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楚式青铜的非凡与奢华
楚国青铜器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楚国青铜器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楚国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青铜器铭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出这些古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楚国文化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概述楚国青铜器铭文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三个子部分: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文字、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研究楚国青铜器铭文的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楚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成果和启示,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并给出结论。
1.3 目的楚国青铜器铭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希望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系统研究,增进人们对楚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促进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关注和研究,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当时著名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楚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治和文化较为繁荣。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与楚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楚国作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其统治者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青铜器在当时是展示统治者豪华、权力、尊贵地位的重要物品,而铭文则是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可以展示统治者的功绩、思想、政绩等。
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从青铜器礼制和宗教意味透析中国的思维方式摘要: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标志物,是先秦时期礼制的象征,具有很强的宗教意味。
青铜器作为中国奴隶社会文化的形象代表,其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先秦的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想,诸如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均可以从这里找到形象的思想源头。
本为意从青铜器的礼制特征、宗教意味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
关键词:青铜器、礼制、宗教、思维方式、青铜艺术的美不仅在于它外在的风采,而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
青铜器在商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普遍地进入商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①青铜器既是祭祀的祭器,又是战争的名器。
不仅如此,青铜器还是奴隶社会“礼制”的象征,贵族世家的徽记,国家政权的标志。
青铜器积淀了中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思想内涵。
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华夏民族的重要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我们祖先在告别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所留下的沉重足迹……一、青铜器反映了一种“礼制”思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一)青铜器表现为“礼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主张以礼治国的。
所谓“礼”就是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而建立的一套统治制度。
商、周都讲礼治,尤其是西周,将礼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主张以礼治国,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典章经周公等人制订出来,又通过周天子所代表的王权力量强制推行,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其中的食器、酒器、乐器和水器,都不是一般的日用品。
它们是奴隶社会礼仪典章的重要体现者,通常称它们为礼器。
青铜礼器作为礼治的象征受到统冶阶级的高度重视,每一具青铜礼器都是它所属主人的身份证或荣誉章。
礼器在商周时代是很神圣的,因为它是统治阶级政冶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外在形象成功地表现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是一种礼制的象征。
那一具具或圆或方凝重、浑朴、庄严的鼎显示出了一种崇高的力量,象征着权位的稳固、不可移易。
楚庄王问鼎
楚庄王问鼎作者:大秋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11期鼎,古代的青铜器物,后渐演化成王业、帝业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国正是在庄王时期走向强盛,逐鹿中原的。
“楚庄王问鼎”,是我国古代很著名的一个故事。
且看《左传·宣公三年》的记载——楚子(即楚庄王)伐陆浑(在今河南省嵩县及伊川县境)之戎(戎族),遂至于雒(同“洛”,洛水),观兵(检阅军队)于周疆(周王室的疆界)。
定王(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此时刚继位)使王孙满(周朝大夫,王室之后,名满)劳(慰劳)楚子。
楚子问鼎(指九鼎,传说夏代用九州贡献的铜铸成,被视为定国之器。
“问鼎”无异于蔑视并袒露野心)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鼎本身)。
昔夏之方(正当)有德也,远方图物(把远方的各种奇异事物绘成图像),贡金九牧(一州之长称“牧”,此为倒装句,意为九牧贡金),铸鼎象物(把远方风物的图像铸在鼎上),百物 (即现“万物”)而为之备(齐备,完全),使民知神(神圣)、奸(邪恶)。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遇不上)不若(不顺利)。
螭(chi)魅罔两(即今成语“魑魅魍魉”,古人幻想中山水木石的鬼怪),莫能逢之,用(因而)能协(和谐)于上下以承(承受)天休(福佑)。
桀(jie,夏朝末代君主)有昏德(在德行方面昏聩迷惑),鼎迁于商(商汤王灭掉夏桀,夏鼎也被迁到商朝),载祀六百。
商纣(商朝末代君主,被周武王灭掉)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美善、光明),虽(即使)小,重也。
其(用于形容词词头,无实义)奸回(奸邪恶毒)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zuo,保佑)明德(光明有德的君主),有所底(zhi)止(最终的限度)。
成王(周成王,武王之子)定鼎(安置鼎,引申为定都立国)于郏郫(jia ru,周朝的王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卜世三十(占卜的预言是传位三十代),卜年七百(占卜的预言是国家要有七百年),天所命(注定)也。
楚国青铜器特点
楚国青铜器特点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寄寓深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楚国青铜器的特点。
一、制作工艺精湛楚国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在中国青铜器文化中被视为独树一帜。
楚国青铜器技艺熟练,细致入微,纹饰繁复,铜体润泽,布局严谨,形制优美,其工艺之高超,成为中国青铜器的一级代表。
在炼铜技术上,楚国人以塑土节水法为主,没有采用日炉法,因此楚国铜器的铜纯度较高。
在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楚国铜匠一般采用挤出线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各种图案、纹饰等一次呈现在铜器上,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从而形成了楚国青铜器别具一格的制作风格。
二、造型优美楚国青铜器的造型以泛舟形、縠伏形、蟾酥形、钮鼓形等方式为主,追求的是造型的变化性与独特性,并在其中增强了一种可供视觉感受的艺术美感。
造型的复杂性,让楚国青铜器不但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同时能够让人们从形体中寻找到一种特殊的美感。
此外,楚国青铜器的造型充满了象征性的意味,通过线条、比例、曲线等多种视觉元素,将人物、动物等形象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效果。
例如,楚剑上的圆环、花饰、骆马纹样等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成为楚国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纹饰华丽楚国青铜器以纹饰丰富、尺寸细密为特点。
其纹饰复杂精美,内容丰富,包含了楚国自身民族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方方面面的元素,展现了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
楚国青铜器的纹饰包含了各种图案和形象,如楚国典型的龙纹、螭首、貔貅等动物形象,以及花卉、几何图案、铭刻文字、太极、太阳神纹等各种移民技巧。
纹饰的丰富性,让楚国青铜器成为了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承的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四、寓意深远楚国青铜器寄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历史、文化、民族和艺术方面的多重意义。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楚国青铜器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不仅是楚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楚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楚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随着楚故地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田野考古工作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一大批奇异而珍贵的楚文物以丰富、直观的形态,呈现在美术家面前。
那么楚国的青铜器风格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楚国的青铜器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楚国青铜器风格之:造型上古楚器物的造型别具一格,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品类,人神沟通的信仰主题开创了上古南方审美文化的新世界,尤其是楚式青铜器体现出的浓郁的楚风楚味。
其特点是在青铜器上铸造立体的动物形象,以及镂空装饰和细密花式。
而其起点要从西周楚国一位君王的两种用器说起。
一种是铜戈。
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收集了一件铜戈,戈上铸有“楚公冡秉戈”的铭文。
这是楚国一位国君的兵器。
经过古代文字学家考证,“冡” 就是熊渠,楚国开国之君熊绎的第五代传人,他以勇气和胆略见称于史籍。
一种是三件甬钟,分别为大、中、小三号,其上均有“楚公冡”的铭文,现藏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
从甬钟的形制和纹饰来看,中原周文化的影响很深。
说到甬钟就不能不想到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其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高贵的礼器。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除此之外,楚铜器的造型清奇灵秀和升腾悦动。
楚式鼎大多束腰、寰腹、平底、高足、外撇耳,这些语言无不在强化清奇灵秀的风格特征。
其他的如鬲、豆足由高变矮,器腹由胖变瘦等均体现出一种清秀素净的总体风貌,绝无矫揉造作之弊。
楚国青铜器风格之:纹饰楚纹饰取材广泛,大千世界,社会自然,百物百泰,一切尽在楚人的审美观照中。
按楚纹饰分类,大致可以分成自然形纹饰,人物行为纹饰和几何形纹饰三大类。
而青铜器作为礼仪与身份的象征,高贵的自然成为其主要的装饰物。
动物主导着自然所以动物纹饰成为青铜器的主要选择,特别是龙凤纹样最具有楚味风格。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1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作用。
教学重点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今天,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作品。
如果说陶器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2、提起青铜器,我们会立刻想起曾经在过去学习过的语文历史知识中你们了解的我国青铜器的精品:司母戊方鼎和四羊方尊,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称为尊、为什么称为鼎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详细的学习青铜器作为工艺美术品它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特征。
二、新授1、青铜器的概念:以铜为主,加锡、铅合金,用蜡和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产生的历史环境:奴隶社会的建立有了大的集体工作的场所,从而为青铜器的制造奠定了基础;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艺术的进步。
从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1500年之久,可以说是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一个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时期。
3、青铜器的象征性:青铜器象征奴隶主的权威,并具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
青铜工艺作为奴隶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青铜器上的铭文直接反映出奴隶社会的真实情况;不同等级使用青铜器的大小、数量、质量上都不同。
4、青铜器的用途:青铜器在当时被奴隶主贵族所拢断和享用,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称为礼器。
5、青铜器的制作方法:失蜡法——先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淋上细泥,形成一定厚度,待泥干透后再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无限的创造力。
浅析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价值浅析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价值楚系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楚时代的鲜明特征。
在楚文化影响的地域范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众多精美绝伦、具有研究价值的楚青铜器,其造型之雄伟、纹饰之精美、铸造之精良,堪称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只奇葩,这也昭示出楚系青铜器在整个青铜器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成就。
1.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1.1楚系青铜器的技术美楚系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在铸造技术上首先表现在金错技术的发展,楚国江南地区兵器和日常用器的制作采用的多是金错工艺,但金错器却不甚发达。
随后,自楚境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及规模较小的湖南麻阳古铜矿等遗址后,以代表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失蜡法及其他先进的铸造工艺,使世人为之惊叹。
这种技术工艺所铸造出来的器物无范痕、光洁精密。
而楚人最先运用失蜡法这一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上的透空附件,之后又相继发现了比曾侯乙墓年代稍微久远一点的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铜盏等,其上的镂空装饰及手法也是失蜡法所做。
由此可见,楚国青铜铸造有着先进而高超的工艺技术,楚人在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外,还融合了新工艺、新技术在其中,这就使得青铜器在许多方面加以革新、创造和发明,从而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个技术美的高度。
1.2 楚系青铜器的造型美楚系青铜器的造型,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器型因其用途之分而各不相同,有的造型硕大、敦实实,有的造型则小巧精致、线条圆润。
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司母戊鼎,其器形呈长方形,四足呈柱状,足与器身相连接,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饰以兽面纹与夔纹,有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鼎的两端口采用立耳设计,其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美观也具有一定的牢固作用。
这个鼎的造型极致特别,形制浑厚雄伟,具有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
[浅析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价值]读书的意义
[浅析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价值]读书的意义楚系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楚时代的鲜明特征。
在楚文化影响的地域范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众多精美绝伦、具有研究价值的楚青铜器,其造型之雄伟、纹饰之精美、铸造之精良,堪称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只奇葩,这也昭示出楚系青铜器在整个青铜器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成就。
1.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1.1楚系青铜器的技术美楚系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在铸造技术上首先表现在金错技术的发展,楚国江南地区兵器和日常用器的制作采用的多是金错工艺,但金错器却不甚发达。
随后,自楚境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及规模较小的湖南麻阳古铜矿等遗址后,以代表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失蜡法及其他先进的铸造工艺,使世人为之惊叹。
这种技术工艺所铸造出来的器物无范痕、光洁精密。
而楚人最先运用失蜡法这一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上的透空附件,之后又相继发现了比曾侯乙墓年代稍微久远一点的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铜盏等,其上的镂空装饰及手法也是失蜡法所做。
由此可见,楚国青铜铸造有着先进而高超的工艺技术,楚人在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外,还融合了新工艺、新技术在其中,这就使得青铜器在许多方面加以革新、创造和发明,从而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个技术美的高度。
1.2 楚系青铜器的造型美楚系青铜器的造型,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器型因其用途之分而各不相同,有的造型硕大、敦实实,有的造型则小巧精致、线条圆润。
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司母戊鼎,其器形呈长方形,四足呈柱状,足与器身相连接,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饰以兽面纹与夔纹,有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鼎的两端口采用立耳设计,其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美观也具有一定的牢固作用。
这个鼎的造型极致特别,形制浑厚雄伟,具有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
浅论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器型装饰及其文化内涵
式与文化信仰。
【关键词】升鼎;楚式升鼎;器型变化;装饰纹样;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 2021 ) 10-053-03
【本文著录格式】刘惠迪.浅论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器型装饰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5 ( 10):
53-55.
春秋中晚期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和春秋晚期的王子午 鼎与克黄升鼎不同,两器除了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在腰部内 束轻微却垂腹明显,二者不论是在造型还是装饰风格上都体 现了楚式升鼎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且二者皆采用了 当时楚地流行的分铸法和失蜡法,这在其纹样装饰上凸显得 尤为明显,不仅轻盈灵动,更是独具匠心。以束腰垂鳞重环 纹升鼎为例,该器先以失蜡法分别制范、铸造岀一条龙形攀 附兽的兽身、兽角、腰饰及尾饰,如法炮制出另外五条,在 鼎腹部相应的等距连接点铸出攀附兽的连接孔并焊接:
3. 腹部 (1 )上腹。三件楚式升鼎的上腹部皆有纹饰带,但随着 时代的发展,纹饰更加繁縛秀丽,纹样也更多样化。 (2) 束腰。随着时期的变化,楚式升鼎束腰的设计也逐 步变化,其内束和垂腹的特征越发明显,浅腹使得楚式升鼎 轮廓更加轻盈灵动。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和春秋中期晚段的 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在束腰处有一圈单绳凸弦纹;而春秋晚 期的王子午鼎的束腰处为双绳凸弦纹,可见其纹样装饰由简 单向繁缚的转变。
以上三个升鼎皆是楚国列鼎制度的真实写照,是楚地学 习中原姬周王朝的体现。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器型变化可概 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立耳外撇明显,有时会 出现斜耳的情况,束腰由轻微到明显,垂腹由出现至较为普遍, 逐步形成了以立耳外撇,口部折沿,垂腹束腰,平底,三兽 蹄足等特征的楚式升鼎。
(三)楚式升鼎的纹样装饰及变化 由以上三种器物可知,楚式升鼎一般由鼎耳、口部、腹 部和蹄足四部分组成,其中腹部又包括上腹、束腰及下腹三 个部分。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装饰布局的变化。 1 •鼎耳 楚式束腰平底鼎的鼎耳均为立于口沿之上的外撇耳.春 秋中期的克黄升鼎,其耳部内侧面饰有平雕三角纹;春秋中 期晚段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其折沿表面及耳内外侧皆饰 有浮雕式的蟠螭纹;春秋晚期时满饰双阳线纹样成为实用的 楚式升鼎的鼎耳纹样装饰,王子午鼎的鼎耳就是代表,其仅 有内侧为素面.其他四面均为细密的双线蟠螭纹。
问鼎,楚式青铜的非凡与奢华
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八对 冷兵器时代的战略物资,更是残酷战争的无声见证。
大龙相互缠绕、龙上有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
人既纷繁变幻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
浪漫飘逸,楚风远扬的辉煌
精美繁复的龙纹在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中十分
普遍,而这件建鼓座则将龙的形态发挥到极致。从铸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华美纹饰”,则对楚式青铜
造工艺上来说,器物并非一次性铸成,而是分段铸造 器的艺术风格、纹样装饰进行了总结。春秋战国时期,
再焊接起来,而如此多的大龙和小龙互相盘绕的造型 楚式青铜器的纹饰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又有自身特
也使得其焊接和成形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工艺复杂, 点。第一,素面器增多,很多鼎、盉、壶等器物均以
至今仍无法将其复原。据研究,曾侯乙墓的青铜器风 素面呈现;第二,以失蜡法铸造的青铜装饰繁复精美,
战国青铜镬鼎,2002 年枣阳九连墩 1 号墓出土
2002 年枣阳九连墩 1 号墓出土的 战国青铜剑。春秋战国时期,越 国制作的青铜剑名满天下,但从 楚墓出土的楚剑来看,其制剑水 平也十分高超。从剑形来说,随 着春秋以后步战增多,剑也由短 变长
附件。圆形底座由空心圆柱和相互缠绕的圆雕群龙构 一。通过多年的征伐兼并,到战国时期,楚国已成为“地
从今年 6 月 17 日至 9 月 16 日,《问鼎——楚式 青铜器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由广东省 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通过“采矿铸铜”“钟 鸣鼎食”“祀前净手”“犀甲金戈”“生活杂器”“华美 纹饰”六大板块,以湖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为主,融 合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共 86 件(套)文物,再现楚 国贵族生活的奢华与国力的强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更体现了楚国高超的铸造水平。从而揭示出楚王问鼎 的背后,不仅是战略上的野心,其文治武功更不逊于 中原。
春秋·楚《王子午鼎》青铜器及铭文欣赏
春秋·楚《王子午鼎》青铜器及铭文欣赏《王子午鼎》春秋·楚(公元前770--476年)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1979年河南浙川下寺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王子午鼎》铭文《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通高62厘米,匕长63厘米。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此鼎平底束腰,两耳外撇,三足粗壮稳固。
鼎口上扣平盖,盖顶有桥形把手。
鼎盖作平顶微弧,有圜形钮。
盖、颈、腹内壁均铸铭文,腹铭84字,记述王子午作器的用途和歌颂自己的功德。
与敦厚的造型大异其趣的是,鼎的外部装饰繁缛细致,纤巧奇诡。
因此,这件曾是楚国贵族传家之宝的重器,实系商周以来中原青铜文化与楚人诡丽巧思的完美结合体。
同样是装饰青铜器的饕餮纹、夔龙纹、蟠螭纹和窃曲纹,在这件鼎上既有中原地区常见的范铸阳线,更有荆楚独特的浮雕与圆雕,并且使用前所未有的先进技术。
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就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
六条兽头伸出鼎口,恰与鼎盖边缘的六个卡口相合,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构思,技艺之高超,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第一流的水平。
整个鼎装饰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结合完美。
南国楚地的先民们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神游九天的情思、与神灵共舞的情怀,造就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离骚》这样不朽的华章。
而铸造于青铜器上曲尽巧思的神兽奇鸟,无疑是这些华章的注解。
从春秋楚国青铜器到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和漆器,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悟到屈大夫那颗浩渺狂放而又骚动不安的心。
这件王子午鼎属于楚庄王的儿子,楚康王时的大臣子庚所有。
他所任官职是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故此鼎又称令尹子庚鼎。
同样形状而大小相次的鼎,在王子午的墓葬中共出土了七件,而且每件鼎内都放置有牛的肢骨,七件鼎所盛牛骨可能是属于同一头牛。
安徽楚大鼎简介PPT课件
❖ 楚大鼎的鼎口平沿处及前足、 腹下还刻有“铸客”、“安邦”等 12字的铭文。在古代,“安”就 是安定,“邦”就是国家,“安邦 ”就是安定国家的意思。这也体
现了楚王盼望国家安❖ 楚大鼎铸造于楚国中期, 是我国出土的体积最大的 三足圆口大鼎。
尺寸与纹饰楚大鼎又叫铸客大鼎是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青铜礼器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耳高365厘米足高67厘米足至口高89厘米重400千克
镇馆之宝——楚大鼎
.
1
目录 / contents
1 鼎的简介 2 出土概况 3
尺寸与纹饰
4 铭文与含义 5 历史意义
.
2
鼎的简介
❖ 鼎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 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铜鼎是 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 展而成的
鼎通高 113 厘米,口径 87 厘米 ,腹深 52 厘米,腹围 290 厘 米, 耳高 36.5 厘米,足高 67 厘米,足 至口高 89 厘 米,重 400 千克。为 现今发现的最大的三足鼎。
涡纹圆口平唇、圆底、修耳、 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 虺纹,犀首纹膝
.
5
铭文与含义
❖ 楚大鼎共有铭文16 字。 其中鼎 口平沿上刻有 铭文 12 字,前 足膝部有铭文2 字,左腹外壁 下部有 铭文 2 字。
❖ 代表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 青铜器铸造工艺,具有很 高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多 得的精美文物。
.
7
谢谢观看
.
8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 保护文物,国民党下令将连同 楚大鼎在内的文物集体运往四 川、重庆等地。为赶时间,工 人们只有将文物箱子翻着跟头 往前滚,致使很多文物受损, 楚大鼎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和美术史的重要分支。
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有特点,欢迎阅读!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特点楚国青铜器的发展大抵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晚春秋早、中期;第二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三阶段为战国中、晚期。
第一阶段的楚国青铜器深受中原地区影响,形制上与中原器相似或相同,如楚公蒙钟等。
春秋早期器物如湖北当阳赵家湖8号墓所出的1鼎1簋,形制上虽有自己的特点,但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同类器相似。
春秋中期器如赵家湖4号墓、金家山9号墓、郑家洼子23号墓等所出的铜器,与同时期的郑国铜器极为相似,尤其是带盖的三足圆簋,形态几乎完全一致。
第二阶段,楚国青铜器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时重要的楚墓如春秋晚期的河南淅川下寺1、2号墓,战国早期的固始侯古堆1号墓和白狮子山1号墓、长沙浏城桥1号墓等,所出器物都极富特征,众多的圆腹鼎,足细高而外撇,至战国初期时腹更深、蹄足也更长而外撇,是中原所罕见而楚国所特有的;此外如爬兽鼎、罐形鼎、尊缶、盥缶等,也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纹饰则多繁缛的浮雕状花纹和立雕状的附加装饰(早于中原地区),已显示出楚器的特色。
属于楚文化范围内的战国早期随县擂鼓墩 1号墓所出保存完好的65件编钟、繁复剔透的盘尊等器物极为精美,达到了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第三阶段战国中期的楚国大墓,如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望山1号墓和沙冢1号墓,湖南湘乡牛形山1、2号墓,河南信阳长台关大墓等,所出青铜器多为素面,时代属战国晚期。
墓主可能是楚幽王的。
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大墓所出器物却又有繁复美观的纹饰,可能与该墓属王陵有关。
江苏无锡前洲出土的几件同时期的器物器形则比较简单,而且是全素面的。
楚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带来的影响曾即随,是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在汉水以北、以东地区的诸姬姓小国之一,其从西周早期建国,到战国中后期灭于楚,有着近700年的历史。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大全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大全问鼎中原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问鼎中原的典故是什么
问鼎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鼎本来是古代烹饪的器具,最早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后来又有了青铜器做的铜鼎。
鼎被视作传国的重要的器具,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鼎就被赋予“显赫”、“尊贵”、“重大”的意义,也有很多成语也说明了鼎的意思,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问鼎中原的典故是什么,希望你喜欢。
问鼎中原的典故鼎又是用来记录功绩的礼器,周代的时候,国君或者功臣在重大的庆典或者接受赏赐的时候都会铸鼎来彰显自己的功绩,记录重大的盛况。
“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主要写的内容就是楚庄王借口讨伐入侵者为理由把楚国的军队开到了东周的首府洛阳,在周天子的境内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周定王感到非常不安,于是派遣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重量。
言外之意非常明确了,他想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道德的有无,不在鼎的大小轻重。
因为当初的夏禹有德,各地的诸侯都拥戴他,随之进贡许多的铜材,夏朝才能铸成九鼎,用九鼎来观察万物。
后来夏桀昏庸,鼎也随之传给了商。
商纣暴虐,鼎又传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鼎虽然小但是不能轻易移动,但是如果天子没有德,鼎即使再大也会被移动。
周朝的国运还没有完结,鼎的大小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楚庄王听了无话可说。
从此以后,人们将企图夺权的都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的人物介绍问鼎中原的人是楚国的国君楚庄王。
那时的楚国势力不断地膨胀,楚国看到晋国吞并自己的附庸国郑国之后,便开始攻打晋国的附庸国陆浑戎,于是一路进攻,打到了周天子的地盘内。
楚庄王在周天子的境内停止了攻打的举措,而是在周国的地盘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目的是想要让周天子见识一下楚国的实力,让周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
正如楚庄王所想,周天子面对楚国如此大的军队阵容慌了神,担心如果楚国对自己开战,恐怕周天子的地位难保。
于是,他想到了善于外交的王孙满,让王孙满去安抚一下楚庄王,别让楚庄王对周国动手。
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介绍
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介绍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时得到了民众的厚爱,各个诸侯都拥戴他,夏禹把进贡的铜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夏、商、周三个朝代,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介绍,希望你喜欢。
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楚庄王即位之后,楚国的实力不断的强大,楚庄王对内进行改革政治,多外进行讨伐叛乱者,不断向中原地区用兵,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口以讨伐蛮族为理由率领军队来到了周国的境内,并在周国的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
日益衰落的周国看到楚国的军队来到周国的境内当然非常的惶恐,周定王派善于辩论的王孙满去会见了楚庄王。
楚庄王一见到王孙满就劈头盖脸地对王孙满进行询问,他还特意询问了周鼎的重量大小。
王孙满知道他的用意,九鼎乃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询问九鼎是在窥视中原,想与周定王平分中原。
公孙满知道他的用意之后,便对他说:“国家的兴亡并不是九鼎的大小重量所能决定的。
”楚庄王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他当然是非常不甘心的,于是就告诉公孙满他们楚国所折下的兵器都能铸成一个九鼎了。
可见,楚庄王是非常的嚣张,多中原的地位觊觎已久。
但是,公孙满并不是楚庄王一个威胁就能使他屈服的,之后他又列举了九鼎的来历和九鼎的相传的经历,让楚庄王明白所拥有九鼎的人一定是有德的贤君,并不是有材料就能够随便拥有的。
楚庄王在听了公孙满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悻悻地离开了。
问鼎中原的典故鼎本来是古代烹饪的器具,最早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后来又有了青铜器做的铜鼎。
鼎被视作传国的重要的器具,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鼎就被赋予“显赫”、“尊贵”、“重大”的意义,也有很多成语也说明了鼎的意思,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
鼎又是用来记录功绩的礼器,周代的时候,国君或者功臣在重大的庆典或者接受赏赐的时候都会铸鼎来彰显自己的功绩,记录重大的盛况。
“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主要写的内容就是楚庄王借口讨伐入侵者为理由把楚国的军队开到了东周的首府洛阳,在周天子的境内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河南淅川楚墓出土青铜器鉴赏(齐延光)
河南淅川楚墓出土青铜器鉴赏(齐延光)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在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堀楚国墓葬多处,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
这些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巧娴熟,制作精致,许多器物还有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王子午鼎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厘米,口径59-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收藏侈口,方唇,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个蹄形足。
鼎身攀缘6条装饰复杂的龙形兽,龙口衔鼎口沿,龙尾上翘,龙角由卷曲盘绕的龙纹组成。
盖饰交龙纹两圈。
器口沿及中腰饰浮雕夔龙,颈及腹下部饰双勾的夔龙,腹部饰鳞纹。
蹄呈上面饰兽面纹,中置宽厚的棱脊。
有的盖上置一铜匕,大体呈柳叶形,后为长方形镂空把。
盖内有铭文1行4字,腹内有鸟书铭文14行86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用于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
据文献所载,王子午,字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岁。
该墓出土一组共七件铜鼎,称为列鼎。
七件列鼎制造装饰工艺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别为:通高68厘米,口径66厘米;通高64厘米,口径60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5厘米,口径61.8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61.3厘米,口径59厘米。
气势雄伟,霸气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
“王子午”鼎为研究楚国冶炼、分铸、焊接、文字、美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鼎,楚式青铜的非凡与奢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华夏自古以礼仪之大自居,周公制礼作乐,以明尊卑、辨贵贱,不仅体现天子之尊,更是维护周王朝的万世统治。
而分封于南蛮之地的楚国,在多年的励精图治后得以崛起,一度称霸中原,诸国则不复以蛮夷视之。
“问鼎中原”成了流传之典故。
我们不禁要问,偏安南方一隅的楚国,为何具备了“问鼎”的底气?
从今年6月17日至9月16日,《问鼎――楚式青铜器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
本次展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通过“采矿铸铜”“钟鸣鼎食”“祀前净手”“犀甲金戈”“生活杂器”“华美纹饰”六大板块,以湖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为主,融合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共86件(套)文物,再现楚国贵族生活的奢华与国力的强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更体现了楚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从而揭示出楚王问鼎的背后,不仅是战略上的野心,其文治武功更不逊于中原。
曾侯乙国宝亮相,楚式礼乐的奢华
展览的第一部分给我们交代了楚国贵族墓葬的分布,除了当时楚都郢和曾侯所在的随州外,位于今湖北大冶县的铜绿山遗址,是当时重要的铜矿产地,因而为楚国青铜器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楚国立国时,以夏君夷民的政策统治,随着江汉平原的开发,楚国走向了强盛,而位于楚国之北的曾国也最终被
楚国吞并。
独具特色、工艺精湛的楚国青铜器就是在吸收州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各个诸侯国及自身的特色而形成的。
从展出的不少鼎、簋、俎、缶等礼器来看,楚式青铜器在器形、器物种类、器物组合等诸方面,均进行了变革与创新。
位于展厅中部的两件重器无疑格外吸引眼球,一是青铜镬鼎,另一件则来自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的青铜建鼓座。
这件镬鼎是一件食器,用于祭祀、宴餮等礼仪活动中烹煮未加调料的牲肉,形体较大。
颈腹问各有一周凸弦纹带;颈部和腹部上部及耳部饰蟠螭纹,足部为浮雕兽面纹,是迄今科学发掘楚国贵族墓葬中最大的一件镬鼎。
出土时鼎内仍残存有牛骨。
镬鼎整体风格雄浑大气,体现出楚国问鼎的背后更具备了高超的铸鼎实力。
而青铜建鼓座则是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附件。
圆形底座由空心圆柱和相互缠绕的圆雕群龙构成。
底座内有网状铜梗,外壁饰浅浮雕龙纹,有四个环钮套接圆形提手。
底座上方承插建柱的空心铜柱,柱口缘有“曾侯乙作持”铭文。
其外的圆雕则由八对大龙和无数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
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
八对大龙相互缠绕、龙上有龙,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人既纷繁变幻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
精美繁复的龙纹在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中十分普遍,而这件建鼓座则将龙的形态发挥到极致。
从铸造工艺上来说,器物并非一次性铸成,而是分段铸造再焊接起来,而如此多的大龙和小龙
互相盘绕的造型也使得其焊接和成形的难度非常大。
由于工艺复杂,至今仍无法将其复原。
据研究,曾侯乙墓的青铜器风格已受到楚式风格的影响,其陪葬品已超出其地位相应的规格,体现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现象。
此外,战国时期的青铜编磬架和石编磬、青铜编钟、虎座乌架鼓更是楚式乐器的辉煌篇章,这些无不彰显了楚国贵族对于音乐的推崇和楚国在文化上的繁盛。
犀甲金戈,楚王问鼎的霸气
如果仅仅从礼乐之器来看,尚不足以说明楚王问鼎的实力。
自东周始,王室衰落,诸侯势力兴起,居于南方的楚人逐渐在军事上壮大,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通过多年的征伐兼并,到战国时期,楚国已成为“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超级强国。
这其中,楚国铸造的青铜兵器功不可没,在展览的第四部分“犀甲金戈”中,策展人向观众展出了青铜铸造的剑、戈、矛以及甲胄等兵器,它们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物资,更是残酷战争的无声见证。
浪漫飘逸,楚风远扬的辉煌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华美纹饰”,则对楚式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纹样装饰进行了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楚式青铜器的纹饰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又有自身特点。
第一,素面器增多,很多鼎、?B、壶等器物均以素面呈现;第二,以失蜡法铸造的青铜装饰繁复精美,玲珑剔透;第三,一些花纹独具特色,如以浪花飞
溅的变形蟠螭纹、以线条勾勒的极度简化的凤鸟纹等。
这些精美的纹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显示了古代精湛的青铜冶铸工艺。
史书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浪漫飘逸、灵空婀娜是楚国贵族们钟情的风格,楚式青铜器无论在造型还是纹饰上均在春秋战国时期独树帜,始终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富于变化。
然而,礼乐的奢华、武备的精良也未能让曾问鼎中原的楚国成为统一中原的王者。
但历史的有趣在于,楚国灭亡于秦国,而秦朝却被楚人颠覆,代秦而立的汉则在艺术上更多地吸收楚国的菁华,成为汉文化绚丽多姿的一部分。
当然,这已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