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诗赋论教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诗赋论教案1
二十二诗赋论(节选)教学目标:1、梳理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说明:本篇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层次的论述对象都在开头予以明确。
所以本文尽管是文学评论,但在行文上却有着明显的说明文的特点。
建议按说明文的要求进行教学。
对于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中生言,借助本文的阅读,从形式上,可培养他们对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从内容言,则可由此大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根据课文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其各自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可用以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作者所论述的观点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各类诗体体裁及其风格差异的理解。
2、难点:领会作者针对不同诗体特点所引用的古人评价与诗句的意义及其具体作用。
说明: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律诗的论述,作者高度评价五言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在对七言律诗的论述中,又总括了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间在诗体和风格上的异同与表现难度。
此外,还要注意到古人对诗歌的评论往往把“风格”和“诗体”融合在一起的。
文内引用大量的古人对诗体及风格的评价论述,同时还恰如其分地引用许多名诗、名句给予佐证。
引用的材料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古人对诗歌的评论文章的片段;一类是古人的诗歌名篇或名句。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
引用的作用: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教学过程思路点拨一.根据文章表述层次的顺序,可以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阿房宫赋教案1
阿房宫赋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4
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二册-《阿房宫赋》ppt课件1教案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 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 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唉!之使,六亦国使灭后亡人的而是复六哀国后自人己也,。而不是秦国; 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 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 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 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 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 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 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 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 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 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 《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 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 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 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 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 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 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 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 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 帝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局面。他在文 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认为文章 应为事而作,不应无病呻吟。因此 他的不少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 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 “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 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
妆像墨镜绿的云彩纷纷扰扰的样
涨起
子
油腻
▪ 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
互文
▪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
也烟;雾升腾 香草
突然震响
▪ 辘其车 音(所走过之lù发)出辘的(声lù)远深影听远,,杳不(见y踪ǎo)通 “不至知”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终南山教案1
二十律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说明: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
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所以欣赏诗歌也必须了解汉语文本身的许多特点,这也是诗歌的特点。
诗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为至少有: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哲思美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授课教师能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去宏观地把握、鉴赏诗歌,千万不要现代文是现代文、古典诗词是古典诗词、割裂地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
2、难点: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情感体验,但学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要了解作者诗词创作时的丰厚情感或许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导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比较充分的相关知识,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课文文本,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吃透文本。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质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是提问,学生才是质疑。
还可以是诵读式的教学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到一定火候了,然后再分析,而且分析甚至不必太全,只要把核心讲清了、把精髓点透了就行了。
练习举隅1、整理三首诗中涉及到的典故,并说说这些典故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选择三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3、尝试自己提笔写一首律诗,诗题不限,注意格律的基本要求,但不苛求,关键是“以意为上”。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沪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沪教版第二册教学目标: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2、背诵全诗;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一)析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
如《游子吟》)3:内容:别东鲁诸公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
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知内涵1、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全诗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语调适合)思考: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
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获奖学案沪教第二册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获奖学案沪教第二册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获奖学案沪教第二册《阿房宫赋》〔一〕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杜牧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报,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西汉的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
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彩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则〞与“淫〞的区别。
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辞人之赋〞,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其特点是符合儒家的诗教原则.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杜牧这篇赋是典型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沪教版高中语文《诗赋论》教案(2)
沪教版高中语文《诗赋论》教案(2)思路点拨:一.根据文章表述层次的顺序,可以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
即: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
本篇大致可分为以下九个层次。
1、第一层次,用简约的语言概述了诗赋之间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2、第二层次,概述古诗的分类可以从诗体与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3、第三层次,阐述了四言体的风格及风格形成的诗体上的原因。
引用《诗薮》的评论是为了说明风格形成的原因。
此外,还交代了四言体兴起的原因。
4、第四层次,在与四言体比较的过程重,阐述了五言古诗的风格与诗体的差异。
强调了五言诗体突出的表现力。
引用钟嵘《诗品序》的评论,在于说明五言突出的表现力。
引用《诗薮》的评价,在于说明五言诗体在表现力方面的突出价值。
引用的诗句(有片段和全诗)在于形象地证明上述的评价。
5、第五层次,阐述七言古诗的由来,详细说明了该诗体的特征和风格特征。
强调了灵活和自由。
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诗),为论述说明作了生动的注释。
6、第六层次,高度评价了五言律诗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
强调五言诗体的“严整”。
引用的诗句(有全诗和片段)着重从偶句的铺排、渲染和对偶等技巧的角度,形象表达了严整的章法和丰富多彩的思想如何达到自由的境地。
7、第七层次,引用《诗薮》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五言古与七言古的诗体表现作用,五言律与七言律的格律特征区别,五言古与七言古的意境差异,五言律与七言律在结构工整、对仗上的难易,说明七言律诗的特点。
引用的诗句片段着重从工整、对仗以及意境等方面来印证上述的论述。
8、第八层次,阐述五言绝句在诗体的风格上的特点。
引用诗句(全诗)和有关篇名来印证论述。
9、第九层次,从与五言绝句比较的角度,引用《诗薮》的评论,来说明七言绝句“文多于质”的概括特点,同时还从诗体的角度,具体说明七言绝句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与作用。
文中有三个层次采取了作比较的方法:第四层次,论述五言古诗体;第七层次,论述七言律诗;第九层次,论述七言绝句。
前赤壁赋教案精选(
前赤壁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具体章节为《前赤壁赋》。
详细内容包括:赋的背景、作者简介、全文朗读与解读、重点词汇解析、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前赤壁赋》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以景物描绘抒发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以景物描绘抒发情感的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PPT课件。
3. 学生准备课文阅读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赋的美感。
2. 背景介绍:讲解《前赤壁赋》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课文解析:a. 逐句解析,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景物描绘与情感抒发的关系。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文章结构的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绘与情感抒发。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文结构,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板书景物描绘与情感抒发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绘与情感抒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景物描绘、情感抒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后赤壁赋》,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篇赋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后阅读活动,提高文言文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
2.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以景物描绘抒发情感的手法。
3.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
4. 板书设计中课文结构及景物描绘与情感抒发关系的展示。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诗赋论》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1)课堂提问: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2)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示例: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赋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总结诗赋的特点。
(2)佳作赏析:挑选经典诗赋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魅力,提高鉴赏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修辞手法,培养写作技巧。
教学活动示例:
(1)仿写练习: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写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诗赋论》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一首古典诗赋作品,如《离骚》、《洛神赋》等,感受其艺术魅力,并尝试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通过学习《诗赋论》,使学生认识到诗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诗赋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生活品质。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精神风貌。
2.运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比较分析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诗赋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沪教版第二册 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前音画(乐二曲)■二、导入新课: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
放飞思绪在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说到古人与月,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
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思索一下李白的与月有关的诗句:(可以随机处理)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寄》③■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云》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画像及相关注解)难怪某某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诗中不免有些夸X,但正是在这些夸X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浪漫主义的诗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李白极具浪漫风格且与夜月相关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进入主页三、解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我们从这双明眸中读出了些什么呢?■(随击空白)吟: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较为自由,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
留别:留恋作别(此处可否作偏义复词理解,偏义于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之作,故题又为《别东鲁诸公》。
(是否可做偏义复词理解,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一介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由东鲁南下吴越故地,本诗就是在他南下吴越与友人离别前所作,以表其心情。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沪教版第二册 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明确文体)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缘由)(二)诵读并分析②段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 教案沪教版第二册
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X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X假设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X假设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X假设虚,唐代某某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X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高中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高中必修二赤壁赋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认识“赋”的相关特色。
2、朗读、品尝、鉴赏课文精巧的语言。
3、理解文中表现出的真理。
教课要点难点:1、学习本文情形交融、叙议联合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课的要点;2、领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特色是本课教课难点;教课安排:两课时教课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联合学生的自主议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才学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代称他的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有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后代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今日要接触的这位文学大家苏东坡他同样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后代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今日我们就要回溯到千年以前,回溯到黄州赤壁的那一个月夜,去走近这位宋朝的大文豪。
二、“赋”的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固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交口称赞。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常常并举连称。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这个赋就是最早的“骚体赋”。
真实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汉代也是“赋”这一问题最兴隆的期间,这时的赋多用于永世长存,排比铺张所以被称为“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
尔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因为这类永世长存的作品出现久了就失掉了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所以就出现了抒怀小赋如三国是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期间又出现了骈赋、律赋,其特色是通篇基本对仗,并且讲究声律、江淹的《别赋》、向秀《思旧赋》就是此中的代表。
赋发展到唐朝,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向,于是“文赋”出现了。
文赋不讲究骈偶、乐律、句式参差,押运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爽流利的气概,叫做文赋。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
三、作者认识。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明确了要认识文章的思想感情,应当联合作者的生命体验。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第一课时诵读1、2段,重在学习文赋的“体物”(叙述、描写);第二课时诵读3、4段,重在体会本文的“写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解题:“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介绍杜牧。
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可引导学生背诵《过华清宫》、《泊秦淮》等诗歌)。
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句式。
3、学习、鉴赏本文的景物描写和哲理阐述、4、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5。
理解景、情、理三者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苏轼在与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难点】景、情、理的内在关系、【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内容拓展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写有具体问题的字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多媒体显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差不多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学生比较阅读以上两则文段,感知作者的性格特点、【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成熟”、“从容”、“大气”以及在“风雨”之中他内心的平定,即“也无风雨也无晴”,引出他的思想内核:苏轼将儒家、道家、释家三者完美统一: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心以道。
这将为学生理解本篇作者的思想做好铺垫。
二、走近作者: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②宋代豪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意蕴深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③是“唐宋八大伙儿”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二诗赋论(节选)教学目标:1、梳理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说明:本篇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层次的论述对象都在开头予以明确。
所以本文尽管是文学评论,但在行文上却有着明显的说明文的特点。
建议按说明文的要求进行教学。
对于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中生言,借助本文的阅读,从形式上,可培养他们对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从内容言,则可由此大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根据课文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其各自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可用以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作者所论述的观点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各类诗体体裁及其风格差异的理解。
2、难点:领会作者针对不同诗体特点所引用的古人评价与诗句的意义及其具体作用。
说明: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律诗的论述,作者高度评价五言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在对七言律诗的论述中,又总括了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间在诗体和风格上的异同与表现难度。
此外,还要注意到古人对诗歌的评论往往把“风格”和“诗体”融合在一起的。
文内引用大量的古人对诗体及风格的评价论述,同时还恰如其分地引用许多名诗、名句给予佐证。
引用的材料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古人对诗歌的评论文章的片段;一类是古人的诗歌名篇或名句。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
引用的作用: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教学过程思路点拨一.根据文章表述层次的顺序,可以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
即: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
本篇大致可分为以下九个层次。
1、第一层次,用简约的语言概述了诗赋之间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2、第二层次,概述古诗的分类可以从诗体与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3、第三层次,阐述了四言体的风格及风格形成的诗体上的原因。
引用《诗薮》的评论是为了说明风格形成的原因。
此外,还交代了四言体兴起的原因。
4、第四层次,在与四言体比较的过程重,阐述了五言古诗的风格与诗体的差异。
强调了五言诗体突出的表现力。
引用钟嵘《诗品序》的评论,在于说明五言突出的表现力。
引用《诗薮》的评价,在于说明五言诗体在表现力方面的突出价值。
引用的诗句(有片段和全诗)在于形象地证明上述的评价。
5、第五层次,阐述七言古诗的由来,详细说明了该诗体的特征和风格特征。
强调了灵活和自由。
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诗),为论述说明作了生动的注释。
6、第六层次,高度评价了五言律诗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
强调五言诗体的“严整”。
引用的诗句(有全诗和片段)着重从偶句的铺排、渲染和对偶等技巧的角度,形象表达了严整的章法和丰富多彩的思想如何达到自由的境地。
7、第七层次,引用《诗薮》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五言古与七言古的诗体表现作用,五言律与七言律的格律特征区别,五言古与七言古的意境差异,五言律与七言律在结构工整、对仗上的难易,说明七言律诗的特点。
引用的诗句片段着重从工整、对仗以及意境等方面来印证上述的论述。
8、第八层次,阐述五言绝句在诗体的风格上的特点。
引用诗句(全诗)和有关篇名来印证论述。
9、第九层次,从与五言绝句比较的角度,引用《诗薮》的评论,来说明七言绝句“文多于质”的概括特点,同时还从诗体的角度,具体说明七言绝句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与作用。
文中有三个层次采取了作比较的方法:第四层次,论述五言古诗体;第七层次,论述七言律诗;第九层次,论述七言绝句。
二.相关知识补充(一)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诗体的变化大致脉胳是比较清楚的。
大致可分为前诗经期,四言体期,楚辞体期,五言古诗体期,七言古诗体期,近体诗体期。
1、前诗经期(省略)2、四言体《诗经》中我国古代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诗歌。
其中《国风》是主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
风诗在形式上明显的特点是大体整齐的四言句型。
如《关睢》四言句是两字一顿,这是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其次,连章叠句。
这也是民歌的反复咏叹的传统。
在用韵上有一个特点,至少隔两句用韵。
而且总押在偶句上。
这种押韵,至到后世的近体诗也是如此。
3、楚辞体期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体,楚辞其实是一种过渡形式,体制还没有完全固定。
后人多以《离骚》为代表,也把楚辞称为“骚体”。
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体。
楚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句,为七言诗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国风体句式主要是四言,两字一顿。
楚辞加入了“兮”成为五言,但仍是两顿。
而七言句则出现了三字节奏,如“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其中“生别离”和“新相知”就属于三字节奏。
三字节奏的出现为七言诗出现作了准备基础。
楚歌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首先应说它确定了三字尾的节奏。
4、五言古诗体期《诗经大雅绵》中辊就有比较整齐的五言章节,可以看做五言诗的萌芽。
春秋时期的《孺子歌》中有“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足”可以说是五言诗的胚胎。
班固的《咏史》是有史可据的最早文人五言诗。
在汉代,乐府诗是一朵奇葩。
其中也有不少五言诗。
如《羽林郎》,《陌上桑》,《孔誉东南飞》等。
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始终和歌唱分不开。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包括了五七言的作品;从五言或七言诗体说,其中也包括了乐府诗。
五言古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5、七言古诗体期七言古诗的基本节奏上四下三。
它到魏晋时代仍只限于歌行,如曹丕《燕歌行》。
七言诗发展突破了原来的句句押韵的限制,是在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手中完成的。
《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他运用大量七言句,又夹杂五言句,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体。
就成为唐代以后七古的基本模式。
6、近体诗体期近体诗是以唐代人观念来说的。
近体诗在齐梁时已经兴起,沈约开创了“永明体”。
到唐代沈全期宋之问手中,律诗成熟,成为比永明体更严整的近体诗。
⑴律诗唐代科举取士,五言十二句的长律(试贴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
所以,尽管由于科举试帖的影响,现存资料中间唐人所作五言律诗,在数量上几乎达到七言律诗的一倍,而七律名篇则并不亚于五律,其作用于后世也更为深远。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五言成熟在先。
五律在唐初已有少量完篇,如王绩《野望》;“四杰”的大量创作,为这一诗体奠定了基础;到沈、宋,终于实现了体制的规范化。
进入盛唐,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趋向省净自然。
中唐以后诗歌的演变,七言愈来愈占优胜。
七律的兴起,晚于五律。
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这一时期的七律虽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
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开的。
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
经杜甫“运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变化出奇,律体方尊。
到晚唐温、李诸家,苞综正变,会通源流,诗格更趋于精纯。
晚唐律诗最为发达。
五律:定型于初唐,兴盛于盛唐、中唐。
七律:起于盛唐,发展于中唐,兴盛于晚唐。
⑵绝句以绝句而言,成形于初唐,但进展较快,至盛唐已经高度成熟。
杜甫始加以变化,元和诗人衍申扩大,都未能妥善解决变革中的矛盾。
晚唐完成了这一蜕变,创造出两种变体,而较之盛唐正格,艺术的圆到亦未见超越。
五言绝句源于汉味乐府古诗 ,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体貌上更为高华流丽,注重风神摇曳。
两者虽有差别,而其本的美学要求并无二致,不象古风中的五言和七言有明显分途。
与五绝相比,七绝在初唐数量甚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较为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
但进入盛唐以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与五绝并驾齐驱。
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李白和王昌龄二人,李俊爽、往婉深、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而各有至处。
俊爽则接近自然,婉深则偏于人工,清疏者气盛,浓密者意胜…………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而王昌龄却又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
尖新明快与委婉深曲,形成了晚唐绝句的两大派系。
五绝:成形于初唐,兴盛于中唐。
七绝:成形于五绝之后,兴盛于中、晚唐。
(二)诗体诗体是诗成为一种文学体栽的重要标志。
从“怎么写”上来规范诗的体式 ,诗的体式指诗的外形律,主要包括音乐形式和视觉形式。
古代汉诗的诗体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元的演变过程。
(就音乐形式而言,主要指的是格律,即押韵、平仄和节奏规律。
就视觉形式而言,主要指句式和字数。
教材中的“四五七言”指视觉形式,即句子和字数;“古近体”指音乐形式,即押韵、平仄和节奏等。
)古代汉诗的诗体概念既指文类 ,也指风格 ,诗体的分类既按照内容分 ,也按照语言形式分。
古体诗,即古风,是相对于唐初前后产生的近体诗而言的,包括近体律诗、绝句之前除楚辞之外的所有诗歌。
它们的特点是,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句子随意变化。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近体诗,即律诗,是初唐前后相对于古风而言的,源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延续至今。
其特点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平仄、对仗、音韵都有严格统一的规定。
并基本上为五言、七言八句,并称为五律或七律,超过八句的为长律或排律。
(三)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