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程标准观点集锦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高考必考!)

中国历史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高考必考!)
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⑦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③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①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8)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线索。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线索。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1.1.背景介绍新课标是指根据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而对相关教材、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修订的一项国家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标是对高中历史教育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的标准。

1.2意义及作用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进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1主要内容高中历史新课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和历史学科审美情感四个方面内容。

2.2特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2.2.2突出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方面。

2.2.3突出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历史学科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2.2.4突出历史学科审美情感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审美情感,包括历史学科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人文情感等方面。

三、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和启示3.1对历史教学的影响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1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新课标拓展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和历史学科审美情感的培养。

3.1.2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新课标创新了历史教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表达能力等。

3.1.3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新课标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启示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给历史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3.2.1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为宗旨,对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本文将围绕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新课标的总体要求1.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突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历史学科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认知水平的培养。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国家、民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掌握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水平。

3.重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新课标对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凸显,强调历史学科在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新课标的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新课标将历史学科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强调历史基本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的学习。

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水平。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可以选择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地理、世界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多种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更新的理念与要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凝练。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任务。

历史教育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每一位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感知历史人文情感,提升其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历史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历史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主动获取、整合和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融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班级、学校或者社区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历史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观点与思想解析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观点与思想解析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观点与思想解析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承载着文明的沧桑与蜕变。

在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优秀历史学者的观点和思想,这些观点和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内涵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材中选取几个重要的篇章,对其中的历史观点和思想进行解析。

第一章: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在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这个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古代文明的崛起与衰落。

历史学家把古代文明分为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这几个古代文明古国之间虽然相隔遥远,但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明。

首先,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流域文明,其发展离不开尼罗河的滋养。

埃及人重视物质生活与经济建设,他们开创了帝国时代,建立了集权制国家。

其次,巴比伦文明是位于两大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明,巴比伦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丰富了人类文字的发展。

巴比伦帝国的君主汉谟拉比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法律典范之一。

再次,印度古代文明以雅利安人的入侵和早期吠陀文献的形成为起点,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对印度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这个东方古国,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思想,孕育出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众多学派。

通过对这几个古代文明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观点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每个古代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第二章:南亚次大陆古代文明的崛起与繁荣在南亚次大陆古代文明的崛起与繁荣这个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古代文明与历史观点。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明之一,其古代文明包括哈拉帕文明和雅利安文明。

哈拉帕文明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河流平原,其古城遗址分布广泛,表明当时的印度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他们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古代社会的发展。

在印度古代文明的解析中,历史学家们着重探讨了印度教和佛教对印度古代社会的影响。

(全方位解读)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方位解读)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全方位解读)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引言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
质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 document
将为您全方位解读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帮助您了解其主要变化和
特点。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2.1 课程结构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许多新的模块,如:历史地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

2.2 课程内容
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更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
对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和对历史规律的探究。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
加强了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教学,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2.3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鼓励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3.1 时代性
新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新时代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2 科学性
新课程标准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尊重历史事实,注重对历
史规律的探究。

3.3 人本性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教师和学生,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历史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高中历史新课标是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制定的,其出台标志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步入了新的阶段。

新课标的出台旨在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素养,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二、新课标的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高中历史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围绕“历史国情、史观与方法”三大核心内容新课标将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划分为“历史国情、史观与方法”三大部分,着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国情的认知和理解,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对历史事实的认知上和谐自如地在全球化的历史叙事中找到自我位置。

3.重视跨学科的融合新课标重视跨学科的融合,强调历史与政治、地理、文学等学科的交叉与互动,促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认识。

4.强调实践性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文献资料的挖掘和史迹的考察,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新课标的实施策略1.教材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编写新的高中历史教材,要求教材编写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践,注重历史教材的多样化和活跃性。

2.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新课标提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场景。

四、新课标的实施挑战和应对措施1.教师教学水平和观念更新实施新课标需要教师具备更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历史知识水平,增强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新课标的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教育技术等,要求学校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整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

高考常用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

高考常用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

高考常用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

关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设计题目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改变生产关系。

二是当生产力还没有要求改变生产关系时而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四是新兴生产关系会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阶级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主要分三种形式:一是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罢工斗争。

二是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

三是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

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其途径分为革命和改革两种: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等。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新增观点汇总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新增观点汇总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新增观点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2.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3.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3.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4.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6.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7.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点集锦(历史分析题解题策略)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点集锦(历史分析题解题策略)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点集锦(历史分析题解题策略)以下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要会运用的史学理论,无须记忆,重在理解。

在进行题型训练时,可对照使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很有帮助。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

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多元、开放、探究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为本的个性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历史领域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信息、理性对待问题并提出合理观点的重要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审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并拓展课堂所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同时,历史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意识,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
1.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我们得了解各个朝代的兴衰吧!就像看一部超级精彩的连续剧一样,从夏商周看到元明清,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比如秦朝为啥能统一六国,又为啥那么快就灭亡了,这中间的故事可太吸引人了!
2.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我们知道那些伟大人物的事迹呀!这就好比璀璨星空中的明星,一个个都光芒万丈呢!像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深远,怎能不让人好奇?
3. 课标还要求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呢!这不就像解谜一样吗?比如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解答出来肯定很有成就感!
4. 还要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呀!这就如同掌握一个个神奇的密码,一旦解开,历史的大门就会敞开更宽。

例如封建制度到底是个啥,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呀!
5. 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得分析历史的发展趋势,哇,这就像站在山顶俯瞰山脉的走向一样刺激!比如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多么有意思!
6. 得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差异呢!这好比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美食,各有各的独特风味。

像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那差别可不小!
7. 课标要求我们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这不就是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嘛,就像搭起一座时光的桥梁。

想想看古代的治国理念对现在有没有借鉴意义呢?
8. 要对历史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呀!这就像当评委打分一样,需要有自己的标准和眼光。

面对历史事件,你会怎么评价呢?
9. 总之呀,高中历史课标要求真的很多呢,但也真的很有趣呀!能让我们在历史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精彩。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让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我的观点结论是:高中历史课标虽然有一定要求,但只要我们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学,就能发现历史的无穷魅力。

历史高考知识点思想汇总

历史高考知识点思想汇总

历史高考知识点思想汇总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

高考历史考试作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检验,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和思想。

下面将通过不同主题的小节,对历史高考知识点进行思想汇总。

1.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从人类最早的石器时代到农耕文明的发展,再到城市文明、国家的兴起,人类通过社会发展演化出了各种文化形态。

在历史高考中,需要理解文明的演变和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文明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2. 政治制度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历史演进的重要方面。

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到现代的民主制度,政治制度的变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历史高考中,需要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此外,还需要理解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3. 文化交流与碰撞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人类历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历史高考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于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文化输出和接纳等现象都是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典型案例。

同时,也需要理解文化交流与碰撞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经济的演变与发展经济的演变与发展是历史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历史高考中,需要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特点、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分析农耕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转变、工业革命对于工业化国家的影响等。

5. 社会问题与思潮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和思潮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高考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农民起义、工人运动等。

同时,还需要理解社会思潮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如启蒙运动、社会主义思想等。

总结起来,历史高考知识点思想汇总涵盖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政治制度的发展、文化交流与碰撞、经济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社会问题与思潮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历史高考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不断调整和改革,加入了新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新的历史课标标准的出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导。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新课标进行解读,从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容安排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内容既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关注国际现实和未来,强调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内容安排上,新课标提供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目标和教材要求。

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培养对自身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

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在近代时期的遭遇和发展,认识到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并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3. 世界史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也要涉及到世界史的内容。

通过学习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1. 问题导入历史教学应该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提出有关历史事件、人物或者社会现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故事讲述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轶事,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故事不仅传递历史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 文献分析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评价体系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的评价应该全面、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1.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新课标必考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基础知识1. 古代中国的起源与文明发展:黄河流域的文明、长江流域的文明、华北草原文明等。

2.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夏、商、周等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3.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科举制、农民起义等。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等的核心观点,以及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经典《道德经》等的核心思想,以及道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陀的传播和佛教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秦始皇的改革与统一战争,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

2. 汉朝的兴起与繁荣:西汉与东汉的历史特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与外交政策,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等。

4. 唐宋时期的繁荣:唐朝的政治与文化,宋朝的政治与经济,科举制度的改革与文化繁荣等。

四、中国历史上的外来统治与抵抗1. 来华背景与蒙古族的统治: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的建立,以及元朝统治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

2. 明朝与外族入侵:明朝在外族入侵中的抵抗与辽东的防线,明朝政治状况的转变与社会变革等。

3. 清朝的统治与近代化改革:清朝的开国与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的维持,鸦片战争与近代化改革运动等。

五、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1.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与意义,民主革命的进展与影响等。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早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思想与政治主张,以及党在革命与抗战中的作用。

3.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全面抗战: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统一战线与抗战胜利,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六、现代中国的建设与改革1. 第一次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内战的起因与过程,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制度与政策等。

高中历史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课标解读
嘿,同学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高中历史课标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啊,历史就像一部超级大片,课标呢就是打开这部大片的钥匙。

咱先来说说古代史部分,那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炎黄部落的征战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这不就跟咱看电影里英雄崛起一样刺激嘛!就好比看《英雄》里的无名,一步步走向巅峰。

近代史上那些事儿啊,更是让人感慨万千!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这多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啊!就像在《霍元甲》里,面对强敌不屈不挠。

再看看现代史,新中国的成立,那是多么伟大的时刻!就如同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道耀眼的光。

那课标为啥这么重要呢?你想想啊,如果没有课标给咱指引方向,咱不就像在历史的海洋里迷失的小船嘛!咱得跟着课标走,才能真正领略历史的魅力呀!比如说,课标告诉咱要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不就是在给咱划重点嘛!就好像老师在课堂上给咱圈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一样。

咱再说说怎么学课标吧!不能死记硬背呀,得带着感情去学,就像和历史人物交朋友一样。

比如说学林则徐虎门销烟,咱就得想想他那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总之,高中历史课标就是咱走进历史世界的法宝!咱得好好珍惜,认真去学!这样才能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收获满满的知识和乐趣!同学们,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征服历史课标这座大山!。

高考历史教材主要观点解读与规律总结.

高考历史教材主要观点解读与规律总结.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④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考:中国古代史新教材观点

高考:中国古代史新教材观点

高考:中国古代史新教材观点主题一中华文明起源的新教材新观点(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1)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

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2)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主题二中国古代法治礼教的新教材新观点(一)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之争1.法治和德治的出现(1)法治的出现:夏商周可能已经使用法律治理国家,据记载,夏朝就制定了《禹刑》。

(2)西周的礼制:西周制定了周礼,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德治和法治并存的局面。

2.德治与法治之争(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治国之策。

(2)法家盛行①主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奖励耕战。

韩非子认为君主不要谈礼义,主张君主专制。

②地位:这些思想适应了诸侯国君富国强兵的现实要求,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被诸侯国君采纳,秦国极力推崇法家治国之策而统一全国。

③问题:单纯依靠法令治国,忽视社会教化,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秦朝的速亡就是例证。

(3)儒家独尊①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不被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重视。

高中历史课标整体解读共63页文档

高中历史课标整体解读共63页文档
高中历史课标整体解读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I》——政治史考试主要考点1.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1)中国古代史。

西周的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

(2)中国近、现代史。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l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关建交公报》、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十二铜表法》、罗马法。

(4)世界近、现代史。

大抗议书、英国内战、英国的君主立究制、英国的《权利法案》、英国的责任制内阁、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制、法国大革命、法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俄国与日本的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美苏冷战、欧洲共同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2)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和规律。

1840年至l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线索。

(3)近代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线索和规律。

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辛亥革命的线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线索。

(4)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政治建设的线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线索,“一国两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线索。

(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中关和中日关系的发展线索。

(6)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

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和线索,罗马法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发展线索,美国共和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发展线索,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线索。

(8)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线索,巴黎公社革命的线索,俄国十月革命的线索,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线索。

(9)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世界两极格局的发展线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发展线索。

3.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这些观点对于分析和解答历史考题非常重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一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④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

促进人类和平。

②中关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②罗马法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伟大的性巨变。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美苏争霸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明显由两极化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③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向明显增强,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历史必修ll》——经济史考试主要考点1.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1)中国古代史。

井田制、均田制、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中国古代的制瓷业、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市的兴起和发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近现代史。

自然经济、近代民族工业、官僚资本、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上海浦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世界近现代史。

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地理大发现、瓦特、史蒂芬孙、爱迪生、贝尔发明电话、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l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布雷顿树林体系、欧洲煤铁共同体、欧洲联盟、北美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2.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1)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线索和规律。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表现。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线索和规律。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线索,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和规律。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和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和规律。

(4)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线索和规律。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线索,近现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线索。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线索。

新航路开辟的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线索,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线索。

(6)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自我调节的规律和线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规律,当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自我调节的规律。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线索。

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8)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线索。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线索。

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3.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这些观点对于分析和解答历史考题非常重要)(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①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手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生产部门。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指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

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但同时也阻碍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

(3)商业。

商业起源较早,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欧洲发达。

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冲击较少。

商业发展受到政治的压制,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