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测试五及答案分解
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及解答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翻译(fān yì)混淆(hùn xiáo)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B. 纷繁(fēn fán)磨砺(mó lì)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C. 洒脱(sǎ tuō)惊愕(jīng è)精卫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D. 奋发(fèn fā)酝酿(yùn niàng)知无不言(zhī wú bù yán)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他工作态度不端正,所以经常受到领导的批评。
B.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这次考试却考砸了。
C. 这个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差,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在这里居住。
D. 他的书法写得很好,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聪明才智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
B.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
C. 他的行为令人费解,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D. 他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次比赛表现得非常出色。
B. 由于天气原因,这次旅行不得不推迟。
C. 他的书法作品在展览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这次考试却考砸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的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他从小就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由于他的勤奋努力,这次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D. 他的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所以朋友很多。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2023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届山东省高考语文模拟考试(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古代智慧既浓缩在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伟大文典中,也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因其时代性而主要属于古典学范围,而古典学作为古典时代的人类智慧,又因与人之生存的切近特性及对生命本身的直接观照,在总体上属于人类早期共有的博物学传统。
所谓博物学,就是广博宽泛地理解万物的学问,一如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博物学知识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与人的身心经验有密切关系。
在博物学的语境中,人与自然的接触是直接的,感受是多样的,人的生命体验因而也是具体的,它不是纯知识论的,而是寓有活动者自身的生命情感在其中。
由于博物学是源于先民在大地上最基本的生存经验自然而然形成的知识,来自百姓日常生活的直接需求,属于当地人生存于当地的生命智慧。
如果往大处说,则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个性。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其知识主导类型就是这种博物学的智慧。
古希腊人所说的“爱智慧”,也只能在博物学的范式下才是可能的。
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上有着从未断裂的博物传统深广之国度,中国古典学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底蕴和内力。
如何既继承和复活传统古典学经验,又匡正人类发展中的偏失,于己于世都已成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博物学最大的特征是整体存在性。
若仅仅按照现代性的要件性模式,从中寻找有利于当下情形的若干元素,最终将导致杀鸡取卵的局面。
就此,我们必须时刻反思,探究如何按照博物学的原则开创新的教育方式和承继形式,繁荣和传扬中华古典学。
首先,需要在普遍的文化精神方面倡导博物的情怀,提倡博物的精神,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万物一体。
其次,整体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人类各民族的知识史中存有丰富的博物学资源,对这种教育不应支离破碎地进行,而是系统地展开,包括系统的实践训练和体验感知。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测试卷(五)(含解析)
学习资料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测试卷(五)(含解析)班级:科目:2021年高考精选真题+模拟重组卷05高三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等高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
”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
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
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
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卷(五)(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
(1~10题每题3分,11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 )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下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
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
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
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开B.绽C.盛D.展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lùchuòB.lòu zhuìC.lòu chuòD.lùzhuì3.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C.;D.、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生活中会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诱惑__________你,扰乱你的思绪,如果你没有非凡的毅力,那你将会被它控制。
(2)获得国家奖学金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____________,更是一种鞭策,甚至是一种责任。
(3)“乡愁”是这两年用得极多的热词,其红火之势完全__________了此前“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
A.干预荣誉掩饰B.干预声誉掩盖C.干扰声誉掩饰D.干扰荣誉掩盖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断桥残雪”景点,游客们摩肩接踵....,争相一睹难得的雪中断桥美景。
B.近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一大批志愿者不顾个人得失,为群众致富呕心沥血....,奔波忙碌。
C.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时常谈及从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辛,以致冬日里席不暇暖....。
D.隋代玻璃瓶采用无模吹制技术制作而成,表面光滑,玲珑剔透....。
高考模拟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A2. B3. C4. D5. 答案如下:(1)作者通过描写城市与乡村的对比,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2)作者通过使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作者通过描述乡村的四季变化,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明确文章主要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找到与选项B相符的内容。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分析出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4. 本题考查对文章手法的分析。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找到作者使用的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5.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探究。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分析出作者通过描述乡村的四季变化,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古诗文阅读【答案】1. A2. B3. C4. D5. 答案如下:(1)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
(2)这句话的意思是:夜晚我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3)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
【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找到与选项A相符的内容。
2.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把握。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3. 本题考查对诗句用词的分析。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分析出诗句中“短”字的用法。
4. 本题考查对诗句主旨的探究。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找到诗句所表达的主旨。
5.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翻译。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翻译出诗句的意思。
三、作文【答案】题目:我的成长之路【解析】这篇作文以“我的成长之路”为题,通过描述自己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作者的成长过程。
作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1. 开头部分,作者以“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为引子,引出成长的话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 主体部分,作者分别从学习、生活、思想三个方面,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北京卷)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北京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0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
创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模式,给三星堆研究带来了巨大收获。
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四个巨大的考古方舱最引人注目。
它们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
发掘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土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变,如果保护不及时,会造成毁灭性伤害,如彩绘变色、有机物碳化等。
如今,这种由多学科专家设计建造的密闭的考古发掘舱,可以严格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避免外界尘土、细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扰,为出土文物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保护。
野外工作结束后,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重点工作。
三星堆的文物出土时脆度较高,采用传统的实物拼对的方式修复容易造成伤害。
文保团队采用了三维模型数字拼接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利用AI 技术提取碎片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数据,验证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无需触碰实物,研究人员可以在数字空间进行模拟拼对和复原,充分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伤害。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形成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初步判断三星堆的几个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团队首次深入揭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之谜。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众多考古学难题,正在各方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一一被攻克。
(取材于李凯旋、童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
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根据文物和考古工作特色,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在展陈上落实了很多有创意的设计。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新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中新高考语文五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老舍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
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
“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
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
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
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
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
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
“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
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
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王淑芬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李三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王淑芬哟,你不顺心? 怎么?李三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王淑芬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王淑芬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甲卷)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官学下移是推进先秦儒家君子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私学并没有完全抛弃官学的教育理念、目的和方式,二者紧密相关,“君子”是联结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里所谓的官学,是指周王朝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教育制度。
官学受教育的对象主体是贵族子弟,也包含平民百姓。
官学主要以《诗》《书》《礼乐》为教授内容。
官学的教授内容与孔子开创的私学之教并非没有关联,孔子传授七十二子之徒“礼乐之教”,都说明私学和官学的共通性。
官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选士”。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周礼》)“选士”制度促进了人才培养,为周王朝的行政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民间“兴贤”“兴能”良好风气的形成。
但官学随着周室的东迁而逐渐没落,春秋时期官学已经严重失能。
至孔子时代,官学失能现象愈演愈烈,《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而私学的兴起延续了官学职能,先秦儒家君子观念正是在这一局势下,经由孔子的大力推动得以发展的。
孔子大力提倡私学,主张君子“文”“质”兼备,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君子文化。
不过,应该注意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有关“君子”的培养理念,与周朝的官学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首先,从培养目的来看,官学追求的“德行”“道艺”与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相一致。
官学本身是“兴贤”之举,是为了选拔出周王朝的行政人员,所以对德行和道艺有明确要求,这从传授者必须是“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的师资要求上就能看到。
重“道艺、孝悌、仁义”在官学失能后并没有彻底消失,儒家将其延续下来并使之成为自身学说的核心。
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述中皆有体现。
后世往往将“君子”视为抽象的道德概念,实则与先秦儒家理念不甚相符。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五)(含详细答案)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五)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
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
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
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
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
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5
贵州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
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
二里头都邑始建于距今3800年以后,有宫城、数十座宫殿以及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中心聚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辐射影响,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
更早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河南中部的王湾三期文化曾经南下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这一文化巨变很可能对应古史记载的“禹征三苗”事件,夏代早期的历史也因此得以基本确认。
在夏代早期前后,黄河中游还存在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芦山峁和神木石峁等多处数百万平方米的地区性中心聚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
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
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
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韩建业《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材料二: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之文化基因,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就是“中”与“中和”。
对于文化基因的“中”“中和”,如何通过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再现并进行科学阐释,是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全国高考模拟卷五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亮”一词,最早见于《诗经》。
古汉语中的“月”和“亮”是两个独立的词,分别指月亮本身和月亮的光辉。
到了汉代,人们开始将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形成“月亮”这个词语。
此后,“月亮”一词便成为月亮的专有名词。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月亮象征着团圆、思念、离别等。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月亮,既代表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象征着家人团圆的美好愿景。
月亮,还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在古代,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神话色彩。
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都源于月亮。
这些神话故事丰富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也使得月亮在人们心中具有了神秘和浪漫的特质。
【乙】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实现了人类对月亮的首次实地考察。
此后,我国也相继发射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等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月球探测器的研究成果表明,月球表面存在大量的月球坑。
这些月球坑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
月球坑的分布情况,为我们揭示了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
此外,月球探测器还发现,月球表面存在大量的月球岩石,这些岩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近年来,我国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9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返回地球,携带月球土壤样本返回。
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阅读上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月亮”一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由“月”和“亮”两个词组合而成。
B. 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团圆、思念、离别等。
C. 月亮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
D.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主要来源于神话故事。
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练习五及答案解析
六点五分,在那道红线上方,云霞由灰变蓝,渐渐地,蓝覆盖了整个天空,连一座座山峦也被蓝熏染。
此时,太阳还被包裹得A ,还在沉睡。
不知从何时起,深蓝在变浅,浅蓝变黄,黄中掺和了些许绯红。
红与黄在扩大其势力范围,直至扩张到半边天宇。
渐渐地,一个褶皱开裂,太阳从天际线上露了出来,开始只是它的眉眼,而后一点一点地扩大,最后是一整个浑圆的蛋黄,是深沉而纯正的中国红!正当人们沉浸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那轮红日又发生了变化,它在渐渐地变成金色。
与此同时,硕大的红日放射出万道光芒。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人群也寂静了下来。
这就是泰山日出!对于静候了一夜的人们来说,日出就如一枚B 的勋章。
①这时,突然有人高喊:“日出泰山,国泰民安!”随后,人们跟着呼喊,一声高过一声,声音雄浑有力,在山间回荡盘旋。
②泰山是中国最雄伟的山,有人将它说成是神山,有人把它视为圣山,它处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因而“五岳独尊”。
③它以其雄壮和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承载着数千年来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
④在中华儿女心目中,泰山是C 的,它赋予我们“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和“泰山不让土壤”的宏大格局。
因此,泰山日出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2.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画横线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今天立春,春天就要来了。
B.我就知道他会来的,星期天他果然来了。
C.这所房子下多大的雨,绝对不漏!就是夏天稍微热一点。
D.他记得那个金鱼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3.“一峰高耸隘乾坤,宇内名山此独尊。
”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参考答案及解析1.示例:A严严实实B光彩(璀璨)夺目C独一无二(至高无上)(每空1分,其他符合语境意思亦可)2.B(B与文中加点的“就”均作副词,表示加强肯定。
A 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相当于“立刻、马上”。
C 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只、仅仅”。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五及答案解析
Aபைடு நூலகம்他虽然没说话,但他的一个眼神我就能心领神会。
B.这孩子刚刚学走路,还不大会说话。
C.真正会画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
D.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参考答案及解析
1.饱经风霜/饱经沧桑潸然泪下/泪流满面(每空1分)
2.①原句用叠词“看看”,并将“山”“水”“石林”合并,节奏舒缓,语气轻柔,表现老人历尽沧桑的平和、淡定的心态。(3分)
②原句凸显了老人伫立静观小草“被太阳晒弯了腰”的动态过程,更有画面感。(2分)
3.D【解析】原文加点的“会”字是副词,意思是一定、必将,故选D。A项中的“会”是动词,意思是理解、懂得。B项中的“会”是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C中的“会”是助动词,有擅长的意味。
沏壶热茶,我蜷缩进舒适的躺椅,随手拿起桌边的书。开头一句“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映入眼帘,它把我拉到一位_①_的老人面前,我聆听着她的故事。
她是个鄂温克女人,她与清风流水、日月星辰为伴,活到了九十岁。她看着父亲去世后母亲逐渐疯癫,穿着羽毛裙尽情舞蹈,倒在了篝火前;她看着萨满跳神,拯救一个个灵魂,却无法拯救自己儿女的生命;她看着自己抚养长大的外孙女一步步迈向大城市,却带着对世界的不解永远地离开了。看人看久了,她就去看看山水石林,看小草放太阳晒弯了腰;看着看着,眼里就有了一片海,有伤感,有淡然,有温存,有故事。
我以为她提起这些时会_②_,所以准备好了纸巾。可她只是笑笑,像一汪平静的水,缓缓开口,她说“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她说“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不能愈合的”。我了然,她的骨子里,仍然流淌着这个民族的坚韧与顽强。
高考仿真测试卷五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1. A2. D3. C4. B5. D6. A7. C8. B9. D10. A二、现代文阅读【小题1】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科学家们发现,许多动物的睡眠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成几个阶段进行”,可知动物睡眠是分阶段的,而不是连续的。
【小题2】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快速眼动’睡眠对大脑的发育和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可知快速眼动睡眠对大脑发育和记忆形成至关重要。
【小题3】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情绪波动、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可知睡眠不足会对人体产生多种负面影响。
三、古代诗文阅读【小题1】答案:A解析:根据原文“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知,诗人以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来反衬自己的乡愁。
【小题2】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可知,诗人通过把酒问青天的方式,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小题3】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知,诗人希望人们长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之美。
四、名句默写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五、作文题目:以“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以下为作文示例)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时光如流水,悄然无声地流淌。
岁月如歌,静待花开。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那朵花,等待它绽放的时刻。
生活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感到前路漫漫,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曙光。
但正是这些艰难险阻,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
曾几何时,我们怀揣着梦想,勇往直前。
那些奋斗的日子,虽然艰辛,但却充满希望。
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五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A2. C3. D4. B5. C(二)简答题1. 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挣扎。
雨水的倾盆而下,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压力和痛苦,而主人公在雨中徘徊的背影,则是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
2. 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雨中的不同表现,突出了其性格的复杂性。
一方面,主人公在雨中表现出懦弱和无助,这反映了其内心的脆弱和恐惧;另一方面,主人公在雨中坚持前行,展现了其坚强和不屈的一面。
(三)论述题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公在雨中行走的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主人公在雨中徘徊,象征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内心的挣扎和迷茫。
然而,正是这种挣扎和迷茫,促使人们不断前行,寻找生活的真谛。
文章启示我们,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前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选择题1. D2. B3. A4. C5. D(二)简答题1. 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了月亮的壮丽景象,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2.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运用了对仗,使诗句节奏感强,意境优美;“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运用了比喻,将思念之情比作遥夜,形象生动。
(三)论述题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这首诗体现了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 D2. C3. A4. B5. D(二)简答题1. 文章通过对比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揭示了孟子对“民为贵”这一观点的坚持。
孟子认为,君王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
高考模拟试卷五语文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妙不可言(miao)纵横捭阖(bǎi)蹊跷(qī)B. 纷至沓来(tà)艳阳高照(yàn)喜闻乐见(xǐ)C. 雕梁画栋(diāo)唇亡齿寒(wáng)雷厉风行(léi)D. 毛遂自荐(suí)美轮美奂(huàn)呆若木鸡(dāi)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这次活动中,他不仅改进了工作方法,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B. 研究发现,长期缺乏锻炼的人,他们的身体机能会逐渐减弱。
C.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D.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们的合作非常默契,仿佛是多年老友。
B. 那个年轻人的想法太天真了,简直是异想天开。
C.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D. 这场足球比赛打得如火如荼,双方队员都拼尽全力。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谈笑风生,神采飞扬。
B. 美不胜收,如诗如画。
C. 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D. 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国古代的《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的故事尤为著名。
相传,精卫是一只鸟,因与其父溺水身亡,悲痛欲绝,决心填平大海,以报仇雪恨。
她每天从西山叼来树枝、小石,投入大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不渝。
精卫的毅力和决心感动了天神,天神赐予她一只神鸟,助她完成了填海的大业。
这个故事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作家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作品。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精卫填海心未已,岂待浮云遮望眼”的诗句,表达了对精卫填海精神的赞美。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也有“精卫填海,血泪斑斑,愿化东海之一滴”的词句,表达了对精卫填海精神的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试题五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 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主观上它已经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C. “扁舟”意象,从始至终蕴含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浓浓的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D. 对潦倒困厄的古代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 范蠡、李白和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C. “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D. 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B. “扁舟”这一意象,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所以它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C. “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而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 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
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
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
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
”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
既长,好学有口辩。
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
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
拜秘书丞。
历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属,从事中郎。
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
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
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
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
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
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
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
”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
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
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
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
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
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
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
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宗熙寺筑室居焉。
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
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王规传》)4.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B.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C.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D.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B.“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C.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D.“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规有预见性。
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
B.王规好学才高。
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郡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
C.王规备受器重。
他在担任新安太守时,同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都受到昭明太子礼遇。
D.王规不留恋官场。
当朝廷任命他为散骑常待、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2)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6分)(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达诗人感悟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一潭清水张玮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
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
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
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知怎么才好。
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
徐宝册和老六哥二人每人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来。
小林法很快吃掉一个,又慢悠悠地去吃另一个……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
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
潭水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
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
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
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
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
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一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
这个小小的瓜铺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瓜魔,因为他一来,徐宝册和老六哥总乐于为他摘最大的西瓜。