和和气气做一段小交易,拿了一大捆东西回家。

孔子的幽默林语堂

孔子的幽默林语堂

孔子的幽默林语堂孔子的幽默文/林语堂孔子自然是幽默的。

《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

可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

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总是泰然处之。

他有伤世感时的话,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些人,想到晋国去,又去不成,到了黄河岸上,而有水哉水哉之叹。

桓魋一类人,想要害他,孔子“恒其如予何”的话,虽然表示自信力甚强,总也是自得自适君子不忧不惧的一种气派。

为什么他在陈、蔡、汝、颖之间,住得特别久,我就不得而知了。

他那安详自适的态度,最明显的例子,是在陈绝粮一段。

门人都已出怨言了,孔子独弦歌不衰,不改那种安详幽默的态度。

他三次问门人:“我们一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田地,为什么呢!”这是我所最爱的一段,也是使我们最佩服孔子的一段。

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

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

孔子听见说:“别的我不知道。

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点。

”须知孔子是最近人情的,他是恭而安,威而不猛,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到了程朱诸宋儒的手中,孔子的面目就改了。

以道学面孔论孔子,必失了孔子原来的面目。

仿佛说,常人所为,圣人必不敢为。

殊不知道学宋儒所不敢为,孔子偏偏敢为。

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假托病不见,或使门房告诉来客说不在家。

这也就够了,何以在孺悲犹在门口之时,故意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不是太恶作剧吗?这就是活泼泼的孔丘。

但这一节,道学家就难以为解释。

朱熹犹能了解,这是孔子深恶而痛绝乡愿的表示。

到了崔东壁(述)便不行了。

有人盛赞崔东壁的“洙泗考信录”,我读起来,就觉得赞道之心有余,而考证的标准太差。

他以为这段必是后人所附会,圣人必不出此。

这种看法,离了现代人传记文学的功夫(若Lytton.Strochey“维多利亚女王传”那种体会人情的看法),离得太远了。

凡遇到孔子活泼泼所为示能完全与道不定时想符合,或言宋儒之所不敢言(“老而不死是为贼”),或为宋儒之所不敢为(“举杖叩其胫”,“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崔东壁就断定是“圣人必不如此”,而斥为伪作,或后人附会。

重评林语堂的“幽默”观

重评林语堂的“幽默”观

重评林语堂的“幽默”观
范玲
【期刊名称】《现代中文学刊》
【年(卷),期】2022()4
【摘要】将林语堂对于“幽默”的否定与他对于“幽默”的肯定相对比将会发现,林语堂之所以在中国倡导“幽默”,并不单单只是为了自我保护,抑或是强调“嬉笑”所可能具有的独特功能,而与他意欲改变“中国式幽默”的现实目的直接相关。


希望通过写实主义“幽默文学”的倡导,培育中国人识别“幽默行为”的能力,以实
现纠偏的目的。

但与通常所谓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路径不同,其“幽默”首先
针对的是启蒙者自身。

由于他过于看重知识阶级的改造而忽视了民众所可能持有的玩笑态度,因而其“幽默”始终面临沦为另一种娱乐人心的把戏的困境。

【总页数】7页(P99-105)
【作者】范玲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枚酸果--评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哲学
2.《京华烟云》中的幽默及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再认识
3.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读《幽默大
师林语堂》印象记4.林语堂:幽默情结和幽默观5.《生活的艺术》中的幽默解读及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再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意思的一句, 反思最终落到了人或人类自身的缺陷上,人类是大自然残
但至今还没有人明白它的意思。后人的译文有很多种,也 缺的儿女,人类的不完善即是自身的不完善。”林认为幽默
有人以为伪,而以林语堂的解释最为逗趣,其认为该篇见 就是一种智慧,与“英国式”的幽默类似,多些同情和宽容,
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林语堂的精 现世人生。
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是自小爱孟子
总之,林语堂的幽默主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他
的。孟子是儒家中的理想主义者,文字中有一种蓬勃葱郁 认为孔子的幽默是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
之气,令人喜欢,令人感动。”孟子以“智、仁、勇”作为他的 幽默;而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葱郁向上之气。林语堂的
艺术殿堂
谈林语堂的幽默观
—— —从林语堂谈孔孟的幽默说起
◎李子璐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摘 要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 Humor 译成中文“幽默”的人,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与人生历程中都占有举 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论述林语堂针对孔孟的幽默观点;第三章论述林语堂幽默观的内涵: 自由独立的思想、宽容超脱的胸怀、闲适自然的情愫。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林语堂幽默观的意义。 关键词 林语堂 孔孟 幽默 幽默观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5-079-01
《乡党》,专讲孔子讲究食,说有飞鸟在天空翱翔,飞来飞去, 少些才智和见识。
又停下来。子路见机说:“这只母野鸡,来的正巧。”打下来贡
林语堂的幽默还拥有闲适自然的情愫。《生活的艺术》
献给孔夫子,孔夫子嗅了三嗅,嫌野鸡的气味太腥,就站起 一书中,他写道:“我认为这就是幽默的化学作用:改变我们
来,不吃也罢。原来野鸡要挂起来两三天,才好吃。笔者认 思想的特质。这作用渗透到文化的根底,并且替未来的人
“大人”三种“成熟的美德”,而林语堂则视“情、智、勇”为大 “幽默”注重“情”与“理”,注重人性,其文学创作与日常生活
人物的特质,将亚圣孟子的理念与国人的实际生活结合了 的幽默,则是他的幽默观的一种切实体现,是他幽默的内在
起来:“如果我们没有情,我们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人生 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其将生命和幽默合二为一的结果。
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幽默自得话,甚至开玩笑的 专制压抑下干枯、缺乏活力的国民性,从而形成一个精神健
话,及破口骂人的话。总而言之,是孔子对门人私下对谈的 全的民族。林对幽默的理解是与改造中国的国民性联系在
实录。最可宝贵的,使我们复见孔子的真面目,就是这些半 一起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性的独立与自由。
为,不赞同这种解读的恐怕是大有人在,不过这样的解读确 类,对于合理时代的来临,开辟另一条道路。人来的理想世
是完全符合林语堂的幽默观:幽默是自自然然,在静室对挚 界不会是一个合理的世界,在任何意义上上说,也不是一个
友闲谈,一点不肯装腔作势。
十全十美的世界,而是一个缺陷会随时被看出,纷争也会合
二、林语堂谈孟子
5 201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79
[3]林语堂.幽默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林语堂.品味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界:热诚、优游自在、无恐惧也成了林语堂标榜的理想人生
[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性格,并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处处可寻觅。幽默也成为其独
特的人生智慧,生活越是艰难,就越要精神快乐,充满希望
丘。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评价有一段:“《论语》一书,有很 放纵的心灵,才能静观万事万物而不为环境所囿。”[3]自由
多孔子的人情味。要明白《论语》的意味,须先明白孔子对 独立的思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其提倡幽默的本意正
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 是旨在增加中国人心灵生活之丰富,唤醒国人在长期封建
的出发点。谈到没有情的灵魂,正如谈到没有表情的音乐
一样地不可能。这种东西给我们内心的温暖和丰富的活力, 使我们能够快快乐乐地面对人生。”
这种对孟子哲学的喜爱与推崇,顺理成章地也就促使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诗样的人生.京华出版社,2005. [2]林语堂.林语堂散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林语堂的性格向热诚、快乐、平和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 快乐平易的人生观,他对人生的享受也就达到了一定的境
理地被解决的世界。”其指出:幽默是与现代社会的物质主
在中国古代文化先哲中,孟子是林语堂最为敬服的人 义、机械的思维方式以及人性的“异化”针锋相对的。后者使
物之一。林语堂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说,赞赏孟子的“大 人类迷失本性,失去了体会幸福的能力,失去精神上的自
丈夫”和浩然正气,欣赏孟子气势磅礴的文体,叹服于孟子 由。其倡导中国人重拾对待人生的诗意情怀,悠闲地享受
真半假、雍容自得的实录,由这些闲谈实录,可以想见孔子
林语堂的幽默包含着宽容超脱的胸怀:“幽默是温厚
的真性格。”
的,超脱而同时加入悲天悯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谓幽
林语堂举一例加以说明其对孔子幽默的印象,论语里 默。”“‘超脱’在这里是指对当下人生境遇的超越和脱离,与
有这样一句:“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 现实人生保持距离而作形而上的反思。”“‘悲悯’是指这种
一、林语堂谈孔子
地活下去,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
林语堂谈及至圣孔子,总以“幽默”二字相称。其在《诗
三、林语堂的幽默观
样的人生》一书中收录了一篇《论孔子的幽默》,通篇以《论
林语堂认为,幽默来自于自由独立的思想:“幽默是人
语》中的孔子话语为例,展示了一个安详幽默、活泼泼的孔 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放纵的心灵。唯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