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

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一些作品,心里像是被春风吹过,留下了一片清新和舒畅。
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跟你聊天,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词句,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架势。
读他的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那里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有对生活细腻而真实的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人物的刻画。
那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豪杰,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就比如说《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她不是那种美得惊天动地、聪明得无人能及的女子,但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思考,都让我觉得那么亲切,就好像是隔壁家的大姐。
她会为了家庭琐事烦恼,会在爱情面前犹豫,也会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
林语堂先生把她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女子。
还有他笔下的那些生活场景,简直细致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比如在描述一个庭院的时候,他会告诉你院子里的花开到了第几朵,阳光是怎么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的,地上的蚂蚁又是怎么忙碌地搬运着食物。
这些细节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生活的想象之门。
记得有一次,我正读着他写的关于一个小镇集市的段落。
他详细地描述了集市上的喧闹声,卖货郎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各种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说那热气腾腾的包子刚出笼,白花花的蒸汽直往上冒,带着面粉和肉馅的香味儿,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还有那卖糖葫芦的,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糖浆裹得厚厚的,咬一口,“嘎嘣”一声,又酸又甜。
他甚至写到了地上的石板路,因为常年被人踩踏,有些地方已经变得光滑,下雨天还会积起一小滩水。
我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个热闹的集市之中,身边的人来人往,一切都是那么生动鲜活。
林语堂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和乐趣。
他说生活就像一杯茶,要慢慢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滋味。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静水微啊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
大师果然就是大师呀!读后有点滴心得,赘述如下。
一、自由地读书,持怀疑态度地读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
”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大师说的读书是自由读书。
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人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会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二、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
这就是所谓的“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
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
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三、读书要顺其自然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
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读林语堂闲谈散文后的感想

读林语堂闲谈散文后的感想读林语堂闲谈散文后的感想以谦卑的心,为闲适而歌圣经歌罗西书第三章写道:“所以你们既是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
”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写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写道:“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圣经雅各书第四章“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基督教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矿藏,林语堂从中吸收了许多营养,如自由精神,谦卑性格,感悟能力、直觉方式及其清明的文风等,这些对林语堂独特的文化思想、性格特点和文体方式之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林语堂在大光的威严写道:“耶稣只教人一个原则,或两个原则并合为一的原则:就是天国是在你的心中,及差不多是用同一口气说出来的,温柔及谦卑的人将承受土地,前者教人心灵内在的自由;后者教‘我弟兄中最小者’的价值。
换句话说,谦卑的人在心灵上是自由的,而最谦卑的人将会获得胜利。
这些是在一切自由及一切民主背后的灵性原则。
”[7]谦卑之心,使林语堂能低下学者清高的眼光,放下导师的身份,把读者当做朋友,没有说教,只为闲适而歌。
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笔调,成就了林语堂的闲谈散文。
怀揣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之情,放置无拘无束于心底,取材于生活之常态之中,推新于东西文化于学识之外,一生只为闲适而歌。
笔者认为这就是林语堂为什么会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千万人指责不该闲谈的岁月里极力倡导“幽默、性灵、闲适”为文学主张的理由之一吧。
“天国在你的心中”的自由,“谦卑人承受地土”的恩赐。
这样的感悟贯穿于林语堂的一生,也投射于林语堂的闲谈散文之中。
带着长者的谦卑之心、常品无名之氏文章的林语堂,他的笔触无处不及,他的笔调也更为自然轻松,文字的幽默也为闲适而作。
这也是笔者读林语堂闲谈散文的感受。
为闲适而歌,使林语堂的闲谈散文的既如邻家小院、又如小桥流水、花径通幽。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仅此: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最好的散文去读: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
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
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6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
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波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2)《我与地坛》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散文作品,作者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林语堂。
本书是林语堂在他的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地坛是明清两代的帝王祭祀之地,以及百姓祈福祭祀之所。
作者通过描绘地坛的建筑和景观,展示了地坛作为历史遗迹的魅力。
林中大事记读后感

林中大事记读后感《林中大事记》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年轻时生活在北京和南京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生活、人性和文化的思考。
阅读完《林中大事记》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广泛的思考。
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对细节的敏感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
通过书中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描写,作者似乎能了解每个人的内心,洞悉人性的种种表现。
譬如,《二百五的悲哀》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一个名叫方云的普通年轻人,展示了身边人们追求物质欲望的喜怒哀乐。
方云财迷心窍,一心只想通过操劳养家来得到更多的钱财,却最终在繁忙的工作中荒废了自己的家庭和感情。
作者通过这个例子,反思了当代社会对于财富的过度追求,以及人们往往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忽略了婚姻和人情味。
这样的描写,令人深思。
再譬如,《在清华园里吃第一个冰糖葫芦》这篇散文中,作者以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作者和他的好朋友小六子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清华园吃冰糖葫芦,这个简单的小乐事给了他们难以磨灭的友谊和美好的回忆。
但是随着大家长大成人,各自追求自己的人生,友情也逐渐淡漠,曾经的纯真与无忧也逐渐模糊。
通过这个小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友情和纯真时光的怀念,以及人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冷漠和现实的现象。
此外,《金陵十二钗》这篇散文,通过描写南京街头卖花姑娘的命运,展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
这个故事令人深感愤怒和同情,同时也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深思。
可见,作者善于通过个人故事和小插曲,触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林中大事记》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悟和思考。
通过作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
同时,我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善良憧憬。
这本书作为一部散文集,不仅仅是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点滴,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从而在我们内心种下种子,推动我们去思考和关注身边的一切。
林语堂读后感

林语堂读后感林语堂,20世纪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性、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在读完林语堂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林语堂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
其次,林语堂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我对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再次,林语堂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对文化的思考。
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文化领域,包括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等,让我对不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碰撞,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他的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总之,林语堂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看到了文化的丰富和多样,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的作品让我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感谢林语堂,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最近有些忙,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翻阅中长篇小说,生怕读到精彩之处而不得不放下,待再得空捧起书时,却又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但没想到,这却让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林语堂散文精选》。
其实这本书已被我束之高阁许久了,之前不读它是因为初翻时觉得它半文言半白话,还夹杂着英文,太深奥,大概比较枯燥;现在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文章都很简短,每日抽取零星的时间就能看上几篇。
没想到重拾此书细心一读,竟让我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
读林语堂的散文,就如同在和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话语半俗半雅,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语调诙谐幽默,杂谈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潇洒自如;言谈之中让人愉悦却又耐人寻味,细细体味之后更让人收益颇多。
读散文集,我喜欢凭着感觉随手翻阅,《论读书》是我翻看的第一篇文章,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位文学泰斗是如何看待读书的。
读过此文,顿时令我“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
“读书须先知味。
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
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
”,一个人找到那本“对味”的书,将会使他“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全部的主旨,是读出自己的性灵来。
”……这些文字以一个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心得、方法、经验和意义,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知道了该怎么读书,如何选书。
以前只知道读有名气的书,读上榜的书,读畅销的书,殊不知很多书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常常硬着头皮强读苦读,其结果也只是落得个“消化不良”。
但现在我知道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寻找和自己“对味”的作品和作家。
《秋天的况味》是一篇虽不长,却很美的文章。
人们提到秋,往往会想到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先生却品味到秋的另一番况味,他由一些细小的事物入手,进而谈到秋天的意味,谈到秋的独到,谈到秋的成熟,谈到秋林的古气磅礴之象。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3篇林语堂散文读后感1终于有时间又可以静下心来读一点书了,很愉悦。
看一位博友的感叹,没时间看书,当然是指纸质的,且以无比悠闲的心境。
他说想看,又抵挡不住电子产品的各种诱惑,是呵!~如今仍旧固守着电话功能的手机不多了,固守着电视功能的电视不多了,电子产品把生活中的零星时间几乎都霸占了,如果不是刻意地放下,眼神根本难以移动到屏幕以外的任何东西上。
好吧!你别笑我,我是诺基亚的铁粉,手上这款仍无上网功能,不过耗电量低,信号稳定,音质好,音量大,听歌杠杠的,简单经济,我想,够了,物质上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刚刚好就好。
随手从书架上拿来,忘了这是哪年买得书,装订潦草,已有两页脱落,但印刷还好,排版很清秀合理,是《林语堂散文》。
对林大师我心存崇敬,却没距离感,大师们身上常会凝聚有强大魅力,他们常癫狂骄傲不羁,又博学多才,散发无限生机,字里行间有谦卑有亲和有质朴,让人开眼界,也能在平淡叙述中令人洞悉人间百态。
《论读书》,我记得我读过,但也模糊了,所兴再读再感。
一直对书有渴求,或可弱弱地说对知识。
具体到科学地阅读,却没个具体的方向,能力有限,所以想看大师说法。
读到一句,孟子曰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汗!以后一定少说多看。
虽然他一再重申只是谈谈并非训诫,但在我看来,一样一样的。
跟他笔下谈到的种种读书对号入座,窃喜我的读书真的就是种心灵活动,没那么多现实目的,只是以解心灵饥渴疑惑,也算能安静读书的所谓雅事乐事吧!这么想想我都惭愧地呸了一声,也配!嘿嘿!文中批评学校只顾应试,忽略学生对于好作品的阅读,深有同感,即使今天还不是一样。
前几天,月亮回来我问有时间看闲书没?即课外自由阅读,说,阅览室形同虚设,只有些过期的杂志,对于刚刚开始产生阅读欲望和意识的月亮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吧!深表遗憾。
这样看来,应试教育一天不改革,由此催生出来的应试机器工厂,比如我省如日中天的不铃不铃的衡水中学就会一年年红火下去,且会由此复制出数枚东施,看2013年衡中的高考成绩,最有说服力的是成绩:不仅囊括河北文理科状元,且考入清华北大104人,独占两校河北招生人数的80%。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语堂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1最近读过了《林语堂散文选集》这本书,感受颇深。
本书以一种新的风格来撰写文章,读者在一字一句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语堂的幽默和观点独特等特点,他常常就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来谈论,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在《论买东西》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带领着读者来重新认识我们熟悉的“买东西”这件简单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来谈:本是不想买东西,只在门外看看,却因为一时感情冲动,总是看而不去买也实在尴尬,便由停足观看改为跨进店门,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也确实很多,本来只是去逛超市,散散步,舒畅一下心情,却往往做上一笔“小交易”,带一大捆东西回家,这也实在难免。
而接下来作者又写了“见人下菜碟”这种近代社会人们的通病,又让人联想回味一番,也为下文做了一个简单巧妙的铺垫,最后作者写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将文章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孩子的眼睛、心灵是最纯洁的,没有阴险与虚伪,“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与小孩子做交易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到高兴,而这也正是买东西的本质与艺术。
卖家高兴,买家也同样高兴,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现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见,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写好一篇文章其实只需用朴素的语言记录自己内心对某个事物的的真实感受或某种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灵一样干净、纯洁,这便足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读懂你想表达的心意,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篇2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
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
书里许多文章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林语堂书的读书心得体会1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
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
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
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给这本书打9分:推荐语:如果你身边没有一位让你特别喜欢,特别敬佩,特别崇拜,特别欣赏的人,要不然你就喜欢苏轼吧,你会变得谦卑,上进,同时,你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吐槽:还没发现,不过有个提醒,或许要准备一本字典。
读《林语堂散文》随感

读《林语堂散文》随感说起林语堂,虽然离我们有些有远,但我却一直喜欢他,喜欢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随笔散文。
林语堂的散文独具一格,幽默闲适,他总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总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文字幽默、轻松、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很是让人喜爱。
寒假时节,忙中偷闲,再次拿起了林语堂的散文集,每读一篇总觉得颇有收获。
而这次的翻阅依然让我收获颇丰,其中的《论读书》让我感想很多。
林语堂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
”在这里,林语堂先生列举了当时许多人读书的不同目的,可谓是针针见血,入木三分。
不过,虽然时光流逝,时至今天,这些列举出的现象有许多仍然未变。
现在读书之人大多仍为名、为官、为利,而能真正把读书当乐趣的人又真正能有几人呢?想到这,再次想起了校长大人让我们每个假期都要读书的事。
那么,这又是为了什么呢?肯定不是为利,也不是为名,更不会是为官!那么是否就像是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或许是吧。
而这些却是我们作为教师很重要的素养。
我想,校长大人的目的也在此吧。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散文中还指出为人往往都会有这种现象:“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读到这,想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充电,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胜任教师的职业。
这,或许就是校长大人“逼迫”我们不断地读书的另一目的吧。
林语堂先生还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个人认为不读书导致“面目可憎”倒还不至于此,但“不读书便语言无味”我却深深认同。
读林语堂散文有感

读林语堂散文有感导语: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这是林语堂散文中常有的况味。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林语堂散文作品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林雨堂散文读后感范文【1】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
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
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
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
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
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
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
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
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
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
世上进化,诚不易言。
熙熙攘攘,果何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
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
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4篇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4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
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
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
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
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
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
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
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
爱它那份成熟淡定。
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
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
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
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
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
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
苏东坡传读后感(热门16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热门16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第1篇《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
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
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
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
好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2020年林语堂散文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林语堂散文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林语堂写的讲究自由性灵,也讲究该如何做人的精神。
读了林语堂散文后,你都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为大家推荐了林语堂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最近赶在过年前把《林语堂传》粗略的看完了,为什么说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没有认真去看,而是因为书中摘录了林语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国学功底太浅,有些实在看不懂,只好略去。
但还是有一些感想的,为了怕时间长了忘记,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记录下来。
以前只是依稀对林语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个作家(呵呵,实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华烟云》,其他就基本没有了解了,在这个学期的新东方课程里,一个留学回来教我们写作的女老师向我们硬荐他,说学英语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记国学的研习,否则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就会言之无物,就会露怯,因为人毕竟对他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书法、国画、诗等等,就算你的英语再出色,也没有用处,语言就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工具。
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贯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评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早年爱读书,上过私塾,也上新式学堂,几乎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英语水平,之后他在美国旅居创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国人可以理解的语言介绍中国文化,比较有名的有《吾国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出版后曾长居美国畅销书榜首。
好多美国人当时对中国的好感就是从林语堂的书中获得的。
孔孟庄的智慧同样吸引着美国人,赏花品茗似地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给注重现实利益的美国人仿佛打了一针静心剂,据说当时好多美国妇女都以《生活的艺术》以生活准则,足见林语堂语言的功底和力量,更准确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联想到中国软实力(或树立国家形象)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在美国开播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说实话,拍的不错,很大气,但总觉得文化的魅力没有太体现出来,而且正如美国媒体所说,一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与其拍几个宣传片,不如这个国家的大企业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来得实在和扎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散文集》之读后感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黄琳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他会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
并且在读他的散文后,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
而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其中一篇《论解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
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
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
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
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
苏氏说,“雷霆之后必有甘霖。
”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豁达是幽默中蕴含着的一种重要品质。
自我解嘲就是用言语或行动不失幽默地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
,说白了就是当我们
在生活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就会自己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
其实我认为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与其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如放松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来点自我解嘲。
就如同那只拿不到葡萄的小狐狸,他已经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想要得到高墙上那串葡萄,可是并没有如愿以偿。
于是它便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况下,只得吃酸柠檬却硬说柠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东西。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有点可笑“可笑”,但奇趣搞笑要告诉大家实际上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
可帮助我们松动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让我们能够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凡事乐观,即使身陷囹圄也看到希望,而不是整天悲悲戚戚,愁眉不展,其宝贵的思维模式是‘大不了就,”而不是斤斤计较,过分认真;多想自己的缺点和无能,经常自我嘲笑,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盲目逞能好胜。
这就是豁达。
豁达往往意味着超脱,但又没发展到虚无,所以它仍是一种积极因素,是一种美。
幽默中,通过对自己的尴尬和困境的取笑,使得他人潇洒地从尴尬境地中解脱出来,这正表现了豁达风度。
站在自己之外欣赏自己的创伤,就能产生一段时间的快乐,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