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幽默性灵闲适_论林语堂的文艺观
人。1924 年,林语堂初倡幽默一词时,认为幽默主要 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
是语言风格上的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提倡在高谈 闷到如何。”[3]林语堂非儒扬道之论虽不无偏激,却
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无关紧要 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文化选择视角和文化价值取向。
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1]他还说: 他认为,幽默正是东西文化交融的通道。不仅如此,
束缚融合为一,形成了“表现性性灵”论,并竭力加以 85 语 文 学 刊
2007.2
作家作品
提倡。这不仅表明他对公安竟陵派有分析眼光,继 承并弘扬了他们的性灵说,而且也说明他善于沟通 中西文化,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蹊径。
林语堂受其“性灵”说的影响,追求自然而又娓 娓而谈的“谈话风”。他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 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中谈天,善拉扯,带情感, 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 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 能,欲删不能,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10]而他这种理想却不为梁实秋喜欢,他们两人都写 过关于“谈话”的文章,这两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他 们不同的追求,在《论谈话》中,林语堂说:“大概谈话 者往往都和美妙的小品文一样,无论题目多么严肃, 多么重要,牵涉到国际的大事或动乱……但这些意 思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 度表示出来,……话既无所不谈,结果便越谈越远, 毫无次序、毫无收束,尽欢而散。”梁实秋却把谈话 和作文看成一样,和林语堂的态度截然相反,梁实秋 写道:“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 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写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 多,谈话而知剪裁的就更少了。”[11]可以说,在创作实 践中,他们各自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论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
摘要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东西方文化对林语堂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对形成幽默观产生重要影响,而时代的诸多原因也是促使林语堂走上幽默道路的因素之一。
他的幽默观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幽默观“幽默”这个美学概念(humour )是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译介到中国来的。
而西方最早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幽默,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之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对氏族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嘲弄态度,就显示出了幽默发迹的端倪。
林语堂幽默观的形成,首先受到西方幽默文学的深刻影响。
林语堂在《新旧文学》中自称他对英国散文始祖乔叟、散文大家绥夫特、小品文始祖爱迭生等人的或浑朴,或清新,或尖刻的散文颇为称赞,因为他们的散文都“含有幽默的意味”。
林语堂在创作中注重捕捉住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将其融化于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之中。
郁达夫曾说过,林语堂的幽默带有英国绅士式的嘲讽色彩,用笔比较轻松、委婉,侧重于幽默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
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对幽默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小接受的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熏陶,回国以后又潜心修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林语堂的幽默文学主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在一系列文章中,他列出了中国幽默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流变:老子是中国幽默始祖,幽默源于他的超脱;孔子的幽默是和蔼可亲,合温柔忠厚之旨,听天由命的幽默;庄子的幽默是睿智和讥讽;孟子的幽默是其锋芒中见冷儁。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也会幽默,只是中国道统思想太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性灵。
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林语堂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亲近自然的个性和浪漫气质。
所以,林语堂创办《论语》,提倡“幽默”;续办《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同时,作者要通过文章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心灵对话,就必须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交流。
从《说笑》看林语堂与钱钟书笔下幽默的异同
从《说笑》看林语堂与钱钟书笔下幽默的异同作者:叶颖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8-0285-02摘要:从钱钟书的《说笑》一文说开去,谈林语堂的幽默,实质是从反面入手去认识林语堂的幽默。
《说笑》其文写作的时间是在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以后,是针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提出的反驳。
文中用辛辣、尖刻的讽刺笔调,驳斥了林语堂的幽默观点。
本文意在通过对《说笑》一文的分析,区别钱钟书与林语堂笔下幽默的异同。
关键词:钱钟书林语堂幽默异同钱钟书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广博、文笔精炼的文学奇才。
他的幽默是一种表现深刻思想并运用各种知识展开讽刺的深沉的、含蓄的、带刺的幽默,他的幽默有时会今人捧腹大笑,但更多又带有发人深思的韵味,其幽默中还“……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胜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1]让人回肠荡气,是一种豪不留情的,不虚伪的,带讽刺意味的幽默。
从钱钟书的《说笑》一文说开去,谈林语堂的幽默,实质是从反面入手去认识林语堂的幽默,同时也细细品味钱钟书笔下幽默风格在《说笑》一文中的具体体现。
《说笑》其文写作的时间是在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以后,是针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提出的反驳,文中用辛辣、尖刻的讽刺笔调,驳斥了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文学”观点。
我们先来看看《说笑》全文是怎样用尖酸的,不留情面的文字来反驳、讽刺那些所谓的提倡“幽默文学”的文人的,但通过通篇阅读,读者不难发现钱钟书驳斥的实质矛头是对准林语堂的。
《说笑》其文的开篇,钱钟书很不客气的把林语堂之类文人的职业称做是“卖笑”,可见钱钟书笔下文字的辛辣,何以称“卖”,这听起来似乎是极不礼貌的言语,比之鲁迅先生的文字更加刻薄、毒舌。
接着钱钟书又以“驴呜似哭,马嘶如笑”作比,讽刺林语堂的幽默“只等于马呜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
[2]体现了他对林语堂幽默的不屑态度。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
林语堂的散文两大特色:一、闲适林语堂的散文充满“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局动荡,政治环境异常,文学发展在整体上呈政治化的趋势,许多文人在此情形中为保全自我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而向往闲适之趣,其文学创作也就成了主流文学形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状态。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它们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幽默”“性灵”“闲适”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1、“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不委曲而累己”,这是历代闲适文人最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也是林语堂在闲适散文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精神特点。
闲适文人,远自魏晋名士陶渊明始,一直到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近至周作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推崇个体之精神自由与人格尊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蹈“我行我素”或隐居以求其志,不甘为物所驱、为物所役。
林语堂很崇尚这一点。
事实上,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为我所用”、无所顾忌是他为人为文的最大特点。
如三十年代中后期,当全国上下都进一步强调文学与文人的社会职能时,林语堂却公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这是多么明显的事实,我们简直从没有想到过”。
而实现这一精神理想的行为方法则主要如他阐释浪漫主义特色时所言:是“放逸”“清高”“遁世”“欣赏自然”。
“放逸”“清高”,主要体现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凌驾和超越、对个体人格尊严的高扬和肯定。
林语堂推崇“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放浪者”,反对把“自我”变成“一个全然服从物质或经济规律的自动机”,也反对牺牲个体、把个人当作实现社会职责和群体幸福的工具。
林语堂曾说,“哲学以个人为开端,亦以个人为依归。
浅析文学幽默艺术.pdf
(一)构成要素 杰罗姆与林语堂二者之间的幽默作品是以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构建而成的。
杰罗姆的作品多以社会上的小人物以及小趣闻累叠在一起,成为作品中一个个的小高潮。
例如讽刺包装工人、医学院学生等。
这些人物或者事件彼此间没有任何关联,只是不分先后的拼凑在一起成为随笔作品中的一小部分。
而林语堂的作品则是由完全不同的群体作为基本构成了论调清晰明确的作品。
他的作品中多为讽刺黑暗官场、社会风气等,讽刺的对象多为处于社会上层的群体以及整体的风气。
林语堂很聪明的将袁世凯、孙中山等人引入文中,即增添了吸引力,又将其作为更加有力的证据。
这里不仅仅是在讽刺个别的达官政要,而是在讽刺这一类所谓的统治阶层的通病,这些统统都是糜烂生活所导致的“富贵病”,官员政要若是将自己的心力全部用于操劳国家大事上,断不至于害得这一身的“政治病”。
(二)致思方式 杰罗姆的作品从致思方式方面来讲,尤其注重透过笔触和描述来进行表达。
杰罗姆通常都是用简单的手法将人或事摹仿出来,力求用人或事的真实表现自己来说明道理或进行讽刺,而他自己很少站出来进行说明。
而林语堂的致思方式是极为不同的,林语堂的幽默作品中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社会政治使命感。
他的作品在幽默的同时还担负着政治教化的作用,所有的论调和描述讽刺的对象都是带有政治倾向性的,都服从于林语堂本身的社会政治原则。
我们来看这段文字的描述:在中国,虽然一个人可以因偷窃一个钱包而被捕,但他不会因为盗窃国家资财而被抓起来。
甚至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无价国宝遭到有关的官员偷窃,事情败露后,罪犯也没有受到惩罚。
因为我们对政治腐败有一种“需要”,于是从逻辑上就必然会产生一种“仁政”理论。
孔子要我们接受仁人之治,我们也确实把他们当作仁人君子,他们可以不做预算,不报告支出情况,做事不需要人民的立法许可,犯罪之后不需要进监狱。
林语堂的讽刺中,很少有对于被讽刺对象本身的描述。
在这里没有具体去临摹官员盗窃国家资财的具体犯罪过程,而是简单的将这一事件铺陈出来,紧接着的就是对于这一事件所影射出的社会问题的批判的讽刺。
林语堂研究概述
林语堂研究概述1975年5月,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森(Arthur James Anderson)[(1)]编纂的《林语堂精摘》(Lin Yu tang:The Best of an Old Freind)出版。
林语堂在为此书写的《序》中说:“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
我的话说完了。
我就要告辞了。
”林语堂显然已有死亡的预感。
他要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回顾和总结一下自己80年来的历程。
1974年,出版了他的《八十自叙》(台湾远景出版社)。
这是林语堂耄耋之年之作。
林语堂开卷就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
”这真是画龙点睛,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一生思想性格的特殊性,证明林语堂还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合伙人、挚友徐訏[(2)]在肯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林语堂在文学史中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徐訏一语道出了林语堂以自己的存在为文学史家们出了一道难题。
林语堂确实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
主要难度还是在于林语堂本人思想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集古今中外文化因素于一身,中西结合,融古会今。
任何事情,哪怕是苍蝇、臭虫、抽烟、戴帽、吃糍粑、睡觉……林语堂都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变成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或两种文化选择的大题目。
别人极力掩盖的,正是他要暴露的,别人梦寐以求的,他会不屑一顾;他不仅不回避矛盾,还以“一捆矛盾”自诩。
正是这些特点,造成了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最难写的一章。
林语堂本身就是“一团矛盾”,“一团连自己也理不清的矛盾,外人要去清理出头绪来,自然更不容易。
”[(3)]因此,研究和评价林语堂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给林语堂的头衔很多,“高人雅士”、“幽默大师”、“语言大师”、“一代宗师”、“一代哲人”、“中国大文豪”、“数千年中国文明所钟毓出来的奇葩”有之;骂他是“反动文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洋奴”、“袁中郎徒子徒孙”也有之;说他“前期是战斗的,后期是绅士”,早期是“叛徒”,后期“投身美帝国主义”有之,认为林语堂是“爱国主义者,不能全盘否定”,甚至毫不隐讳地说:“林语堂不是反动文人”[(4)]的也不乏其人。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特点作者:肖潇来源:《祖国》2016年第19期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其作品贯通了中西方文化,包含了哲学、艺术、人生等多种内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林语堂散文中的“性灵”、“闲适”、“幽默”这几项艺术特点,展示了林语堂散文独有的特色,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林语堂散文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散文创作风格和许多作家都有所不同,因此林语堂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林语堂坚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违背自我的想法,这和他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林语堂的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值得探究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到林语堂的思想情感。
一、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林语堂作品的艺术特点中,包含了几个主要元素,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曾写过一篇《写作的艺术》,其中提到,“性”指的是人的个性,“灵”指的是人的灵魂与精神。
实际上,根据林语堂的描写,“性灵”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但林语堂一直认为性灵文学的特征就是要有个性、重趣味、近人情,要能够自由挥洒,给读者带来超然而闲适的感觉。
林语堂将自己的性灵说真实地体现在了散文的文体层次上,不论是在“语丝”时期,或是在“论语”时期,林语堂都主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抒发自我的情感。
比如《剪拂集》中,就包含了不少“真挚勇猛”的文字,这些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露。
在三十年代,林语堂散文出现了不少精品,其中充满了“性灵”与趣味。
这种“趣”属于一种理趣,而“味”则属于散文耐人寻味之“味”。
林语堂通常能够在常人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许多创新的意图。
林语堂在《人世间》创刊号上描写了一段发刊词,其中就提到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主要特点,突出“自我”的美学。
类似于这种采用对话和闲聊的形式进行文学表达的作品也经常出现,例如《谈中西文化》、《想象的孔子会谈》等等。
这类充满闲适感的作品,读者读起来容易产生亲切感,似乎娓娓道来,令人心里清爽畅快。
【精选】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幽默小品文,现在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提出了一个完善的幽默学说。
其幽默艺术表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
与同时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
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小品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反面形象出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重视。
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
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
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的幽默观。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
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文中,他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
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幽默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
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巾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字。
“幽默”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异,那么林语堂心目中“幽默”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滑稽是有差别的。
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不过“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解读
林语堂幽默小品文解读
林语堂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
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文学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幽默小品文是
他写作中的一大亮点,既有笑点,又有思考点,深具启发性。
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大多数都是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情的
描写,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常人所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对生活和人性
的思考。
他巧妙地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塑造,达到了幽默、励志、寓意的多重效果,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生
活的真谛。
例如,他的一篇小品文《中国人做世界上最好的事》,通过对
中国人重视家庭、注重亲情的表现,表达了“家是人情串连的最大
纽带”的观点,既让人感受到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可以引导人们
重视亲情、关心家庭,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与联系。
另一篇小品文《瑞雪兆丰年》,则通过一个小时内不停地下雪,导致一名女子要迟到的情节,传递了“事实上瑞雪真的兆丰年,只
是兆了不一定是农民的丰年”这一深刻寓意,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
求物质欲望而忽视自然环境的忠告。
总之,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不仅
有着充满人情味的质感,更是一种发人深思的思想火花。
它的幽默、诙谐和思辨性的特点,让读者们回味无穷。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
林语堂式幽默,林语堂对幽默的定义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林语堂。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与文坛巨匠鲁迅齐名,与鲁迅凌厉的文风不同,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
对他来说,幽默既是文学观,也是人生观。
因此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若是遇到种种忧心的事和烦恼,我只能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林语堂。
”你知道吗,“幽默”一词就是他翻译的“houmor”这个词,是由林语堂最先翻译为“幽默”的。
1924年,他在《晨报》副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第一次将“houmor”翻译成幽默。
其实,在他之前早有很多人翻译这个词“houmor”了,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将它译为“欧穆亚”,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幽默”一词出自《楚辞》,但早就失去了它“寂静无声”的本义,对比其他译法,还是林语堂译的最好,也最终流传下来了。
在林语堂心中,他给幽默下的定义是:“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
幽默没有旁的,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
”他还认为:“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都是用得着幽默的滋润的。
没有幽默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自1924年首译幽默以来,到1970年在汉城的第三届国际笔会上演讲《论东西文化的幽默》,林语堂晚年还在《八十自叙》中不留余力地提倡幽默,他确实在半个多世纪中与幽默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一名幽默大师。
他与幽默结缘的一生,留下了幽默哲学给后人思考,很多人觉得他说的确实是大道理:“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来源于生活中的幽默《林语堂》传中记载到,林语堂的幽默感大概来源于父亲。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8章 散文(二)【圣才出品】
第18章散文(二)本章重点:林语堂和何其芳的散文。
其他知识点:1.“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2.“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3.报告文学与游记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1.小品文的风行《论语》《人间世》与《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一批杂志溯源晚明小品2.写作立场和人生姿态“看这偌大国家扮春香闹学的把戏”“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火气不太盛”“淡然之味”冷静超远的旁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针对当时主流文艺家强调意识形态,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认读者为“亲爱的”故交,作文时略如良朋话旧,私房娓语。
此种笔调,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吐露,或者谈得畅快忘形,出辞乖戾,达到如西文所谓“衣不纽扣之心境”。
3.左翼对闲适笔调的批评《太白》《芒种》专讲闲适、性灵导致与时代脱节《<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小摆设”4.林语堂的散文创作《大荒集》《我的话》(1)题材“宇宙之大,苍蝇之微”(2)国民性改造以及传统文化转型《谈中西文化》(3)幽默的情味(4)娓语式笔调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1.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现实批判性与论战效果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1)瞿秋白社会批评和文艺杂感尖锐的政论色彩善于抓住本质,勾勒典型创造新的杂文形式《乱弹及其他》(2)唐弢《谈礼教》、《看到想到》、《东南琐谈》、《(周报)休刊词》文笔锋利,击中要害(3)徐懋庸针砭旧物贴切、泼辣,能移人情文风拙直质朴2.风格多样的散文(1)茅盾的小品文:精短的小品篇幅中全景式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性和时代性“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
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旬,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
”(2)艾芜《漂泊杂记》、《山中牧歌》西南边陲的浪漫风情朴素清新(3)叶紫善于刻镂人物,烘托气氛(4)萧红漂泊生活,童年回忆明丽、亲切、哀婉不讲章法絮语笔调诗化(5)吴组缃小说化笔法冷静、精致(6)郁达夫山水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游记》清新秀美,才情纵横,极富神韵(6)巴金时代色彩、爱与恨朴素酣畅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1.“京派”散文(1)何其芳《画梦录》“我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散文。
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
语 》半 月刊 ,再 次提 倡 幽默 ,并最 终竖 起 幽默文 学 的大旗 。如 林 语 堂有 名 的散文 《 幽默 》 ,写于 13 年 1 1 论 9 4 月 日,即发表 在 《 论 语 》三卷三十 二期 。文 中分上篇 、中篇 、下篇三 部分 ,博古通今 , 谈 中论 西 ,论述 幽默 ,指 出其存在 的必 要。 “ 无论那 一国的文化 , 生 活 ,文学 ,思想 ,是用 得着 近情 的幽 默的 滋润 的 。 ”… 因 为他 的努 力 ,13年 被称 为 “ 93 幽默年 ” 。 值 得 一提 的是 ,林 语堂 后来 又有 过对 于 小品文 的提 倡 。13 94 年 4 ,林 语 堂与 陶亢 德 创 办 《 间世 》 杂 志 。l 3 年 与 陶 亢 月 人 95 德 、徐 合办 《 宇宙风 》 杂志 ,力 倡小 品文 。在 《 间世 》发刊 人 词 中,林 语堂 提 出 了他 的 关于 小品 文的 著名论 断 。他认 为五 四 以 来 中国现 代文 学 中唯一 成 功的 是小 品文 。小说 佳作 亦 由小 品散文 训练 而 来 。 小 品文 “ 以 自我 为 中心 , 以闲适 为格 调 ,与 各 体 特 别 ”, 内容包 括一 切 , “ 宙之 大 ,苍蝇 之微 , 皆可取 材 ”,应 宇 大力提 倡 。 1 3 年 被称 为 “ 品文年 ”。 由此 我们 可对 当时 的小 94 小 品文热 窥见一 斑 。 从 “ 幽默年 ” “ 品文年 ”这 些 称号 里 ,可 以看 出当时林 语 小 堂 被欢 迎 的程度 。其 实 ,对 于林语 堂 来说 ,这 二者 是二 而一 的东 西 。在 《 与 陶亢德 书 》里 ,林语 堂 这样 说到 : “ 人 生途上 小 再 在 憩 谈天 ,意 本 闲适 ,故容 易谈 出人 生 味道 来 ,小品文 盛行 ,则 幽 默 家 自然 出现 。” 所 以 ,我们 用 “ 默 文学 ”这 个提 法 幽 就可 以涵 盖他 这一扬
林语堂早期散文特色
林语堂“语丝”时期散文摘要:作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在二十年代,即“语丝”时期,主要身份却是一个激进的社会和文明批评家,同鲁迅、周作人站在一起,以“土匪”自称。
在《剪拂集》中留下他当时的思想轨迹,充满了叛逆与清醒意识,并且显露出日后“幽默”的苗头。
可以说,“语丝”时期是林语堂一生最富于战斗力的时期。
关键词:林语堂语丝匪气幽默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他所提倡的幽默小品文奠基而成的,正因为这点,在许多建国后的文学史教材中,都将其作为批判对象。
其实,林语堂也并非一味追求幽默,在二十年代,即1924-1928年,他就以一个斗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那正是创刊于1924年的《语丝》最为辉煌的时期。
林语堂作为该社的重要成员,同鲁迅、周作人、孙伏园、郁达夫等人一起,为“语丝”任意而谈,泼辣幽默的文体作出重要贡献。
鉴于他与《语丝》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作品称之为“语丝”时期。
在这个时候,林语堂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叛逆意识和激进思想,写下了大量有关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文章,后来这些作品都收入《剪拂集》中,成为他一生曾为战士的光荣记录。
林语堂之所以会加入“语丝”社,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政局。
二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正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那段时期。
先是一九二四年,贿选总统曹锟下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残暴的安福系段祺瑞政府;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紧接着,北京发生“女师大风潮”,由反对校长杨荫瑜发展为反对教育部部长、复古主义流领导长章士钊;三月十八日,在执政府门前发生了枪击示威群众,死伤两百多人的“三一八”惨案。
面对这些混乱的局面,深受基督教“人道”主义和西方“自由”“个性”影响的林语堂自然对封建军阀政府极为不满,而当时语丝社正处于群众运动的中心。
固然北京是“瘫痪魂灵的大公寓,魅魑同胞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屡次天安门大会的历史地,是五四运动的起发点,是学生们和警察大战的故址,是三一八大惨案的屠场,是打狗运动的故都!……,北京就是学生领导群众干涉政治的唯一名城。
解析林语堂幽默理论的传统文化根基
解析林语堂幽默理论的传统文化根基作者:马向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8期【摘要】林语堂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非常重要,并且有着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作家、理论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值得关注的名家之一。
他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翻译成中文“幽默”的人,也是中国现代幽默的拓荒者,是把幽默作为美学概念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于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他从小接受传统儒道文化思想的熏陶,幽默根源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喜剧美学,从苏东坡到陶渊明最终到庄子,这才是其真正能幽默的“根”之所在。
文章通过对林语堂幽默理论的剖析,揭示出其“根”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并对其幽默观的本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传统文化;儒道思想一、林语堂幽默理论林语堂最早将“幽默”一词移入中国,他在1924年5月的《晨报》副刊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一文中首次将英文中的“humor”一词翻译成为“幽默”。
他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默,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现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味道,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
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故译为幽默,以意义言,勉强似乎说得过去。
”林语堂的这一翻译确切地表达了这一有着独特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美学概念。
“幽默”终被世人所认可,广泛流传,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林语堂幽默观的潜移默化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林语堂宽容超脱的胸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与他从小生活的乡村环境、仁爱的家庭氛围、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密切相关的,并在日后的留学深造过程中,对他接受西方喜剧理论思想起到了理论基点的奠基作用。
(一)老庄思想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影响林语堂从小就接受家庭式基督教的熏陶,但开明的父亲除了给他宣扬基督教文化以外,还向他讲授孔孟之道,教他读《四书》、《诗经》、《声律启蒙》和《幼学琼林》等书籍,还教他对对子。
但这仅仅只是为他推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扇厚重的大门而已,后来林语堂进入社会以后,深感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严重欠缺,于是便苦读传统史书典籍,长期致力于孔孟思想、老庄哲学的研究,这为他后来接触西方喜剧理论奠定了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理论根基。
北师大文学院2016年文学类考研资料之中国现代文学史填空题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填空题库1.文学革命开始于( )年,它是(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1915年9月( )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 )与( )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
9.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 )和通信集( )中。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 ),他在《新申报》上发表( )、( )、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 )的(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 )和( )。
1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 )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 ) 的( ) ,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 。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 )和( ) 。
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 、( ) 、( ) 。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 ) 、( ) 、( ) 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 ) ,被称为( ) 。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 )、( )、( ) 。
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 )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2.语丝社成立于( ) 年,其主要成员有( ) 、( ) 、( ) 。
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 )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成立于1925年的( )和( ),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京华烟云》中的幽默及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再认识
( 简介】 敏 ( 9 2 ) ,湖北枣I A ,广 东商学院外语教 学部讲 师,主要从 事翻译理论与 实践 、文 学批评研究。 作者 武 17 - ,女 r . m .
口 长 江 师范 学院 学报
象的刻画 ;从创新性 的角度来看 ,幽默有助于输入新 的表达方式 和认知伯纳的 自评一样 : “ 我 的方 法 ,请 注意 ,是用 最大 的苦心 去 寻求应 当说 的
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 连鄙俗的笑话在内,狭义 的幽默则 与郁剔(i、讥讽 、讽 刺有 所 区别I1 语 wt ) J 。林 堂提 倡 的幽默 观是就 其狭 义 而言 的 。对 于林 语堂 来
说 ,幽默是智慧 的产物 ,他说 :人之智慧 已启 ,对 付 各种 问题 之外 ,尚有余力 ,从容 出之 ,遂有 幽 。 同时 ,幽默是一种态度 ,一种人生观 ,蕴含着独特 的 见解 和对人生 的观察 ,因此 ,有相 当的人生观 ,参 透
武 敏
( 广东商学院 外语教学部 ,广东 广州 502 130)
[ 要】 幽默是林语堂文学创作的一个标记性特征。在英文 巨著 《 摘 京华烟云 》中,林语 堂 对幽默信手拈来 ,通过幽默来批判社会现 实、刻画人物形象、并向英语输入新的表达方式和认知 角度 。他 在作 品 中对 幽默 的充 分使 用体现 了幽默 大师 的文采 和风 范 ,促使 我们 重视 幽默在 文 学创
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 其文 化必 1趋虚伪 ,生活必 1趋欺诈 ,思想必 1趋迂腐 , 3 3 3 文学必 1趋干枯 ,而人 的心灵必 1趋顽 固I。 3 3 4 l
对于 林语 堂 的幽默创 作 ,关 于小 品文 的研 究 较
【 收稿 日期 10 9 1— 1 2 0 - 2 2
林语堂:论趣
他人的幽默事故
鲁 迅
•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 望鲁迅(1881—1936年)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 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 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 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 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 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于是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话助助消化话助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
林语堂《论趣》
接触作者
“幽默大师”的笑话
有一次有位著名学者,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后,校长 请他到大餐厅和学生们共餐。校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 临时请他和学生讲几句话。他虽然喜爱演讲,但碰到饭后被人拉 去作临时演讲,则是深恶痛绝。于是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 话,助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 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 鲜血中观赏。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场,让一头狮 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 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去吃它了。
1934年《我的话· 杂说》有五则对联:
• • • • •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邻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 四十不惑之年所作。
幽默大师——林语堂
“因此我们知道,是有相当的人生观,参透道理,说 话近情的人,才会写出幽默作品。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 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 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 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其结果必多表面上激昂慷慨,内心上老朽霉腐,五分热诚, 半世麻木,喜怒无常,多愁善病,神经过敏,歇斯的利, 夸大狂,忧郁狂等心理变态。《论语》若能叫武人政客少 打欺伪的通电宣言,为功就不小。” ——《论幽默》
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
五卅事件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徐志摩、陈西滢等在《闲话》展开笔战。
提倡“闲适”话语的一方,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
论争的另一方则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反对“幽默”“闲适”小品文的太白派。
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作人等对闲适小品的推崇与实践在现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提倡“闲适”的是周作人。
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公开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派性灵文学的继承。
从周作人开始,人们所熟悉的对悠闲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及文化的即兴化的表述为风格标记的“闲适”散文就在整个新文学话语中居于重要位置。
而在1930年代对周说提出最有力的支持的是林语堂。
林语堂小品文理论中的核心命题就是“文学是自我表现”,“文学为人生的”。
(2)鲁迅等人对“闲适”态度的批判以周、林为代表的论语派的文学主张,受到以鲁迅为主的左翼阵营的反对与批评,而批评的焦点就是周、林等人对生活、文学所提倡的一种“闲适”态度。
他们以《太白》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闲适小品的批判。
左翼作家们认为论语派的闲适文学脱离了社会的斗争,其实质是“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
林语堂曾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闲适”的重要性,在《论小品文的笔调》中,他认为小品文的笔调就是“闲适笔调”。
论语派作家首先为小品文正名,认为在正统文学观念中它无法占据一席之地是文学的功利心使然。
(3)周作人等侧重融入生命体验以周作人为代表创作的闲适散文往往也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话中,包含有更深的内涵,他们的“闲适”散文多半是“闲”而不“适”。
周作人等人那种“闲适”中略带“忧患”的现象几乎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惯性:他们崇尚向往“闲适”,但内心却仍无法真正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在闲适的美学追求背后,仍然蕴含着生命的感喟和人生的体验。
(4)鲁迅等侧重参与社会政治鲁迅的匕*首投枪派与闲适派尽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大散文流派,但两者的冲突更多在社会政治作用方面,对艺术本身,他们却有很多共通的见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128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
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
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文学30年代,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文。
一时间文坛兴起“幽默文学”热。
林语堂也随之被冠以“幽默大师”的称号。
但很快他便遭到了左翼文人对他的严厉批评,这使得他逐渐从大红大紫到步履维艰。
本文即意在梳理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并重新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
一 “幽默文学”的提倡到发扬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一词是林语堂从英文humor翻译过来的。
现代汉语大词典权威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中国古书中最早出现“幽默”二字在屈原的《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这里的“幽默”二字是寂静的意思。
把这个词借过来并发扬光大,是林语堂的功劳。
1924年5月,林语堂在《晨报副刊》发表我国最早提倡幽默的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
他建议,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同年6月份,他又在此刊发表《幽默杂话》一文。
在此文章中,他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幽默,对幽默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
他认为在文学中,最堪欣赏的幽默,能够引起人家嘴旁轻轻的一弯儿的微笑。
尽管在1924年,林语堂在文章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提法,但是林语堂的这一提倡并未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
1924年后,林语堂一直是《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到了1930年,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名噪一时的《语丝》终刊,林语堂一时失去了文学上的阵地。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并主编《论语》半月刊,再次提倡幽默,并最终竖起幽默文学的大旗。
如林语堂有名的散文《论幽默》,写于1934年1月1日,即发表在《论语》三卷三十二期。
文中分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博古通今,谈中论西,论述幽默,指出其存在的必要。
“无论那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
”[1](p223)因为他的努力,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
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后来又有过对于小品文的提倡。
1934年4月,林语堂与陶亢德创办《人间世》杂志。
1935年与陶亢德、徐訏合办《宇宙风》杂志,力倡小品文。
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关于小品文的著名论断。
他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唯一成功的是小品文。
小说佳作亦由小品散文训练而来。
小品文“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内容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应大力提倡。
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
由此我们可对当时的小品文热窥见一斑。
从“幽默年”“小品文年”这些称号里,可以看出当时林语堂被欢迎的程度。
其实,对于林语堂来说,这二者是二而一的东西。
在《再与陶亢德书》里,林语堂这样说到:“在人生途上小憩谈天,意本闲适,故容易谈出人生味道来,小品文盛行,则幽默家自然出现。
”[2] (p54-55)所以,我们用“幽默文学”这个提法就可以涵盖他这一时期的文学观点。
二 提倡幽默的原因林语堂在20年代曾是语丝社成员,和鲁迅、周作人一起并肩作战。
他不满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
比如《祝土匪》,他在文中自比土匪,讽刺嘲笑当今的所谓学者只知道脸孔、尊严,不敢说该说的话,不敢维持良心上要维持的主张。
文中这样说:“惟其有许多要说的话学者不敢说,惟其有许多良心上应维持的主张学者不敢维持,所以今日的言论界还得有土匪傻子来说话。
土匪傻子是顾不到脸孔的,并且也不想将真理贩卖给大人物。
”[1](p31)再如《打狗释疑》,他盛赞“讨狗檄文”“对狗宣战”,认为“生活就是奋斗,静默决不是好现象,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高传峰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宁夏固原 756000)象去感受里面很大段的描写来体验仇虎的心境。
白傻子出现的声音,他一直会很兴高采烈地模仿火车疾跑“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漆叉卡叉,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吐兔图吐”一句比一句有气力,作为剧中貌似可有可无的“傻子”,他貌似无意识的声音其实一直在渲染和拼接配合人物的行动。
而火车作为一种自由、光明的象征,反复作为背景被提及事实也是给予了人物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仇虎力图走出封建的牢笼,驱赶黑暗的势力。
但是火车声却只以一种虚幻的方式存在在他们的大脑幻想中,并且一次次地从原野上与生活在那里的生命擦肩而过。
另外,剧本里,一首恐怖的曲子一直为人们“传唱”:初一十五庙门开,牛头马面哪两面排……判官掌着生死薄哟,青面的小鬼哟拿着拘魂的牌……在焦家经常时不时地以仇虎低哑的声音唱出来。
焦母这个眼瞎心明的老婆子对这个曲子颇具恐惧感,一直说不吉利,如此处理就如在及其安静的情况下可以听到绣花针掉地上的声音一样,音响效果可以说是扩大了几百倍。
预示着最后家破人亡、两家覆灭的结局,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读来实有喘不过气来的味道。
在第三幕里,森林的逃亡这出里,鼓声一直伴随着他们。
滴滴答答不间断,如生命的丧钟,就好比仇虎自己所说,这不是叫小黑子的魂,而是催他的命。
曹禺大胆地处理了奇异的幻象。
他直陈,在这里,恐惧是一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
这些幻形都是人物自身恐惧结果的幻景,揭示了仇虎内心的亏欠、不安,是对逃离和死亡的惧怕,是他内心最隐秘的惊慌悔恨思想感情的暴露。
作家不是神甫,单一的解释和理论只会窒息他们,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
曹禺就是通过细腻深刻多变的笔法让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丰富,使得戏剧情境也更为具体,从而也为整出戏提供了支撑,成为一部好戏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1.辛宪锡 《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2.刘勇 李春雨 《曹禺评说七十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3.洪治纲 《绝望深处的笑声——论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4.熊元义,余三定 《西方悲剧理论的两大类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作者简介单慧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081班。
文艺评论大 众 文 艺129和平更应受我们的咒诅”[1](p42)。
他这一时期的文章大部分收在《翦拂集》里。
看这本集子,可以感受到语丝时期的林语堂是一位政治色彩很浓的作家。
从他后来和鲁迅一道被段祺瑞政府列为通缉对象,我们能够看得出来。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评价《翦拂集》时代的林语堂“真诚勇猛”,可谓妥帖恰当。
但1927年以后,林语堂逐渐有意与政治保持了一定距离。
1928年10月22日发表于《语丝》的《翦拂集•序》表达了他这时候的想法。
回顾以前写过的文章,他认为它们现在是“不合时宜的隔日黄花”[1](p3),“还是做年轻的顺民为是”[1](p3)。
1932年9月创办《论语》半月刊,林语堂从“语丝”一员一变成为“论语派”主帅,终于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林语堂的这种转变固然与他本人的性格密切相关。
林语堂的童年对他影响很大,在他的文章中,能找到这样的话语:“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深受者为最大。
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力。
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康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有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
在这条件下生长起来,没有人是走错的。
在孩童是我的居处逼近自然——有山、有水,有农家生活。
”[3]此外,林语堂之所以有这种转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国民党公开叛变革命。
白色恐怖遍布。
政治上的残酷与黑暗也影响到了文学。
五四文学中洋溢的那种青春和个性的气息渐已消退。
这时候兴起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即左翼文学运动。
左翼文学声势浩大,成为30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潮流。
这时候的林语堂却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不满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高压政策,另一方面他又不愿站在左翼作家的行列里。
在《悼鲁迅》一文里,他写了自己对于左翼青年的看法:“《人间世》出,左派不谅吾之文学见解,吾亦不愿牺牲吾之见解以阿附初闻鸦叫自为得道之左派。
所以,在社会矛盾尖锐化的30年代,他采取了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阿英在《现代十六家小品•序》里,对这一时期的林语堂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
“打硬仗既没有这样的勇敢,实行逃避又心所不甘,讽刺未免露骨,说无意思的笑话,会感到无聊,其结果就走向了‘幽默’一途。
”的确如此,如果说,20年代的林语堂提倡幽默还仅是把它作为一种语言风格,到了30年代,他已经把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生存方式了。
而他的这种提倡在当时也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所以会兴起一时之风。
三 看30年代关于林语堂幽默文学的争论正当林语堂一心一意要在中国“哼哼唧唧及杭呦杭呦派之文学外,又加一幽默派、小品派”的时候,他遭到了左翼文坛对他的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鲁迅。
说鲁迅是幽默大师不恰当,但我们不能否认鲁迅的作品里充满了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讽刺力度。
他更多的是把幽默作为一种武器、艺术手段,来揭露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一切落后现象。
所以,他的幽默是与讽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林语堂认为鲁迅的作品是“无花的蔷薇”。
在林语堂看来,幽默是花,讽刺是刺,世界上看花的人多,看刺的人少,如果一个刊物只有花没有刺就终必灭亡。
所以,他提倡给人开心的纯幽默。
但其实,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也不乏把幽默与讽刺结合起来的上乘之作。
如《论政治病》《萨天师语录》《粘指民族》等。
鲁迅也并不看好林语堂的幽默。
他有好几篇杂文来阐述自己对于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小品文的意见,可谓深刻入理。
如在《从讽刺到幽默》里,鲁迅分析了幽默流行的原因。
“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他出来”。
[4](p43)鲁迅同时又指出这其中单是“为笑笑而笑笑”[4](p43)的自然也不少,“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4](p43)的时候。
在《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里,鲁迅说他并不提倡幽默。
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5](P575)。
他更明确地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的道路的东西”[5](P576-577)。
除鲁迅以外,茅盾、胡风也于此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的观点于鲁迅基本一致。
茅盾先后写了《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关于小品文》《不关宇宙或苍蝇》《小品文和气运》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