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年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对外开放格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程,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并学会分析这些政策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现状,掌握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强调这一历史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阐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2.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介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关键事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叫春天的故事,那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什么吗?对歌颂的是对外开放。
1979 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决策。
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先来了解一下本课的课程目标。
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对外开放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二、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原因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师:可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看世界开始的,1978 年到1979 年两年间,我国国家领导人先后13 次出访外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78 年邓小平出访日本。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 邓小平访问日本的图片。
师:这是邓小平1978 年访问日本丰田公司,当时日本丰田公司的员工每年每人可以生产94 辆汽车,而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长春一汽每人每年只能成产一辆汽车,邓小平考察日本的君津钢铁公司,他问今天是休息日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更加好奇了,他问那厂房里怎么没有人呢?日方回答我们已经实现自动化了,然后引导着他区按动一个红色的按钮,然后告诉他这样一炉钢铁就成产出来了。
高三历史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复习教案
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概述我国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分析我国的开放格局的形成的特点。
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坚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考试大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问题回顾】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简述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思维训练】1. 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 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课堂探究】【探究一】中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机遇: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③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挑战: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②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4.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评价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我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改革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念。
5. 亮点五: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注重实践与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以情入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这种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同步解读1.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1)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2)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
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3)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4)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
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5)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
从1988年至2019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2.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同为“开放”,何以不同?中国近代被迫的“门户开放”与今天的对外开放有本质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新课标年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对外开放格局教案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清单】1. 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建立及意义,理解经济特区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 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意义;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3.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领会和支持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本讲内容主要是识记内容,对对外开放的步骤有所了解。
【知识梳理】1.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 时间:1980 年,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2) 发展: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 年3 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形成(1): 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 功能和作用:. 它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和发展(1) 形成:1985 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 发展:到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 开放上海浦东1990 年4 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5.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
⑵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⑵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⑵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法指导】结合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法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几幅博山的老照片,感受一下博山这几十年来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使博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学生回答:对外开放。
那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春天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展示标题、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出示结构提纲:本节课咱们将一起领略对外开放的四大篇章:第一篇章开放的背景第二篇章开放的过程第三篇章开放格局的深化第四篇章未来的畅想过渡:什么是对外开放呢?请看大屏幕: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过渡:那么中国是在什么背景下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呢?我们首先进入第一篇章:开放的背景。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3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夯实基础【P83】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基础梳理】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难突破】新时期国家设立经济特区首选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原因(1)近代以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被迫对外开放较早,历史上与海外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吸引外资。
(2)广东、福建沿海地区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较早,有着重要的工业基础,海陆交通便利。
(3)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是著名的侨乡,靠近港、澳,便于对外联系。
【真题演练】【例1】1980年8月,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相继成立经济特区。
1982年上半年,上海《文汇报》以醒目的标题,公开刊登了《旧中国租界的由来》一文。
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影射建立特区。
这表明(D)A.沿海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未得到中央支持B.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有形成变相租界的危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遇到强大阻力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解析】根据题干中“这篇文章从旧中国租界的形成谈起,影射建立特区”,可知当时人民在对待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模糊,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A、B两项表述错误,C项内容与题干无关。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基础梳理】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专心.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①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经济上给与优惠政策和更多自主权,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特殊区域。
②最早特区:1980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③1988.3,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
④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⑤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⑥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2、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些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而建立新型经济区。
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设立经济特区意义:①促进特区经济飞速发展②特区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③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④成为对外开放的支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1984.5,开放天津、大连、上海、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3、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4、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标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走出去〞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发展1、条件:依托上海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腹地广阔,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及全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具有产业优势、资本雄厚等2、战略意义:1990.4,距定义浦东开放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改革开放的过程:详细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改革开放的成果: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等。
3.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
3.通过学习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第二课时:改革开放的过程及成果
1.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小论文: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为主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角度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案例分析:收集一个与我国改革开放相关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并谈谈对外开放在该案例中所发挥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运用课堂讨论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30 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两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2、探究形成的过程(1)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教案
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方面: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识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法,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和探究,充分利用地图来学习;运用录相资料、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之路的不容易,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问题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和地图的学习。
2.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及深圳的开放和浦东的开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胡锦涛同志党的十七大指出的“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背景[阅读思考]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是什么?[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22课和24课从多角度归纳背景,突破难点。
⑴国际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⑵国内①十年文革乱了经济。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文明成果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备受摧残。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动乱的历史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加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从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新的历程,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 过程[阅读思考]2)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特区“特”在哪里?特区设立有什么意义?3)你认为上海浦东开发的目的、优势和意义是什么?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并分析其特点。
1.经济特区[放映]深圳开放的录相资料。
[阅读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
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教案 岳麓版 必修2
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学习目标1.熟悉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识导航1.知识要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要点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五个经济特区建立的原因和发展状况;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和上海浦东的开发;经济开发区等灵活多样的开放形式出现;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2.重点分析(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①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中国古代汉唐的强盛与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积极对外开放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明清时期我国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使中国落伍于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中苏关系的恶化,实际上中国推行的是守关自守的政策,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②是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结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资金比较紧张,如果不对外开放,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平等互利的原则,积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关系,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双边或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取各国之长,补中国之短,必定会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僵化的计划经济逐渐被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了解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并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认识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1.掌握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2.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分析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2.思考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对外开放是什么,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
Step 2 学习(约15分钟)介绍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2.对外开放的措施与内容;3.对外开放的初步成果。
Step 3 分组讨论(约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2.对外开放对中国文化交流的意义是什么?3.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有何影响?Step 4 小结(约5分钟)请学生回到座位上,然后收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Step 5 拓展思考(约10分钟)以开放中国的现状为例,让学生思考未来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和策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其他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比较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模式和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和小结的归纳,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于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中国影响的理解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评价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
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3.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1.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运用:1.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高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复习教案
高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复习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是针对高中二年级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一内容编写的复习教案。
该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自19世纪末以来对外开放的历程和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决策。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2.掌握对外开放的重要事件和决策;3.分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中国自19世纪末以来对外开放经历了多个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
可以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近代工业、商业与资本主义关系;•《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戊戌变法与戊戌维新运动;•新政与近代化建设的启动;•近代中国经济的开拓与发展。
2. 对外开放的重要事件和决策中国对外开放的形成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和决策。
可以重点介绍以下几个事件和决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中美建交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合作。
3. 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和意义中国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可以讲解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国际间的互利共赢和和平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2.讨论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1.引入: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起学生的兴趣,预告本课的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四单元第3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案2
第2节经济体制改革
[考纲]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突破阐释】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及特点
1. 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 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
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对外开放的特点
①全方位中有重点。
即对所有的国家开放,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
②多层次中有先后,多方面中有选择
③灵活性中有原则
【辨析比较】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及启示
背景丧失独立自主权的被
迫开放
独立自主下的主动
开放
前
提
不平等的基础平等互利的基础根
本目的西方列强为满足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为发展社会主
义生产力的需要
影响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
促进我国经济迅速
发展
启示民族独立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前提条件;对外开放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轻巧记忆】图解对外开放的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三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清单】1.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建立及意义,理解经济特区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意义;浦东开发和开放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3.树立对外开放意识,领会和支持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本讲内容主要是识记内容,对对外开放的步骤有所了解。
【知识梳理】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时间: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2)发展: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形成(1):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功能和作用:.它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发展: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 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5.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意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要点透析】1.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全方位是指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2.浦东开发的目的、条件、成就和地位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并改变浦东的落后局面。
优势: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非常快。
成就和地位: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发展迅速,并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也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真题再现】图7示意全球8个始终开放与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1990年)读图回答24—25题。
1.(09福建文综24题)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从图中信息容易判断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是正确的;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经济呈负增长应该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几年,多数时期还是有增长的.③中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但欧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国1978年前是封闭的,1978年后是开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终封闭也不是始终开放,所以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答案选B2.(09福建文综25题)图7启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答案】A【解析】图7反映了始终开放和始终封闭时期经济增长率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在始终开放时期,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始终封闭时期,这就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故A项正确;B项说法强调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C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3.(08天津文综)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
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4.(07上海历史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10分)(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
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3)本题答案开放。
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解析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1978年中国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一问根据教材解答即可。
第二问,是回答“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的原因,中国在1978年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对中国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三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可。
【名师心得】一、易错知识点1.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有很多共性,如特区的经济性、政策的特殊性、特区区域的隔离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等。
2.当今的主动开放与就中国的被动开放。
⑴背景不同。
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⑵基础不同。
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⑶影响不同。
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二、方法点拨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
用框图把握核心内容。
本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区域,命题密集且多为主观题。
【考点演练】一、选择题1. (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2..(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列省市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A.天津——珠海——上海——海南B.深圳——上海——海南——上海浦东新区C.珠海——上海——上海浦东新区——海南D.深圳——海南——上海——上海浦东新区3. (江苏镇江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右图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
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照片反映了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国人已普遍使用外国商品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阶段测试)江泽民指出,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这样做的依据是A.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市场B.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C.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D.当今世界各国自然经济已完全消失5.(山东省济宁一中2009年高三第二次反馈练习)改革开放后,人们衣着丰富多彩的主要原因是()①物质丰富②御寒需要③观念解放④经济富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6、(山东师大附中高三2009第二次模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二、非选择题7.(山东省济宁一中2009年高三第二次反馈练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大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二: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材料三: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请回答:(1)具体写出材料一种所说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参考答案1.B2.B3.B4.B5.C6.C7.(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