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活页规范训练 1-1区域和区域差异1

合集下载

中图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试题

中图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试题

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2.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的划分及主要特征,内容基本依据所学内容容易得出结论。

答案(1)D (2)A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图”,完成3~5题。

3.湖泊b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岸相连为半岛。

其主要原因是()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4.该区域畜牧业以耐寒畜种为主,这反映的区域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联系性5.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a时,有人有意在高原上铲过一锹土,到现在,这一锹土的痕迹依然还保留着。

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A.生态系统非常稳定B.内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C.生态系统不易破坏D.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解析:本题组以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图为背景,考查该区域的生态特征。

第3题,湖泊水面下降,与利用湖泊水灌溉无关,因为青海湖为咸水湖,不能用湖水作为灌溉水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短时期会导致湖底升高,湖面上升;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会使湖面下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引用注入湖泊的淡水进行农业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面降低。

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发展耐寒畜种,这反映的是区域整体性特征。

第5题,铲过一锹土,痕迹仍然基本保持原状态,并不能说明该地生态系统稳定和不易破坏,而是更加说明了该地生态环境脆弱。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三活页规范训练 1章末检测B含解析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三活页规范训练 1章末检测B含解析

章末检测(B)(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基础上进行划分的B.区域是人们根据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在其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C.区域是由人们进行划分的,主观性很强,无论按什么指标划分,其结果大致相同D.人们划分区域是为了了解各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解析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性基础上划分的,划分指标不一,其结果不同。

答案D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及四地年降水量(单位:毫米)统计资料,回答2~3题.2.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度B.距海远近C.气温高低D.地表植被3.关于a河段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灌溉面积扩大,河水水量显著减少B.工农业用水较少C.地势平坦,水流平缓D.下游纬度高,有凌汛现象解析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同一个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区域的差异既体现在自然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

自然因素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考虑。

第2题,中纬度地区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造成降水差异明显。

第3题,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综合分析。

a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干旱,沿河地区城镇人口较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答案 2.B 3.B区域的发展有的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高中地理中图必修三导学训练1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含答案

高中地理中图必修三导学训练1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训练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基础过关]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4.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风力侵蚀作用B.藏绵羊和牦牛——特殊高寒环境的产物C.青藏地区气候寒冷——海陆位置影响D.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纬度位置影响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5~7题。

5.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地势逐级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小C.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6.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C.昼夜温差大,夜晚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7.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8.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代号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mm)①-4.0 14.6 500②-4.7 26 641③ 3.3 27.9 1 220④-12 20 81(1)图中A、B所在区域为________区,C为________区,D为________区。

高中地理中图版教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含答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教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含答案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特点(1)有界性: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2)层次性: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3)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4)整体性:区域内的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

3.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研究(1)研究重点: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主要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温馨提示] 差异性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

所谓的整体性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2.主要依据(1)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自然区域.(2)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中国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山东距海近,为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气候湿润;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农业活动(1)东部季风区: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也有部分灌溉农业区。

(3)青藏高寒区: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2.交通(1)东部: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2)西部:交通不便,阻碍发展.3.经济和文化(1)东部季风区经济和文化发达.(2)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直接影响教育和文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含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含解析)

1.1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一、单选题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右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区域的大小.形状相同B. 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分界线C.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与其他区域不发生联系D. 区域内的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图中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A. 区域面积的大小B. 区域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C. 区域年降水量的多少D.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答案】【小题1】D【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

区域有大有小,如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故A错;区域的边界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的,故B错;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并与其他区域存在联系,如长江联系了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故C错;区域内的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故D对。

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因为其内部自然特征相对一致,故分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故B对。

故选B。

图为我国某省区按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最可能是()A. 积温的多少B. 地形和土壤状况C.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4.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形成的因素是()A. 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 太阳辐射由南向北递减C. 地形南高北低D. 河流南多北少【答案】【小题1】C【小题2】A【解析】1.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的干湿度地区的划分,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指标来划分的,选C。

第 1 页2.图示干湿地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差异而形成的,选A项。

读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图中箭头A不能表示的是A. 资金B. 信息C. 劳动力D. 产品6.图中箭头体现了区域具有的特征A. 总体性B. 差异性C. 开放性D. 均一性【答案】【小题1】C【小题2】C【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等;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的多为:资金、技术、信息和产品。

1[1].1区域和区域差异 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

1[1].1区域和区域差异 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时间:45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2011·临沂高二检测)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把中国划分为A“黄色中国”、B“绿色中国”、C“银色中国”和D“金色中国”四个区域。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A.“银色中国”和“黄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秦岭D.“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答案C解析A“黄色中国”,意喻黄土高原黄土地;B“绿色中国”,意喻该区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机盎然;C“银色中国”意喻该区海拔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D“金色中国”,意喻该区沙漠广布。

A与B分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

2.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写错误..的是()A.“黄色中国”——龙舟竞渡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C.“绿色中国”——四季常青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答案A解析龙舟竞渡主要在我国南方,即B区域——“绿色中国”。

3.各区域与其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C.“绿色中国”——地形起伏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答案B解析“黄色中国”与地质作用联系密切,“绿色中国”与纬度有关,“银色中国”与地形有关。

(2010·丹阳检测)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据此回答4~5题。

4.这种划分是按()A.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此题中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多个指标,即按综合指标划分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1.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共27张PPT)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1.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共27张PPT)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河流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内流区,有很多冰川、湖 泊、有大江大河的源地, 内有长江、黄河、怒江、 澜沧江、雅鲁藏布江
外流河。黑龙江、 内流河。塔里木河、(额 松花江、辽河、 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海河、黄河、淮 河流短小,季节变化明显, 河、长江、珠江 偶有暴雨形成地表径流
三大自然区地理特征表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植被和土壤
东部季风区 森林为主,过渡为草 原,人工树种、品种 较多,土壤在森林作 用下淋溶作用较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位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 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木丛,森林少,动植物稀少, 可溶性盐分含量高,生物 土壤贫瘠 种类少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高原地形、高山气候
海拔(垂直地带性)
热量(纬度地带性)
水分(经度地带性)
流水
风力
寒冻、风化

湿润的季风气候




植被:森林为主 土壤: 森林下发育 的土壤
水文: 外流河 西高东低 海拔较低
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平原广阔
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广泛而深刻
平原耕地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 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 出相应的差异性。
不如东部
畜牲业和绿洲农业为 主,水源水限制农业 的发展,荒漠化和盐 碱化严重
比西北弱
畜牲业和河谷 农业,气候高 寒,地形崎岖
交通 经济和文化
地势平坦,交通四通 八达 经济发达,教育和文 化水平高
地形崎岖,交通路线稀疏,地 质灾害多
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教育和 文化不发达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活页规范训练 1-1区域和区域差异2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活页规范训练 1-1区域和区域差异2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2课时)(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乙、丙两地之间山脉的地理意义是 ( )。

A .中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B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C .四川省与陕西省之间的分界线D .春小麦与冬小麦之间的分界线2.丁所在地形区的冬季气温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比较 ( )。

A .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B .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C .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D.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解析通过周围地理事物的判定可知该山脉为我国的秦岭。

丁所在的地形区是我国的四川盆地,北部为大巴山脉,使冬季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较小,从而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要高。

答案 1.B 2.C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山区中的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在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南段)修通之前,是广东和外界最主要的通道之一,成为当时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读图,回答3~5题。

3.材料中所说的梅岭,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4.下列山脉中,与梅岭走向相同的是()。

A.太行山B.祁连山C.阴山D.贺兰山5.梅关古道所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A.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B.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C.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D.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解析由题干梅岭古道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处,可以判断梅岭即图②所示的南岭。

南岭与阴山都为东西走向;太行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祁连山为西北—东南走向;而贺兰山为南北走向。

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答案 3.B 4.C 5.A读图,回答6~8题。

6.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B.B地农业发展引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C地发展河谷农业是因为该地热量条件优于周边地区D.D、E两地要大力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7.F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当地广阔的市场B.便利的交通运输C.丰富的森林资源D.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8.与F区域农业发展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区域的主要特点 1 2、7、8、9、16(1)(2) 17(1)(2)区域空间结构 4 5、6、14、15、16(3)区域产业结构 3 10、11、12、13 17(3)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同一层次的区域;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答案 D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解析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答案 D3.读乌鲁木齐市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D.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解析从图中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是在下降,但并非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不断上升。

答案 C4.下列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三小练习 1-1区域和区域差异1含解析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三小练习 1-1区域和区域差异1含解析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一、选择题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把四块区域命名为“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

读图完成1~3题.1.关于图中各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B.各区域间具有明确的界限C.各区域内部性是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的分异D.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2.有关题干所述四个区域的分界线,说法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B.“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3.各色分区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A.①-“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B.②—“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C.③—“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D.④-“黄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学_科_网]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大致是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对应的四色中国及成因大致是:①因干旱多沙漠而呈金色,②因高寒而多冰雪呈银白色,③降水多、气温高而森林和农作物四季常绿而呈绿色,④因有风力作用形成黄土广布而呈黄色。

答案 1.A 2。

C 3.A根据下表资料,回答4~5题。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表(2012年)4。

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5.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解析第4题,根据上题结论,四川耕地面积小,主要是因为山区面积大,A选项因果关系颠倒了;黑龙江与江苏相比,江苏的降水量大于黑龙江,但因黑龙江河流较多,蒸发量小,因此水资源总量较多.甘肃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森林覆盖率小于位于湿润区的江苏,但甘肃南部有祁连山,因此木材总蓄积量较大。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三活页规范训练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含解析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三活页规范训练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含解析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区域的主要特点12、7、8、9、16(1)(2)17(1)(2)区域空间结构45、6、14、15、16(3)区域产业结构310、11、12、1317(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同一层次的区域;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答案D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解析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答案D3.读乌鲁木齐市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D.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解析从图中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是在下降,但并非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不断上升。

答案C4.下列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三活页规范训练 期末检测含解析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三活页规范训练 期末检测含解析

期末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

A.RS B.GPS C.GIS D.实地考察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解析第1题,黄河流域是以黄河的汇水区域范围为指标划分的。

第2题,根据湖泊不同时段的遥感图像,可以判断其面积大小的变化。

第3题,图中乙、丙、丁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区、黄土高原区、渤海,其各自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海洋污染。

答案1。

A 2.A 3.C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4~5题。

4.甲河流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后果是( )。

A.水土流失,草场沙化B.河流的洪峰降低C.土壤的肥力下降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5.下列有关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河的流量比乙河大②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大③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④甲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乙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答案4。

C 5。

D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6~8题。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7.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高中地理中图必修三活规范训练 区域和区域差异1 含解析

高中地理中图必修三活规范训练 区域和区域差异1 含解析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难度及题号考查知识点及角度基础中档稍难区域和区域差异 1 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3、4、10 5、6、9 16、17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2、13、14 8、11、15 7、16、17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来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

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1题,图中反映了不同干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范围不同,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第2题,不同的干湿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

答案 1.B 2.C读下图,完成3~5题。

3.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不同B.水热条件不同C.土壤条件不同D.光照条件不同4.图中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土壤和植被B.水文与植被C.地形与气候D.地貌与水文5.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少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与Ⅰ区北部为界解析地理界线P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北侧是小麦种植业,南侧主要是水稻种植业,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热条件不同,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地形与气候。

Ⅰ、Ⅱ、Ⅲ三个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Ⅱ区虽然比Ⅲ区纬度高,但由于地势低所以热量条件要好于Ⅲ区;Ⅲ区光照强于其他两区主要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的结果;Ⅲ区与Ⅰ区西南部以3 000米等高线为划分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来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

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1题,图中反映了不同干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范围不同,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第2题,不同的干湿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

答案 1.B 2.C读下图,完成3~5题。

3.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A.地形条件不同B.水热条件不同C.土壤条件不同D.光照条件不同4.图中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土壤和植被B.水文与植被C.地形与气候D.地貌与水文5.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Ⅲ少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Ⅱ区强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与Ⅰ区北部为界解析地理界线P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北侧是小麦种植业,南侧主要是水稻种植业,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热条件不同,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地形与气候。

Ⅰ、Ⅱ、Ⅲ三个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Ⅱ区虽然比Ⅲ区纬度高,但由于地势低所以热量条件要好于Ⅲ区;Ⅲ区光照强于其他两区主要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的结果;Ⅲ区与Ⅰ区西南部以3 000米等高线为划分界线。

答案 3.B 4.C 5.D读下表,回答6~7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6.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7.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解析第6题,由表中资料分析可知,四地冬季气温都在0℃以下,我国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

而①地的年降水量稀少,说明地处内陆,无春汛,②③两地年降水量超过400 mm,应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我国季风区降水量大于400 mm,所以判断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第7题,分析表中材料,①地年降水量稀少,发展农业必须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而水源不可能是大气降水,因此是高山冰雪融水。

答案 6.C7.A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解析图中所示区域为①鄂尔多斯高原,②黄土高原地区,③华北地区,④西南地区。

根据各地区特点,可判断出④西南地区为我国茶叶种植区之一。

答案 D9.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④区土壤盐渍化普遍解析图中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应充分认识。

其中①地区荒漠化严重,②地区(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问题严重,③地区洪涝、盐碱、风沙严重,④地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答案 B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10~11题。

10.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11.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风沙、盐碱、旱涝B.乙——洪涝、风沙、低温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解析第10题,丁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光照丰富,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

第11题,乙地位于长江以南的湿润地区,没有风沙灾害。

答案10.D11.B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各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匹配正确的是()。

①A—青稞、春小麦②B—棉花、水稻③C—小麦、柑橘④D—冬小麦、甜菜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13.下列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地区河流的补给方式相同B.D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气候C.C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D.四地的植被类型均不相同解析青藏高寒区地势高,气候寒冷,适于喜温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

如青稞、春小麦等。

B地区是太湖流域,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但油菜、棉花的产量也很大;C 地区为河西走廊,有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农田,形成我国重要灌溉农业区,盛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D地区是以黑土著称的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这里是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的主要产区。

答案12.C13.D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人类活动也不同。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B所在地区的农业自然景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土壤C.水分D.经济发展水平15.有关河流①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①水能非常丰富,其谷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区B.河流②水量丰富,流量平稳,因此航运价值较大C.两条河都是外流河,沿岸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工业发达D.降水是两条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流域内人口稠密,城市密集解析第14题,B地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由于气候干旱,农业只能在有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属于绿洲农业;绿洲一般分布在山麓的冲积扇或洪积扇上,呈带状或点状。

第15题,河流①是雅鲁藏布江,由于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该河流最后注入印度洋,是一条外流河;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区。

河流②是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该河下游地区在冬季断流,因此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

两条河流流经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

答案14.C15.A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我国自然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1)用实线在图上画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2)各自然区在划分时所考虑的因素是(双选)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某一地理要素C.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D.综合地理要素(3)内蒙古草原和西北温带荒漠地区的分界线大致在________一带,相当于年降水量________毫米等降水线。

b、c两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线,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a所在自然区内有我国重要的经济区是________,还有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________。

解析自然区的划分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的,但划分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以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以草原植被为主,以西是荒漠草原,而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在贺兰山一线;图中b和c分别是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它们之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a是我国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这里经济水平最高的是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我国在这里最早建立了特区,有深圳、珠海等。

答案(1)略(2)CD(3)贺兰山200秦岭—淮河热量(4)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7.案例分析是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读图,回答问题。

(24分)案例材料:30°N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比较目的: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分析方法: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比较法。

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

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均是本国重要的农业区,试列表分析说明它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条件和主要不同特点。

解析甲、乙、丙分别是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相同点可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人口、交通、市场等方面比较。

不同点从作物种类、发展水平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1)都位于30°N附近的大河入海口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都是地狭人稠的地区(2)乙因为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90°,而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120°(3)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